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戏剧艺术生态忧思

合集下载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江西地方戏剧融汇着中国各地地方戏剧的精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它是中国地方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江西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是江西民间艺术的精华。

江西地方戏剧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南阳梨花戏剧,它是流传在江西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由饰演者表演古老的梨花戏剧。

至今,这种戏剧仍在江西不同地区流传,其表演形式也保留了大量古老的传统文化内容。

江西地方戏剧也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它有『秣陵会剧』、『粤剧』、『邓传奇』、『黄牛乐』、「秣陵-南阳梨花戏」等几种,它们都具有江西地方戏剧独特的演出风格。

其中,『秣陵会剧』是江西地方戏剧中最古老的一种,又称《秣陵乐舞》,是江西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是江西地方戏剧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华所在。

接下来,『粤剧』是江西地方戏剧中较为出名的一种,它受到越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的影响,在江西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英雄调和、激昂的场面和优美的歌曲为特征,令观众陶醉于其中。

另外,『邓传奇』是江西地方戏剧中一种极为流行的传奇戏剧,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歌谣保留了江西民族的艺术精髓,它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地方戏剧,融入了爱国主义、尊师重道等元素,令观众激情澎湃。

『黄牛乐』也是江西地方戏剧中的一种,它是一种民间歌谣,以抒发江西人物恋情、爱国主义等主题为主,而且歌词中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歌谣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观众感受到江西本地文化的魅力。

最后,『秣陵-南阳梨花戏』,又称江西梨花戏,是江西地方戏剧中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可以追溯到古代南阳,被视为江西传统艺术的经典代表,其中融入了大量古老的文化内容,仍舍受后代的敬仰和崇拜。

总的来说,江西地方戏剧是中国地方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江西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是江西民间艺术的精华。

它不仅保存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元素,而且令观众感受到满满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论戏曲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论戏曲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论戏曲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徐柏森古老的戏曲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积淀得最丰厚的一个部份,它的受众面最广,影响也最大。

许多社会低层的民众,就是通过看戏,懂得了事理,学会了做人。

但戏曲文化中,也夹杂了许多糟粕,甚至是毒素,它蒙蔽人民、麻痹人民,起到了很坏的作用。

为了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本文以简略的比较,特列出几个专题加以介绍。

一、爱情与色情戏曲反映爱情婚姻等题材,不胜枚举。

可以说“十部传奇九相思”。

相当多的剧目体现了丰富的人民性,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愿望、追求、抗争和理想。

但也有不少剧目含有封建思想的毒素,和淫秽色情的内容。

怎么分辨呢?1、首先要从男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追求的目的上来辨识。

如果他们的态度是严肃的,感情是纯真的,追求是执着的,并为了达到婚姻自由的目的,敢于面对封建恶势力的迫害,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阀观念、嫌贫爱富等等,进行反叛、抗争,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获得胜利或为之献身的,当然值得肯定和赞扬。

相反,那种低级庸俗、手段卑劣,以达到相互玩弄为目的者,这显然是应当抵制和剔除的。

《西厢》、《梁祝》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爱情戏,,而《杀子报》一类,则是宣扬淫荡、奸杀的色情戏,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不易识别的是象庐剧、黄梅都有的《小辞店》这类民间小戏,店姐对蔡鸣凤的追求是真情,但其唱段对女人身体的色情描绘,却是不健康的。

2、要从具体的舞台形象去分辨。

是着意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还是着重表现了不堪入目的色情表演。

荀慧生针对舞台上经常有“思春”的表演,谈了自已的看法。

他讲了《战宛城》、《虹霓关》、《辛安驿》、《尤三姐》等,说《战宛城》中邹氏思春的表演最为恶心,几乎让人看不下去。

就连《红娘》这样的好戏,在表演莺莺张生幽会时,红娘也在门外表演了一段扯手帕的“思春”戏,宣扬了色情,损害了人物形象。

3、婚姻和爱情,有时看表面是男女纠葛,而实质上则是另有所指。

《桃花扇》是以侯、李爱情写兴亡,社会矛盾与道德品质纠缠在一起,因此,其意不仅仅是在爱情。

高安采茶戏调研报告

高安采茶戏调研报告

高安采茶戏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高安采茶戏一、引言高安采茶戏是江西省高安市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高安采茶戏的发展现状、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发展现状1. 历史传承高安采茶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成为高安地区一项重要的戏曲艺术形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影响,高安采茶戏的传承遇到了一些困难,面临着逐渐衰弱的危险。

2. 发展现状目前,高安采茶戏在高安市仍有一定的表演和传承活动,但规模较小,影响力有限。

大多数表演者和传承人年龄较大,新一代年轻人对此形式的参与度较低。

高安采茶戏的演出场次较少,很少有专门的剧场或表演团体。

此外,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限制了高安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三、表演形式1. 剧目内容高安采茶戏剧目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以歌唱、表演、音乐伴奏为主要表现形式。

剧目中融入了高安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

2. 角色扮演高安采茶戏角色扮演分为生、旦、净、丑等角色。

其中,生和旦通常扮演青年男女的角色,净则扮演喜剧角色,丑则扮演滑稽角色。

3. 表演技巧高安采茶戏注重演员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唱腔上有细腻婉转的“长调”和激昂奔放的“快调”两种。

