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带译文)
高职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第一章文言文《荀子》——劝学篇(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2021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3.下列四个句子都是倒装句,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倒装句 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B.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C.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答案】D 【试题分析】 比较一下几个倒装句,A应该是“不欺余”,B应该是 “有何功”,C应该是“莫许之”,都是动宾倒装。D应该是“一片孤 帆”,是定中倒装句。D与其他三句不同,答案是D。
判断下列各句是何种文言句式:
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定语后置
)
2.古之人不余欺也。
( 宾语前置
)
3.其势弱于秦。
( 状语后置
)
4.何功之有?
( 宾语前置
)
5.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来自)6.卿欲何言?
( 宾语前置
)
7.唯才是举。
( 宾语前置
)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被动句
)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定语后置
在2020年《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古代诗 文阅读题的第三点要求就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 用法。
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2018年主要考查的是被动句。也就 是说,我们在复习时,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对应起“考试说 明”中“与现代汉语不同”这一点来看,这几年的题目是完全符 合“考试说明”要求的。
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D 【试题分析】 例句的“上使外将兵”是“上使扶苏外将兵”,省 略了兼语;备选项中只有D是省略了兼语的,所以答案是D。A应该是 “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宾语;B应该是“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 了介词;C应该是“与之坐谈”,省略了宾语。A、B、C这三句都跟例 句不一样。
高中语文高考高职总复习材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一词多义公开课件
【同类比较】
梅晓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①也,工为诗,以深远古 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荫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 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一府尽倾。欧阳修与为诗友,自 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由知名于时。宋兴,以诗名家为 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尝语人曰:“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 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 后为至也。”世以为知言。历②德兴县令,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 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召试,赐进士 出身。 宝元、嘉佑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 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 《宛陵集》四十卷。 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 诙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 也。名重于时如此。 【注】 ①从子:侄子。②历:历任。
《过秦论》
② 逃跑的军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 亡 族矣!
《过秦论》
③ 使……灭亡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列廉传颇》蔺相如 ④ 逃亡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 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⑤
同“无”
亡 丧何失国其变资,略宁尽南,死贫。困敬如亭故。《柳敬亭传》 ⑥ 同“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廉颇蔺相如 列传》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 誓,老姥岂敢言!”
《孔雀东南飞》④
用言辞委婉地 推辞拒绝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 于主人矣。
《芙蕖》
⑤ 衰败,衰落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 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 《殽之战》 师。
① 古代称四为乘
乘
2021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一词多义
有壬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窜随之。有壬
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君子多之。有壬善笔札,
工辞章,欧阳玄序其文。
(选自《元史·许有壬传》,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卒获无虞
虞:忧患
B.同列让曰 让:责备
C.或懵不能识丁矣 懵:欺诈 D.有壬捕而遣之
【例题3】 (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题)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 “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 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 磨墨沈①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 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 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 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 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炫璞而市鼠腊②, 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 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 视彼沽者泚然。”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 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 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注】 ①墨沈:墨汁。②炫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⑥ 夹杂;掺杂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曹刿论战》 ⑦ 参与 焉?”
