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就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的一种发展观念和方法论,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具体理论,从而使之成为适应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理论指导。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发展,达到协调、统一的目的。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最后,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全面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律,有利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

其次,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重要遵循,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可以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前进。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化解中国社会发展矛盾和推动社会稳定的有力思想武器,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社会分配问题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有利于推动社会各方面全面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有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稳健、有序,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和指导意义,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从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变革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观”是指对某个问题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发展观”,是指对发展问题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对发展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正确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路上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自马克思主义被带入中国以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方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完善有序。

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定,社会趋于更加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演变的产物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总结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科学理论的诞生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要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全相符:唯物论论证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辩证法涵盖了矛盾观、整体观、发展、适度和扬弃,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一一对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领。

唯物论与科学发展观:唯物论的自然性客观原理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科学发展观对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问题上有明确的要求。

我们在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所谓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科学的手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人以自我意识来改造自然,如果不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将首先对自然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然后反过来遭受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者:王德富姜立国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07期[摘要]“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的推动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用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必须从源头解决好根本性的问题。

我们在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就是要在创新中推动发展、保障发展、维护发展,而这一切都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离开了问题的解决,任何创新都只是一句空话。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全球发展的大背景而创新的,它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解决各类问题、预防各类问题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化、新理论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7-0274-01一、“科学发展观”始于2003年理论的创立“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我们党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

必须从中国和世界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

始终做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完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长达8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党在不同时期会面对不同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但有一条根本原则是不变的,也是不能变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必须是中国化。

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今天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

那时,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另一件事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一、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时代课题和新世纪 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发展理论的框架体系
1.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依靠 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任何理论都具有 那个时代的特性,主要解决那个时代的首要任务。随着历史 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长期以来 形成的各种弊端和社会问题纷纷暴露出来,“什么是发展、为 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问题逐渐成为当今中国 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针对这一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 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有针 对性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些根本问题。主张以人为本,实现经 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 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走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道路,主要回答了“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6-0207-02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 现,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有对前人智慧 的继承,又有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和创新;本文拟从以下几 个方面说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责任编辑 刘娇娇]
— 208 —
5.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论有重要 创新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把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总体布局分为三个领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 建设。而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更全面的社会建设理论, 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这不仅创造性地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而且还将极大地推动中国 社会的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深刻理解它的关键是要抓住发展观与世界观、方法论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 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 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进一步深人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将进一步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自觉性。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引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刻要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恢弘过程中,深刻总结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价值(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试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试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不仅植根于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同时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不断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必然结果。它全面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复杂矛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性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归宿,成为指导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指针。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新生产力发展理论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新生产力发展理论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新生产力发展理论
黄亚玲
【期刊名称】《唯实》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是一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新生产力发展理论.包括实现生产力内涵新拓展的先进生产力论,实现生产力动力认识新飞跃的科技动力论,实现生产力发展路径新取向的可持续发展论和实现生产力发展模式新突破的跨越式发展论.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黄亚玲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
【相关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生产力发展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
2.试论科学发展观就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理论
3.试论中国共产党判断社会公正的生产力标准
4.试论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生产力的建设和发展
5.试论科学发展观对新生产力发展理论的拓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合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一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这两个问题刚才路局长和黄局长都做了非常好的阐释,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第三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5(最新篇)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5(最新篇)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5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5通过这几天的政治学习,不但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也更进一步的理解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而“发展”必须讲究科学,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复杂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界、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

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

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系统解读与思考

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系统解读与思考
败 的标 准 加 以贯 彻 落实 .提 出 研究 建立 绿 色 GDP 的理 念 .树 立 求 真 务 实 的 作 风 ,建立正 确的政绩 观等 。 三 、理论 系统 的 延伸和 发展 。2 0 07
经 济 条 件下 领 导 国 家建 设 的 党—— 从 革
命党转 变到执政党 ,从计划经济条件下
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理论构建
十 六 大 以来 ,中央 新 一 代 领 导集 体
了 深 刻 和 系 统 的 阐 述 。他 指 出 “ 持 坚 以 人 为本 ,就 是要 以实现 人 的全 面 发展
为 目标 ,从 人 民群 众 的根 本 利益 出发 谋
而精辟的概括。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

