中国人类学的公共卫生实践-基于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学科合作视角
中国人类学的公共卫生实践-基于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学科合作视角
作者: 宋雷鸣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2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5期
主题词: 公共卫生;人类学;流行病学
摘要:医学人类学是当前最有活力的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 中国的医学人 类学获得快速发展,其中公共卫生项目为之提供了重要土壤.在公共卫生领域,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处 于主导性地位,人类学者卷入公共卫生项目时,必然会涉及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跨学科合作.基于人类 学与流行病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理性视角, 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一、绪论人类学是对人类进行系统的研究的学科,它的理论和实践中包含了较为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可能由于人类是自然界最复杂的一种物种,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揭示人类的生存、发展、改变、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认知。
二、人类学理论1. 文化进化论文化进化论是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是自然适应和人工发明的结果,最初的文化是集体行为的结果,而后文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文化进化论面临的争议是其所认为的文化发展并非一个全局性的发展趋势,而是局部性的,不象物种进化是一个广泛的发展变化趋势。
2.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指人类学家认为各种文化有其独特性,此独特性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
文化相对主义不否定文化交流和渗透,但也重视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3. 结构功能论结构功能论是指有机的整体的观念是如何面对不同文化条件下的现实需求而发生局部的改变的过程。
它认为文化中存在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些结构通过完成不同功能,维护文化的内在稳定性和适应性而得以保持。
结构功能论认为文化联系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受到社会系统、组织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三、人类学实践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进行文化和人类实践研究的基本方法,它通常包括定量和定性方法。
田野调查让研究者感性的体验和亲身体验生活,收集信息和数据,从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文化调查文化调查包括对文化和文化习俗的研究,它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历史研究等方法来寻找和采集信息。
文化调查可以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使人类学家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等人类生态环境的问题更具洞察力。
3. 社会行为调查社会行为调查可以得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真实面貌。
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使用量化和质量化的方法,包括对百姓大众和领袖人物的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以了解社会的基本组成,包括其结构、动态变化、文化和社会生态相互作用等。
公共卫生专业必读基础书
公共卫生专业必读基础书以下是公共卫生专业的一些必读基础书籍:1. 《公共卫生学》(Public Health):作者Bernard J. Turnock这本书提供了公共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公共卫生的历史、原则、政策、实践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内容。
2.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作者Leon Gordis这本书介绍了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疫情调查和流行病学原因等方面。
3. 《社会与行为科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Applying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to Public Health):作者L. Kay Bartholomew Eldredge, Christine M. Markham, Robert A. C. Ruiter, Maria E. Fernández和Gerjo Kok这本书讨论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社会变革等方面。
4. 《全球卫生》(Global Health):作者Kevin McCracken, David R. Phillips和Peter Gough这本书介绍了全球卫生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包括全球卫生政策、疾病负担、全球健康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
5. 《环境健康学》(Environmental Health):作者Richard Maizlish和Michael Jerrett这本书探讨了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环境毒理学、环境暴露评估、环境健康政策和环境公正等方面。
以上是一些公共卫生专业的必读基础书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公共卫生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经典的著作也值得阅读和学习。
人类学视角下的医学与健康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的医学与健康研究人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方面的多样性及其变化。
在医学与健康领域,人类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研究人类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医学与健康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人类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文化对健康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医学和健康观念,这对医学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影响。
人类学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疾病、健康和医疗的认知和行为,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比如,一些非洲国家的部落社区更加注重集体的健康与幸福,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个体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更加重要。
这些文化差异对于制定全球卫生政策和推广公共健康措施都至关重要。
其次,人类学还能够揭示医学与健康领域中的权力和不平等问题。
医学和健康研究常常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偏见,人类学可以通过研究权力结构、合作与抵抗关系,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后果。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妇女的健康需求可能被忽视或受到歧视,人类学可以通过对妇女的经验和观点进行研究,为改善妇女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状况提供有益的建议。
此外,人类学可以提供一种质化研究方法,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们的个体经验和观点。
医学和健康研究往往依赖于量化数据和统计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类的主观经验和文化背景对健康的影响。
人类学的质化研究方法,如人类学家常用的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生活史研究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对健康的态度、信仰和行为,并深入探究健康问题的多维度。
最后,人类学还可以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医学和健康研究涉及到多种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医学等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和研究者合作,人类学研究者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对健康问题的研究水平。
同时,人类学也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不同的理论视角和案例研究,进一步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发展。
什么是人类学应用和实践
? 描绘一个基于中国实践的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
? 直接的实践:研究者也是实践者(不矛盾)
? 更多人投入此项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可行性
? 西方成功的经验与本土化
? 驱动力:我国各行业、领域中巨大的需求
? 民族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强大的后备军
? 南达:应用人类学是指专业的人类学家和决策机构(包括公立和私立)之间的一种有组织的互动关系。
? 《文化学词典》:应用人类学是把人类学关于人类、文化、社会的知识用于研究、改善人类的社会生活的一门实用科学。
? ......
一、关于实践/应用人类学
(概念)
(三)实践视野中的人类学
? 学术研究:理论研究、民族志研究
? 实践/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和实践未成气候——一个机会!
