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合集下载

2019-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含答案解析

2019-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1分)游京师郭南废园记(清)汪琬①出宣武门,横径菜市,穿尾巷而南,得废地数亩,有胜国时民家故园在焉。

予居京师十年,游其地者屡矣,最后偕二三子会饮于此,箕踞偃松之下,相羊杂花之间。

予与二三子皆乐之,日中而往,及晡而后返。

②予乃告二三子曰:“昔孔子乐以忘忧,子渊氏箪瓢陋巷,不改其乐,此皆至人。

惟道德之适而性命之安,是以无所往而不乐也。

至于吾党则不然,学焉而不足,养焉而不充,纷纷然劫之以忧患,而济之以私欲,斯二者日相寻而未已,则其所不乐者不既多乎?苟非有所寄焉,亦何以逌然①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也哉!”③然则吾与二三子取酒以为欢,撷芳以为玩,盖亦出于无聊之思,不得已而寄诸斯园以相乐也,非所谓乐其乐者也。

夫必能乐其乐,然后命之曰“至人”。

[注]①逌然:闲适自得的样子。

21.赏析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逌然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构成排比,突出游园时闲适自得的情态,“笑”“歌”“会心”表现快乐的心情渐次朗然,有层进意味。

全句以反问语气,慨叹有所寄托才能快乐,发人深思。

得分明细:(1)排比1分,若没有“排比”这个修辞术语,则需要在语意上表达出排比的意思,如“三句话结构相似”。

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不给分。

(2)反问(感叹)1分。

(3)感情内涵,比如,有所寄托、闲适、豁达,1分。

要有具体文本内容,如果太过空,不得分。

如果将意思理解为与原文相反的“无所寄托而快乐”不得分。

(4)情感的三层递进,1分,基本无人写出。

22.以下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作者借游园经历记叙在京师期间的闲适生活。

B.叙事、议论衔接自然,情趣与理趣融为一炉。

C.作者以游园为契机,向友人讲授求学之道。

D.语言简洁明朗,句式参差多变,富有气势。

2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关于“乐”的两重境界的认识。

(5分)作者区分了“有所寄”之乐和“至人”之乐两重境界,世俗之人因为学养不足,忧患欲望太多,容易引起诸多不快乐,需要通过寄托于物获得快乐。

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历年真题汇编

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历年真题汇编

上海语文高考第二篇文言文近年真题汇编目录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 (2)《勿斋记》2016年高考 (2)《静者居记》2015年高考 (3)《治学》2014年高考 (4)《许氏吴兴溪亭记》2013年高考 (5)《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高考 (6)《稼说送张琥》2011年高考 (8)《九疑山图记》2010年高考 (9)《桂》2009 (10)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1)2016年高考参考答案 (11)2015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4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3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2年高考参考答案 (13)2011年高考参考答案 (14)2010年高考参考答案 (15)2009年高考参考答案 (15)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勿斋记》2016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勿斋记(明)朱舜水○1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

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

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

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

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

上海高考复习--文言文2

上海高考复习--文言文2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24.(2020•上海)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守约轩记(明)祁顺①东莞有隐德君子曰谢先生叔仁,尝以约名轩。

其子济领贡来京师,因征余言,为守约轩记。

余曰:“善哉,先生之名轩也。

《语》不云乎,‘以约失之者鲜矣’。

斯约也,用之于身而身修,行之于家而家齐,传之于后可以纳子孙于无过之地。

约之义其大矣哉。

”②世有侈然自放者,骄肆而流荡,盘乐而荒汰,踰分渎礼,罹愆致咎,君子无取焉。

君子存之心者,确乎其不放;行之身者,介乎其不苟。

至于一事一物,莫不道义之是循,礼法之是遵。

故居处取其蔽风雨,而不慕乎高堂广厦也;饮食取其充饥渴,而不尚乎食前方丈也;衣服取其适寒暑,而不愿乎轻裘文绣也。

一榻虽小,容身之外吾何求?百亩匪多,恒产之外吾何忧?寂澹而优游,谨饬而清修,其外由由,其中休休①。

行寡悔而言寡尤,视彼踰分渎礼者,奚啻《韶》濮之与薰莸②。

③先生循理安分,躬俭勤而蹈规矩,□无忝于约之义矣。

所以修其身、齐其家,以贻其后,又焉往乎不获哉?余以是而知名轩之善也。

虽然,自守非难,而能世其家范为难。

请为先生记之,俾揭于轩,匪徒昭示于今,抑后之人将有所观感,而相守于无穷也。

④于是乎书。

[注]①其外由由,其中休休:由由,愉悦的样子。

休休,安乐的样子。

②《韶》濮之与薰莸:《韶》,即《韶》乐,风格雅正。

濮,古水名,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

薰,一种香草。

莸,一种臭草。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B.岂C.盖D.然(2)分析第①段引用《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句话在说理上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A.骈散结合B.排比铺陈C.正反对比D.欲扬先抑(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5.(2019•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山楼记[宋]彭汝砺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