项伯许诺,谓沛公
2018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归纳
2018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归纳高职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总结第一章文言文《荀子》——劝学篇(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二)一词多义(共21张PPT)
【同类比较】
梅晓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①也,工为诗,以深远古 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荫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 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一府尽倾。欧阳修与为诗友,自 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由知名于时。宋兴,以诗名家为 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尝语人曰:“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 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 后为至也。”世以为知言。历②德兴县令,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 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召试,赐进士 出身。 宝元、嘉佑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 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 《宛陵集》四十卷。 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 诙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 也。名重于时如此。 【注】 ①从子:侄子。②历:历任。
字 词
例句
出处
解释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 屏人间语曰。
《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①
秘密,暗中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 ② 从小路,悄悄地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 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促织》
③ 一会儿
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 纳谏》
④
间或,断断续续
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 序》
⑤
泛指缝隙;空隙; 机会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鬻此,足以资读书 鬻:做
B.殊伟
殊:甚,很
C.客有诮之曰
诮:讥讽
D.吾窃耻焉
窃:私下
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带译文)
高职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第一章文言文《荀子》——劝学篇(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2021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通假字
②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
论》④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
⑤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伐檀》
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东南飞》
⑦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
《吕氏春秋·察今》
⑦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
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A.①③⑤⑧ B.①③⑤⑦ C.③⑤⑥⑦ D.③⑤⑦⑧
【答案】D
8.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①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知识梳理】
根据对考纲的理解,我们对通假字的复习要将精力集 中在常见的通假字的记忆学习上。但复习通假字,千万不 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 并将有关通假字加以整理,反复温习,这样得来的记忆才 牢靠。本章节后面附有中学课本常见通假字的总表,同学 们可以据此安排自己的复习,最好能找回原文,加以对照 理解。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 义,看迁入是否顺畅。——老话都是有学问在的,不然它也 老不了。
(一)通假字
【考情分析】
在近几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只有2013年出现了 对通假字的专项考查,而且难度并不大,其他年份都是结合其 他知识点一起考查。但在教育部关于对中职学校加强传统文 化教育的文件下达之后,对此的考查会不会加大难度,还是个 未知数。而且由于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中,几乎每篇文言文 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很容易理解错误,因此,哪怕只是为了 读懂原文,一定量的通假字知识储备还是要有的。
高职高考文言文
好的,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高职高考文言文的回答,需要用500-800字回答,供您参考:臣闻为国以礼,治身以德。
昔者,周公旦制礼作乐,以教天下,故人行其礼则孝慈,居其家则顺弟,入其国则贞廉。
故曰:礼也者,殊同性类,使远近无异心者也。
今陛下之政,颇改文德,以明武威,斯亦周之遗意也。
然而百姓未被其化者,轻薄之俗尚行于世,鸷忍之人犹在于间,故选武勇之士以立羽林之军,设长戟之卫,欲使干戚跳跃捷疾如飞,横行天下,攘除祸乱。
此乃助桀之政,非垂道之化也。
夫有文而无武,则不能平治天下;有武而无文,则失和之原。
文武之道,备矣!臣又闻之:天人之际,不可废也。
夫寒燠雨霜之时,灾异妖星之变,水旱饥馑之害,皆人事应天为征。
今旱魃为虐,夏荐如岁。
斯皆阴阳愆伏,人君有过之所致也。
夫至德之世,阴阳和、风雨时,草木茂盛、五谷登穗。
当此之时也,有土有人则有乐矣。
愿陛下因田家获谷之时,大作大飨,然后以告天地鬼神。
天子答宠以大礼乐,然乃为治内修德,外用征伐之事。
又闻曰: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今宜惠养百姓,省事节用,先喜后怖。
百姓安乐则天下自平也。
又闻诸外戚贵戚之家多不循法度者,宜加惩革以明好恶。
如此而欲致太平难矣!夫为政之道当修政安民,使百姓归心于上。
民既悦则天下自安矣。
愿陛下深思先王之道以崇道德,兴礼让;广览兼听以求贤才;罢无用之经;去侈靡之事;省苛政以宽民力;禁厚葬以资贤俊;如此而欲致太平不难矣!臣闻为国以俭为约己以德为任使天下无遗才则天下安矣。
愿陛下崇德以化天下使天下归仁矣!夫仁者莫大于博爱人爱人之色无不答也故往昔圣王之政非苟而已也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您用500-800字回答高职高考文言文的问题。
高中语文高职高考总复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公
【答案】 D (D.“从”通“纵”,“衡”通“横”。)
5.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金就砺则利。(《劝学》)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原毁》) D.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20.指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崤之战》)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答案】 B (A.“乡”通“向”;C.“取”通“娶”;D.“信”
