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蓝天下绽放生命之花——谈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

合集下载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遭遇失败或挫折时,由于长期遇到不可避免的失败,而产生了一种无力改变、无法适应的心理状态。

在大学生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十分普遍,给其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一、成因分析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原生家庭影响: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之一是原生家庭影响。

很多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严厉惩罚,受到过度保护,缺乏自主经验的训练等不良教育影响,造成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容易逃避、退缩,缺乏自信心和自信心。

2. 学习压力大: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学习压力非常大,不能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时,就会感到失落和绝望。

由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期望值相比,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因此遇到教育困境时往往感到沮丧,从而习得性无助。

3. 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生在学习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或者没有了解学习的方式,难以达成学习目标。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容易在学业上遇到难关,无法应对,从而习得性无助。

4. 社会压力: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并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如经济压力、社交焦虑等。

社会压力使得大学生往往面临挑战和变化时感到困难和无助。

二、对策分析面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采取以下对策有助于缓解和改善:1. 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大学生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包括家人、朋友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他们应该定期和朋友和家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和成长,帮助他们应对困难和挫折。

2. 加强自我认知:大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价值、目标和需求,以此来帮助他们应对挑战和变化。

3. 改进学习方法:大学生需要改进学习方法,如学习技巧、学习机构等,以此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4. 预防社会压力:大学生需要预防来自社会的压力,如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适应社交环境和人际关系,以此来缓解与社会相关的压力。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高考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日益凸显。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在面对无法控制的困难时,情绪低落、失去信心和动力,感到无法改变当前的状况,进而出现行为上的无能为力。

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习压力过大由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学生本身的自我期望也往往非常高,加上社会对高学历求职的重视,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2.缺乏正确认知一些学生以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持有消极态度,错误的认识影响了学生的表现和信心。

3.缺乏适当的支持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应有的支持,得不到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可能导致情感障碍,出现习得性无助。

对于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的问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部门要适当提供心理支持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团队,对于学生的困扰要及时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家长、老师和学生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要认识到学习不是一切,家长不要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高低,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校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增加学生的兴趣点,用有趣的课程、有吸引力的实践课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信念,使之在成功和失败时都能够有一种正面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较为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解决,尤其是需要学校和社会多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扰,成为有优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及教育对策摘要:学困生由于经常学业失败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形成了消极的归因方式,产生了沮丧、失意、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引起了逃避学习、厌恶学习的消极行为,使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由此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

本文在论述了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教育对策一、“学困生”的界定“学困生”的界定比较困难,缺乏统一的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国内多采用四个标准来判定学生是否是学困生:1.主课平均成绩在全班末尾10%以内;2.经教师综合评定存在“学习困难”;3.智商在90以上;4.无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

而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学习差、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教师认为的差等生,如果不完全满足上述条件,就不能随意地定为学困生。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概述“习得性无助感”是指“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陈永琴调查研究了学生产生无助感的人数情况,发现初、高中学生处于心理比较激变、动荡时期,情绪不稳定,尚未掌握好学习方法,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其人数分别占到了7.4%和14.6%。

吴增强(1986)在对初中学生学习困难与学习优良的习得性无助感倾向的比较中发现,学困生在学习失败时其习得性无助感的倾向更为显著。

笔者认为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有其主、客观原因。

三、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成因1.客观成因。

学生的成长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常常面临冲突和危机,故而十分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怀和指导。

有些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他们成长的心理需要和出现的心理危机。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过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使他们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

此外,老师还总是指出学生的问题和缺点,很少从肯定、欣赏的角度评价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为了维护自尊便会产生消极的防御对策,采取避免失败的方式,即使他们能提出和回答问题也会常常闭口不谈。

浅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与对策

浅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与对策

浅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与对策作者:刘晓蓉来源:《学周刊·中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出现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本文围绕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从“信心丧失、教师评价、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总结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同时对症下药,从“分层教学、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方面论述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学习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和评价所左右时,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学习都无能为力,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往往不能胜任,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

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某一学科的课堂学习中存在此种状况,而其他学科的成绩较为理想。

