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忧郁、悲情的浪漫主义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悠扬美丽的旋律和浓烈的情感而著称。

而他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更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浅析一下这部协奏曲的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我们来看看这部协奏曲的构成和结构。

这部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和快板。

第一乐章中,钢琴和管弦乐团的争论和对话交织在一起,充满激烈的冲突和情感的碰撞。

而第二乐章则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抒情和柔情的一面,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幽静的画卷之中。

而第三乐章则以其激昂的节奏和令人振奋的情绪,为整部协奏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在音乐形式上,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延续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传统,采用了宏大的音乐结构和宏伟的乐章形式,充分展现了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

在曲式的处理上,拉赫玛尼诺夫也充分发挥了钢琴协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的特点,巧妙地运用了对位、重复、变奏等技巧,使整个乐曲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音乐表现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协奏曲的音乐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一向以其丰富的和声和优美的旋律著称,而这部协奏曲也不例外。

他巧妙地运用了协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的特点,将钢琴与管弦乐团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乐曲的编配上,拉赫玛尼诺夫也充分发挥了管弦乐团的音响效果,运用了大量的弦乐、木管和铜管的混合,使整个乐曲具有了浓厚的俄罗斯风情和浓烈的民族特色。

而在音乐表现上,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也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内涵。

整个乐曲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宇宙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尤其是第二乐章的慢板部分,拉赫玛尼诺夫巧妙地运用了如泣如诉的旋律和动人的和声,展现了对人生的无尽思念和对爱情的深深眷恋,使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我们来谈谈这部协奏曲的艺术价值。

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无疑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巅峰之作之一,也是钢琴协奏曲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对《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演奏特点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于1900年至1901年间创作的。

在创作这部协奏曲之前,拉赫玛尼诺夫曾经经历了一段创作低潮期。

他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在首演时遭到了失败,这对于作曲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是在经历了心灵上的挣扎和艰难之后,拉赫玛尼诺夫通过协奏曲的创作重新找到了音乐上的灵感和自信。

在创作这部协奏曲时,拉赫玛尼诺夫处于内心的极度忧郁和沮丧之中,这也在作品中得到了表现。

他通过这部协奏曲的创作,成功地克服了低谷期,也重新获得了音乐创作的动力。

二、音乐结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由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演奏的,他的妻子纳塔莉亚也在其中担任钢琴演奏的角色。

这部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即快板-缓板-快板。

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具有极具震撼力的开篇,华丽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是缓板部分,这部分音乐悠扬而深沉,由独奏钢琴和交响乐团交替演奏,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第三乐章再次回到了快板的节奏,这部分充满了活力和激情,音乐的终结处更是气势恢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演奏特点《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钢琴演奏方面要求极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钢琴家都把这部作品视为考验技术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挑战。

协奏曲中融合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个人风格和对钢琴的深刻理解,充分展现了他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全面才华。

在演奏这部协奏曲时,音乐家需要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以表现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内在张力。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将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浅析肖邦《c小调夜曲》

浅析肖邦《c小调夜曲》
1 7 ’ -2 4 4 1 -4 8 6 5 —7 2
7 7
三级 曲 式 结 构 a a
e e 1 f e 。 f l a a b ’ c a b c a d

小 节 数
4 + 4 4 + 4
4+4
4 + 4 4 + 4
一 一
B 段 ( 9 - 1 6 ) 由两个 对 比乐 句 组成 ,4 + 4 方整 性结 构 的转 调乐 个G 音 是延 留音 ,本 在 强拍上 ,但是 将 其处 理为P 弱 拍 ,与 1 4 / J ' 节 的G 音 形成 对 比 ,仿 佛 由明 亮突 然 转 向暗淡 ,表达 出 内心 的矛

前 言
肖邦 是 波 兰 伟 大 的音 乐家 、作 曲家 , 是 欧洲 音 乐 史上 1 9 世 没有 直 接 从 主调 再现 ,而 是从 关 系大 调 E 大调 开始 ,随后 转 入主 纪 浪 漫主 义 音乐 的 重要 代表 人 物 之一 。他一 生 创 作了 大量 的 钢琴 调 。 曲 ,被誉 为 “ 钢 琴 诗人 ”。夜 曲和 圆舞 曲是 他 创作 中最 富浪 漫气 2 . 中部 ( 2 5 - 4 8 )为 带 再现 的 单 二部 ,与 首部 形 成鲜 明的 对 质 的体裁 。他 的夜 曲表 现 的情 感 很丰 富,有 的清澈 、 明镜 ,没有 明显 的波 澜 ;有 的乐 曲 内部 形成 不 同 的情绪 对 比 。而创 作 于 1 8 4 1 年的 《 c 小调夜 曲》 ( o p . 4 8 n o . 1 )更 是 打 破 了夜 曲 的 一般 格 局 ,这 首夜 曲富含 抒情 性 、 悲剧 性 与英 雄性 ,音 乐形 象对 比异 常 强烈 、 突 出 ,充满 了动力 ,将 乐 曲再 现 部 分发 展 为一 种严 峻 、激 越 、充 满戏 剧 性力 量 的 内心 独 白 ,使夜 曲这种 体 裁从 形 式到 内涵 都进 入 了一种 更加 新 颖 、深刻 的境 界 。

肖邦升C小调夜曲(OP.27NO.1)曲式与音乐分析

肖邦升C小调夜曲(OP.27NO.1)曲式与音乐分析

肖邦升C小调夜曲(OP.27NO.1)曲式与音乐分析摘要:肖邦的夜曲既具有高贵优雅般的2旋律,又具有变幻的和声色彩,情感充实、思想丰富。

同时又伴有宁静、梦幻般的气氛,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为优秀的音乐艺术形式。

升C小调夜曲(OP.27NO.1)音乐语言细腻、考究,和声色彩丰富。

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布局完美。

由开始抒情性第一主题,经发展已变为悲愤交加、慷慨激昂的悲剧性英雄性形象。

音乐发展对比强烈、充满动力、富于戏剧性是肖邦夜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从而展示了肖邦夜曲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肖邦;升C小调夜曲:曲式与音乐分析夜曲(Norturne)系拉丁语Nox演变而来。

