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迷舟》叙事手法小析

合集下载

格非《迷舟》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格非《迷舟》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格非《迷舟》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格非《迷舟》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格非,原名刘勇,男,1964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

格非《迷舟》的叙事艺术解析

格非《迷舟》的叙事艺术解析
一.《迷舟》中的叙述者 1. 叙述者的看与说 一个故事通常由一个或者多个叙述者讲出,而叙 述者讲故事必须经由一个视点,也叫视角。感知或认 知的方位,被叙的情境与事件藉此得以表现①。通常情 况下,叙述者会讲述自己所看到的事情,即叙述者集 看和说两个动作为一体,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的作 品就属于这种情况。再者,叙述者还可能会讲别人看 到的事情,这样叙述者只承担说的职能,看的视点则 属于另一个人。热奈特把它们区分为叙述者和聚焦 者,叙述者承担讲的功能,聚焦者承担看的工作。《迷 舟》中叙述者的看与说也是分离的,又有把它区分为 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的不一致 是格非迷宫的源头之一。 2. 故事外叙述者 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者,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
3.全知叙述者中的视角自限
全知叙述模式在视角上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在于 其权威性的中介眼光。叙述者像全能的“上帝”一样 来观察事物,然后将他所观察到的东西有选择地叙 述给读者。这种超出凡人能力的中介眼光有时损害作 品的逼真性,而且不利于作品的戏剧性。为了减少 这些弊病,全知叙述者在叙事时常常短时地换用人 物的有限视角。在萧第一天回到家时,小说中描写 道:他掀开孝布走进院子时,他的母亲正巧手里擎着 一盏煤油灯,两个黑影突然挑起门帘闯了进来把她吓 了一跳。前半句是萧的视角,后半句是母亲的视角。 两种视角的自由切换一方面表现了全知叙述者叙述 的自由,另一方面也产生一种陌生化效果。再看,小 说中对杏出场时的描写,萧看见母亲身后一个女人秀 硕的身影迅速餐入灵堂冥幽的暗光中。全知叙述者当 然清楚接下来要出场的是女主人公,但却不直接写明 就是杏,而采用萧的限知视角,看到一个女人秀硕的 身影。这里,读者不免产生疑惑,好奇这个身姿秀硕 的女人究竟是谁?这种设置疑问的方法吸引读者继续 阅读下去。

《迷舟》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迷舟》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迷舟》的新历史主义解读作者:何丹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迷舟》是我国先锋派代表作家格非于1987 年发表的成名之作,是一篇具有浓厚抒情风格的小说。

小说以“叙述空缺”的独特形式而极具“先锋性”,引起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小说展示了作者对人类个体命运的非理性探索,对历史原型的再次书写和对人生世事偶然性、宿命感以及神秘感的深刻体验,彰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创新追求。

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角度对《迷舟》进行解读,以此来探求作者的历史观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格非《迷舟》新历史主义批评思潮于20 世纪80 年代诞生在欧美文坛,是对当时风行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文学本体批评研究的反驳。

它认为历史是一种“话语建构”,文学话语与历史话语是彼此开放互动的,作家甚至可以通过话语想象操纵历史,这与传统历史主义观大相径庭。

《迷舟》是我国先锋派代表作家格非的成名之作,于1987年发表于《收获》第6 期。

小说对历史原型的再次书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类个体命运的不可捉摸的探索,以及对人生世事偶然性、宿命感和神秘感的深刻体验,彰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创新追求。

以往多数学者在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中常关注于文本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空缺的实验先锋性上。

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角度对《迷舟》进行解读,以此来探求作者的历史观和审美追求。

一、大写历史小写化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记录,有着一定的兴衰存亡发展演进规律。

由传统历史主义生成的文本往往从宏观历史叙事入手,书写历史事件的线性发展,强调描摹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而新历史主义怀疑历史简单肯定背后的确定意义,认为历史文本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的主观二次建构,是对历史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阐释。

