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西双版纳1精品版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西双版纳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西双版纳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等,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2.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并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学会运用地图工具,掌握地图符号与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西双版纳地处中国云南省南部,靠近中国与缅甸、老挝交界处,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雨林地区。
西双版纳境内的植被资源非常丰富,动植物多样,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2. 西双版纳的气候特征西双版纳地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带,气温高、降雨充沛,雨季集中在6月份至10月份。
这里全年温度差异较小,河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21.6℃。
总体来说,西双版纳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型。
3.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西双版纳被誉为中国的绿宝石,因为这里的热带雨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着大量的热带植物和动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财富最多的区域之一。
此外,西双版纳也广泛种植橡胶、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
4. 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保护西双版纳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当地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重点1.知道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工具,掌握地图符号与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3.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并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听讲、讨论、地图阅读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
1. 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基本知识。
2. 地图阅读通过地图的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河流分布等情况,同时也可以学习地图符号的使用方法和比例尺的解读。
3. 讨论与情景模拟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学生可以深入思考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探讨如何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的理解。
(1)绘制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图,标注其主要植被类型和自然保护区。
(2)简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以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3)谈谈你对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以及我们应如何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2.撰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短文,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等,字数在500字左右。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地理环境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认识西双版纳的主要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并了解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3.掌握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了解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及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为学生打下基础知识。
2.讲解西双版纳的主要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3.介绍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强调其在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2)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总结评价,反思提高
(1)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7.教学拓展,激发兴趣
(1)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增强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了解其开发与保护状况。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3. 西双版纳的开发与保护。
4.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 难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会有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环节二:探究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环节三:分析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西双版纳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环节四:探讨西双版纳的开发与保护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开发与保护状况。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环节五:了解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环节六:课堂小结2. 学生整理笔记,准备课后复习。
环节七: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点;2.具体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资源,如温泉、傣族文化等;3.了解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一)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1.地理位置: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距离较近的城市是昆明;2.自然地理环境: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植被类型。
(二) 西双版纳的人文地理环境1.傣族文化:西双版纳是傣族人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傣族歌舞、民俗节日等;2.特色美食:西双版纳拥有很多特色美食,如米线、竹筒饭等;3.历史古迹:西双版纳有很多历史古迹,如勐满古城遗址、佛光寺等。
(三) 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1.热带雨林公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公园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温泉:西双版纳拥有很多温泉,如曼听温泉、勐海温泉等;3.水上运动:西双版纳有很多适合水上活动的地方,如摩梭人的情人月游船等。
(四) 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生态保护:西双版纳是中国著名的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可持续发展:西双版纳实行旅游绿色发展模式,保护自然生态,积极发展特色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解结合互动: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2.视频教学: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特别之处;3.班级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教学流程(一)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对西双版纳产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
(二) 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30分钟)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植被、文化等基本情况。
(三) 分组讨论(2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了解其生态旅游资源。
3.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傣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景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西双版纳的地图,方便学生了解地理位置。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西双版纳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印象?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2. 教师提问:西双版纳的气候、地形对其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环节三:多媒体展示1. 教师播放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生态旅游资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2. 引导学生分析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讨论其开发与保护的意义。
环节四: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其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环节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状况,掌握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了解其保护意义。
3.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3. 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4. 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5. 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和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及旅游资源。
2. 难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保护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2. 结合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讲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分析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结合地图和图片,讲解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介绍西双版纳的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强调其丰富性和保护重要性。
5. 讲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6. 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介绍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分析民族文化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影响。