是一种旋律优美、感情细腻、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式。

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作为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

它的创始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游吟诗人,其名称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

夜曲特有的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在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夜曲在18世纪是流行于欧洲贵族沙龙里的一种小型器乐套曲,后至19世纪初期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菲尔德0,782―1837)受到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创作了一种表现静夜沉思的抒情钢琴曲。

并将这种体裁称为“夜曲”。

尽管菲尔德对于夜曲这种体裁的开创功不可没。

但是菲尔德的作品多为沙龙小品,内涵不够深刻。

19世纪以后,夜曲这种体裁有了一定的发展,后来肖邦所创作的夜曲,则大大提高了夜曲的艺术价值,不仅扩大了它的曲式规模,还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意境、多彩的织体。

可以说肖邦把这种体裁提高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之真正成为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的钢琴体裁之一。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1是19世纪欧洲的伟大钢琴家、作曲家。

被誉为“钢琴诗人”。

他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也是音乐史上最富有独创性、创造天才最突出的音乐家之一。

浅析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Op.13“悲怆”》

浅析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Op.13“悲怆”》
(二)第二乐章回旋曲式。第二乐章开头写着 Adagio 慢板。本乐章是慢板的音乐,是充满希望的一首缓慢温柔的 曲子。这一乐章连线较多,大体连贯柔和,但是第 42 小节 出现了三连音,使曲子听起来稍微有一些紧张,不过第 51 小节之后又回归平稳。第二乐章旋律简单优美,深受大众喜 爱,仿佛生命的力量在召唤。这一乐章抒发了贝多芬真诚的 感情,缓慢的节奏使人舒心。
版社,2010. [2] 于润洋 . 西方音乐通史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侯艾岑(199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方向)。
一、贝多芬《c 小调奏鸣曲 Op.13“悲怆”》的 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与他的音乐背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生于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和祖父都 是宫廷里的乐师。他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经常吵骂贝多芬, 他的童年并不快乐。20 岁那年,在波恩大学上课的贝多芬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不久后,法国大革 命爆发,激发了他对这个时代的诸多看法,紧接着创作了奏 鸣曲以示心态。
(三)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是三个降号的 回旋曲,为 c 小调,拍子为 2/2 拍。开头标记有 Allegro 快板。 第 61 小节进入第二主题,降 E 大调,风格明朗,对位精准, 赋予戏剧性和幻想,在法国大革命时代,人们勇于追求自由, 追求幸福,反抗恶势力,充满着满腔热血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二、《c 小调奏鸣曲 Op.13“悲怆”》情感分析
(一)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一乐章较为阴森,引子标 记 Grave 庄板,演奏速度较缓慢,三个降号,是乐曲的重心。 第一小节左右手两个和弦弹下去,阴森的音乐氛围立刻就飘

浪漫主义时期的“逆行者”--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分析

浪漫主义时期的“逆行者”--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分析
F o RuM
浪漫主义 时期 的“ 逆行 者 ’ ’
以勃 拉 姆 斯 《 c小调 第 一 交 响 曲》 为 例 分 析
一屈 亚 军 山 西 大学 音 乐 学 院
摘要 : 勃拉 姆 斯 作 为德 国音 乐 史上 著 名 的作 曲 家 , 史界 对他 的评 价 褒 贬 各 异 。他 的音 乐 虽有 一 些德 奥 古 典 传 统 音 乐的 影 子. 但 也 呈 现 出古典 主 义所 不 具 备 的 新 鲜 元 素 。 他 既 有 与 一 些 浪 漫 主 义 作 曲 家 不 同 的创 作 原 则和 技 法 , 又 同样 体 现 着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的情 感 表 达 。 本 文通 过 对 勃拉 姆 斯 《 c 小 调 第 一 交 响 曲》 进 行 简要 分 析 , 总 结 归纳 其 作 品 中所 包含 的 古 典 主 义 技 法 以及 浪 漫 主义 的 思 想理 念 。从 而 进 一 步 了解这 位 生 活 在 浪 漫 主 义 时期 低 调 却 伟 大 的作 曲 家。 关键词 : 勃拉姆斯
及旋 律 、 节奏和和声 等方面 , 都 使 人 感 到
他 接 近 先 辈 的 痕迹 . 同 时 也 反 映 了他 丰 富
克逊 学 习钢 琴 .并 得 到舒 曼夫 妇 及 约 ・ 阿
希姆 的 赏识 他 是 演 奏 与创 作 并 驾 齐 驱 的
音乐天才. 他 的作 品兼 有 古 典 创 作 技 法 和
浪 漫 主 义精 神 .尤 其体 现在 交 响 曲 中 , 时 而 气势 恢 宏 , 情绪多变, 时 而舒 展 浪 漫 , 有 自 己的 创作 特 色 : 同 时他 在 对 奥 地 利 民歌
的 改 编 上也 做 有 很 大 的 贡 献 代 表 作 品 有

浅谈莫谢莱斯c小调第七钢琴协奏曲悲怆的创作原则与演奏

浅谈莫谢莱斯c小调第七钢琴协奏曲悲怆的创作原则与演奏

浅谈莫谢莱斯c小调第七钢琴协奏曲悲怆的创作原则与演奏技术论文伊格纳茨·莫谢莱斯(IgnazMoscheles1794-1870)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钢琴家、作曲家之一,更确切的说,在1815至1830年间,许多最顶级的艺术名家都认定这一时期是他的时代。

他的作品结合了精湛的技术、极为深刻真切的情感表达和对艺术的完美掌控,他可爱而直率的性格及其高超娴熟的技艺使他成为一代学生们的完美导师。

1794年,莫谢莱斯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说德语的犹太人家庭,在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于1808年移居维也纳,并开始了作曲学习,其中对位法老师阿尔布雷希茨贝格以及作曲老师萨列里为他之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梅耶比尔和胡梅尔,而更重要的是,在为著名指挥家萨列里担任副指挥期间,他被推荐改编贝多芬著名歌剧《费德里奥》的钢琴缩谱,因此有机会多次同贝多芬进行接触与交谈,并逐渐发展为关系密切的朋友。

