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悲剧类文本教学探微
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文本细读探微——以《兰亭集序》为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师会把重点放在分析能力、答题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上,往往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但事实上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笔试能力出众的学生,更应该是笔试面试两者俱佳的综合型人才,语言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进入社会从事的事业中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一周两次的学生课前演讲,让每个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有许多好处。
而且演讲的主题大多是一些富有语文味的欣赏,或是一些时下的热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也可以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时尚元素。
这些训练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所帮助,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写作提纲的逻辑性。
3.利用好文共赏,激发情感共鸣当老师久了,会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以前对学生的不休的说教。
后来就想或许换一种方式,会有更好的效果。
于是,便会在小黑板上写几句自己感觉有道理的话,让教育学生的目的通过文字说出来,或许会有更多妙处。
再后来,就想为什么不将自己读的好文章与学生一起欣赏,师生共赏,妙不可言。
现在的网络越来越发达,自己经常可以在朋友圈、微博里看到一些好文章,很多时候笔者会把它做成PPT ,或是打印出来,跟学生一起欣赏。
学生很喜欢这个环节,因为现在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更不可能去看网络上的新闻热点、心灵鸡汤。
通过共赏,他们知道了很多以往不知道的事情,也用别样的方式接受了平时很是排斥的说教。
综上只是时尚语文的冰山一角,也是这几年来笔者自身的一些尝试。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多看书,多读报,多接触一些新的东西,然后把这些渗透到课堂中。
语文课堂应成为开放的、人性化的课堂,既能上承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融合新时代时尚元素的精华,做到“之乎者也”与“撸起袖子加油干”共赏共析共进步!★作者通联:福建漳州市第三中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文本细读探微——以《兰亭集序》为例颜东仕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探讨论文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探讨论文内容摘要:悲剧性作品历来都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珍,以至真、至情、炽烈的悲情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部经典的悲剧性作品,正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鉴于此,本文从悲剧性作品教学的必要性谈起,就具体的教学开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必要性;教学开展一、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的价值和意义1、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语文是一门有着强烈人文性特征的学科,所以情感教育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
针对当代中学生缺乏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的现象,悲剧性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正视人间的痛苦,直面惨淡的人生,真正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2、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使传统的道德观念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之中学生年纪和阅历有限,缺乏辨别能力,已经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比如缺少吃苦意识、情感脆弱、缺少承受痛苦的能力,一遇到挫折就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等,甚至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感到怀疑。
鉴于这种状况,急需用悲剧性作品来帮助学生感受悲壮与崇高,磨砺意志,正视苦难,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生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1、认识悲剧类型要想更好的学习悲剧作品,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清悲剧的类型,包含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等。
如社会悲剧。
这类作品多是发生在特定时代下的悲剧,表现出了人们在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奈和抗争。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儿媳妇,与丈夫焦仲卿相敬如宾,但是受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思想的影响,蛮横无理的焦母硬要拆散这对恩爱的夫妻,最终相约赴死。
这是何等令人心痛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又如命运悲剧。
这类作品的主人公多有着不幸和悲惨的人生,让人们不禁感叹造化弄人。
《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是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家妇女,两次丧夫,儿子也被狼吃掉,最后流落街头。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摘要:现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想切实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革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理念,以全方位、多层次引领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