徇名者劳,徇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

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

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

上海2019年秋季高考文言文翻译+文中重点词汇解释

上海2019年秋季高考文言文翻译+文中重点词汇解释

【2019秋】文言文(一)项经传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

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

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羨余①,无敢冒利者。

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

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②升太平府知府。

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

”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

③移治临江。

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

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

”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④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

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

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

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

⑤时中官刘瑾用事,权擅天下,天下吏多赂瑾者。

其有司以上赂各有等,公勿赂,瑾怒。

或以告公。

公曰:“人各有志,彼乌怒?即怒,吾命耳。

”卒弗赂也。

居无何瑾诛诸赂者皆(节选自《檇李往哲列传》)【注】①羡余:赋税的盈余。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循.故实(2)比又视.南城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稽.录羡余()A.登记B.仔细 C核查 D.延迟(2)无敢冒.利者()A.侵犯B.贪占C.冒充D.盗窃17.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

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18.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

(3分)19.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3分)20.第④段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4分)参考答案15.(2分)(1)遵循(2)督查16.(2分)(1)C(2)B17.(5分)答案示例:百姓已经非常饥饿了,一定要请示后才能赈济,这就像坐着等死;赈济百姓却不请示,罪责就在太守。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高三二模:文言文(二)2020二模·长宁区吾庐记(清)魏禧①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

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其将怀安也?”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

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

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

垩,涂刷。

蜃灰,蚌壳烧成的灰。

③选耍趑趄:怯懦不前。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乎B.然C.之D.矣22.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 _________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23. 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 •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 .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 •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

(1分)25 •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 •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典型题目解析文言文阅读(一)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太傅王文恪公传(金山区)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典型题目解析文言文阅读(一)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太傅王文恪公传(金山区)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典型题目解析|文言文阅读(一)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太傅王文恪公传(金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8题。