一、课堂学习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课堂学习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产生首要原因是他们在学习中经受了过多的失败,从而失去信心,不敢主动尝试,进而产生了退缩行为。

这些学生的成功经验非常少,缺乏自信,因而让他们体验成功是最重要的。

其次,不公正的评价也是造成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

但是有些学生在不能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或者受到教师或是同伴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恐惧等心理,逐渐地,他们会认为自己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就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认真努力。

而教师也常要求这些学生与优秀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他们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只好放弃这一学科的学习。

第三,学生对某一学科没有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发现到有位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学生上科学课时从来不认真听讲,别人做实验的时候,他只在一边旁观。

通过询问,我发现,他对科学课没有兴趣,不喜欢动手做实验,久而久之,也就彻底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是指在面对某些任务时,个体对任务的期望和自认为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不匹配,从而出现消极情绪,放弃尝试和长期的懒散情绪。

这是一种心理学概念,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价值信念、归因方式和自我效能等方面的问题。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面临压力和未能获得即时的积极反馈,这导致了学生的无助感和意志力的下降。

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对应策呢?首先,我们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习得性无助这种心理学概念及表现形式,提高对自我和自己学业的认知水平,自我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自己的学习价值观和长远的目标。

其次,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其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避免因贪多嚼不烂导致学习失利的情况。

学生应该学会正确归因问题,提高自我效能感,及时拿到成功的反馈,加强自我控制意识。

第三,课堂教学应该不断改进,积极开展双师课堂教学,注重互动和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成绩,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习,勇于和同学的经验和观点交流和分享,找出自己的弱点和问题,并不断调整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参与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拓展视野,增强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综上所述,习得性无助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学现象,它与多种因素有关,解决这种问题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加强自我控制和调整学习方式,而老师应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重视互动和评价,加强体验式教学和多元化教学。

只有密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习得性无助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学业性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成长性思维的视角

学业性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成长性思维的视角

学业性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成长性思维的视角学业性习得性无助(Academic Helplessness)是指学生在面对学业困难时,感到无法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

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是指一种相信个体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成长性思维的视角探讨学业性习得性无助的研究。

学业性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学生中的现象。

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有些学生会感到无法克服困难,产生学业性习得性无助。

相比之下,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不断提高,因此更能够坚持面对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表明,成长性思维与学业性习得性无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学生更能够克服挫折,对学习困难持乐观态度,并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取得进步。

而缺乏成长性思维的学生更容易沉溺于失败的情绪中,从而陷入学业性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进一步研究发现,成长性思维对学业性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来解释。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程度。

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学生更容易培养出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并取得好成绩。

相比之下,缺乏成长性思维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低的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无法应对学业困难,进而导致学业性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业性习得性无助,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鼓励学生培养成长性思维,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学习成绩。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相信自己是能够应对学业困难的。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学校和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减少学业性习得性无助的发生。

学业性习得性无助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是指在面对挫折或困难时,个体出现一种丧失对环境控制权感的心理状态,感觉无法应对和解决问题的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生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研究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处于转变阶段的群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面对学业上的困难和竞争压力,同时还要处理人际关系、情感困扰等问题。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深入探讨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更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发生。

其次,探讨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对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实际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提出有效的对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目标。

因此,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和帮助措施。

2. 正文2.1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分析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越来越普遍。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

造成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主要包括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对目标的追求模糊、对困难的逃避等因素。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之一是对自我能力的怀疑。

大学生在经历高考的竞争后,常常面临着新的挑战。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新的学习任务或解决问题。

这种怀疑会导致他们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害怕失败,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还在于对目标的追求模糊。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有的大学生可能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不知道如何克服困难。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还在于对困难的逃避。

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或挫折,一些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逃避,不愿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他们可能选择沉迷于游戏、社交娱乐等消遣活动中,将注意力从困难转移开来。

这种逃避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他们习得性无助的感觉加深。

针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重塑自信心。

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培养个人兴趣爱好,通过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提升自信心。

