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_问题与借鉴_学术研讨会综述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为创新提供基础和方向,创新则为传承注入活力和内涵,二者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传承与创新在互动中发展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实现 着对传统的超越和发展。
06
古代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政治文化建设的启示
传承优秀政治文化基因
古代政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 思想,“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等,这些优秀基因对现代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 要启示意义。
弘扬政治文化中的道德精神
古代政治文化强调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观念,对于现代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
借鉴古代政治智慧
古代政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如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等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
新
汇报人:XX
2024-01-12
• 引言 • 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 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方式 • 古代政治文化的创新表现 • 古代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关系 • 古代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01
引言
古代政治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代政治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与政治相关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效率;六部则分管各项具体事务,使中央政府的职能更加完备。
思想创新
儒家思想的发展
从孔孟之道到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家思想不 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道家思想的演变
道家思想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到庄子的“逍遥游 ”,逐渐发展出一种追求自由、顺应自然的人生哲 学。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作者:葛荃《文史哲》2006年第5期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
本文考察了这一学科的起始情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百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做一概括。
首先,划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二,梳理了学术流派,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三,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政治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思想与观念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等等。
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显然不是20世纪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传统。
这种历史的表象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步,恰恰说明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
因而,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新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现代政治学流派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
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
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
”[1] 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梁启超本人亦仅作“断片的发表”。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晚清经学家孙诒让(1848—1908)曾著有《周礼政要》一书。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
历史余艳红I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硏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文/余艳红百年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既是中国人思考政治的重要叙事方式,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缩影。
可以说,在中国.如何建构、叙述与表达中国政治思想史,早已超越了认识论与知识论等学术问题,既涉及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看待当代以及看待未来的问题.也涉及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他者以及如何建构两者关系的问题。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诞生近百年的时间点,重新梳理与回顾这一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审慎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故事,既是这门分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建构一流的中国政治学的必然要求。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创建。
至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我们依旧感觉任重而道远。
这是因为,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诞生,一开始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
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既源于传统中国遭遇西方现代性的系统入侵而给精英阶层带来的焦虑感与危机意识,也与一种从历史中发现智慧的历史主义情结息息相关.但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自我追溯和确认带来的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多重困境(-)学科身份困境中国政治思想史从创建之初起,就一直存在着学科身份辨识的问题。
这种学科身份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政治思想史在学术资源、学科边界、学科属性以及学科的概念、内容体系和思想谱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也容易引起争议。
对中国政治思想研究贡献甚多的海外学者大多数属于历史学、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同样.中国大陆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群体的学科来源也是高度多元化的。
这其实彰显的恰恰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资源和学科边界困境;换句话说,这门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属于历史学,抑或是哲学?此外,在国内教材方面.我们也能窥见这种困境。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思想与时代新中国哲学7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思想与时代:新中国哲学7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丨武先云【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723(2019)06—0118—11【作者简介】武先云,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建系40周年,2019年10月19日至20日,“思想与时代:新中国哲学70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办。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世界哲学》、《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新闻媒体出版界的编辑记者共百余人与会-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罗松涛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向东分别致辞-教育部原部长、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耕等出席开幕式。
