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1. 引言
该文档旨在解读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
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本文将概述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
研究目标、课程结构和评估方法。
2. 研究目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研究目标
主要包括:
-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 发展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歌唱和乐器演奏技巧;
-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唱和合奏活动促进团队合作;
-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音高、音符和节奏等;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3. 课程结构
小学音乐课程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块,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3.1 唱歌和合唱
这个模块主要注重学生的歌唱技巧和合唱能力。学生将研究各
种歌曲,并通过合唱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2 乐器演奏
乐器演奏模块将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学生将研究如何正确使用乐器并参与小型演奏团体。
3.3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模块将引导学生研究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并培养他
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学生将研究分析音乐作品,了解它们的风格、结构和情感表达。
3.4 音乐理论
音乐理论模块将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他们将研
究音高、音符、节奏以及基本的乐谱阅读技巧。
3.5 创作与表演
创作与表演模块将启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音
乐作品并进行表演。学生将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能和创意。
4.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将根据研究目标来设计,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知识。评估方法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 反思和合作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开发优质课程资源
积极开发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需求的优 质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辅、教案、
课件等。
挖掘地方特色音乐资源
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音乐资源,将民 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增强学生
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音乐需求和兴趣爱好,为 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音乐学 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功。
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注重音乐的情感体验和 审美价值,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感受美、表现美、创造 美。
音乐教学原则
音乐教学应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 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情感体验,提升精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汇报人:XX 20XX-01-21
•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 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 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 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音乐课程性质
01
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音乐情绪与情感
学生需要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 并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音乐历史与 相关文化知
音乐基本技
能
识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
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实验稿”——理解多元文化;
2011版——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面向全体:
强化普及,淡化选拔;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将其
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 基本途径。” 演唱、演奏、聆听、识读乐谱、综合性艺 术表演、即兴编创; “感受与欣赏”中的音乐实践活动(语言、 身体、内心体验、歌唱、演奏等)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二、课程实施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从听入手,以聆听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2)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从“情”入手,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教学建议: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四个音乐教学领域相
感受与欣赏 音乐与 相关文 表现
互联系、相互渗透; 应在教学中多运用综 合课型,尽量避免单 纯唱歌、演唱、欣赏 等单一课型;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音乐学习的基
本动力; 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被迫、被动的学习音乐不会产生有效学习; 由“学会音乐”到“会学音乐”的转变; 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挖掘每个人 热爱音乐的天性和潜能,最大程度的发展 每个人的音乐兴趣。
一年级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设计
一年级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设计在一年级音乐课程中,学生开始接触基本的音乐元素和概念。通过音乐的学习,他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听觉感知能力,发展音乐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技巧和演奏水平。本文将对一年级音乐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提供一套教学设计。
一、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1. 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情感的理解。在一年级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优美的音乐作品,诉说音乐的故事,引导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同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音乐的节奏、动作和情绪表达来促进他们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2. 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结构和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感元素,比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让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更加敏锐。
3. 培养音乐表达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而音乐表达则是他们另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音乐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
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由创作简单的节奏、旋律,或者编排一
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来锻炼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
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够模仿简单的音乐节奏和动作,并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
观点。
2. 教学内容:选择一段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优美音乐作品。通过播放
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3. 教学过程:
a) 导入:教师通过一段欢快的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制造愉悦的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一、前言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是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音乐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课程目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核心,
设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稳定的音乐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听觉、表现、创造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感和审美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
小学音乐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基础知识:包括音高、节奏、音色、旋律等基本音乐元素的认知和运用。
2. 音乐技能:包括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基本音乐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3. 音乐欣赏:包括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4. 音乐创作: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应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音乐特长。
五、评价与反馈
小学音乐课程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多元化,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学习状况。
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
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音乐新课程标准得到了重视和推进。本文将对音乐新课程标准进行初步解读,以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标准通过准确定义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框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综合能力培养,实现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地。
