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社团中的去个性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偏好与特征分析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偏好与特征分析摘要:大学生是网络社交工具的重度使用者,当前大学生网络社交思想行为呈现出显著的特征。
高校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主体意识引导教育、校园文化影响教育、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等多元化教育方式,实施有效的正面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偏好特征我国网民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呈现新特点:一是人均上网时长保持增长。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较2020年12月提升2.3个小时,互联网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
二是上网终端设备使用更加多元。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仍是上网的最主要设备;网民中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和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5.0%、33.0%、28.1%和27.4%。
而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更加普及,在校大学生几乎人手都有一部智能手机。
社交软件更是占据了所有应用中的重要部分,如微信、QQ、微博、QQ空间、贴吧、知乎、抖音、王者荣耀等各种社交平台。
这些应用的使用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其虚拟性和和学生自控能力弱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一、对信息的需求较多,善于关注时下热点学习和工作需要多出于周围群体的使用以及社交的刚需性,自主避开的可能性比较小,不具备与其他社交平台相比较的平等条件。
网络的消遣娱乐作用起步时间较早,并且无论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是在不同的性别之间,都具有较高普及性,已成为最基本的功能。
而其他方面都是网络社交带来的新方面,并且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在讨论需求话题、拓展交际圈、了解熟人和表达观点等方面中,获取资讯成为唯一占比超过60%的功能需求。
在学生中,资讯的获取逐渐成为网络社交主要功能之一。
二、互动方式相对保守,参与层次较低在网络社交互动中,学生的互动方式主要是点赞、评论和转发。
点赞和转发的互动方式较多,但仍属于浅层次的参与。
虽然评论人数不在少数,但是和其他浅层次互动行为相比,仍占少数,特别是跟帖、弹幕和打赏等深层次互动行为。
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课余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人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教育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对社团管理方式的简单化倾向当前大学生社团管理方式普遍存在着对形式化管理的过分追求,忽略了对社团精神文化和成员发展的重视。
许多学校仅仅注重社团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忽视了社团的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这种情况下,社团很容易成为一种机构化的组织,失去了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重要机会。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对社团组织的培养和引导,培养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
应该完善社团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在社团管理中要注重从传统的行政控制向服务和引导转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团的组织和管理中来。
二、对社团效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目前,大学生社团效益评价往往侧重于数量指标或形式化考核,忽略了对社团实际运行和成员发展的综合评价。
一些社团为了追求社团活动的丰富性和数量,忽视了质量和效果。
这不利于社团的精细化管理和成员的全面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应建立健全多维度的社团效益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评估社团的组织学习、发展创新、成员发展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体系应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既要考虑社团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也要考虑社团组织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要注重对社团活动的长期影响和社会效益的评估,鼓励社团围绕社会问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高社团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
三、对社团管理的重心偏离当前大学生社团管理往往过于侧重于社团的组织和管理,忽视了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品质。
一些学校在社团管理中过分关注社团成员的组织流程和规范,缺少对社团活动和学生实践的支持和指导。
这导致一些社团活动流于形式,成为了应付考核的手段,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摘要】学生社团是所有高校内的一大特色,学生社团的创办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对其思想价值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而且还丰富了校园文化。
不过,高校学生社团的工作与运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推出了几点意见和对策以供参考。
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生社团成功的创办的前提条件,社团的形成都是由于学生们对于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合而成的群众性社交团体,这种团体承载着继承、倡导和推动校园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对学校其本身的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社团的优劣将直接反映出学生所具有的素质形象。
如今,许多高校的学生社团已经成功的将其爱好、思想、教育及知识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校园的整体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如此,但学生社团由于年龄或者心性等方面的因素,在学生社团的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以下来对此进行探讨。
一、高校学生社团仍然存在的问题(一)缺乏一套完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如今大多数高校内的社团都是依靠校内的官方机构来对其进行统一管理,这样能够让校方更好的把握校内所有社团的发展动向,而学生社团也因此获得了比较大的管理自由。
这样的管理制度充分的刺激了学生们的热情。
不过,高校内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不容忽视,高校的学生思想活跃,不受束缚,因此里面社团的创办数量非常多,而且这些社团大部分都是形式较为松散的社团,其内部的规章制度等还不够健全,而且各个部门的分工也不够明确,使得其内部的每一位成员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来进行遵守,这就使得其在活动的组织工作上变得混乱不堪,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另外,校内的官方机构对于校内各个社团的管理不到位,主要是其内部的管理松散,对外的工作不够认真,这就直接影响力校内各大社团的发展。
(二)社团发展大多偏向于娱乐兴趣方面。
