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与预测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指农业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为生。

在此基础上,农业经济逐渐形成了“粮食主产、棉麻副产”的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国农业经济在20世纪初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初,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土地面积也有所增加。

同时,国家政策的调整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927年,国家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经济。

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得以发展壮大。

1949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农业经济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际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农业经济的形式也正在逐渐转变,如农业现代化、农村旅游等新兴的农业经济形式正逐步兴起。

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只有根据自身国情和市场发展趋势,采取合理的经营方式和策略,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农业经济现状(一)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益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手段的不断丰富,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但同时,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不够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产生了许多问题。

首先,虽然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了,但是农产品的综合质量没有得到保证。

其次,由于土地的过度利用,产量大的土地品质逐渐下降,系统的土质污染以及植物病虫害等问题逐步显现。

此外,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土地租金、高昂的农药、化肥、采收等成本,导致农业生产利润逐渐下降。

(二)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农民是农业经济生产的主体,农业经济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

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的理念下,大量的人口流动到城市,留守乡村发展的农民的收入问题已经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8年国内外形势分析

2008年国内外形势分析

2008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初步分析许宪春一、国际经济形势的初步分析受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不断攀升等主要因素的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明显下降,通货膨胀率将明显上涨,贸易增长率将明显回落。

(一)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明显下降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深化,许多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都下调了对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数据。

表1是到目前为止几个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关于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数据。

表1:部分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对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英国经济学家智库关于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结果相同,为2.6%,比2007年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预测结果较低,为2.1%,比2007年回落1.5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的预测结果较高,为2.9%,比2007年回落0.8个百分点。

可以断定,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明显下降。

表2:部分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对美国、欧元区、日本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数据注:英国经济学家智库一栏关于欧元区的数据是欧盟数据。

美国经济增长率大幅回落。

一季度,美国产业活动趋弱,住房投资继续大幅下降,消费支出增长低迷,出口增速减缓。

从表2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英国共识公司都预测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为0.5%,比2007年下降1.7个百分点;英国经济学家智库预测为0.8%,比2007年下降1.4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为1.5%,比2007年下降0.7个百分点。

可以断定,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比2007年大幅回落。

欧元区经济增长率显著回落。

一季度,欧元区居民消费支出趋弱;由于信贷紧缩、借贷成本上升,房地产市场降温,固定资本投资增长减速;受美国经济衰退和欧元升值的影响,外需减弱,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英国共识公司、英国经济学家智库预测欧元区2008年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4%、1.6%、1.5%和1.7%,比2007年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对当今世界经济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对当今世界经济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研究。

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和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创,并很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同时,美国爆发的这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产生了的深远影响一、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全球流动性过剩2000年以来,以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为标志,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出现长时间的流动性过剩状况。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现象严重,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脱离了居民收入水平等基本面的支撑,只要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者投资者抽身离去,房价泡沫必将破裂。

另外,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具体表现为:一是存款的持续增长和信贷增长的乏力,导致银行的利差收入明显下降;二是流动性过剩和长期的低利率使传统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降低,甚至出现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现代金融创新的膨胀发展,为危机爆发埋下伏笔。

2、全球经济失衡部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常账户存在巨额逆差,成为储蓄不足的国家,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则拥有巨额的经常账户顺差,成为储蓄剩余国。

一方面,储蓄剩余国积累了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需要保值增值,美元资产是其最重要的选择,随着这些国家外汇资产规模的增长,其风险偏好程度也在上升,为次贷危机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对证券资产的巨大需求一再压低市场利率,刺激了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债券发行量急剧扩张。

这种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然引发金融危机,并以极端的形式将经济带入再平衡阶段。

3、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马克思在研究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时,重点分析两个问题:虚拟资本的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虚拟资本的扩张与收缩对产业周期性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由于货币资本积累并非完全来源于生产的扩大,它的积累总是比现实存在的资本积累更大,总会在周期的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和膨胀,而且,这些货币资本还会通过信用制度得到成倍的扩张,即出现一定规模的虚拟资本和经济泡沫。

形势与政策--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形势与政策--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遭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率只有3.8%,而此前这一指标多年来都保持在16%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20%上下,2008年却是-3.1%;2008年末,上千万农民工被迫回到家乡,面临严峻的失业问题。

