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存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二)能力目标增强朗诵训练,提高朗诵能力教学方式一、朗诵法二、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教学进程一、导入桃源请同窗们先看大屏幕(教师展现有关战争的图片)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生: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生平活的向往。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
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期躲进了一个与世隔间的地址,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觉。
那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址确实是桃花源。
今天,让我们一路走进那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闻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阡陌遂迷骥郡诣邑人距离语云便要还家垂髫俨然四、初识桃源一、教师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欣赏,进入意境。
二、学生自由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拍、韵味。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嘹亮、节拍要准。
五、表达桃源一、学生自由朗诵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线索。
2、教师抽学生复述课文。
六、感知桃源一、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桃源给你留下了如何的印象。
二、找出课文中描述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学生品读。
3、学生再次朗诵课文,找出描述桃源人一辈子活的句子。
七、探讨桃源梦探讨:“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你以为桃花源的人什么缘故叹惋?提示:A、能够用文中的话语回答B、陶渊明所处的时期如何的时期?(魏?时期,战乱年代。
因此桃花源中的人为外边世界的骚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楚而叹惋。
)C、从那个地址咱们可知:作者虚构的那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3篇(8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1一、复习旧知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二、品读课文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
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2.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桃花源的社会背景及寓意。
3.感受陶渊明描绘的乌托邦理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2.理解桃花源的社会背景及寓意。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深入分析桃花源寓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号潜夫,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
他的诗歌、散文、辞赋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桃花源记》是他散文创作的代表作。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乌托邦吗?乌托邦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那么在古代,人们心中的乌托邦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看看他描绘的乌托邦是什么样子。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桃花源的社会背景及寓意。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桃花源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桃花源的社会背景及寓意。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桃花源这个地方真实存在吗?为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桃花源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寓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入分析桃花源寓意。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桃花源的社会背景及寓意。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桃花源这个地方对现实社会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桃花源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启示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入分析桃花源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人一组,结合注解,结 学 生 自 由 朗 读 课文,领会文 合助学 课 文 , 结 合 注 意,培养语感。
资料,疏通文意,标记重点,化解难词难句。教师巡 释,结 视、辅 导。 多媒体展示(三) :助学资料(也可印发) 1、补充注释 为业:以……为职业,或靠……谋生。 夹岸:夹着溪流的两岸。杂:别的。 异:诧异,甚异之:对此感到很诧异。穷:穷尽。 合助学材料,疏 通 文意,领会内 容。 就疑难之处,或 重 点内容,在书上 通 过 合 作 学
1
多媒体展示(二) : (有背景图)欣赏:早听说“九寨 沟”风景秀丽极了,今天来到了这名闻遐迩的旅游胜 地,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陶醉在这美轮美奂的山水 间,心情无比愉悦! 那么,在诗人笔下“世外桃源”究竟是怎样一个 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 “世外” 呢?让我们一起从 《桃 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一) 、教师范读(或诵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三) : 1、生字: 缤纷(bīn fēn)豁(huò)然 俨(yǎn)然 学生听读正音、 在听读正音的 把握句读。 基础上,通过
感 受 诗 人 笔 下 归纳整理的方 “桃花源”之境 式深化学生对 阡陌 界。 生字、 多音字、 通假字的把 握。
(qiān mò)垂髫(tiáo)怡(yí)然 n) 邑(yì)人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咸来(xiá
2、多音多义字: 缘溪行(xīng)——沿着溪水划行 复前行——又向 前走 鲜(xiān)美——鲜艳美丽 齐读多媒体展 便舍(shě)船——便 示资料,在书上 衣着(zhuó)— 做标记。
4
教 学 延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第五单元文化的魅力21桃花源记【导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了解“世外桃源”的故事,并能加以复述。
3.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体会文章语言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特点,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4.发挥想象,改写文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授课,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茂盛的桃林中,一位诗人迎面走来,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心系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济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循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2.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2.精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1 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21 桃花源记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读通课文;合作、探究、交流。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学习目标1. 疏通字词,读通课文。
(重点)2. 咬文嚼字,理解文意。
(重点)3. 归纳总结,识记重点。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1:(背景导入)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2:(哲理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设计3:(情境导入)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5篇Teaching plan for lesson 21 of Grade 8 Chinese volume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2、篇章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3、篇章3:桃花源记文档标准版4、篇章4:桃花源记例文通用版5、篇章5:桃花源记样本(通用版)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第21课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境界。