社团的创办和发展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这种性质的社团在高校的社团总数里占据了较为多数的比例,导致研究学术类的社团相对较少,甚至有的高校直接没有,这种形势的发展在如今的高校内越演越烈。
大学生言论自由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言论自由现状及对策分析在当今社会,言论自由是一项被广泛认可和珍视的权利。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言论自由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个人思想的表达和交流,也是校园文化多元化和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的言论自由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言论自由的现状1、网络平台成为主要表达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发表言论的主要场所。
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空间,使他们能够迅速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但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容易导致一些不良言论的产生,如谣言、诽谤、恶意攻击等。
2、言论表达较为激进和情绪化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充满激情的年龄段,在面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校园事务时,往往容易表现出较为激进和情绪化的言论。
他们可能缺乏全面客观的思考,过于主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
3、受到学校管理和舆论压力的影响在校园中,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会对大学生的言论进行一定的管理和规范。
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因为担心违反学校规定而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在言论受到批评和指责时感到压力巨大。
4、缺乏正确的言论引导和教育虽然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但在言论表达方面,很多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他们不清楚言论自由的边界和责任,不知道如何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导致了一些不当言论的出现。
二、大学生言论自由存在问题的原因1、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虚假、误导性的内容充斥其中,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和认知。
此外,网络上的言论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使得一些不良言论得以传播。
2、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波动,自我意识较强。
在面对问题时,容易冲动行事,发表过激言论。
3、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投入较多,但在言论自由、公民素养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在校园内自主组织的团体,是学生进行兴趣爱好交流、提升个人能力和实践社会实践的平台。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社团在学校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社团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学生社团成员多为在校学生,他们缺乏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导致社团内部管理混乱,活动安排不当,甚至出现纪律问题。
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些社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或者资源倾斜,导致社团活动的举办受到限制,影响了社团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社团成员素质参差不齐、活动策划不周等原因,导致一些社团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改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水平,推动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1.2 问题意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由于很多社团成立初期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管理经验,导致社团内部组织结构不明晰,管理不规范,容易出现混乱和冲突,影响社团的运作和发展。
2. 资源分配不均衡:在高校社团中,一些社团往往因为拥有更多的资源或者更好的支持条件而更容易获得学校的关注和支持,而其他社团则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难以开展有效的活动和项目,导致社团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3. 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一些社团的活动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往往出现内容空洞、形式简单、吸引力不强的情况,影响了社团的声誉和影响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提升社团活动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中职学生“去个性化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生“去个性化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学生群体无意识违规的“去个性化问题”在中职学校呈增多趋势,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新困惑与新难题,笔者在剖析中职学生去个性化问题成因基础上,认为该问题是可以积极预防、并可以引导其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在这一理念支持下,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克服中职学生去个性化问题形成的对策,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生去个性化问题在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发生过以下两件学生事件:09机电2班四名学生将班级里最忠厚老实的学生逼在墙角拳打脚踢,周围20多名围观学生不仅无人阻止,还叫好、拍视频;09单招班班长平时在校表现优异,在周末和初中同学到镇初中去打篮球被门卫拒绝入校园,初中同学一下捡起石块砸教室玻璃,他也不由自主的跟随着砸起来,被派出所带走调查时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举动?其实与之类似的学生群体无意识违规的“去个性化问题”,近几年在中职学校已经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去个性化”(Deindividualization)这一专业术语是由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指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体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
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性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
中职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是学困生,在初中由于成绩或者品行不佳,既得不到社会和师长的青睐,也得不到同龄人的认同,因而,在自我放弃观念日益加重、个人自卑感和离群性逐渐加深的同时,实际上对群体的依赖性和需求感却反而增强。
进入中职学校就读后,基于前述原因,中职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期间,喜好组织小群体,经常以小群体的共同行为来隐蔽个体行为,从而产生许多无法认定具体违规个体的群体违规事件的去个性化问题。