新历史主义常常在宏大历史的背后挖掘小写历史的价值,对其进行重构,进而消解正统的主流的历史话语叙事。

新历史主义“架空了那些无法亲历的真实历史,疏离由强势话语撰写的单线大写的传统正史;进而通过对小写历史和复数历史的书写来拆解和颠覆大写历史。

格非小说叙述的隐秘“逻辑”——重读短篇小说《迷舟》《褐色鸟群》

格非小说叙述的隐秘“逻辑”——重读短篇小说《迷舟》《褐色鸟群》

一实际上,在现代小说叙事中,除了故事和人物,文本叙述中最重要的元素还有两个:时间和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决定小说叙事结构及其艺术形态的关键。

所谓“怎么写”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作家如何选择文本的结构方式,作家如何处理人与时间和空间维度关系的策略,它既体现着作家理解生活与文本之间关系的程度,也显示出作家整饬存在经验并通过语言将其转化为叙事文本的格局和水准。

这些,不仅是由作家的写作个性、趣味、审美功力和文学观念决定的,它也是作家世界观、哲学观、文学观和审美伦理的外化。

具体地说,小说中故事的讲法、人物的活动,都无法离开作家叙述故事所必须依傍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构成了叙述最基本、最潜在、最深层的结构逻辑。

在不同的小说文本中,由于作家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的不同设置及人物在时间和空间里可能存在的方式,便会产生出小说结构上巨大的差异性,而结构确定了表现于物质价值或形式价值的区别。

其中,人物的命运和事物的品质,也正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移位”或“闪回”,形成叙述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构成小说的叙事美学。

而且,以时间和空间为叙述轴心呈现的心理和精神的“隐形结构”,还会制造出表层和深层两个价值层面:一个是故事本身表层产生的意义,另一个则是隐形的、潜在的话语意蕴和哲学价值。

由于时间和空间两个元素,格非小说叙述的隐秘“逻辑”——重读短篇小说《迷舟》《褐色鸟群》◎刘潇萌摘要:格非小说生长和渗透出来的,不仅是博尔赫斯式的“小说的智慧”,还有博尔赫斯文本所不具有的、惟“中国经验”才能滋生出的话语情境和氤氲氛围,这些真正决定了格非的叙述体貌和风格的最终形成。

两者在小说理念上最为接近之处,就是他们在叙述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在格非的《迷舟》和《褐色鸟群》中,格非对博尔赫斯的时间感和“记忆”在叙述中的结构功能,都有着自己超越性的理解和实践,其文本中被那种记忆所“统治”的时间,几乎成为小说叙述中的神秘幽灵,控制着小说叙事的方向,并在叙事中建立起文本的独特结构和叙述的逻辑。

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迷舟》

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迷舟》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迷舟》呼斯乐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迷舟》是先锋派作家格非于1987年创作的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

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这一视阈出发,从偶然性的运用、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叙述空缺的设置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迷舟》;偶然性;宏大叙事;叙述空缺作者简介:呼斯乐,男,内蒙古通辽人,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34-01新历史主义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82年,因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文类》杂志的文艺复兴研究专号撰写了一篇导言而获得正式命名。

他们“在对‘历史与人’这一总题旨的诗意领悟中,把目光从传统的理性原则转向长期被忽视或遗忘的人的非理性方面,不断返回到个人经验与人性之根,揭示出历史极具意味的一面。

”[1]在中国众多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中,格非的《迷舟》可以说是一篇非常醒目的新历史主义作品。

笔者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这一视阈出发,从偶然性的运用、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叙述空缺的设置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究。

一、偶然性的运用海登•怀特曾经指出,新历史主义“尤其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趣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2]。

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偶然性作为小说情节的推动性力量或决定性因素。

《迷舟》即是一个以偶然性作为推动作品情节的故事。

在文本中,萧的父亲的偶然死亡给了其回家与青年时代暗恋的姑娘相会的机会,作为统领军队的旅长却因私会而“忘记”了归队,随后被杏的丈夫三顺发现其与妻子的偷晴而包围杀害的时候,萧旅长却“忘记带枪”而束手无措,也延宕了他归队的时间,从而被警卫员误认为向敌军传递情报而枪杀,最具偶然性戏剧性的是,萧本可以逃脱警卫员的枪杀,但此时正好萧的母亲把大门插死在院子里捉鸡准备犒劳儿子,这大门的关死,使萧无法逃脱,被警卫员一枪击毙。