而整本书阅读作为高中语文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切实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和习惯,有利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展开详细研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引言:《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教育价值以及艺术鉴赏价值,其中不仅呈现了一些新的小说创作方法,也切实反映了一些真实现象,以此为例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而且整本书阅读本身就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发展。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分析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在教学过程当中越发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由于高中生的阅读思维已经基本得到完善,引领其进行整本书阅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阅读学习框架,掌握更多阅读学习规律和技巧,进而实现整体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就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来看,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其中只编排了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知识也没有对其进行拓展,由此使得很多学生的阅读学习仅停留在表面阶段,没有对其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而在此背景之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便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阅读教学的这一缺陷,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相关阅读内容,形成更为深刻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这对于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意义。
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思维考查探微——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思维考查探微——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思维考查探微2017年颁布的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且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首次高考语文试题。
它是怎样考查思维的?它对思维的考查对改进语文教学有哪些启示呢?一、思维考查的内容1.考查理解力与判断力理解力是最基础的思维能力。
高考语文试题每一个题的回答都基于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即便是被认为送分的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也离不开对情境提示语的正确理解,离不开对相关篇目古诗文的正确理解,否则填出的句子可能是毫不相干的。
没有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透彻理解,没有对观点、形象、主题、意蕴的透彻理解,学生思维的发展将受到限制,肯定不能较好完成高考语文试题,无从取得优秀成绩。
判断力是人们通过选择和抉择的形式对问题作出决断的能力。
2018年语文试卷13个39分的选择题,无不依靠考生正确选择、科学抉择的判断能力。
2.考查比较力与分析力比较思维要求考生在相同中找出不同,在相似中找出差异,或与此相反。
2018年全国卷第17~19题,既是对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考查,更是对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
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6个选择题,古代诗文阅读的第12、14题,均需要将选项与原文关联的部分进行认真比较,如果选项与原文表达意思一致则选项正确,反之则错误。
同时,要做好这些选择题,还需要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要在比较中确定题干要求的项。
分析力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进行研究的能力。
要做好全国卷III 第5题,就需要将原文脉络梳理成为着陆前、着陆后等不同的部分,然后再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先行者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
要做好全国卷I 第9题,就需要在原文中分别找到《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对潘建伟、量子通信的相关报道,再来分析它们的不同侧重点。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以“小说的悲剧结局”类议题为例
任务群教学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以“小说的悲剧结局”类议题为例文|涂晓莉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虽然有其优点,但在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群文阅读教学以强调学生整体性思维、多文本处理能力、深入审美体验和复杂情境下的思考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综合的阅读体验。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审美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因此,群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语文学习者。
一、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分析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述,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构成了制定课程目标的根本基础。
经过对收集到的课例议题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这些议题和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与语文核心素养相关联,反映出对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强调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如议题为“杜甫的律诗篇法”,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品读杜甫诗词,了解律句技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文本,培养学生的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技能。
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主要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联想、想象等认知能力,大部分群文课例的教学目标中均包含“对比阅读”的形式,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文章之间的信息、观点和元素整合起来,以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强调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和欣赏语言文字作品来获得审美体验。
