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抱薪救火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

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

成语“抱薪救火”出自《史记·魏世家》,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不断地向周围的国家发动进攻。

其中,魏国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秦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魏国在面对秦国的猛烈攻势时,一些大臣提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有一部分人主张通过割地求和的方式来暂时缓和与秦国的关系,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但苏代(一说为苏厉)却反对这种做法,他用一个寓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如果我们一味地割地求和,是满足不了秦王的欲望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房子着火了,如果他抱着柴草去灭火,结果只会使火势更大,房子烧得更彻底。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断地割让土地给秦国,不但不能熄灭战争之火,反而会使秦国更加贪婪,最终导致我们失去更多的土地。


这个故事中的“抱薪救火”就是用来比喻那种试图用错误的方法解决困难,结果反而使问题变得更严重的行为。

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问题时不恰当的做法,尤其是那些方法本身可能加剧了原本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了它。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学习成语能够更好理解文言文意思,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1- 抱薪救火【成语释义】薪:柴草。

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

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 唇亡齿寒【成语释义】原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成语来源】春秋时,晋献公想派兵攻打虢国。

可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大夫荀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

”晋献公听罢,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见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当时就答应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虞国和虢国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使不得啊。

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秦国最强大,经常出兵功打邻国。

公元278年,秦军进功魏国,击败了魏、赵、韩三国联军。

有人提出割地求和的建仪,谋臣苏代坚绝反对。

他说:“以地事秦,譬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魏王没有听从他的忠告。

没多久,魏国就被秦国吞并了。

杯弓蛇影
西晋时,有个叫乐广的人。

他请一位朋友看见酒杯有条蛇在游动,回家病了。

乐广知道后,又把人请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告诉他那条蛇是挂在墙上的一张弓的倒影。

朋友如释重负,病也很快好了。

兵不厌诈
东汗时,武都守将虞诩与羌兵作战。

行军路上,他命令士兵每天增加修建的炉灶的数量。

部下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目前敌人的兵力大于我们,我是要迷惑他们,让他们以为我们每天都在增兵,不敢贸然攻击我军。

这是用兵计谋,叫兵不应诈。

后来,虞诩打了胜仗。

兵贵神速
五代时,后唐皇蒂李存勖与群臣商量如何功打后梁。

有人提出,必须用一段时间做充分的准备,。

l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l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l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抱薪救火的成语来源2.抱薪救火的故事情节3.抱薪救火成语的寓意4.抱薪救火成语在现代的应用篇1正文1.抱薪救火的成语来源抱薪救火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原文为“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无效的努力,意味着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结果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2.抱薪救火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有一天,齐国的一位农夫发现自家的房子着火了,他非常着急,立刻想到了一个办法:抱起一捆薪木往火里扔。

他的想法是,只要增加足够的燃料,就能使火势减弱,最终灭火。

然而,事与愿违,农夫不断往火里加薪木,火势反而越来越猛烈,最终房子被烧毁,财产化为灰烬。

3.抱薪救火成语的寓意抱薪救火这个成语寓意着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结果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善于分析问题,正确地对待和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地采取错误的方法,否则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4.抱薪救火成语在现代的应用抱薪救火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企业管理中,如果领导者采取错误的决策和方法,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只是一味地采取错误的方法,那么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篇2 目录1.抱薪救火的成语来源2.抱薪救火的故事情节3.抱薪救火的寓意4.抱薪救火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篇2正文1.抱薪救火的成语来源抱薪救火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一个寓意丰富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如何正确处理问题的智慧。

2.抱薪救火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有一天,一个老百姓家里的房子突然着火了,这个人非常着急,立刻拿起家里的柴火就往火里扔,希望用柴火把火压灭。

然而,柴火越烧越旺,火势反而越来越大。

邻居们看到这个情景,纷纷过来帮忙,但无论怎么努力,火势都无法得到控制。

抱薪救火译文

抱薪救火译文

《抱薪救火译文》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抱薪救火”这个成语的译文。

“抱薪救火”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魏国老是被秦国欺负。

有一次,魏国又被秦国打得很惨,魏王就想割地求和。

大臣苏代就跟魏王说:“大王,您这样做就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

柴草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意思就是,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写作业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题就直接抄答案。