董奇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向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致以诚挚的敬意与热忱的欢迎,向他们长期以来对北京师范大学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哲学系成立4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
他指出,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创立初期,就有梁启超、李大钊等重要的先贤名师在这里弘文励教,多年来,培养了李达、张岱年等诸多知名学者。
哲学学院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学术传统,在认识论、价值哲学、人的哲学、生存哲学、儒家哲学、西方历史哲学、科技哲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参与社会服务,在海外承办孔子学院,致力于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哲学思想,主办的三个刊物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新中国哲学70年的发展,探讨哲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从哲学上回应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的三种研究方法(一)哲学层次的研究方法:1、哲学层次的方法涉及的是研究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本体论的争论在于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观念的。
2、认识论所涉及的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以及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从国际关系研究来看,认识论的体现大致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认识主体与研究的客体之间处于怎样的关系;二是主体认识和解释客体经由怎样的途径。
(二)学科层次的研究方法:1、传统主义和行为主义:传统主义是指通过第一手的观察和实践经验,或是看二手的外交史或其他相关图书资料,依靠判断、知觉和洞察力获得研究成果。
行为主义强调“价值中立”,重视将科学领域的新成果进入到国际政治学研究中。
如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
2、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与行为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有四个基本假定:第一,科学是一个整体,都应使用相同的方法;第二,事实与价值之间是由区别的;第三,社会领域像自然界一样也是规律的,寻找自然规律的方法可以发现这些规律;第四,确定陈述是真的方式是依赖事实的检验。
后实证主义否认社会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国际关系中观念与话语的作用。
3、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理性主义的主要涵义是指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运用博弈论就是一种分析理性选择的简化模式。
建构主义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
(三)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法(Historical-Descriptive Method)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
以历史分析为基础,演绎综合并加以类比,以揭示其规律。
(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汉斯.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说;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2、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即通过对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即从已知的一般知识或理论出发,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推导出未知的结论,或对个别事物做出判断。
2012年度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发展综述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建设与学术动向2012年第3期《世界历史》介绍了2011年8月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术前沿研讨会”。
来自全国34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刊物和出版单位的近70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
与会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者在会上发表了对学科建设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椿年研究员对在新的形势下的世界史学科的建设谈了以下几点看法:其一,要明确世界史学科的任务和目标,摸索出可以保证学科发展的机制。
其二,应通过政策引导新的研究领域,扶植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改善学科方向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其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要提高现有研究队伍的素质,包括学术造诣、研究能力、思想学风等。
其四,建议建立世界历史学科协调小组,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情况,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建立定期联系的制度,下情上达,为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大环境。
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在报告中强调了将质量和人才作为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坚持提高和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关注世界史学科的社会功效,提高世界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他认为,首先应扩充世界史学术队伍的体量,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世界史专业或系,以及世界史研究机构。
其次,各高校应利用条件创立研究基地,突出自身的研究特色,全国实行互补。
同时,国家应采取政策性鼓励措施,如在课题立项上加大对空白领域的支持,以改善学科发展的不平衡。
最后,在目前设立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地区国别史、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门史和整体史五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增设其他二级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赵文洪研究员在题为“将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成思想家的摇篮”的报告中指出,世界史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后,理应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重中之重便是成为培养思想家的摇篮。
今天的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丰富和复杂,这迫切需要思想家将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建设一个既能够凝聚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又能赢得全人类向往的崭新的中华文明。
浅谈学术与政治
浅谈学术与政治作者:尚文艳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2期一学术与政治是古今中外学术史上敏感而又时新的话题,一方面,学者追求学术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对现实政治充满热情。
在阐述二者关系之前,厘清一下相关概念则是必要的。
何谓学术?长期以来学术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对“学术”一词的理解变得模糊起来。
一般而言它是指有系统而较专门的学问。
梁启超在《学与术》中解释,“学也者,观察其事物而发现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也。
”严复曰:“学者,即物而穷理……术者,设事而知方。
”刘师培说:“学指学言,术指用言。
”蔡元培认为:“学是学理,术是应用。