如在小说类群文阅读教学中,小说中的语言、情节、人物塑造等元素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学生通过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情感表达和象征主题,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高中悲剧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探究——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高中悲剧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探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西铁中学 王春香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 发展,高中语文课堂也呈现出了崭新的局 面,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无法较好吸引学 生、课堂资源得不到整合的现状,群文阅 读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群文阅读是指将 多文本进行整合,通过设定统一的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积极探究的新型 教学方法。这一方式的合理开展,充分符 合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对 学生思维模式和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影 响。本篇文章以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 悲剧性作品为对象,探究群文阅读的教学 策略,以此供同行参考。
才能走进群文阅读的课堂,从而培养语文 从而实现个人建构到集体建构的过渡。
基础素养。
例如,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的戏剧文
二、提问环节,有效指导阅读
本,教师可以以“悲剧பைடு நூலகம்生的不可抗因素”
课堂提问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充分交 为议题,选择《雷雨》《窦娥冤》《哈姆雷特》
流互动的时间,合理进行提问,是教师积 为阅读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教师可以将
三、探究环节,重视集体建构
式”的结局,还能否称作悲剧性作品,并选
群文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
取《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以及《孔 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能力,因此,探究环节
雀东南飞》这三篇文章,让学生进行自主 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充分重视这
探究和思考。这一议题看似矛盾,但正是 一环节。既然是阅读教学,那么学生阅读文
本之间必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是 文本之间任务命运的相似点和差异之处,
对差异性和相同点的整合对比,才能最终 发现形成悲剧的不可抗因素,实现文本阅
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处理
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处理悲剧性作品具有巨大的教学价值,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心理,净化学生品格的有效资源。
本文主要从强化简介,分析人物形象,创设教学意境,回归现实生活方面,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分析和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强化简介,感受悲剧精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过于重视文本教学,受“回归文本”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对写作背景、经历等知识介绍。
殊不知,强化简介概述,能够拉近学生与作品时空距离感,消除时代隔膜,深化学生对作品、文章的情感体验。
特别是对于悲剧作品而言,大部分悲剧作品来源于生活故事,是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要想了解对超现实的关于人类、人性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资源,就必须从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入手。
如鲁迅《祝福》一文,以“鲁镇”为社会背景而进行叙述,讲述了祥林嫂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实则是对自身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是对封建社会腐败落后的批判。
对于这一悲剧作品进行分析,就必须向学生细致分析鲁迅的人生经历。
鲁迅出生于封建大夫家庭,后因祖父下狱、父亲病逝,家道中落。
一系列的人生变故让鲁迅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及其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剧精神大部分悲剧作品都依托于人物故事,借助于人物形象,向读者传达悲剧精神。
人物作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是揭示文章主题的重要因素。
分析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性格特征,从人物角度出发,感受作品内在的悲剧情感,是强化学生对悲剧精神理解的重要途径。
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而实现的,因此,为了近距离地接触悲剧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要细化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和心理分析和感受。
就人物语言分析来说,语言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传达人物心声,直撞读者灵魂,是读者和人物情感交流的桥梁。
中学古代文学作品悲剧性的教学价值及实践探究
中学古代文学作品悲剧性的教学价值及实践探究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所选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悲剧性作品占古代文学作品的一半,这说明了研究古代文学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并在教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关于学生悲剧审美能力的培养备受重视,古代文学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历年来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作品可以分为日常悲剧性作品、政治悲剧性作品、历史悲剧性作品、自然悲剧性作品四类。
这些作品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豁达的生命观,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和意象,以及和谐美的审美观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它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学会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顿时,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困难;它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然而,通过对两所农村学校古代文学悲剧性作品的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来看,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作品的时代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对作品悲剧性的理解和感受不够深刻,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教师的教学受高考的影响,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就容易厚此薄彼,无法照顾全面,并且教师对悲剧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