他以为这样能快点完成作业,其实这就像抱薪救火,下次遇到同样的题还是不会做,学习上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再比如,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就想着作弊来提高分数。

这也是抱薪救火,不仅不能真正提高成绩,还会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会有更多的麻烦。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想正确的办法解决,不能用错方法让事情变得更糟。

《抱薪救火译文》小朋友们,咱们来听听“抱薪救火”的故事和它的意思。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家叫魏国。

魏国总是被秦国攻打,魏王心里可着急啦。

有一天,魏王说:“哎呀,咱们割点土地给秦国,让他们别打咱们了。

”这时候,有个聪明的人叫苏代,他说:“大王,您这样做就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呀。

火没灭,柴草倒烧得更旺啦。

”“抱薪救火”就是说,抱着柴草去救火,只会让火烧得更厉害。

就好像,有的小朋友生病了,不好好休息吃药,反而吃很多零食。

这可不是治病,而是像抱薪救火,病会越来越重的。

还有,我们在做手工的时候,如果做错了一步,不想办法改正,而是随便乱弄,那最后肯定做不好,这也是抱薪救火。

所以呀,我们可不能做抱薪救火的傻事哦。

《抱薪救火译文》同学们,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抱薪救火”的译文。

在古代,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攻击。

魏王觉得很苦恼,他想通过割让土地来让秦国停止进攻。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这可不行,这就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

“抱薪救火”的意思就是,抱着柴草去扑火,火不但不会灭,反而会烧得更旺。

比如说,有的同学和小伙伴闹矛盾了,不是好好沟通解决,而是去说别人的坏话。

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矛盾更大,这就是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的故事和道理

抱薪救火的故事和道理

抱薪救火的故事和道理
《抱薪救火》
从前啊,有个国家叫魏国。

这魏国呀,就像是一艘在风浪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有一天,魏国的边境遭到了秦国的侵犯,哎呀,那可真是打得不可开交啊!魏国的士兵们虽然奋勇抵抗,但还是节节败退。

这可把魏王给急坏了,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啊!
这时候,有个大臣站出来说:“大王啊,我们不如去向齐国求救吧!”魏王一听,觉得这好像是个办法,连忙点头。

于是,魏王就派使者去了齐国。

齐国的国王听了使者的话,却不紧不慢地说:“魏国现在的情况这么糟糕,我们怎么能轻易出兵帮忙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嘛!”
魏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急又气,心想:“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又有一个大臣出了个主意,说:“大王,我们可以给齐国很多很多的财宝,这样他们肯定会出兵帮我们的。

”魏王一想,好像也只能这样了,就咬咬牙,把大量的财宝送去了齐国。

可是啊,这就像是抱薪救火啊!齐国拿到财宝后,并没有立刻出兵,反而更加犹豫不决了。

而魏国呢,因为失去了大量的财宝,国力变得更加虚弱了。

这不是越弄越糟糕嘛!
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着火了,他不去想办法灭火,反而拿更多的柴去烧,这火能灭吗?肯定不能啊!
最后啊,魏国在秦国的攻击下越来越艰难,而齐国也没有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魏王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初的做法是多么愚蠢啊!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吗?有时候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采取了看似有效的办法,但实际上却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

我们可不能像魏王一样啊,做事得好好想想后果,不能盲目地去做,不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呀!你们说是不是呢?。

抱薪救火的意思和典故

抱薪救火的意思和典故

抱薪救火的意思和典故
抱薪救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只消除眼前危险,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个词语的典故始于中国古代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猎人,他到山上打猎时,不小心烧了猎服上的荆棘,结果火势不断蔓延,把整个山林都烧了起来。

猎人万分焦急,于是他决定采取抱着薪块来灭火的方法,他先到原处取薪,再投到火中灭火。

但火势燃烧的越来越快,最终猎人也逃不了火海的侵袭,惨死在了火场上。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在危急情况下,不要只顾着眼前的问题,而应该探究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故事的主人公是魏国魏文侯。

战国初年,魏国一度强盛,兵强马壮,屡次进犯赵国。

赵国虽然实力较弱,但也不得不寻找机会进行抵抗。

当时担任赵国相国的著名谋士是苏代,他经常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游说诸国合纵抗强闻名于世。