”简言之,上面的陈述主要强调学与术是不可分的,学术即以学致用。
另一些论者从现代词义学上研究“学术”二字,更多突出了对学术本体性质的认识。
如杜书漉认为学术中的“‘术’不光是‘道术’,还包含着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程进行思维操作,也就是琢磨和研究。
或者可以说,学术就是对对象和问题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程进行专门的琢磨和研究,以求得到系统或体系性的知识。
”何谓政治?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即阶级关系、政治即权力斗争或权力均衡、政治即管理和参与……政治即决策活动等。
王浦劬在《政治学基础》一书中认为: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最易且最常侵犯学术独立自主的力量,非政治莫属。
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不单是保持学术的净洁,也是在政治上也就保持了民主。
政府之尊重于学术,亦不啻尊重民主。
二中国古代有“学在官府”、“官师不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学者与政治几乎合二为一,自孔孟以来,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都继承了经世致用、关心国家大事的精神,形成了忧国忧民、学术与政治一身二任的传统。
学术也往往承载着现实使命。
陈平原在回顾百年中国学术时发现,虽从王国维、梁启超开始,就不时有人呼吁“为学术而学术”,但纵观20世纪绝大部分中国学者,大多倾向于为学术外的原因而学术一“原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胡适,一九二九年办《新月》,一九三一年办《独立评论》,直接议政治。
国史研究动态【大全】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1994-20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范文澜与中国史学会蔡美彪1994/012 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侯旭东1994/013 近年来宋代婚姻问题研究综述肖怀安1994/014 宋史学者宋晞介绍彝民1994/015 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胡振宇1994/016 纪念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召开晓丽1994/017 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程喜霖1994/018 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齐文化丛书》即将编纂出版王志民1994/019 评《唐代国库制度》孙永如1994/0110 一部齐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力作──《齐文化概论》评介珂文1994/0111 读《赵普评传》任崇岳1994/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4/022 近年来诸子思想研究综述付文龙1994/023 近年来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概述冯岁平1994/024 本世纪以来南汉史研究概述张金铣1994/025 黄宽重陈智超1994/026 昆明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讨论综述马兴东1994/027 “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屯溪召开晓文1994/028 十六国国别史的一部力作──《前秦史》评价朱大渭1994/029 《中国人口发展史》评介李恩军1994/0210 《秦汉军制史论》出版志文1994/0211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简介华林甫1994/0212 《顺治帝》出版沁泉1994/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对三星堆文明─古蜀文明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曲玉缘1994/032 十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田卫平, 崔向东1994/033 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刁书仁1994/034 中国徽学学术讨论会述评陈柯云1994/035 读《周代礼俗研究》孟世凯1994/036 中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力作──《浙东学派研究》评述徐吉军1994/037 《养民》──一部清代经济史研究力作舒洵1994/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史学应用高科技的前景陈智超1994/042 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栾成显1994/043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李世愉, 李尚英1994/044 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综述张倩红1994/045 杜正胜王健文台湾成功大学1994/046 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林原1994/047 一部系统总结中国简牍学研究的新著─—《中国简牍学综论》评介谢重光1994/048 《中国僧官制度史》评介曹旅宁1994/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依然是警钟──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王戎笙1994/052 近年来研究清代文化史著作概述陈利媛1994/053 近十余年云南少数民族族源研究综述胡阳全1994/054 日本的唐史研究──近年来的动向池田温, 秦欣1994/055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评介梁满仓1994/056 读《西域地理图说注》马大正1994/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徐扬杰1994/062 199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何田, 先武1994/063 韩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动向李润和1994/064 评介《简帛研究》于振波1994/06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的总结性著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评介田静1994/066 魏孝文帝研究的新成果─—《魏孝文帝传》评介朱大渭1994/067 一部研究北宋开封的力作王曾瑜1994/068 评《朱元璋研究》张显清1994/069 《清代典制》读后定宜庄1994/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谭家健1994/072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研究综述程存洁1994/073 1993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4/074 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述要申汇1994/075 纪念李自成进京350周年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米脂召开孙颖1994/07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4/077 隋唐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隋唐史论集》简介李斌城1994/078 《中国100系列丛书》评介罗炳良1994/079 吕翼仁先生病逝上海李永圻1994/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两年来史学史研究鸟瞰吴怀棋1994/082 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梁州1994/083 汉代医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沈颂金1994/084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郑一钧1994/085 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纪要古月1994/08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艾廉莹1994/087 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读《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王震中1994/088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郭松义1994/089 评《神秘文化:谶讳文化新探》晋文1994/0810 中国商人阶层研究的新构架王振忠1994/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 潘少平1994/092 建国以来反秦王朝斗争研究综述吴仰湘1994/093 中日两国学者研究秦简《日书》述评沈颂金1994/094 “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黄宣民1994/095 