当时温家宝总理讲,我们要有信心,有信心则心满,心满经济就满。

温总理还讲,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宝贵。

现在2009年过去了,信心真的变成了黄金,真的变成了货币。

一、“V”型胜利来之不易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把握宏观经济主要看四大指标:第一是经济增长率,第二是失业率,第三是物价上涨率,第四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抓住这四大指标,就等于把握住了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

从这四大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呢?1.看经济增长率2009年,中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35353亿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8.7%。

据联合国经济机构估计,世界生产总值在2009年下降了2.2%左右。

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看,美国、欧洲、日本经济2009年都是负增长。

在全球经济总体处于负增长的态势之下,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而且增长率达到了8.7%,这是一个来之不易、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2009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温总理提出,我国2009年经济发展目标是力争保持8%左右的增长。

很多人都比较担心,怕完不成这个指标。

2009年初,在经济学家当中有过一场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20 09年中国经济将是一种什么样的走势。

当时有几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20 09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是一个上上下下不断波动的“W”型的过程;另一种意见认为,20 09年中国经济走势将是英文字母“L”型,一竖下来就横了,掉下去就上不来了,在底部长时间徘徊。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出“V”型的走势。

实践证明第三种意见是正确的。

实现“V”型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了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对这场危机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定位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目录还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除了对未来趋势进行 展望外,还针对不同领域和主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这些建议和措施不 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支 持。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这本书的目录分析不仅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的 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而且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指导支 持。
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例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农业 将如何与科技结合,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值?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 的农业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确保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 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努力方向。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 们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 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观念的转变。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确保农业的长 期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优化
报告
未来
农业生产
创新
报告
农业
展望
农业 不断
粮食
中国
发展
产量
农产品
技术
提高
升级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主要对未来10年的中 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行预测和展望。报告的内容摘要如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 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同时,随着消费市场的升级和人们 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 遇和挑战。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未来10年,中国粮食产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到2026年,粮食总 产量将达到5亿吨左右,比2016年增加约3000万吨。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 量将保持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结构优化。

2008年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称之为“金融海啸”。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所谓次贷危机是指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从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危机是由于杠杆率无限扩大所导致。

无节制的资产证券化以及新兴的金融杠杆工具和产品的创新使这场金融灾难的破坏力被成倍地放大了,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是危机爆发带有突然性。

危机发生前没有足够的征兆,金融市场和监管当局未能及早地发出预警,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信用度在瞬间发生逆转。

三是危机的规模、深度和破坏力前所未有。

危机不仅波及到了全球金融业,也直接影响到了各国的实体经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多次联手干预未能奏效,危机由开始的债券危机急速演变为信用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并形成了资产价格下跌一信贷萎缩—金融机构亏损或银行倒闭不断往复的恶性循环,导致西方主要经济体经济迅速下滑,甚至陷入衰退。

四是政府在危机中扮演最后救市者。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从一开始就是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在救助方式上,西方国家普遍放弃了其一贯主张的市场自由论,而主张依靠政府干预和资金救助来挽救金融体制,甚至不惜以引发巨大的道德风险为代价。

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班级:20054281 学号:2005428141 姓名:赵杰论文摘要: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或达7.5%,至2008年底达6.75元人民币/美元左右,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显著,全年波动区间为7.31—6.75元人民币/美元,上半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四季度人民币升值步伐趋缓。

关键词:理财服务,经济衰退,次债危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国际政治复杂多变,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去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经给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损失,全球股票等金融市场及商品市场剧烈震荡,从目前看危机远未结束。

2008年如果暴露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势必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重创。

二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三是全球房地产市场动荡。

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蔓延以及对市场预期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造成房地产市场下滑,影响到全球经济增长。

四是全球贸易失衡、贸易保护抬头。

近年来以美国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其他经济体如欧洲、日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对美国贸易顺差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状况日益突出,造成了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

而美元的持续贬值,不仅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也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2008年美国经济将进一步下滑,成为世界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进一步释放、金融市场波动、房地产市场持续走疲,将降低居民收入预期,打击消费信心,也使美国融资环境进一步趋紧;原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不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消费成本,而且加大美国的通胀压力。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采取了注入流动性、连续下调联邦基准利率、持续快速贬值美元等措施,抵御次级抵押贷款造成的危机,刺激经济发展,改善美国贸易环境,使“双赤字”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因此,2008年美国经济尽管下行,但陷入停滞的可能性不大。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9年经济工作定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同时明年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定调为2009年经济工作重点。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阐述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

温家宝在讲话中着重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阐述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2008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来,我们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