针对目前古代文学悲剧性作品教学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提高古代文学作品悲剧性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把握古代文学作品悲剧性的教学特点,主要是类型性、直觉性、深层性和差异性四点;其次是要遵循悲剧性教学实施的心理过程,其过程是从准备阶段来唤起学生悲剧审美的态度,运行阶段使学生感受悲剧作品中的审美意境,高潮阶段使学生由悲剧审美的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效应阶段是为了升华学生的悲剧审美理想;最后是针对作品的体裁和类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情境教学方式,体悟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方式,比较教学方式。
浅谈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阅读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悲剧性题材作品,以其至真、至诚、至烈的情感叩击读者的心灵,这些文本的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切入点,“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怜悯、哀苦的情绪,并以此净化心灵,促其上进。
这些作品,也可以称为悲情性题材或悲态性题材,主人公面对强大的外在力量时,虽然经过抗争,却得到失败以至毁灭的结局,能够给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带来震撼:如《祝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孔雀东南飞》《氓》等作品。
我们通过悲剧作品的阅读与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价值评判能力,使其更好地走上身心健康的道路。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这方面作品的阅读教学技巧,浅谈如下。
关键词:悲剧作品阅读教学探究写作一.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解读悲剧形象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的必用手段,它可以提起学生注意,深化教学内容,为教师的讲解配备一个抓手,虽然只牵一发,却能触动全局,因此教师要精心研究课堂提问,精巧的设问,能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悲剧意蕴。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讲《孔乙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情冷漠社会特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被打断腿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是中秋节,“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孔乙己遭遇了什么?”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最后大家终于明白了文章最后的“大约”隐含着社会冷漠,“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从而理解了当时社会冷漠、人情淡泊的黑暗现实。
[22]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设计如下问题:(1)为什么杜十娘要攒百宝箱?为什么又不让李甲知道自己有百宝箱?最后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要抱着白白沉入江底?(2)在李甲悔恨痛哭之际,杜十娘为什么还要投江自尽?(3)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根据是什么?(4)杜十娘有百宝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为什么要自杀(5)你如何看待这一人物?书中人如何看待她?学生能否回答,决定了他对这个故事的悲剧内涵理解的程度。
细读文本 挖掘意蕴——以《伟大的悲剧》为例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课例研究KELIYANJIU细读文本 挖掘意蕴———以《伟大的悲剧》为例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福建省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 黄秀雅 【摘 要】一切的教学都要立足于文本,离开了文本,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详细阅读,挖掘出每一个字、词、句、段背后的深意、意蕴和味道,进而领会作品的文学性及价值,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细读 挖掘意蕴 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 随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这个学段的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为:从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人物、事件,说出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转化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这个要求的变化让学生的阅读由表面的内容理解转入深层的内涵理解,有助于实现初中学段阅读的总体目标,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这促使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也要相应做出调整、变化,而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文本。
阅读时,我们一定要重视文本中的每一个字,应读出隐藏在每一个字、词、句、段背后的深层意蕴。
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
”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慢慢咀嚼,浸润到文本的字词之间去赏析把玩。
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挖掘出每一个字词、每句话、每段话背后的深意、意蕴和味道呢?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挖掘意蕴,探究文本朗读,是把寂静无声的文字转化成形象可感的有声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或产生与文本中类似的心理体验,引起共鸣。
声情并茂这个词就很好地诠释了声音对帮助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作用。
