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一轮 复习 通用版核心素养提升练 三十二 13.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作业

合集下载

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3 第2章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含解析

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3 第2章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含解析

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选择题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流量的大小1.雨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A.a B.b C.c D.d2.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a—-枯枝落叶B.b——土壤C.c——生物D.d——供给养分3.雨林中土壤贫瘠的最主要原因是().A.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B.气候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C.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D.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答案1。

A2。

B3。

A读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示意图,回答第4题.4.按发展过程,四幅图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丙乙甲丁C.乙丙甲丁D.丁甲丙乙解析图中显示的是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发展过程,具体过程是选择一片草木茂盛的地区,砍伐森林、焚烧,清理出土地,种植农作物,当土壤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放弃它,去开发另一片土地。

结合选项设置可得出答案。

答案B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据此回答第5题。

5.影响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解析气温的高低对植物的生长及各种活动都非常重要。

气温越高,植物的生长就越旺盛,微生物活动也越强烈,生物量就越大。

答案A下图为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6题.6.A处森林遭到破坏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了森林的功能是()。

A.净化空气、美化环境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解析A区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带,森林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淤积,洪涝灾害频发,所以主要体现的是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备考资料]2020届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课时29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

[备考资料]2020届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课时29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

课时作业(二十九)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2019·四川德阳一诊)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

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位的主要因素。

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单位:亿元)。

据此完成1~3题。

1(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2.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A.甲林区B.乙林区C.丙林区D.丁林区3.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1.C 2.B 3.D[第1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

故C项正确。

第2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产值最高。

故B项正确。

第3题,丙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因此应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故D项正确。

更换绿化树种主要是针对于城市而言;采林、育林结合、禁止采伐森林主要是针对于森林而言。

故A、B、C项错误。

](2019·江西景德镇期末)读巴西热带雨林分布图,回答4~5题。

4.甲区域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 )A.亚马孙平原水循环更加活跃B.全球气候变暖C.亚马孙河泥沙含量减少D.生物多样性增加5.与乙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有关的是( )①暖流②寒流③东北信风④东南信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B 5.B[第4题,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繁衍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word文档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word文档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经典题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下图为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澳大利亚沿海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洋流B.纬度、降水C.地形、洋流D.降水、地形2.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的大量破坏将 ( )A.加快泥沙淤积速度B.加剧海岸侵蚀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吸引鱼群聚集1.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在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红树林物种数量较多,且东部沿海地区红树林物种数量较多。

而南部沿海地区红树林物种数量较少,说明了纬度位置影响到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西部沿海地区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东部沿海地区水温相对西部沿海地区较高,红树林物种数量较多,说明洋流也影响到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

2.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红树林破坏产生的后果。

【解题思路】红树林位于海岸潮间带上部,具有防风搏浪、护岸护堤、调节气候等功能,对抵御海潮、风浪等自然灾害,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树林的大量破坏将加剧海岸侵蚀。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及年内波动发生了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蒸发(腾)量增加B.地下径流减少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4.下列关于该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正确的是A.森林恢复后,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径流,河流流量波动减缓B.森林恢复后,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河流流量波动减缓C.森林恢复后,甲河径流量增加,乙河径流量减少D.森林恢复后,甲乙两河的径流量都增加3.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森林植被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4.2-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含答案)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4.2-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含答案)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考向二 微专题
-14-
地区
作用
森林破坏的危害
地势起伏大
水土流失、洪水频发、河道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的湿润区
淤塞
干旱、半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土地沙化
干旱区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 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境、吸烟除尘
沿海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的侵 海岸侵袭加剧、海岸线退
(红树林) 袭
缩、土地减少
第十四章
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且在不同地区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
地区 作 用
森林破坏的危害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增强
全球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 水平衡
生物多样性减少
蒸腾作用减弱,导致气候趋 于干旱
考向一
第十四章
考点二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少。B.地下水储量增加
关闭
(1)CA.地(表2)D径流变化率减小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答案
考向一
第十四章
考点二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考向二 微专题
-22-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湿地(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 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 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 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 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贫困
商业性
采矿
(2)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计划修 移建 民亚 __亚_马_马_孙_孙_平_横原贯公路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开发
4.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长 远利益
开发
保护
[深 度 解 读]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 带雨林有一定关系。
米/小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
林。第(2)题,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
候,该气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地域分异
规律可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
候)区。
答案 (1)A (2)B
考点二 热带雨林环境效应、开发与保护
[知 识 整 合]
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8分)
【审题突破】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吸收二氧化碳……吸附飘尘”可获取防风固沙,①_净__化_ _空__气__,增加碳储量的信息。 (2)从“蒸腾水汽……水循环”可获取②调_节__气__候___,增加降水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学习目标
1.识记:森林的环境效益、 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2.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 境效应及其脆弱性。
3.应用:根据不同区域分析 森林破坏后的负面影响, 并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_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_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的管理和保护2.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 )A.aB.bC.cD.d(2)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a-枯枝落叶B.b-土壤C.c-生物D.d-供给养分(3)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根据2015年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越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

