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的判断技巧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文言文句式判断口决如下: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1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2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3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如何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如何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一、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熟悉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关系;二、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句句问,无不知,句子把,四要素;主谓宾,否定分,时态助,语气张。
”
在学习文言文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句子的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种类众多,要准确的判断句子的句式,就应该牢记上面的口诀。
这句口诀蕴含着文言文句式判断的全部精髓,勾勒出句子形成的四个要素:主语、谓语、宾语和否定词。
一个句子形成完整,即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有了这三个要素就可以判断出句子的句式。
只有当句子形成完整后,再引入“时态”和“语气”两个要素,句子才能变得更加完美。
时态可以确定句子的发生时间,语气可以表示句子的语义。
想要准确的判断出文言文的句子句式,一定要熟练掌握上述的口诀,从“句句问,无不知”开始,一步步剖析句子,判断出句子所拥有的四个要素,再加上“时态”和“语气”,便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文言文句子的句式了。
文言文的句式非常复杂,句子的构成非常丰富,准确的判断出句子的句式非常重要。
“句句问,无不知,句子把,四要素;主谓宾,否定分,时态助,语气张”,一句口诀就包含了准确判断句子的句式的全部精髓。
文言文的语言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要把握文言文的句式,就必须加深对口诀的理解,熟练掌握口诀中所含内容,不断练习,勤加练习,就能掌握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技巧,准确判断出句子的句式,
文言文句式判断搞熟练,从而达到解读文言文的目的。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句子的结构,即掌握上述的口诀,熟练掌握口诀中所含内容,从而准确判断句子的句式,解读出文言文句子所隐含的深意。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要判断一句话是否属于文言句式,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字词的选择:文言文使用的字词较为古老,有些汉字的读音可能与现代汉语不同。
如果一句话中使用了较多的文言字词,可能是文言句式。
2. 词序的安排:文言文的词序通常以主谓宾的顺序为主,主语一般放在句子的前面,动宾短语紧随其后。
3. 用词的形式:文言文中不常使用助词,也不常使用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如介词、连词等。
如果一句话中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这些助词和连词,可能是文言句式。
4. 句子的长短: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较长,一句话可以有十几个字,甚至更多。
如果一句话的长度超过了一般的现代汉语句子,可能是文言句式。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一句话是否属于文言句式是个相对的问题,因为有时现代汉语中也会使用一些文言句式。
此外,文言句式的使用还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不能仅凭以上的几个特点进行判断。
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如下:
一、用“者”、“也”表示判断。
1、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表判断,这就是“……者……也”式。
这种句式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形式。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句式。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3、“……者也”句式。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者……”句式。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夫……——《游褒禅山记》。
二、名词修饰名词,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为……”句式。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四、用副词“乃”“则”等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五、用动词“是”直接表判断。
先秦时代文言文中“是”很少做判断词用,汉代以后才逐渐被当作判断词使用。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
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过秦论》。
文言句式的判断技巧
怎么判断文言句式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文言文断句的5个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5个方法1明词性(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
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一、定义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二、判断句类型1、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动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动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2、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总结: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3、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动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以上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例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是已”略等于“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4、复指的情况(1)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文言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
文言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
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
文言句式就是中国古代汉语的特快即使是以本身抽象、复杂的句子形式和一定的修辞技巧完成语言表达的句式。
严格来讲,文言句式应当采用四言句。
那么如何分辨句式是否为文言句式呢?