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就,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

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会议强调,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

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会议认为,中央对经济全球化作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2008年国际贸易形势

2008年国际贸易形势

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需求下降,2007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

2007年国际贸易的实际增长率为5.5%,大大低于上年8.5%的增速。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大并蔓延,给2008年和2009年的国际贸易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预计2008年的国际贸易实际增长率在4.5%左右,2009年的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2008年下半年美国信贷危机的扩大,将对2008年乃至2009年的国际贸易产生很大影响,国际贸易增速将持续放缓。

预计2008年国际贸易实际增长4.5%左右,名义贸易增长12%左右。

由于美国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样存在着对资源类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美元汇率等问题的担忧,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步伐将继续放缓。

一、2007年国际贸易形势回顾受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高涨,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国际贸易名义增长率为15%,贸易额达到13.57万亿美元。

但由于贸易额的增长主要源于出口价格的上涨(9.4%),因此,2007年国际贸易实际增长率(贸易量)仅为5.5%,低于上年8.5%的增速,略低于我们上年6%的增长预期。

2007年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据统计,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超过发达国家(13.6%),增长率达到16.8%。

特别是东亚地区表现不凡,增长17.2%,出口额达到3.3万亿美元,对世界出口增长的贡献度为24.7%。

第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2007年中国贸易增长显著,创下连续6年增长超过20%的纪录。

2007年中国出口增长25.7%,达到1.2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第三,机械机器出口增长迅速。

占世界贸易40.7%的机械机器出口增长13.0%,达到5.6万亿美元。

其中,运输机械增长16.9%,出口额超过1.5万亿美元。

2008年粮食危机

2008年粮食危机

2008年4月15日新京报综合报道:尽管持续疲软的美国经济可能拖慢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各国财长还是将注意力转向粮食危机。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的各国财政部长们上周日宣称,全球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经成为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更为严重的威胁。一些来自穷国的财长对西方国家鼓励发展生物燃料的做法越来越不满,因为这推高了玉米、甘蔗等食品的价格。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表示,“这个周末,从各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部长口中,我反反复复多次听到这个话题。形势现在已经变得非常严峻,我们必须为食品供应投入更多的钱,希望借此有食物进入那些饥饿的嘴中。”
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粮食问题是关系本世纪全球的安全性问题。为此,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联合国粮食高峰会议。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我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自身的安全性问题,更影响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因此,历来为世人关注。粮食问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和农民权益保护问题一起,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五大核心问题。当前粮食问题凸现,并不完全是供求上的问题,而是要求人们反思粮食生产能力问题,对于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2.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5亿—3亿。这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极其严峻复杂的现实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中就有九亿多的农民。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突出问题。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却面临着体制上、发展战略上和思想观念上等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一是就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是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和本地从业为主,从事二、三产业和转移区域外就业为辅,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数量有限,这种劳动力就业不合理的状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盲目、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外出流动人员大都呈散兵游勇,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引导;加上有关农民外出人员务工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意识弱,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弱,转移难度大。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有关劳务输出的信息收集、传递、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造成信息不畅、工作不力、效益不高。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少。目前乡镇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下岗分流压力大,交通、通讯、金融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六是由于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给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地方存在部分土地摞荒和粗放经营。

2008年我国经济形势

2008年我国经济形势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局面。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

2008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

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

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使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回落到8月份上涨1.0%。

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涨幅比2月份高点8.7%回落了3.8个百分点,年内有望继续小幅走低,预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3%,物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初步得到扭转。

2.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8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920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是世界上粮食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也面临着诸多粮食安全问题。

以下是中国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的预测:
1. 粮食产量增长有限: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高峰水平,今后的增长空间有限。

土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对农作物产量
造成影响。

2. 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变化:中国人口众多,人口增长对粮食安全造成挑战。

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和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对粮
食产量和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进口依赖加剧: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特别是大豆、玉米等
主要粮食品种。

进口依赖加剧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更为敏感,也加大了受全球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

4. 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政府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
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

通过引入更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
用效率,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并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依赖。

5. 加强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农田和农业生态环境,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

中国政府将加大对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减少土壤退
化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以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

总体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仍面临挑战,但政府和社会各方都在加大投入和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手段,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
国家的粮食安全。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1、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已经大幅升值,你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如何?将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终于破7,中间价报6.9920,汇改以来累计升值15.99%。