2000年至2012年,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③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人教版高三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精选试题)(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精选试题)(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大一轮总复习: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精选试题)(含参考答案)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西南某地区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前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A.蒸发量减小B.下渗量减小C.径流总量增大D.气候更加湿润2.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使()A.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变强B.土壤肥力下降C.生物多样性增多D.自然灾害减少答案 1.B 2.B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回答3~4题。

3.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有()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答案 3.A 4.C一年一度的冬季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地——瑞士旅游名镇达沃斯,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海拔1 529米,是全球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20世纪起成为国际冬季运动中心之一。

达沃斯还是瑞士经典火车路线——“冰河列车”(因其沿途雪景较多故名)必经的一站,“冰河列车”贯穿了阿尔卑斯山的绝色美景。

下图为该镇位置图。

据此完成5~6题。

5.乘坐“冰河列车”在达沃斯镇可见()A.山舞银蛇,冰峰雪山四季常驻B.俯瞰群山,林涛云海莽莽苍苍C.山河相间,越岭穿涧惊心动魄D.湖光山色,蓝天白雾袅袅炊烟6.达沃斯因具有干洁清新的空气,在20世纪初期被欧洲人视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天堂”。

在当时,达沃斯的这一吸引力对下列哪一国家居民表现最强烈()A.英国B.法国C.俄罗斯D.意大利答案 5.D 6.A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专题练习(附答案)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专题练习(附答案)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专题练习(附答案)旺盛5.下列关于热带雨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恢复较容易B.热带雨林有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的说法C.植被是雨林系统中最关键的部位D.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6.下列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B.该区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C.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D.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7.下列关于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而修建B.从大西洋沿岸延伸到西部秘鲁边境C.促进了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D.修建雨林公路利于热带雨林的保护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据此回答2425题。

8.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 )①纳木错②滩涂③黄河④渤海⑤水稻田?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9.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B.开发的成本太高?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回答10~13题。

10.下列自然带中,有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的是 ( )A.亚寒带针叶林带B.热带季雨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1.下列不属于原始森林免遭大规模破坏的原因的是 ( )A.地广人稀B.自然条件严酷C. 难以通行D. 技术条件落后12.热带雨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位于 ( )A.东南亚地区、非洲、南美洲B.南亚、南美洲、欧洲C.北美洲、非洲、南美洲D.南亚、非洲、南美洲13.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弱、生物生长迅速B.土壤是雨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储量最多的部分C.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氧气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雨林植物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题: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题: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芦苇是一种湿地挺水植物,它在秋季对水量要求较低,淹水时间过长反而会抑制其长势。

读图,回答1~2题。

1.“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对鄱阳湖壮观景色的真实写照,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B.降水的季节性变化C.气温的季节性变化D.植被的季节性变化2.鄱阳湖芦苇分布面积的变化说明了( )A.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变小了B.连年干旱,丰水期“晚来早走”C.生态环境明显改善D.降水增多,丰水期“早来迟走”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4.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快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据下图,回答5~6题。

5.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6.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C.水循环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下图为某河流流域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河流所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有( )①热带雨林破坏严重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土地盐渍化④水土流失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8.该河流与长江相比,综合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 )A.河网密布,交通不便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地表崎岖,水流湍急D.矿产资源贫乏(2019·广西南宁市高三文综)江苏滨海湿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为数不多的典型原始海岸湿地之一。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单选题1962年,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发表文章提出:呜沙山的沙物质大量向东移动,30年内莫高窟(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开凿于敦煌城东南呜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有被沙子淹没的危险。