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失为文本细读时挖掘出文本意蕴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教授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当斯科特一行发现阿蒙森已先登顶南极,自己是第二个到达时,认为“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教师问学生,怎么理解这里的“什么也不是”这个短语,学生会很快速地回答成“表明斯科特一行此时很生气”这是学生浮于字面的理解,不准确,且与全文主旨是脱节的。
初中语文_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在快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创设阅读氛围,把教学课堂变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互动的情感场;通过有效点拨,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知道伟大与悲剧的内涵。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有课内的共鸣,又有课外的延伸,达到入情——动情——抒情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快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细节,知道伟大与悲剧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意蕴,在朗读中品味人物精神。
品读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体会它的深层内涵、表达作用和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审美感悟能力。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南极,又被称作“难达之极”,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二)认定目标(三)预习检测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读准以下字音。
拽(zhuài)癫狂( diān )凛冽(lǐn liè)吞噬( shì)羸弱(léi)步履( lǚ)告罄(qìng)遗孀(shuāng)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àng)姗姗来迟(shān)忧心忡忡(chōng)疲惫不堪(pí bèi)毋宁(wú)2、解释下列词语。
风餐露宿:毛骨悚然:怏怏不乐:毋宁:吞噬:语无伦次:羸弱:告罄:忧心忡忡:姗姗来迟:3、积累本课的成语。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1、导入:讲述身残志坚的达人“断臂钢琴师”
刘伟的故事。
通过幻灯片播放创设情境,激发讨论,引出本文重点人物史铁生。
2、作者及作品简介(通过幻灯片图片直观放映)
3、检查预习,包括字音字形词义等。
4、整体感知文章。
通过自由朗诵,听读,范读等形式,并在朗读过程中思考相关问题:()文章为什么取名叫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5、精读品味,感知母爱。
重点在学生
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外貌,神态,语
言,动作,心理等)
6、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秋天的
怀念》以后,一定想对自己的妈妈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请做了以后简单的写一篇书信体。
下节课进行分享。
7、总结及作业。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作业:完成绩优同步册子,课外阅读
《我与地坛》通过视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
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检杳预习
通过带着问题朗读,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其阅读能力及水平,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能力培养要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能够自己总结的能力。
课堂学习完以后,还应结合实际,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感恩情怀被激发,并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丰富课外阅读量。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淡雅、广坚韧的意志怀念
高洁菊花化身<—-母亲<艰难的命运< ---- -- 懊悔
热烈1毫不张扬的爱悲伤深沉丿。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说阅读教学探微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说阅读教学探微作者:曹阳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29期一、文学素养指向生命的有力叩击文学情趣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和感悟不断提升的过程。
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对文学艺术的“判断”“敏感”的前提和核心应当是“体验”。
一篇小说的具体内容许多年以后学生也许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这篇小说曾经给予自己的慰藉、感悟或者是某种共鸣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说,情感教育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二、发展小说内在文体逻辑,丰富教学核心价值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小说阅读教学,都强调小说的文体价值。
与传统小说观相比,现代小说观主要在四个方面发展了小说的文体逻辑,并因此丰富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是情节逻辑的发展要求丰富情节赏析的教学价值。
传统小说教学强调“品析情节完整性”的教学价值,现代小说则多以生活中的某一“横断面”或“纵切面”为依托构织情节。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在碎片化的故事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别里科夫,阅读这篇小说时,就应确立在看似零散的情节与故事中学会探究“不散”的内在逻辑与意义的教学价值。
二是人物塑造逻辑的发展要求丰富人物解读的教学价值。
传统小说特别强调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人物解讀的教学价值多是学会把握“扁平人物”。
现代小说则强调人物情感的复杂性与性格的多面性,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情感的着迷点作为人物情感的逻辑起点。
人物塑造逻辑的这一变化,要求教师把读懂人物的深层情感和心理变化作为教学重点。
三是场景描绘逻辑的发展要求丰富环境品析的教学价值。
传统的小说教学多把品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关系作为核心教学价值,现代小说为了体现“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的宗旨,在场景描写上既描摹现实,也在想象和虚构中创设无拘无束的超现实情景,让人物在其中“裸露自身的情感”。
这种现实与超现实叠加的场景描绘逻辑,要求把读懂不同种类的场景对人物塑造的妙用列入核心教学价值。
语文核心素养观念下的小说教学探微
语文核心素养观念下的小说教学探微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推进,小说教学这个重要的语文课程内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传统教学中,小说教学主要侧重于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强调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把握。