“去个性化问题”的日渐增多已经给中职德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与困扰,有必要针对其成因深入分析,并寻求有效预防和解决的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创新研究高校社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前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活动设计不够创新、社团发展不够稳定等。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加强社团活动创新、建立稳定的社团发展机制、提升社团管理水平。
加强社团活动创新是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
目前,很多社团活动设计缺乏新思路和新亮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社团负责人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学生需求,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活动内容。
可以通过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社团之间的互补和创新。
以此来提高社团活动的品质和创新度,确保社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稳定的社团发展机制是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创新的基础。
社团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持。
可以通过建立社团指导老师制度来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和支持,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可以建立校园社团联盟,将校内各社团联合起来,共享资源、互相支持,共同推进社团发展。
可以建立社团骨干的培养机制,通过定期培训和交流,提升社团成员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保证社团工作的有序进行。
提升社团管理水平是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
社团管理需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培训等职能,确保社团工作有序开展。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对社团活动进行评估和改进,激发社团管理者的创新活力。
可以加强社团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相关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并引导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
社交网络中用户兴趣预测与个性化推荐研究
社交网络中用户兴趣预测与个性化推荐研究在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用户兴趣预测和个性化推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用户的行为数据,如何准确地预测用户的兴趣,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中用户兴趣预测与个性化推荐的研究现状和方法。
一、社交网络中用户兴趣预测的研究现状1. 用户兴趣的定义和特征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兴趣通常指用户对特定话题、活动、产品等的关注程度。
用户兴趣可以通过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数据进行推测,如用户发布的帖子、点赞的内容、关注的人等。
同时,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也可以反映出用户的兴趣和偏好。
2. 用户兴趣预测的方法为了准确地预测用户的兴趣,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常见的方法包括基于内容的方法和基于社交关系的方法。
基于内容的方法通过分析用户发布的内容,提取关键词、主题、情感等信息,从而推测用户的兴趣。
而基于社交关系的方法则利用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通过社交传播和影响的机制来预测用户的兴趣。
3. 用户兴趣预测的挑战社交网络中用户兴趣预测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社交网络上的数据量庞大,如何高效地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用户的兴趣经常会发生变化,如何对用户的兴趣进行动态追踪和更新也是一个难点。
此外,用户的行为数据可能存在噪声和误差,如何准确地提取有用的兴趣信息也是一个挑战。
二、社交网络中用户个性化推荐的研究现状1. 个性化推荐的定义和目的个性化推荐旨在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社交网络中,个性化推荐可以涉及到用户感兴趣的帖子、话题、活动等。
2. 个性化推荐的方法个性化推荐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基于内容的方法、基于协同过滤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基于内容的方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和内容特征,推荐与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
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调查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调查分析1. 本文概述本文主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并对其进行调查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包括网络使用习惯、网络社交方式、网络娱乐偏好等,探讨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如网络成瘾、网络安全风险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高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我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的是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使用上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其网络行为特点对于理解当代青年的网络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了确保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如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等)的大学,以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作为主要的数据收集手段。
问卷设计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熟量表,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等)、网络使用习惯(如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主要上网活动等)、网络社交行为(如社交媒体使用频率、网络交友情况等)以及网络消费行为等方面。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了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正式调查采用在线问卷的形式进行,通过社交媒体、校园网络平台等渠道发放和回收问卷。
我们还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各种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来描述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频数分析、百分比等。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因素(如性别、年级、专业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