从目前情况来看,“6时代”的人民币仍将会继续升值,未来升速将在很大程度受美元走势影响,全年呈“前快后慢”的可能性较大,从调控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有适当升值的空间。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的重要原因在于美元在次贷危机的拖累下大幅下跌。

但从全年来看,升值的步伐可能呈现前快后慢的特征。

一是按照目前的升速,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幅会超过17%,存在超调的风险;二是下半年美元汇率有企稳回升的机会;三是如果资源价格改革展开的话,为了缓解出口的压力,汇率升速可能会做调整。

国际因素而言,一是由美元的周期性决定的,今年1、2月份以来,美元继续贬值态势,但这个周期很可能在三季度结束;二是从美国国内来看,美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很可能从降息转为升息;三是美国总统选举之际,为了政治需要美国会着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向上,这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从国内看,奥运效应过后,汇率也有回调压力,而中国经济未来形势的不明朗,以及经济稳定增长和抑制通胀矛盾的加大,都会影响到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在升值加速的情况下,2月份中国的CPI依然攀上了8.7%的高峰,人民币表现了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形势。

一旦通胀压力使得出口数据出现明显放缓或减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可能降低。

人民币的升值使得经济资产内流,从而导致国内出现微小的通货膨胀,尽管目前升值仍不失为抑制通胀的选用手段,但是内外部的诸多不确定性,使未来的汇率走势多了许多变数,并存在下调的可能。

影响: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短期作用较小。

如果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5%~10%,CPI在半年后仅减少0.2%~0.4%。

汇率升值对CPI短期效用有限,但对境外资本流入的压力却在迅速膨胀。

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已经过去的2007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

但是,居安不忘思危,2007年中国经济社会也存在一些新老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今年甚至以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8年1月2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意见时就表示:“我们国务院领导同志常议论,说08年恐怕是经济上最为困难的一年。

” 温家宝解释说:为什么说它困难?因为国际形势、经济环境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国内经济发展还有许多新的困难和矛盾。

如结构性不平衡日益明显,通胀预期加速抬头,贸易顺差依然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存在,资产价格泡沫令人担忧,国际流动性和美国次贷危机带来调控难度,全球经济放缓迹象开始影响中国……。

温家宝在1月24日的座谈会上还表示,正因为国际形势、经济环境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国内经济发展中新困难和矛盾的存在,所以需要党和政府更好地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08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就是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明确了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一、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回顾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回落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加快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加快0.6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

我国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我国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N o n g y e j i n g j i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这一成功不断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农业改革在我国早期阶段采取的手段1、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农业政策和效果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点是以农业为主导,积累率低下。

面对这样的一个局面,必须要加快工业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将农业剩余集中。

因此政府制定了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政策,并且为了能让这一政策正常实施,随之推出了人民公社制度。

这些政策制度是为了实现战略赶超,而且效果显著。

我国的人均GNP 积累率不断上升并且在短时间内做到了建设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2、1978年以前的农业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我国制定的工业化集中农业剩余只是短时间的一个目标,我们还有更长远的一个目标是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

但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造成的结果和预期目标相反,造成了农业的严重打击。

因此1978年之前的农业改革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

首先为了减少“一平二调”的问题,缩小了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核算单位。

其次增强了生产队的经济实力,并且改变农业结构发展社队企业。

最后选拔生产队长作为带头力量。

从结果上看,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速度缓慢,生产队的经营绩效在持续改善,但是占比却很小。

所以要想有效的改善我国的农业发展状态,一定要进行快速有效的改革。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1、农业改革我国农业改革有两方面的举措。

首先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其次是针对延边地区进行对外开放制度。

当农户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基础后,和人民公社制度相互冲突,因此国家将农村政社分开,撤销生产大队改建行政村,并成立乡政府。

这一改革于1985年5月全部完成。

全国共建乡、镇政府91138个,成立村民委员会940617个,村民委员会下设立村民小组。

2、农业要素市场改革在早期农业中的劳动力流向是比较自由的,人们可以自愿的选择是否留在农村务工,但是到了1958年,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开始限制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农业历史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将农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农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农业的现状。

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诸多问题。

一方面,土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减少。

由于城市化进程,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和住宅建设,导致耕地减少,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民数量减少,年龄结构老化,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此外,农产品产销不平衡,农业收益不高,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问题,中国农业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技术进步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如精准农业技术、大数据分析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其次,农产品多元化消费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需要适应人民的需求变化。