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沈长云1994/096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李学勤1994/097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葛益雄1994/098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朱大渭1994/099 《隆中对》新考王延武1994/0910 明代的秘密社会与天地会的渊源陈宝良1994/0911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1994/0912 乾隆嗣位问题郭成康1994/0913 天地会创始人及起会年代考证曾五岳1994/0914 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张俊民1994/0915 评《三国经济史》朱大渭1994/0916 马植杰著《三国史》出版毅国1994/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4/102 1993年元史研究概况张金铣, 吴海涛1994/103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筹备情况简报1994/104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述要刘复生1994/105 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乐文华1994/106 介绍台湾一份历史刊物《新史学》吕端1994/10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4/108 简评《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楚秦1994/109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弱水1994/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1994/112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李学勤1994/113 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远东科技史研究组郭正忠1994/114 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古代中国》上的学术成果夏含夷1994/115 西方汉学的重要成果──读《剑桥中国史》有感胡志宏1994/116 法国汉学界三部重要历史著作简介楚天舒1994/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陈直与秦汉砖陶研究周天游1994/122 199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4/123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综述李鸿宾1994/124 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兴斌1994/125 黄一农张淑女1994/12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艾廉莹1994/127 吴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唐茂松1994/128 《清代商业史》评介杨凤兰1994/129 《旅日高僧东皋心越诗文集》出版周用宜1994/12《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目录--------------------------------------------------------------------------------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谢弗与《撒马尔罕的金桃》吴玉贵1995/012 汉光武帝刘秀研究综述区永圻1995/013 1993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014 儒学的历史回顾与21世纪瞻望──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综述马彪1995/015 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金岭1995/016 枣阳市隆重举办刘秀诞辰二千周年纪念活动王辉鄂1995/01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艾廉莹1995/018 评《宋代商业信用研究》高聪明1995/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震中1995/022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张铠1995/023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研讨会综述1995/024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艾廉莹1995/025 从混沌中探寻有序─—读《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一书姜涛1995/026 《商代地理概论》评介陈绍棣1995/027 《宋代皇亲与政治》评介游彪1995/028 一部颇具特色的商人研究著作──《中国十大商帮》评介曹天生1995/029 《清肇祖传》评介战继发1995/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张国刚1995/032 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严武1995/033 近四十余年来海峡两岸和亲研究述评崔明德1995/034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综述江梧桐1995/035 读《清代洪门史》─—《清代洪门史》序何龄修1995/036 《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金戈1995/037 《宋史丛论》东文1995/038 《蒙元史新研》东文1995/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5/042 本世纪来关于秦汉古象郡的争论敬轩1995/043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上)耿昇1995/044 “民众时代”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李俊清, 解亚红1995/045 一部凝聚学识和阅历的力作──《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评介沈定平1995/04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曲翰章1995/047 读安作障先生主编之《中国古代史料学》高敏1995/048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评介王承文1995/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52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每文1995/053 1993—1994年辽金史研究概述吴海涛1995/054 中韩东亚史研讨会综述李治安1995/055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李斌城1995/056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中)耿1995/057 探寻文明起源轨迹的一个全新视野──读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仁湘1995/058 封建赋税制度研究的力作──读周国林《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吴琦1995/059 《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出版发行陈应潮1995/0510 《北京通史》华文1995/0511 《魏孝文帝传》华文1995/0512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华文1995/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童超1995/062 1994年秦汉史研究综述于振波1995/063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5/064 日本学术界关于从宋至清佃户、奴婢、雇工人在法律上身份的讨论冯佐哲1995/065 徽学研究的新动向─—“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曹天生1995/066 社会政治史研究的新尝试─—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读后宁欣1995/067 《成吉思汗全传》评介骆子昕1995/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72 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少卫, 先武1995/073 1994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1995/074 历史的道路和历史学的道路──读何兹全先生《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王子今1995/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纪要1995/082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杨国桢1995/083 1994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5/084 悼念日本的中国学权威平冈武夫先生刘起1995/08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1995/086 