同时,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分类,以揭示其深层次的行为特征。
大学生社团论文: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团论文: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大学生社团论文: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高校社团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很多高校对社团的重视不足,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从而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充分健康发展。
社团自身存在的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社团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也成为影响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围绕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发展,学生社团管理机构要从建立社团良性发展机制,重视社团干部素质,改善社团内部环境以激发社员积极性等方面入手,强化管理,注重引导,打造平台,推动学生社团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问题对策现阶段,高校社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积极思考,进行理性分析并给出合理的对策。
一、新世纪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一)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高校社团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蓬勃快速的发展,逐渐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学校对于社团的引导和指导显然还不够。
通常会把社团活动视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补充,缺乏对社团活动的认识,即便意识到社团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指导和管理,使得社团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开展活动盲目、重复性强,很难打造精品。
这些都需要对社团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二)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行机制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年,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方法,很多高校建立起社团联合会等组织,用于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但是由于社团发展太快,管理机构要不断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因此,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还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社团对成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成员流动性大,也影响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尽管由于社团类型的不同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但是由于社团活动受到经费、场地的制约,缺乏有效明确的引导和指导,往往个人主观色彩比较浓,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随意性比较强,因此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去个体化现象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去个体化现象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去个体化现象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逐渐社会化后出现的新现象。
网络群体性事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产生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
群体性的骚乱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心理机制。
第一阶段,人们由于自我归类的动机,产生内群体偏差最终导致不和,这就使得各方有了产生冲突的可能;第二阶段,人们因为归因偏差,错误地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引发冲突;第三阶段,群体中的人们由于受“去个体化”的影响,更多地卷入到群体暴力之中,使得冲突全面升级。
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在网络上的传播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包括突变性、广场性和匿名性。
网络自身具有的匿名性、海量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信息传播出现“去个体化”现象。
网络个体以发布、传播虚假、未经证实信息,非理性言语、人肉搜索的形式呈现“去个体化”。
网络环境中,各成员在“去个体化”心理的影响下可能会促使整体局面不断恶化。
对这些传播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有效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突发性群体事件。
1.引言在现代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它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身处世界任何角落的人、组织、国家互联互通,更好地了解彼此;另一方面,它的匿名性特点也使得“去个体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有些甚至已经突破人类传统的道德底线。
网络群体事件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首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网上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完全自由,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控制,网络空间的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群体,这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当民意表达的渠道不通畅,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日常事务不能及时获得反馈时,人们很容易会受到道德和社会秩序约束相对薄弱的网络传播的吸引。
另外与传统媒体相对比,网络使普通百姓拥有了话语权,网络的聚合性和交互性,使公众可以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更为便利地反映了公众的心理和情绪。
高校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研究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包括课外活动、校园建设、文化传承等,而大学生社团则是学生在校园内自我价值实现、兴趣爱好交流和社会活动参与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围绕高校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高校校园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参考。
一、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和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体系。
在校园文化中,各类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志愿者服务、创新创业比赛等层出不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1、活动创新不足。