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1.目标要求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认识、欣赏、表演与创造
四个方面,学生应综合发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广泛的艺术审
美兴趣、熟练的演奏技巧和较高的创作能力。
2.内容要求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的主要依据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按
照音乐元素与音乐体裁、时代、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划分与融合,
使学生对音乐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体验。
3.方法要求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感体验、音乐游戏、合作研究、探究式研究等。同时也要求注重音乐教育的
过程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与合作等
能力。
4.评价要求
音乐新课程标准对评价的要求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和多元化评价三个方面。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发展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提供保障。
三、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应用
1.意义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素质,推进全面育人和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应用
音乐课程标准(版)课程总目标解读
参考资料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总目标解读
一、音乐课程总目标的提出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是首要问题,它是引领课程实施的方向,是实施课程理念的前提与关键。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仅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新增了音乐课程总目标,总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三维目标是总目标的体现。虽然,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对于总目标没有具体的表述,但是,在课标前言、课程理念、课程价值等方面都有具体的阐述。2011版音乐新课标对于课程目标的阐述表达地更加具体,它使老师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音乐课程在德育、智育,体育、包括美育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都应紧紧围绕总目标展开。
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应是逐步分解--最终完成的过程。总目标不单指教师的教学任务目标,它是音乐课程所应达到的标准,即学生标准。2011版音乐课程总目标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教学大纲的编写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确定,是把要教的内容确定在文本上,让所有老师知道所要教学的内容,它是按照一个学科体系的要求来设计的;而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按照学习内容来确定的,而是按照学生所应该达到的程度来确定的。因此,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于“目标”的表述有明显的不同,教学大纲以教学目的为表述,主要指教师所应达到的教学任务,课程标准则以课程目标为表述,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程度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文化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它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从学生的成长、学习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建立为基础。音乐课程标准,是指学生在审美、兴趣、文化、知识与技能、情感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它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成长规律,按照中国公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去制定的。可以说,它给老师们提供了很大的教学空间。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标准的制定旨在通过规范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音乐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国民基本素质。
一、课程性质
本标准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必修课程之一,属于美育课程,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标准的制定,遵循教育规律,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终身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实践能力四个方面为主线,以音乐的感受
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板块为内容,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文化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强调课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渗透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全面发展为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具有热爱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精神风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主动研究、合作交流和创新实践的过程与方法,使其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研究态度。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发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文件,对于音乐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本文将对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音乐表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一目标的确立,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也为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在音乐素养方面,标准要求
学生通过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活动,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在音乐知识方面,标准要求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音乐的基本概念、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等内容;在音乐技能方面,标准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演奏和表演技能。这些内容的规定,为音乐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系统的指导。
此外,标准还对音乐教学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规定。标准要求音乐教学应该注
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这一要求,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最后,标准还对音乐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标准要求音乐教师应
该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这一要求,为音乐教师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也为学生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解读(一)
创造性使用
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对教材进行二 次开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及时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师 应关注音乐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更 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06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校内资源开发
音乐教室与设施
充分利用学校音乐教室、乐器等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学 习环境。
音乐课程内容
感受与欣赏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 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方面的内容。
表现
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面的 内容。
创造
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 等方面的内容。
音乐与相关文化
拓展学生音乐视野,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 其他学科等方面的内容。
审美性
实践性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必须通过 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 编创等实践活动才能得以表现和完成 。
音乐以美的音响、美的形式、美的情 感表达为基本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 价值。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以美育人
面向全体学生
以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引导 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Leabharlann Baidu息技术应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
VS
原则
评价应遵循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 测性等原则,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评价内容与标准
内容
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 现和进步。
标准
评价标准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同时要注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
突出音乐特点
以音乐艺术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教 学,充分体现音乐的艺术性、情感性 和形象性等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音 乐审美能力。
重视音乐实践
