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

合集下载

拉奥孔

拉奥孔

拉奥孔拉奥孔,特洛伊人,波塞冬或阿波罗的祭司。

由于他结婚生子而违反了神的旨意,或是因为与妻子当着神殿中的神像交媾而犯了亵渎之罪。

他在古希腊史诗中扮演的小角色是在特洛伊战争中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木马,但没有成功。

随后他就被两条从希腊人临时驻扎的Tenedos岛上跨海而来的大蛇夺去了性命。

拉奥孔警告他的特洛伊同胞,不要接受希腊人留在城外的木马。

在《埃涅阿斯纪》中,维吉尔让拉奥孔说出了名句“不要相信这木马,特洛伊人/ 即使希腊人带着礼物来,我也怕他们。

”这句话后来衍生为一句俗语:小心带着礼物的希腊人,可以看作是西方版本的“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也采用了这个主题。

按维吉尔的说法,特洛伊人没有听从拉奥孔的劝告,反而听信了香农(一个自愿留下欺骗特洛伊人的希腊战士)编出来的谎言,拉奥孔一怒之下把长矛向木马掷去。

支持希腊人的密涅瓦此时派出海蛇勒死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Antiphantes 和Thymbraeus。

按照古希腊诗人Euphorion 的说法,拉奥孔其实是因为在献给波塞冬的圣地上进行生殖活动而受到惩罚,不幸的是受罚的时机让特洛伊人将他的死误解成攻击木马的结果,于是他们把木马拉进城里,导致了灾难结局。

索福克勒斯曾以拉奥孔的故事为主题创作了悲剧拉奥孔,现已失传。

大理石雕刻“拉奥孔与儿子们”高约184厘米,描绘了拉奥孔之死,是罗得岛的三位雕塑家Agesander与儿子Athenodoros 和Polydorus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制作,1506年在罗马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以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现存梵蒂冈博物馆。

这组群雕被发现的时候,拉奥孔的右臂已经遗失,并且两个孩子当中一个遗失了手掌,另一个遗失了右臂。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1. 引言1.1 1.作品介绍《拉奥孔》是一组著名的古希腊群雕作品,其创作于公元前5世纪。

这组雕塑位于雅典卫城上的帕台农神庙前,是古希腊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拉奥孔"是希腊语,意为“带子解开”,寓意为生命之源。

作品描绘了女神雅典娜与希腊英雄拉奥孔的故事,展现了雅典娜赐予拉奥孔智慧的一幕。

这组群雕以细致的雕刻技法和栩栩如生的表现形式而著称,被视为古希腊群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通过对《拉奥孔》的深入观赏和理解,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希腊文明的璀璨与智慧,以及艺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拉奥孔》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古代希腊文化的写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1.22.题材和表现形式《拉奥孔》是一组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群雕作品,其题材主要描绘了拉奥孔(Laocoon)的传说故事。

拉奥孔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是特洛伊的拉奥迪克王子,因反对特洛伊战马被希腊人抛入海中而著称。

这些群雕作品通过雕刻艺术形式将拉奥孔被蛇咬伤致死的一幕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群雕《拉奥孔》中,艺术家充分运用了人物雕塑技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在巨蛇缠绕中的绝望与挣扎。

雕塑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让人不禁感叹于艺术家的技艺之高超。

作品中的构图和空间布局也值得一提,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立体雕塑与背景环境的对比,让整个作品更具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2. 正文2.1 1.历史背景拉奥孔群雕是中国古代汉族在佛教信仰下所雕刻的一种形态。

作品寓意着人们对佛教的崇敬与虔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佛教信仰的传承。

这种群雕艺术形式始于隋代,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后世亦有不少续续不乏。

它是一种将多种材料、多种形态的佛像组合成一个整体的雕塑形式,集中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是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历史上,群雕《拉奥孔》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政治局势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

拉奥孔的故事

拉奥孔的故事

拉奥孔的故事
拉奥孔是一个勇敢而又聪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里。

村庄周
围是一片郁绿的田野,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村民们和睦相处,生活安逸美好。

然而,一天,一群凶恶的盗贼闯入了村庄,他们抢走了村民们辛苦劳作得来的
财物,还放火烧毁了许多房屋。

村民们非常害怕,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摆脱这些恶霸的威胁。

拉奥孔看到了村民们的困境,他决定挺身而出,帮助村民们驱赶盗贼。

他首先
去找村里最有智慧的长者求助,长者告诉他,盗贼的老巢在一个深山之中,那里险峻险恶,盗贼们布下了重重的陷阱。

拉奥孔决定独自前往盗贼的老巢,他穿过了无数的山峰,跋涉了数天数夜,终
于来到了盗贼的老巢所在的深山。

他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一个个陷阱,悄悄地潜入了盗贼的老巢。

在那里,他发现了盗贼们的一切行踪,他发现他们是通过对村庄进行侦察,然
后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偷袭的。

拉奥孔决定要想办法打败他们。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计划。

他先是用绳索将盗贼们的
老巢团团围住,然后点燃了一团火把,放在老巢的出口处。

盗贼们在火光的照耀下,被吓得四处乱窜,最终被抓获。

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村民们对拉奥孔充满了感激之情。

拉奥孔成为了村里
的英雄,他的勇敢和智慧深深地感染了村民们。

从此以后,村民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拉奥孔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智慧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
要勇敢地面对,同时要善用智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是因为有了像拉奥孔这样的英雄,村庄才得以摆脱危难,走向美好的未来。