从《交叉小径的花园》到《迷舟》看叙事的“迷宫”

从《交叉小径的花园》到《迷舟》看叙事的“迷宫”
宫式 的叙事 结构进行 比较 . 研究其 共性 . 探讨“ 迷 宫 式” 的人生. 如何 发展 自我

而生 。不 仅 是 在 创 作 时代 背 景 , 在《 交》 和《 迷》 两 部 作 品 的母 题 方 面 . 也 体 现 着 两 位作 家关 人 生 正如 格 非 评 价 博 尔 赫斯 : “ 在 博 尔 赫 斯 看来 , 全 部
安 徽文 学
W EN XUE 文 ANHUI
■+.



从 交叉小径的花园
迷舟 叙事的¨ 迷 宫"
左 传 韵
( 南 昌航 空大 学科 技 学院 )
摘 它 既 是 汉 学 要: 博 尔赫 斯 的叙 述 方法 在 我 国先锋 派作 家 的代 作 者 才 透 露情 报 只有 三 个 字— — 阿尔 贝 .

战 乱 的 背景
但 唯 独不 能解 释 人 的命 运 ” ③ 巾 尊 尔 赫 斯 小 说 独 特性 的 逻辑 起 点 . 都 与他 对 时 间 的 认 识 有关
毕 生 精 力 研究 的是 中 国最 传 统 的 著作 . 并 且 是 唯 一 能 够 解 读 著 作 背后 寓 意 的人 博 尔 赫斯 自己评 价 这 部 小 说时说 . 读 者 将 亲 眼经 历 “ 一 次 犯 罪 的 过 程 及 准 备 活 动 .读 者 不 会 不 知 道 这 次 犯 罪 的 动 机 .但 却 不 理 白” 。同样 在 《 迷舟》 中, 作 者 以 战 士萧 死 亡 头 七 天 发 生 的事 情 . 在 叙 事 中夹 杂 了萧 执 行 任 务 以及 萧 与 杏 的 情 感 两 条 线 索 此外 . 两 篇 文 章在 故 事 开 头 都 有 一 段 引
科学 、 历史 学 和社 会 学 所 建 立 起 来 的 空 间宇 宙 都 是 不

解读《迷舟》

解读《迷舟》
的时 间太 难 背 了 , 怎 么 也记 不 住 ! 我 ~历 史 时 间 主 义 三 大 改 造 完成 ) — l7 — 9 8年底 ( 一 届 三 义感、 十 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 、 做人态度
太容易混淆了 ! 等 。 ” 其实 , 在历史 的学 习中, 我 中全会 召 开 ) — 1 9 — 9 9年底 ( 门回 归 ) 澳
毒j 夸 j 9 }j 盔
解 读 《 遽 舟 》

’.


●贵 州正安县第六 中学
郑继永
《 迷舟》 是后新潮 作家 格非的代表作之 一。: 这个能掀 翻一头黄牛的青年的秉性 , 一言九鼎 ,: 自己的判断力 , 会认为 自己的判 断是 正确的 , 总 后新潮作 家的创作 主要 是对传 统 的解构 和颠 ・ 到做 到。 说 这时 , 作者 向我们展示了第二个火柴 ・ 现实生活却恰恰相反。在 萧的眼里 ,警卫员是 “ 覆, 冲击已经僵化和异化 的精神状态 , 冲击传统 盒 : 萧会死在三顺手里 吗? 的人文精神 ,冲击僵化和异化的压抑 的个性和 ・ 人性 , 为读者洞开了一个全新 的视角。 : 一个未谙世事 的孩子 ” “ , 发现 自己和这位 沉默 萧在翻 阅父亲临终前 的手稿 中,突然看到 ・ 言的下属的关系 日见亲 密”他万万没有想到 寡 。
通 过归 纳 可 以找 出这 样 的 规 律 :
中国近代史 中列强与中国签订 的不平等条约的 苦耐劳和打持久 战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3课 堂 教 学 还 要 有 预 见 性 , 教 学 过 程 中 . 对
1 9 9年 9月 ( .4 1 第一 届 中 国人 民政 治协 商 记 忆 , 以通 过表格的形式 , 可 将条 约名 称 、 签订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迷舟》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迷舟》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迷舟》作者:李继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2期摘; 要:格非于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闻名于先锋作家之间,《迷舟》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我们深陷于作者编织的层层“谜”之中,在迷宫之下,包含的是宿命性,偶然性和神秘性。