表演技巧上,注重动作的灵活和表情的丰富,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四、艺术特点1. 多媒体表现高安采茶戏常常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戏剧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种多媒体表现使得高安采茶戏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2. 情感真实高安采茶戏注重表达角色的真实情感,将戏剧中的情节和角色与观众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 地方特色高安采茶戏中融入了高安地方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强调地方特色,使之成为高安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保护和传承1. 专业培训建议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的高安采茶戏表演者和传承人,传授他们相应的演艺技巧和知识。

新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探析

新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探析
3. 结论
3.1 新时代赣剧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现状
赣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之一,在新时代面临着传播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挑战。当前,赣剧文化在传播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赣剧文化传统特色的传承有所薄弱。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赣剧剧种和唱腔面临着传承困境,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日益减少,导致传统文化的衰退。
互联网直播平台为赣剧表演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通过在直播平台上进行赣剧演出直播,可以让观众无需前往现场也能欣赏到赣剧的精彩表演,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赣剧文化,拓展赣剧的受众群体。
数字化的赣剧作品也是提升赣剧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赣剧作品进行改编、制作,可以让赣剧作品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口味和审美,提升赣剧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赣剧文化传播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为了更好地推动赣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提升赣剧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而使赣剧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2 新时代赣剧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创新,推动赣剧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在传播赣剧文化时,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采用VR、AR等技术,让观众更身临其境地感受赣剧魅力。可以注重赣剧作品创作,挖掘和传承赣剧优秀传统,注入现代元素,使赣剧更具吸引力。
新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探析
1. 引言
1.1 新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探析
新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当前文化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赣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和独特的传统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赣剧文化在古老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面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快速化的趋势。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赣剧文化得以走出传统演出场所,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了文化的多元传播和交流。赣剧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观传递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者:傅涌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6年第12期摘要:江西民间戏剧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民间戏剧艺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阐述了江西民间戏剧的现状及传承和发展中的困境,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对于江西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江西民间戏剧艺术传承发展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戏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自然成为新的课题,引起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了我国民间戏曲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创新、传承、保护和发展并重,共同打造民族的精神家园。

江西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其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多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剧,加强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概述1.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现状分析江西共有38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还包括回族、苗族、土家族、壮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彝族等37个少数民族。

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所以江西具有“戏曲之乡”的称号。

江西民间的戏剧艺术生动演示了我国戏曲从出现到成熟,再到鼎盛的一个动态过程,成为人们研究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视角和宝贵的参考依据。

据相关统计,江西民间戏剧剧种包括弋阳腔、赣剧、傩戏、采茶戏、南戏、元曲杂剧、宜黄戏、青阳腔等,它们出现在特定的时期并繁荣兴盛,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共同形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当地的精神财富。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很多具有浓厚民族地方色彩的地方戏曲正在消亡殆尽。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各地活跃的地方戏曲剧种多达360个,然而到2011年,仍然存活的地方戏曲剧种仅有60~80个。

如在河南流传较为广泛的65个地方戏曲剧种,现在仅剩下一半仍在传承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有18个地方剧种,到20世纪末仅有桂剧、粤剧、壮剧、彩调剧4个地方戏剧种类。

对华县皮影戏生存现状的忧思华县皮影戏

对华县皮影戏生存现状的忧思华县皮影戏

对华县皮影戏生存现状的忧思华县皮影戏华县皮影同全国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名册之后,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深爱民间文化的人们在为保存濒于绝迹的民间艺术深入调研出谋献计。

但从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华县皮影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皮影戏的生存仍令人担忧。

我们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来探究它的生存现状。

当下用“存在”二字似乎难以凸现皮影戏的艰难处境,说它“消失”,又忽略了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特殊性,唯有用“正在消失”才可以概括华县皮影目前的生存状态。

在拂去表面宣传的光华而深入调查之后,很容易发现“传承危机”、“皮存影亡”、“外热内冷”等现状仍然困扰着皮影戏的生存。

来自韩鹏皮影网站《远去的艺术:最后的华县皮影》一文说,“这种古老艺术的发源地,鲜活的表演薪火不继”。

“40岁的姜建合是班子里的重要角色‘前声’,一人演唱生旦净丑,同时还要打鼓弹琴,但他已是华县最后的皮影戏传人了。

”华县文化馆馆长张更胜发出这样的叹息:“潘师是华县皮影的活化石,他要一走,好多戏就永远失传了。

”华县皮影戏的失传就是遗失的最好证明。

作为华县皮影戏能唱李十三《十大本》其中六折戏的吕崇德说,学碗碗腔三年才能跟师傅登台演出(这其中包括学板胡、二胡、月琴和各种打击乐器,还要学挑线),要成熟至少得十年左右;而学皮影雕刻,三个月就能挣钱。

故在华县学雕刻的远远多于学演唱的。

据了解,现从事雕刻者不下300人,而学戏的寥寥无几。

因为把皮影变成工艺品虽然不失为一次创新,但它能保留下来的仅仅是一幅幅不动的艺术品,虽不失原生态艺术文化的魅力,然而离皮影戏的真正保存却显得有些悖逆。

在华县大门口醒目的“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巨幅广告的诱因下进入县城多家皮影门店,映入眼帘的除了各色制作精巧而不失朴拙的影人工艺品之外,就是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皮影戏所受到的热情待遇的各类图片。