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赵松乔先生受命到敦煌实地考察后表示,未来300年至3000年内,呜沙山不会向东埋压莫高窟,那些将莫高窟全部搬迁的方案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下图为21世纪初建成的“六带一体”综合防护体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莫高窟1.下列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支持赵松乔先生观点的有①地处东西风过渡带,两者大致势均力敌②气候极度干旱,沙尘暴天气多发③鸣沙山的基底都是岩石④莫高窟顶部有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六带一体”综合防护体系建成以来,进入敦煌的沙量减少了85%以上。

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是A.草方格固沙带人工戈壁带崖面化学固沙带B.草方格固沙带崖面化学固沙带人工戈壁带c.人工戈壁带草方格固沙带崖面化学固沙带D.崖面化学固沙带人工戈壁带草方格固沙带1.C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沙丘移动是靠常年盛行风推动的,该地区地处东西风过渡地带,且两者大致势均力敌,沙丘整体上一直向东移动的概率较小;沙尘暴多发,会有大量的扬沙,加剧莫高窟的风沙威胁;鸣沙山的基底都是岩石,岩体顶部会有沙丘,但整体移动的可能性不大;莫高窟顶部面积较大的平坦戈壁有利于沙丘的移动。

2.A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结合示意图可判断,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

鸣沙山荒漠化较严重,因此①应为草方格固沙带;②位于山前地区,应为人工戈壁带;③为莫高窟所在的悬崖地貌,应为崖面化学固沙带。

一般从山谷到山顶垂直自然带呈现为乔木-灌木-草甸的渐变规律,但在横断山区的河谷,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一般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有的地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倒置的垂直自然带”。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热带雨林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秘鲁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和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

秘鲁农业人口比重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请你具体阐述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益。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20%。

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

(3)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热带雨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等多方面的生态效益。

第(2)题,该地区的雨林被大量破坏导致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第(3)题,本问为开放性问题,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1)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

(2)由于植被破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所以流入江河的水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加。

(3)赞成。

理由: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地势平坦,终年高温多雨,复种指数高,水稻产量大。

(或不赞成。

理由:大规模种植水稻会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秘鲁劳动力不足,不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2020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高效演练跟踪检测13-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2020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高效演练跟踪检测13-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高效演练跟踪检测13-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读世界某资源分布图(阴影区),回答1、2题。

1.该资源最有可能为( )A.石油资源B.森林资源C.湿地资源D.水资源2.该资源的减少会导致( )A.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B.全球变暖加快C.干旱呈全球化趋势D.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解析】1选B,2选B。

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图中资源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因而该资源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第2题,森林资源具有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的功能,其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全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温室效应加剧,加快全球变暖的趋势。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一日内CO2浓度变化最大的地面高度范围是( )A.0~5 mB.10~15 mC.20~25 mD.30~35 m4.根据图示信息推测,一年内森林周围常出现CO2不足现象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3选A,4选B。

第3题,结合图中的等值线可知,在地面附近0~5 m一天中CO2最高浓度介于360~370,最低浓度介于310~320,CO2浓度变化为40~60;在10~35米高度范围内,CO2浓度变化都不超过40。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白天森林CO2浓度最低,会出现CO2不足的现象,在一年内,夏季的白昼时间长,因而会经常出现CO2不足的现象。

结合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最新统计(下图),回答5、6题。

5.导致三江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减少的共同主要原因为( )A.建设占地B.泥沙淤积C.湿地污染D.湿地开垦6.通江湖泊指与河流相通,有江河水自由入湖或湖水自由入江河的湖泊。

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数量减少带来的影响为( )①加速湖泊的萎缩②不利于长江水质的改善③有利于湖泊生态功能的恢复④湖泊对长江水的调蓄功能减弱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5选D,6选B。

第5题,湿地开垦是造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湿地开垦(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建设占地等原因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单项选择题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A.a—枯枝落叶B.b—土壤C.c—生物D.d—供给养分2.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题,由图不难发现枯枝落叶源于植物体a,a的养分来自b土壤,d表示雨水淋溶作用造成的养分损失情况,c表示供给养分。

第2题,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分易流失。

答案:1.B 2.A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据此回答3~4题。

3.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4.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解析:第3题,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雨林光合作用影响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第4题,热带雨林为大气提供丰富的水汽,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答案:3.B 4.A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 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A. 蒸发量减少B. 下渗量减少C. 径流总量增多D. 气候更加湿润6. 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A. 涵养水源能力变强B. 自然灾害减少C. 生物多样性增加D. 土壤肥力下降【答案】5. B 6. D【解析】5.读图可知,原生态林蒸发量969毫米,橡胶林1037毫米,蒸发量增多,A项错误。

