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点、线、面、体》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学生展示成果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 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 察学习识点、线、面、体的几何 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
难点
在实际背景中体会 点的含义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交流讨论,然 后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以培养学生产生数学思维能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活动4: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练习第1,2题.
小结:谈谈你对 点、线、面、体的认识.
活动5:作业
习题4.1第5题.
创设情境
观察并思考
3.思考,一本书是不是可以看作一页纸运动形成的一个几何体.
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 讨论和思考时间.
活动3: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自主学习目标:说一说这部分内容中所展示的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体与体相交成面, 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
1.用粉笔一端在黑板上画一条线.
2.用粉笔整支在黑板上画一个面.
活动2: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
1.粉笔的一端可以看作一个点,刚才画线是不是可以看作是这个点运动形成的.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2 点、线、面、体--教案
6.1 几何图形6.1.2 点、线、面、体一、新课导入观察下图的长方体,思考: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形成了几个顶点?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议论交流.预测学生可以答出: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它们的联系: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图形的构成元素合作探究:同学们,观察教室,哪些物体可以抽象成你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教师给出例子,学生发言说出更多例子,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与鼓励,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探究1:(1) 你知道这些几何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2) 下图中的图形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老师引导学生归纳:1. 包围着的体是面.2. 面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想一想:探究2: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探究3:线和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借助前面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线和线相交形成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想一想:立体图形的组成的元素包括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理清元素之间的联系,完成下图:例题精析: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是由________个平面和__________个曲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形成__________条直线和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关系图的方式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关系,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点、线、面、体的相关知_______条曲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知识点二:由点、线、面运动而形成的图形动手操作:画一画:把笔尖看作一个点,让这个点在纸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教师追问1:通过画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教师追问2:你能举出“点动成线”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画一画:把粉笔横着看作一条线,让这个粉笔在黑板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教师通过现场操作粉笔并让学生观察黑板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代表回答,教师予以适当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线动成面.教师追问:你能举出“线动成面”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列举更多实例.操作: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识.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设计意图:从动手试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三、当堂练习师生活动:教师转动长方形纸片,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可引导学生仿照前面的归纳得出结论:面动成体.教师可让各小组将纸片剪成不同形状(如:半圆、执教梯形、直角三角形),仿照老师刚才的操作并观察,再分别请小组代表展示转动过程与所得图形:练一练:1.(临沂期末改编)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多种传统文化思想,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 )A.点动成线,线动成面B.线动成面,面动成体C.点动成线,面动成体D.点动成面,面动成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三、当堂练习1. 如图,三棱锥有____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____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____个点.2. 请把下图中的平面图形与其绕轴旋转一周后得到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图形知识掌握情况.设计意图:观察三棱锥的构成元素,提升迁移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1.(东营期末改编)小翼跟妈妈到银行办理业务,她发现银行大堂的旋转门内部是由三块宽为 2 m、高为 3 m的玻璃隔板组成的,此情此景,她提出了以下问题:(1) 将此旋转门旋转一周,能形成的几何体是______.(2) 这能说明的事实是______(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A. 点动成线B. 线动成面C. 面动成体(3) 求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边框及衔接处忽略不计,结果保留π)图形知识.设计意图:综合检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设计点、线、面、体课后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教学反思1.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探索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具体事物或实例中进行数学抽象也有了初步认识,但点、线、面、体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与直观感受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平面是无限延展的,点没有大小只代表位置等内容),现阶段是难以深刻理解、完整认识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避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自发地同化概念,接受概念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点的概念和特点,然后介绍了线的概念和性质,接着是面的概念和特点,最后是体的概念和性质。
每个概念都配以丰富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材还通过练习题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几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主动发现和总结点、线、面、体的性质和规律。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点、线、面、体的性质和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教室、桌子、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点、线、面、体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
4.1.2 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二、讨论(动态研究)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教学模型完成课本P121练习第2题(动手转一转).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三、讨论(静态研究)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四、探索1.阅读课本P119,并回答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2.课本P121习题4.1第1题(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五、课时小结六、课堂作业“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点、线、面、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篮球、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元素组成?”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思考点、线、面、体的概念。