此外,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世界各地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新的机会。

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现代化将持续推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如农业机械化、无人机农业等。

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为农民增加收入。

其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深化。

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和调整农产品品种,实现农业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匹配,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再次,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重视。

在农业生产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农业国际化将进一步加强。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农业合作与竞争,扩大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提高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引言农业农村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对国家的粮食平安、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的形势,并探讨相关问题。

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分析1. 农业生产现状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然而,农业生产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土壤污染、农产品品质平安和农业面临的气候变化等。

2. 农民收入状况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开展的重要指标。

当前,农民收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农户的收入增长较快,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农户的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3. 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开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加大了对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交通、供水排水、电力和信息通讯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

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根底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

4. 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经济开展的一个瓶颈。

农地流转、土地承包和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开展。

当前,中国正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权益保护和流转市场建设。

对策建议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开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降低资源消耗。

2.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了解决农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政府应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户的帮扶力度。

同时,鼓励农民创业和开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加快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

加快农村交通、供水排水、电力和信息通讯等根底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与预测(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100732)2007年农业经济形势的显著变化是农产品销售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18.5%和12.3%,拉动了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增加了居民消费支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展望2008年,农产品价格波动仍会比较明显,扩大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

国际农产品市场更加不稳定。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大,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生产影响的不确定性没有消除。

主要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引起了不同农产品比较效益的明显改变,可能会引起农业生产的盲目调整,进一步加剧生产的波动。

尽管如此,国家宏观调控和加大“三农”支持政策力度等有利因素对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影响农业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2008年影响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国内农产品市场运行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经济有所减速,美元贬值,世界主要农产品供求格局的调整和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增加了国内农产品调控和稳定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的难度。

中国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和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扭转农业缓慢增长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之间的失衡关系。

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走高和农业灾害可能偏重发生将对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在世界农产品供求新格局形成过程中农产品生产量始终无法满足当期年度的需用量,造成多数农产品库存降低历史较低水平。

2007/2008年世界粮食尽管增产,但仍然是产不足需。

考虑到影响形成农产品供求新格局的因素还将长期存在,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周期还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2007/08年度尽管世界谷物大幅度增产,全球谷物增长5%左右,但由于需求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尤其是工业用谷物近年来世界增长近10%,谷物产量多年低于消耗量,使世界粮食库存水平下降到历史较低水平。

美国农业部等的预测,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要到2010年后才会逐步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快,一般都对应着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高位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年经济增长速度与下年度农产品价格上涨率的正相关相对明显,互相关系数约为0.6。

1987年、1992年以及2003年开始的每一轮国内生产总值加速增长,并且速率超过10%,都带来随后几年内农产品价格10%以上的上涨。

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已经给物价稳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2008年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价格上涨压力加大。

2008年国家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指导思想,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形势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会对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和农民增收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2008年稳健财政政策实施要点,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领域项目等。

运用财税杠杆,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保障能力,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稳健的财政政策将有助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2008年财政支农将着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病险水库治理加固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

适当提高稻谷以及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完善扶持生猪生产、奶业生产、油料生产的财税措施。

财政直接投入农业基本建设、各项补贴措施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农民扩大生产积极性等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食品价格的积极因素。

估计2008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明显上涨,但是产品畜涨幅可能减少,而饲料、化肥、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可能相对较大。

石油价格高位运行,与此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一些农产品价格已经上涨到相对较高价位,农民具有扩大农业生产的愿望,对农业生产资料需求强劲,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上涨。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会增加农民生产费用支出从而进一步对农民扩大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2005年和2006年农业受灾程度相对较轻。

2007年农作物受灾程度明显上升,2008年农作物受灾程度是否会上升,存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实际上,气象灾害对2008年中国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已经发生。

自2008年1月10日开始,全国南方大约有20个省份遭受到严重的冰雪低温灾害。

据农业部估计,这次冰雪灾害,使全国近300万亩冬小麦、近5000万亩油菜和大面积的蔬菜和水果受到严重不利影响。

受到影响的油菜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50%,其中有大约600多万亩油菜绝收。

国家林业局估计这次冰雪灾害给林业所造成的损失相当于近10年新增绿化面积。

如果2008年气象灾害和动物疫情趋于严重,势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二、2008年农业经济展望与主要指标的预测2008年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稳定因素和导致继续上涨压力的因素并存。