个人生命体验与正史意识形态的表达构成了文章的矛盾张力,作者在表述中并没有迷失自我,在对人类个体命运探索之中,彰显了作者对自己以及对世界的态度。

《迷舟》正是这样的一部新历史主义作品。

关键词:《迷舟》;新历史主义;偶然性;戏仿作者简介:李继晨(1995.12-),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01一、对宏大历史的消解《迷舟》的背景出自史实,但是故事却是完全虚构的,作品中没有宏大的战争场景,没有鲜血与牺牲,体现的是作者对战争的疏离与漠视,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战争与革命就是一个背景,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动力。

文章一开始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背景,1928年3月21日,由于孙传芳部队的不堪一击,部队节节溃败,最终守军31师不战而降,国民革命军突然出现在了兰江和涟水交接处,迅速控制了重镇榆关,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孙传芳抽调精锐部队驻守在棋山要塞,并派遣棋山守军所属32旅旅长萧潜入对岸村落查探敌情,作品以萧这个战争中微不足道的普通人7天的生活以及命运展开故事情节。

《迷舟》展现的不再是北伐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有所谓的战争的重大的意义,战争的正义与否以及战争的最终结果,在叙述中根本不再重要,着眼点在于战争之下普通人的命运以及体验,萧作为孙传芳部队的一员,他被定义的是非正义的一方,作者关注的是人的本性,欲望,在字里行间的描述之中,压抑,痛苦,惘然以及欲望都交織在了萧的生命之中。

二、历史的偶然性与宿命论《迷舟》可以说是真实清晰而又扑朔迷离,作为孙传芳棋山守军所属32旅旅长的萧,接到秘密指令要求凌晨潜入小河村调查详细情况,而小河村正是萧的故乡,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父亲的葬仪,并偶遇了杏,杏让他回忆起了昔日的岁月,之后他与杏偷情,但是东窗事发,得知此事的三顺的丈夫阉了杏,并扬言要杀死萧,萧怀着愧疚连夜去榆关看望杏,攻陷榆关的正是萧的哥哥,奉命监视萧的警卫员误以为萧去榆关是为了传递情报,于是顺理成章地杀死了萧,萧死于一场误会。

试析《迷舟》的历史人生观

试析《迷舟》的历史人生观

试析《迷舟》的历史人生观童玉;杜吉刚【摘要】《迷舟》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先锋派作家格非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因其独特新颖的形式而备受学术界的赞誉。

然而《迷舟》的“新”主要不在它的形式,更多的则在于作家通过新的叙事形式所表达的新的历史人生观。

笔者试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角度,通过对作品四个主要叙事特征的分析,解读格非的历史人生观。

%The lost boat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GE Fei, one of avant - garde writers in the late nineteen eighties. The novel wins high academia praise because of its unique form. However, the originality of The Lost Boat is not mainly in its form, but more in its new narrative form which ex- presses new history of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w historicis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major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vel and interprets GE Fei' s philosophy.【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11【总页数】5页(P25-29)【关键词】虚构叙事;叙述空缺;人物视角;迷宫叙事【作者】童玉;杜吉刚【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5《迷舟》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先锋派作家格非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思维、话语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驶向迷雾的小舟 ——《迷舟》读后感

驶向迷雾的小舟 ——《迷舟》读后感

驶向迷雾的小舟——《迷舟》读后感地想到了这一切的时候,那些人已经在夜幕中消失了。

”01无处不在的空缺格非曾说:“我希望通过一个传统的有头有尾的故事来表达对时间的思考”,而《迷舟》则存在大量的空缺,无论是故事的过程还是生活本源性的缺乏,都包含作者对历史和生存的置疑。

在文本的叙述上,《迷舟》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线性时间的叙述惯性,任由记忆驱使着时间,营造了神秘的氛围。

