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群体决策B. 个体认知C. 人际关系D. 社会影响答案:B2.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习得来的。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A. 班杜拉B. 弗洛伊德C. 马斯洛D. 皮亚杰答案:A3. 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身行为或信念以适应群体的行为模式。
以下哪项不是从众的原因?A. 信息性社会影响B. 规范性社会影响C. 个人偏好D. 群体凝聚力答案:C4.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并以此来定义自己。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A. 塔菲尔B. 泰勒C. 阿伦森D. 米尔格拉姆答案:A5.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哪位心理学家进行的,旨在研究权威与服从?A. 菲利普·津巴多B.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C. 阿尔伯特·班杜拉D. 罗伯特·西奥迪尼答案:A6.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用来解释个体在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的心理不适?A. 莱昂·费斯汀格B. 亚伯拉罕·马斯洛C. 卡尔·罗杰斯D. 弗洛伊德答案:A7.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利益交换。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乔治·霍曼斯B. 埃里克·弗洛姆C. 罗伯特·扎荣茨D. 丹尼尔·卡尼曼答案:A8. 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A. 顺从、服从、认同B. 顺从、服从、从众C. 顺从、从众、认同D. 服从、从众、认同答案:D9.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用来解释个体如何解释和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归因理论中的归因类型?A. 内部归因B. 外部归因C. 情境归因D. 情感归因答案:D10.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表现会有所提升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试题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1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1.0分)P155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0分)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1.0分)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1.0分)P119A、C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1.0分)P91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0分)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1.0分)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1.0分)P170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1.0分)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0分)P118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1.0分)P155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个体行为B. 群体行为C. 社会影响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班杜拉C. 皮亚杰D. 斯金纳答案:B3.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主要探讨的是:A. 个体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B. 个体如何预测自己的行为C. 个体如何预测他人的行为D. 个体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答案:A4.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A. 顺从B. 从众C. 服从D. 所有以上选项5.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A. 情感B. 互惠C. 权力D. 地位答案:B6. 群体极化现象是指: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险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保守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极端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中庸答案:C7.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包括:A. 个人身份B. 社会身份C. 群体身份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A.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会下降B.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会提高C.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会不稳定D.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会保持不变答案:B9. 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了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B. 态度C. 情感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A. 说服B. 模仿C. 服从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ABCD12.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A. 群体大小B. 个体的自我认同C. 群体凝聚力D.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答案:ABC13. 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包括:A. 说服者的魅力B. 说服信息的逻辑性C. 说服信息的情感性D. 被说服者的先前态度答案:ABCD14. 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包括:A. 群体成员的多样性B. 群体的决策规则C. 群体的领导风格D. 群体的规模答案:ABCD15. 影响社会促进效应的因素包括:A. 任务的难度B. 任务的熟悉度C. 个体的动机水平D. 群体的期望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社会心理学A卷参考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西藏学院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社会心理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0分,每空1分)1.C2.A3.B4.C5.B6.C7.B8.B9.B 10.C二、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AC2.CD3.ABCD4.ABD5.BD三、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分)1.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分)2.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5分)3. 当个体遭受挫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又不能对引起挫折的来源进行直接还击时,个体就会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攻击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置换。
(5分)四、简答题(共30分,每题10分)1. 答案:造成角色冲突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角色准备不足。
角色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早期社会化不完善,那么今后个体遭遇角色冲突的可能性会很高。
(3分)2、多重群体的社会化。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群体所持有的标准、规范和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过多,在不同群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不同规则和价值观的冲突。
(2分)3、角色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冲突。
每一个角色都需要一连串的特定人格特质,这些角色所要求的人格特质如果与充当该角色的人员有人格特质不相符,那么特势必造成角色冲突。
(2分)4、边际人的角色冲突。
介于两种不同文化系统或两个不同社会群体边缘的人(边际人),由于不同文化系统或社会团体在组织方式、信念、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角色扮演者很容易发生角色冲突。
(2分)2. 答案:一般而言,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四个主要渠道而逐渐形成与发展。
1、重要他人的评价。
我们很多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尤其是我们信任的、敬佩的、对我们很重要的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领导等。