2.分析文中描绘的桃花源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理解文中的寓言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全文,理解寓言哲理。
2.教学难点:分析桃花源的美景,体会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桃花源记》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
三、课堂讲解1.讲解《桃花源记》的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四、课堂讨论1.讨论桃花源的美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2.分析陶渊明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桃花源的美景。
二、课堂讲解1.讲解《桃花源记》中的寓言哲理。
2.分析文中的写作特色,如对比、夸张等手法。
三、课堂讨论1.讨论陶渊明为什么创作《桃花源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2.分析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桃花源记》中的寓言哲理。
二、课堂讲解1.讲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分析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如何将《桃花源记》中的寓言哲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分析文中的美景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桃花源记》中的寓言哲理。
二、课堂讲解1.讲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分析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如何将《桃花源记》中的寓言哲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陶渊明简洁而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二、自主学习:1、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文章层次2、找出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及人物言行等句子:3、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陶渊明有没有暗示性的语言?5、陶渊明的语言简洁而含蓄丰富,完成课后第三题,仔细体会作者行文时的不同省略笔法。
(1小题做在书上,2、3小题思考)二、合作交流:(方法同第一课时)三、展示点评:“自主学习”中1、2、3、4、5项四、巩固练习:1.找出同义词并解释:(1)缘溪行:便扶向路:(2)便扶向路:寻向所志:(3).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其他重点或易错词:①咸来问讯:②具言所闻,皆叹惋:③及郡下:④诣太守:⑤欣然规往:⑥后遂无问津者:3、课文中衍生出了不少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找一找,有哪些?查查词典看现在是什么意思。
4、用原文回答:①体现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②突出桃花源人和平、幸福生活的句子是:③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翻译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既出,得其船,便扶上路,处处志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 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课题
本学期总
第课时
本单元
第 课时
日期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张丽君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 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加强诵读 训练,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难点: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 ,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旬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环境的优美,源中人的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完成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积累以及对文意的疏通。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方法,使学生在古文和现代译文中反复诵读体会,感受桃源美景和桃源中人的美好生活。
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在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点。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法:(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读出美感,熟读背诵。
3.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法:学生可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行疏通文意,并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重要语段的赏析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究和品味,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4.拓展延伸法:结合《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营造氛围设计(一)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漫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像迷雾似的向我们呈现出来;一幢幢红瓦自墙的人家,零零落落地散布在绿得如同丝绒的草地上;细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头吃草;有一个老婆婆在喂鸡;偶尔传来的狗叫声,更衬出了这个村落的宁静。
……避秦的人,原来在这里啊!同学们,这是台湾女作家三毛《逍遥七岛游》中的一段文字,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幽美恬静、其乐融融的迷人画面,什么人在这样美丽的景色里生活着呢?她说:“避秦的人,原来在这里啊!”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避秦的人,走近陶渊明,走进他的世外桃源,去感受他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充满神奇魅力、幽美恬静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xxx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桃花源记》教案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4.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5.研读鉴赏,认识理想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2. 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3.研读鉴赏,认识理想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2、指导方法,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感受文美人们说,青年时代是一个多梦的时代,在你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美梦吧。
我国东晋时期有个叫陶渊明的诗人,他也有过一个美梦。
他梦见了什么呢?——桃花源,今天,老师准备和同学们一起到这个美丽的地方去(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二、感知课文,翻译课文1、出示生字词:便舍船豁然俨然阡陌衣着垂髫恰然便要还家邑人间隔语云诣骥2、听读录音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要求:①字音要读准。
②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指导: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③无论魏晋。
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