叙事的空缺《迷舟》包含着两条线索,一条为个人情爱之线索,另一条为时代战争之线索。

这两条线索在“去榆关”的第六天交织在一起,因而第六天本应成为绝对的高潮。

然而,萧第六天前往榆关的情节却是不完整的,被三顺放过后的故事是大片的留白。

萧到底是去榆关见了哥哥,还是去见了杏,还是二者兼有或二者皆无?第六天的空缺打破了因果的逻辑链条,被隐去的行动无法解释萧的死亡:这到底算是通敌的“罪有应得”,还是单纯的情爱遭遇了曲解?小说总是存在着一块“神秘的空缺”,比如萧很希望可以向警卫员做出解释,但最终呈现的却是错愕与失语。

这种“阉割的写作”也能在文本中找到能指的对应:三顺对杏的阉割,既象征着对生命意义的驱逐,又为第六天文本的阉割做了具体的情节化的表现。

故事的残缺虽然意味着文本的断裂,然而“无”生出了“无限”,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诠释的空间。

“生活本源性”的空缺故事空缺的实质是“生活本源性”的空缺,即宿命的支配与生活的无意义。

命定的劫数无法被更改,事在人为,但似乎更在于天定。

在短暂的七天里,萧每一刻都走在“小径分岔”的命运之路上:“棋山侦查→奔丧→与杏邂逅→去榆关见杏→被警卫员杀死”,而正是这些接连而至的偶然导向了必然的死亡。

自奔丧开始的每一个节点都是斜出的枝杈,从表面上看,萧如若选择不去见杏,或不去榆关,或及时地向警卫员做出解释,甚至最后被追杀时母亲没有将门关上,都可能会改写萧的命运。

然而,他的命运早已被预言,无论是父亲写给哥哥的信,还是道人“小心酒盅”的提醒,似乎都在预示着萧的消亡已为命定之数。

论格非《迷舟》艺术魅力

论格非《迷舟》艺术魅力

论格非《迷舟》艺术魅力张雪摘要:《迷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先锋派作家格非的代表作,小说展现出格非高超的叙述技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形式,极具艺术魅力。

抒情化的环境描写与情感表达、刻意的空缺与偶然性的应用及视角的变异与特定的人物视角,是《迷舟》艺术魅力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叙述技巧;空缺;人物视角一、抒情化的环境描写与情感表达小说开头交代了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将读者带入到真实的历史氛围中,而作者却在其中设置了悬念。

小说记载,北伐军的先头部队控制了兰江和涟水交接处的重镇榆关,而孙传芳所属的32旅则部署在涟水下游的棋山要塞,局势紧张,战事一触即發。

《迷舟》没有战争小说该有的紧迫感,甚至营造出一种柔和、诗意的氛围。

大战前的黄昏,萧“独自一个人骑马从北坡登上了棋山的一个不高的山头。

连日梅雨的间隙出现了灿烂的阳光。

浓重的暮色将涟水对岸模糊的村舍染得橙红。

谷底狭长的甬道中开满了野花。

四野空旷而宁静。

他回忆起往事和炮火下的废墟,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写诗的欲望。

”[1]面对这样美丽与宁静的景色,我们实在难以将之与战争相联。

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象,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环境描写所呈现的氛围与故事本身是不相符的。

此时,环境不再是纯客观的描摹,作者将人物和情节融入其中,传递出舒心宁静的情绪,将读者带入到朦胧的意象之美中。

作者越是将环境描写得美如画,越是突出塑造萧的人性化特征,增添了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小说的悲剧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至此,作者的真正目的才算达到。

小说用来表现萧与杏情爱故事的篇幅不多。

杏除了在萧的怀里啜泣及在三顺的暴打下哭喊外,一句话都没说过,其出场大多通过萧的回忆来展现,与萧的交往也是间断式的。

就叙事上的作用来看,二人的情感往来是对小说紧张情节的间隔,作者用抒情化的情感描写减缓故事的紧迫感。

将如诗如画般的景物、抒情性的环境描写与儿女私情穿插在故事情节中,这些叙述和描写打破了小说的紧迫气氛。

关于《迷舟》故事内容和叙事手法的探究

关于《迷舟》故事内容和叙事手法的探究

关于《迷舟》故事内容和叙事手法的探究摘要:本文旨在结合《迷舟》这篇小说的故事内容及情节安排对其具有先锋意义的的叙事手法进行探究,本文认为,这些手法包括大量借助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安排一些次要的人或物来误导读者、以及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留下大量的空白等等。