通过聆听、演奏、演唱、综合性艺术 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使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充分体验音乐, 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弘扬民族音乐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 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
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和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能力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
音乐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根据学生的年 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 源。
教学实施能力
音乐教师需要具备教学实施能力,能够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广泛的文化素养
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音乐文化,以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能够引导 学生理解音乐的多元性和文化背景。
《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一)――突出了音乐课程性质的表述
审美性
音乐课程以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作品的聆听、表现和创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 的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注重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 高其审美水平。
音乐课程强调音乐的美育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培养其 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实践性
音乐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需要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 动,如演唱、演奏、创作等。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音乐历史和成就,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艺术多样性
引入世界音乐文化
在音乐课程中引入世界各国的音 乐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 地区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拓宽学
生的音乐视野。
尊重不同音乐流派
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特点和 内涵,尊重不同流派的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包容精神。
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
03
开展国际音乐交流活动
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音乐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音乐家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06
CATALOGUE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 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程的各项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 的位置。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与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结构与内容解读
吴斌(人民音乐出版社,课标修订组副组长,教授)
郑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金亚文(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教授)
一、音乐课程总目标的提出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是首要问题,它引领课程实施的方向,是实施课程理念的前提与关键。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仅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新增了音乐课程总目标,总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三维目标是总目标的体现。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目标问题是首当其冲,需要大家认真把握的。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方向和引领.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之前,首先要把握好目标的设置。
这一次课程标准修订增加了一块内容,就是设定了一个总目标。过去只有课程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其实,虽然过去在文本中没有进行表述,不过总目标在前沿、理念和课程价值方面都有很多的表达。而这次集中表达能够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音乐课程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所以说大家对目标的学习,应该说是越来越清晰和具体了。对于这个总目标,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教材编写,都要紧紧围绕着总目标展开。教师不仅仅要熟悉总目标,而且应该深刻地记忆它,应该在每一堂课中都对总目标的完成问题有所涉及。
目标是逐步分解的,但是最终必须完成总的目标,总目标实际上是我们音乐教学和音乐课程所要达到的一个标准。那么我们要达到的是什么样的标准呢?这个标准是学生标准。总目标不是老师教学任务的目标,我们过去所认为的,比如教学任务的目标是一学年教三首歌,听二首欣赏曲目,教乐理,教识谱,那都是老师的教学任务目标,和课程总目标有很大的区别.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课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2.创造性发展价值
3.社会交往价值
4.文化传承价值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3.面向全体学生
4.注重个性发展
5.重视音乐实践
6.鼓励音乐创造
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如图所示: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
1~2年级3~6年级7~9年级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态度学习音乐,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像;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
一、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音乐课程的性质:
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人文学科是研究人本身或与个体的精神直接相关的文化世界的学问。人文类学科,是指以人的情感、心态、理想、信仰、文化、价值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是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学问,注重发展人的个性。它大致可以包括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艺术等大的学科。
人文学科所要探寻的东西是人的生存意义或人的价值,而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并不是现成地摆在什么地方等待我们去发现,而是在人文学科的探寻过程中不断地被开掘出来、不断地生成着。正是通过对于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的永无止境的开掘和追问,人文学科不断地从新的方面、新的高度展示出人不同于任何其他存在物的始终未完成状态。
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也并不是说人文学科的思维都是同一的,如:文学和艺术是表达性或“显示”性的, ,语言学和历史学是理解性的,而哲学则是反思性的。
科学的思维方式:一切科学的思维方式都必然是实证的。人文学科的一般特征,主要是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比较(尤其是后者)中展开:
1、根源性:人文学科可以说是今天许多其他学科、尤其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母体,它们大多是近代以来从其分化出来的。
2、历史性:与社会科学相比,它主要是纵向的,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根基深厚,眼光长远,这不仅对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认识人类的历史本身亦是一自在的目的。
3、差异性:或者说联系于各民族,各文明传统的特殊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较注意探讨普遍规则,而人文学科则与各民的特性紧密相关,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确立恰当的认同,也提醒人们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补。另外,人文学科还有一种联系于个人的特殊性,它注重个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
吴斌
一、为什么要进行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诸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甄别、选拔和淘汰,等等。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指引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音乐课程做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以及音乐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可以说,目前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具体表现为: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想像、创造、情感);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上述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必然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2.违背普通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及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而在体例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往往成条块分割状态,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同时,教材编排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与音乐学科本身的创造性格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
除了以上问题外,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在国际视野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哪些特点?我们应做怎样的参考与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各国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大潮,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学科内部某些方面的小修小改,而是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综观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征:
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