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读后曹旅宁1995/087 再现一代枭雄的完整形象──评余同元著《张献忠》张海鹏, 周晓光1995/088 《宋蒙(元)关系史》──一部宏观研究宋蒙(元)关系的力作魏志江1995/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史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092 1994年清史研究概况李尚英1995/093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程越1995/094 关于古象郡地望问题争论的补述木子1995/095 法国学者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下)耿昇1995/096 一部富有新意的人物传记──评崔明德新著《李陵》孟祥才1995/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文化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102 1993年以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侯春燕1995/103 1994年元史研究概况吴海涛1995/104 对《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的补正王小甫1995/10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5/106 《六朝经济史》评介李天石1995/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5/112 南越国史研究概述王川1995/113 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定宜庄1995/114 第六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凤阳举行林金树1995/115 辽金西夏史学术研究会侧记1995/116 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本序陈智超1995/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5/122 1994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123 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陈伟明1995/124 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蒙特利尔举行耿昇1995/125 全国首届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宋镇豪1995/126 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实胡振宇1995/127 我国首次举办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文启正1995/128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江梧桐1995/129 读王志民著《齐文化论稿》林原1995/12《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目录--------------------------------------------------------------------------------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1996/012 近年来先秦巴蜀文化研究一瞥1996/013 1990-1994年国内黄宗羲研究综述1996/014 纪念黄宗羲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召开1996/01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1996/016 韩国史学界朱元璋研究述评1996/017 《刘邦新传》评介1996/018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1996/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鹤间和幸教授与秦代史的再构成1996/022 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新进展1996/023 近年来关于“殷人航渡美洲”问题的研究述评1996/024 杜维运和中西史学比较研究1996/025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1996/026 读《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1996/027 《明清史散论》出版发行1996/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研究概述1996/032 历史城市学的崛起1996/033 当代中国学术思潮的方法论批判1996/034 自然科学与人文1996/035 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1996/036 回顾与展望:历史学的命运和机遇1996/037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1996/038 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1996/039 读《中日关系史考》1996/0310 《宋代司法制度》评介1996/0311 评张荣芳《秦汉史论集(外三篇)》1996/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唐研究》(第一卷)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1996/042 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1996/043 1995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1996/044 日本有关元代法制史研究概述1996/04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1996/046 读韩著《宋代农业地理》1996/047 读韩国学者卢启铉的《丽蒙外交史》1996/048 《明遗民录汇辑》出版1996/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1996/05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问题研究综述1996/053 1949年以后的国内南唐史研究状况及考古发现1996/054 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1996/055 日本文部省1989-1993年科学研究费(一般研究类)资助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介绍1996/056 关文发、颜广文新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评介1996/057 《泉州海外交通史略》1996/058 《明清专制支配の史的构造》1996/059 《西域文化史》即将出版1996/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十余年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概述1996/062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概况1996/063 1995年辽金元史研究概述1996/06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1996/065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反思1996/066 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1996/067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996/068 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1996/069 刘福通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界首召开1996/0610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力作1996/0611 《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评介1996/0612 一部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专著1996/0613 《黄河故道考辨》一书出版1996/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儒学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张海晏1996/072 1995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1996/073 近五年来西藏古代史研究概况王献军1996/074 六朝隋唐时期地域社会研究动向伊藤宏明, 秦欣译1996/075 《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简评方茗1996/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占山1996/082 中国古代股份经济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秋根1996/083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6/084 “纪念王仲荦教授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刘统1996/085 “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吴彤1996/086 《长江文化史》座谈会述要汉言1996/087 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祝瑞开, 吴松弟1996/088 评介《史之心旅》薛池1996/089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评《中国学案史》吴怀祺1996/0810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外关系史著作晁中辰1996/0811 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简介王东平1996/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6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吴志良澳门基金会1996/092 1995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1996/093 1980年以来国内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余新忠1996/094 韩国“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丁一1996/095 视野广阔新意迭出——《唐代民族与文化新论》述评孟祥才1996/096 珠联璧合的宋代市场网络研究——林文勋、龙登高的两本专著片说邢铁1996/097 《抛引集》简介吉成名1996/098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苏雯1996/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二十年刘乐贤1996/102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1996/103 1995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6/104 藏区政教合一制研究综述王献军1996/105 三国史籍整理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三国志注译》陈玉屏1996/106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评介杨倩描1996/107 日本陆续出版松丸道雄等著名学者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史》旭东1996/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莫小也1996/112 建国以来关于淝水之战、前秦政权研究述评崔明德, 赵志坚1996/113 1995年清史研究概况杨珍1996/114 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朱汉民1996/115 《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书评野口善敬1996/116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出版薇薇1996/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明清澳门海上贸易史研究的回顾与设想张廷茂1996/122 1995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李锦绣1996/123 1995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6/124 新道家在崛起张广保1996/12《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目录--------------------------------------------------------------------------------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张家炎1997/012 1995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013 第三届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田敦1997/014 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曾宪礼, 唐文浩1997/015 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综述戴开柱1997/016 德国汉学家帕塔克与中外关系史研究钱江香港大学历史系1997/017 《西汉前期的政坛》评介谢桂华1997/018 喜读《明清史新析》郭松义1997/019 六卷本《中华法家文化系列》简介周楫1997/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盛世”的思虑——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中的对话与争鸣高翔1997/022 八十年来(1915-1995年)杨守敬研究述评士君1997/023 韩国近年来的中国史研究概况谢保成1997/024 认真做好学术动态的调查研究工作——历史所成功地召开学术动态研讨会王震中1997/025 洪皓、马端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纪要汪圣铎1997/026 南越国史研究的新碑彭年1997/027 《谥法研究》评介张金龙1997/028 读《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辛德勇1997/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本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王双怀1997/032 建国以来明代女真经济问题研究述评栾凡1997/033 伊藤道治的金文和西周史研究王震中1997/034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葛剑雄1997/035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邹逸麟1997/036 恢宏·笃实·创新——读黄朴民的《孙子评传》余丽芬1997/037 读《汉唐行政管理》王子今1997/038 《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古澎1997/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明史研究管见商传1997/042 1996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张埃, 刘雪君1997/043 1970年以来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述张春树1997/044 八十年代以来《颜氏家训》研究概述刘国石1997/045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张西平1997/046 一部求真、求实的学术人物传记——《顾颉刚评传》读后钱宗范1997/047 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华林甫1997/048 《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杨金荣1997/049 《赵国史》一书简介1997/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社会史研究概述陈爽1997/052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述要景有泉, 李春祥1997/053 近年来关于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雍际春1997/054 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渡边孝1997/055 刘淼和他的明盐研究——写在《明代盐业经济研究》面世之际郭正忠1997/056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评介曹旅宁1997/057 张其凡著《宋初政治探研》评介葛金芳1997/058 一部澳门历史的力作——评黄启臣教授的《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林远辉1997/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史研究所近二十年科研工作纵览李学勤1997/062 历史研究所主要获奖成果简介与评价王震中1997/063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陈庆江1997/064 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概述管守新1997/065 历史与哲学的交融——《王弼评传》的学术特色及其创见丁冠之, 陈朝晖1997/066 《宋代监察制度》评介游彪1997/067 一部难得的拓荒之作——《两宋御史中丞考》评介肖建新1997/068 爱国精神的赞歌历史研究的力作——《谢叠山大传》读后乐文华1997/069 《中国通史》第十卷《清时期》出版英娣1997/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张伟, 卜宪群1997/072 近十年来的国内唐宋专卖史研究黄纯艳1997/073 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暨美国明史学会年会综述万明1997/074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座谈会综述雷家宏1997/075 古史探索的新收获——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黄留珠1997/076 《政书集成》的史料价值及其编纂意义杜家骥1997/077 新、深、全、美——赵荣光食文化新著评说夏太生1997/078 