本文将就这些手法进行分别的详细分析。

关键词:偶然性误导空白格非的短篇小说《迷舟》,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之作。

所谓先锋小说,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分作家探索性的小说作品,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本学期课程中所学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苏童的《妻妾成群》,以及本文即将探讨的格非的《迷舟》,都属于先锋小说的范畴,但阅读之后会发现,这几篇小说并没有过多的共同点。

所谓先锋,或指思想上的对主流观点的背弃,或指叙述表达方式上相对于传统的突破。

在上述三篇先锋小说中,《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妻妾成群》更多的是在思想与内容上背离了主流,因此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的,即都注重对人性之恶的描写,体现了两位作家在思想内容上的探索。

而格非的《迷舟》则是另一种对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在读过传统的寻根文学、伤痕文学等类型的小说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迷舟》在叙述模式上对传统的颠覆。

总的来说,《迷舟》这篇小说的故事是相当精彩的:小说从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萧旅长潜入一个小镇收集情报七天后却人间蒸发,再到后文中对故事结局的提示——刚到小村时深深迷醉在宁静的氛围中却“对这个美丽的村落不久以后给他带来的灾难一无察觉”,又到之后老道人出现提醒萧旅长“当心你的酒盅”,都给整篇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悬疑的色彩。

此外,全篇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然而所有这些,都是传统小说所认可的,并没有体现其先锋性。

而真正反映作者格非在叙述模式上的探索的是全篇小说为数不少的“未解之谜”。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总希望对故事的前因后果,至少在最后结局时有一个清晰的、总括的了解,然而,格非在小说中却并没有满足读者的需要,他在文中提出一个又一个的疑点,不断挑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猜测,最后却没有让一切都真相大白,这在传统文学盛行的80年代,是一种全新的大胆尝试。

新历史小说的“无”中生“有”以格非的《迷舟》为例

新历史小说的“无”中生“有”以格非的《迷舟》为例
“ ” 无 。
“ 无”导致 了许 多作 家在作 品中传达 了惶 惑不安 的体 验。其中 ,格非便在他 的大量作 品中表达 了对 不 定 的命运 、模 糊的历史 的认 同。 《 舟》是 其 中比较 迷 突出的一部代表作 。它 以一段 正史 为开端 :“ 98年 12 3 2 月 1日,北 伐 军 先 头 部 队突 然 出现 在 兰江 两岸 。 孙传芳部 守军 引师不战而 降。北伐军迅速控制 了兰江 和涟水交 接处 的重镇榆关 。孙 传芳在临 口大量集结部 队的同时 ,抽 调精锐师驻 守涟 水下游棋 山要塞 。棋 山 守军所属 三十二旅旅长萧在 一天深夜潜入棋 山对岸 的 村落小河 ,七 天后突然下 落不 明。萧旅长 的失踪使数 天后在雨季开 始的 战役蒙 上 了一层 神秘 的 阴影。 ”小 说 以非常明确的时间 (98年 3月 2 12 1日) 、真实 的历 史人物 ( 孙传芳 )以及煞有介 事的地图却带 出了子虚 乌有 的背 景 ( 棋山、战役 )与人 物 ( ) 萧 。 可以说 ,小说通 过对 史料 的模拟 ,将 真真假 假 、 似幻还真 的人 物与事件放 置在 一起 ,: 来营造一种令人 无所适从 的氛 围。它 模 仿 了革 命 历史 小 说 的文 体特 征 ,但随 即便进入 了对历史 、人 的价值重构 中。眼前 所列 的事件 与人 物 ,似乎是 可信的 ,但分明又夹杂着 作家 的虚构 ,是 真是假 ,难 以辨认 。接下来所发生 的 事情也总是处 于不 确定的状态 中 ,这 同时亦使小说 的 整体框架呈现 出 极不稳定 的态势 。萧的父亲意外 1个 身亡 ,然 而 萧 的 内心 似 乎 并 无 常人 所应 有 的 痛 苦。 “ 划火柴的手指 有些 颤抖 ,他 知道 ,那 不是 源于悲 他 痛而是睡眠不足 。 ‘ 回忆起 往事 和炮火 下 的废 墟 , … 他 涌起 了一股强烈 的写诗的欲望 。他 的父亲是4 Y 会 中 ,J 为数不多 的幸存者 ,也是绝无仅有 的 会摆弄洋枪 的头