社会心理学考试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是指:A.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行为B.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C. 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认同D.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竞争答案:A4. 社会影响的来源可以是:A. 个体B. 群体C. 社会规范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在面对不一致信息时的心理状态B.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C. 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认同D.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竞争答案:A6.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A. 行为归因B. 情感归因C. 认知归因D. 社会归因答案:C7.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A. 个体的期望影响他人的行为B. 个体的期望影响自己的行为C. 个体的行为影响他人的期望D. 个体的行为影响自己的期望答案:B8.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思维”是指:A. 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B. 群体成员之间的一致性C. 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D. 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答案:B9.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类型?A. 种族偏见B. 性别偏见C. 年龄偏见D. 个人偏见答案:D10.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激进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保守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被动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积极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包括:A. 人际关系B. 群体动力学C. 社会影响D. 社会结构答案:ABC2.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方式包括:A. 说服B. 顺从C. 服从D. 抵抗答案:ABC3.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涉及的内容包括:A. 行为的原因B. 行为的结果C. 行为的意图D. 行为的情境答案:ACD4.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A. 歧视行为B. 社会排斥C. 群体冲突D. 个体的自我认同答案:ABC5.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决策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A. 群体思维B. 责任分散C. 社会惰性D. 群体极化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请判断该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2.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与单独时的行为可能存在差异。
以下哪个选项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A. 去个性化B. 社会促进C. 社会抑制D. 社会影响答案:A。
3.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如何解释和理解社会事件和他人行为?A. 通过直觉B. 通过社会学习C. 通过情感反应D. 通过本能反应答案:B。
4. 请列举至少三种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偏见类型。
答案: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
5.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主要探讨什么内容?答案:归因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
6.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是指什么?答案: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7. 社会心理学中,如何定义“自我服务偏差”?答案: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8. 请解释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
答案: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帮助他人的可能性降低的现象。
9.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是指什么?答案: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认知(如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10.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什么?答案: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11. 请描述“权威服从”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含义。
答案:权威服从是指个体在权威人物的命令下,即使命令与自己的道德或价值观相冲突,也会执行命令的现象。
12.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什么?答案: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后,成员的观点倾向于变得更极端。
13. 请解释“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群体的成员身份,这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2011-2012辅修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1 .以下对调查法的优点叙述错误的是( D )A. 直截了当,针对性强B. 比较省时省力C. 收集的信息量大D. 不受外界因素干扰2.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 )A. F.奥尔波特B. 勒温C. 特里普力特D. 麦独孤3. “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一种( D )现象。
A. 从众B. 社会促进C. 观众效应D. 社会懈怠4. “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体现了哪种人际关系:( B )A. 主从型B. 合作型C. 竞争型D. 无规则型5. 社会认知图式分为个人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和剧本四种。
人们通常认为女人“感情丰富”“心肠软”,这属于( C )A. 个人图式B. 自我图式C. 角色图式D. 剧本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剧本: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6.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沟通是( A )A.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的过程B. 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C. 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D. 双向沟通7. 根据科尔曼(H.Kelman)的态度改变三阶段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做( A )A.认同 B.内化C.服从 D.从众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叫做服从。
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内化:把他人的观点、态度完全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成为自己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8.研究发现,在犯罪率较高的社区内,一些男孩子自幼就模仿犯罪团伙中大男孩子的行为,认为他们勇敢、大胆,是真正的男子汉,视他们为楷模,直至最后堕落成犯罪团伙成员,这类犯罪团伙在该社区内成了许多小男孩子心目中的( D )A. 非正式群体B. 越轨群体C. 正式群体D. 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的群体9.人际交往中非正式沟通的网络不包括( A )A.链式B.单线式C.集束式D.偶然式非正式的沟通网络:集束型(最普遍最快)、单线型、偶然型、流言型10. 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 D )A.自尊=成就/自信 B. 自尊=抱负水平/成就C.自尊=自信/抱负水平 D. 自尊=成就/抱负水平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一个人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综合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D. 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的关系2.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群体思维B. 服从权威C. 认知失调D. 神经生物学基础3. 社会影响的形式包括哪些?A. 从众B. 服从C. 认同D. 所有选项4.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费斯汀格D. 斯金纳5. 以下哪个不是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A. 实验室实验B. 现场实验C. 调查研究D. 神经影像技术6.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什么?A. 个体在群体中更倾向于采取行动B. 