___遭__受____ _动__词__
③妆成每被秋娘妒。
__表__被__动___ _介__词__
④如被冰雪。
___覆__盖____ _动__词__
3.倍: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倍__数___ _量__词__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通__“__背__”__,_违__背__ _名__词__
【答案】 D (A.“见”通“现”;B.“食”通“饲”,“材”通 “才”;C.“邪”通“耶”。)
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 ) A.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B.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C.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D.舟尾横卧一楫。(《核舟记》)
【答案】 D (A.“诎”通“曲”; B.“有”通“又”;C.“衡” 通“横”。)
【答案】 D (A.“取”通“娶”;B.“被”通“披”;C.“唱” 通“倡”。)
2021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一词多义
(二)一词多义
【考情分析】
在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每年都至少有一道考查实词意义的 题目,所以说,这是必考的知识点,同学们绝对不可以掉以轻 心。
【考纲解读】
在2020年《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的“古 代诗文阅读”具体要求中的第一点即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而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就高职 高考文言文阅读而言,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疏通文意,把 握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是大有裨 益的。对于一词多义的掌握要立足课本,注重归纳、积累。
《过秦论》
② 逃跑的军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 亡 族矣!
《过秦论》
③ 使……灭亡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列廉传颇》蔺相如 ④ 逃亡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 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⑤
同“无”
亡 丧何失国其变资,略宁尽南,死贫。困敬如亭故。《柳敬亭传》 ⑥ 同“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廉颇蔺相如 列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⑥ 夹杂;掺杂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曹刿论战》 ⑦ 参与 焉?”
项伯许诺,谓沛公
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 《鸿门宴》 ① 道歉,谢罪
谢项王。”
则 立与而斗饮卮之酒。。哙拜谢,起,《鸿门宴》 ② 感谢 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③ 告诉,告诫
广东高职高考 必背古诗文
1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gǎo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说(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二)文言文阅读作者:beanfield一、“古代诗文阅读”考试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5)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7)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段和名篇(见“古诗文背诵篇目”)二、真题感悟1. (2004 )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23 —26 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按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之曰:“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
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
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 wū 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年荒劝赈,存活甚众。
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 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
”晟拜受。
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
服阕,改蒲州学正。
霍蒲两邑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于官,年五十九。
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
及见端,退语诸生日:“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
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 ',诸生得人师矣。
”遂避席去。
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
2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父欣然从.之从:听从 B .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屏:除去C.毁淫.祠百余淫:淫乱D.童子皆流涕.涕:眼泪2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我见相如,必辱之宣德九年卒于.官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即画地以.质之父属予作文以.记之霍州李德与.端同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曹端“学不厌”或“教不倦”的一组是( C )①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②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③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④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⑤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诸生服从其教。
⑥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D .③④⑥2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曹端五岁的时候,见到《河图》、《洛书》这些古籍,就在地上作画,向父亲请教。
B.曹端反对迷信思想,看重儒教的作用,亲自设坛讲学,教化百姓。
C.曹端向知府郭晟提出:公和廉是为政的根本,这在现今还有一定的意义。
D.李德原来也在家乡讲学,等他见到曹端,认为学生们得到了“人师”,就回避离开了。
四、(12 分)27 .联系第一部分的文言文文段,把下列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译文:学生们心悦诚服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人都被他感化,把争执、诉讼当作可耻的事。
(2)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
译文:曹端也把李德的品行和道义视为很高尚(或:曹端也认为李德的品行和道义很高尚)指示学生们一定要聘请到他。