魏文侯知道赵国正在酝酿反击魏国的计划,于是派遣使者向赵国表示愿意化干戈为玉帛,希望两国能够和睦相处。

苏代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前往魏国游说魏文侯放弃进攻赵国的计划。

苏代见到魏文侯后,并没有直接游说魏文侯放弃进攻赵国的计划,而是给魏文侯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从前有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房子着火了,于是抱着一捆柴火冲进火海去救火。

结果火势越来越大,房子被烧得更加惨重。


魏文侯听了这个故事后,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了苏代的用意,也意识到了自己想要通过战争来扩大领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于是,魏文侯放弃了进攻赵国的计划,并派遣使者前往赵国进行友好访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如果方法不当或者处理不慎,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火上浇油、使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我们应该在处理问题时谨慎小心、理智冷静地分析问题,避免采取错误的行动导致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否则最终会得不偿失。

抱薪救火寓言故事概括

抱薪救火寓言故事概括

知识创造未来
抱薪救火寓言故事概括
抱薪救火,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应该具备的冷静与果断。

故事主人公为一位森林管理员,他发现山林火势越来越猛烈,为了保护周围村民的安全,他决定实行“抱薪救火”的纠正办法。

于是,他召集众人,让他们储备足够的干木柴,有选择地砍下周围森林里的枯树,陆续堆起一条长达数十里的木柴干道。

当火势逼近时,管理员一声令下,众人即刻往引火点的尽头奔跑,刚好就在火源附近,将整个燃烧点完全包围。

这样一来,火势就被截住,局限在木柴一侧,不会扩散至整个森林,甚至引燃村庄。

通过此举,管理员成功地抵御了火灾的危害,保护了周围人的安全。

故事中的“抱薪救火”,其本意为把小木柴抱在怀里从火源的下风处猛奔而过以快速引燃,将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引申开来,可以理解为在面对危机时,要及时采取果断的行动。

同时也告诫我们,预防胜于治疗,要保持长久的警觉性,对备灾备荒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这个寓言故事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应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抱薪救火的寓言故事

抱薪救火的寓言故事

抱薪救火的寓言故事抱薪救火,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抱薪救火的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用!战国末期,魏国总是受到秦国的军事骚扰。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是变本加厉地接连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杀死兵士15万余人。

魏军的接连战败让安厘王寝食难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休战议和。

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也纷纷劝安厘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恐惧,一心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议和。

当时有个人叫苏代(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

这个人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秦国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秦国的欲望。

现在这种求和方法,好比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原文为“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史记·魏世家》抱薪救火的词语辨析面对着强秦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质,一味地只知道妥协退让,割地求和,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无疑是抱着柴草去救火,结果只会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惨剧。

抱薪救火的意思和典故

抱薪救火的意思和典故

抱薪救火的意思和典故
释义:抱着木柴去救火,比喻处理事情的方法错误,既无法达成目的,反而情势更为恶劣。

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

据《战国策.魏策三》记载:战国时期,七雄各自称霸一方。

后秦孝公因重用商鞅,变法图治,国势转为强大。

秦王一直想将其他六国并吞,统一天下,所以不断地向各国出兵征伐。

魏国在华阳之战被秦军打败,魏国派段干子为代表,打算割地与秦国讲和。

但是孙臣认为不妥,对魏王说:那些臣子怂恿您割地给秦国,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讨好秦国,不要入侵魏国。

但这个作法对贪婪的秦国是行不通的。

拿土地去讨好秦国,就有如抱着木柴去救火,木柴没烧光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您的土地有限,秦国的慾望却无限,总有一天魏国的土地会被秦国并吞的。

魏王虽然觉得孙臣说的很有道理,但还是担心秦国不悦,仍旧割地讨好秦国,最后终于还是被秦国并吞了。

后来抱薪救火从原文中的抱薪而救火也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

成语故事抱薪救火

成语故事抱薪救火

成语故事抱薪救火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抱薪救火“抱薪救火”这则成语的薪是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人想消灭灾害,但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了。

这个成语于《史记.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通用6篇)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通用6篇)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通用6篇)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

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欢迎收藏。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篇1“抱薪救火”出自《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

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兵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

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

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篇2战国后期,秦国渐渐强大,它取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向邻近的国家扩张。