个体在群体中更倾向于不采取行动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不受群体影响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完全受群体影响7.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什么?A. 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B. 个体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C. 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D. 个体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8.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A. 群体的一致性B. 个体的自我认同C.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D. 群体的规模9.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什么?A. 个体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B. 个体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C. 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D. 社会如何解释个体的行为10. 以下哪个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A. 研究的客观性B. 研究的可重复性C. 研究的参与者同意D. 研究的统计方法答案:1. C2. D3. D4. C5. D6. B7. C8. C9. C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现象。
2. 描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并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3. 解释“社会认同理论”并说明其在团队建设中的应用。
(仅供参考)社会心理学答案
A、
去个性化
B、
群体思维
C、
群体极化
D、
少数派影响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下列不属于社会影响的主要内容的是:
1.0 分
A、
他人在场
B、
从众
C、
模仿
D、
第一印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哪一项是按角色获得方式来分的:
1.0 分
A、
理想角色
B、
表现性角色
C、
规定性角色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6
根据萨宾对角色的分类,母亲对子女属于:
1.0 分
A、
漫不经心参与
B、
生物性参与
C、
神经质型深度参与
D、
情迷意乱的参与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7
民族心理学的直接创建者是:
1.0 分
A、
勒庞
B、
弗洛伊德
C、
斯坦塔尔
D、
冯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D、
先赋角色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当个体的一致性、区别性、一贯性都较高时,一般原因可以归为:
1.0 分
A、
内因
B、
外因
C、
刺激物外因
D、
环境外因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亲密与孤独时()的心理特点。
1.0 分
A、
儿童早期
B、
青春期
C、
中年期
D、
老年期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超我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2.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科学D. 交叉科学3.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4.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的三成分模型是由()提出的。
A. 奥尔波特B. 凯尔曼C. 特里普利特D. 谢里夫5.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海德B. 凯利C. 阿施D. 费斯廷格6. 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现象是指()。
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冒险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极端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中庸7. 社会心理学中,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是()。
A. 信息性影响B. 规范性影响C. 社会认同D. 群体压力8.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
A.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B.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C.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D.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9.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同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塔菲尔B. 特纳C. 凯利D. 费斯廷格10. 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是指()。
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激进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保守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冷漠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热情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人际关系D. 群体行为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13.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
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自我意识D.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14.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态度改变的因素包括()。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汇总一、单向选择题1、强调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家是( D )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2、最早对群体心理作出较系统论述的著作《群众心理》是由( B )撰写A.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B.社会学家黎朋 C.社会学家罗斯 D.心理学家班杜拉3、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B )。
A.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D.列朋的《群众心理学》4、学校教育、入职培训属于( B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E.再社会化5.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是( D )。
A.社会态度B.社会情绪C.社会行为D.社会影响6.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A )。
A.从众 B.归因 C.沟通 D.角色7、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 C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8、( A )的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A.卢钦斯 B.班杜拉 C.斯金纳 D.华生9、新出现的信息决定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是( D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10. 幼儿能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 A )的产生。
A.物-我知觉分化B.物-物知觉分离. C.人-我知觉分化.D.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1、最早对民族心理作出较系统论述的心理学家是( A )。
A.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B.社会学家黎朋 C.社会学家罗斯 D.心理学家班杜拉2、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 C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4、印象形成中的核心特性是( A )。
A.热情与冷淡 B.聪明与冷淡 C.热情与轻浮 D.聪明与轻浮5、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是( D )。
社会心理学测试题(答案)
世纪精英培训学校社会心理学测试答案一、单选题1、B2、D3、C4、A5、D6、C7、D8、C9、B10、C11、B12、D13、C14、C15、B16、C17、B18、C19、B20、C21、C22、C23、D24、B25、D26、C27、A28、C29、C30、C二、多选题1、B、C、D2、B、C3、B、C、D、4、B、C、D5、B、D、6、A、B、C、D7、A、B、C、D8、A、B、C9、A、B、D10、A、B、D三、简答题1、答: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是: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
2、答:态度的功能有:1)工具性功能。
个体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2)自我防御功能。
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
3)价值表现功能。