通用版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通用版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的开发与爱护1.森林康养是以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沁人心脾的森林空气、健康平安的森林食品、内涵浓郁的生态文化等为主要资源和依托,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康体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性、调适机能、延缓苍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的统称。

目前,我国四川西部山区、黑龙江大兴安岭的森林康养业正步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据此结合所学学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依托森林资源的养老活动,主要利用了森林资源的()A.生态价值B.经济价值C.旅游价值D.文化价值(2)与黑龙江相比,四川的森林康养业更具吸引力,主要是因为()A.经济发达,配套设施好B.产业历史悠久C.纬度较低,运营时间长D.远离城镇,空气质量好2.在2024~2024年期间,亚马孙雨林面积缩小了10476km2,大约相当于九个里约热内卢市的面积,这是过去10年内亚马孙雨林遭遇的最大破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亚马孙雨林成为世界最大雨林区的条件有()①纬度低,光热条件优越②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③有亚马孙河供应足够水源④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一年间,亚马孙雨林大面积缩小的缘由是()A.热带雨林的自然演替B.对雨林大规模的机械采伐C.刀耕火种引发的森林火灾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雨林枯死(3)亚马孙雨林大面积缩小会导致()A.水土流失程度加剧B.雨林中的物种完全灭亡C.厄尔尼诺现象频发D.亚马孙地区土壤盐碱化3.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的中心区域,面积13.87万平方千米,人口1.45亿人,占该国总人口的53.7%,首都雅加达位于岛屿西部。

爪哇岛早在80万年以前就成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公元前2500年已有家庭农业。

该岛曾经广泛分布热带雨林,目前,热带雨林只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海拔400米以下雨林已基本消逝。

下图为爪哇岛热带雨林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爪哇岛海拔400米以下雨林基本消逝的主要缘由是()A.常年高温燥热,火灾频繁B.台风灾难频繁,毁林严峻C.人口增长较快,开垦农田D.砍伐热带雨林,出口木材(2)针对爪哇岛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削减的问题,应实行的爱护措施主要有()①退耕复原热带雨林区②疏散岛上全部人口③爱护雨林区生物多样④建立雨林自然爱护区A.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④4.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地区,但是雨林面积正渐渐缩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种资源的分布范围,该资源正在遭受人类的破坏。

读图回答1~3题。

1.该资源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D.开辟大型农牧场2.该资源的减少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包括(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下列能够较好协调该资源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资源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解析】1选B,2选D,3选A。

第1题,图中资源为亚马孙的热带雨林,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是其被破坏的根本原因。

第2题,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主要与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有关,与热带雨林的破坏无关。

第3题,设立国际基金,既能保护好当地环境,又能使当地受益从而促进发展。

(2018·武汉模拟)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

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的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

据此完成4~6题。

4.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原因是( )A.黄河径流量大B.黄河输沙量大C.地壳上升运动D.沿海海平面上升5.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③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解析】4选B,5选C,6选B。

第4题,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导致黄河含沙量极大,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向渤海推进,在入海口处沉积,从而使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第5题,河水为淡水,含盐量低,故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近海沿岸有河流的稀释作用,含盐量低;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受黄河水稀释,土壤盐分含量较低;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由黄河径流堆积而成,含盐量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受海洋影响,含盐量较高。

第6题,读材料可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的磷主要是陆源磷”,即磷主要来自陆地,故总磷含量整体上应由陆向海递减、由河道向外递减;“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故氮含量应与植物的分布一致,近海滩涂地区植物较少,故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2019·河南联考)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

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

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下图分别为泥炭沼泽森林和油棕林景观图。

据此完成7~9题。

7.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气候温和湿润B.地形平坦开阔C.土壤水分充足D.泥炭土层深厚8.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当地的 ( )A.年均降水量B.太阳辐射量C.地表下渗量D.气温日较差9.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 )A.森林蒸腾耗水量显著增加B.棕榈油大量转化为温室气体C.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D.林场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解析】7选B,8选D,9选C。

第7题,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

第8题,图片显示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当地植被覆盖率降低,泥沼等湿地减少,因此气温日较差增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大气湿度减小,年均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下渗量减少;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对太阳辐射量影响不大。