要义是发展 , 是 以人 为本 .基本 要 杨
执政 转 变到市场 经济 条件下执 政 。” 面 对 前所 未 有 的机 遇 和挑 战 ,实现 什 么样 的 发 展 ,怎 样 发展 ,使 中 国和平 崛 起 ,促 使新 一 代 领导 集 体 为此 作 为更
初 步 回答 了在市 场 经济 条 件 下怎 样搞 社
会 主 义 的重 大理 论 和实 践 问题 。 ” 《 决 议 》 还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 人 为本 ” 。 以 “ 五个统筹 ”等概 念。
在 和 平 与发 展 的 时代 主题 下 ,经 济全 球
展 中的重 要战略机遇 ,继承和发扬党 的三
代 中央领 导集体关于发 展的重要思想 , 逐
增 长 的物 质文 化 需要 ,切 实保 障 人 民群 众 的经 济 、政 治 和文 化权 益 。让 发展 的
步提 出并完 善新世纪马 克思主义关于发展
二 、理 论 丰 富。 2 0 年3 1 日 , 04 月 O

试析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

试析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

【 中图分类号 】 0 1 3 F9.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4 26(000—050 10—782 1 ) 01—2 5
作用 , 背了辩证 唯物论 的基本 原理 , 有唯心 主义唯 意志论 违 带 的色彩 。 而科学发展 观 , 将赋予生产力新 的内涵 , 从而克服传统
大 战 略 思 想 , 在 邓 小 平 、 泽 民生 产力 理 论 基 础 上 的 第 三 次 重 大发 展 。 文 章 从 理 论 和 实 践 两 个 维 度 对 这 一 思想 为丰 富 是 江 社 会 主 义 生 产力 理 论 所做 出的 重 大 贡 献 进 行 了深 入 的 阐述 。 【 键 词】 科学发展观 ; 关 生产力 ; 新发展
占有 自然 的越多 , 明 自己的能力越强 。这 使人陷入 了无 限制 证 地 追求物质 财富 的深渊 , 而忽 略 了精神追求 , 其结果 是人类把 自己降到 了一般动 物 的水 平 , 忘记 了 自己是人 , 有更 高的 区别 与一般动物 的精神需求 。 ( ) 调性 二 协 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 文明存在与发展 的必要条件 。 人类通 过物质 资料 的生产 劳动 , 自然界 中获取物 质 、 从 能量和 信息 ; 同时地 理环境又是人类赖 以生存 的场所 。离开 自然 , 人类 社会将无法 存在与 发展 。正 如恩格斯所说 :因此 , “ 我们必须时 时记住 : 我们统治 自然界 , 不像征服者统 治异族一样 ; 不像 决 决 站在 自然 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 , 们连同我们 的血 、 、 我 肉 头脑都 是属于 自然界 , 在于 自然界 的 ; 存 我们对 自然界 的整个 统治 , 是在 于我们 比其他 一切 动物强 , 够认识 和利用 自然规 能 律 。” 以 , 所 我们 在发展社会 生产 力的时候 , 要主动认识 和利用 自然规律 , 自然 界最 大限度地满足 人类 社会的需要而又 不使 使 生态平衡遭 到破 坏 , 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 都能获得 良好有 序地 使 发展 。因此 , 生产 力不 能简单地理解 为人们改造 自然征服 自然 的 能 力 , 应 包 括 人 与 自然 的 协 调 发 展 能 力 , 护 自然 、 护 生 而 保 维 态平衡 的能 力 , 以及人 们积极能动地认识 和利用 自然规律 的能 了人 与 自然 的对立 , 而忽 视了人 与 自然 的统一 , 记 了人本 身 力。 忘 ( ) 持 续 性 三 可 就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 物。它片面地夸大 _人的主观能动作 『 人 类 社 会 的 生 产 力应 该 是 可 持 续 、 良性 发展 的 。 它 不 但 要 用, 而忽视 了 自然规 律对人 的制约性 . 忽略 了 自然界 对人 的反 长期 以来 ,传 统 的历史唯 物主义教 科书 上把生 产力定 义 为: 生产 力是人类征 服 自然 、 造 自然获得物 质生活 资料 的能 改 力, 它所体现 的是 人们在物质生产 中能 够在怎样 的程 度上解决 社会 同 自然界 之间的矛盾 。并且认 为 , 人类 征服和改造 自然 的 能力 大小 就是 社会生产 力 。人 类征 服 自然改 造 自然 的能力越 强, 生产 能力 就越高。 在科学技 术比较落后 、 口增长 比较缓 这 人 慢、 人类征服 改造 自然的能力 比较低 , 尚未引 起人类 与 自然之 间矛盾和 冲突 , 生态平衡 还没 有被破坏 的情况 下 , 无疑 是科学 和 正 确 的 。这 种 对 生 产 力 的 理 解 , 资 本 主 义 工 业 文 明时 期 极 在 大地推动 了科 技进步 和工业 化 , 促进 了经济 的快速发 展 , 创造 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 大大推动 了人类 文明的进 程。 是 , 但 随着科 技的 日益发展 , 类征服 改造 自然能力 不断增 强 , 人 人类一 味地 征服 自然 、 改造 自然 , 限制地 向 自然索 取的 负面效应开 始显 无 露 出来 。生态 平衡遭到 严重破 坏 , 空气 水源污染 严重 、 源枯 资 竭、 森林 惨遭毁 灭 、 物种 不断减 少 、 氧层变薄 , 口的急 剧膨 臭 人 胀给 自然和社会带来 了巨大压力 , 这些反过来又制 约着人类征 服和改造 自然的能力 , 影响着人类 的生存 和发 展。因此 , 传统 的 生产力定 义——人 类征 服 自然 、 造 自然 的能 力 , 改 随着时代 的 发展 , 来 越 显示 出 它 的片 面 性 和 局 限 性 。这 个 定 义 着 重 强 调 越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1.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1.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如何才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很多文章是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阐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武俊斌则选择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传承,相信会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人应在竞争中开发自我》把“竞争”这一概念进行哲学化解读,带我们跳出对“竞争”的狭义理解,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把竞争看作是开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文思隽永,发人深省。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传统文化造福今日社会,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有意识思考的问题。