三、中国实践/应用人类学的发展简况
(二)中国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
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自引进和创立之初即是以应用为导向的
? 20世纪初以来的引进西学,寻求民族复兴之道;
? 早期本土社会的民族学调查与研究;
? 40年代学术阵地南迁后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
? 云南大学的研究基础
? 民族学调查研究基地
? 211项目
四、实践/应用人类学的内容
(领域、角色)
(一)领域:都市发展、国防事务、公共教育、能源开发、环境问题、经济开发、教育问题、健康与医药、居地卫生、技术转让、劳工与就业、农业问题、农村发展、企业管理、人口调查、人际关系培训、人口控制、水资源开发、酗酒与吸毒问题、新闻传播、刑事司法与裁判、渔业研究、营养问题、政府与公共行政、住房间题等诸多领域,重点关注贫困、犯罪、妇女流动、社会文化变迁、艾滋病、民族生计、等问题
中国人类学经典书目
中国人类学经典书目1. 《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特点和演变规律。
2. 《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类学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阶段和学派的演变。
3. 《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向、方法论和基本理论框架。
4. 《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关注中国人类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如何推进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建设。
5. 《中国社会人类学》《中国社会人类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和文化特征,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访谈、观察等,为人类学研究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参考。
7. 《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考古、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
8. 《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研究中国民俗和文化的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9. 《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公卫科工作范畴
公卫科工作范畴
公共卫生科学(Public Health)是研究和推动整体人群健康的学科领域,涉及广泛的工作范畴。
下面是公共卫生科学的一些主要工作范
畴:
1. 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调查病例、控制组、风险因素和传播方式,研
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关联,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2. 疾病预防与控制:制定和推广预防性行为策略、疫苗接种推广计划、传染病控制和检测、筛查和早期干预等方法,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 健康政策与管理: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管理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
规划和评估干预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和法规,确保整体人群健康。
4. 社区健康促进:通过教育、宣传、行为改变和社区参与,提高人群
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促进社区的整体健康。
5. 卫生服务管理与评估:研究和改善卫生服务的使用和效果,管理卫
生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提供高效和质量的卫生服务。
6. 环境卫生与职业健康:研究和管理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监
测和控制环境污染物,保护职业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
7. 健康不平等与社会公正:研究和解决由社会经济因素和结构性不平等所引起的健康差距,并促进健康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这些是公共卫生科学的一些主要工作范畴,涵盖了从疾病预防与控制到健康政策制定的各个方面。
公共卫生科学的目标是促进整体人群的健康和福祉,并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公共卫生的起源和定义
公共卫生的起源和定义黄建始1什么是公共卫生?流传在我国公共卫生界的一句名言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无边无际。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公共卫生的定义是什么? 其中蕴含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什么?公共卫生源自何处?将奔向何方?这些都是值得每个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所有关心公共卫生的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现代公共卫生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时间很短,至今不到二百年。
然而,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公共卫生的各种定义至少有十八个。
为了正本清源,我们有必要对公共卫生的起源和定义做一个全面、科学的回顾,以便更科学地在我国推进公共卫生事业。
1.公共卫生的起源公共卫生起源于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
早期的公共卫生概念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农业革命副作用的应急反应,现代公共卫生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副作用的应对反应,发展于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
今天,公共卫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认识是从疾病开始的。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需求是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当人口增长的压力促使人类在距今10 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这段时间里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后,人类定居和大规模群居带来了各种各样影响健康的问题,如人、畜粪便和垃圾的大量堆积,经蚊子、苍蝇、老鼠等传播的传染病和食物源性及水源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等。
【参考文献(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渐渐地认识到处理群体的健康问题不简单地等于单个健康问题处理的总和。
要保护群体健康,必须通盘考虑,综合解决诸如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控制和改善与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如垃圾和废物处理等),保障食物和饮用水的安全和数量,治疗和照料老弱病残等与群体健康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综合治理需要整个社区参与。
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通过有组织的努力来解决因大规模群居带来的负面健康问题,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参】。
正像人类社会及其生活方式在过去200年里发生的变化要比此前5 000年里发生的变化还要大一样,公共卫生概念和实践在过去200年中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要比此前5 000年里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发展规模还要大。
医学人类学-第九章: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
第一节 什么是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 二、疾病与健康问题的“三间”分布 三、流行病学方法
一、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
(一)群体性 流行病学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研究疾病(健康问题)
在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该群体的 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城乡等)及其所处 宏观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生态)与疾病 分布的联系。
三、流行病学方法
(二)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中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是最富有流 行病学特色的研究方法,它们都是对比观察性研究, 目的在于探索流行病的因果关系。病例对照研究是流 行病学病因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以 确诊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病 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测量并比较“病例组” 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推断某暴露因素是 否为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
流行病学很少用它探讨疾病的各种分布情况,而使用 频率指标,强调概率。此外,疾病分布本身要求用足 够的数量来说话,因此流行病学的发展始终与数理统 计学的进展紧密相伴。
二、疾病与健康问题的“三 间”分布
(一)人群
人群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族群或民族、社会经 济状况、职业、信仰等特征属于变量,它们有时可成 为导致一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
二、疾病与健康问题的“三 间”分布
(二)时间
研究疾病的时间分布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一个 方面。疾病的时间分布包括季节性、周期性与长期变 动等。季节性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 高的现象,流行性感冒等很多传染病表现出严格的季 节性特点,多集中在少数几个月内;或者一年四季均 发病,但仅在一定的月份发病率升高。