1815年,他为钢琴和管弦乐所作的《亚历山大变奏曲》(op.32)首演获得成功,并开始了几年的巡回演出。

在此期间,他游历了北欧和西欧,并投入了大量精力去了解巴黎和伦敦的文化艺术。

1824年,他在伦敦结识了门德尔松并为之授课,由此发展成为终生、亲密的友谊。

之后,莫谢莱斯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多年,在钢琴、作曲、指挥和教育领域积累了很高声誉。

1846年他回到德国,受门德尔松的之邀,在其刚刚成立的莱比锡音乐学院担任钢琴和作曲教学。

莫谢莱斯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此外,还创作了一部交响曲、一部序曲、多部艺术歌曲和一部小型室内乐作品。

他的八部钢琴协奏曲是在1818-1838年间完成的,其中前五部沿用了较为传统的创作方式,但每一部都展示出作曲家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才能。

而后三部协奏曲则集合了他最大胆进步的作曲理念,并都拥有浪漫的标题(幻想、悲怆、田园),充分显露出作曲家对19世纪社会变革解放运动的关注。

1835年,莫谢莱斯创作完成了《c小调第七钢琴协奏曲“悲怆”》的第一乐章,于5月在伦敦首演,同年10月,创作完整的第七协奏曲于莱比锡公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赏析--帕尔曼《忧郁小夜曲》

赏析--帕尔曼《忧郁小夜曲》

赏析--帕尔曼《忧郁小夜曲》
《忧郁小夜曲》作于1875年,小提琴独奏,管弦乐伴奏的乐曲(在演奏会上,常以钢琴伴奏演出),1876年首演于莫斯科。

本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调,又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目。

本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调,又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目。

一般来说,器乐上的小夜曲都是一些象轻快的组曲一样的为情人而唱的歌曲,但在这首乐曲里,柴可夫斯基却把它解释成为像声乐的小夜曲一样的为情人而唱的歌曲。

或许也可以说是一首'给无情人之歌'了。

乐曲为行板,降b小调,后又转为降a小调,3/4拍子。

小提琴独奏的主题在G弦上展开,如长吁短叹般甜美而又充满悲情,饱含着抑郁的色彩提琴世界Con Brio。

美与忧伤同行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学分析

美与忧伤同行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学分析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 文艺生活south wind 南风 87[关键词]浪漫主义;俄罗斯民族传统;忧伤;旋律;和声1 绪论笔者选择《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因为笔者认为这部作品是拉赫最重要的一部,也是标致他创作成熟,建立个人风格的一部作品。

由于拉赫是钢琴演奏家,他的作品中钢琴部分都有极高的技巧和难度。

此曲中钢琴部分就显示了高难度技巧和炫目的华彩,曾被誉为是最难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也是众多国际一流钢琴家青睐它的原因;作品中乐队与钢琴的协作、对抗、联合都使之成为指挥家的偏爱,屡屡成为各大交响乐团的首选曲目之一,其经典地位可见一斑。

因此,笔者选择《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想要透过它,阐释“忧伤”何以成为拉赫音乐的标签,而拉赫又是通过怎样的技术手段和音乐语言来呈现他的“忧伤”的,以及他这种音乐风格形成的内部与外部原因。

2 创作概况为了更好的进入《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研究,本文将首先介绍拉赫的创作概况。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乐章的主题和突出的音乐元素来逐个分析《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征及其忧伤的情感所在。

3 音乐本体艺术分析《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拉赫一生作品中举足轻重的一部,,笔者将针对这部作品中创作技法对作品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力求更进一步了解拉赫以怎样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技法来展现忧伤这一特质的。

4 “钟声”的情节《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开始是一段由钢琴独奏的引子。

谱例1这段引子是在c 小调上的一组和弦与低音交替进行而成,共八小节。

一系列在c 小调下属功能上模仿钟声的柱式七和弦依次奏出,除了第五小节bB大调的重属七和弦使音乐具有大调的明朗感外,整个引子的和弦与低音都呈现一种沉闷压抑的情感色调。

这是由于大小调交替的和弦音响带给我们的情感色彩。

两种调性的和弦混合交织在一起时,音乐情感的色彩对比就极为明显,明朗中忧郁,宽广中伤感。

升c小调听后感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升c小调听后感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升c小调听后感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代表人物肖邦升c小调夜曲听后感《升c小调夜曲》是肖邦所有夜曲中结构最大,这首作品集中了肖邦夜曲的很多优点,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极富有诗意和热情。

这首作品结合了作曲家旋律,音色,织体,和声,结构等音乐构成要素的特点,是一首特殊且珍贵的作品。

曾经读过一句话说:聆听一首钢琴曲,死于一夜肖邦,然后慢慢地,然后慢慢的用一生时间醒过来。

一开始我还不明白这句话的内涵,再后来我发生了一件对我来说挺重大的事,那段时间我心情很不好,然后每天夜里我都会听肖邦的夜曲,我才真正读懂了它的强大威力和这句话的内涵。

肖邦的夜曲有一种魔力,虽然肖邦是一个犹豫矛盾体,但我总能听出他内心的强大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肖邦的音乐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它有时是细腻的,有时又有稍纵即逝的暗示,这种暗示只可意会,有时又会有暴力感,所以他的作品是非常难诠释出来的。

他的夜曲也是如此,谱面上看来,是没有那么大难度,比起李斯特一些作曲家的曲子来说,谱子看起来稍微简易。

但其实是非常难的,他的风格是悲伤忧郁的,具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气息,对技术、声音的控制、踏板的处理、句子的呼吸要求是非常大的。

每次聆听肖邦的夜曲都会禁不住的惊叹,肖邦在每次演奏,都会给人不一样的心情和情怀。

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播放着肖邦的21首夜曲,内心会十分的安静,很多杂乱的情绪会消失,沉浸在夜曲中,与肖邦一起聆听深夜。