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
4)认知功能。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3、答:人际关系的原则有:1)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
2)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
4、1)取样与评估。
互不相识的双方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考虑交往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抵消后的赢余,赢余超过自己的期待值,成为追求对象。
2)互惠。
此阶段双方尽可能交换收益。
即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
3)承诺。
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其他异性,因此停止与其他异性交往,开始一对一交往。
4)制度化。
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如订婚等。
使双方关系具有排他性,彼此忠实。
5、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社会心理学考核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和群体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D. 社会行为的预测答案:C2.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归因B. 社会影响C. 认知失调D. 神经传导答案:D3.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塔杰费尔D. 斯金纳答案:C4.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什么?A. 他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降低B. 他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C. 他人在场时,个体情绪反应增强D. 他人在场时,个体情绪反应减弱答案:B5. 以下哪个不是社会影响的类型?A. 从众B. 服从C. 模仿D. 竞争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
答案: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当旁观者数量较多时,个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性降低的现象。
这通常归因于责任分散,即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从而降低了个人的责任感。
7. 解释“认知失调”理论,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心理不适。
例如,一个人可能既想戒烟,又无法抗拒吸烟的冲动,这种矛盾导致心理上的不适。
8. 描述“自我服务偏差”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答案: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个体在团队中过于强调个人贡献,忽视团队合作,从而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
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性格、能力)或外部因素(如情境、运气)。
在人际关系中,正确的归因有助于理解他人行为,促进沟通和理解;错误的归因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问题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不包括()A. 认知阶段B. 情感阶段C. 行为阶段D. 反馈阶段答案:D4.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从众B. 服从C. 说服D. 所有以上答案:D5.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A. 与他人保持一致B. 与群体保持一致C. 与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致D. 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答案:B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来学习社会行为A. 观察B. 模仿C. 强化D. 所有以上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假设?()A.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追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B. 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过程C. 个体总是理性地评估自己的行为D. 社会互动是无意识的答案:D8.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A. 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B.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C. 认知过程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D. 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答案:C9.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观点A. 与他人比较B. 与自己的过去比较C. 与理想状态比较D. 与社会规范比较答案:A10.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促进效应?()A. 社会助长B. 社会抑制C. 社会影响D. 社会干扰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答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关系,以及社会影响下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2. 描述从众行为的特点。
答案:从众行为的特点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3. 什么是社会促进效应?请举例说明。
答案: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行为表现会得到增强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
五、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试述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
因此,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无疑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
原因分析:(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3)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家庭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化和养育,举例说明相关理论:如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
2、试述幼儿如何从感觉活动中发生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
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婴儿刚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的与不是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的性质的东西并加以摆弄,这时是没有自我意识。
但当他表现出抓、咬、摸自己的手脚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被抓、咬、摸得各种感知活动,而当他抓玩具时,却并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于是对这些食物逐渐加以区分出生后一年,儿童冲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
后来,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
也就是儿童意识到它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约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
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
儿童约在两三岁的时候,通过言语交际开始掌握代名词。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做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D. 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化学分析法答案:D3.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社会影响?A. 从众B. 服从C. 社会促进D. 个人主义答案:D二、填空题4. 社会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因受到群体影响而改变其行为或态度的现象。
答案:从众5.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会________。
答案:提高或降低三、简答题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答案: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特性和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7. 解释社会认同理论。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由亨利·塔杰尔提出的,它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
个体通过与群体成员的比较,形成对群体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和归属感。