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4、学生有感情的自读5、疏通文句1)让学生提出疑难杂句,讨论解决2)有关的文言知识归类a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意动用法)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此中人语云:告诉(名词作动词)b一词多义:复:复行数十步::又不复出焉:再舍:便舍船:丢下屋舍俨然:房子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处处志之:作标记寻向所志:记号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给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c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课文,感受陶渊明描绘的理想境界。
2.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课文背诵与理解。
2.生字词的掌握。
3.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
2.学生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难学吗?为什么?”2.引导学生关注《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如“渔人、缘溪行、仿佛、绝境”等。
3.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如“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桃花源导游”角色扮演,介绍桃花源的美好。
2.其他学生作为评委,对各组表现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各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桃花源记》。
第三课时一、课堂检测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教师批改并反馈。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桃花源?”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鼓励students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桃花源记》,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后作业的创作。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3、.一词多义
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4、“然”字的用法。
“然”字,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词缀,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放在文中时可不翻译)。例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结
合助学材料,疏通
文意,领会内容。
就疑难之处,或重
点内容,在书上做标记,并作相应笔记。
在有示范、有指导、有练习的过程中熟读课文,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通过合作学习、巡视辅导、资料助学的方式,把文言字、词、句的知识落到实处。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延
古义: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间(jiàn)隔——断开、隔开语(yù)云—告诉说
捕鱼为(wéi)业——把捕鱼作为职业。
举手展示(2-3人)
看幻灯片,了解有关常识,引发美好想象。
学生听读正音、把握句读。
感受诗人笔下“桃花源”之境界。
齐读多媒体展示资料,在书上做标记。
唤起同学们的想象,在说话展示中,在欣赏视频中,引领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情境。
情感
态度
认识古代人民对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而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并努力用双手把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
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解读“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分析文章写法特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例如:(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请注意()处省略的成分,先补出,然后通译。感受文言文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二):(有背景图)欣赏:早听说“九寨沟”风景秀丽极了,今天来到了这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陶醉在这美轮美奂的山水间,心情无比愉悦!
那么,在诗人笔下“世外桃源”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或诵读)课文。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着(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示范朗读
其他同学听读、评价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人一组,结合注解,结合助学
资料,疏通文意,标记重点,化解难词难句。教师巡视、辅
导。
多媒体展示(三):助学资料(也可印发)
1、补充注释
为业:以……为职业,或靠……谋生。
夹岸:夹着溪流的两岸。杂:别的。
异:诧异,甚异之:对此感到很诧异。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悉:全,都。并:都。咸:都。皆:都。所从来:从哪儿来。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四)、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通读文章的感受。
1、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这一句式表述:我觉得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因为这里……(用书中的原句)。
教师归纳小结(将课文原句化作自己的话,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四):
桃花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邑人:同乡的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两个词,译作从这里。
间隔:断绝来往。延:请。语(yù)云:告诉(他)说。
足:值得。既:已经。遣:派。
2、古今异义词(随着时代变迁,同一个词的意思发生着巨大变化,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扩大,有的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多媒体展示(三):
1、生字:
缤纷(bīn fēn)豁(huò)然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怡(yí)然咸来(xián)邑(yì)人
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2、多音多义字:
缘溪行(xīng)——沿着溪水划行复前行——又向前走
鲜(xiān)美——鲜艳美丽便舍(shě)船——便丢下船只屋舍(shè)——房屋衣着(zhuó)——穿着
在听读正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的方式深化学生对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把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设计意图
为(wèi)具言所闻—向(桃源人)详细诉说了所听说的事情
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不值得向桃源外的人说
3、通假字:
要(yāo):通“邀”,邀请。
(二)、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
教师从①音准②句读③重音④感情四个方面进行朗读指导。
学科
语文
课题
21、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准确朗读、成诵;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和文言句式。
2、认识作者虚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实质。
3、学习文章通过层层设疑使所叙故事颇具传奇色彩的写法。
过程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的朗读,补读,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题。并且在探究性朗读的过程中,掌握重点文言词和句式,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世外桃源”指的是什么样的地方?请同学们想一分钟,少则三五句,多则七八句,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多媒体展示(一):(有背景图)“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或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是古代一种文体。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豁然开朗,译作“开阔敞亮”就可以了。
俨然:整齐的样子。“屋舍俨然”,译作“房屋整整齐齐”就可以了。
请试译“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欣然规往”中的“欣然”。
5、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译为:……是……)
6、省略句
文言文,语言简练,只要结合前后文,能表述清楚,该省的绝不赘诉。有的承前省略,有的蒙后省略,翻译时,为使句子通顺,需要把省掉的成分补充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