该项目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率先利用社会科学与 流行病学方法设计专门的用于评估社区健康状况的医 疗保健服务项目,而评估数据又被用来开发评估旨在 提高社区健康水平的多学科综合方法。
人类学毕业论文题目(503个)
⼈类学毕业论⽂题⽬(503个)毕业论⽂(设计)题⽬学院学院专业学⽣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〇⼀五毕业年三⽉毕业⼆⼗⽇⼈类学毕业论⽂题⽬⼀、论⽂说明本团队长期从事论⽂写作与论⽂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300起,具体信息联系⼆、论⽂参考题⽬⼈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学的变⾰⼈类学云南研究的意义企业⼈类学:作为⼀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历史⽐较⼈类学——关于⼈类⽣物体谱系的研究⾛向⼼理学的社会⽂化视野墨西哥⼥性的⾝份探求“⾸届东亚⼈类学论坛:⼈类学与历史”研究综述世纪坦⾔:中国⼈类学的现状和未来中国古典诗学的⼈类学向度中⼭⼤学⼈类学系与中国⼈类学的发展《岭外代答》的⼈类学解读实验⽂学⼈类学⽅法论辨析物质⽂化与⼈类学——英国⼈类学家迈克·罗兰专访向上研究与搞砸:制⽚研究中的⼈类学访问理论性与⼈类学⼈的⽣存本体论结构《⾦枝》与⽂学⼈类学奥格布(John Uzo Ogbu)教育⼈类学思想探析教育⼈类学硕⼠研究⽣培养的叙事研究不可穷尽的⼈类学知识试论⿊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类学思维范式创⽣的逻辑关联⽇本⼈类学三讲(连载之⼀)——中牧弘允在北⼤的演讲花⼉王朱仲禄审美⼈类学与⾳乐教育的⽥野调查⽅法之⽐较浅析⼈类学与电影电视纪录⽚积累与⽂化冲突——历史语境中的《⼈类学笔记》加拿⼤⼈类学:历史贡献与未来发展浅谈医学⼈类学对⾝体及⼼理健康的影响美术⼈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向怀尔弗⾥德·范·丹姆审美⼈类学理论研究⼈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类学研究之于“和谐关系”论⼈类学纪录⽚的⽂化内涵与品格迈向21世纪的中国⼈类学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类学意义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旅游⼈类学视⾓下的剑川⽯宝⼭歌会从影视⽂本窥探当代乡村⼥性精英的发展境遇——《⼥⼈的村庄》之⼈类学解读本⽂建构与⽂化想象——论本⽂⼈类学对⽐较⽂学研究的启⽰影视⼈类学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美国教育⼈类学发展历程及启⽰⽂艺⼈类学⽅法论⼈类学视野中的艺术形象——兼论⼈类学体系中艺术研究的视⾓及旨趣⼈类学的⽂化概念与⼈类学理论的发展岑家梧⼈类学艺术观研究克⾥福德·格尔茨对法⼈类学的贡献管理学和⼈类学的对话及发展:⼯商⼈类学的兴起从⽂化救险到娱乐⾄上中国⽂学⼈类学发展轨迹研究也谈⼈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定位⼈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及⼯商⼈类学的崛起⼈类学⽅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以《蒙塔尤》为个案的分析既是历史学的,⼜是⼈类学的——再读《雪球:汉民族的⼈类学分析》有感⼈类学视野下的民间陶瓷及其活态保护研究影视⼈类学的⽂化阐释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类学向度⼈类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启⽰与思考艺术⼈类学的三种类型⼈类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类学⾯向⽂学,背靠⼈类学——中国⽂学⼈类学2005年学术研讨会发⾔实录法⼈类学作为独⽴学科的诞⽣及其他“中国式”⼈类学与⼈类学的本⼟化“中国式”⼈类学与⼈类学的本⼟化怀尔弗⾥德·范·丹姆的审美⼈类学⽅法论研究对⽂化概念及⼈类学研究范畴的反思⼼理⼈类学的三⼤来源⾮洲⼈类学研究:希望与困难并存⼈类学⽂学写作理论与实践从现代⼈类学到后现代⼈类学:演进、转向与对垒论⽂学史学的⼈类学范式及其演进⾯对世界的中国传统——⼈类学与中国传统漫谈构建⼈类学中国体系——访武汉⼤学朱炳祥教授⼈类学电影的美学特质⽂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本⼟实践论西⽅⾳乐史学⼈类学化的发展倾向及研究⽅法——兼及中国⼈研究西⽅⾳乐的⼏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艺术⼈类学思想研究重庆苗族习惯法的价值评价研究教育⼈类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类学专业委员会⾸届年会综述论⾳乐⼈类学学科名称:基于⼈类学与民族学关系的视界⼈类学中国乡村学派的崛起——《乡村⼈类学》献辞我国教育⼈类学学科发展中的若⼲问题斯宾德勒教育⼈类学思想研究论3D技术与⼈类学纪录⽚的融合和⽽不同·⽂化⾃觉——“2014年中国艺术⼈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类学维度与限度⼈类学与民族学都应为⼀级学科美国学界相关艾滋病问题⼈类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及启⽰⼈类学之于公共管理实践的历史渊源及重要性析威廉·哈维兰《⽂化⼈类学》的⽂化作⽤⼉童⼈类学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类学的⽂学转向——民族志书写的另⼀种思考“结构”的历史到历史的结构——⼈类学关于结构研究的知识谱系旅游⼈类学的建构与本⼟化研究西⽅后现代主义⼈类学评述发展⼈类学之“发展”概念与“幸福感”相关问题探析⼈类学特性三论西⽅⼈类学发展史的再认识与中国⼈类学的未来——在“他者”中理解“⾃我”试论在云南构建民族医药⼈类学的基础和优势艺术⼈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寻找⼈类学的⾃我论⼈类学⽥野的影视表达⼈类学进路与社会学进路:巴黎学派STS研究“⼤学科”语境下⾳乐⼈类学的学科属性再思考——兼及对学科命名问题的讨论中国⼈类学学科地位省思艺术切⼊→随缘选择→⽂化思考——论⾳乐⼈类学与艺术⼈类学的学科视域及研究过程舞蹈⼈类学引论天真的⼈类学家与⼈类学的“天真”——民族志反思的反思加速发展中国⼈类学学科恢复以来的⼈类学研究——基于对中⼤⼈类学系博⼠论⽂的分析公共⼈类学:21世纪⼈类学发展的新趋势21世纪前后法国⼈类学发展趋势研究中西⽅纪录⽚创作中的⽂化差异性研究近⼆⼗年来中国⼈类学纪录⽚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斯平德勒教育⼈类学思想研究“渝派纪录⽚”代表作《进城》的影视⼈类学意义⽂化⼈类学与周作⼈的道德批判艺术⼈类学简史南部⾮洲⼈类学研究综述后现代⼈类学与⾳乐⼈类学⼈类学思维范式的⽣成⼈类学、现代世界与⽂化转型——21世纪⼈类学讲坛(第⼆届)会议综述事件·结构·历史之关系的⼈类学研究保罗·拉⽐诺和“当下⼈类学”进路⼈类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何⼀波多折⾏⾛在美学与⼈类学的边界之处——论审美⼈类学如何可能关于中国⼈类学学科体系与地位问题科学技术⼈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英美法律⼈类学的困境:格卢克曼与博安南之争论⼈类学纪录⽚中的⽂化反思及其传播价值课程的⼈类学基础研究纪录⽚创作中的分享⼈类学⽅法研究⼈类学纪录⽚《三节草》的价值研究戏剧⼈类学及其视野下的环县道情⽪影戏浅析“⼈类学中国化”的发展⼈类学的问题及其学科体系马来西亚本⼟⼈类学发展述评庄孔韶⼈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法论诉求之意义(上)——中国认知传统与区域⽂化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庄孔韶⼈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法论诉求之意义(下)——中国认知传统与区域⽂化理念的理论与实践从政治经纪⼈到发展经纪⼈——⼈类学经纪⼈研究回顾及展望论⼈类学研究范式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启⽰⼈类学学科建设综述“⼈类学”课程教学改⾰的⼏点思考⼈类学的婚姻研究⼈类学藏族研究综述他者的位置——兼评《作为⽂化批评的⼈类学》⼈类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转向⾏⾛在⽂化思考的边缘——《甜蜜的悲哀》的⾳乐⼈类学随想⼭⽔云霓任观瞻——⼈类学学者访谈之⼆⼗⼋我的⼈类学情结探寻逝去的⽣活⽅式:历史⼈类学散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学的变⾰⼈类学云南研究的意义企业⼈类学:作为⼀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历史⽐较⼈类学——关于⼈类⽣物体谱系的研究⾛向⼼理学的社会⽂化视野墨西哥⼥性的⾝份探求“⾸届东亚⼈类学论坛:⼈类学与历史”研究综述世纪坦⾔:中国⼈类学的现状和未来中国古典诗学的⼈类学向度中⼭⼤学⼈类学系与中国⼈类学的发展《岭外代答》的⼈类学解读实验⽂学⼈类学⽅法论辨析物质⽂化与⼈类学——英国⼈类学家迈克·罗兰专访向上研究与搞砸:制⽚研究中的⼈类学访问理论性与⼈类学哈佛访学感受与学术史反思——⼈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九关于⼈类学本⼟化的⼏个问题的思考探寻中国⼈类学之根——由威廉·亚当斯《⼈类学的哲学之根》谈起马克思晚年⼈类学思想研究⼈类学纪录⽚《西藏⼀年》的价值体系研究论艺术⼈类学在舞蹈学中的应⽤1980年以来的中国⼤陆⼈类学学科建设:民族学与⼈类学的分离以及⼈类学发展的多元路径⾛向作为审美⽂化批评的艺术⼈类学研究民族志与作为过程的⼈类学:读英⼽尔德在拉德克利夫-布朗讲座上的演讲稿⾛向美术⼈类学视觉⼈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肖像摄影研究我国旅游⼈类学研究现状分析——以近⼗年核⼼期刊论⽂为样本⽇本体育⼈类学研究进展论美学与⼈类学的关系中国城市⾳乐⼈类学研究现状思考美国⽂化⼈类学的当代理论趋势从派克到费孝通——谈费孝通忆派克对中国社会学、⼈类学的贡献语⾔民族学与民族语⾔学在⼈类学研究中的作⽤体育⼈类学概论⾛出低⾕──战后西⽅⼈类学摆脱困境对中国⼈类学的启⽰都市⼈类学三题技术的⼈类学审视马克思主义⼈类学略论纳粹时期德国的西藏⼈类学研究及其影响第⼆种⼈类学史——以徐杰舜教授“中国⼈类学者访谈录”为研究对象⼈类学的“普同”与“相对”苗族数理⽂化研究对中国数学⼈类学研究的启⽰论语⾔学对⼈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从公共⼈类学到⼈类学公众形象的建构⼈类学独⽴记录⽚的创作特征艺术史与⼈类学的对象⼈类学家如何成为旅游⾏业中的⽂化专家重演与超越——⼈类学的观点和⽅法对科学教育的启⽰新图形时代语境下的视觉⼈类学思考现代⽇本⼈类学的转型和发展⽂学的⼈类学与⼈类学的⽂学涵义辨析由记忆、想象与重构结合的整体性呈现:⼈类学对⾮洲形象的创造把基因分析引进⼈类学——⼈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九⾳乐⼈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关于“⼈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20世纪中国社会史的⼈类学研究——庄孔韶《银翅》笔谈中国⼈类学研究50年回顾审美⼈类学:价值取向与⽅法抉择⼈类学与审美⽂化研究中国彝族⼈类学影视⽚述论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类学⽥野调查的关联试论语⽂教育的⼈类学观察⽅式⼈类学的历程与体育研究略谈美国⽂化⼈类学的当代理论趋势跳出原居民⼈类学的陷阱:次原居民⼈类学的⽴场、提纲与实践浅谈影视⼿段在⼈类学研究中的意义回访的⾮⼈类学视⾓和⼈类学传统——回访和⼈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