2.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点、线、面、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几何元素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如何用点、线、面、体来描述我们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图方法。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知识梳理: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4.拓展延伸: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点、线、面、体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点的定义、线的定义、面的定义以及体的定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基本几何概念,并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点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点;使学生理解线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线;使学生理解面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面;使学生理解体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的定义,线的定义,面的定义,体的定义。
2.教学难点:点的特征,线的特征,面的特征,体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点的定义,线的定义,面的定义,体的定义。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点的特征,线的特征,面的特征,体的特征。
4.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操作几何模型,观察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表示方法,如点用坐标表示,线用方程表示,面用方程或图形表示,体用图形表示等。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5.强化几何直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方式,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重视知识巩固,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复习课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三个不同的物体,分别描述它们由哪些点、线、面组成,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2.完成课本第56页的练习题1、2、3,要求画出图形,并标明所学的点、线、面元素。
4.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体的性质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点、线、面、体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的图片或模型,如直线、曲线、平面、立体图形等。
2.准备PPT,展示点、线、面、体的实例和特点。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点、线、面、体。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点是什么?线是由哪些点组成的?面是由哪些线组成的?体是由哪些面组成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心理都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如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几何性质判断。然而,对于点、线、面、体的深入学习,他们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各异,有的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把握较为困难。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平面图形和空间几何体的性质,如:面积、周长、体积、表面积等。
-教师讲解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点、直线、平面图形或空间几何体,进行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所选主题的理解和疑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知识。
-你认为几何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4.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几何知识,创作一幅有趣的几何图形画,并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几何知识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几何原本》、《有趣的几何》等。通过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点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点的位置,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2.学习并掌握直线的性质和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四边形等,能够计算其面积和周长,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围成,面相交成线,线相交成点”。
2、从动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通过观察图形,了解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教学重点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2、判断一个平面图形能否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图中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12条棱,棱和棱相交成8个顶点。
二、探究新知自学教材119。
1、体的定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面的定义包围着体的是面。
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
3、平面与曲面的举例平面:平静的水面、电视机的显示屏、窗户的玻璃等。
曲面:足球、亭子的圆台、鸟巢建筑物的屋顶等。
4、线的定义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5、线的举例长方体6个面相交成的12条棱是直线,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的圆是曲线,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直线,节日的焰火的是曲线。
6、点的举例笔尖可以看作一个点。
7、点动成线笔尖的点在纸上运动时,就形成线;节日的焰火也可以看成由点运动形成的,可以说点动成线。
8、线动成面汽车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画出一个扇面,可以说线动成面。
9、面动成体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一个圆柱体,可以说面动成体。
三、巩固练习1、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1)长方体的各个面是长方形平面。
(2)棱柱的各个面是三角形平面。
(3)圆锥侧面是扇形曲面,圆锥底面是圆形曲面。
(4)球体的面是曲面。
(5)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上面是曲面,侧面是长方体平面,底面是圆形曲面。
2、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基础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引导学生感受点、线、面、体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用小棒、纸片等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几何模型、小棒、纸片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3.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面、建筑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几何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会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能找到哪些物体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4.1.2点、线、面、体》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几何图形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让我觉得这个切入点设计得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也注意到,当涉及到几何符号和定义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看来这部分内容需要我们重点攻克。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实物举例来解释抽象的几何概念,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空间观念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些概念还是难以理解。这里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比如三维模型或者互动软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空间观念。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可能没有充分参与到讨论中,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进一步关注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立体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立体几何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有些困惑,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难点: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立体模型和实物,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和实例。
3.作业准备: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和模型,如钥匙、铅笔、球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体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小球、直线、平面模型等。
2.准备一些图片,如点、线、面、体的示意图等。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点、线、面、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但对其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体,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如牙签、小棍、平面图形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动画效果,增强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点、线、面、体,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你能找出这些实例中的点、线、面、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如篮球、书本、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可以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立体图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点、线、面、体。