驶向迷宫的命运之舟——格非小说《迷舟》的悲剧色彩研究

驶向迷宫的命运之舟——格非小说《迷舟》的悲剧色彩研究

作者: 孙雅楠[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137-14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格非;《迷舟》;悲剧;命运;人性
摘要:格非的小说《迷舟》充满了荒诞的悲剧色彩,"荒诞既视感"表现为人类"本我"与"自我""超我"的分离,个人同现实和外界的疏离;悲剧性集中体现在"跌宕的命运之桨""破碎的爱情之帆""湮没的死亡之舟"三方面.在了解格非创作心态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主人公萧和杏的悲惨命运,窥见格非对生命、存在、爱情的思考,将视野拓宽到人类生存处境和当代精神危机的层面,为传统的悲剧小说创作提供新思路.格非正视存在的悲剧,将诸多偶然因素穿插在历史叙述线条中,谱写命运悲歌.以悲剧的视角探讨人生价值,净化心灵,启迪读者发掘精神的独特性,实现对苦难的超越.。

《迷舟》读书笔记(精选5篇)

《迷舟》读书笔记(精选5篇)

《迷舟》读书笔记(精选5篇)《迷舟》读书笔记篇1《迷舟》是一本由著名作家陈忠实所著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施进财在人生路上的挣扎和探索。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体验、文本分析、个人观点以及创作风格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阅读《迷舟》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主人公施进财的命运所吸引。

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

这种坚韧和毅力让我深受触动。

我认为,施进财的人物形象非常真实和立体,他不仅是一个勇敢的人,也是一个有情感和思想的人。

他在面对困境时,不仅勇敢地面对挑战,也勇于反思自己的人生。

这种反思和探索,让我看到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在文本分析方面,《迷舟》的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和复杂。

作者通过施进财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的挣扎和探索,也反映了人在面临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助。

但同时,施进财也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坚韧,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这种矛盾和复杂,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多面性,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我看来,《迷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

它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人在面临困境时的挣扎和探索。

但同时,它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我认为,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创作风格方面,陈忠实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通过施进财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的语言非常生动和形象,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他的描写非常真实和深刻,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这种写作风格,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迷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通过主人公施进财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也反映了人在面临困境时的挣扎和探索。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迷舟》读书笔记篇2《迷舟》读书笔记《迷舟》是一部由著名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8年。

迷舟 古典味的抒情风格

迷舟 古典味的抒情风格

迷舟古典味的抒情风格
1987年发表的《迷舟》,是一篇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小说。

北伐时期,年轻的旅长萧奉命坚守要塞棋山。

故乡人的一次偶然传话,让萧悄悄地回到了故土。

然而,当他一踏入家园便出现了命运的失控状态:他先是与杏坠入恋情,在约会时,逃过了杏的丈夫的宰割,却没能改变另一个偶然性的到来——警卫员以一种必然性的推断,认定萧的秘密行动是通报敌情,于是枪杀了萧。

因为故事的关键性部位出现空缺,而令人惊奇,格非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先锋作家'之中。