一些大学生活动仍停留在表面化、贪图热闹的层面上,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
2、组织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学生社团组织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组织管理能力亟需提升,以更好地服务学生。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当前,大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停留在以短期活动为主,没有形成长远规划、系统化的文化建设方案。
二、大学生社团现状和问题大学生社团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生自我发展与成长的平台。
但是,目前大学生社团也存在一些问题:1、社团群体化、流量化。
随着大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社团群体化和流量化趋势日益明显,社团内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
2、社团类型单一。
当前大学生社团类型相对单一,过分依赖于传统文化等少数社团,缺乏新颖的思路和创新元素。
3、社团财务管理不透明。
目前,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管理流程不够透明,存在学生资金安全风险。
三、高校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社团发展对策与建议1、创新活动形式,注重思想内涵。
加大课外活动的创新力度,注重活动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凸显学生创新创意和创造力的价值。
2、完善社团管理制度。
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加强社团组织能力,同时完善社团管理流程、提高财务管理透明度,保障学生权益。
智媒时代青年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表征与消解
智媒时代青年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表征与消解1. 内容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教育领域,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信息的海量性、互动性、个性化特征日益凸显,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这种便捷的网络环境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网络行为的异化现象,这在青年学生的网络使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习方面的异化,在智媒时代,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化,但同时也导致了学习目标的模糊和学习动力的减弱。
部分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娱乐内容,忽视了学业,形成了恶性循环。
社交方面的异化,网络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但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却削弱了他们的现实交往能力。
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甚至出现了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的异化,在智媒时代,青年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往往缺乏有效的筛选和判断能力,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性信息所迷惑。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决策效率,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 智媒时代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转变为改变社会形态、塑造人们生活方式的强大媒介。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推动了传媒行业的深刻变革,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智媒时代。
在智媒时代,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消费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方式逐渐被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所取代。
这些新兴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对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智媒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也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
青少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日益多样化,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消遣等方式都在不断演变。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成瘾、信息过载、虚假信息传播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互联网娱乐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互联网娱乐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娱乐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互联网娱乐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丰富的体验。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娱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娱乐内容的涌现互联网娱乐的多样化可从娱乐内容的角度进行观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娱乐内容纷纷涌现。
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传统娱乐形式被数字化和网络化,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享受不同的娱乐节目。
互联网还大大拓宽了娱乐的领域,许多新兴的娱乐形式迅速兴起。
例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娱乐形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些平台上,人们可以互动、分享,创造属于自己的娱乐内容,进一步满足了个性化需求。
二、个性化需求的崛起与满足互联网娱乐的发展推动了个性化需求的崛起。
在过去,人们只能选择有限的娱乐项目,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定制娱乐内容。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
互联网娱乐平台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能够深入了解用户的喜好和行为习惯,为用户精准推荐个性化的娱乐内容。
比如,各大音乐、电影、游戏平台都会根据用户的历史记录和兴趣偏好推荐相关的内容,让用户可以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娱乐项目。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增强了个性化的需求。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兴趣、观点,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交流和分享。
这种个性化的社交互动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娱乐的发展。
三、互联网娱乐的影响与挑战互联网娱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快乐,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互联网娱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可能导致信息过载。