第9题,材料显示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而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后,土壤暴露于空气中,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2018·南阳模拟)下图为某国南部地区沼泽地分布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沼泽地水源主要来自 ( )A.西部高山地区的冰雪融水B.东南风带来的大气降水C.盛行西风带来的大气降水D.东北风带来的大气降水11.针对图示地区的主要社会问题,该国沼泽地的开发方向应该是( )A.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B.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发展旅游业C.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发展水稻种植业D.加快对外改革开放,发展电子工业【解析】10选B,11选C。

第10题,根据经纬度,图示位于非洲东部沿海,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影响;图中沼泽地水源主要来自东南风带来的大气降水;图示地区位于热带,缺少冰雪融水,不受盛行西风、东北风影响。

第11题,图示非洲地区的主要社会问题是粮食短缺,该国沼泽地的开发方向应该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发展水稻种植业,缓解粮食不足问题;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旅游业、电子工业不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下图为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重点区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28分)(1)比较甲、乙、丙三地土地荒漠化最主要人为原因的不同。

(2)如果丁地区森林遭到破坏,可能对长江中、下游产生哪些不利影响?(3)请说明戊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4)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为过度农垦;乙地位于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产生的最主要人为原因为过度放牧;丙地地处内陆绿洲地区,土地荒漠化产生的最主要人为原因为水资源利用不当。

第(2)题,丁地位于长江上游,森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会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加,泥沙在下游的河湖淤积,使河湖调节径流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加重。

第(3)题,水土流失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自然环境方面主要从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人类活动主要与植被的破坏有关。

第(4)题,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上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增加森林资源的面积和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砍伐两大方面。

答案:(1)甲:过度农垦;乙:过度放牧;丙:水资源利用不当。

(2)河流含沙量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河、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频发。

(3)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于夏秋季;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过度垦殖、樵采、开矿等。

(4)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木材利用效率;开发木材替代品;从国外进口木材。

13.(能力挑战题)(2018·厦门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部地势低洼,由于生境条件不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沼泽(下图)。

每年 6~10 月,奥基乔比湖水溢出,并通过克拉莎草沼泽缓慢注入海洋。

18 世纪前,克拉莎草沼泽的先民仅在出露水面的小块高地上耕作。

甘蔗生长需年积温 5 500~8 500℃,需水量大却怕涝。

20 世纪初,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种植 4 000 公顷的甘蔗,收获期为每年11月到次年 4 月。

为了种植甘蔗,当地抽取沼泽水,并切断湖水与沼泽地的联系。

此后,克拉莎草沼泽生境发生明显变化,导致红树林适生范围向陆地方向扩张。

1996 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限制克拉莎草沼泽地区甘蔗种植。

(1)说明 18 世纪前克拉莎草沼泽地区种植业只出现在小块高地的原因。

(2)分析与湖泊以北地区相比,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种植甘蔗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甘蔗种植后,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和水质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4)分析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变化导致红树林适生范围扩张的原因。

【解析】第(1)题,18世纪前,克拉莎草沼泽地区人口稀少,农产品需求量小;高地处因地势较高,雨季不易被淹没,故种植业仅出现在小块高地。

第(2)题,甘蔗喜欢高温多雨环境。

与湖泊以北地区相比,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种植甘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光热、土壤等方面。

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纬度较低,光热较充足;受湖泊调节,冬季不易遭受冷害;土壤较肥沃。

第(3)题,种植甘蔗需要大量的水源导致沼泽补给水源减少,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农药与化肥的施用,造成水体污染,最终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减少,水质变差。

第(4)题,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变化是指其水量减少,导致沼泽南部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水体和土壤含盐量升高,该环境变得适合红树林繁殖,从而促使红树林适生范围向陆地延伸。

答案:(1)地势较高,雨季不易被淹没;人口稀少,农产品需求量小。

(2)纬度较低,光热较充足;受奥基乔比湖调节,冬季不易遭受冷害;以草本沼泽为主,土壤较肥沃。

(3)水量减少,水质变差。

沼泽补给水源减少,甘蔗生长过程耗水量大,导致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农药与化肥的施用,造成水体污染。

(4)水量减少,导致沼泽南部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水体和土壤含盐量升高,红树林适生范围向陆地延伸。

【方法技巧】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