在中国华州皮影“雨田社”装饰炫目的墙壁上,有艺人受邀在意大利罗马市,法国巴黎、里昂、马赛、蒙彼利埃等市演出的艺术照片。

论戏曲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论戏曲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论戏曲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戏曲文化既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华,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糟粕。

本文将就戏曲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探讨,旨在阐述戏曲文化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如何发扬其中的精华、弱化其中的糟粕。

以京剧为例,它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

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京剧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魅力。

其表演形式兼具唱、念、做、打、舞等多种技巧,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法,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故事展现得栩栩如生,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戏曲文化的精华还体现在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京剧的传统剧目中有着众多经典的角色形象,如“程咬金”、“杨门女将”等,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精神追求。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形象塑造,让这些角色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些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演出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戏曲文化中也存在一些糟粕。

其中之一是演出形式的单一化。

传统戏曲演出中,大部分演员都会穿着华丽的戏服,进行繁复的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演出形式相对固定,缺乏创新和新意。

这使得一些观众对戏曲演出产生审美疲劳,影响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戏曲文化的表演技巧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京剧等戏曲形式的表演要求高度规范和标准化,演员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练习才能上台演出。

这导致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存在一定的困难,新一代演员的培养也面临一些挑战。

同时,这种规范化的表演也使得一些观众对戏曲演出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和距离感,进一步减弱了戏曲文化的传播力度。

为了发扬戏曲文化的精华,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应当加大对传统剧目和经典角色的培训和传习,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江西赣南采茶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其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都有其独特之处。

以下是初探江西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的一些观点:
音乐特征:
1. 音质清脆悦耳: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常常使用笛子、坐琵琶等乐器,其音质清脆悦耳,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2. 象征意义强烈的音乐元素: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通常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比如黄腰带的音乐主题代表着采茶女工的身份等。

3. 抒情性强的唱腔: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素以抒情性强、婉转动听著称,演唱时常常化繁为简,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表演艺术:
1. 着重塑造情感和形象:江西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艺术常常着重于塑造情感和形象,表现出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 细致入微的动作表演:江西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艺术注重细致入微的动作表演,通过形体语言表达情感和意境。

3. 丰富多彩的化妆和服装设计:江西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艺术的
化妆和服装设计丰富多彩,呈现出各个角色的特点和身份。

其中,采茶女工的服装以绿色为主,寓意她们和自然的紧密联系。

以上仅是对江西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的初步探讨,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

关于抚州采茶戏的几点思考

关于抚州采茶戏的几点思考

关于抚州采茶戏的几点思考——兼谈抚州采茶戏的生命力抚州采茶戏剧团李仁泉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有人认为抚州采茶戏没有什么生命力。

事实真的如此吗?只要我们对抚州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并且对抚州采茶戏的现状及前景作一个大致的分析,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

一、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状况抚州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与江西采茶戏一脉相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它的原始曲调是出于古代民间流行的“采茶歌”,后结合民间舞蹈进入元宵节的灯彩行列,变成“采茶灯”,又在“采茶灯”的基础上演变为彩灯戏,最后才形成采茶戏。

明朝末年,东乡有“连厢花鼓采茶灯”,临川、崇仁等县有“连厢花鼓竹马灯”等。

这种灯带喜的形式的出现,奠定了抚州采茶戏的雏形--三角班的基础。

到清康熙初年,逐渐出现了脱离灯彩而独立存在的三角班,同时产生了富有抚州地方特色的单台戏和单台调,这便是最早的抚州采茶戏。

当时清代《崇仁县志》载:“清明......城市乡里中皆尚演戏。

”旧县志记载的“上演戏”之类的词语,实际上是说当时三角班演出的盛况。

还有一种“板凳戏”,即坐唱艺人(常用二胡伴奏,自拉自唱)的演出,他们经常活跃在茶楼酒肆、村户人家之中,主要演唱三角班剧目,同时兼带教戏。

通过他们,三角班也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

清朝中期,抚州采茶戏一度遭官府查禁。

鸦片战争后,官府对民间艺术活动的查禁一度有所松动,具有顽强生命力且深受群众喜爱的三角班得以重新抬头。

因受大剧种影响,抚州三角班开始向“半班”发展。

民国时期,长期在抚州地区流传的傀儡戏艺人也相邀演唱半班,并将傀儡戏的不少剧目带进或移植为采茶戏所带来的大量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使采茶戏的音乐大为丰富。

抗争胜利后,丰城、高安等地的丝弦班传至抚州,又带来了部分剧目,唱腔上也带来了“本调”、“小花调”等唱腔,促进了半班的发展。

抚州采茶戏真正得到快速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关于赣南采茶戏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赣南采茶戏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赣南采茶戏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1 调研背景与目的赣南采茶戏是江西著名的本土戏曲艺术之一,是在民间彩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于清代中晚期。