肖邦用自己一生的智慧精髓写成了这首作品《升c小调夜曲》,这首作品是他的遗作之一,死后被世人发表出。

我从这首作品读出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和心境,从引子的沉寂压力祈求,到忧伤平静,到后面的激动转化到无奈又充满希望。

我看到了肖邦是一个纠结且又有无限渴望的憧憬。

这首作品是我觉得在21首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夜曲作品,在浪漫主义时代起了先锋作用和重要的地位。

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韦伯、舒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肖邦、R.舒曼、柏辽兹、帕格尼尼、李斯特、勃拉姆斯、W.R.瓦格纳、布鲁克纳、小约翰·施特劳斯、奥芬巴赫、圣桑、弗兰克、柴可夫斯基。

探析肖邦《~#C小调圆舞曲》中的悲情性

探析肖邦《~#C小调圆舞曲》中的悲情性
参 考文献:
这 个音 乐 主题 优 美 的旋律 线 和 和声 配置 结 合得 异 常 细腻 。主 …张式谷 ,潘一 飞. 《西方铜琴 音乐概 论 》.人 民音 乐出版社 ,2 0 06 题 旋律 以六 度 音程 起 始 ,一 开始 ,六度 和 声音 程 的下 行旋 律 从第
关键词 :肖邦 ;圆舞 曲;悲情性 物。
肖邦 的音 乐 风格 有 着及 其 显著 的 个人 特 点 ,其音 乐 内涵丰 富 而多 元化 ,时而 是骑 士 般 的潇 洒 ,时 而扮 演 女性 的温 柔 ,既有 英 雄 主 义 的冲 动豪 放 ,憧 憬 爱情 的激 情 和渴 望 ,又 有 极端 的 忧郁 , 沉 思和 绝 望 ,正 是这 种 充满 矛盾 性 格 的特 点 ,构 成 了 肖邦音 乐 绚 丽 多 彩 的丰 富 内涵 ,但 肖邦 音 乐 中最令 人 们 心灵 为之 感 动和 震撼 的, 却是 他那 些 不 同程 度上 蕴含 肖邦音 乐 悲情 内涵 的社 会 ,心 理 和 个人 境 遇 的诸 多 因素 的作 品 ,使 肖邦 成 为真 正 的钢 琴 诗人 ,体 现 了 肖邦音 乐 的最 高价值 。 肖邦短 暂 的一 生 总 是蒙 上 了一层 悲 情 色彩 ,特 别 是在 他 黯 淡 孤 寂 的 晚期 ( 8 7 1 4 ) ,在这 个 时 期 , 肖邦 遭 受 到 的最 大 打 14 — 89 击 是 与共 同生 活 八年 之 久 的乔 ・ 桑之 间 的关 系 彻底 破 裂 ,之后 治 孤 身一 人 客居 巴黎 ,心情 十 分忧 郁 ,肺 病 日益 加 重 ,却 为 了生活 还 得继 续 带病 教 课 ,在 这 份 黑色 心境 笼 罩 下创 作 了这 首 《c 小调 圆舞 曲》 。 《C 小调 圆舞 曲》 是 一 首浮 想 翩翩 ,意境 悠 远 的钢 琴 诗 篇 , 是 带有 回旋 曲特 点的三 部 曲式 , 肖邦 别 出心 裁 地对 音 乐加 以诗化 处 理 , 以 脱 离 单 纯 为舞 蹈 伴 奏 的舞 曲特 点 ,采 用 近 似 于 玛 祖 卡 舞 曲 的节奏 ,从 纯 娱乐 场 所走 进 典雅 的 沙龙 客 厅 ,借 圆舞 曲形式 表达 他 内心 异 国怀 乡 的离 愁别 叙 和思 恋 故人 的这 种 难 以言 喻 的悲 情 ,是 肖邦 生平 创 作 的2 首 圆舞 曲中最 能体 现 肖邦 悲情 个 性 , 民 1 族性 的 圆舞 曲,舒 曼称 其为 “ 灵 的圆舞 曲” 。 心 乐 曲没有 前 奏 ,第 一部 分 即 出来 一个 充 满忧 郁 ,黯 淡 色彩 的 主题旋 律 : 谱例卜1

忧郁与悲情——浅析肖邦与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创作风格的异同

忧郁与悲情——浅析肖邦与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创作风格的异同

2017年第11期(总第323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1,2017(CumulativelyNO.323)忧郁与悲情——浅析肖邦与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创作风格的异同张鸿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摘要】肖邦与柴可夫斯基,两位同为享誉世界的浪漫派音乐作曲家,忧郁与悲情充斥着他们柔软却永不满足的心灵,渗透进他们的作品中,因民族、性格、人生经历的差异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

文章将浅析肖邦与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关键词】 肖邦;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风格与情感【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人物故事概述(一)忧郁的诗人——弗雷德里克 肖邦肖邦出生于波兰,是浪漫派早期的作曲家。

肖邦四岁学琴,7岁写出《g小调波兰舞曲》,19岁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

在俄国沙皇入侵波兰时肖邦不愿成为亡国奴被迫离开波兰来到巴黎,一直到他去世都再没能回归故土。

在巴黎,肖邦很快受法国上流社会追捧,不仅与李斯特、柏辽兹、米茨凯维奇、雨果、海涅等名人交往密切,还遇见了他的挚爱——法国女作家乔治·桑。

纤弱儒雅的肖邦与反传统并带有女权主义思想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之间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两人生活在一起长达9年。

肖邦的作曲生涯在这几年达到了顶峰。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痛失挚爱的肖邦心情变得十分忧郁,肺病也加重了。

在之后的创作中,肖邦在作品中渗透着难以掩饰的忧郁情绪。

1849年肖邦已无法继续演出和授课,失去爱人也无法回归故土以及病痛的折磨使他苦不堪言。

同年10月,肖邦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

在葬礼上李斯特弹奏了《葬礼进行曲》,肖邦的心脏运回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波兰,安置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里。

这位“远离母亲的孤儿”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二)悲情主义者——彼得 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五岁时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学琴,长大后在父亲的坚持下到法院工作当起了公务员。