(20分)太傅王文恪公传(明)王守仁①公讳鏊,字济之。

公自幼颖悟不凡,十六读书太学,太学诸生争传诵其文,一时先达名流咸屈年行求为友。

成化甲午,应天乡试第一,主司异其文,曰:“苏子瞻之流也。

”录其论策,不易一字。

乙未会试,复第一。

②方春,上游后苑,左右谏不听,公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上为罢游。

时边烽甚急,公上筹八事,虽忤权幸,而卒多施行,公辅之望日隆。

武宗在亮闇①,内侍八人,荒游乱政,台谏交章,中外汹汹。

公协韩司徒率文武大臣伏阁以请,上大惊怒,有旨召公等至左顺门。

中官传谕甚厉,众相视莫敢发言。

公曰:“八人不去,乱本不除,天下何由而治!”议论侃侃,韩亦危言继之,中官语塞。

一时国论倚以为重。

(刘)瑾入柄司礼,诏补内阁缺,瑾意欲引冢宰焦②,众议推公。

瑾虽中忌而外难公论,遂与焦俱入阁。

瑾方威钳士类,按索微瑕,辄枷械之,几死者累累。

公亟言于瑾曰:“士大夫可杀不可辱,今既辱之又杀之,吾尚何颜于此!”由是类从宽释。

瑾衔韩不已,必欲置之死无敢言者又欲以他事中内阁刘谢二公公前后力救之,乃皆得免。

瑾骄悖日甚,毒流缙绅。

公遏之不能得,居常戚然。

瑾曰:“王先生居高位,何自苦乃尔耶?”公日求去。

瑾意愈咈③,众虞祸且不测。

公曰:“吾义当去,不去乃祸耳。

”瑾使伺公无所得,且闻交贽亦绝,乃笑曰:“过矣。

”于是恳疏三上,许之。

③公既归吴,屏谢纷嚣,翛然④山水之间,究心理性,尚友千古。

至其与人,清而不绝于俗,和而不淆于时,无贵贱少长,咸敬慕悦服。

平生嗜欲澹然,吴中士夫所好尚珍赏观游之具,一无所入。

惟喜文辞翰墨之事,至是亦皆脱落雕绘,出之自然。

④史臣曰:世所谓完人,若震泽先生⑤王公者,非邪?自为童子至于耆耊,自庙朝下逮闾巷至于偏隅,或师其文学,或慕其节行,或仰其德业。

所谓寿福康宁,攸好德而考终命⑥,公殆无愧尔矣!(选自《王阳明文集》,有删节)[注]①亮闇(àn):古时候君王或士大夫为直系尊亲居丧守孝。

新高考上海卷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 方略(记 的阅读 《毋斋记》《考 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 )

新高考上海卷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 方略(记 的阅读 《毋斋记》《考 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 )

②……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 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 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 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 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 在此而不在彼也。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 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②古今之称至圣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 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 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 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பைடு நூலகம்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 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 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 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 妙高远的志向?凭借古今少有的聪明睿智的颜渊,遇上了绝世聪 明的孔子,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 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 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 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解析:这题考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题干“作者
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考生可以先找到“作者初 见藤君”这一内容,文章第三段“初见于太史所”,可见答题的内容 主要在这一段。在这一段,作者说“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 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 轻为搦管”,从这些内容可以判断答案就在左右。可找到“藤君素好 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 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 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以下是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的部分原文和解析: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局限于旧的认识),大哥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解析:
本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而吕蒙的才干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才干和谋略。

同时,孙权的劝学方式和吕蒙的转变也告诉我们,学习要靠自觉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近五年上海语文高考真题之文言文阅读二

近五年上海语文高考真题之文言文阅读二

近五年高考真题之文言文阅读二2010年:(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九疑山图记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2011年:(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稼说送张琥苏轼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

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上海高考文言文二(08-19)汇编

上海高考文言文二(08-19)汇编

2008年-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汇编2008年(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_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

(1分)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1)_ _ _(2)_ 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_ _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1分动25、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 高三二模:文言文(二)2020 二模·长宁区吾庐记(清)魏禧①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 ,名曰“吾庐” 。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

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其将怀安也?”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

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

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

垩,涂刷。

蜃灰,蚌壳烧成的灰。

③选耍趑趄:怯懦不前。

2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 乎B. 然C. 之D. 矣22. 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上海语文高考文言文二

上海语文高考文言文二

上海语文高考文言文二
以下是上海语文高考文言文二的原文: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魏尚书仆射济之子也。

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为丞相东曹掾。

魏文帝即位,拜尚书郎,转侍御史,徙为治书侍御史。

黄初三年,徙为宫正,加大司农,又转少府、太仆。

是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

勋虽与植亲善,而不欲任重于植也。

上亦有意断绝植根本,因转少府,出勋为昌邑中尉。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解释和总结:
鲍勋是泰山平阳人,他是魏尚书的儿子。

在建安十七年,曹操征召鲍勋为丞相东曹掾。

后来魏文帝即位,鲍勋被任命为尚书郎,转任侍御史,又调任治书侍御史。

黄初三年,鲍勋调任宫正,并被加封为大司农,不久又调任少府、太仆。

当时太子尚未确定,而临菑侯曹植很受宠爱。

鲍勋虽然与曹植关系亲近友好,但不想让曹植在太子之位上承担重要责任。

皇帝也有意断绝曹植的太子之路,于是调鲍勋为少府,派他出任昌邑中尉。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明清时期,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形式之一,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文言文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

在上海的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也是必考的内容之一,考生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才能应对。

文言文的特点之一是古老而严谨的语言风格,考生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文言文的独特词汇和语法结构。

比如“吾”代表“我”、“汝”代表“你”等等,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考生们需要通过阅读来熟悉这些古老的词汇。

另外,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也是值得注意的。

文言文在表达思想和感情时往往比较含蓄和隐晦,需要考生们通过细心揣摩和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就是通过隐晦的文言文表达出来的。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往往要求考生们理解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考生们需要通过阅读文言文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意义。

另外,文言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考生们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精华之处。

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写成的,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考生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文言文在上海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考生们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文言文,才能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盗书者不可儆也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也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结构复杂,用词繁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阅读文言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重点讨论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的考点和解题技巧。