拉奥孔的故事

拉奥孔的故事

拉奥孔的故事在一个遥远的小村庄里,有一位叫做拉奥孔的年轻人,他是村子里唯一的孤儿,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

拉奥孔聪明伶俐,却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他需要花费大部分时间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拉奥孔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时常在田间地头,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他渴望改变命运,渴望有一天能够离开这个小村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神秘的旅行者,他听说了拉奥孔的故事,深受感动。

旅行者告诉拉奥孔,世界上有许多机会和可能,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拉奥孔听后,心中涌起了希望的火焰,他决定要离开这个小村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于是,拉奥孔开始了他的旅程。

他历经千辛万苦,踏遍山川河流,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

他学习各种技能,努力提升自己,不断寻找机会,不断奋斗。

他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拉奥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他回到了曾经的小村庄,告诉村民们,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实现梦想。

他成为了村子里的楷模,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拉奥孔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的曙光。

命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让我们像拉奥孔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坚定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拉奥孔

拉奥孔





“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 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一般叫做 动作,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p91)

“对于艺术家来说,神和精灵都是写人格化的抽象品,必须经常保持这样 的性格特点,才能使人们认得出他们。对于诗人来说,神和精灵却是些 实在的发出行动的东西,在具有他们的一般性格之外,还各有一些其他 特性和情感可以按照具体情景而显得比一般性格还要突出。”(p57)



2,在媒介上的区别 诗与画在描写对象上的差别源于它们在媒介上的差别。 ㈠ 诗和画的媒介来源不同,绘画使用的颜色、形状都直接源于自然界, 是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因而是一种自然的符号。诗却不同,它所使 用的语言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而是人创造出来作为某种象征意义的标 志,因此它是人为的符号。 “一个画家如果根据汤姆逊的描绘做出一幅美的风景图来,他比直接临 摹自然的画家在成就上就更大。后者看到他的蓝本自然就摆在面前,而 前者却须用想象力把蓝本想象为放佛就在面前。后者凭生动的感官印象 去创造出一件美的作品出来,而前者却凭一些人为符号所产生的朦胧的 苍白的表象。”(p72) 在这里自然的符号指的就是绘画,而人为的符号指的就是诗。





而诗却可以写丑,因为并列部分的丑在先后承续的描述中效果就会减弱, 诗把一个人物写的丑,用意在使它显得可笑,从而增强喜剧性。 “因为丑在诗人描绘里,常由形体丑陋所引起的那种反感被冲淡了,就 效果说,丑放佛已失其为丑了,丑才可能成为诗人所利用的题材。诗人 不应为丑本身而去利用丑,但他却可以利用丑作为一种组成因素,去产 生和加强某种混合的情感。”(p141) “在缺乏纯然愉快的情感时,诗人就必须利用这种混合情感,来供我们 娱乐,这种混合情感就是可笑性和可怖性所伴随的情感。”

拉奥孔

拉奥孔
书名:《拉奥孔》 作者:莱辛 译者:朱光潜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莱辛(1729--1781) 18世纪德国杰出的戏剧家、文论家、美 学家哲学家、社会、戏剧、和宗教评 论家。
19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托马斯· 麦考莱 (Tomas Macaulay)曾说:“毫无疑问,莱辛是欧洲第一 批评家” 莱辛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把德 国戏剧从狭隘的法国古典戏剧传统中解放出来,使德国戏 剧获得了新生。 《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是莱辛的哲学和美学巨著。 《拉奥孔》树立了具体分析古典文学艺术作品的典范。
诗宜描写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中展开。 雕刻和绘画宜表现物体,因为物体是呈现于空间,是静止的。
莱辛认为,希腊雕刻与绘画的最高法律是美,而不是 温克尔克所说的“静穆的伟大”。
他认为,雕刻与绘画的对象是美,排斥丑;而诗却 不排斥丑,因为丑可以用来加强喜剧的可笑性和悲剧的 可怖性。
绘画和诗都用摩仿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但是 它们使用的摩仿媒介符号却不同。绘画用空间中的 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动作 是诗所特有的题材,诗可以描写持续的动作;而绘 画和雕刻则只能描写动作的一瞬间。因此,艺术家 必须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瞬间,使观者能从这 一瞬间了解到动作的前后。
在诗人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事物完成 的过程,但是在画家的作品里我们只能看 到已完成的东西。
“不幸我们又遭遇到另一件更严重,更恐怖的事变, 使昏乱的心神惊惧;抽签指定任海神司祭的拉奥孔正 在祭坛上宰一头庞大的公牛献祭;看啊,从田奈多斯 岛,从平静的海上,(我提起都要发抖,)有两条大 蟒蛇冲着波涛,头并头向岸边又来;它们在浪里昂首 挺胸,血红冠高耸,露出海面,粗壮的身躯在海里, 荡起水纹,蜿蜒盘旋,一圈又一圈,听得见它们激起 浪花的声音;它们爬上岸,两眼闪闪,血红似火,闪 动的舌头舔着馋物,嘶嘶作响;我们一见到就失色奔 逃,但它们一直就奔向拉奥孔;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1. 引言1.1 作者及作品简介群雕《拉奥孔》是著名雕塑家马克·奥雷利斯·拉奥孔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中期。

拉奥孔出生于巴西,是巴西现代主义雕塑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擅长运用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将抽象的形式语言融入到雕塑中,创造出独具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拉奥孔》是一组由多块独立的雕塑构成的群雕作品,每一块雕塑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表现方式。