肖邦遗作c小调夜曲介绍-解释说明

肖邦遗作c小调夜曲介绍-解释说明

肖邦遗作c小调夜曲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肖邦遗作c小调夜曲,是著名的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的一部作品。

这首夜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悲怆的情感而被广泛认可和喜爱。

它是肖邦在他的39年的短暂生命中留下的众多作品之一,也是他生前亲手写下的最后一首作品。

肖邦遗作c小调夜曲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立钢琴作品。

它的构思与他之前的夜曲作品相似,但却展现了更加成熟和深邃的音乐风格。

这首夜曲由悲伤、哀怨和温情的音乐元素构成,通过细腻而富有表情的旋律和和声展现了肖邦对生命和爱情的独特理解。

肖邦遗作c小调夜曲不仅在曲式和结构上呈现出精心构思和巧妙设计,还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魅力。

这首夜曲由悲伤的主题展开,渐进转向安宁和平静,并在高潮处表达出深情的悲哀。

这种情感表达的转变和对比使得这首夜曲具有了独特的张力和感染力。

肖邦遗作c小调夜曲的音乐风格彰显了肖邦作曲风格的独特性。

其旋律优美动人,和声丰富多变,节奏感强烈。

肖邦以琴键和声音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这首夜曲具有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誉为肖邦最具代表性和最能展现他音乐才华的作品之一。

肖邦遗作c小调夜曲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和感受。

它以其动人的旋律和独特的情感表达,使人们沉醉其中,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和美的思考。

这首夜曲不仅仅是肖邦音乐的杰作,更是一种精神的启示和情感的宣泄。

它将肖邦作为一个伟大作曲家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音乐史上,成为他不朽的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和说明: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组织结构有清晰的了解。