马克思晚年笔记和⼈类学的关系⽥野⼯作与艺术⼈类学、审美⼈类学学科建设定义问题:艺术⼈类学的需要影视⼈类学在延边朝鲜族⽂化遗产保护中的应⽤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类学学科发展⽡尔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与其审美⼈类学思想⼈类学视域下的⾳乐研究来⾃厦门⼤学的⼈类学思考——访厦门⼤学⽯奕龙教授情怀·遭遇·反思:⼀位中国青年⼈类学学⼦的学科经历表述⽂艺学的⼈类学转向——来⾃中国视⾓与经验的理论探索及反省关于⼈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类学的批评与建设:基于⼈道主义的⽴场美国⽣态⼈类学研究述略论⼈类学的纠纷研究进路⼈类学对⾮洲的发现与重现⼈类学的东北研究断想关于⼈类学学科定位的相关问题艺术⼈类学在当今中国——中国艺术⼈类学学会成⽴⼤会及⾸届学术研讨会侧记⼈类学中国话语的反思——访哈佛⼤学访问学者兰林友博⼠从“Representation”看⼈类学“表述危机”20世纪下半叶的⼈类学轨迹:理解⽂化——罗伯特·尤林和《理解⽂化》⼈类学⽥野调查的理论反思⼈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野考察⽅法及应⽤论⼈类学的产⽣和发展论弗莱⽂学⼈类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关于教育⼈类学学科发展的若⼲思考——从教育⼈类学与⼈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浅谈科学技术⼈类学中质的研究⽅法的运⽤⼈类学与艺术学的互动论教育⼈类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在不同国家的特点⼈类学本⼟化探索历程评述——以吴⽂藻、费孝通和李亦园为主的讨论英国⼈类学的传统与创新——以LSE⼈类学系为个案⾸届中国⼈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联席会议综述试论⽂艺⼈类学的理论维度⼈类学研究应该加强概念提炼——⼈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四⼗九⼈类学与和谐社会建构——论我国设⽴⼈类学⼀级学科的必要性中国⼈类学西南⽥野⼯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中国⼈类学的海外视野中⼭⼤学⼈类学系⼈类学与国学——⼈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四⼗⼀⾳乐⼈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续⼀)⼈类学·⽥野⼯作·教育研究——⼀个教育⼈类学家的关怀、经验和信念评沃尔夫冈·伊塞尔的⽂学⼈类学⼈类学要关⼼⼈类的未来——⼈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类学眼光:旅游与中国社会──以⼀次旅游与⼈类学国际研讨会为个案的评述和分析⼈类学的主题与哲学⼈类学——读欧阳光伟《现代哲学⼈类学》钱锺书与⽂化⼈类学阿来⼩说的⼈类学分析费孝通教育⼈类学思想探析霍贝尔的法⼈类学思想研论科学及其两个特征的哲学分析学习研究的⼈类学范式:美国学习⼈类学的研究进路探析应该重视沈从⽂⽂化书写的⼈类学特征及其价值恩斯特·格罗塞和艺术理论的“⼈类学⽅法”电影、媒介、感觉:试论当代西⽅影视⼈类学的转向与发展经济⼈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当代中国体育⼈类学的发展与展望遗失的解放性纬度——论霍耐特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类学关系的评价论⼈类学在马克思思想史中的地位与作⽤武术的⽂化⼈类学研究构想与展望——以“村落”为研究视⾓审美⼈类学:从边缘起步——访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学王杰教授在场、建构与“他者”伦理——从⼈类学视⾓看纪录⽚的“真实”⼈类学⾮西⽅理论范式构建的尝试——评徐杰舜《乡村⼈类学》历史⼈类学应从⽇常⽣活史出发全球⽂化视野的⾳乐研究——读《⾳乐⼈类学的视界》的启⽰浅议⼈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法中国⽂学⼈类学历史起点中的理论问题及反思⾳乐⼈类学的研究视⾓及发展⾹港⼈类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论⼈类学视域下的典籍翻译策略研究⾳乐⼈类学研究的民族志⽅法探索民族学/⼈类学视野中的⽂化策划叙事:⼈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策略影视⼈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国外体育⼈类学述评论社会⼈类学研究⽅法在科学史中的应⽤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类学神话理论述评历史⼈类学简论中国⽂化⼈类学回顾中国⼈类学的现状及未来⾛向中国⼈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类学视野下湖南梅⼭武术的流变论边疆⼈类学的提出及其发展湘西民族医药⼈类学的研究进展“⼈的本质”概念与马克思的⼈类学思想——从马尔库什与克拉德的争论谈起学术史视域下我国体育⼈类学的发展演进当“发展”遇见⼈类学——兼评《⼈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初探⼈类学⽚的研究⽅法——结构的⽅法浅析⼈类学电影的⼤众化传播⼿法⽅法论问题:⽂学的⼈类学转向——⾸届中国⽂学⼈类学青年学术论坛扎记⼈类学与中国⾮物质⽂化遗产体系探索——国家重⼤招标课题“中国⾮物质⽂化遗产体系探索”开题暨研讨会综述实践的⼈类学与⼈类学的实践者——读《⾏旅悟道——⼈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另外⼀个他者:灵长类社会研究在⼈类学中的价值中西⽅动画视觉与⼈类学之翼“中国⽥野”中的⼈类学与民族学论影视科技促进民族学与⼈类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历史⼈类学与⼈类学意义上的历史论乡⼟⽂学研究的⼈类学视野浅谈⼈类学与语⾔、语⾔学习和语⾔教学⽂学和⼈类学的视野融合——⽂学创作的⽥野体验和⼈类学的诗意表达创建中国旅游⼈类学学科刍议⽂学⼈类学:中西交流中的兼容与发展试论中距理论对⼈类学研究的影响淮阳泥塑的⼈类学探析记录正在消失的⽂化—⼈类学纪录⽚初探别开⽣⾯——试论⼈类学与医史学科的交叉应⽤企业⼈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学⼈类学的中国历程“主体⼈类学”概念的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影视⼈类学作品属性研究艺术研究与⼈类学关系初探全球化与地⽅化语境下的中国⼈类学本⼟化⼈类学与⼤众传播学——站在传播学的⾓度看作为⼤众传播学基础学科之⼀的⼈类学与⼤众传播学之间的关系⼈类学世纪坦⾔——⼈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医学⽂化⼈类学引论⽂化抗战与民族救亡:抗战时期的中国⼈类学研究⽂学⼈类学视域下的铁穆尔写作研究整体论:哲学⼈类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英美应⽤⼈类学与公共⼈类学之历史、争论与发展实践的科学⼈类学:中国⾃然科学史研究的新路径——以中国体质⼈类学史研究为例2013年度中国艺术⼈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艺术⼈类学学科建构的回顾与前瞻⼈类学的中国与中国的⼈类学浅论审美⼈类学中国化及其意义影视⼈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影视⼈类学影⽚拍摄中的伦理问题从《圣经·创世纪》看⽂学⼈类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题学与⼈类学关系之考辨艺术⼈类学的西⽅语境与中国实践⾳乐⼈类学研究的⽅法论意义中国⼈类学的学术⾃觉与全球意识浅析⽣态⼈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实践空间认识论视阈下的⽂艺⼈类学论教育⼈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法2001年《美国⼈类学家》学术观点综述⼈类学视野下的⽂学⼈类学(上)基于贵州⽩裤瑶“蚕丝⽂化”⽥野调查的影视⼈类学阐释俄狄浦斯的美学与⼈类学救赎西⽅⼈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研究学术史⼀位⼈类学家的美学沉思——贾克·玛奎的审美⼈类学思想探究医学⼈类学视野下的中医体质学探析论⼈类学纪录⽚的结构⽅法和研究⽅法的辩证关系⼈类学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论桂学研究的⼈类学理论与⽅法论基础——桂学研究⽅法论研究之⼀论当代⽂学的⼈类学转向论中国教育⼈类学的⼏个根本问题审美⼈类学导论⼈类学与美学⼈类学释放我对客家的真爱——访客家学者周建新教授⾳乐⼈类学研究中的舞蹈⼈类学视⾓——约翰·布莱⾦对舞蹈⼈类学的研究与贡献⼈类学引领管理变⾰略谈汉译《⼈类学历史与理论》对多位⼈类学家的误解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类学需要的⼤视野中国⼈类学电影创作实践历程与⾰新打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的《⽂学⼈类学教程》⼈类学研究⽅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龙藏戏调查为例⼈类学⽥野调查的意义与教学实践关于⼈类学中⽥野⼯作的⼏点研究⼈类学的本⼟视⾓——评潘年英《在⽥野中⾃觉》历史是⽂化——历史研究的⼈类学转向探索⼈类⽂化:从“⾮我”反观“⾃我”——谈⼈类学研究对民族法学研究的启⽰⼈类学与公共卫⽣:理论与实践⼈类学⽣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法⼈类学艺术研究的历程与特质范式与超越:⼈类学中国社会研究关于⼈类学的⼀点思考源头活⽔:⼈类学的理论学习与⽅法论意义谈⽣命科学与⼈类学研究的交叉和融合现代化背景下⼈类学的进展与反思中国妇⼥⼈类学研究管窥⼈类学与台湾区域发展史研究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类学纪录⽚中的“把关”原则云南的民族学与⼈类学:历史与现状我迷故我在美术⽹络社区的⼈类学研究⼈类学影⽚的新视阈“看”与“被看”:⼈类学电影主体间性关系探究中国体育⼈类学转向应⽤性研究之探讨“灾害”、“灾难”和“灾变”:⼈类学灾厄研究关键词辨析“世界⽂学”与“⽂学⼈类学”——三论当代⽂学观的⼈类学转向⼈类学⼩说初探科技⼈类学:⼀个发展中的交叉领域——基于国内科技⼈类学的个案分析学科互动:民俗学与⼈类学⼈类学电影的信息传递⽅式旅游⼈类学:旅游学与⼈类学的交叉渗透列维—斯特劳斯⼈类学思想的形成——兼论卡西尔⽂化哲学的⼈类学影响欧美⼈类学电影发展史论时空的教学意蕴学科互动:论中国⼈类学的学科地位⼈类学转向与⽂学⼈类学——第⼗届中国⽐较⽂学年会⽂学⼈类学专场会议综述中国⼥性⼈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去殖民化的设计与⼈类学:设计⼈类学的⽤途法律⽂化制度的新视⾓:法律⼈类学略谈中国⼈类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史研究试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类学研究西部⼤开发与应⽤⼈类学应⽤⼈类学纵横谈——访谢剑博⼠旅游⼈类学研究进展分析⼈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规划研究《狼图腾》的⽂化⼈类学解析旅游⼈类学研究进展分析从⼈类学的视⾓看纪录⽚的⽂化意义⽂化现象的逼视与衡量——论李安宅对中国⽂化⼈类学的开拓情感⼈类学的发展理路与现状释义⼈类学与发展:⼀个两难的话语体育⼈类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特征及发展趋势——纪念胡⼩明教授逝世⼀周年经济⼈类学的新议题与新发展——基于对新版《经济⼈类学》的阅读理解论马克思对⼈类学哲学世界观的构建⼈类学的灾害研究如何呈现——兼评《泥⽯流灾害的⼈类学研究》当代德语⼈类学⾯临的⼏个问题“传媒⼈类学”辨析⼈类学之路是靠两条腿⾛出来的——新时期⼈类学研究省思论