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动态而富有节奏感的美学效果,让人在欣赏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生命力与活力。

拉奥孔擅长运用线条和形态的变化来表现主题,他的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对人体结构和动态的抽象表现,他引发观者对人类存在和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

拉奥孔的作品《拉奥孔》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和情感上也展现出深邃的内涵,堪称巴西现代主义雕塑的杰出代表之一。

1.2 艺术背景介绍群雕《拉奥孔》是一座富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承载着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正处于巨变之中,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潮和观念。

艺术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于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群雕《拉奥孔》应运而生。

它不仅是艺术家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更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探索。

艺术家通过这座群雕作品,试图传达出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困境。

作品中的形式和结构也表现出了艺术家对于雕塑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

要理解和鉴赏群雕《拉奥孔》,不仅需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和象征意义,还需要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思考和解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和价值。

2. 正文2.1 雕塑特点分析1. 琴师姿态优美:群雕《拉奥孔》中的每个雕塑都展现了优美的姿态,尤其是琴师的姿势更是动人心弦。

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2. 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物资供应中心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设备科4.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古希腊雕塑是古希腊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古希腊人的思想精华,它像阳光下波光粼粼的“艺术”大海中朵朵可爱的浪花,又像海上的微风轻拂过我们的脸庞,令人心旷神怡。

(一)《拉奥孔》的来源《拉奥孔》与《米洛斯的维纳斯》、《掷铁饼者》,被称为希腊雕塑三大代表作之一。

它的灵感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木马计”传说,拉奥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希腊久攻特洛伊城不下,想出了木马计,将精兵藏于木马中,特洛伊人想把木马搬进城中,拉奥孔却认为有诈,于是将长矛扔向木马,触怒了暗中佑助希腊的雅典娜。

于是,雅典娜派出两条巨蛇,将拉奥孔两个儿子 Antiphantes和Thymbraeus缠住,拉奥孔为救儿子也被蛇所咬死。

1.《拉奥孔》的特点1.裸体雕塑中拉奥孔处于中间,他的腿被蛇缠住,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蛇,从他绷紧的腹部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用力地挣扎着,但他的臀部却被蛇咬住,他的头歪向一侧,头发散开,似乎每根头发丝都在用力。

左侧是他的长子,他被蛇缠住了左腿和右臂,但快要脱身,他把头转向父亲,表情害怕而担忧。

右侧是他的次子,他也被蛇缠住了,想要脱身,但是相比于父亲,他的力量似乎不是很够。

他们的衣服已经掉落,全身的肌肉线条十分清晰,显露出他们用力挣扎的姿态,细看可以察觉到他们每一块肌肉都十分紧致,特别是拉奥孔,他的身体比两个儿子高了许多,全身的肌肉都清晰地呈现出来。

1.金字塔形结构雕塑中拉奥孔在中间,身材高大,两个儿子体型较小,位于两边,使整个雕塑构成了一个稳定的金字塔形结构。

因为长子比次子稍微高一些,所以长子是站在地面上,而次子是站在台子上的,这样他们的身高就差不多了,这个细节可见雕塑家的匠心。

1.较为平和的面部表情聚焦于拉奥孔,可以看到,相较于绷紧的肌肉线条体现出钻心的痛苦,拉奥孔面部表情却相对平静许多。

他嘴部只是微微张开,似乎并没有大叫,不同于以下维吉尔在《伊尼特》中对拉奥孔和大蛇搏斗情景的描写,雕像中拉奥孔的面部只流露出微微的痛苦。

拉奥孔

拉奥孔

1.《拉奥孔》的内容,并对其中的观点予以评价。

《拉奥孔》德国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代表莱辛著。

这本著作的副标题就是《论绘画和诗的界限》。

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温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

拉奥孔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本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内容,大约公元前一世纪希腊晚期罗底斯派雕刻家曾以这个故事为题材,雕塑了一座大型群雕。

后来出现在罗马诗人维吉尔史诗《伊尼得》,温克尔克,在诗中拉奥孔的哀号,而雕刻里不哀号这样解释:古希腊的艺术杰作追求的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雕刻中的拉奥孔忍受痛苦、不动声色的表情显示了一种战胜痛苦的超人的精神力量,这完全符合希腊人“静穆”的理想。

莱辛不同意这种观点。

在他看来,这种斯多噶主义的静穆实际上是逆来顺受、听命由天、无能为力的表现。

他以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描写为例证,证明古希腊人的思想方式,哀号同心灵的伟大并非水火不容,古希腊的英雄也是有些有肉的人,他们也有痛苦和哀伤。

莱辛认为,拉奥孔在雕刻和诗里的表情不同,根本原因在于,诗和画在模仿的对象和方式上各自有自己的范围和特殊的规律。

莱辛在著作中以大量生动的艺术作品为实例,对诗和画做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指出诗和画的的界限主要有三点:1。

媒介不同2。

题材不同3。

感受的途径不同莱辛的《拉奥孔》总的倾向是扬诗抑画。

他认为,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而诗的最高法律则是真实,如果要诗等同于画,只服从美,就会缩小诗的表现力。

他认为,艺术大于美,,艺术不能只表现美,它的范围比美更广大,艺术应当反应社会生活,丑也可以入诗,各种情欲的相互斗争和冲突都可以入诗。

诗虽然描写静态物体美上不如造型艺术,但诗比画更广泛更全面的描绘人生。

因此诗人高于画家。

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了“诗与画的界限”:“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事物” 。