通过介绍文章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安排和逻辑展开。

本篇文章的结构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用来引发读者的兴趣并引入主题。

引言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方面的内容。

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文章要讨论的主题:肖邦遗作c小调夜曲。

论C小调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论C小调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论C小调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标题论C小调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作者王玲关键词c小调奏鸣曲悲怆艺术特征指导老师徐欣专业音乐学正文引言com771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他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和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被后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在他的一生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有两首是作者自己命名的其中一首就是《悲怆》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3号作于1798年贝多芬将《悲怆》奏鸣曲的主题献给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正是他开始失去听觉的时候在这作品中反映了当时贝多芬孤独生活中的内心体验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悲怆》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颠峰之作是音乐的完美典范他的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向我们的灵魂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十八世纪是一个兵连祸结的时代也是歌舞升平的时代是古典主义没落的时代也是新生运动萌芽的时代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奥地利指挥家com回忆贝多芬弹奏他自己的作品悲怆奏鸣曲情形的话有一回贝多芬沉迷在音乐无限的世界里传达出超越世俗的感觉他的精神挣开所有的束缚摆脱所有的桎梏喜悦满溢地飞升到明亮的苍穹接着他的演奏狂野有如飞瀑怒潮狂刀断帛如咒语般强而有力地压制住他的乐器坚实的乐器似乎难以承受不久他开始耗尽力量归于平淡从悲怆中得以解脱然而他的精神再次昂扬抚慰了短暂无常的世间痛苦接着乐音的光芒开始转向找到归宿虔诚的声音舒畅地归入了神圣大自然的怀抱有谁能探测大海的深度神秘的梵文只有创始者才能了解美国钢琴家作曲家理论家鲁多夫莱蒂Rudolph Reti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说道自从18世纪以来作曲家的创作不是基于结构的设计而是将旋律动机细胞的精制的演变暨于一个主题的模式中此文采用了了莱蒂的主题和动机的分析方法只是从主题和动机研究来研究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李丹在《试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中说到贝多芬的音乐是以情感人《悲怆》演绎了贝多芬充满激情的悲怆人生交织着痛苦与欢乐哀怨与酸楚显着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英雄气概与悲壮情怀的向往作者把《悲怆》的音乐构思和情感作为论述的重点而安徽蚌埠学院朱虹的《从悲怆探析贝多芬的作品风格》是从独创的曲式结构和全新的创作技法的分析对作品风格来论述在此论文中写到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乐效果它深刻展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这两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悲怆》奏鸣曲进行论述都揭示了贝多芬在此曲中内心情感和精神信阳师范学院艺术系员苗苗的《试论贝多芬奏鸣曲与的英雄性》里写到com公认人类历史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是音乐发展史中最其影响的音乐家之一他是音乐的普罗米修斯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坚强勇敢的生活下去他创作了很多不朽的传世之作《悲怆》和《热情》是其中最著名的两首钢琴奏鸣曲论文从分析《悲怆》和《热情》两首奏鸣曲来体现贝多芬的英雄性作者通过对《悲怆》和《热情》的对比综合分析来体现贝多芬的英雄性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之一他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从小就显现出他卓越的音乐天赋他有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贝多芬他的创作形式严谨内容深刻二者高度统一至今对他资料收集和整理的书籍对他的研究有很多对c小调奏鸣曲《悲怆》都也有很多的研究也有很显著的成就如萧韶的《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经典指南》对贝多芬的作品从曲式结构创作背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付晓东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综合分析》只对《悲怆》第三乐章曲式结构的分析进行了曲式分析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就像优美的田园诗一样面向现实面向人生令人鼓舞并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我行我素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音调庄严情绪激昂感情崇高这些因素彻底形成了贝多芬的初期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进行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的悲怆贝多芬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维也纳时期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本曲《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民族性把自己的精神融入作品中揭示出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第一乐章是以沉重的缓板在与表现其风格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情绪的变化缓板快板交替出现快慢分明主题明确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它的风格柔和温雅优美流畅的进行第三乐章回旋曲是快板的乐章风格明确充满田园风味轻快流畅二作品的艺术特征《悲怆奏鸣曲》即《第八钢琴奏鸣曲》又称《c小调奏鸣曲》在贝多芬创作中是一个重要阶段1792年是暴风雨般的革命年代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悲怆就是在这个年代诞生的是贝多芬二十七岁时的作品《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作品13号悲怆patheticus源自与拉丁文patheticus意为苦难的令人同情的《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一旋律的表现特征《悲怆奏鸣曲》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作品的开始运用沉重的缓板Grave沉重的缓慢音乐充满了悲剧的气氛这个乐章是属于较为严肃的作品也是整首作品中令人感受最深的部分重板的引子充满了强烈的激愤情绪的庄板给乐章增添了悲剧的气氛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心中的愤怒和对现状的不满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我们时刻感受到贝多芬与命运的斗争引子的动机和快板的动机相结合紧密地突进到快板的内部成为巨大的统一性的根源在其中我们温暖可以听到悲惨的呼吸凄凉的哀诉清晰的表现出贝多芬的冲动和钢铁般的意志然而在《悲怆》呈示部的主部突然改变变成了灿烂的极快板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灿烂的快板音调突出了光明的气势快板部分的进行是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突出贝多芬的兴奋与激情表现出交响乐般华丽灿烂的性格具有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呈示部和前面的引子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异再现部又以变奏扩大和缩小的手法重复了呈示部的成份第一主题是激动而且快速的情绪在第二主题将音乐从小调转为大调这让主题更加明亮主题强有力的推动力这部分的风格非常激动而且快速之后又将悲伤的极慢板前奏带回这样的主题一再出现到最后以灿烂的激快板轻快且坚定的结束整个乐章的速度变化是缓板和快板交替的出现乐曲快慢分明主题性较强《悲怆》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开头用的是沉重的缓板Grave光明的期望用高音区柔和的八度旋律和节奏匀称的和弦伴奏表达出来在音区上也是一高一低第1小节的主题动机上行模进两次悲愤激动的心情不断加强呈示部便是一般奏鸣曲所用的快板Allegro往上升的渴望支配了快板主题的所有部分一种使内心获得自由的解放感使乐思与连贯性形成统一由右手在低音与高音间奏出主题第二主题转为大调左右手同时为伴奏右手的最高音突显为主要的旋律从75-79小节的转调模进音高不断上仰扬带有一种宿命感在左手的简洁的伴奏织体左手的简洁的伴奏织体中右手的在高低音声部上穿插着轮流奏出优美清澈的旋律一问一答而相映成趣结束部第一主题的高音阶旋律以半音上行为主低声部以下行为骨干密集的和声变化体现里气势恢弘的动感在旋律和节奏方面一开始是44拍c小调而缓慢且浩大庄严的和弦展现了和曲名一样的悲怆情境一开始的和弦是很沉重的用切分音来更加突显它的沉重右手的一些单音符也只是伴奏速度是很自由且快速的在缓板的最后是一连串半音阶用来带出快板是承接前面引子的c小调转为22拍第一主题由左手弹出的快速八度音连续八个音符伴奏右手则是从低音区冲向高音区猛烈的抗争着音与音之间是急速的推进节奏非常紧迫虽然快速但旋律鲜明节奏都很单纯第二主题保持了主题的推动力一浪接一浪地没有间歇带到一连串的主和弦之后又将阴郁悲伤的极慢板前奏带回之后才进一步发展达到更深一层的强烈意味最后曲子开始总括性的再现对乐章的开端做最后一次的回顾然后轻快且坚定的结束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Adagio cantabileAdagio意大利文原意是闲暇因此它在缓慢之中带有悠然的闲意它的风格是柔和温雅优美流畅的进行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这是贝多芬最优美的慢板乐章是高雅淳朴的美妙歌唱主要的主题美妙动听很符合如歌的本意中间部分则对比完美如同抒情的无词歌它的音响接近于弦乐四重奏此旋律非常接近德国的民歌在第二乐章中有完全不同于第一乐章的悠闲优美之感如歌的慢板抒发了诚挚的感情像是作者在倾吐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淳朴优美的抒情旋律响着管风琴一样的音响大调的从容温馨坚定是如同抒情的无词歌主部主题音的高低八度的对比并把织体加厚这个乐章也是在充满热情活力的一三乐章中间的一段充满温暖幽静的小插曲51-66小节是主部原型结构的完全再现两个都是完全重复乐句伴奏连续使用插部二的三连音的形式衬托宽广的旋律显得更加流畅与热情贝多芬表现的是他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阳光一样在每一个音符上希望和爱的阳光是永恒的它终会温暖照亮人心心境也如春天破土的嫩芽使人彷佛备受大自然清新的照顾内心既舒畅又愉悦如例1例1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的回旋奏鸣曲式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使用回旋曲式特点和戏剧性结合的终曲忧郁的歌唱性旋律荡漾着情趣此快板乐章Rondo Allegro 音乐十分亲切具有浓郁的歌唱性主题那优雅旋律每次出现都有变化都有新鲜感荡漾着一股情趣曲中交替着急切的情绪和安慰般的气氛同时随处植入了巨大的热情爆发并与进一步的猛烈激动贯穿起来音乐上它不断扩充节奏上多样化优美轻巧有点儿不安的因素与第一乐章暴风雨般的激情不相符带有忧郁的性质在这乐章中激烈地表现出不安和动摇的气氛贝多芬在治疗了内心的创伤似乎在寻找摆脱生活暴风雨的避难所在森林和田野中在天空中寻找感情的发泄速度活泼快速和一般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一样c小调22拍子一般钢琴奏鸣曲都是由四个乐章所构成而这首《悲怆》是贝多芬少数几首三个乐章一气呵成的简洁有力这种独特悲凄的风格里面也展现贝多芬强烈的新理念及独特的创新第三乐章里面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音乐进入第三乐章亲切典雅没有交响性的激情也没有凝。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c小调前奏曲》被认为是钢琴曲中的经典之一。