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274年,秦国连续三次進攻魏国,占去魏国许多土地。

公元前274年,秦国又向魏国出兵。

魏国有许多人给打怕了,不敢抵抗。

大将段干子建议魏王将南阳的地方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谋士苏代反对,说:“割地求和很危险啊!魏国的地不割完,秦国的野心就不会灭。

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比拿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抱薪救火),柴草不用尽,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不听,将南阳割给了秦国。

秦国得了南阳,并不收手,在以后的三四十年,仍不断夺取魏地,魏国越来越弱小,在公元225年,终于被秦国灭了。

“抱薪救火”是形容用错误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篇3战国末期,魏国总是受到秦国的军事骚扰。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是变本加厉地接连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一):抱薪救火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

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

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

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某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

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

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

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

薪,柴草。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二):车水马龙“车水马龙”这则成语是从马太后诏书中的话简化而来,它形容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

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

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

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旦。

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成语的起源及寓意“抱薪救火”的成语起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现在我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很久从前有一个名叫杨朱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古老的村庄。

这个村庄坐落在山脚下,村民们经常要上山砍柴来生火。

有一天,杨朱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引发了一场山火。

火焰迅速蔓延,烧毁了整个山脚下的村庄。

杨朱看到这个情况,非常惊恐。

他决定采取行动,希望能帮助村民们重建家园。

他走遍了整个村庄,寻找能够帮助灭火的水源和工具。

然而,由于火势太猛烈,这些努力都没有效果。

这时,一个智者路过村庄,看到了杨朱的困境。

他走上前来,问杨朱:“你为什么不用身上的衣服来灭火呢?”
杨朱听到这句话,虽然感到很奇怪,但还是决定听从智者的建议。

他脱下自己的衣服,试图用它来扑灭火苗。

然而,由于火势太大,他的衣服很快就被烧毁了,火苗并没有被扑灭。

这时,智者走上前来,对杨朱说:“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你需要找到更好的灭火材料,比如沙子、泥土或者水源。


杨朱听从了智者的建议,和其他村民一起找来了沙子、泥土和水源,最终成功地扑灭了火焰。

“抱薪救火”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并采取正确的措施。

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采取行动,很可能会使情况更加糟糕。

正确的方法是寻找适合的工具或材料来解决困难。

抱薪救火的典故大概

抱薪救火的典故大概

抱薪救火的典故大概抱薪救火,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魏世家》中苏代与魏安釐王的一段对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抱薪救火的典故大概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抱薪救火的典故大概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解析【汉字书写】抱薪救火【汉语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

成语故事抱薪救火故事

成语故事抱薪救火故事

成语故事抱薪救火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鲁班的木匠,他非常聪明而又灵活。

有一天,鲁班去
山上砍柴的时候,不小心不慎引起了山火。

火势越来越大,向村庄蔓延。

鲁班虽然害怕,但他立即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成语中有一
句叫做“抱薪救火”,这意味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你要用同样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鲁班迅速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立即回到村庄找到一群村民,并请求每个
人都带上一捆薪柴。

他告诉他们,只有通过抱着薪柴前往山火的地方,才能有机会扑灭火势。

村民们听从了鲁班的指示,每个人都抱着薪柴,前往山火的地点。

当他们到达山火的现场时,鲁班命令村民们同时将薪柴扔进火中。

薪柴燃烧起来,产生了巨大的火焰和烟雾。

这个瞬间就吸引了山火的注意力,它迅速朝着薪柴的方向靠拢。

在村民们集体的努力下,火势最终被控制住了,并成功扑灭了。

通过这个聪明
的举动,鲁班成功地用“抱薪救火”的方法解决了山火危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面临问题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采取不同寻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就像鲁班用抱薪救火来消除山火一样,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要我们愿意思考并勇于尝试,总能找到独特的解决之道。

抱薪救火的典故

抱薪救火的典故

抱薪救火的典故
战国时期,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这个打算被一个叫苏代的谋士知道了,他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秦国侵略的欲望。

苏代举例说:“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到了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
洪水淹没了大梁城,最终魏国被秦国灭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抱薪救火
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人想消灭灾害,但使用方法不当,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

薪,柴草。

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解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有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打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在此次战争中失踪。

魏国军队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知道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