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至十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0~5的数字,能正确用汉字书写。

2.熟练掌握0~5的数字顺序。

3.能够进行0~5的简单数学运算。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0~5的数字。

2.数字0~5的书写和顺序。

三、教学难点

1.数字0~5的运算。

2.竖式加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

1.数字卡片。

2.班级黑板。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5的数字。

首先让学生一起唱数歌,复习数字05

的顺序。然后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字卡片,认识0

2. 讲授新知(15分钟)

5的简单加法运算示范,教师用教学课件展示05

的数字,让学生跟读,并教授数字的书写方法。然后进行0

让学生了解简单运算的方法。

3. 合作探究(20分钟)

教师分发数字卡片,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数学游戏。每组学生抽取两张卡片,计算两个数字的和,然后用数字卡片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发现规律。

4. 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竖式加法题目,让学生在黑板上解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做出正确的计算。

5.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强化学生

对0~5数字的掌握,并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回家找一些东西,做一个简单的加法游戏,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算

能力。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互动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能力。通过

游戏和竖式加法的练习,加深学生对0~5数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通用12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通用12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若干

授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观察书中第6页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数一数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这一单元的内容很少也很简单,但却很重要,“数一数”是义务教材“准备课”中的内容,咱们都知道,义务教材的准备课中包括:数数、认数、分类、比多少和写字的准备等一些内容,由于课程标准中强调比一比和分类两部分内容,在实验教材中把它们作为单独的单元进行编写,那么数数、认数的内容也就独立成一个单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材说明

1.教科书的第2~3页,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图“美丽的校园”。

我们认为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质的变化。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情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一幅校园情境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学生观察图,描述图意时,老师可掌握其数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为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作准备。

2.教材的第4~5页给出了1~10各数,并且配合出现了相应数量的人物和事物的集合圈,与义务教材不同的是,这些集合圈中的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使学生看到知识前后的联系,将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教学建议

那么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数,可以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说一说。在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老师再引导他们数一数。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1~5的认识》教案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1~5的认识》教案

第一单元 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1.1 1~5的认识

单元说明: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此阶段,要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建议如下:

1. 把写数字作为教学重点,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教学写数字时,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书写范例,弄懂写数字的起点、笔顺、终点的标志,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2.分与合既是数概念的重要方面,也是计算的重要基础。在教学时,不能仅仅让学生会背、会唱读,而是要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建立表象,便于学生记忆。

3.在加减法含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情境图、直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要注意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看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算式的意义”等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课题名称】第1课时 1~5的认识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2页--1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读、写这5个数。

2.借助计数器、点子图、小棒等学习用具,感知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增加1得到的,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二章教案(表格式、值得收藏)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二章教案(表格式、值得收藏)

B 三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

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 .B 与集合C 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2,4,6,8,10},{3,5,8,12},{8};A B C ===

②{|20049}.A x x =是国兴中学年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 |x 是国兴

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x |x 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

年级女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 B x x A x B =∈∈且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 图表示交集运算.

(2)练习.检查和反馈

①设平面内直线1l 上点的集合为1L ,直线1l 上点的集合为2L ,试用集合的运算表

示1l 的位置关系.

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x |x 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x |x 是参加二百米

跑的同学},C={x |x 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

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 ∩B 与A ∩C

的含义.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课题

认识平面图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本节课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然后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进一步感知各平面图形的特征。同时通过寻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一活动,有效帮助学生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面从体上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类,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体验不同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积木,请拿出你们的积木。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立体图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描、画、印、拓平面图形打下基础,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师生互动,认识“面”。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主题图。

师:拿出你们的积木,摸一摸每一个物体的“面”,你们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2)让学生想办法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

师:想一想,怎样将这些物体的“面”画在纸上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及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及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一年级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平面图形

本课目标:知识与技能

1、对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圆柱的底面,以及利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2、对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认识减法》教案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认识减法》教案

第一单元 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2.3 认识减法

【课题名称】第8课时认识减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6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图片、叙述图意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减法的含义,会看图说一说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教师:教具:小棒、圆片

教学课件:课件

2.学生:学具:小棒、圆片

课前预习:标注完成《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26情境图。

教师: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小男孩手里拿了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下3个气球。(教师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

教师:还能用加法来计算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气球,不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不能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飞走”就是“去掉”的意思。