明确目标。

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明确的规划和设定,确定自己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目标来重新激励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寻找相关资料等来解决问题,从而摆脱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大学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试论学习困难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试论学习困难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的习得性无助 试论学习困难学生3□ 李 锐Ξ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学习困难学生习得性无助倾向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及危害性,并提出了消除习得性无助的六大对策,为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学习困难学生 习得性无助 无能感 [中图分类号] G 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28(2000)01-0044-03学习困难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心理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探讨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策。

本文在于探讨学习困难学生习得性无助这一不良心理因素的形成、危害及消除措施,为转变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目前学习困难学生的提法很多,下的定义也很多。

综合国内外的一些观点把学习困难学生定义为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1]。

学习困难学生普遍表现为主观愿望很想学好,但通过各种努力仍然达不到要求,对学习灰心丧气,自信心不足,有的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这些表现说明了学习困难学生中存在习得性无助的倾向。

二、学习困难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及危害(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也称习得性无能,就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习得性无助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塞得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感(绝望感)。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产生。

在一个情境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还会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学业、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缺乏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无助感并表现出消极情绪的现象。

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所带来的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学习压力。

某些学生可能由于学业进展的困难,感到无法适应这种压力从而产生无助感。

第二,个人能力和自信心的不足。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没有经历过独立生活和学习的挑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当他们面对困难时,可能因此感到无助。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可能总是习惯于家长的保护和帮助,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他们进入大学后,突然面临着自己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责任,往往感到无措和无助。

针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提供有效的咨询和支持服务。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中心等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通过专业的辅导师,帮助大学生解决疑惑和困难,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

家长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可以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和学习。

在大学期间,家长要给予适当的支持,但不过度干预,让学生有机会独立解决问题。

第四,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学业辅导机制。

学校可以设立学业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和学习进展的指导。

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交和组织能力。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压力、个人能力和自信心的不足,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支持,以及提供有效的学业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学习策略训练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学习策略训练

严格 军事化管理 外 , 应培养 学员 “ 自我管理 、 自我约束 、 自我
教育 、 自我锻炼 、 自我创 新” 的能力 , 让学 员真 正走 到管理工 作 的前 台。我们要在合理确定教育 内容的基础上 , 灵活选用
不 同 的方 法 , 中 应 着 重 把 握 三点 , 是 将 传 授 式 转 为 讨 论 其 一 式 , 是将 灌 输 式 转 为 启 发 式 , 是 将 被 动 式 转 为 主 动 式 。 二 三
水平 的 能 力 , 学 习 方 法 与 学 习 的 调 节 与 控 制 的 有 机 统 一 是 体, 它包 括 具 体 的学 习方 法 或 技 能 、 习的 调 节 与 控 制 技 能 , 学
习 质 量 , 而矫 正 习得 性 无 助 感 。 从
确立恰 当的 目标 , 学习时漫不经心 , 到困难时 自暴 自弃 , 遇 对 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 于对 于成 功的希望 。
12 低 自我 概 念 . 一 些 学 困 生 缺 乏 必 要 的 自我认 同感 和 正
2 习得性无助生的学 习策略训练 学习策 略是个体 调控 自己的认 知活动 以提高 认知操作
的无能 为力 , 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 为。习得性无助 现象 在学 困生身上是 比较普遍 的, 一般 表现 为认知上 、 感上 和 情 动机上 的缺失状 态 , 这种状态弥漫到他们 的整个心理和 行为
方 面 。 具体 表 现 在 , 困 生 由 于 长 期 学 习 困难 , 绩 低 , 乏 学 成 缺 进取 心 , 到 挫 折 时 倾 向于 放 弃 , 至 对 力 所 能 及 的 任 务 也 遇 乃 往 往不 能胜 任 , 为 自 己无 论 怎 样 也 不 会 取 得 成 功 。 认 1 习得 性 无 助 的 心理 特征 11 低成就 动机 . 学 生 成 就 动 机 低 , 们 往 往 不 能 给 自己 他

“习得性无助感”心理的家庭成因分析及对策

“习得性无助感”心理的家庭成因分析及对策

“习得性无助感”心理的家庭成因分析及对策曾经看到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自述:“我从小就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

父母很严厉,尤其是父亲,稍有失误他便会用力敲着我的头骂我没用,甚至当着陌生人的面教训我。

因为小,认知能力不够,一方面以为自己就是他说的那样差,一方面又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父亲经常把在外面受的气变本加厉地发泄在我身上。