两方面力量的比较将决定农产品市场运行状况。

综合来看,2008年农产品价格仍将上涨,但涨幅可能减小,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率预期12%左右,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可能会降到10%左右。

不同农产品供求格局可能会明显改变,粮食生产不利影响因素明显增多,总产量可能会发生波动,而油料、肉类等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考虑到中国2008年采取的调控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以及国内进口呈刚性增长的大豆和植物油国际市场上价格上涨较多,而出口优势农产品如蔬菜和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稳定,估计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进一步扩大。

1. 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农业增长缓慢所形成的不协调格局、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快上涨带来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农产品需求扩大等促涨因素,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压力有增无减。

但是,国家采取的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尤其是国家采取的加大油料、生猪生产等补贴,以及这类市场供应相对紧张的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同样高位运行,会在刺激生产和保障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降低流通费用政策措施,如绿色通道降低运输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等都是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的稳定因素。

考虑到中国经济可能仍将保持着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油料和生猪禽蛋生产能力恢复到常年水平,估计一些农产品供求关系将明显改善,预期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仍然保持上涨。

假设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受到周期性波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等多种因素影响,选择多元回归,并假定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上年实际增长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际增长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货币供应量M1增长20%,预期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大约12%左右的水平,涨幅比2007年回落约6个百分点。

2008年不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

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将较快,以及城镇化加速和食品消费结构转换等因素影响,估计2008年一些收入弹性相对较大的食品需求增长仍然强劲,市场供求关系相对紧张,价格上涨仍然是带动整体农产品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

2008年油料价格仍将上涨,但涨幅可能减少。

国内生产将扭转多年萎缩态势,实现增产。

但是,油料总产量仍然不足满足国内需求,国内产需缺口较大,主要靠大量进口平衡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新增供给量将会有效地缓解国内需求压力,预计全年油料价格上涨率在20%左右。

2008年生猪销售价格将逐步趋于稳定,消费淡季呈现稳中趋降走势。

生猪生产经历了成本上升、周期性波动、疫病等不利影响,从2007年9月份开始生产能力逐步恢复。

2007年末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增长速度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以及生猪市场高价运行、补贴和政策性保险等政策继续在生产能力恢复和提高中将继续发挥作用。

考虑到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的奶类及其制品数量差异更加悬殊,前者大约是后者的7倍。

奶类产品生产价格自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已经显著上涨,而且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国内。

估计2008年奶类及其制品价格将会有较大幅度上涨。

在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推动下,2008年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选择多元回归模型,假设2008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和影响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因素同等程度地影响食品消费价格,并考虑到食品消费价格等的翘尾因素影响,估计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可能仍然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

2. 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继续增产难度进一步加大。

耕地资源有限,粮油棉等争地矛盾更加突出,2004~2007年粮油播种面积呈现出此长彼消格局。

粮食播种面积连续4年增加,合计增加1亿多亩,而油料面积连续4年减少,合计减少近3000万亩。

这意味着过去粮食生产扩大以油料生产缩小为代价而实现的。

2008年实现粮食和油料播种面积同时扩大,难度相当大。

观察1991年到2007年,其中只有1995年和1998年两年这两种作物播种面积出现同时扩大。

2008年油料种植面积估计将增加1000万亩,比2007年增长大约5%。

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快上涨,稻米和小麦市场价格上涨幅度相对较小,粮食中高产品种比较效益下降明显。

这些不利因素可能在2008年粮食生产中显现。

选择多元回归模型,同时考虑到粮食生产的周期性、主要粮食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近年来粮食销售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以及自然灾害发生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假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农作物受灾面积进一步扩大,则预期2008年粮食总产量可能会下降,结合国家将要采取的各项促进粮食生产政策,估计粮食总产量在5亿吨左右波动。

尽管国家已经采取多项措施,2006年油料销售价格大幅度上涨,农民发展油料生产的积极性有所恢复,但是考虑到2008年年初大范围内的低温、冰雪灾害,年油料生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考虑油料生产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结合油料销售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作物受灾程度等因素,选择多元回归模型,并假设油料销售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率为35%,则预测2007年油料总产量恢复到2600万吨的水平。

考虑到生猪生产能力的恢复和其他有利因素,选择多元回归方法,假定猪牛羊肉等价格保持高位运行,预期肉类总产量将增加到7800万吨。

3. 农产品进出口中国进出口的农产品尽管种类繁多,但占进出口总额大约70%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少数品种上。

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一般都会超过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