赣南地区盛产茶叶,每当收获之时,劳动人民便会上山采茶,同时唱起山歌来唤起劳作的热情。

这种在茶区流行的山歌被称作“采茶歌”,后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有人物和情节的民间小戏,又叫“三角班”,于清末最终形成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语言多为客家话,少为赣州话,语言诙谐幽默,气氛轻松活泼,载歌载舞,音乐的乡土气息浓郁,表现的内容多为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深受群众喜爱。

传统采茶戏的代表作有《睄妹子》《补皮鞋》等,现代采茶戏的代表有《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等,现代采茶戏还先后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

赣南采茶戏形成之初其内容多源自乡村生活,但后来内容多讲男女之情,由于其内容贴近生活,曲调优美,载歌载舞,因此,较其他戏种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民国时期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赣南戏曾遭到打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戏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赣南采茶戏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奄奄一息的赣南采茶戏重获新生,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全球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年轻一代逐渐对这门源自生活的传统艺术失去兴趣,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人数也急剧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戏曲实施振兴工程,赣南采茶戏也正迎来新的机遇。

该次调研将从赣南采茶戏自身着手,同时通过网络调查分析其流行趋势,最终得出赣南采茶戏在其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使赣南采茶戏这朵开放的山茶花更加艳丽夺目。

2 调研活动网络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调查。

网络问卷调查:全国民众走访调查:文艺工作者、文化馆干部、社区文化志愿者等。

3 结果分析虽然赣南采茶戏为江西省最具代表性的戏种之一,并早在2006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该剧种属于小剧种,因此推广程度不高。

问卷结果显示,除个别地区没有采集到数据外,全国地区的数据整体上显示,很大比例的受访者都听说或观看过除赣南采茶戏外的其他戏种,说明我国民众还是比较了解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背景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的农民茶园,是一种结合了歌舞、表演、戏曲等元素的民间戏曲形式。

据史料记载,赣南采茶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农民在采摘茶叶的间隙,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传统,创作了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内容多以农民的生活、劳作、爱情等为题材,通过歌舞和表演展现出农民的情感与生活状态。

这种戏曲形式在历史上曾经备受欢迎,成为了赣南地区农民们闲暇时的重要娱乐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采茶戏逐渐走向衰落,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正是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戏曲形式,承载着赣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具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

继续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不仅是对赣南地区文化传统的弘扬,也是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宝贵贡献。

1.2 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对赣南采茶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延续和承载。

赣南采茶戏作为源远流长的古老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通过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1.3 本文意义和研究价值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地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对采茶戏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使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融媒体语境下江西采茶戏的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

融媒体语境下江西采茶戏的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采茶戏,原名“三脚班”,是产生于我国南方的民间戏曲,是世界唯一的茶文化的戏剧形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

采茶戏往往根据流行的地区不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

这些剧种大都形成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之间,至今有着300多年的历史。

这些采茶戏的地方特色和区域色彩浓郁,是活态的口头文学,是一种优秀的非物质遗产。

一、江西采茶戏的历史传承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自古以来江西就是全国重要的茶区,江西特殊的地理文化为采茶戏的独创性提供了生根之处。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

从采茶戏表演形式的发展来看,采茶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

早在600多年前的明代,每逢谷雨季节,赣南、赣东、赣北茶区的劳动妇女常常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

这种在茶区流传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

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常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所以也称“茶篮灯”。

在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的基础上,其内容、唱腔和表演形式不断丰富,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有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在表现形式上,因运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又无管弦伴奏,因此便统名为“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中,发源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的赣南采茶戏形成的时间最早,影响面也最广。

赣南采茶戏开始采用唢呐、锣鼓、胡琴伴奏,以矮子步、扇子花为基本动作,表演的生活小戏诙谐幽默,轻松活泼。

明朝末年,赣南采茶戏流入到铅山县河口镇,逐渐形成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转而流向赣中、赣北,促进各地采茶戏的形成,采茶戏成为遍及江西的地方小戏。

受地域、方言、剧种互渗等因素影响,江西采茶戏发展壮大出现了五大流派十五个分支。

清朝中叶,受其他戏曲影响,采茶戏从单演小戏到逐步上演故事性采茶戏角色也由早期“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发展到“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也是珠三角的重要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特有的地方戏剧种类。

江西戏剧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立体表演和朗诵等手法,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效果,受到观众的青睐。

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介绍一下江西地方戏剧种类。

一、婺源大戏婺源大戏是江西省著名的地方戏剧种类之一,它原名“系婺源汉剧”,是由江西省婺源县演艺家集体创作而成。

这种戏剧以“突发”为主题,以古代宫廷、社会生活、百姓僻鄙为背景,以大篇幅歌唱、舞蹈以及丰富的桥段等手法来表现,从而给观众带来充满节奏感、激情四射的视听体验。

二、安远大戏安远大戏也叫系安远梅剧,它是江西省梅县传统剧种,产生于清朝宣统时期。

该剧以作品“哪吒闹海”乃至《红楼梦》为原型,再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构成故事脉络,以十大横梁曲组成,其中融合了歌舞、抖灯、讲段等艺术形式,艺术内容极富多彩,充满节奏感,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三、乌山大戏乌山大戏又称系乌山楚族剧,它是江西乌山楚族的传统丰富的楚族文化,是江西省传统文化之一。