我开始自暴自弃,封闭自己,整天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

以上就是一个典型的“习得性无助感”案例,其心理的成因主要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不正确。

“习得性无助感”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感”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

在高考压力背景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严格要求子女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学习。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家长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发生的频率将会增加。

所以,学术界及家长要重视和预防“习得性无助感”再次发生。

一、“习得性无助感”在学生身上的表现1、学习动机水平降低,缺乏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自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成就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都表明,智商大致相同的两个人,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相同的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

2、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存在“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过低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缺乏自信,给自己贴上“无能”、“失败者”的标签,他们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和合理的自我控制,容易陷入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失控等误区。

浅析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浅析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浅析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摘要: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我们将其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既是学习技能的关键时期,又是自我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习得性无助现象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尤为明显。

关键词:中学生;习得性无助;自我概念1.习得性无助概念“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

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

由于狗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所以它无法逃避这种电击。

多次这样的实验之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

结果却发现,在铃声响起后,狗不但不会从笼门逃跑,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底下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已经可以轻松逃避电击的狗却在敞开的笼子中绝望的等待痛苦的来临。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在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对应付情境的无能为力感叫做习得性无助感或习得性绝望感。

习得性无助感不但发生在动物身上,人身上同样也会发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2.习得性无助的表现特征“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当学生患有“习得性无助”时会产生认知,情感和动机上的缺失,具体表现如下:1)低成就动机。

“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

2)低自我概念。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自我意识较为消极,他们往往不能对自己进行恰当的认知与评价,因而也极为容易自卑,对学习毫无信心,与他人相处时,也时常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也因而易引起抑郁的产生。

3)低自我效能感。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1 前言自信作为健康的心理品质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应该是每位学生都具备的。

但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使学生渐渐丧失了自信、丧失了斗志,这种习得性无助感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对习得性无助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2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导致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这使他们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在长期从事一个工作或学习中一直失败,那么就容易丧失信心,进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全方面的否定自己,最后会把这种失败归因成个人长期而普遍的原因,从而选择放弃这项工作或学习。

3 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在认知、动机、情感甚至个性品质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它是由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单一因素所引起的。

(一)外部因素首先,不良的学校教育环境。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应试教育并未真正退出教育舞台,考试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成绩而学习,学习成为负担,丝毫感受不到由其带来的乐趣。

一旦考试失常、成绩下滑,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认为自己不行,自己瞧不起自己,进而自暴自弃、心灰意冷。

同时,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忽视过程中的进步与发展,其他兴趣、爱好、特长在教师眼里更是玩世不恭,成绩不好就意味着一无所用。

因此,那些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就被老师、同学边缘化。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一些困难或挑战时,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或解决方法,产生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悲观情绪,进而丧失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

这种学生常常感到无助和无助,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教育界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教育机构和学校应该注意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校可以提供不同的学习项目和活动,包括竞赛、讲座和社会实践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此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交交往。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往往缺乏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学生有机会锻炼和提高社交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经验和人群,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教育机构和学校应该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学校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总之,习得性无助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摆脱困境,教育机构和学校应该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加强心理辅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社交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这些学生恢复信心和动力,实现个人的学习和发展目标。

“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因及对策研究

“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因及对策研究

“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而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面对这一现象和由此造成的问题,教师该如何去做呢?面对已经形成“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教师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帮助他们呢?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成因对策所谓“习得性无助”指的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对学生而言,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会致使其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如果一次又一次失败,他们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

当他们说“理想已被现实磨平”、“现实带给我一次次打击,我终于放弃”时,他们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本文从认知、情绪、动机等表现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一)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失败。

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地想象到失败的场面,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

与同伴相处时,大多自卑多疑,—1—认为自己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二)情绪低落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遭到失败,受到不公平待遇,生活中的不幸事件等都容易产生挫折感。

由于挫折的压力,往往使人陷入愤怒、苦闷、焦虑、忧愁、恐惧、失望等情绪状态中。

有时沮丧消沉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严重者则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不良症,抑郁、冷漠、敌视、过敏、甚至轻生。