《客家源流新论》简介杨成1997/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积极支持史学发展中国史学会秘书处1997/082 1996年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屈文军1997/083 1996年中亚史研究述评贾依肯1997/084 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综述李修松1997/085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中国航海图李弘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亚洲研究系1997/086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的编校出版及其价值庄景辉1997/087 评景爱著《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史念海1997/088 评《中俄关系史略》吕一燃1997/089 《逸周书校补注译》评介斯维至1997/0810 《辽金简史》评介任崇岳, 刘晋1997/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1997/092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赵联赏1997/093 河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三义1997/094 关于净明道的研究张广保1997/095 台湾学者贾谊研究概况刘 1997/096 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余军1997/097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评介燕源1997/098 《明季党社考——东林党与复社》简评朱文杰1997/099 中国文字学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读《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史延廷1997/0910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出版阿风1997/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清史研究概况林海1997/102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7/103 近年来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研究述要景有泉, 谭黎明1997/104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许殿才1997/105 开创古地图研究新纪元1997/106 明清经济史研究的杰作——读姜守鹏先生《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张明富1997/107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评介常建华1997/108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一书问世1997/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杨宝玉1997/112 1996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7/113 “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冯贤亮1997/114 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廖声丰1997/115 胶南市第二届国际琅琊文化暨徐福研讨会综述王敦田1997/116 民族史研究的一部佳作——评介《元代民族史》蔡志纯1997/117 防风神话的整合与防风历史的考证——读董楚平《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江林昌1997/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122 1996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7/123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1997/124 ’97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述要徐义华1997/125 读《九州》创刊号感言辛德勇1997/126 秦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秦国粮食经济研究》简介1997/127 《“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一书出版1997/128 《治乱警鉴》出版1997/12《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目录--------------------------------------------------------------------------------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先秦妇女史研究张经1998/012 宋代中枢权力研究综述杨世利, 尚平1998/013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上) 金子修一1998/014 20世纪哈萨克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洪涛, 贾合甫·米尔扎汗1998/01。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第一篇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范式探析
第35卷第1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1 2021年2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1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范式探析王泰崧(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并逐渐恢复了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我国政治学从革命论范式转向建设论范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范式、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以及多种思想范式并存的时代,但是缺乏政治思想史的政治学范式研究。
本文阐述了政治学范式的概念、中国政治思想史范式研究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何运用政治学范式,以期为促进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范式;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1-0096-04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各种政治关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22年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在北京政法学校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至今,将近百年。
我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一直受到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影响[1]。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依然缺乏知识论取向的科学研究,因此,还需要立足政治实际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政治学范式概述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它要求人们以客观的角度、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政治学相关研究,将研究的政治学科学成果和结论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和掌握政治规律的指导指南。
人类是以国家作为最高组织,并对内约束国家内部成员的行为,对外以国家名义与其他国家往来。
政治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的特定规律,这些规律的制度和维持往往需要依靠政治的力量,国家内外的一切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等都需要在政治范围内完成,因此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
大学专业课期末考试《中外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 )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A、政治思想B、经济思想 C 、社会思想 D、文化思想2、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 D ),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
A、治国之道B、为政、从政的方法C、君臣关系、君民关系D、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3、所谓唯理性是指西方思想崇尚"理性'思维,重视事情发展的( C )。