庞原同志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指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学内涵,同中国人的心性一脉相承。

对民生问题既需要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同样需要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进行专题化研究,寻找到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路径。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前瞻》提出社保体系建设应从重视“量”变为重视“质”,把有限的资源着重用在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上,不失为对建设社保体系颇有新意的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

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

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而教师素质则是影响教育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下多大的力气都不为过。

万殿生的文章主要就21世纪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展开论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战略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思考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新成果,是正确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深刻反思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

它准确把握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怎样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真理维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之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观念。

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注重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推动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发展中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科学发展观提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必须是全
面的,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协调发展,强调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取得平衡,避免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

同时,科学发展观注重长远性,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发展需求,更要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着想。

最后,科学发展观主张创新驱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必须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不断壮大内生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科学发展观注重培养人才,鼓励人们大胆创新,激发社会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的发展观念。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着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的一种指导理念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总结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指导,具有深厚的科学内涵。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这意味着在制定经济、社会、环境等各项政策时,必须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通过人民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并且要注重长期可持续性。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不仅要追求高速增长,还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它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由养尊处优到创新驱动的转变。

只有不断的创新和科技进步,企业和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和谐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强调经济增长要与社会进步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解决贫富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公正。

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5. 全面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强调要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法治成为各项事务处理的基本准则。

6.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还要注重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发展。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推动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枯 竭 , 生物 物 种 的 不 断灭 绝 。 室 效应 、 地 温 极
实现 生产 力 的 发 展 。 现 阶段 遵 循 生产 力 的 内
力的发展是在 一定的生态环境 中进行的, 若牺
牲 自然 环 境将 最终 导 致 生产 力 的萎 缩 。 第一 , 从 生 产 力 发 展
所有这一切恶果都是人类单方面征服、改造 、