这种剧种的表演方式与其他剧种有所不同,采用旋转舞蹈、短朗诵、即兴舞蹈等形式,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表现出楚族特有的文化特色、歌唱、表演、抽象舞蹈等艺术形式,受到观众乐群。

四、浮梁大戏浮梁大戏又称系浮梁古剧,是江西省浮梁县的传统文化之一。

这种戏剧兼有传统歌唱、说故事、舞蹈、抖灯现象,以此为保留,以古剧性质的叙事、抒情、舞台效果为主,由叙事者、歌手、舞蹈者、抖灯者组成,朗诵的语言界限清晰,表演形式细腻,表达力强,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五、宜春大戏宜春大戏又称系宜春剧,是江西省宜春市传统特色表演艺术,它融合了戏曲、豆腐、茶馆、一剪梅等多种桥段,以二重唱、三重唱、舞蹈等形式表演,以歌曲、舞蹈、说唱、歌唱、文唱等表演形式来表达叙事,内容涉及古代宫廷、社会生活、百姓僻鄙等,受到观众的欢迎。

总之,江西的地方戏剧种类艺术性强,表演形式多样,表达能力强,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它不仅体现出江西地区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江西戏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江西戏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江西戏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江西是中国具有悠久戏曲历史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戏曲资源。

本文将以江西戏曲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近年来江西戏曲的发展趋势,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江西戏曲的发展现状:江西是中国南方传统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江西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江西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戏曲剧种,如汉剧、浣纱戏、秧歌、话剧等。

这些剧种在江西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江西戏曲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年轻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一些传统戏曲剧种在江西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江西戏曲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许多流行文化元素的介入,也使得传统戏曲在市场上的地位逐渐下滑。

未来江西戏曲的发展趋势:尽管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江西戏曲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江西地区有着丰富的戏曲资源,包括传统剧种、剧团、演员等,这些资源为江西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和传统戏曲的再度升温,江西戏曲有望重新得到更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和青睐。

在未来的发展中,江西戏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与传承并重:传统戏曲需要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新剧种和创作方式,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口味。

同时,传统的戏曲剧种也需要加强传承和培养新的演员、编剧和导演,保持其独特性和传统魅力。

2. 加强市场运作与品牌建设:江西戏曲需要更加积极地开拓市场,推进品牌建设,提高戏曲演出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推广和营销,吸引更多观众参与戏曲演出,提高市场占有率。

3.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江西戏曲可以与其他地区的戏曲剧种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艺术水平和市场影响力。

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不断创新和进步。

4. 拓宽戏曲教育和培训渠道:加强戏曲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年轻戏曲演员和相关专业人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江西地方戏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受到全国文化界的极大关注。

自江西省建省以来,江西地方戏剧源源不断地融入江西的民间文化,久负盛誉。

它是一种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以小品为主,也是江西民间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

江西地方戏剧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发展源于江西民间文化的沉淀,江西人民1000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艺术在江西地方戏剧中得以体现。

从古至今,历有一批戏剧家,用他们的生存经历和社会知识创作出大量的高品质的江西地方剧目,如《杨枝甘露》、《张灯结彩》等。

江西地方戏剧的表演特色是反映江西民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

它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以具有浓郁的江西特色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深入地认识江西文化,让社会知识通过活跃的舞台、逗趣的台词和节奏明快的节目内容,内容贴近现实,传达出有趣的社会信息,令观众赞叹不已。

江西地方戏剧是以民间曲艺为主,以曲艺节奏和舞蹈为载体,表演类型主要有闹剧,歌舞剧、粤式歌仔戏、粤剧、小品、乐曲等。

江西地方戏剧的表演文化运用江西民间的语言,台词、角色、舞蹈和音乐来表现出江西特色的文化,特别是在台词和恶搞方面更加出彩,表现出江西人的调侃风格。

江西地方戏剧的表演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以充满活力的形式将江西特色的文化传播出去,常常在节日期间举办江西地方戏剧演出,展示出江西人民浓郁的民间文化,用令人振奋的音乐和形象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江西文化情怀,传播江西文化精髓。

江西地方戏剧是江西省区域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江西文化的精华。

它既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江西及其他地方的人们的喜爱。

可以说,江西市场的深入发展,充分体现了江西地方戏剧的精神:一切都可以从零演变成梦想!。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江西,位于中国南方的省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享有极高的声誉,特别是其地方戏剧,更是闻名遐迩。

江西戏剧起源于南朝梁代,以越剧、关山戏为主,是中国戏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江西戏剧有三大类:一是越剧,越剧在江西有南越剧、西越剧、东越剧、北越剧、中越剧等品种。