在语文核心素养观念下,小说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得到更丰富的人文体验和文化熏陶。
小说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传统的小说教学往往侧重于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解读,学生更多地是以解谜的方式来阅读小说。
在语文核心素养观念下,小说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启迪。
珍视悲剧文本, 演绎课堂的“悲喜交集”
珍视悲剧文本,演绎课堂的“悲喜交集”摘要: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对文本悲剧美感的珍视,使原本就阅读能力尚浅的学生更无法真正感受到悲剧文本那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师需要用真性情赏析悲剧文本,为语文课堂创设良好的悲剧氛围,让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深刻感悟悲剧的真正魅力,从而化“悲”为“喜”,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悲剧文本“悲喜交集”前不久听一位语文教师执教杜甫的《石壕吏》,因为是公开课,这位老师在提问过程中,总是笑容满面地,甚至还出现全班哄笑的场面。
例如他在分析到“老翁逾墙走”时,表情轻松地解释:“一个老头都能翻过墙去可见事态之紧急。
”甚至还做了一个翻墙的手势加以配合,结果引得底下的学生一阵哄笑。
这难道真是教授《石壕吏》这篇课文所需要的课堂气氛吗?像这样具有“时代感”,又充满“苦难”的文章,在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也有不少,如《老王》、《雷电颂》、《我的第一本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那么老师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一、语文课堂,需要“悲氛”在教授这样的文本时,老师即使不能演绎文本中的苦难人物,也应该是一个苦难故事的忠实诉说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悲剧文本有深刻的感悟,而且要把所激发起的真性情感染给学生。
以情育情,才能有良好的课堂气氛。
对于情感教学,已是老生常谈了,可在课堂上我们却不难看到老师的“虚情假意”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例如《石壕吏》中“逾”字确实值得赏析,可在全班哄笑的氛围中怎能让学生对当时的处境有深刻的体会呢?一个“逾”字承载了老翁甚至全家多少的无奈。
当听到有吏夜捉人时,老翁与老妇是在多么紧迫的时间内做出的生死抉择,因为家中已无男人。
在接连遭遇着亲人的离世与困苦的生活下,老翁是经过内心挣扎而逾墙逃跑的,他是无奈地逃跑。
这对不谙世事的初中生来说,一时之间是难以感受到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正确的引导,而绝非这般轻松的讲解。
老师的快人快语又怎能与杜甫的沉郁顿挫相配合,因此为悲剧文本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极其重要的,这个情境不是虚设的,而是老师的真性情。
悲剧震撼人心的魅力--高中语文悲剧性文本解读
课程 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 e s e a r c h
2 0 1 4 年3 月 上旬 刊
教 师 不能 只是一味 的 传播授 课 . 而是 要将 教 学活动 不 断的运 用 恰 探 究欲 . 改善 课 堂教 学环境 的重要 方 法 . 也 是 新课 程 改 革 下 的语 当的 方法指 导 学生 学 习,它要 求我们 的课 堂 应该是 多样 化 的 . 要 文课 堂教 学 中体现 “ 以人 为本 ” 的重要 途径 所 以 . 在 授课 的过 程 把教 师固有 的 以往“ 以教 师为 中心” 的模 式舍去 . 坚持 全 心 的教 学 中. 教 师要 根 据教 材 内容 的 需要 . 联 系每 一位 学 生学 习 阶段 对 知 形 式把 “ 以教 材 为 中心 ” 转 变成 “ 以学 生 为中心 ” 作 为 教 学的 重 点 识 掌握 的程 度 出发 . 从 学 生 的 已有 的 学 习经验 出发 . 创设 有效 的 内容 . 学 生和 老师 课程 交流 团结合 作 . 使 学 生成 为真 正 的课 堂 主 问题 情 境 . 情 景 教 学运 用其 中 . 只有 这样 才能 够使 得 学 生在 分 析 人 因此 . 本 文 以 实施 先 学后 教 和 问题情 境 的创设 两种教 学方 法 问题 、 思考 问题 、 处理 问题 、 分 析 问题 的过程 中不断提 高学 生 的探 为 例 进 行 简 单 介 绍 究欲 . 求知欲 . 浓厚 的 学习兴趣 . 大大提 高 了课 堂学 习效 率 2 . 1实施 先学后 教 . 鼓 励 学生 自学 例如 : 在教 学《 荷 塘 月 色》 时. 我借 助 多媒 体 向学 生展 示 了一 先学后 教是 指 学 生先 带着教 师 布 置的 任务 和 学 习的 目标进 张 张优 美的荷 花 图片 . 以将 学生顺 利 的 引入 正 文的 学 习 当中 之 行 自学, 之后 , 教 师在 进 行有针 对 性的 点拨 。 而且 , 先 学后 教 模 式 后 在 学 生阅读 文本之 后 . 我 引导 学生 思考 了以下几 个 问题 : ① 作 有 助 于学 生真正 成为课 堂的主人 .有助 于增 强 学生的 学 习信 心 . 者是 如何 表现 失 眠的郁 闷 心情 的’ ( 2 ) 作者 是如 何表 现观 月的开 朗 有 助 于学 生主动 的 学 习. 课 程教 学 中老师 耐心 的授课 同学 生认 真 心情 的? ③ 作 者写 了月 下的荷 塘 的哪 些景 物? 是 怎样 描 写的 ? … … 学 习的态度 二者 相结 合 . 最终让 学 生能够 在体 验语 文 变化 的过程 引导 学生 带着 问题 再 次阅读 . 进而, 使 学生抓 住 文 眼 , 理 解课 文 的 中, 加深 学 生对知 识点 的 印象 , 对 知识 的把握 程度 . 以及 对 能够 真 主 旨. 进而. 大 幅度提 高学生 的 学习效 率 正 的 学到 知识 点 . 增进 知 识 . 在 循 序 渐进 的 学 习过 程 中提 高语 文 3 . 及 时做 好反 思工 作 课 堂效 率 。 教 学反 思是指 教 师对 教 育教 学 实践 的 再认 识 .再 思考 的 总 例如 : 在教 学《 装在 套子 里 的人 》 时, 我 采取 的是 先 学后 教模 结 将教 学工作 中所获得 的经验 记 录下来 . 将教 学 中不足 之 处表 式, 首先 , 让 学生 明确本 节课 的 学 习 目标 , 有 一种 先入 为 主 的主观 达 出来 . 进 一 步 改进 . 再 下 一轮 教 学 中将 不足 之 处 吸取 经验教 训 认识. 明确 学 习 目标进 而 对 学 生进 行 学 习引导 . 让 学 生将 学 习过 发 挥 到最 佳的 水平 它有 助 于提 高教 师的教 育教 学水平 . 对教 师 程 中遇 到 的 问题 反 馈 给我 .作 为本 节课 堂 重难 点 突破 解 析 的对 教 学 质量 的提 高也起 着 非常 重要 的作 用 然而 . 大部 分教 师却 常 象, 大概 在 2 O分钟 左 右 , 教 师将 问题 及 时 的整 理 归 纳 . 此 时 不再 常忽视 这 一环 节 . 他们 宁愿抱 怨 学生为 什 么不会 也 不愿 意将 时 间 是传 统教 学 中立刻做 出答 案 . 解释 给 学 生 听 . 而是要 做 到 给 予 学 用在 思考上 因此 . 导致 一些教 师 的教 学质 量一 直都 处 于不 温 不 生充分 的思 考时 间 , 让 学 生 自主 对 问题 探 究 , 教 师适 时指 导教 学 . 火的 状 态。所 以 . 在 素质教 育 下 . 教 师要做 好 反 思工 作 。 以促 使课 纠 正错 误 . 及 时的 更正 . 对 学 习 由疑 问到 思 考 最后 到 获取 知 识 的 堂效 率得 到大 幅度提 高 演 变过程 我 针对 学 生 自学情况 中存在 的 问题 以及 本 节课 的重难 总之 . 高效的 语文 课 堂要做 好 各 个环 节 的 工作 . 老师 要 耐 心 点知 识进 行有 针对 性 的点拨 , 以确 保课 堂 的高效 率 。 之后 , 为 了检 认 真 的教 学 . 带动 每 个人 都 能积 极 地 参 与到 活动 当 中 , 成 为课 堂 测 学生 的 自学情 况 . 也 为 了帮 助 学 生巩 固 自学的 内容 . 在授 课 的 的主人 , 学 生愉快 的 学 习, 让他们 能 都真 正 的做 到 . 感知, 了解 , 懂 时候 . 我 还设 计 了当堂 练 的环 节 . 以促 使 学 生在 练 习 中感 受到 自 得. 教 师与 学 生之 间共 同搭 建和 谐 默 契 的 学 习氛 围 . 最终 让我 们 主 学 习的 乐趣 , 同时 , 也 为高 效语 文课 堂的 实现打 下 坚 实的基 础 的课 堂效 率在新课 程 理念 的指 导 下获得 大 幅度提 高 2 - 2创设 问题 情 境 . 激发 学习欲 望 参 考 文献 : 创设 恰 当的问题 情境 是调 动 学 生 思维 的积 极 性 .激发 学生 郭 岩林 . 如何 打 造语 文 高效课 堂口 】 . 《 学周刊 } 2 0 1 2年 0 7期