教师:对,4个气球中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气球,不能用加法计算,那到底用什么

方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

【设计意图】利用教科书情境图,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初步理解“去掉”的意思,为新课的探究打下基础。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自主操作。

教师师:怎样知道还剩3个气球呢?怎样表示气球飞走的这一过程?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一单元 准备课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一单元 准备课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整数进行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探索整数加减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三、教学难点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律的探究。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课件、板书、教学实例等。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教材、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整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整数的兴趣。

2. 整数的加法(20分钟)

1.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向学生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引导学生探索正数与正数相加的规律,并总结加法规则。

3.继续引导学生探索正数与负数相加的规律,并总结减法规则。

3. 整数的减法(20分钟)

1.通过实际情况,让学生理解整数减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进行正数减法、负数减法的计算练习。

3.鼓励学生分组练习减法运算,培养合作意识。

4. 讲评与拓展(10分钟)

1.整理加减法规则,梳理重点。

2.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应用整数加减法的具体场景。

六、课堂练习

1.练习册上对应练习题。

2.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情景问题。

七、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巩固学生对整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总结。

八、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剩余的题目。

2.思考并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九、板书设计

待整理。

以上是本节课教案的大致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每单元教材分析、每单元归纳总结、总复习教案213页)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每单元教材分析、每单元归纳总结、总复习教案213页)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含每单元教材分析、每单元归纳总结、总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 “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1单元准备课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第几》教案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第几》教案

第一单元 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1.3 第几

【课题名称】第3课时第几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明相关物体有几个和某个物体是第几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初步积累观察经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和第几。

教学难点: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课前准备】

1.教师:教学课件: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排过队吗?为什么要排队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放学回家时要排队,购物时要排队,因为不排队就没有秩序,大家挤来挤去很危险,还有的学生会说排队是讲文明的行为。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排队是讲文明的行为,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排队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第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排队,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1.讲解例题,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教科书P19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好多人在排队等车。

教师:仔细观察,图中有几人排队?

预设:学生很轻松说出5人,可以指名学生到屏幕前对着图数一数,再让全班学生齐数一遍。

教师:看看小男孩排在第几?

指名学生到屏幕前对着图数一数,数的时候说“第1”“第2”。

教师:对,排队时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小男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准 备 课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数 一 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5页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小题。

内容简析

按顺序数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

教学目标

1.能按一定顺序数出物体的数量,会认、读10以内的数。

2.初步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数数的过程。

3.初步感受数的规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数数的方法,能按一定的顺序数数。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把“美丽的校园”的情景图制作成挂图或动画课件,也可以用本学校的照片实施教学,还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现场表演,帮助学生观察、计数。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情景图内的事物有序观察,数出图中的人物、物体的数量。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复习:区分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如:桌子上有几个茶杯,国旗上有几颗五角星等。 学习:数数,就是一个

一个按顺序数物体的个数,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是几,这些物体的个数就是几个。

延学:能根据数字数

出相应个数的物体。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美丽的校园”,教师导语: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快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你能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吗?由此导入本课课题,教师板书:数一数。(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开学时的情景,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利用了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自然而然引入课题。】

拍手歌引入法: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学过的“拍手歌”唱一遍吧!

教师和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唱:你拍1,我拍1,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2,我拍2……唱完后,教师导语:歌中我们数到的数有1、2、3……最后是10,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有数数的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一数。【品析:通过师生一起合唱“拍手歌”,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数数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法的意义

课题: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9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四的第1—7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

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

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19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 4+1 9=4 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加数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 3—2 4 =1 9(人)

女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 3—1 9=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

数”、“和”(如右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

全班分组讨论:

(1)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用什么方法计算?”

(3)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各组分别派一个代表汇报,各组间可以互相补充。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们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

一个加数的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17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

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

相反的运算。

2.巩固练习。

做第18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自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怎样计算?

独立学习。

最后集体概括总结:

l、1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自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带着问题看书

(1)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2)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个加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带着问题自学:

(1)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2)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3)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差=被减数一减数

减数=被减数一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完成练习四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

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

让学生板演。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

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出: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让学生说一

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的第5一7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

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3.第7题,学生做完后,教师还可以再增加几道整百减去两位数的。

板书设计:减法的意义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 4+1 9=4 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加数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 3—2 4 =1 9(人)

女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 3—1 9=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课后附记:

课题: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的例l、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

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通过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

部分间的关系,为学习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较好的准备。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自学例1

出示例l: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

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

书出两种解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