四、论述题8. 论述社会影响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答案: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个体的决策。
例如,从众现象可能导致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做出与自己原有观点不同的选择;服从权威可能导致个体在权威人物的影响下做出违背自己价值观的决策;社会促进效应可能使个体在他人观察下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降低表现。
社会影响的存在说明个体的决策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显著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次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的练习,考生应该能够对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希望考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个体行为B. 社会影响C. 群体行为D. 个体心理发展答案:D2.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班杜拉C. 马斯洛D. 罗杰斯答案:B3.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比单独时更好,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A. 群体压力B. 社会比较C. 社会助长D. 社会抑制答案:C4.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A. 情感交流B. 权力斗争C. 公平交易D. 利益最大化答案:D5. 归因理论中,个体如何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A. 外部归因B. 内部归因C. 情境归因D. 以上都是答案:D6.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哪些?A. 顺从B. 服从C. 说服D. 以上都是答案:D7.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揭示了什么社会心理现象?A. 权威的影响B. 群体压力C. 社会助长D. 社会抑制答案:A8.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如何形成对群体的认同?A. 通过社会比较B. 通过社会交换C. 通过社会学习D. 通过社会影响答案:A9.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A. 消极影响B. 无影响C. 积极影响D. 有时积极有时消极答案:C10.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如何学习社会行为?A. 通过观察他人B. 通过自我反省C. 通过逻辑推理D. 通过直觉判断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答案:ABCD2.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A. 信息加工能力B. 个体经验C. 社会文化背景D. 情绪状态答案:ABCD3. 群体决策可能产生的问题包括哪些?A. 群体思维B. 责任分散C. 社会懈怠D. 群体极化答案:ABCD4. 社会影响的来源有哪些?A. 权威B. 同伴压力C. 媒体D. 个人魅力答案:ABCD5. 社会动机的类型包括哪些?A. 归属动机B. 权力动机C. 成就动机D. 亲和动机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答案汇总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以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2.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现象,称为群体极化。
3.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4.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5.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并不期望任何外在的酬赏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应有四个特征:以帮助他人为目的;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完全自愿的行为;利他者可能有所损失。
6.社会刻板印象:也称为类化原则,一般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7.社会化: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种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
这个过程叫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
8.模仿: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们行为的刺激,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特点是:1,非控制性2,表面性3,相似性。
9.观察法:研究者借助人的感觉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分析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简述海德提出的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海德认为行为归因的关键在于此种行为是源于人本身还是源于环境的,即内因和外因。
任务的难度、运气是外因,个人能力、努力是内因。
大量研究表明,在寻找行为原因时,人们倾向与作内外因的归属。
“内因-外因”可以说成为行为归因中一个基本的向度。
人们把某人的行为作为内在归因时,就会增强预测某行为在类似情况下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反之作外在归因,则很难判断是否再次出现。
什么是旁观者效应?对此效应心理学有哪些解释?旁观者效应是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过程B. 社会行为与心理过程C. 群体心理过程D. 组织心理过程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统计法答案:D3.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A. 从众B. 服从C. 认同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4. 社会促进效应通常指的是什么?A. 群体中的个体表现比单独时更好B. 群体中的个体表现比单独时更差C. 群体中的个体表现没有变化D. 群体中的个体表现时好时坏答案:A5.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阿尔伯特·班杜拉B. 弗洛伊德C. 卡尔·罗杰斯D. 亚伯拉罕·马斯洛答案:A6.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莱昂·费斯汀格C. 卡尔·罗杰斯D. 亚伯拉罕·马斯洛答案:B7.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如何认识自己B. 个体如何认识他人C. 个体如何认识群体D. 群体如何认识个体答案:C8. 归因理论主要解释的是?A. 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B. 人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C. 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情感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9.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的交换是基于什么?A. 情感B. 利益C. 信任D. 权力答案:B10.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指的是什么?A.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B. 个体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C. 他人对个体的认识和评价D. 群体对个体的认识和评价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
答案: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当旁观者人数较多时,个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性降低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归因于责任分散和个体对他人行为的模仿。
2. 描述一下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汇总一、单向选择题1、强调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家是( D )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2、最早对群体心理作出较系统论述的著作《群众心理》是由( B )撰写A.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B.社会学家黎朋 C.社会学家罗斯 D.心理学家班杜拉3、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B )。
A.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D.列朋的《群众心理学》4、学校教育、入职培训属于( B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E.再社会化5.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是( D )。
A.社会态度B.社会情绪C.社会行为D.社会影响6.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A )。
A.从众 B.归因 C.沟通 D.角色7、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 C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8、( A )的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A.卢钦斯 B.班杜拉 C.斯金纳 D.华生9、新出现的信息决定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是( D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10. 幼儿能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 A )的产生。