7. 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景点和特色,让学生了解其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2《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2《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设计理念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把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显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指导学生西双版纳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尝试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想和健全人格,实现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教法分析教师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景观图,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教育学法分析新教材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现此教学思想,本课主要设计以下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读书,读图,尝试独立地从课文和网络中获取地理信息课堂上启发学生与教师互动,思考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完成课题,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动手指导学生从网络,报刊中获取知识,并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加深体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运用景观图片等资料,说出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和统计资料,分析归纳西双版纳旅游业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和交流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丰富的旅游资源教学难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教具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制作的演示文稿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图片和傣族民族音乐[引言]这些优美的画面和旋律把我们带入美丽而神秘的西双版纳,今天我们常州地方旅行社,设想为我们常州市民开辟西双版纳新的旅游路线,那么,他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版纳,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就跟随他们一起来到版纳看看他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讲授新课]首先,他们请西双版纳旅游局为他们介绍版纳的旅游资源请准备的小组进行汇报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需要西双版纳地方旅行社的合作,请他们为此设计旅行线路和安排同样,邀请他们进行展示两组学生代表各自展示小组设计成果请考察团评价教师也参与评价接着,西双版纳政府为了欢迎考察团,他们为此对本地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介绍并展示近几年版纳经济的发展同样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和交流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最后,请考察团发表自己的看法,述说自己在考察时发现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对刚才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展出路问题:西双版纳旅游业出现下滑的趋势,请我们现在的各方人士为此献计献策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高招,提出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绿色旅游,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总结升华]在学完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后,思考:⑴请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疑问的提出,然后进行解决⑵请学生谈谈西双版纳吸引自己的地方⑶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中,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我们常州旅游业的发展有何启示◆教学反思纵观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它与我们大多数教师目前采用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有显著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本节课堂教学设计围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等等,而是首先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基础上列举出他们知道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由此获得更多真实的,感性的材料,丰富关于西双版纳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展示信息深入讨论旅游经济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为常州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教学组织形式不只是大班集体讲授,还有全班集体研讨,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研究等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有大班集体讲授,如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归纳旅游业发展对常州的借鉴并交流观点时为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在收集,分析地理资料研究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时为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学以致用解决地理问题时为个人独立研究多种组织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获得了地理知识,发展了地理技能,锻炼了地理思维能力,教学材料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材料除人教版教材提供的材料外,还有教师共同课前收集的真实材料,以及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因此,教学材料显现出相当的开放性这些生动鲜活,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分析讨论材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把握地理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活动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而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在本课最后,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拓展活动,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到了课外这些拓展活动紧紧围绕本课主题――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而设计这些活动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制作地理海报,地理公告板,地理展览,地理宣传小册子发表地理小演讲,参与家乡旅游业的建设等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拓宽了渠道,提供了机会。
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西双版纳》教案
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西双版纳》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教案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这节是〈〈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但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以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为切入点,联系自然与社会经济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顺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理位置、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多样性的文化民俗、支柱产业旅游业。
教材从西双版纳的位置入手,概要分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和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
西双版纳得惠于大自然的恩赐,形成了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中外闻名的“热带动植物王国”,加上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从教材来看,前四个属自然和人文范围,最后一个属经济地理范畴,但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要从自然、人文和经济切入,升华到人地关系。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②.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优势。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教学设计9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教学设计9一. 教材分析西双版纳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教学内容,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展现了我国云南省的一个缩影。
本节课将通过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并认识这个“绿宝石”般的美丽地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国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等知识有所掌握。
但对于西双版纳这样一个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地区,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西双版纳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等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2.难点: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民族文化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法:以西双版纳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设计好针对西双版纳的学习问题;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西双版纳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板书,呈现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等知识。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对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关于西双版纳的案例资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八年级地理教案)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八年级地理教案一、说教材首先,我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包括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的旅游资源、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四个方面。
其中,前三个方面属于自然地理范围,第四个方面属于人文地理范围,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了解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出现下滑趋势,对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进行分组讨论;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3、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②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①分析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②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二、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启发式教学法、设计活动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双版纳》教案一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一1、学生总结回答: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教师实时评论鼓舞。
2.、学生小组议论,代表讲话,教师激励评论后,侧重指出:因为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邻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到的季民风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到的意义。
3、学生读出,景洪市年内各月气平和降水量,总结西双版纳地域年均匀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此刻每年 5 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整年显然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
每年5~10 月流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许多,为雨季;每年 11 月 ~次年 4 月流行来自傲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极少,为旱季。
因此形成典型的热带季民风候。
在热带季民风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域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4、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分组议论总结概括:(1)热带雨林(2)热带动物的王国(3)民族风情(4)边疆风光1、学生自主学习,展现沟通,总结概括:(1)西双版纳旅行优势(2)家产变化(3)旅行景区(4)带动作用(5)下滑原由及对策2、[讲堂小结]让学生联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1指引学生学读图剖析,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地点,在哪一条特别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2发问:西双版纳邻近北回归线,为何却没有像世界其余地方同样,出现热带荒漠景观呢?3、读图 7.13,剖析西双版纳的气平和降水散布特色,并确定其天气种类。