拉奥孔语文阅读理解

拉奥孔语文阅读理解

拉奥孔语文阅读理解拉奥孔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特洛伊祭司,他的故事在西方艺术和文学中广为人知,尤其是由古希腊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波利多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创作的《拉奥孔与他的儿子们》雕塑,更是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语文阅读理解中,拉奥孔的故事经常被用来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拉奥孔的故事发生在特洛伊战争期间,当时希腊人为了夺取特洛伊城,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木马,并将士兵藏于其中。

拉奥孔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带入城中,因为他认为这是希腊人的诡计。

然而,他的警告并未被采纳,特洛伊人将木马带进了城中。

作为对拉奥孔的惩罚,众神派遣了两条巨蛇,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杀死。

这个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被多次描绘和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背叛和惩罚的悲剧,也是对人类命运和神的意志的深刻反思。

在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分析拉奥孔的性格特点,他的警告为何被忽视,以及他的命运如何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命运和神的敬畏。

在分析文本时,学生应该关注拉奥孔的言行,以及他与其他人物的互动。

例如,他为何会警告特洛伊人,他的警告为何没有被采纳,以及他面对死亡时的态度。

这些细节都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拉奥孔这一角色,以及他的故事在古希腊文化中的意义。

此外,学生还应该考虑故事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拉奥孔的故事可以被看作是对人类盲目自信和忽视警告的警示,也可以被解读为对命运不可抗力的沉思。

在阅读和理解这个故事时,学生应该思考这些主题如何体现在拉奥孔的经历中,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总之,拉奥孔的故事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文本,它不仅提供了对古希腊神话和文化的洞察,也激发了对人性、命运和神的意志的深入思考。

在语文阅读理解中,通过分析拉奥孔的故事,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走向更新的拉奥孔名词解释

走向更新的拉奥孔名词解释

走向更新的拉奥孔名词解释拉奥孔,也被翻译为"Renaissance",是一个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词,其涵义延伸到了在那个时期之后。

它代表了一种文化、思想和艺术的复兴,意味着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美的迸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拉奥孔这个名词,以及它如何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1.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拉奥孔一词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期,也称为文艺复兴之父。

文艺复兴是一场以文化和艺术为中心的运动,追求启蒙和进步。

它发展于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早兴起于意大利弗洛伦萨,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地。

2. 拉奥孔的多重涵义在拉奥孔这个名词中,我们可以找到几个不同的涵义。

首先,拉奥孔代表了对古典时代的回归,特别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和哲学的重新研究和赏析。

其次,拉奥孔鼓励对人性和人文主义的探索,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置于中心。

此外,拉奥孔还涉及到了科学、技术和发明的进步,以及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

3. 拉奥孔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虽然拉奥孔这个名词最初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参照和借鉴价值使得人们对于历史的学习和文化的传承变得极为重要。

拉奥孔的思想和理念鼓励人们不断提高自己,追求美、真理和知识,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

4. 拉奥孔的艺术拉奥孔通常与艺术相关联。

艺术在拉奥孔时期经历了繁荣和创新,这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在拉奥孔时期迎来了创新和突破。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其丰富的光影效果和逼真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壁画展示了宏伟的构图和精湛的技艺。

这些杰作和艺术风格成为了后世艺术家的灵感和参考。

5. 拉奥孔的哲学拉奥孔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并鼓励人们通过教育和思辨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在拉奥孔的眼中,人应该追求美、真理和善良,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哲学视野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和思想家,也对现代教育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1. 引言1.1 了解群雕《拉奥孔》的背景群雕《拉奥孔》是一件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作品,其背景涉及到古希腊神话与传说。

《拉奥孔》的主要题材是雅典神话中的英雄艾哈里斯与神话怪物雌雄狮相遇的故事。

这件群雕作品是在公元前5世纪由希腊雕刻家斯夫拉科斯创作的,是一尊描绘了雄狮与艾哈里斯搏斗场面的庞大群雕。

这个故事在古希腊文化中被广泛传颂,象征着勇气、正义与力量的胜利。

了解《拉奥孔》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件群雕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历史价值。

1.2 群雕的艺术价值群雕能够通过多个雕塑形象共同呈现一个主题或故事,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作品,感受到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和呼应,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群雕在构图和设计方面要求更高,要考虑到多个形象之间的比例、位置、动态等因素,因此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优秀的群雕作品能够展现出雕塑家的造型技巧和审美意识,为观者带来美的享受。

群雕还能够通过多个形象的共同表达,传达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主题和寓意。

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2. 正文2.1 《拉奥孔》的历史沿革《拉奥孔》是一座著名的群雕作品,创作于古希腊雅典的卫城,是帕提农神殿东端的三组浮雕之一,也是这座神殿最早的装饰之一。

这座群雕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47年至前432年,由著名雕塑家伊克特诺斯(Ictinus)和卡利克拉底(Callicrates)共同设计,由雕刻家弗里达斯(Phidias)领导制作。

弗里达斯是古希腊最杰出的雕刻家之一,被誉为“古希腊黄金时代的三杰”之一。

《拉奥孔》描绘了雅典英雄拉奥孔杀死怪物之龙的场景,体现了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精神和勇气。

这座群雕的制作过程历时多年,经历了多次修补和重建,直至如今仍然保存完好。

它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展现了古希腊艺术的高超水平和精湛技艺。

《拉奥孔》的历史沿革与古希腊文化密不可分,它见证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时代,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英雄传说和神话的崇拜。