南越剧是江西最为著名的,以福建莆田和全国部分地区为中心,主要发展在江西的东北部。

西越剧源于安徽的宣城地区,以演出乐曲为主,在江西著名的西越剧是溪口越剧,主要发展在江西的西部。

东越剧源于安徽的六安地区,以“白字伴”为特色,发挥唱腔旋律的美妙效果,在江西的东部发展最为著名。

北越剧源于湖南的衡阳市,以传统文艺形式著称,主要发展在江西的西南部。

中越剧则是越剧的统称,汇集着中国各地的优秀剧种,以江西外地剧种为主,在江西的各地发展。

第二是关山戏,关山戏也叫做曹山戏,源于江西的南昌市,相传可以追溯到清代前期。

关山戏以喜剧为主,以口技和互动饰演为特色,结合音乐、舞蹈、武术、手哨、武器舞等各种手法,在江西和四川以外的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有大量演出。

第三类是婺源戏,婺源戏源于江西省婺源县,亦称景德镇戏、江南戏。

婺源戏以具有江西地方文化特色的游戏文本,以及情节的悬念和幽默的抒情为特色,通过大量的舞蹈和武术,用性感、刺激、舞蹈、抒情的动作,展示出江西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

江西地方戏剧从历史文化到艺术表现上,均集合了古老和现代的文化特质,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江西戏剧以新旧、流行和传统的方法融合,使之复兴与演变,众多的表演经过改革,颇有新的发展,成为江西文化的佳话。

江西戏剧融合了华夏文化的特性,在传统内容及新颖的表现方式上,都显示出不同的精髓。

江西的戏剧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细细品味。

赣东北地区戏曲发展现状田野调查报告

赣东北地区戏曲发展现状田野调查报告

赣东北地区戏曲发展现状田野调查报告赣东北地区戏曲发展现状田野调查报告──以上饶赣剧小百花艺术团及抚州采茶戏团为例引子笔者带着对戏曲的浓厚兴趣和对家乡地方戏的深切关注,深入家乡周边戏班进行调查,第一站就是上饶赣剧小百花艺术团,第二站就到了抚州采茶戏团,本想调查一些宜黄戏班,却因时间的关系,放弃了宜黄之行,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感觉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里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同,却到处有着现实生活的影子。

在这个世界里,笔者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丰富了笔者对戏曲的认识,同时也看到当今戏曲发展的艰难境地,心中不禁有股难言之痛。

笔者调查的赣东北地区主要是在抚州地区周边,这个地方相对来说戏曲传统深厚,更主要的是此地为赣剧和采茶戏的交接地带,对于研究赣剧和采茶戏来说比较有代表性。

一地缘及戏缘抚州位于江西东部,北靠省会南昌,南接赣州,东与福建毗邻,这是一个南北跨度较大的一个地区市,其地区行署所在地就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临川。

说到抚州,就不能不提及它的文化历史,抚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产生过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汤显祖等蜚声中外的先贤人杰。

抚州一直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风尚,正因为抚州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才使得这里的文化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戏曲就是其中一种。

抚州崇尚戏曲的传统由来已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请戏班唱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能请到戏班唱戏是十分荣耀的事,也是一个地方有文化修养的标志,几百年来的传统一直未改。

现今在抚州地区大概存在抚州采茶戏、赣剧及宜黄戏等戏曲样式,不过现在宜黄戏很少上台,因为戏班子不多,很少人学,所以现在抚州地区比较流行的剧种就是赣剧和抚州采茶戏。

赣剧和采茶戏是江西的两大主要剧种,因各地方言发音的不同,赣剧和采茶戏又分别划分为多种形式,如赣剧就有鄱阳赣剧、上饶赣剧、乐平赣剧等;采茶戏则分为抚州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南昌采茶戏等。

在地缘上,江西南部主要流行采茶戏,北部主要流行赣剧,抚州正好处于赣剧和采茶戏的交汇之处,经常会有采茶戏和赣剧的戏班来演出。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方文化意义。

它以采茶为题材,融合了当地的民俗和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在现代社会,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传承与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赣南采茶戏的传统表演方式逐渐被边缘化,导致了年轻人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趣减弱。

由于受到了其他戏曲剧种和文化产品的冲击,赣南采茶戏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下降,导致了演出场次和传承人才的流失。

二、新思路与方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我们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

要加强对赣南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激励和支持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赣南采茶戏的学习和传承中来,培养新一代的演艺人才,传承和弘扬赣南采茶戏的优秀传统和经典作品。

要拓展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创新剧目,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趣味,为赣南采茶戏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使其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和情感,提高演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市场需求。

要加强赣南采茶戏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渠道,扩大赣南采茶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赣南采茶戏艺术节、演出巡回等活动,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

三、创新发展的路径针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创新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要推动赣南采茶戏的现代化发展,引入现代表演技术和舞台效果,提升演出的质量和观赏性,为赣南采茶戏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要加强赣南采茶戏的原创工作,鼓励创作新的剧目和作品,挖掘采茶文化的深厚内涵,为赣南采茶戏注入更多的艺术灵感和创新元素。

要加强赣南采茶戏的市场开发和商业运作,建立健全的演出经纪机构和文化企业,推动赣南采茶戏产业的发展,实现艺术与商业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戏剧艺术生态的忧思摘要:文化生态视野下江西戏剧艺术的发展研究,作为当前的戏剧界、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既是对中国戏剧危机与转机问题的宏观上的微观把握,也是促进江西区域戏剧的发展,振兴江西地方文学艺术特色的重大课题。