这首曲目以其浓厚的情感、深邃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技巧而著称。

本文将从音乐分析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来对这首曲目进行浅析。

音乐分析:《c小调前奏曲》的曲式为三段式,即A-B-A',采用了自由的变奏形式。

整首曲目运用了特殊的和弦进行,营造出悲伤、绝望的情感。

第一段A部分的旋律悲怆,流畅而富有力度变化;B部分则情感更加深沉,具有戏剧性的发展。

A'部分则是对A部分的回顾和发展,情感更加激烈,最后达到高潮。

在节奏方面,曲目的节奏变化丰富多样,有着明显的速度和力度变化。

拉赫玛尼诺夫在曲目中营造了较为复杂的节奏图景,通过变换速度和力度来展现不同的情感。

这需要演奏者有良好的节奏感和动感的把控。

演奏技巧:演奏《c小调前奏曲》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功力。

首先是对琴键的把握。

曲目中有很多双手交叉的乐句和跨度较大的音阶,需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手指灵活性和准确的定位感。

对于这些部分,演奏者需要做好充分的练习,保持手指的灵敏和灵活性。

其次是音色的表现。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注重音色的变化和表达,演奏者需要通过对速度、力度和音符长短的把控,来营造出不同的音色效果。

例如在A部分的抒情旋律要柔和细腻,而在B部分的戏剧性发展则要有力而深沉。

最后是情感的表达。

演奏《c小调前奏曲》不仅需要技巧上的掌握,更需要演奏者对曲目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在演奏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曲目的内在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奏中,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曲目的深意。

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具有挑战性的钢琴作品,它不仅需要演奏者有扎实的技巧基础,更需要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演奏者需要在音乐分析和技巧锻炼的基础上,更要通过自身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使演奏更加出色和感人。

希望更多的钢琴演奏者能够通过对这首曲目的学习和演练,能够更好地领略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魅力。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分析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

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

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

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

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

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

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

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

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

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

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

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

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

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

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

肖邦《c小调夜曲》的悲剧性因素及其演奏要点

肖邦《c小调夜曲》的悲剧性因素及其演奏要点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0 9 . 0 5 7
肖邦 《 c 小调夜 曲》 的悲剧性 因素及其演奏要点
钟 芳
( 华东师范大学 音乐系 , 上海 2 0 0 0 6 2 )

要: 以肖邦《 c 小调夜 曲》 ( 叩. 4 8 n o . 1 ) 为研 究对 象, 以其 中的悲剧性 因素 为主要论 点 , 详 细分析 了作品 中
析。
A段再现 ( 1 7 —2 4 ) 没有从 主调再 现 , 而是 从 E大调 开
始, 随后转 回主调 , 且合 头换 尾 。后 乐句逐渐 将乐 曲推 向第
二、 作 品 分 析 这部作品的整体曲式结构为复三部 曲式 , 其 中首部为单 三部 曲式 , 三声 中部为单二部 曲式 , 兼 有插部性写法 , 再现部 动力化完整再现 。图示如下 : A段( 1 -8 ) 为 4+ 4方正型 的转调乐 段 , 由两个 平行 乐 句组成 。第一乐句建立在主调 C 小调上 , 主题旋 律在 4 / 4拍 的慢板上开始 。在静穆的柱式和弦 的衬托下 , 主题开 始的两 个单音均在弱拍上 , 第三个 音则提前 半拍为 切分音 , 整体动
的材料再 次试 图打破这令人压抑 的气氛 , 却再次徒劳地开放
于主调的属功能。
中, 前者主要体现在主题 及其发 展上 , 后 者则主 要体 现在对
传统三部曲式的创 造性运 用上 。下 面笔 者就 以作品本 体为 对象 , 对这部作 品的 “ 悲情性 ” 和“ 戏剧 性” 因素进 行 系统分
2 0 1 3年 9月 第3 2卷 第 9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f o E d u c a i t o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小调忧郁、悲情的浪漫主义作品分析
作者:邓昆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
摘要:浪漫主义派钢琴音乐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风格各异,不胜枚举。

本文通过舒伯特与肖邦浪漫主义C小调钢琴作品代表作,对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独特的忧郁、悲情特色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关键词:浪漫主义;C小调;钢琴;影响
19世纪政局动荡,社会不稳,整个社会不安、彷徨不定、多愁善感,艺术家们对前途感到渺茫。

浪漫主义新思潮在这种背景下悄然而生,并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代表。

浪漫主义新思潮初始发于德奥,后蔓延至整个欧洲各国。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内容的体现,这个时期的钢琴创作深刻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强调主观内心的抒情与感怀,表达了音乐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主要分析了最具代表性的C小调浪漫主义钢琴作品——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C小调夜曲》。

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对C小调钢琴作品独特的忧郁、悲情特色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1 舒伯特C小调忧郁、悲情特色
19世纪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汇期,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舒伯特受到贝多芬的启发和鼓舞的唯一的早期浪漫主义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受到贝多芬创作影响,舒伯特钢琴曲作品随处可见贝多芬的影子。

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28年,是代表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巅峰的晚期作品中的一首,另外两首是A大调(D.959)和降B大调(D.960)。

贝多芬的《C小调变奏曲》与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相似,[1]不同的是贝多芬用几小节抒发完成,而舒伯特却把音乐放在漫长徒劳的路途中,一直逃避,却一直被追逐,走投无路。

作品在第一乐章英雄及戏剧性的乐曲开始之后,紧接着是两个慢板乐章,最后一乐章使全曲在矛盾的不断斗争中结束,饱含忧郁悲情特色。

C小调第一乐章采用奏鸣式,第二乐章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式,主部主题的性格沉静、含蓄,没有连接部的方式使副部和主部的对比更加直接。

第三乐章采用三部式,第四乐章用插部代替展开部并具有回旋特性的奏鸣式,主部主题以快速六拍子、带连线的八分音符而具有意大利塔兰台拉舞曲的特点,副部主题以密集的音型、进行曲的节奏类似于舒曼《大卫同盟曲集》,而插部主题则因为使用了肖邦夜曲式的分解和弦音型,而获得了梦幻般的忧郁抒情效果。