名词解释拉奥孔群像

名词解释拉奥孔群像

名词解释拉奥孔群像
嘿,你知道拉奥孔群像吗?那可是超级厉害的艺术珍品啊!拉奥孔
群像,哇哦,就像是艺术世界里一颗璀璨耀眼的星星!
想象一下,在一个古老的时代,有这么一组雕像,它们生动地展现
出了一场激烈的挣扎与痛苦。

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巨蟒紧紧缠住,那表情,那姿态,简直太逼真了!就好像他们真的在我们眼前遭受着
折磨,你能不被吸引吗?这就好比你看到一部超级精彩的电影,让你
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呀!
拉奥孔群像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那么强烈,让人感同身受。

看着他
们痛苦的样子,你难道不会心疼吗?你难道不会好奇背后的故事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雕像,它是能触动你内心深处的神奇存在啊!
据说,当时的艺术家们为了塑造出这样的杰作,花费了无数的心血。

他们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从拉奥孔脸上的表情到他身体的线条,无
一不是完美至极。

这和我们精心准备一场重要考试有啥区别?不都是
全力以赴嘛!
而且啊,拉奥孔群像对于艺术史的意义那可是相当重大的。

它就像
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那个时代艺术的高超水平。

它让后来的艺术家
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杰作,激励着他们去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不就像一个优秀的前辈,给我们这些后辈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有了前
进的动力吗?
总之,拉奥孔群像就是艺术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宝贝,它的魅力无穷无尽,让人着迷,让人沉醉!它就是那种一旦你了解了,就绝对不会忘记的伟大作品!。

拉奥孔

拉奥孔

希腊化时期大理石雕刻。

高184厘米。

希腊罗得岛雕刻家阿格桑德罗斯、波利多罗斯和阿塔诺多罗斯约于公元前175-前150年作。

1506年意大利人在控掘提图斯浴场遗址时,发现7块这座群雕的残片,后来又发现了一块。

于20世纪初修复而成。

群雕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拉奥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当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施“木马计”陷城时,他违背神意,戳穿希腊人诡计警告特洛伊人,触怒了偏爱希腊人的雅典娜,结果受天神惩罚而被两条巨蛇活活缠死,使希腊人攻下了特洛伊城。

群雕表现的就是拉奥孔父子三人被两蛇缠绕而用力搏斗挣扎的情景。

痉挛的肌肉和痛苦恐惧的表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随蛇缠绕纽动的动态构成一个互相呼应、稳定而多变的三角形构图,突出了人物身体有节奏的变化,通过希腊化时期特有的戏剧性表现、激烈的情感及细腻的写实,使这件作品成为希腊化时期具有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代表希腊艺术的理想美、纯朴、高雅、静穆及伟大。

现藏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由美学角度来看,德国美学家莱辛曾从美学的高度专论过它的美学价值。

莱辛说,拉奥孔的面孔所表现的痛苦并不如人们根据这种痛苦的强度而期待的那么激烈,在拉奥孔的形象上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在于:在古希腊艺术家看来美是艺术家的最高法律,他们为了避免在表现痛苦时显示的丑态,有时往往完全回避激情或加以冲淡,为的是不影响美。

莱辛认为,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

身体极度苦痛情况下的扭曲变形同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雕刻家不得不把身体的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变丑。

希腊雕刻在形式表现上力求化丑为美,显示出“静穆的光辉”。

创作于古希腊罗多斯岛上的大理石雕塑“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The Death of Laocon and His Sons),由一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高度为242厘米。

即是人类痛苦的一曲千古绝唱,被米盖郎期罗称为举世无双的最完美的雕塑。

古罗马时代的学者普利牛斯早年在看到这件作品时,曾预言:它是一切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典范。

赏析雕塑拉奥孔500字

赏析雕塑拉奥孔500字

赏析雕塑拉奥孔500字拉奥孔(Laocoon),又译为拉奥孔像,是一座古希腊雕塑作品,被誉为雕塑艺术的杰作之一。

它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拉奥孔,是一位特洛伊的牧师,他与他的两个儿子被毒蛇缠绕而死的悲剧故事。

这座雕塑作品以其逼真的表现力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拉奥孔雕塑由三人合作创作,分别是帕西特利斯(Agesander)、波利多罗斯(Polydorus)和亚历山大(Athenodorus)。

这座雕塑是在公元前1世纪晚期创作的,原本是放置在特洛伊神庙中。

如今,它被珍藏在梵蒂冈博物馆中,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拉奥孔雕塑的主题是人类的痛苦和苦难。

雕塑中,拉奥孔的脸上表情扭曲,他的身体被毒蛇缠绕,他正在不断挣扎和呻吟。

他的两个儿子也被缠绕着毒蛇,他们的表情也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整个雕塑充满了动态和紧张感,逼真地表现了人们在痛苦和绝望中所经历的情感和煎熬。

这座雕塑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出色的。

雕塑师们巧妙地运用了雕塑的技巧和形式,将人物的动态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通过雕塑的形式,表现了人物的肌肉、皮肤和衣服的细节,使整个雕塑显得非常逼真和生动。

同时,雕塑中的比例和结构也非常精确,给人一种均衡和和谐的美感。

拉奥孔雕塑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它通过表现人类的痛苦和苦难,传达了人们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和思索。

它使人们思考生命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困境。

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和人生观,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拉奥孔雕塑是一座具有深刻主题和杰出艺术形式的雕塑作品。

它通过逼真的表现力和深刻的哲学意义,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它不仅是古希腊艺术的杰作,也是全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