-例如,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计算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分享各自的方法和技巧。
5.融入多媒体,提高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态图、三维模型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6.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真实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面:有面积、形状;
-体:有体积、形状。
3.教师结合实例,讲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如点可以组成线,线可以组成面,面可以组成体。
4.通过实物演示和几何画板软件,引导学生观察点、线、面、体的性质,并总结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如:
-小组1:探究线段的性质;
4.学会运用点、线、面、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等。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点、线、面、体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点、线、面、体的性质和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开始接触立体几何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素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这些几何图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和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特征。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教具、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和线的运动轨迹,以及面的形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的美。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
4.1.2点、线、面、体1.经历探索空间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重点) 2.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初步掌握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难点)一、情境导入圣诞节快要到了,圣诞老人为我们准备了一棵特殊的圣诞树,树上结满了象征吉祥的各种礼物,这些礼物的形状,从数学角度可以看作几何图形.你从这些礼物中可以看出哪些几何图形?你们想不想摘取那些吉祥的礼物?那么,我们首先要真正了解它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图形构成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图形构成的元素观察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①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2)图②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3)图①中共形成了多少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吗?图②呢?(4)图①和图②中各有几个顶点?解析:(1)根据长方体的面的特点解答;(2)根据圆锥的面的特点解答;(3)根据长方体和圆锥体线的特点解答;(4)根据长方体和圆锥体的顶点情况解答.解:(1)图①是由6个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是平面;(2)图②是由2个面组成的,1个平面和1个曲面;(3)图①中共有12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图②中有1条线,是曲线;(4)图①中有8个顶点,图②中只有1个顶点.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实物的形状与面的形状作对比,然后作出判断,平面与平面相交成直线,曲面与平面相交成曲线.探究点二: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类型一】判断旋转后的图形形状观察下图,把左边的图形绕着给定的直线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 )解析:由图形可以看出,左边的长方形的竖直的两个边与已知的直线平行,因而这两条边旋转形成两个柱形表面,因而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一个管状的物体.故选D.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点、线、面、体,重在体现面动成体,需要发挥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类型二】旋转后几何体的计算问题已知柱体的体积V=S·h,其中S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表示柱体的高.现将矩形ABCD 绕轴l旋转一周,则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 )A.πr2h B.2πr2hC.3πr2h D.4πr2h解析:∵柱体的体积V=S·h,其中S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表示柱体的高,现将矩形ABCD 绕轴l旋转一周,∴柱体的底面圆环面积为:π(2r)2-πr2=3πr2,∴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3πr2h.故选C.方法总结:先判断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然后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三、板书设计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点的形成:线与线相交成点,点无大小.线的形成⎩⎪⎨⎪⎧⎭⎪⎬⎪⎫点动成线面和面相交成线线无粗细 面的形成:线动成面⎩⎪⎨⎪⎧平面曲面 体的形成⎩⎪⎨⎪⎧面动成体由面转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 点、线、面、体
【知识与技能】
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情感态度】
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学重点】
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教学说明】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这些生活实例在城市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第2题.(动手转一转)
【教学说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1.教材119页思考,并回答它的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教材120页练习第1题(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对于第1题,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直观地认识形形色色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对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有更多的感觉,认识多边形可由三角形组合而成.
如:有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卡片若干张,使用这些三角形卡片拼出边长分别是2,3,4,……的等边三角形,这些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n,所用卡片总数为S:试求当n=12时,S=_______.
【分析】据图可以看出,当n=2时,S=4;当n=3时,S=9;当n=4时S=16,由此可推出:卡片总数S与边长n之间的关系式S=n2,故所求答案为144.
例2 利用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图形分割与变化.
如:苏学美同学为班级“学生专栏”设计了报头图案,并用文字说明图案的含义,如图(1).请你用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中若干个,为“环保专栏”在图(2)方框中设计一个报头图案,并简要说明图案的含义.
【教学说明】本题由学生自主完成,互相交流.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1)柱体的两个底面一样大;(2)圆柱的面与面的交线都是圆;(3)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4)棱柱的侧面一定是长方形;(5)长方体一定是柱体;(6)长方体的面不可能是正方形.
A.(1)(2)(4)
B.(1)(2)(5)
C.(2)(3)(5)
D.(2)(4)(5)
2.一个几何体只有一个顶点、一个侧面、一个底面,则这个几何体是()
A.棱柱
B.棱锥
C.圆锥
D.圆柱
3.飞机飞行表演在空中留下漂亮的“彩带”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在朱自清的《春》中有描写春雨“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的语句,这里把雨看成了_______,这说明_______;把一张纸对折,形成一条折痕,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用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一个_______,这说明_______.
4.如图是在一个正方体的一个角挖去一个小正方体后得到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顶点个数是_______.
5.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下列现象.
(1)国庆之夜,炸响的礼花在天空中(瞬间)留下美丽的弧线;
(2)用一条拉直的细线切一块豆腐;
(3)将2012张十六开的白纸摞成长方体.
【教学说明】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上述几题,然后让学生回答并予以点评.
【答案】1.B 2.C 3.点动成线线线动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圆柱体面动成体 4.14
5.(1)点动成线(2)线动成面(3)面动成体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理解几何知识.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1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3.“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本节教学重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把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提炼的素质放在首位.学生之间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交流,使知识的认识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