多样性的现代含义与中国⼈类学学科体系建构“抢注”中的中国艺术⼈类学——兼及⽇本的艺术⼈类学研究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艺术⼈类学述论⼈⼝⼈类学若⼲理论问题——基于与民族⼈⼝学的⽐较分析⽇本的经营⼈类学中西⼈类学⽐较分享⼈类学述评浅析影视⼈类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类学空间视⾓的⽂化遗产研究从⽂化⼈类学到历史⼈类学论⽂化⼈类学和审美⼈类学的联系西⽅法⼈类学研究的特征和历史舞蹈视觉⼈类学研究发展研究:⼈类学的历程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台湾⼈类学——1965年以来台湾⼈类学史述论重新认识质性研究在当下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类学应⽤研究为例⼟家族⼈类学中的⼥性研究评述中国社会学和⼈类学的百年发展与互动“虎⽇”的⼈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影视⼈类学⽚的应⽤新⽅向关于影视⼈类学的研究对象、⽅法与基本原则——兼评《影视⼈类学概论》⽂学⼈类学:历史·概念·语境·⽅法——⽂艺与⼈类学的相互碰撞与整合共⽣⾛向⼈类学——⼈类学学者访谈之⼆⼗九我的⼈类学之路——⼈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2000年:国际⼈类学的中国年——在国际⼈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北京中期会议开幕式上发⾔从实验室到虚拟社区:科技⼈类学的新发展⼈类学本⼟化探讨中的共识——读《⼈类学本⼟化在中国》随感⼈类学应该⾛向⼈民⾛向社会──“⼈类学⽥野⽂库”总序⿊⾐壮⼈类学⽥野考察历史使命之探究──《⿊⾐壮的⼈类学考察》绪论新时期⼈类学发展⾛向分析。
人类学对健康与医疗的视角与解读
人类学对健康与医疗的视角与解读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学科,而健康与医疗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方面。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和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和医疗观念、实践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1. 健康的文化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健康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人类学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和追求。
例如,西方文化中,健康往往被定义为身体的良好状态,可以通过医学手段进行治疗。
而在一些非西方的文化中,健康更强调整体的平衡和和谐,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
人类学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意识到,健康观念是由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的,需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理解。
2. 医疗实践的社会背景人类学关注医疗实践中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分析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医疗实践除了专业医生外,还包括传统医师、巫师、家庭护理等多种形式。
不同社会中的医疗实践受到的社会和文化认可程度不同,也存在权力和地位的差异。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医疗实践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揭示医疗权威和社会规范对于医疗实践的影响。
3. 文化差异与医疗服务的挑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疗服务存在着差异和挑战。
人类学探索了医疗服务中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医疗的实施和接受。
例如,一些文化认为疾病是身体和精神的失衡,治疗过程中注重平衡和和谐的恢复;而在其他文化中,疾病被看作是外部力量的侵害,治疗则注重驱除邪恶力量。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和观念的医疗模式,可以使医疗从业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服务,提高医疗质量。
4. 人类学在健康与医疗领域的应用人类学在健康与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各种文化下的健康观念、医疗实践和文化差异的探索,人类学可以为跨文化医疗研究和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
此外,人类学还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推动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的改进,促进健康公平和社会正义。
总结:人类学对健康与医疗的视角与解读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健康观念、医疗实践和文化差异。
中国人类学著作
中国人类学著作中国人类学是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行为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中国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参考。
1.《中国民俗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李学勤编写,重点研究中国民俗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
李学勤探讨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节日庆典、家庭和婚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变迁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编写,涵盖了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人类学研究。
该书分析了中国人的生产模式、农耕文化、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社会经济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经济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变革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3.《中国农耕文化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志刚主编,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农耕文化的人类学专著。
李志刚通过比较研究、考古学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该书对于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价值观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宗教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研究中心编写,主要研究中国宗教与人类学之间的关联。
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宗教信仰的考察,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分析了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及个体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影响。
读者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仪式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5.《中国式社会工作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编写,围绕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人类学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
该书探讨了中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为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的简要介绍。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研究了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特点。
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广泛,包括语言、宗教、艺术、法律、经济、政治等方面。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地调查和文化比较,这也是人类学研究最具有特色的地方。
因此,人类学研究不仅涉及到理论和概念,还需要运用实践方法来深入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结构功能主义、文化演化论、历史唯物主义等。
其中结构功能主义是人类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而文化演化论则是通过对各种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进行比较来探究文化本质和文化形态变化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来揭示人类文化和社会变化的规律。
但是这些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人类文化和社会形态,因此,人类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理论框架。
比如,基于现象学的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
二、实地调查方法人类学的另一个核心特点就是实地调查方法。
在人类学的实践过程中,实地考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这种方式是通过“入境游”,即置身于研究对象所在的文化社会中,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被研究的人群和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文化信仰等等。
实地考察也可以使研究者获得更多的原始数据、符号和文化信息,同时也可以减少文化误解和偏见。
实地调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
其中,直接观察是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取信息;访谈则是通过与被研究对象的交流来获取他们的情感、经验和看法;问卷调查是利用问卷的形式来获取被调查者的信息和反馈。