A.物-我知觉分化B.物-物知觉分离. C.人-我知觉分化.D.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1、最早对民族心理作出较系统论述的心理学家是( A )。
A.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B.社会学家黎朋 C.社会学家罗斯 D.心理学家班杜拉2、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 C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4、印象形成中的核心特性是( A )。
A.热情与冷淡 B.聪明与冷淡 C.热情与轻浮 D.聪明与轻浮5、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是( D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6、社会文化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C )A.前者决定后者 B.后者决定前者 C.复杂的相互作用 D.无关系7、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 D )。
A.政治社会化B.角色扮演C.社会自我D.社会化8. 幼儿能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 A )的产生。
A.物-我知觉分化B.物-物知觉分离. C.人-我知觉分化.D.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9、人们在自己的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是( A )A.自我意识 B.本我 C.超我 D.客我10、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现象,称为( D ) A. 群体思维 B.冒险转移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BCDE )等。
A.辨证唯物论 B.观察法、C.实验法、D.调查法、E.档案研究法2、早期社会化的内容包括( ABCD )。
A.儿童掌握语言 B.学习最基本的生存技能C.学习社会规范并将社会价值内化 D.与人沟通并建立感情3、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 ACDE )。
A.家庭B.道德C.学校D.大众传播媒介E.参照群体4、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 ABCDE )。
A.首因效应B.刻板印象C.光环效应D.投射效应E.近因效应5、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了(ACDE)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B.类化原则C.功利原则D.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E.交互原则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主要包括( ACD )A.实验室实验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 D.模拟试验 E.心理测验2.从纵向角度,个体的社会化可以划分为( ABDE )。
A.早期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青春期社会化D.发展社会化E.再社会化3.社会认知的途径有( BCDE )。
A.第一印象B.面部表情C.言语表情D.体态表情E.人际距离4、社会认知包括了( ABCDE )A.自我知觉B.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C.对他人人格的认知D.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E.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5、暗示的种类可分为:(ABDE)A 直接暗示B 间接暗示C 反暗示D 背景暗示E 自我暗示三、辨析题(10分,每题5分)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群体心理学只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另一主要部分是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另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包括了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及社会应用心理。
2、被强制的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分析主动社会化与被动社会化:如再社会化阶段是当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个体需要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转变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
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生活。
比如,入乡随俗就是主动再社会化。
被动再社会化:有些人因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对他们进行的规范教育,就是强迫或被动再社会化。
四、简答题:1、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比较:人类更倾向于使用累加模式2、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
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
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
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
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
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
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3、比较分析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
举例说明:如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等。
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举例说明:如达谢尔的拔河实验等4、试述利他行为中的旁观者效应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其成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抑制: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第二,从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或叫社会遵从。
第三,责任扩散:有很多人,反正责任不应该仅仅落到自己身上。
五、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试述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
因此,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无疑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
原因分析:(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3)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家庭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化和养育,举例说明相关理论:如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
2、试述幼儿如何从感觉活动中发生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
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婴儿刚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的与不是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的性质的东西并加以摆弄,这时是没有自我意识。
但当他表现出抓、咬、摸自己的手脚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被抓、咬、摸得各种感知活动,而当他抓玩具时,却并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于是对这些食物逐渐加以区分出生后一年,儿童冲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
后来,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
也就是儿童意识到它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约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
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
儿童约在两三岁的时候,通过言语交际开始掌握代名词。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做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3、试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影响原因: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的机制:(1)同辈群体中的伙伴不是由成年人指定或强加的(2)同辈群体的活动不是由师长硬性规定的(3)在同辈群体中,个体间彼此敞开思想,自由探讨任何想探究的问题4、试述沙赫特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亲和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基础是什么?亲合动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愿望。
我们将在这样一些需要和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称为亲合动机。
亲合的心理基础:恐惧和焦虑都和人的亲合需要有关,恐惧感强的人同恐惧感低的人相比,具有高程度的亲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