近10年时间里,江西的戏剧几乎每年都有一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在一片赞誉声背后,江西戏剧艺术生态的忧思何在,其突围之路又在哪,这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江西戏剧艺术生态忧思发展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56-02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试图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及其相关因素中,研究文化的发生、发展、存在模式、独特属性及其内在规律。

这一理论被引入国内后,在上世纪末对中国戏剧思想产生影响,人们试图从这一宏观视角,讨论戏剧的“危机”与“转机”问题,在强化戏剧本体的努力中,促成完整的戏剧生态系统的建立。

关于中国戏剧的危机问题的讨论,早在30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此后的若干年里,一直是戏剧界、理论界等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中国戏剧整体危机的大背景下,江西戏剧作为区域戏剧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和转机问题。

如何继续维持江西戏剧的振兴之路,探索出一条持续性发展道路,是学术界和理论界的研究话题。

目前,江西戏剧的研究基本呈现两大现象:一是基本上停留在传统剧本的整理、剧目的介绍及改编等方面,以及重表演轻研究的状态,缺少理论研究和体系研究。

如,刘上洋主编的《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戏剧卷),对江西六十年以来的经典剧目进行了整理和再现;张庚、流沙、万叶、龚国光、苏子裕等老一辈学者侧重传统剧目资料的整理与汇编。

二是对江西戏剧的已经取得的成绩的赞誉,而缺乏危机意识。

如,黄文锡的《始于辉煌、再创辉煌——江西戏剧五十年》、郁鑫鹏的《戏剧舞台“江西现象”今再来》、石奎任的《也谈戏剧创作“江西现象”》。

那么,江西戏剧艺术生态现状是否真在一片赞誉声中前景一派乐观呢?其成绩背后是否存在隐忧?在大环境下的戏剧困境下,江西戏剧是否能成功突围,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探索之路?这些都值得研究和探讨。

1 江西戏剧艺术生态现状“上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期的近10年时间里,江西的戏剧几乎每年都有一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如《乡里法官》、《山歌情》、《榨油坊风情》等,而且获奖作品题材多样:有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艺术形式也多元:有赣剧、采茶戏、话剧……江西戏剧的繁荣景象一度被业界誉为戏剧舞台的‘江西现象’”。

江西戏剧在中国戏剧整体危机的背景下,能出现一段时间戏剧繁荣的“江西现象”,说明江西戏剧自身有着区域特色和优势,就整体来看,如江西戏剧曾出现过四次高潮:82年纪念汤显祖逝世的剧目演出和学术研讨;84-87年艺术创作与探索下新成果的出现;91-93年政府扶持和资金鼓励下的繁荣;省委、省政府2008年开始在全国首创实施的一项文化工程——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

对此,业界、学者都给予了很高的赞誉,黄文锡声称“江西戏剧在建国以来的五十年间,走过了‘始于辉煌’和‘再创辉煌’的历史征程。

”石奎任也无不乐观的认为“近十年来,江西的戏剧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几乎每年都有一部剧作获‘五个一工程奖’或‘文华奖’及‘曹禺戏剧文学奖’……这些与众不同的种种迹象的闪现,引起了人们的一些好奇,在京的一些专家将此状况誉称为‘江西现象’”这些看法确实表明江西戏剧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和蓬勃的生命力。

但是,从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隐忧。

通过江西戏剧的四次高潮,我们不难发现,其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以下问题:1.1基本靠政府扶植,缺乏自主生存意识江西戏剧的每次高潮,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生,91-93年的戏剧高潮直接来源于政府扶植和资金鼓励下的繁荣。

除此之外,省委、省政府还以两年一度的省玉茗花戏剧节的形式对优秀剧目的扶持。

令2008年的“江西现象”重现的,则依赖省委、省政府2008年开始在全国首创实施的一项文化工程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

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其中600万用于省文化厅重点支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的本土性、原创性剧(节)目。

由此可见,江西戏剧对政府的依赖性非常强,缺乏一种自主的生存意识,在抗市场竞争方面也是处于弱势。

当然,政府的重视与扶植是必然的,但是,江西戏剧不能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植,一旦政府投入少,就面临资金紧缺和不景气的困境。

对于未来的持续发展之路,还是应该找到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亮点,自己抢夺市场,从内在需求更新和发展。

1.2个别散点特色强,缺乏整体凝聚力就戏剧剧种来说,江西戏剧剧种繁多,有赣剧、东河戏、宜黄戏、采茶戏等等,而采茶戏又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就戏剧题材来说,有现实题材、传统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

其中,赣剧里以汤显祖剧目演出最为突出,新时期以来,在江西已举行了多次纪念汤显祖的学术研讨活动,出版了纪念和研究文集,重新修建了汤显祖纪念馆。

老一辈戏剧家石凌鹤以大半生的精力致力于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改译”,使之在赣剧舞台上流传。

直到现在,抚州和其他地方的采茶戏剧团演出的《牡丹亭》和《南柯记》等剧目,仍以石凌鹤的改编本为基础,或受其深刻影响。

陶学晖、黄文锡等剧作家改编了《邯郸梦记》和《还魂后记》,发扬了汤显祖剧作的战斗性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引起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