三、文化比较方法文化比较是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比较指的是将不同文化进行横向比较,以探索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且对这些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解释和分析。
文化比较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区域为单位的比较研究,另一种是以主题为单位的比较研究。
人类学学习总结研究人类文化与社会的方法与视角
人类学学习总结研究人类文化与社会的方法与视角人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文化与社会的方法与视角至关重要。
通过人类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结构。
本文将总结人类学学习的方法和视角,并探讨其在研究人类文化与社会中的应用。
一、方法论的重要性在学习人类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需要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
具体而言,人类学学习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
这些方法能够让人类学家近距离地接触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并理解其特点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人类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被研究群体的日常生活、活动方式以及社会结构。
实地调查可以通过居住在被研究社区、参加其活动和仪式等方式来实施,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经验。
2. 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研究者通过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活动,了解其社会行为和文化传承。
研究者可以亲自体验和参与社区的工作、生活和仪式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社会与文化。
3. 访谈访谈是人类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与被研究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问答,研究者可以获取关于社会结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访谈可以是结构化的,即按照预设的问题进行问答,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即根据被研究者的回答灵活调整问题。
二、社会与文化的视角人类社会和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
1. 社会视角社会视角强调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包括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等。
人类学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组织中的角色和互动,探究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持。
社会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群体行为。
2. 文化视角文化视角强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人类学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信仰、仪式和艺术作品等来理解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循证公共卫生学简介
促进科学决策
循证公共卫生学强调基于科学证 据进行决策,有助于避免主观臆 断和经验主义,提高决策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优化资源分配
通过基于证据的实践,循证公共 卫生学能够更合理地分配有限的 公共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疫苗接种、 健康筛查、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 行为干预等。
证据评估
在制定预防策略和措施时,需要 对相关证据进行系统评估,以确 保所采取的措施是基于科学依据 的。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循证公共卫生学在促进健康方面的应用,通过提供科学、 准确的信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提升公共卫生实践效果
通过将最佳的科研证据应用于 实践,循证公共卫生学有助于 提高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 和效益。
增强公共卫生系统的应对 能力
循证公共卫生学能够帮助公共 卫生系统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和有 效策略。
促进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循证公共卫生学提倡多学科、 跨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加强不 同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02 持续优化循证决策平台,提高数据质量和 整合能力。
03
加强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 专业人员的循证实践能力。
04
扩大实施范围,将循证公共卫生策略推广 至更多地区和领域。
06
总结与展望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与启示
促进公共卫生决策的科学 性
循证公共卫生学强调基于证据 的决策,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 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03
通过对比实施前后的数据,分析循证公共卫生策略对公共卫生的改善 程度。
人类学在医学与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学在医学与健康研究中的应用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体验的学科,它包括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近年来,人类学在医学与健康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在医学与健康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对医疗体系和医疗决策的影响,对健康观念和行为的研究,以及对健康不平等问题的认识。
一、对医疗体系与医疗决策的影响人类学对医疗体系和医疗决策的影响主要在于理解病人与医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医疗行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医患关系中的权力结构、文化差异以及社会因素对医疗决策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改善医患沟通和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例如,在文化背景下对医疗决策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诊断和治疗选择。
一项研究发现,美国白人妇女和非洲裔妇女在乳腺癌筛查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对于美国白人妇女来说,早期筛查是预防乳腺癌的重要措施,但在非洲裔社区,乳腺癌的风险更加低,因此对于这些妇女来说,筛查并不被视为必要的医疗行为。
这种文化差异的认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建议。
二、对健康观念和行为的研究人类学在研究健康观念和行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从而促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的实施。
一项人类学研究表明,确立和传播健康信息的方法与文化习俗密切相关。
例如,在非洲一些社区,口口相传是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倾向于通过医疗专业人员和媒体获得健康信息。
了解这些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有效指导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的策略。
此外,人类学的研究还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例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和性别等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人类学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及其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对健康不平等问题的认识健康不平等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问题。
医学专业学习资源推荐公共卫生学教材与流行病学指南
医学专业学习资源推荐公共卫生学教材与流行病学指南医学专业学习资源推荐:公共卫生学教材与流行病学指南引言:公共卫生学是医学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学科,研究和探索着人群健康问题的预防与控制。
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系统学习公共卫生学的教材和经典指南对于掌握流行病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提高公共卫生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公共卫生学教材以及流行病学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公共卫生学知识。
一、公共卫生学教材推荐1.《公共卫生学》(第四版),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医学院王国栋等。
本教材是医学专业学生必读的公共卫生学教材之一。
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公共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健康行为科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等内容。
本书语言准确,概念清晰,内容丰富,适合作为公共卫生学理论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
2.《公共卫生学导论》(第三版),作者:中国卫生出版社。
本教材对公共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书中内容结构严谨,图文并茂,便于理解和掌握。
相比较于《公共卫生学》教材,本书更注重公共卫生学的导论性质,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教材阅读。