浅谈如何在悲剧性作品教学中渗透悲剧美【文献综述】
浅谈如何在悲剧性作品教学中渗透悲剧美【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浅谈如何在悲剧性作品教学中渗透悲剧美一、悲剧、悲剧美学和悲剧性的概念对于悲剧理论的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成熟的过程。
第一个给悲剧下定义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种悲剧的定义是属于文体学意义上的。
【1】黑格尔《美学》将悲剧的涵义作了进一步的引申,认为“悲剧不在于个人命运之类的偶然性原因,悲剧的实质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在现实中的不可避免的对抗和冲突。
在这样一种冲突里,对立的双方就它自身而言都是合理的,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们同时又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2】叔本华的《论意志与表象世界》认为人们在悲剧里看到“人类的悲哀”,从而深刻认识到“世界和人生可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快乐,因而也就不值得留恋”,于是我们在绝望中“产生种退让的感情,不仅是放弃生命,而且是放弃生存意志本身”。
【3】尼采在《悲剧诞生》认为人生充满痛苦,但面对可怕的痛苦世界,我们不必悲观绝望,因为悲剧可以拯救人生,帮助我们脱离苦海,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恩格斯在评价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曾给悲剧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突”。
【5】在西方现代悲剧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近现代的鲁迅、朱光潜和老舍对悲剧进行了探索,但都很看重悲剧与人生的联系。
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跟生存毁灭感联系在一起,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过一个悲剧的著名命题::“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6】这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观念。
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悲剧不仅表现受难,还应表现反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悲剧类文本教学探微作者:方嫩英来源:《新课程·上旬》2020年第03期摘要:悲剧类文本的独特审美价值在于它在作品中所包含的悲剧精神,可以净化青少年的心灵,让他们学习坚韧的品质,养成豁达的态度,培养热爱生命、关心社会的品质。
系统深入地学习悲剧类文本是丰富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需要。
通过诊断分析目前悲剧类文本的教学现状,探索针对“悲剧类文本”的“由浅入深”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悲剧类文本;审美价值;教学现状;教学策略一、悲剧类文本的教学价值(一)定义和范围本文所指的“悲剧类文本”,含义宽泛,只要作品中有悲的形象、悲的意境、悲的情感或悲的结局等都可以称之为“悲剧类文本”,它可以是戏剧,也可以是小说、诗歌、散文等。
梳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以及《外国小说欣赏》,不难发现悲剧类文本涵盖了几个主要文体,有《雨巷》《登高》《琵琶行并序》《虞美人》《蝶恋花》等诗词,有《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品质》《丹柯》《清兵卫与葫芦》等小说,有《雷雨》《长亭送别》《辛德勒名单》等剧本,还有《我与地坛》《项脊轩志》《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等散文。
(二)审美价值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悲剧类文本在审美教育中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正值青春年華的史铁生、任劳任怨的祥林嫂、追求自由爱情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拯救族人于危亡的丹柯无不体现出“美好”的追求与品质,他们的悲剧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美好”的内涵与可贵。
通过阅读悲剧类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悲情人物身上美好的品质与精神,在美的毁灭中,唤起深切的同情,在同情中体会到悲剧精神的力量,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可以从中汲取积极乐观的精神,培养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宽容、对社会的关注。
同时,通过对大量悲剧类文本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悲剧类作品创作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悲剧类文本的教学现状(一)教师对悲剧类文本的教学缺乏针对性首先,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悲剧”的特性,更缺乏梳理归纳悲剧类作品系统知识与方法的意识。
同时在高考指挥棒的威力下,教师也不得不被牵着鼻子走。
对课文的教学设计也是为最终的一张高考试卷做铺垫。
有些教师直接按照高考几大专题来设计课堂问题。
这些主要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教师不能或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去体会悲剧的特性。
(二)学生欣赏悲剧美的能力不够人们都在说今天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
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只喜欢看轻松愉悦的文学作品,偶像是光鲜亮丽的娱乐明星,对挫折无措,对社会漠然。
对文学作品中悲剧性的故事、人物、情感不愿深入地了解,无法深切地感受到悲剧的痛感,当然也就汲取不到悲剧中的力量与精神。
那么悲剧类文本的审美价值就无从获得。
三、探索针对“悲剧类文本”的教学策略(一)结合悲剧类作品的核心要素,把握教学重点感悟悲剧意境,体悟悲剧情感。
悲剧类作品最能唤起读者同情的主要是作品的情感。
如《虞美人》的亡国之“愁”、《项脊轩志》的失去亲人之痛、《长亭送别》的离别之悲,这些直戳心底的悲痛正是这些作品得以流传千古的主要原因。
而苏轼、柳宗元、王羲之、王勃在《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中传达出的在失意与困顿中乐观豁达的生命态度更是给后来的读者点亮了生命之光。
而在悲剧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悲凉的意境使情感更加隽永、耐人寻味。
如《蝶恋花》的“寒蝉凄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整首词笼罩在凄清冷落的秋意中,渲染出词人的失意和离情。