首先应该了解文言句式的特征,文言句式在表达的形式上,采用的词语多为贴切的形象性的比喻,,如“萋萋芳草”,“心悸魂惊”,还有一些等级比较的另尔辞词汇,如“蒙昧,智谋,俊彦”等;文言句式还采用许多高妙的古诗文修辞,如押韵,联璧,表达手法有直抒己见,提喻,借景抒情,间接对对等,对偶抱负等。
之后评判文言句式,从句子中是否有诗词艺术修饰,是否有比喻寓意,是否有等级比较等方面进行评判,如果有以上特征,可以推断出句子是文言句式的表达。
正确的判断,就可以得到较为正确的文章,写出优美、有表达力的文字。
文言文常用句式: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判断句的格式作文一:文言文常用句式: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判断句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句式。
判断句的格式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三个部分组成。
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宾语则是被判断的对象。
在使用判断句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几个要点。
首先,主语和宾语必须是同一类事物,不能出现类别不同的情况。
其次,谓语要根据主语和宾语的性质合理选择,不能出现不恰当的动词或形容词。
最后,句子结构要清晰明了,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或繁琐的表达方式。
例如,我们常见的“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判断句中,主语是男女,宾语是授受,谓语是不亲。
这里主语和宾语都是名词,性质相同,谓语“不亲”则表达了男女同性不可接触的观念,用词简洁明了,语句结构清晰。
在写作中应注意判断句的恰当使用,做到用词准确,结构清晰,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炼,易于理解。
作文二:掌握文言文常用句式: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常用句式之一就是判断句,它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三部分构成,主要用于表达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判断或否定。
具体的说,判断句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是主语和宾语的选择要合理、恰当,并且需要是同一类事物。
其次是谓语的选择要恰当,不能出现不合理的动词或形容词。
最后是句式结构要清晰明了,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或者不清晰的表达方式。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句判断句,主语是海内、天涯,宾语是知己、比邻,谓语则为“若”。
这里主语和宾语都是地域名词,性质相同,谓语“若”则表达了地域距离短则相互很亲近的主张,用词精准,表达强烈。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判断句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句式。
正确运用判断句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练,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我们应掌握判断句的常见结构和使用方法,做到用词准确,结构清晰,使语言表达更具有分量和说服力。
8种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的是被动句,句子成分省略的是省略句,为了强调、突出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是倒装句。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固定句式表达的八种语气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1.“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
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其……乎”,译为“大概……吧”。
3.“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文言文的常见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这里面,前三种好判断,最难得就是最后一个倒装句,因为倒装句又可以分四类: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判断句表示判断啊,这个很好区分,就是“什么是什么”或者“什么不是什么”,在现代文中我们都用“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文中,表示判断句的结构很多,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动作的实施者,而是动作的被动者。
在现代文和古文中都能出现,在古文中,省略的现象更为常见。
省略句顾名思义省略了句子成分,省略句都可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者量词。
倒装句,就是将正常句子的顺序颠倒过来。
倒装句包括了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
1、主谓倒装,又叫谓语前置。
本来正常句子应该是主谓,可是主谓倒装就是将谓语放在主语前面。
这种句式在感叹句、疑问句中经常出现,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其强调作用。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就是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在正常语序中,宾语放在谓语的后面,而在倒装句中宾语在谓语的前面,就叫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可以作宾语。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如“沛公安在?”c、有些宾语前置表示强调。
如《木兰辞》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关山度”,其实是“度关山”,强调“跨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中,定语是位于中心词前面的,但为了突出中心词,有时候会把定语放在后面。
例如:在《核舟记》中“尝贻余核舟一”,就是定语后置,“核舟一”表示的是“一个核舟”的意思,在这里把中心词“核舟”提前突出中心词。
4、状语后置,正常语序状语是在谓语前面的,如果放到了谓语的后面,就成了状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方法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古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古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一、通过句意来判断
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
二、找出代词定位主宾来判断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代词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呵指示代词,注意观察。
三、通过虚词的位置来判断
1、语首发语词:夫、盖、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
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四、根据语法句式来辨别
1、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2、……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3、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
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4、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5、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文言文句式类型判断方法
文言文句式类型判断方法
文言文句式类型判断方法是一种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来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从而得出该句子的句式类型的方法。
它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分析句子的语序结构:判断句子中的词语按什么语序排列,从而把句子分成主谓宾、宾语补足语、状语等部分。
(2)利用句子里的“助词”来推断句式:注意句中出现的“助词”,如“若”、“而”、“且”等,这些词汇有助于我们判断出句子的句式类型。
(3)分析句子的句子形式:句子的形式也是判断句式的重要依据。
对于文言文句子,可以根据句子中“否定词”、“疑问词”等来推断句式类型。
(4)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子的修辞手法也是判断句式的重要标准,如比喻、反问、夸张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句子的句式结构。
【知识点】文言文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知识点】文言文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技巧点拨★★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⑶用"者"表判断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⑺无标志判断句。
二、被动句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判断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
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 "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
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 ......者, ......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 (《史记.了涉世家》)
“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 "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
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
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
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
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
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
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 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 ...... 于...... 。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
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
行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 所 .....。
”表被动。
如: “(巨)
偏在远郡 , 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
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
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
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
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
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
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
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
具告(之)。
”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
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
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
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
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
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
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 "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
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
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
“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
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
及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