(三)动机降低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低,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

在他们心目中,对什么都缺乏兴趣,既使学习任务是力所能及的,但也往往学不会。

久之,会产生与社会行为适应不良症或抑郁症等身心疾病。

浅谈学生习得性无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避的措施

浅谈学生习得性无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避的措施

浅谈学生习得性无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避的措施【摘要】教育要以人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确保教育公平。

素质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教好“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这群体赋予更多的关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成长成才。

【关键词】教育公平;潜能生;关爱;成才教育要以人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确保教育公平。

素质教育不是立足于选拔和淘汰,而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的选拔一些尖端人才,是开拓一个人的成才渠道。

”①促进每个孩子成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如何教好潜能生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潜能生都具有“习得性无助”的行为特征,我们要对这群学生赋予更多的关爱,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态度,成长成才。

一、学生习得性无助行为的表现或特征“‘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②当一个学生发现他无论如何努力学习,他都已失败告终时,内心中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他就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不愿意去尝试和努力,对自己的要求变低,学习上不感兴趣,遇到困难很快就想到放弃;道德下降,自甘堕落,作恶多端,影响他人,毫不在乎老师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情绪暴躁、自卑退缩,不能与同学融洽相处。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在认知、动机、情感甚至个性品质上都会存在不良的影响。

二、学生习得性无助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是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而形成的。

这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不到正确的指导方法;生活中遇到挫折,内心得不到理解与释怀,心理上找不到安慰和拥抱,孩子势必产生心理问题。

习得性无助心理是多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缺失了爱。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③孩子在接受系统教育之前最先接触到的是社会,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负面价值观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压力过大和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求帮助和支持以及关注心理健康来改善情况。

大学生应该重视自身学习状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应对习得性无助现象。

结合这些对策,有望帮助大学生摆脱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困扰,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现象、大学生、成因分析、社会环境、学习压力、自我调节能力、对策分析、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帮助支持、心理健康、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是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表现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无法有效地应对和解决,感到无助和无助感。

这种现象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有多方面,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在解决困难时往往无从下手。

学习压力过大也是导致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之一。

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和内容的复杂性,学生很容易感到不堪重负,无法有效地应对。

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调整心态和行为,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终造成习得性无助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求帮助和支持以及关注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克服习得性无助现象,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部分到此结束。

2. 正文2.1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分析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身无法控制和改变环境的信念。

该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分析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时,可以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压力过大、以及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入手。

学生习得无助感的形成与对策

学生习得无助感的形成与对策

学生习得无助感的形成及其教育对策摘要:“习得无助”现象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教育的现实难题,目前还缺少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

本文着重论述了学生习得无助感的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教育对策三个方面。

关键词:习得无助感;心理特征;形成原因;教育对策1 学生“习得无助”现象阐述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往往也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么样努力都不能避免失败的结果.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无助感。

习得无助概念最早是由动物学习理论家们(Overmier and Seligman,1967;Seligman and Maier,1967年)提出的,他们研究发现,当动物(狗,白鼠等)被置于难以逃避的电击区域时,起初他们试图逃避电击的反应很积极。

然而24小时之后,他们的逃避反应明显地减少或消失了,表现为动机缺乏、认知或联想缺失、情绪缺失等现象,他们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无助”,认为这种习得无助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动物在无休止的电击过程中了解到它们的反应和结果(电击)是相互独立、不相倚的。

无论它们作出什么样的反应都无济于事,而且这种习得的无助具有弥散性,能够扩散到新的情境中去。

习得无助概念提出以后,很快便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引入此概念用以研究人类的类似行为。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人难免会遭遇各种失败与挫折,甚至不幸,如果不能正确地勇敢面对,这些失败、挫折和不幸就会引发“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导致一些人遇事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精神崩溃、悲观失望、斗志丧失、厌世轻生。

“习得性无助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万万不容忽视。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首先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情绪,使人变得抑郁、沮丧、无奈、绝望或烦躁不安、冷漠悲观。