乐章长达717小节,这种空前的长度把整首乐曲忧郁、无可奈何的情感表现得更加幽深,使它成为奏鸣曲作品中最长的乐章之一。

舒伯特擅长把自由和激情的个人内心情感发挥到了极致,作品个人灵魂深处的情感表达的情感绵绵不绝,充满悲剧的气氛,所发挥的想象更加广阔。

强而有力、振奋人心的紧张感与舒伯特一贯保持的歌唱般的音乐形象完全相悖,一直到呈示部的副部主题才回归到舒伯特最擅长的歌唱旋律,表现了女性化的甜美忧郁柔情。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

舒伯特在遵循奏鸣曲式的基础上使音乐形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与作者内心忧郁的心情交相辉映。

舒伯特乐章开始和结尾使用阴暗色彩的小调,形成了舒伯特在奏鸣曲创作中的独特手法。

舒伯特在钢琴奏鸣曲上的创新最主要体现在将钢琴旋律声乐化,阴暗的色调是作者内心阴郁最真实有力的表达。

2 肖邦C小调忧郁、悲情情怀
肖邦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祖国波兰生活的20年和旅居异国的19年。

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中,整个波兰弥漫着战火的硝烟,祖国沦亡给肖邦造成了巨大创伤,肖邦的一生一直生活在波兰的动荡之中,作为一个异乡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时刻被思乡的感情折磨,疾病的无情更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远离故乡的思念之苦,贯穿他的整个后半生,《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C小调夜曲》是作者内心悲情情怀最具代表的作品。

2.1 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于1831年9 月,波兰华沙革命惨败之后,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极度痛苦,心中的悲愤和担忧交织在一起。

《C小调革命练习曲》正是他内心深处最典型的代表作,这首曲子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勇敢地与敌人战斗。

《C小调革命练习曲》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复三部曲式,是将高度的独特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的融合。

第一部分的主旋律如同战争冲锋的号角声,由一个强有力震撼但极其不协和的九和弦引入,两次十六分音符远距离的两个八度快速下行,形成了一种飞流直下的音流,将内心无比愤怒的情感一涌而出。

乐曲的引子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了震惊激愤的情绪当中。

乐曲中间部主题在上由引子中的典型节奏变化进行模进式的展幵,原来快速的伴奏音型,转为大幅度急剧起伏的琶音,后而四小节回到旋律逐渐加强并上行的半音进行,切分的节奏与渐强的和弦使乐曲的情绪更为激动、高涨。

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了高潮。

高潮部分体现出作曲家在现实面前对祖国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丝幻想,乐曲后面四小节又回到原调,同时也是把乐曲推向愤怒的狂吼最高处。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动机的再现,乐曲中的三连音,使得音乐更加具有立体感,仿佛悲愤的心情进一步加剧,为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终了,恢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

乐曲尾声由阴沉忧郁转入八度强奏急剧下行的强奏,对祖国遭遇战争灾难的悲哀,用微妙的语言音乐表现出了内心的思想感情。

[2]作品整体力度大部分是以f.(强)为主调,再以P.(弱)加以修饰,形成鲜明对比,火热的、有魄力的快板奠定了全曲的基调,[3]作品展示了肖邦极大的悲痛和绝望。

2.2 肖邦《C小调夜曲》
肖邦在不同时期共创作了19首夜曲,织体一般都以波动的分解和弦音型作为低音,来伴奏精心设计的旋律,大多数夜曲具有沉思的、忧郁的、幻想的特色,下行倾向的旋律更让音乐增添了冥想气氛,如Op.9No.1、Op.27No.2、Op.37No.1、Op.72N0.1。

[4]《C小调夜曲》是肖邦最具代表性的夜曲之一,创作于1841年,是肖邦晚期的典型作品,富含抒情性、悲剧性与英雄性,音乐形象鲜明,充满动力性和戏剧性色彩,使整首乐曲仿佛是在安宁、沉静中爆发出异常不可抑制的心灵风暴。

《C小调夜曲》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独树一帜。

《C小调夜曲》采用了ABA三部性曲式结构,主要的调式调性布局为C小调——降D大调——C小调。

[5]首部、中部、再现部均为单三段曲式。

A部又包括了一个小的三段体结构,在低音区宽阔的琶音和弦的微弱音响背景下,朴素的主题旋律悄然出现,缓慢凝滞的主题向上半音级进,接着又向下半音下跌,在平静中,整个音乐形成一个个小起伏。

中段相对于开始段较为舒缓。

开始乐段音乐再现时,第二旋律与在原有的主题旋律交错出现,二者的交错融合,形成一个短暂的复调形式。

整个A部分,深入静中的安宁,使人置身于神秘而朦胧的夜色中的感受,仿佛是沉思、冥想中浸透着一种内心的无限悲凉。

B段与A段明显不同,B段中焦虑、急促不安的短句子是它的特色,不同于之前的悠长而舒展的节奏。

演奏的力度上也是从弱到强,让音乐的内在张力慢慢加强,仿佛悲愤的激情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与宣泄,最终向乐曲的高潮推进。

尾部A段更是强烈而震撼,尾部采用了全新的、果断而有力的旋律,似乎陷入一种强烈的激动中,把豪迈、坚挺的性格注入超越现实的想象之中。

最后音乐突然停在了最具力度的属九和弦上,力度也达到了fff,紧接着在低音区强有力地用八度奏出带有宣叙调式的旋律,过渡到A段的再现。

整个乐章呈现的情绪由平静不安到激愤悲痛到宣泄反抗。

《C小调夜曲》首部以C小调主题旋律,奠定了乐曲的整体情感基调,它并非一般意义的优美抒情,忧郁且悲剧性的在谱例中仿佛喘息与哀叹,制造空气凝重的效果,有意识地加强了旋律内在紧张感、悲痛感。

参考文献:
[1] 李慧君.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16.
[2] 何柳.舒伯特《C小调奏鸣曲》D958的创作风格与演绎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31.
[3] 郭璨.谈钢琴演奏中的“情”与“声”——以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41.
[4] 贾俊萍.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探析——以《升C小调夜曲》为例[J].音乐创作,2013(02):170-172.
[5] 王宇.初探声乐小夜曲与钢琴夜曲的纵横发展[J].音乐时空,2014(13):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