它让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人们对人类苦难和痛苦的思考和关注。

赏析雕塑拉奥孔500字,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艺术风格和技巧的精湛,更能从中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力量和抗争的勇气。

它是对痛苦和苦难的深情表达,也是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和思索。

拉奥孔阅读题答案

拉奥孔阅读题答案

拉奥孔阅读题答案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

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从“拉奥孔”论温克尔曼与莱辛的审美理想

从“拉奥孔”论温克尔曼与莱辛的审美理想

从“拉奥孔”论温克尔曼与莱辛的审美理想《拉奥孔》是德国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冯·谢勒的诗歌作品,该作品以拉奥孔这个圣山为背景,探讨了艺术和美的本质。

拉奥孔宣扬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其中的艺术是美与真理的结合体,而艺术家则是真理的诠释者和创造者。

在《拉奥孔》中,谢勒通过剧中人物温克尔曼和莱辛的对话和独白,阐述了他们对审美理想的不同观点。

温克尔曼是一位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艺术家,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对真理的反映,只有追求真理的艺术才能带来美的享受。

而莱辛则是一个感性世俗的艺术家,他追求的是世俗的美与享乐,对艺术的价值与真理无关。

温克尔曼主张通过艺术来探寻真理,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现实的认识者和改造者。

在他眼中,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应该超越个人感受和审美趣味,去理解、揭示和诠释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对现实的直观表达,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感动,从而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温克尔曼在《拉奥孔》的独白中描述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艺术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将自然的形象和现象转化为艺术形式的过程。

艺术家应该通过艺术来诠释和阐述真理,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真理给观众,使他们深刻地感知和领悟到美与真理的统一。

温克尔曼把艺术家比作一座桥,桥梁的两端分别是现实世界和美的世界,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表达,人们可以跨过桥梁,进入美的世界,从而实现自我认知与超越。

与温克尔曼不同,莱辛则追求的是感性的美与享乐。

他认为艺术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感官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追求在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最完美的形式和色彩,让观众感受到最纯粹和最美好的艺术享受。

他主张通过审美的感受与享受来满足人们的情感和需求,而无需深究艺术作品的背后含义和真理。

温克尔曼与莱辛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体现了作者对艺术与美的不同观点的思考与反思。

作者通过拉奥孔这个太阳神的圣山,象征了艺术的高尚与纯粹的理想世界,其中的艺术是真理与美的结合。

讲述《拉奥孔》的故事

讲述《拉奥孔》的故事

讲述《拉奥孔》的故事摘要:一、简介《拉奥孔》作品背景及作者二、概述拉奥孔的形象特征三、分析拉奥孔在作品中的作用四、拉奥孔与作品主题的关系五、总结作品传达的思想内涵正文:【提纲】一、简介《拉奥孔》作品背景及作者《拉奥孔》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小说发表于1831年,背景设定在古罗马时期,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敢、牺牲与救赎的故事。

【提纲】二、概述拉奥孔的形象特征拉奥孔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奴隶,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敢精神。

尽管身体残疾,但他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勇敢地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拉奥孔的形象在作品中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他代表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提纲】三、分析拉奥孔在作品中的作用拉奥孔在作品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拉奥孔的命运与小说其他角色紧密相连,他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事件,使故事不断发展。

2.突出作品主题:拉奥孔的形象象征着勇气、正义和坚定,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3.反映社会现实:通过拉奥孔的经历,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并对奴隶制度进行了批判。

【提纲】四、拉奥孔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拉奥孔与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密切。

他的形象代表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即勇敢、正义和坚定。

在作品中,拉奥孔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作品主题的集中体现。

通过拉奥孔的形象,作者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即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提纲】五、总结作品传达的思想内涵《拉奥孔》通过讲述一个身残志坚的奴隶为争取自由而奋斗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勇敢。

作品通过对拉奥孔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作者对正义、勇气和爱的赞美,同时也对当时的奴隶制度进行了批判。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从“拉奥孔”论温克尔曼与莱辛的审美理想

从“拉奥孔”论温克尔曼与莱辛的审美理想

从“拉奥孔”论温克尔曼与莱辛的审美理想《拉奥孔》是著名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描述德国雕刻家阿道夫·拉奥孔的生平故事,深入探讨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创作追求。

拉奥孔是一个极富天赋和创造力的雕刻家,他对于完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痴迷使他成为了无可争议的艺术天才。

他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着对现实的拒绝,将自己完全投入到艺术世界中。

这种对现实的蔑视和对完美的追求,是拉奥孔审美理想的核心。

拉奥孔的追求并不仅仅是个人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对于人类的思考和存在的一种探索。

在他的作品中,拉奥孔试图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融入到艺术中。

这种追求超越现实的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超然的力量,能够让观者在欣赏时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界限的美。

与拉奥孔相比,另一位雕刻家奥列·温克尔曼的审美理想则截然不同。

温克尔曼是一个更加务实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他追求的是将自然的真实与人类的情感完美结合。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对现实的精确再现,通过直接观察和描写,反映出人类情感的真实和复杂性。

温克尔曼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他的雕塑作品中。

他以准确的解剖和自然的形态表现出人体的真实最高级别,将细节刻画得非常精细。

他的作品注重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让观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艺术之美。

在拉奥孔和温克尔曼的审美理想中,莱辛是两者之间的重要桥梁。

莱辛是拉奥孔的友人和学生,他一方面受到拉奥孔的影响,对完美和超越现实的追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受到温克尔曼的启发,注重在作品中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莱辛在创作中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审美理想。