4、西双版纳有哪些旅行资源?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达成同步研究研究学习部分2、教师激励评论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域旅行业的兴盛发达与否,不单取决于旅行资源的数目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行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旅行业的发展上,一定要贯彻可连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行机构要增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行者也要增强教育指引,倡导文明旅行,爱惜旅行资源。
西双版纳教案初中地理
西双版纳教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1. 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2. 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到云南省,然后指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2. 学生结合教材图片,观察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2. 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
3. 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风俗习惯、建筑特色、节日庆典等,引导学生体验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西双版纳的实例,如旅游资源、农业开发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西双版纳地理分布图。
2. 撰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攻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使学生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地理西双版纳教案
初中地理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
2. 掌握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和文化特色,了解其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 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1. 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 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1. 读图观察法:通过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小组合作探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云南省的基本情况,了解云南省的民族分布。
2. 提问:“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引导学生回答傣族。
3. 提问:“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引导学生回答西双版纳。
4.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美丽的西双版纳。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国家。
3.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强调其作为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的重要性。
2. 讲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分析其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 讲解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和文化特色,重点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4. 讲解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持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2. 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保持西双版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文化和发展状况。
八年级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提高学生对我国西南边陲地区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特色。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旅游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
(2)介绍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等,分析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3)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民族风情、佛教文化等,让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如傣族泼水节、野象谷、热带植物园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特色旅游项目。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5. 总结新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结合所学内容,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西双版纳旅游的认识和期待。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西双版纳旅游特色和旅游业发展影响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西双版纳的地图、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计算机。
3. 准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民族风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状况。
2. 难点:西双版纳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及民族风情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讲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
3. 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思考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4. 展示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文化魅力。
5. 开展小组讨论:如何看待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状况,认识到了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重要作用,也领略了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西双版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旅游业代表或者民族文化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
2. 组织学生进行西双版纳的旅游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关于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练习题。
2. 结合自己的旅游经验,谈谈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看法。
八、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制作手抄报,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八年级地理教案)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节--●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西双版纳的位置;2、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二)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四、教具准备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讲授新课]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西双版纳1精品版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学案
一、出示目标
1.记住西双版纳的资源,理解其形成原因。
2.分析该地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及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3.认识该地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建立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二、自学文本
1.自学教材P66~69页,完成P70页活动题,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有______。
(1)地处边境可发展____旅游和____旅游。
(2)雨林特有的景观:____,___,____,_____,雨林动物:___,___,___,___,被称为“___”。
(3)傣族的民族风情有:傣家的__楼,____舞,_____饭。
2.描述评价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
(1)位于北回归线以___,五带中的___带,属于____气候,水热_____,利于植物生长。
雨林良好的_____场所和充足的_____为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
(2)我国____边陲的云南省境内,地处___山脉最南端,南部和___、___接壤,还以____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可发展边境旅游和_____旅游。
3.课本69页活动1:景洪市最低月均温出现在____月,是____℃,景洪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____月,是____℃;景洪市____至____月降水少?____月至____月降水多?属于___气候,该气候特点_____。
为什么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____月,而没有出现在7月呢?
4.课本69页活动,解释原因。
竹楼屋顶斜度大____,底部离地面2米____________。
孔雀舞__________________。
竹筒饭__________________。
5.旅游业是怎样迅速崛起成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鼓励下,西双版纳凭借___优势和_____优势,建成了西双版纳热带______园、傣族园、____谷等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______旅游精品路线,使旅游业迅速成为支柱产业。
6.旅游业的发展给西双版纳带来哪些好处?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_____的发展,增加了____机会和人均____,改善了人民___。
促进了西双版纳_____的发展。
如带动了____业、___业、____业等的发展。
7.但是近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降趋势。
阅读课本72页,分析概括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谈谈你的高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展示自学内容。
四、合作探究
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却没有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而形成了雨林景观,原因是什么呢?(从位置、气候、地形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达标拓展
1.西双版纳位于()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四川省
C.广东省
D.云南省
2.西双版纳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之称,这些植物构成了()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B.高山植物垂直变化景观
C.热带雨林景观
D.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3.西双版纳被誉为“热带动物王国”,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A.东北虎梅花鹿
B.丹顶鹤金丝猴
C.亚洲象绿孔雀
D.大熊猫褐马鸡
4.下列对于西双版纳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国家政策的优势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发达的经济
D.丰富的旅游资源
5.与西双版纳有水路相连但不接壤的国家是()
A.老挝缅甸
B.泰国越南
C.缅甸泰国
D.老挝越南
6.张华一家到西双版纳旅游,他们不可能遇到的是()
A.亚洲象、绿孔雀等可爱的动物
B.高达挺拔的望天树和板状根等植物景观
C.富有民族特色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
D.热闹非凡的那达慕大会
7.澜沧江流出中国国境后被称为()
A.湄南河
B.红河
C.湄公河
D.怒江
8.近年来,关于遏制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对现有的旅游景点进行整合改造
B.明确景点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
C.严惩不法商贩,规范旅游业商业秩序
D.在自然保护区大规模建设旅游景点
9.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______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0.西双版纳是除_____省外,我国原始森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