又如《项脊轩志》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归有光见庭院中繁茂的枇杷树,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无一悲字,却凄凉得让人潸然泪下。
又如《长亭送别》开篇“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将人物不舍离别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与痛苦渲染出来。
大部分悲剧类作品中都会有一个或一类悲剧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这类作品的教学重点。
诗歌中的杜甫、苏轼,散文中的归有光、史铁生,小说中的祥林嫂、林黛玉、格斯拉兄弟、丹柯以及戏剧《雷雨》中的所有人物等都是悲剧形象。
当然也有其他文体塑造出流传千古的悲剧类人物,如文天祥、司马迁、屈原等。
阅读这些作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性格是师生要把握的重点。
由人物命运探究悲剧原因是深入学习这些作品的关键环节。
如格斯拉兄弟、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既与自身的悲剧性格有关,更与典型的时代特征有关。
悲剧形象可以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人物生存于世的艰难与抗争,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如屈原、司马迁、文天祥这些人物的悲剧闪耀着个人的人性光辉和精神魅力。
又如祥林嫂、丹柯、桥边的老人,他们的悲剧是一种典型悲剧,封建礼教下的劳动妇女、无私奉献的英雄、战争中的无辜平民,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代表。
(二)秉持创新意识,开拓“由浅入深”的教学形式1.立足教材,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尝试归纳悲剧类文本的典型特征比较阅读是指将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或一组文章对比着进行阅读。
如将《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进行比较,发现两位作者均在官场失意的背景下,怀着抑郁不得志的悲伤,同样寄情于山水,转而豁达乐观。
从而可以联想到,在封建时代,还有很多像苏轼、柳宗元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宦途失意时,从大自然寻求精神寄托,不忘初心,不沉溺于悲痛,唤起生命的热情,这正是可以打动读者的悲剧力量。
“哀而不伤”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在悲剧类文本中的主要情感类型。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悲剧文学特征。
综观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有很多可以进行比较。
如表现中国女性悲剧的《祝福》和《氓》,表达“壮志未酬”之情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会对悲剧类文本的创作规律有更系统的认识。
2.走出教材,拓展延伸,增加悲剧类作品阅读的宽度与深度(1)课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进行整本书阅读“知人论世”是赏析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
而大部分悲剧作品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
所以了解个人及创作背景是学习悲剧类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
在学习《品质》的时候,只有了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垄断的社会背景,才可能理解有着崇高品质和精湛手艺的格斯拉兄弟为什么走向绝境,才会对格斯拉兄弟充满敬意,才会对社会的进步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产生更深的思考;在学习《祝福》时,只有全面了解祥林嫂所处的封建主义时代的腐朽制度,才可能理解鲁镇上人们的无知与冷漠,才可能理解与同情祥林嫂,才可能体会到今日中国女性地位的来之不易。
对于节选课文,在课前进行整本书阅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方向。
对于课文《雷雨》《林黛玉進贾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样的世界经典悲剧作品,唯有阅读整本书,才可能真正地理解悲剧的原因、悲剧的表现以及悲剧的审美价值。
笔者在暑期布置学生阅读《雷雨》《红楼梦》《悲惨的世界》全篇,并让学生梳理主要人物的悲剧历程、形象特点,读得越多,思考得越深,这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夯实了基础。
(2)通过课后创作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新时代的课堂理应属于学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既是对作品的理解,也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在教授悲剧类文本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
如畅想《氓》中的女主人公会重新找到幸福的婚姻吗?如果司马迁没能忍辱于世,今天人们会怎样评价他?引导学生在假设思考中,大胆发挥想象,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悲剧精神。
在学习剧本或小说时,还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悲剧情感。
还可以通过改写、续写的形式,遵循人物的特点和悲剧的规律进行第二次创作。
如续写《清兵卫与葫芦》,很多学生写到,清兵卫的第二个爱好,不久又被父亲扼杀了,可是清兵卫又换了第三个新的爱好……可见学生认识到了悲剧的根源——粗暴的家长制不可能任由孩子自己选择,也说明清兵卫这个悲剧人物屡受打击也不屈服的性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教无定法,在此仅仅列举一二。
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悲剧类文本,教学方法理应不同。
对于教学方式的摸索,需要孜孜不倦地去学习总结。
四、困难与方向悲剧类文本占据着教材很大的版块。
要对这些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教学,需要对专业知识全面地了解并加以运用,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钻研。
我们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需要克服惰性的思想,钻研教材,摸索教法。
学生的鉴赏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多准备、多引导,创设有趣高效的课堂模式。
该论文对悲剧类作品的教学探索只是列举一二,思考尚浅,但笔者坚信悲剧类文本是高中语文的一个宝库,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信念,积极思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摸索出更多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1]程亚林.悲剧意识[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2]尼采.悲剧的诞生[M].漓江出版社,2014.[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4]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俞玲秋.谈谈中学语文课文中悲剧人物的美学特点[J].语文教学通讯,1999(9).[6]郭晓明.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J].语文天地,2019(7).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