二、流行病学指南推荐1.《实用流行病学入门与指南》,作者:范鹏、葛均波等。
本指南是中国流行病学会编写的一本权威指南,介绍了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研究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等内容。
书中还包含了常用的统计指标、流行病学研究的常见误差、偏倚和模型等内容。
本指南适合初学者阅读,对于掌握流行病学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2.《现代流行病学》,作者:肖国安。
本书适合具备一定流行病学基础的读者阅读,系统介绍了流行病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对其进行了解释。
本书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总结:公共卫生学作为医学专业的重要学科,其教材和指南能为学生提供系统且全面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公共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公共卫生思维和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导论绪论
这个定义是目前全世界公共卫生界引用最多,影响最为广泛, 最著名的公共卫生的定义,于1952年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采纳,一直沿用至今。
5
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定义(1988)
1988年,IOM在《公共卫生的未来》中明确提出:公
共卫生的任务就是为了保障人人健康的各种条件,社 会所采取的集体行动。 2003年IOM在《21世纪卫生和未来》中再次申了这个 定义。
13
二、鉴别与评价健康危险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行为 健康危害的来源:环境污染、职业危害、食品安全、
行为、生物遗传、医疗服务、意外伤害等等
评价的重点对象:健康人群
14
三、预防与控制疾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职责:
(1)为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 依据和政策咨询。 (2)提供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3)公共卫生监测 (4)处理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开展疫苗研究 (6)检测、检验方法研究及应用 (7)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 (8)专题调查(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专题) (9)公共卫生问题防治策略与措施评价、推广、应用 (10)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来源:教育部公布的二级学科目录(2010)
11
公共卫生的领域与内容
现代公共卫生的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它与社会 科学、自然科学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公共卫生是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以疾病(传染病、地 方病和职业病)为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政府、 民众和社会对公共卫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公共卫生 的领域及内容也不断增加、丰富和完善。 概括总结目前各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和实践,大体有以下八 个领域的内容:
人类学对医学和健康的贡献
人类学对医学和健康的贡献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旨在理解人类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生理特征。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人类学在医学和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对医学和健康的贡献,并分析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跨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跨文化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实践和健康观念进行比较研究,人类学为医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基础。
跨文化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对疾病及其治疗的不同认知和应对方式,这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例如,人类学家对非洲部落的疾病观念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促进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的结合。
二、社会医学研究人类学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社会医学研究。
社会医学关注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人类学家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因素如贫穷、族群、性别、教育和职业等对健康的影响,揭示了社会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为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促进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
三、文化认知研究文化认知是人类学与医学交叉的另一重要领域。
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疾病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和解释,这对医学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挑战。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文化认知,帮助医生和医学生理解患者的病症表达和求治行为。
这不仅有助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建立,也对临床实践和患者健康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健康创伤研究人类学对健康创伤的研究对医学和健康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健康创伤是指由于战争、灾难或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创伤。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健康创伤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为创伤治疗和心理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们关注社会支持、文化适应、心理困境等因素,为创伤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未来发展方向人类学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贡献仍在不断延伸和加深。
未来,人类学可以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医疗人文关怀:人类学可以帮助医学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推动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5期总第137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No.5,2017Gen. No. 137中国人类学的公共卫生实践----基于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学科合作视角宋雷鸣(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医学人类学是当前最有活力的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中国的医学人类学获得快速发展,其中公共卫生项目为之提供了重要土壤。
在公共卫生领域,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处于主导性地位,人类学者卷入公共卫生项目时,必然会涉及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跨学科合作。
基于人类学与流行病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理性视角,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类学;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6627(2017)05 -0017 -07疾病、健康及治疗的相关行为和认知,是医学人类学的重要关注对象,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 法在对它们的研究中得以应用和发展[1](24)。
围绕疾病和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实践,是医 学人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国内医学人类学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和 社会学相比,医学人类学从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远远超越了同期的医学社会学[]。
对于 国内医学人类学的发展,学者们从著作出版、论文数量、机构建设、领军人物、研究领域、理论视角和 方法贡献等一些方面进行过较为细致的总结[2][3][4][5][6]。
从这些总结性文献可以看出,对公共卫 生项目的参与,是近些年医学人类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在当前的公共卫生项目实践中,流行 病学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处于主导性地位。
因此,人类学在参与公共卫生项目时,必然会涉及人 类学和流行病学的跨学科合作[7]。
正视人类学和流行病学之间的学科差异,并在学理上探讨两学 科合作的基本维度或基础,是人类学者参与公共卫生项目时不易回避的重要问题[8][9][10][11]。
因为该问题的解决对人类学更为频繁和更为深入地参与公共卫生项目,以及医学人类学自身的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文章拟从人类学和流行病学跨学科合作的角度,对既有的国内人 类学的公共卫生实践进行选择性总结,分析既有研究实践对于学科合作的启发①。