除此之外,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也蔚为大观。

江西这块红土地,很早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一块热土,成为老一辈革命家创建新中国的摇篮,有着几十年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一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如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苏区的创建都发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使这里的历史更加壮丽辉煌,为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留下一片取之不竭的开采富矿。

话剧舞台上,反映江西这块红土地英雄历史的佳作不断涌现,继老戏剧家石凌鹤创作的《方志敏)参加首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获得好评后,20世纪90代初,江西剧作家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创作出歌剧《红土地的精灵》、《花妹》、《女囚》、《烽火奇缘》、《枪声里的歌声》等标新立异之作,为突破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模式做出有益的尝试。

新时期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剧作代表性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赣南采茶戏《山歌情》、歌剧《红土地的精灵》、话剧《大山情仇》与《走向清波》、山歌剧《女人河》、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等等。

可见,江西戏剧艺术形式多样,个别散点特色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这固然是可喜的事,但是,如何实现散点全面开花,百花齐放的大潮还有待进步一开发和探索。

从已经取得的成绩来看,江西戏剧资源还有很多待开发的散点,创新和推出的空间很大。

1.3大环境下的随波逐流,个性突围难吴济时在《文艺生态运动与当代戏剧》中指出,“文艺生态环境有大、中、小之分。

大环境是指文艺生存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和自然界所有与文艺生存相关的内容;中环境是指文艺生存的内部环境,它由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电影和电视等所有艺术门类构成;小环境是指人的审美价值观,其动力主体是文艺的创造者和接受者。

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通观江西戏剧的几次高潮,基本都是在大环境的推动下产生。

如,在建国之初,江西剧坛便呈现出好戏连台、五彩缤纷的景观。

这是因为当时正是全国范围内的1949年至1957年间的第一次戏曲变革,变革的主要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进人新时期后,全国又掀起一场戏曲改革,其时代内容和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特别是1985年,1985年是当代文学的一个转折点,一批在思想艺术形态上与前不同的作品集中出现,理论批评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是文学研究的“方法年”(85年),“观念年”、“本体年”(86年)。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江西戏剧也迎来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探索,赣剧在国内名声重振,并破天荒第一次填补了江西的“梅花奖”空白。

可见,江西戏剧主要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其潮涨潮落都与大环境趋于一致,并没有突围出来。

没有真正是因为江西戏剧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艺术本身的探索需求而出现的高潮。

江西戏剧如何真正走出一条自己发展的个性之路,不再仅仅受制于大环境,也充分利用和发展中环境和小环境的交互影响作用,形成自身的艺术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那么,面对江西戏剧艺术生态现状的种种忧思和问题,江西戏剧的未来发展之路又在哪里呢?这是个值得多方探讨的重大问题。

在此,笔者仅提出一些个人的设想。

2 江西戏剧的发展2.1立足开掘自己的戏剧资源,实现江西戏剧艺术形式散点全面开花江西戏剧不仅有赣剧、采茶戏等主要地方剧种,还有东河戏、宜黄戏、吁河戏、西河戏、宁河戏、抚河戏等地方剧种。

此外还有蜚声中国史册500年的弋阳腔和其支派青阳腔。

目前的开发和研究还非常有限,主要侧重在赣剧、采茶戏等主要地方剧种和影响较大的弋阳腔和其支派青阳腔。

而对于江西戏剧这个富矿来说,还有很多值得开发和深挖的剧种。

即便是研究较多的赣剧、采茶戏等主要地方剧种和影响较大的弋阳腔和其支派青阳腔其研究还有很多研究的盲点和空白点。

比如,目前江西戏剧研究基本上停留在传统剧本的整理、剧目介绍及改编等方面,张庚、流沙、万叶、龚国光、苏子裕等老一辈学者在赣剧资料整理和汇编上已经做出巨大文献贡献。

其他如各地的采茶戏、弋阳腔和其支派青阳腔,也是走资料汇编和历史脉络梳理的研究之路。

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深度还有很多,如,江西戏剧剧种很多是地方性的,必然带有天然的地方民俗特色,研究江西戏剧地方戏的民俗特色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角度。

等等,不一而足。

2.2在主旋律戏剧、商演戏剧、实验戏剧多元共存的戏剧生存现状下,坚持实验戏剧的精英性媒介变革时代,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传媒迅速将戏剧等高雅艺术边缘化,人们倾向于通俗娱乐的休闲方式,也使得精英艺术越发曲高和寡。

在抢夺市场的竞争中,人们在坚持精神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统一方面想出各种办法,如省文联、省剧协联合企业单位承办的“97纳爱斯杯百优小品电视大赛”和“99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小品小戏大赛”就是呈现这种趋势。

当然,这对戏剧市场再次红火起来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有过贡献。

但是,不应忽视戏剧艺术的精英探索。

因为一时追逐潮流的红火很容易时过境迁,其价值令人堪忧。

历观江西戏剧的几次成功案例,无一不是在艺术本体上的精英探索取得胜利的。

江西戏剧自84年始,剧团为走出低谷,积极开展了包括“古典型”、“改良型”、“杂交型”三类剧目在内的全方位、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探索。

也是在那个阶段,江西戏剧首次拿了享誉国内外的“梅花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