他致力于将拉奥孔和温克尔曼的理念结合起来,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人类情感的真实和复杂性,同时又追求超越现实的理念。

莱辛的作品常常具有一种神秘和幻想的氛围,让人产生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感觉。

通过《拉奥孔》这部小说,托马斯·曼深入探讨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窗体顶端拉奥孔·作者:(俄国)莱辛译者:朱光潜·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79年08月·国际ISBN:9787020067725·十位书号:7020067727·图书编号:10464167·定价:14.00 元·卓越网¥11.70 元【到卓越购买】免费送货更新于:2009-08-19·蔚蓝网¥10.90 元【到蔚蓝购买】更新于:2009-08-19《拉奥孔》读后感:研究戏剧的,对戏剧感兴趣的看看吧。

经典之作呀。

【完全阅读本读后感】《拉奥孔》内容简介: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

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它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见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

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见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头两个人都不容易错误地运用他们的感觉或论断,至于艺术批评家的情况却不同。

《拉奥孔》作者简介:莱辛(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重要作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作品有悲剧《撒拉·萨姆逊小姐》《爱米丽娅·迦洛蒂》,喜剧《明娜·封·巴恩黑尔姆》,诗剧《智者纳旦》,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美学论著《拉奥孔》以及三卷集的《寓言》。

《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

书中以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雕像在表现上的不同,揭示了诗与画各自的创作要求和表现规律,论证了诗与造型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和特殊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歌德曾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

”亚马逊目录:前言第一章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第二章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中避免丑第三章造形艺术家为什么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第四章为什么诗不受上文所说的局限?第五章是否雕刻家们摹仿了诗人?第六章是否诗人摹仿了雕刻家?第七章是独创性的摹仿还是抄袭?第八章诗与画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的分别第九章自由创作的雕刻与定为宗教用途的雕刻之间的区别第十章标志的运用,在诗人手里和在艺术家手里不同第十一章诗与画在构思与表达上的差别第十二章画家怎样处理可以眼见的和不可以眼见的人物和动作?第十三章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第十四章能入画与否不是判定诗的好坏的标准第十五章画所处理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并列(静态)第十六章荷马所描绘的是持续的动作,他只用暗示的方式去描绘物体第十七章对各部分的描绘不能显出诗的整体第十八章两极端:阿喀琉斯的盾和埃涅阿斯的盾第十九章把荷马所描写的盾还原(再造)出来第二十章只有绘画才能描写物体美第二十一章诗人就美的效果来写美第二十二章诗与画的交互影响第二十三章诗人怎样利用丑第二十四章丑作为绘画的题材第二十五章可嫌厌的和可恐怖的第二十六章拉奥孔雕像群作于何时?第二十七章确定拉奥孔雕像群年代的其他证据第二十八章鲍格斯宫的格斗士的雕像第二十九章温克尔曼的《古代造形艺术史》里的几点错误附录一关于《拉奥孔》的莱辛遗稿(摘译)甲.提纲A乙.提纲B(为续编拟的)丙.关于《拉奥孔》的笔记附录二甲.莱辛给尼柯莱的信,一七六九年三月二十六日乙.古人如何表现死神(节译)附录三维吉尔在《伊尼特》史诗中关于拉奥孔的描写译后记附记……亚马逊书摘插图:诗与画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的分别斯彭斯对于诗画互相类似的看法是最离奇的。

他相信这两种艺术在古代结合得非常紧密,经常携手并行,诗人总是要向艺术家看齐,而艺术家也总是要向诗人看齐。

斯彭斯不曾想到,诗是一门范围较广的艺术,有一些美是由诗随呼随来的而却不是画所能达到的;诗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图画性的美看得比图画性的美更重要。

所以每逢他在古代诗人和艺术家之间发见到顶细微的分歧时,他就陷入困境,想出一些最离奇的脱身术。

古代诗人写酒神,在大多数场合下头上都有角。

斯彭斯说,很奇怪,这些角在酒神雕像上却很少见。

他时而提出这个理由,时而又提出那个理由来解释,说这是由于考古家们蒙昧无知,由于这些角本身很小,可能被酒神经常戴着的葡萄和长春藤叶的冠遮盖住了。

他绕着真正的理由转来转去,却猜想不到真正的理由就在面前。

酒神头上的角并非天生的角,像山神和林神们头上的角那样,而是额上的一种装饰,可以随意戴上,也可以随意脱掉:当你不戴角站在那里时,你的头面就像一位姑娘的。

这是奥维德对酒神的庄严召唤。

可见酒神也可以显示自己没有角,当他要现出少女的美丽时,他就不戴角。

艺术家们宁愿描绘酒神具有少女美的样子,所以要避免凡是可以产生坏效果的附加品。

角就会成为这种附加品,通常是系在冠上的,在柏林皇家陈列室里还可以看到这种冠上系角的头像。

冠本身也是一种附加品,把美丽的额头遮盖住,所以在雕像中酒神不但很少戴角,也很少戴冠,尽管诗人经常写酒神戴冠,并且认为冠就是由酒神发明的。

对于诗人来说,角和冠都可以微妙地影射到酒神的事迹和性格;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角和冠却可以妨碍酒神显示出更高的美。

我认为酒神之所以获得“两重形象”的称号,就是因为酒神既可以显得很美,也可以显得很凶恶可怕。

如果是这样,艺术家们从这两种形象之中只挑选最符合他们那门艺术的使命.的那一种,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了。