面对海量的娱乐内容,人们很难进行选择和筛选,容易陷入无意义的消费和浪费。
此外,一些低质量、低俗的内容也会泛滥,对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随着互联网娱乐的飞速发展,传统娱乐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生社团的存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社团活动开展不够顺畅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1. 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都存在着一些漏洞,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一些学生社团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混乱,部分社团甚至出现了管理失控的情况。
2. 社团活动开展不够顺畅由于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一些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往往会受到一些限制和阻碍,例如场地、经费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也限制了学生社团的发展空间。
3. 社团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对社团成员的要求不够严格,一些学生社团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表现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社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分析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社团管理制度,明确社团的组织结构、管理程序和活动规范。
加强对社团的注册制度,规范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范围,明确社团的权责。
2. 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学校可以为学生社团提供更多的场地和经费支持,鼓励学生社团举办更多的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 加强社团成员的培训和考核对于社团成员的要求应更加严格,加强对社团成员的培训和考核。
对社团成员进行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提升社团成员的整体素质,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
三、结语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和社团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
高校应重视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加强对社团成员的培训和考核,共同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浅谈基于易班平台的高校学生网络社团建设
去个性化现象 , 这些都是造成 网络群体性事件 的重 要 原 因。第 四 , 网络 平 台 的 松 散性 。 即缺 少 管 理 机
制, 一些 网络 社 团可 以利 用 管 理漏 洞 成 立 一 些 不 良
社团, 诸如涉及代考 、 代 发论文 、 四六级答案等方面 的信息。基于以上发展 现状 以及存在 问题来看 , 思 政工作者亟需为高校网络社团选择一个健康可靠的
校网络社团选择一个健康 良好的平台就成为首要 问
题。
一
“ 从参加社 团的平均数来看 , 大学生参 与的网络社 团数 多于现 实生 活 中的社 团数 。 由此 可 见 , 网络 社 团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必须加紧对 网 络社团的研究 , 并加强对网络社团的监督 、 管理和引 导。 ” [ 2 3 就 目前高校学生网络社 团发展现状来看 , 主要
、
高校学 生 网络社 团发展 现 状 与 网络
平 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择的重要性
网络的兴起 , 为高校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 的机遇与挑战, 不仅突破了传统社团的时空限制 , 而
且可以进行更广泛 的社团宣传 与社 团交流, 甚至可
存在三种形式 : 第一 , 专门型综合网站。这类网站如
同一个综合性的组织机构 , 为各类社 团提供专门服
并指出要 “ 把德 育与智育 、 体育 、 美 育有机 结合起 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 中” 。随着近几年 网络信
息技 术 的发展 , 互联 网 的广 泛应 用 深 刻 地 影 响着 人
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
网络社 团应运 而 生 。大 学生 网络社 团是 指高 校学 生
大型社会网络中个体行为模式的研究
大型社会网络中个体行为模式的研究Abstract随着大型社会网络的兴起,人们对于个体在社交平台上的行为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型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行为模式,探讨其对于个体社交行为和网络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分析大型社会网络的概念与特点,并对个体行为模式进行分类。
然后,我们将探讨个体行为模式对个体社交行为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社交平台的用户行为模式。
最后,我们将讨论个体行为模式对于网络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 引言大型社会网络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从微博到微信,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快速的交流。
在大型社会网络中,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
因此,人们对于个体在社交平台上的行为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研究大型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行为模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的社交行为,并为社交平台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2. 大型社会网络的概念与特点大型社会网络是指由大量个体组成的网络系统。
这些个体通过共享信息、建立联系和互动行为来形成复杂的社交网络。
大型社会网络的特点在于信息传播迅速、广泛,用户之间的联系多样化且快速变化。
社交平台的高度互联性和开放性使得大型社会网络成为个体行为研究的理想场所。
3. 个体行为模式的分类个体在大型社会网络中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首先是信息传播行为,个体通过转发、评论和分享等方式传播信息。
其次是社交行为,个体通过好友关系、互动频率和社群参与等方式进行社交。
第三是活跃度,个体在社交平台上的活跃度可以通过发布频率、互动次数等指标来衡量。
最后是使用习惯,包括个体对于社交平台的访问时间、使用设备和使用场景等方面。
4. 个体行为模式对个体社交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模式对个体社交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信息传播行为的活跃程度和广度会影响个体在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和受众数量;社交行为的频率和质量会影响个体的社交资本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个体的活跃度和使用习惯会影响个体对于社交平台的依赖程度和满意度。
社会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与行为状况调查统计及分析
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与行为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及结果统计网络文明意识与行为:指网民在上网浏览信息和彼此交流时体现的意识形态和实际生活中受此影响的具体行为。
注意:5、6、8、16、17、19题为多选题,其余为单选题,总共20分回执问卷。