一、考点剖析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涉及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是文言文二部分的重点。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推理作者的观点、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等。

2. 句子翻译: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自行翻译句子的含义,注意指代关系、动宾搭配等语法问题以及古文语境。

3. 名句填空:考生需要凭借对古文名句的理解和记忆,将适当的词语填入空缺处,使句子通顺、连贯。

4. 句子仿写:考生需要根据所给出的古文句子,按照语法规则和写作技巧进行改写,保持意思的准确、连贯。

二、解题技巧在解答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的题目时,以下几个技巧可能会对考生有所帮助:1. 注重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较长,结构复杂,要注意句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个修饰词、连词的位置和作用。

2. 注意上下文语境:文言文的语义常常依赖于上下文的引导和指示,考生在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前后文,理解句子所处的语境。

3. 多利用语法知识:文言文的语法体系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语法知识,如词序特点、动宾关系等,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多做题、多总结:对于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考生要多做例题,总结解题经验。

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

三、备考建议备战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考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备考:1. 熟悉考纲:详细了解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的考点要求和考试形式,明确复习重点。

2. 系统复习:查漏补缺,对各个考点进行系统复习。

可以参考教材和相关辅导材料,重点关注相应考点的例题和解析。

3. 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时间管理技巧,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确保各个考点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练习。

上海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 考情梳理+答题模板

上海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 考情梳理+答题模板

文言文专题《辋川图》①记(元)刘因①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维平生得意画也。

癸酉之春,予得观之。

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倦,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

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②呜呼!古人之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

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己治人之资,则又所不暇而不屑为者。

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②者,已知所以自耻矣。

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

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

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斯亦不足议者。

③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

如颜太师③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

后世论者,喜言文章以气为主,又喜言境因人胜。

故朱子谓维诗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

程子谓绿野堂④宜为后人所存,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

④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⑤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

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

(有删削)[注]①《辋川图》:唐代王维的画作。

②阎立本:唐初著名画家。

他曾经告诚他的孩子:“勿习此末技。

”③颜太师:即颜真卿。

安史之乱时,他起兵抵抗。

④绿野堂:唐人裴度的别墅。

裴度平定藩镇叛乱有功。

⑤甘棠:指官吏值得称颂的政绩。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岂B.盖C.然D.且2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2分)A.叙议结合B.用典简明C.托古讽今D.诙谐夸张22.请分析对比手法在第③段论述中的作用。

(4分)23.本文第②③段的议论衔接紧凑、层层深入,请就此加以分析。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典型题目解析文言文阅读(二)文论记类文言文阅读:太傅王文恪公传(金山区)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典型题目解析文言文阅读(二)文论记类文言文阅读:太傅王文恪公传(金山区)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典型题目解析|文言文阅读(二)文论记类文言文阅读:太傅王文恪公传(金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

(10分)黄杨(清初)李渔①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②分毫,至闰③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值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开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④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①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

②溢:超出。

③闰:余数。

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的叫“闰”,如闰月、闰年。

④刻:割,引申为克扣。

19.可填入方框中的一项是()。

(1分)A.也B.矣C.哉D.焉解析:C20.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从句式角度加以赏析。

(3分)解析:“赏析”题,“四方面”答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思考、分析、答题,用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还是考察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3分)答案示例: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1分),显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1分),写出了黄杨与众不同的生长习性以及天地对其不公的情景,与后文感慨黄杨不怨天恨地而自强不息的特点形成对比(1分)。

评分说明:句式特点、内容和表达效果各1分。

21.下列不属于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项是()。

(2分)A.对比B.托物言志C.类比D.欲扬先抑解析:D22.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_ _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

(1分)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1)_ _ _ (2)_ 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_ _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1分动25、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

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

26、答案:4分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

“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2009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

完成第23-27题。

(12分)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

桂之所产,古以名地。

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

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

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

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

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

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

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

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

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

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

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

《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⑴取未放之蕊干之()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

(不超过12字)(2分)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4分)(六)(12分)23. (2分)(1)使……干燥 (2)草率(各1分)24. (2分)B25. (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26.(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

(各1分)27. (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

(一点2分)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九疑山图记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六)22.规模和得名缘由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稼说送张琥苏轼⑴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⑵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⑶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⑷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

②得:此指中进士。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口口。

(2分)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2分)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3分)答: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答:(六)22.更休。

23.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4.C25.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

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

(其他如对比等)26.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

27.略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

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

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

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