一、社会文化视角与生物学视角相结合目前,流行病学已充分认识到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中相关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流行病学 擅长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问题,如分子流行病学,但受到学科的限制,对社会文化的角收稿日期:017 -07 -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类学与流行病学跨学科合作研究”(14CMZ013)作者简介:宋雷鸣(1981 -),男,河南沈丘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助理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人社会、文化流行病学研究。
①在相关研究中,学科界限并不清晰,因此文章也会偶有涉及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
17度不够擅长,因迫切需要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帮助,人类学参与公共卫生项目即是在这一背景 下产生的。
从具体的实践来看,人类学基于整体论思想,从学科擅长的社会文化角度入手来研究疾 病和健康问题,力求实现社会文化视角和生物学的结合[12]。
比如,庄孔韶认为,在对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各种人类问题进行考察时,既要把人当作一个完 整的生物系统加以研究,又要对不同人群的文化系统予以联系性的必要考察,即生物一文化整体论 (bio-cultural holism)。
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把生物和文化两个半偶族维持成一体。
这样我 们才能既看到人们行为中的生物学动机又看到其文化动机,人类的生物属性与文化属性需要同时 并举方可获得共同发展[13]。
针对毒品成瘾问题,医生与公共卫生专家偏向于生物学角度来解决问 题,即采用科学主义的方法论来开展应用实践。
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更多倾向于借助社会文化的 力量来解决问题,其中较多涉及精神、信仰和价值观等科学所不及的内容。
在思考彝族的毒瘾难题 时,庄孔韶发现彝族的信仰、道德价值观、盟誓仪式、习惯法、家支组织、尊严、诚信、责任、族群认同 和亲情教化等,都可以成为战胜毒瘾的重要文化力量[14]。
景军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艾滋病感染风险的“泰坦尼克定律”。
他认为不同的社会 地位决定着不同的客观风险和不同的风险认知,不同的风险认知决定着不同内容的恐惧和人们对 客观风险的不同反应,不同的风险反应决定着不同的行动。
由于中国艾滋病风险在客观和主观层 面上的互动关系受制于我国特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因而我国弱势群体在客观层次所面临的艾滋病 风险与这些群体的风险认知、恐惧心理,以及带有歧视成分的态度和行为处于一种孪生状态[15]。
潘绥铭也认为,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艾滋病流行的现状,更多地是由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而不是艾 滋病病毒“自然地”传播的结果。
它并不是一个仅仅作用于社会的问题,更是一个来源于社会的问 题,是基于制度、组织、文化、社会环境、思想信仰等社会发展中的负面因素而产生并加剧的问题[16]。
在众多的具体研究中,潘绥铭及其学术团队从性社会学的角度对性病和艾滋病问题进行研 究,着力挖掘疾病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17]。
翁乃群在《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一文中指出,无论是艾滋病传播的地区不平衡性,还是在不同地区主要传播方式的差异,以及对不同社会群体危 害程度的不同均表明,艾滋病的传播与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和人 类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的各种传染病的危害一样,艾滋病传播的发生既有其生物学原因,也有其政治 经济和社会文化原因。
大量事实证明,要阻止艾滋病的蔓延扩散,不仅要探讨其发生的生物、生理 背景,更要关注其得以扩散蔓延,造成某些地区高感染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
只有通过采 取生物与社会综合分析的方法,即将临床医学与社会理论、流行病学与历史、田野志和政治经济相 结合的分析方法,才可能更好地认识这一社会事实[18]。
他还和自己的同事结合一些具体的田野调 查,对艾滋病和性病在我国传播、蔓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做了细致的描述和讨论[19]。
王建新和王宁通过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发现,“东南沿海地区汉族居民受中国内地传统文化影 响较重,除地方性生活习俗的影响外,民间宗教观念、民间疾病观念较为流行,巫术风水性治疗的痕 迹明显且比较普遍;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患者中类似中原地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很突出,基于 特定民族宗教习俗及特有生活习俗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在治疗过程中较多被观察到,患者所反映的 问题多与当地少数民族宗教民俗及生活习惯相关联”[2°]。
这里所谓的“跨区域比较研究”,主要表 现为与疾病相关的文化研究。
另外,张实等分析了云南某地老年人疾病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她们发现该地农村老年人疾 病的构成,与当地的烟酒文化、生态环境、劳动方式、饮食习惯、终身奉献为荣的集体意识以及政治 经济中的弱势地位有关[21]。
余成普通过对器官移植病人的研究发现,器官移植者既存在着生物性 适应问题,还存在着社会和文化适应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交叉相生,互相碰撞,充分说明公共卫生实 践需要把生物角度和社会文化角度充分结合[22]。
社会文化的角度是人类学研究之所长,因此,人类学介入公共卫生领域时必然要从社会文化的18角度入手。
同时,公共卫生问题的核心是人们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这又不可避免地涉及生物医学的 角度。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与社会文化角度的结合,成为人类学参与公共卫生实践的必然选择。
可 以说,所有的人类学公共卫生实践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不必过多列举。
二、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流行病学学科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卫生问题。
时至今日,定量研究成为流 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主流,如采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数理模型等搜集资料和预测疾病发展趋势。
由于很多问题的研究必须综合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而流行病学在定性研究方面多有欠缺,因此人 类学在参与公共卫生项目时,其定性研究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发挥[23]。
人类学的看家本领是田野工作,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居住体验等具体方法来搜集资 料。
按照传统的人类学田野工作要求,往往需要一个年度周期的实地调查来搜集资料。
而在公共 卫生场景中,人类学根据研究主题的特点,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法。
在具体 实践中,人类学者发展出了 一套适应公共卫生项目的研究方法。
比如,人类学家在卫生项目评估工 作中,为了满足项目资助方在较短时间内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的需要,发展出了“快速评估方法”(rapid assessment procedures)。
所谓快速评估,是指人类学者针对具体的卫生项目,联合相关人员 组成评估小组,在特定社区或区域开展数周或数月的短期调研,以快速获得项目执行情况的相关资 料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相关项目经验等。
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一方面,研究小组会 采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等方法,调查社区的日常生活,关注社区居民与保健有关的信念与行为;另 一方面,还会收集社区的人口统计资料和户口普查资料,调查特定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4][25]。
2007年,笔者参与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师生及相关卫生项目官员组成的评估小组,对 清华大学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流动人口与少数民族艾滋病预防与关怀”项目进行快速评 估。
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小组同时使用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在评估报告中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 分析。
其中在对昆明花卉市场外来女工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预防教育项目的评估中,通过定量方法 统计项目核心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女工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定性方法了解项目的具体开展过 程、成效和经验等,发现在相关知识宣传过程中,花卉市场外来女工的老乡、朋友和同学等关系组成 的非正规组织有效推动了同伴教育的效果[26]。
除了快速评估方法外,人类学在参与卫生项目时还 通常使用焦点小组讨论(focus groups)、叙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及结合民族志进行分析等方法[24][25]。
这些方法都是对公共卫生项目惯用的定量方法的有益补充。
在具体卫生项目研究中,学者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非常普遍。
潘绥铭擅长采用定性 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女性性工作者的生存状况和艾滋病感染风险进行研究。
他在一项关于中国东北 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性工作者的研究中,采取“以定性方法为基础,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相结合与 相互转化”的方法,即基于两种方法的特点或优势,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实现两种方法的 相互补充和结合[17]。
基于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的经验,潘绥铭及其学生还联合撰写了多篇重要的定 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专著,对相关研究颇有启发[27][28][29][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