久而久之,会产生许多社会行为适应不良反应或抑郁症。

其次,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学习兴趣减少,学习信心减弱,厌倦学习。

时间久了,还会影响到其他行为动机,使个体变得不思进取、倦怠懒散、放弃机会、放弃努力、放弃拼搏、放弃成功再次,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下降,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智力活动的能力和效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轻者产生认知障碍和退缩性行为,重者会丧失理智,产生离家出走或自杀轻生等极端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蓝天下绽放生命之花———谈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及教育对策刘小春(潮州市实验学校,广东潮州521000)摘要:习得性无助感是指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

如何让学困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学校环境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几条防治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10-02教育随笔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根源“习得性无助”理论是1975年,宾州大学心理系教授塞利格曼“三只狗与鞍具的试验”而得出的。

第一只狗简单的被加上鞍具,随后被解下。

第二只狗被加上鞍具之后,接受短暂但有痛感的电击,狗可以经由碰触杠杆来停止电击。

第三只狗与第二只狗并排,并也接受同样的电击测试,它前面也有杠杆,唯一不同的是杠杆没有停止电击的作用。

在实验结束后,第一只与第二只狗都迅速的恢复原先的状态,但第三只狗则被诊断出有临床慢性消沉症状,也就是俗称的忧郁症。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第三只狗身上发生了。

还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将数十只具有很强跳跃能力的跳蚤装进一个高为20厘米的透明玻璃罩里。

在起初几天,他观察到有许多跳蚤在跳跃过程中不停地撞到罩顶的玻璃。

过了20天左右的时间,他观察到这些跳蚤在受够了碰壁的苦痛后,而不再跳出超过20厘米的高度。

于是,心理学家将它们转置高为40厘米的玻璃罩里,结果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这些本有很强跳跃能力的跳蚤不再跳出超过20厘米的高度。

因为它们已经形成了超过20厘米就会碰壁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上述两项试验证明:习得性无助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中因屡遭挫折或失败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妥协心理。

其实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习得无助感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

比如,学生因长时期成绩不好,在同学和老师的心目中刻下了“差生”的烙印。

那么当他再次面对试卷上的低分时,他就会平静地接受,而不会感到不安和羞愧。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矫正将会影响他后续的学习,还会影响他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1.失败和挫折造成的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了失败,如考试成绩老是不及格,成绩总在班级下游,天长日久,便会产生不能胜任或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知觉,从而对学习失去自信心或厌倦。

对于这些人来说,失败是成功之祸害,因而体验成功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2.不公正的评价造成的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家长的斥责、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

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

而多数教师和家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教师常常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与优秀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一些学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只好绝望地放弃学习。

3.不正确的归因造成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般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他人帮助等外部不稳定因素,而失败归因于能力弱、思维迟钝等内部稳定因素。

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能力低这个稳定的内部因素,会使他们感到无论尽了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于是产生沮丧、无助的情绪。

在深入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应该能够正确地面对学生中存在的习得性无助这种不良的心理行为,认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使之能够摆脱困境,自信地昂起头来走路。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对策如果学生已有“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教师千万不能动辄对他所做的事情指责、挑毛病了,可以尝试运用以下的对策:1.真诚鼓励重塑自信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应慎用警告、批评和惩罚,更不能将其座位排在教室最后面,对其不管不问的冷处置,这样将严重地伤害他们的心灵,会导致“越批评越差”、“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我们应该努力地挖掘这些孩子的闪光点,真诚地鼓励和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

这才是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前提。

李小琳是我班里一个文静且成绩较差的女孩,平时不声不响,上课时也不爱举手发言,更不会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见到老师就把头低下。

我向上一任的老师了解她的情况,那位老师对我说:“她呀,从入学到现在,从没有考过一次及格,没有希望的。

”怎么能用这样消极的语言评价学生呢?我的心不由沉重起来。

几天来,她独来独往的小身影总在我眼前晃动,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冥冥之中我已有了定数,“没有不可能的”。

一天早上,我正在选值日班长。

当我问:“谁愿意做今天的值日班长”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小琳也畏畏缩缩地动了一下手,结果还是把手举起来,我连忙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请她来做今天的值日生,她显得很高兴。