类文明得 以发展 的必要 条件 。人 类从 事物质 资料 的 生 产 劳 动 ,从 自然界 中获 取 物 质 和 能 量 ; 时人 类 又要 依 附 自然环 境 在 自然界 中生 同 存。 离开 自然 . 就 没 有人 类社 会 。 也 正如 恩 格 斯 说 : 因此 。 “ 我们 必须时时记住 : 我们 统治 自然 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 治异族一样 : 决不像站在 自然界 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 们 的血 、 、 脑 部 属 于 自然 界 , 在 于 自然界 肉 头 存 的; 我们对 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 是在 于我们 比 其他 一切 动物 强 ,能够认 识 和利 用 自然规 律 。” 类 伟 大 的主 观 能 动性 应 是 如 何地 在 人 人 与 自然 两类 客观 规 律 之 间 求得 和 谐 统 一 。 会 社 生产力应是 让 自然界 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社 会 的 需要 而 又 不使 自然 规律 和 生 态 平 衡 遭 到 破坏。 能够运用时代提供 的科 学技术在 自然和
● 理 论 探讨
《 经济 ̄)oo年第 4 ) l 2 期
●胡 娟
摘 要: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 社会 生产力, 而现 阶段 发 展 生 产 力 的基 本要 求是 全 面落实科 学发展观。 因为科学发展观与生产力 发展 的 自然 生 态要 求 、 会 生 态要 求 以及 终 极 社 目标要 求都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力理 论 的拓 展 , 就是 新 的 生 产 力发展 理论 。 关键词: 生产力 科 学发展观 统一性 中图分 类 号 : 2 文 献 标识 码 : D0 A 文 章编 号 :04 4 1( 0 00 — 2 0 10 — 9 4 2 1 )4 0 — 2 4
社 会 之 间 寻 求一 种 理 想 的边 际 , 才是 社 会 生 这 产 力的 充分 发 展 和 解放 。
科学发展观 强调 的“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 ,
促 进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实现 经 济发 展 和 人 口 、 资源 、 环境相 协调, 坚持走 生产发展 、 生活 富 裕 、 态 良好 的 文 明 发 展 道 路 。 证 一 代 接 一 生 保 代 地 永 续 发展 。 这种 对 人 与 自然和 谐 发展 的追
实现社 会 主 义现 代 化 。 归根 结底 要 靠社 会 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 中总 结 出的 基 本 历 史经 验 , 是我 们 在 现代 化 过 程 中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 关键是在社会主 义 现代 化 过 程 中,我 们 应 该树 立 怎 样 的发 展 观 ? 怎样 发 展 生 产 力?发展 怎样 的 生 产 力?在 人 类 历 史发 展 中, 生产 力 首要 的 是 一 个 自变量 , 它 是最活跃的积极 因素, 它是有 内在 动力的 自组 织 系统 。 产 力 系统 自我 运 动 是 遵循 其 内在 发 生 展规律的。 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教训 我 的结论是 : 必须遵循生产力的 内在规律 , 才能
占有 自然 造 成 的 。 总之 , 与 自然 互 为 调 适 , 调 进 化 是 人 人 协
的影 响 。 生产 力 的诸 要 素 归结 起 来 无 外 乎 两
在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落 实科 学发展 观 。 因为 科 学 发 展观 与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客 观 要 求是有机统一的, 学发展观 勾画 出了当代 中 科 国马克 思 主 义新 发 展 观 的基 本 框 架 , 深入 回答 了实现 什 么样 的发 展 、 怎样 发 展 的 问题 。 科学发展观与生产力发展 的自然生态 要 求是 统 一的 生 产 力首 先 体 现 的是 人 与 自然的 关 系, 生 产 力 的发 展 必 须 以 自然 条 件 为基 础 , 即 生 产 也

大类 , , 即 物的要素和人 的要素。首先, 生产力 的物的要素归根到底 来 自自然界, 现代技 术的 进步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 变这 一点。而 自然界 本身是一 个有机的生态 系统, 坏 了这 破 系统 也 就破 坏 了 生产 力 的 物 的要 素 。其 次 , 劳 动 者作 为 生物 的 存 在 . 要 不 断从 周 围 生 态 需 环境 中摄取养分、 能量, 进行物质 交换, 是 这也 技 术进 步 改 变不 了的 。 生 态环 境 的 优 与 劣 , 直 接 影 响 劳 动 者 作 为 生 产 力 主 体 性要 素 的 优 与 劣 。第 二 ,人 类 牺 牲 自然环 境 所 付 出 的代 价 。 近代 以来, 随着科 学技 术的 日益发展 , 人类征 服 和 改 造 自然 的 能 力 不 断提 高 , 类 一味 地 改 人 造 自然 、 服 自然 、 自然界 开战 . 断地 向 自 征 向 不 然界巧取 豪夺、 肆意践踏的 负作用逐渐地暴露 出来 了。特 别 是 二 次 大战 以后 , 新 的技 术 革 在 命 作 用 下 , 们 在 陶 醉 于征服 自然和 改 造 自然 人 能 力 极 大 提 高 的 同时 , 逐 渐 地 发 现 , 类 共 也 人 同的 家 园— — 地 球 , 已存在 和 正在 发 生 着许 多 可怕的现象: 森林继续锐减 , 土壤沙漠化严 重, 大 气 污 染 , 质 污 染 , 再 生 和 不 可 再 生资 源 水 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