智慧女神米涅瓦和雷神后朱诺在罗马诗人作品中往往进射电光。

斯彭斯追问:为什么她们在画像和雕像中不是这样呢?他自己的答案是:进射电光是这两位女神的特权,其根由也许只能从萨莫色雷斯岛上的宗教秘密仪式中才可以发现到;而艺术家们是被古代罗马人看作平民的,所以很少被允许参加这种秘密仪式,因而对它们就一定毫无所知,他们既然不知道,也就不能描绘。

我可以反问斯彭斯:这些平民进行创作,是独出心裁呢,还是按照懂得秘密仪式的显贵人士的吩咐?在古希腊人之间,艺术家们是……[看更多书摘]后记:这部译稿原是六十年代编写《西方美学史》时拟选译的资料副编之中的一种。

一九六五年便已译完,并已排印清样。

嗣因“四人帮”横行肆虐,它被打入冷宫十余年,现在才重见天日。

趁此再略加校改,并对《译后记》补充下面一点感想。

过去西方的一般理论著作在写作方式上可分两种。

一种是总结研究成果,主要地是要做出一些结论,得出结论后,便“过河拆桥”,不让人看出得到结论所必经历的摸索和矛盾发展过程。

这种结论只是盛在盘里的一些已成熟的果子。

另一种则把摸索和解决矛盾的发展过程和盘托出,也做出结论,但结论却是生在树上的有根有叶的鲜果。

前一种让读者看到的只是已成形的多少已固定化的思想,后一种则让读者看到正在进行的活生生的思想。

这种分别略似莱辛所指出的写静态的画与写动态的诗之间的分别。

属于前一种的是大多数理论著作,典型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少数属于后一种的有柏拉图的《对话集》,狄德罗的《谈演员》和《拉摩的侄儿》和莱辛的这部《拉奥孔》。

丑,莱辛的魅力(读后感)作者:rosiel 日期:2009-4-11 18:07:00推荐在读《拉奥孔》的时候,身心是极其愉快的。

它不像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乃至《纯粹理性批判》一样,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而感到些难懂和枯燥。

首先《拉奥孔》讲的是“诗”和“画”的问题。

“诗”和“画”首先就是个浪漫的令人愉悦的字眼和命题。

莱辛的《拉奥孔》又名《论画与诗的界限》,出版于1766年,“它们在题材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区别。

”——普鲁塔克。

且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在聆听莱辛眉飞色舞的演说。

莱辛在兼具了哲学家的特质的同时还兼具了男性的幽默感。

举一个例子:他在第二十章谈到只有绘画才能描写物体美,“诗”按先后次第去安排出来,“在把它们一件件历数出来之后,我们纵使专心致志的回顾,也无法获得一个和谐的形象。

”所以荷马明智地不对尼鲁斯的美,阿喀琉斯的美,海伦的美,进行详细的描绘,聪明的只是“建筑在海伦的美上”。

他说,尼鲁斯美,阿喀琉斯更美,海伦具有一种神人似的美。

的确,让我们读者想象海伦有多美呢,那尼鲁斯有多美呢,那阿喀琉斯又有多美呀!然后莱辛幽默地说了下面一段话,让人不免会心一笑。

他写道:“有一位康斯旦丁·玛拿赛斯就曾想用海伦的描绘来装饰他那部枯燥的编年史。

我得感谢他的尝试,因为我实在想不出在旁的地方可以找到一个例子,能更清楚地说明如果一位诗人想去试做荷马由于明智而放下不做的事,他是多么愚蠢。

”紧接着莱辛便引用了这个例子:“她是一个美人,肤色美,眉毛也美,腮帮美,面孔美,大眼睛,雪白皮肤,……”看到这里,我们不免哈哈大笑,服了莱辛了,如此轻松而又深刻。

有人把莱辛的作品比喻作“树上的果子”,而不是“盘中的果子”。

确实,相对于很多艺术理论的艰深和苦涩,莱辛的作品和表述确实显得灵动而有生机。

在《拉奥孔》这样的理论著述中,莱辛饱含着诗人的饱满激情,一首首长诗的出现,把我们读者引领到一个仿佛没有边界的想象空间之中……有人却又因此批评莱辛的理论不够系统化,说虽比起他的德国同胞来,莱辛的理论最少抽象晦涩的思辨,多了生动激烈的论战,但要使他的文论系统化,却不太容易。

我想,过多的要求未免苛刻了。

让思维自由,莱辛带我们领略。

正如莱辛自己在前言中所说的,“这篇论文是随着我的阅读的次序而写下的一些偶然感想,而不是从一般性的原则出发,通过系统的发展而写成的。

”因此,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很多生动、鲜活的因素。

他说他们德国人一般并不缺乏系统著作。

从几条假定的定义出发,顺着最井井有条的次第,随心所欲地推演出结论来,干这种勾当,他们德国人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其它民族都更在行。

拉奥孔》中的诗与画《拉奥孔》中的诗与画一、诗画异质说来源拉奥孔是十六世纪在罗马发掘出来的一座雕像,表现一位老人一拉奥孔一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绞住时的苦痛挣扎的神情据希腊传说,希腊人因为要夺回潜逃的海伦后,举兵围攻特洛伊(Troy)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视为奇货,把它移到城内,夜间潜伏在马腹的精兵一齐跳出来,把城门打开,城外伏兵于是乘机把城攻下。

当移木马人城时,特洛伊的典祭官拉奥孔极力劝阻,说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