1. 您所在的年级是:□大一 32.15% 9□大二 32.15% 9□大三 50.00% 14□大四 17.85% 52. 目前,如果让您脱离电脑、手机一段时间,您会:□很不习惯 14.28% 4□稍有不适 17.85% 5□找其他可转移注意力的事物 50.00% 14□无所谓 17.85% 53.您是否有因上网而翘课的经历□是32.14% 9□否57.14% 164. 您上网主要用于:□社交活动 7.14% 2□查找资料,看新闻,学习 7.14% 2□游戏、看视频等娱乐 8□网购17.86% 55. 您上网的主要方式是?□笔记本 17.86% 5□手机 28.57% 8□电脑7.14% 2□其他上网工具 57.14% 166. 您有没有上班或上课时上网的?□偶尔 10.71% 3□一般 28.57% 8 □经常 57.14% 16□时刻都在上网17.86% 57. 您认为很多人玩网络游戏的原因是:□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25% 7□寻求刺激,打发时间 21.43% 6□可以获取成就感与满足感 25% 7□逃避现实,寻找精神刺激 71.4% 28. 您对网络实名制的看法是:□有利于保证言论行为的规范 32.14% 9 □不利于言论自由21.43% 6□侵犯个人隐私17.86% 5□有利有弊 7.14% 2□其他 21.43% 69. 您对抄袭论文或拼凑论文的态度是:□很正常 32.15% 9□剽窃他人成果,属侵权行为 50.00% 1410.当您在网上看到色情图片或宣传色情的网站时,您会:□立即关掉窗口 57.14% 16□举报该网站 28.57% 8□无视它,继续做自己的事 7.14% 2□其他 7.14% 211. 改善如今网络环境,您觉得最重要的是:□诚信 7.14% 2□理性 7.14% 2□管制 57.14% 16□银行理财产品 28.57% 812. 您在互联网生活中是否有过以下行为(做黑客、制作病毒、散发垃圾信息、散播谣言)□有 21.43% 6□没有过 25% 713.您每天的上网时间有多少?□ 1小时以内 7.14% 2□ 1—2小时 7.14% 2□ 2小时以上 57.14% 1614. 您在互联网生活中是否有过以下行为(做黑客、制作病毒、散发垃圾信息、散播谣言)□有 21.43% 6□没有过 25% 715.您是否遇到过网上的不文明现象(谩骂、恐吓、欺诈等)□都能按期归还 25% 7□多数能按期归还 42.86% 12□只有少数能按期归还 32.14%% 916.您对网络不文明现象的态度是□很气愤 32.14% 9□认为应当受惩罚 25% 7□只是当时有点生气 21.43% 6□没感觉10.71% 317在你进行网购的时候,当你给予商家差评,商家反复打电话要求你改为好评并返现一定的金额,你会如何做□改评论28.57% 8□不改、也不举报28.57% 8□坚决举报25% 718. 您认为浏览不健康网站算不算道德败坏?□算、是道德低下的表现 0□不算、大学生应具有开放思想 0□不完全算、大学生懂得分辨和抵抗 35.7119.您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经常使用28.57% 8□偶尔 25% 7□从不使用4.27% 420. 您在网络上是否有过说脏话行为□经常 46.42% 13□偶尔 42.86% 12□从来不 10.71% 321.您对现在的网络有哪些不满之处?□网速太慢 35.71 10□费用太高 64.29% 18□网页内容空洞 42.86% 12□无不满 32.14%% 9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个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问卷调查。
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分析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途径,加入学生社团,对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张扬个性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群体。
为此,关注学生社团的发展,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对高校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对社团产生归属感,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宗旨观念能够得到成员内心的首肯,对成员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社团中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别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会员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过程中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尤其是一些科技类社团,许多会员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较强,如计算机协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科普协会的电器维修能力,这些一技之长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学习,更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岗位起到重要作用。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社团因其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内部平等、轻松的成员关系,使得学生社团成为一个成员们空间上聚合的“创新场所”,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另外,学生社团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锻炼交往能力,社团走出校园开展活动有利于提高会员的社会化程度,所以对于培养社团成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网络社团中的去个性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高校学生个人电脑的迅速普及,网络社团
急速增长壮大,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网络的虚拟性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在网络上出现去个性化行为。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在网络社团中去个性化行为,将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新问题。
[关键词] 网络社团去个性化管理途径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指高校中具有某些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目的或特征的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以虚拟身份组建的具有明确目的或宗旨的非正式的校园民间组织。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迅速普及,网络社团急速增长壮大,对高校学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一、网络社团的特点对其成员去个性化的影响
高校网络社团,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它既有高校传统社团的文化特点,也有网络信息化的烙印。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特有的虚拟性。
在网络社团内,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可通过虚拟身份进行注册,在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内进行交流与活动。
网络社团的交往主体、交往环境和交往的情感体验等都是虚拟化的,网络社团的虚拟性和难以监管的现实状况,使其社员容易对自我的认识产生偏差,容易对自己的网络行为准则放低要求,甚至产生实行网络犯罪的想法。
2.网络成员身份的复杂性、多样性。
在网络上,除非某些社体要求其成员提供真实身份验证注册,否则,所有会员都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进行社团活动。
哪怕一些社团采取技术手段进行限制,一些犯罪分子可以通过购买或盗取他人真实身份等手段,参与社团活动,进行散播网络病毒、进行网络欺诈等犯罪活动。
3.难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些网络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地区,文化的异质性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也容易造成不同文化背景成员的摩擦性,而且网络社团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某些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引导下就会猛烈爆发。