2. (200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3 ~26 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
祖梦奇,户部侍郎。
父龟图,起居郎。
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①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
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④为不闻而过之。
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
”时皆服其量。
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
蒙正笑日:“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 ”闻者叹服。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下则火灾,上则彗孛b èi ,观者恐惧,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
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kuàng ③,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
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
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
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④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蒙正初为相时,张绅知蔡州,坐赃免。
或言于上曰: “绅家富,不至此,特蒙正贫时勾索不如 意,今报之尔。
”上命即复绅官,蒙正不辨。
后考课院得绅实状,复黜为绛州团练副使。
及蒙正 再入相,太宗谓曰: “张绅果有脏。
”蒙正不辨亦不谢。
[注] :①擢 (zhu ó):选拨。
②阳:同 “佯”,假装。
③贶 (ku àng) :赐,赏赐。
④侃然.刚毅正 直的样子。
2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若一知其姓名 若:如果C .或言于上曰 或:或者 2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乘彼垢垣,以望复关 再拜献大王足下2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蒙正刚直大度的一组是( A )②蒙正遽止之 ③闻者叹服 ⑤特蒙正贫时勾索不如意,今报之尔 C .①②③ D .③④⑤2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 .对公然蔑视自己的人,吕蒙正不想知道他的名字,认为知道了,会终身不能忘记,不 如不知道为好。
B .一位京官要送给吕蒙正一面能照二百里的古镜,吕蒙正认为自己的脸面才碟子大,派 不上用场,所以没要。
C .正当太宗洋洋自得, 夸耀自己治理下的社会一派繁荣的时候, 吕蒙正却说亲眼看 京城外不远处就有很多人饥寒而死。
D .在处理贪官张绅的问题上,吕蒙正先是受到误解,后来才得以澄清,但他始终不予辩 解,也不谢恩。
四、 (12 分)27 .联系第一部分的文言文文段,把下列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
译文: 吕蒙正假装作没听见而从他面前走过去。
(2)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
译文: 希望陛下看到近处以至于想到远处,这是百姓的幸运啊。
!3. ( 2006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 C ) B .尝灯夕设宴 尝:曾经 D .及蒙正再入相及:到 A 时皆服其量B 乃知理乱在人C 欲献之蒙正以求知D 及蒙正再入相 ①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 ④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 ⑥蒙正不辨亦不谢 A .②④⑥ B .①⑤⑥《五代史·冯道传》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予之论士曰:“行已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②,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氏家训》③,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④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顾炎武《廉耻》)注:①《五代史》,指宋·欧阳修撰的《新五代史》;②三代,此指夏、商、周三朝;③ 《颜氏家训》,是北齐颜之推为训诫自己的子弟而写的著作;④《小宛》,《涛经·小雅》中的一篇。
2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善:好B.四者之中,耻尤为要要:切要C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达至D.吾时俯而不答时:时常2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耻之于人大矣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B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C.治人之大法D.不廉则无所不取异哉,此人之教子也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2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不是作者本人原话的一组是( A )①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④四维不张,国乃灭亡A.②④⑤B.①②⑤②廉耻,立人之大节③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⑤行己有耻C.①③④D.③④⑤25 .下列对原文的转述和理解,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C ) A.礼、义、廉、耻是四种维系国家稳定的道德力量。
B.人不廉洁,贪得无厌,这样的行为根源于没有羞耻之心。
C.颜之推为了下一代有良好的教育,鼓励自己的子弟学习鲜卑语。
D.颜之推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希望自己的子弟懂得大是大非。
26 .联系第一部分的文言文段,把下列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呜不已于风雨。
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答: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 世道衰微,不讲礼义, 丢掉廉耻, 这样的风气 (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不过。
松柏经得起岁寒的考验,雄鸡不惧风雨、依时鸣叫;在那种昏暗、 迷乱的日子里,也示尝没有头脑清醒(不从流俗)的人。
4. ( 200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19 题。
一日,新安贾①合两部②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③,莫不毕集。
列兴 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
两肆皆奏《鸣凤》 ⋯⋯ 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日李伶,东肆则马伶。
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 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与新安贾曰: “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 部更奏《鸣凤》。
奉一日欢。
”既奏,已而论河套④,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葡 匐称弟子。
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 “子,天下之善技也。
然无 以易李伶。
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马伶曰: “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