小说展示了作者对人类个体命运的非理性探究,对偶然性、神秘以及宿命感的深刻体验。

书中还收入《大年》《青黄》《傻瓜的诗篇》等数篇中短篇作品,同样延续了格非的这一审美追求。

除文本外,本书附加若干有关作家及作品的背景材料,如作家的创作手记、回忆录、访谈、评论,包括照片、手迹等,使之更加充实、完善,既可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亦可作为文学青年及文科学生的文学范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格非《迷舟》叙事手法小析
作者:李微霞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刊名: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9,8(2)
被引用次数:0次
1.张玞故事的回忆-榕非小说艺术谈 1990(04)
2.格非小说叙事研究 2002
3.崔洁论格非小说的空缺艺术[期刊论文]-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6)
4.胡亚敏叙事学 2004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1986
6.雷达动荡的山谷 1989(02)
1.期刊论文乐晟霁从《交叉小径的花园》到《迷舟》——浅析博尔赫斯与格非之间的同与异-东京文学2009(9) 博尔赫斯因其充满哲思与想象的作品被冠之以"为作家写作的作家"的头衔,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充满了对无限的世间万物以及时间恒一观念的探索与质疑.他的思想意识以及创作风格对格非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格非并不是简单的学习与模仿,而是汲取他所欣赏的,闪现自身的特色,通过<交叉小径的花园>和<迷舟>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的同与异.
2.期刊论文任孝霞博尔赫斯小说与中国化的博尔赫斯小说——试比较《交叉小径的花园》与《迷舟》-东京文学2009(6)
在很多"先锋小说"中,我们都能明显的感受到博尔赫斯深远的影响, "先锋小说"甚至被指认为"博尔赫斯小说中国化"的最佳范本之一.博尔赫斯和格非是两个同样注重叙述技巧的作家,但他们在文本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有所不同.本文试以博尔赫斯对格非的影响为立足点,重点论述他们之间的异,主要从叙述视角,叙述语言和叙述空缺的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比较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与格非的<迷舟>这两篇小说.
3.期刊论文郭剑敏《将军底头》与《迷舟》的互文性研究--兼论新历史小说的本土艺术渊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
<将军底头>和<迷舟>分别是施蛰存与格非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比照之下可以看出,两部作品在情节结构、角色设置、冲突模式以及人物心理分析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在讲述历史事件的方式上,都侧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潜意识活动的展现,从中也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与施蛰存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4.期刊论文吴海琴《迷舟》的叙述艺术-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3)
<迷舟>是格非先锋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扑朔迷离的叙事为特征,将一个本来简单的故事描述得趣味横生,并设置了许多谜团,却始终未解开,颇有可读感.本文试从叙述学的角度对<迷舟>作一个文本研读,探讨作家如何运用各种叙述手段来表现文章主题,以及这篇作品的主题意蕴.
5.期刊论文杜芸《迷舟》:“怎么写”的生动文本-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通过对格非小说《迷舟》的解读,揭示了先锋小说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的变化,肯定先锋小说不仅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也展示了对现实生活世界异乎寻常的表现。

6.期刊论文陈斯拉桃花源:抵达存在的路径——论格非小说的精神内核-文艺评论2008(2)
和大多数先锋作家一样,格非是带着对历史的奇异体验与独特言说进入读者的视野的.从早期的<追忆乌攸先生>到成名作<迷舟>,从备受争议的<青黄>到发表先锋派文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敌人>,格非自由地游走于写作的交叉小径,把小说还原成了一种叙事的艺术.
7.期刊论文丰晓流超越"线性故事"的藩篱——析格非的《背景》-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1)
格非是与苏童等人齐名的先锋派小说家代表人物,他的《迷舟》、《褐色鸟群》及《敌人》都被评论界称为是先锋派的代表小说.我们现在着手分析的《背景》,篇幅要比以他以上作品的篇幅短,也属于他的主要作品之列.
8.期刊论文岑长庆非想象化年代的历史隐喻者-阴山学刊2004,17(2)
2002年<敌人>的再版使人们想起了沉默已久的格非.在这个人们逐渐失去文学想象力的市场化年代,格非是一个孤独的历史隐喻者.格非注重虚构和隐喻,注重历史在小说世界中的想象性实现,他的<敌人>、<边缘>、<迷舟>、<青黄>、<风琴>、<大年>等小说都可以纳入先锋历史小说的范畴.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uaibzyjsxyxb200902022.aspx
授权使用:广州大学(gzdx),授权号:e66dea75-bd48-4bbc-a15d-9f01013c9edc
下载时间:2011年6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