网络社团还造成传统教育权威的消解,原来具有绝对权威的老师、父母已经被网络社团的管理者或所谓精英代替,而这些网络权威的背景和身份也难以识别,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
二、网络社团成员去个性化的积极表现与消极表现
网络中去个性化,就是指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空间内,个体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
在网络中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责任意识会明显丧
失,从而导致个体做出在现实社会中通常不会做出的事情。
去个性化的关键因素,是匿名和责任消失,而现在的网络社团的特点恰好为这两个因素的产生创造了充分条件。
网络社团中,个体的去个性化行为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两种表现。
其中,产生的消极因素有:
1.个体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走上犯罪的情况趋向严重。
由于网络监管的法律和技术尚不成熟,网络中违规乃至网络犯罪时常发生,常见的如制造和传播电脑病毒,浏览反动和色情网站,有些人还在社团内进行网络欺诈,散布色情内容,等等。
现实生活中,个体受到各种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多数人都会避免这些行为发生。
但在网络中,在各种引诱下,在去个性化状态下的成员,往往无所顾忌地释放内心的各种冲动,使得违规行为激增,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个体犯罪感淡化。
现实社会中,个体违规,要受到惩罚,还会感受到内心的责备,有羞愧感,因而不愿提起,更不用说对别人宣扬自己的违规行为。
但是在网络中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的犯罪感淡化,个体不再忌讳讨论自己犯下的过错,有的还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自豪,如某些成员在社团内,不负责任地散布谣言,或辱骂他人取乐,或传播色情图片和网址,甚至号召其他社团成员一起做出对抗校纪校规的事情。
3.个体自控能力降低。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总是逐渐从受到外部规范的约束转向自控,一般的人总是表现出适应社会生活的较高的自控能力,而这种自控能力正是在与社会规范的不断碰撞中形成的。
在网络中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往往表现出自控能力下降。
尤其是在面对网络中各种不良诱惑的时候,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往往使得个体干出在现实社会中通常不会做出的事情。
但是,网络中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的表现并不全都是消极的,有许多个体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行为,并且是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会或很少表现出来的。
这些积极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利他行为增加。
这里指的利他行为,主要是助人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当可提供帮助的人为数众多时,许多人往往产生“旁观者效应”,从而削弱了个体的助人行为,而且人数越多利他行为越少。
这一方面因为人越多,在提供帮助时每个人的责任感就越少;而且人们对事件的判断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这时候,人们总不愿先采取行动,而更愿意看看别人如何反应。
但是,在网络中,由于网上人数的难以判断和人们基本上不做判断,加上人们几乎不可能得知其他人的反应,所以一般来说不会发生“旁观者效应”。
常见的是在网络社团内,某位成员提出问题或请求帮助时,许多成员对其请求给予答复和帮助。
2.不断自我超越。
在现实社会中,个人的发展是受到诸多因素限制的。
但是,网络提供了一个突破和超越现实的空间,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表现和塑造自我,因此,个体在网络中去个性化状态下,还往往表现为不断地自我超越。
这种超越经常表现为个人性格的改变上,如现实中的害羞者,可能是网络中的大胆者;现实中的孤僻少言者,可能在网络中呈现热情主动、能言善辩的个性特征。
一般来说,对
自己的现实自我满意度高的人,比较可能在网络中保持现实自我,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自我或对自我呈现不满的人,往往呈现另类自我。
但不管怎么说,自我超越由于其总是指向自我实现需要和为个体自我实现服务的,因而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高校网络社团管理的管理途径
1.主动建立网络社团,满足学生求知与情感需要。
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个团体。
高校网络社团,是正处于追求知识的高校大学生的一个学习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互利互助,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高校学生管理相关部门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主动建设网络社团,并安排有觉悟,有相关知识的老师或同学担任监管人员。
网络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新载体,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网络社团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生不同兴趣开展各类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现实活动。
2.加强网络监管,消除网络安全隐患。
我国实行了互联网备案制度,所有网站都要到主管部门登记,其中,登记备案的内容就是网站经营和宣传的内容,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高校网络部门应及时购买和更新相关网络安全软件和设备,对学生上网信息及时监控,对一些反动、消极、淫秽的网络信息应及时阻止,监控跟踪,并通知安全保卫部门。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网络社团登记制度,举办网络评比,对于内容健康,对学生有利,制度规范的网络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各高校应该设立校级和班级的网络信息员,让网络信息员一起监管同学的上网情况,遇到不良信息,或遇到网上不法行为,应及时报告老师或者相关部门。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学校要丰富和拓展“两课”教育教学内容,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先进性与危害性,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不文明的关系。
学校还要积极组织开展网络法律教育活动,进行网络知识竞赛,组织网络法律知识讲座,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学校要大力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各高校要通过讲座、论坛、知识竞赛等教育手段,努力增强青年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心理正处于高速发展而又未成熟阶段,他们在网络中出现去个性化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教育管理者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网络社团及其成员的管理和教育,正确指导其成员的网络行为,让网络社团成为学生健康、快速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刘国永.“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学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5,(18).
[2]黄平.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3]昝玉林.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与高校德育的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4]赵莉.大学生网络社团参与动因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