下课了,她忙着擦黑板;进午餐了,她认真地帮同学拿饭碗……放学前,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很在乎不很在乎很不在乎百分比(%)虚荣56.824.318.9不虚荣35.846.717.5表10父母对学习成绩的在乎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在乎,孩子产生虚荣心的几率也比较高。

四、结论与建议(一)高中生虚荣心理产生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高中生的价值观念。

2.家庭教育的影响。

3.应试教育的恶果。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的教育。

(二)高中生虚荣心理危害具有虚荣心理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

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很空虚。

(三)建议和措施1.家长应该做到的:(1)榜样示范。

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言谈举止,不落俗套,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样子。

(2)适度表扬。

当孩子成功地做了一件事时,尽量不在众人面前夸奖他,别人夸奖时,应尽快转移话题。

2.学校应该做到的:(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水平。

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即“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2)加强引导,树立良好班级竞争氛围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和正确的竞争意识。

要引导学生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在成功和胜利面前,学生能够冷静下来,看到不足,看到新的竞争的艰巨性,要做好迎接下一步挑战的心理准备。

(3)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师要结合一些由于虚荣而犯罪或受骗的典型例子,来辅导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虚荣心的危害,否则他们难以有动力去行动,去克服。

(4)积极树立正面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

(5)带领学生参加自信心理训练,提高自信心。

对于那些由于自卑而导致的虚荣,可参加自信心理训练来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心。

(6)学校主动和家长联系,和家长配合,一起帮助学生克服虚荣心理。

(上接第05页)教育随笔她,同学们也为她鼓起了掌,她终于露出了羞怯的笑容。

从那以后,我发现小琳能主动参加活动了,积极性也逐渐提高了,每一次活动前,我总及时地对她说“你能行”,“我相信你”,“不要怕,大胆试一试。

”一段日子过去了,在一次故事表演活动中,小琳居然举了好几次手,而且每次的回答都很准确。

大家都为她的进步而高兴,她也逐渐活泼、开朗起来,与同伴的交往也多了,慢慢地成绩也提高了。

的确,教师的安慰、支持和合理的期望是学困生走出失败阴影的法宝。

教师温和的话语和耐心的启迪,才是学困生告别失败,重树信心的动力。

2.放低要求,体验成功要想真正让学困生走出习得性无助困境,教师必须客观地为他们创设机会,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在同一学习段、同一班级中,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确立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适当降低要求,使之“跳一跳,摘到果子”,从中体验到自已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比如,批改作业时适当降低标准,人为拉近与优秀生的距离,让他们觉得离好成绩并不遥远;测试前先辅导,让其掌握好有关知识点,使其体会到只有辛勤的付出才有收获;课堂上,较为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或是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其先做准备,使之在课堂上回答得胸有成竹。

这些事看起来虽小但意义重大。

蔡桐就是一个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

他去年刚从农村转学来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他总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笨,是没办法改变的。

为了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我多次找他谈心,做好疏导计划。

首先,我设计一些与其他同学相比难度小点的作业留给他做,要求他一定要认真完成,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他已经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又选择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让他做,他做对了,我就给他奖红花,每次得到和红花时,他都很开心。

在课堂上,我也经常创造条件为他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品尝到成功的甜头。

然后我又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鼓励他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这种小步子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达标教育对学困生的激励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3.心理疏导,正确归因要使学困生消除“习得性无助”心理,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首先,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要能正确归因。

教师应帮助他们确定“人的能力差别不大,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样一种信念,给他指出“失败不是我笨,是个人的努力不够”,如果该生已十分努力,就应该帮助他把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

这样就可以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避免形成自卑感。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学会正确归因。

教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正确的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让他们树立“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

努力后不成功只是暂时的,一两次失败,不等于以后永远失败”这样一种信念。

教师还要引导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这样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总之,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消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老师用真诚的爱心、博大的胸怀、崇高的魅力去激励、帮助他们改善自己、提升自己,从而使每一个孩子在蓝天下绽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之花![参考文献][1]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2]陈凤琴.正确归因与“后进生”的转化.中国教育刊,2003(6).[3]刘志军,钟毅平.习得无助感理论发展研究的简评.心理科学,20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