A、表象和实际B、片段和部分C、本质和规律D、宏观和微观4、( C )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
A、《理想国》B、《政治学》C、《荷马史诗》D、《法律篇》5、公元前509年,雅典的( C )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到( )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空前繁荣。
A、来库梭伦B、伊利亚特奥德赛C、克里斯提尼伯里克D、智者苏格拉底第壹页6、( B )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桥梁。
A、古埃及B、古罗马C、迈锡尼D、马其顿7、( A )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A、西罗赛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力士多德8、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 B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社会发展落后的( B ),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一些蛮族国家,西欧由此进入封建社会。
A、前5世纪希腊人B、5世纪日尔曼人C、8世纪阿拉伯人D、14世纪意大利人9、中世纪,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最早提出并阐述教权至上主张的是( D )。
他是西方教会史上的重要人物。
它积极主张实现奥古斯丁的政治理想,反对国家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
A、芝诺B、斯多葛派C、马基雅维利D、教皇尼古拉一世10、( D )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物。
“新世纪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新世纪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新世纪十年来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之一从传统文化的复兴角度来看新世纪十年来的中国文化建设成为此次研讨会的焦点问题。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新世纪十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表现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理事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认为,新世纪十年来儒学、国学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文化向大众化的发展,从于丹讲《论语》到《孔子》电影的播映,儒学的大众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儒学、国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儒学在抵制科学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及缓解人类面临的三大紧张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专门就“新世纪国学热的发展”作了主题发言,他从近年来的儒商热、2004年的文化宣言、大学校园内国学班的兴起、国学知识的普及和国学机构的兴起等方面对新世纪十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进行了详尽介绍。
武汉大学哲学系李维武教授认为,新世纪十年来文化建设一个大的特点就是讲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更简单的说就是寻找传统,这不仅是一个来自于民间的现象,而且在我国学术界、教育界有了深刻的反应,而且在我们这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当中也体现出来,“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样的提法当中就带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
《求是》杂志社文化部编审李文阁教授认为,近年来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学者们重点就中国传统文化及未来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进行了认真地探讨,一致认为,依据生活实践,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的重点。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强调,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从实践来探讨解决的路径,探讨解决的方式和战略,那么在学理上就是应该考虑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三者的关系。
_国际政治与语言_文化_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_薛晓芃
DOI:10.13458/ki.flatt.004029“国际政治与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2014年9月20日,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政治与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内各大学、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楚树龙教授、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张胜军教授、外交学院院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孙吉胜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杨可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执行主编赵青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编辑徐海娜等数十位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参会,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孙玉华教授、副校长刘宏教授出席研讨会开幕式。
开幕式由副校长刘宏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孙玉华校长代表大连外国语大学致欢迎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国际政治语言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孙玉华校长高度评价国际政治语言学的重要地位,肯定相关学科的学术意义和价值,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语言学、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专业发展状况。
她由衷期望本次会议能够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国际政治语言学相关课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科茁壮发展并拓宽潜力空间。
随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楚树龙教授发表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参加本次学术讨论表示再次欢迎,希望大家能够借此机遇发表真知灼见,共同探讨国际政治语言学发展新路。
在大会主题发言阶段,校长孙玉华教授发表了《语言的政治与政治的语言:政治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主题发言。
孙校长言简意赅地梳理了语言与政治关系发展脉络,强调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应以语言与政治共变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随后,孙校长着重剖析了俄罗斯政治语言学发展的十个方向,旗帜鲜明地指出政治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应把“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作为政治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大国崛起的理论准备”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
大 国崛起 的历史经验
从 历 史上看 ,既存在 大 国崛起 成 功 的案 例 ,也不 乏失败 的典 型 。 思想 动力 和 智 力支 持是 美 国崛起 不 可或 缺 的要 素 。美 国 的经 验在 于 ,一 个 大 国崛起 ,必须 确立 一 项 内在 价值 和 外在 制 度相 一 致 的大 战略 理 论及 其制
本质 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实现 “ 普通国家化 ” 。进入 2 l世纪后,日本实现了对外战略的转
变 , 以经济 复 苏 、 民族 精神 振 兴为 手段 ,试 图重振 强 国地 位 , 同时寻 求 中道 外 交 ,不断 追 求 自主外 交 的突 破 。在 日本 看来 ,世 界 正处 于历 史性 大变 动 之
中 。 国际权 力转 移 不仅 表现 在 国 际权力 分 布 的多极 化 ,还表 现 在价 值 观 的多 样化 ,中 国成 为历 史上 罕见 的权力 转移 的最大 焦 点 。 日本对 外 战 略抉 择 中的 “ 重 中之 重 ”依 然是 美 日同盟 ,寻 求美 国许可 范 围 内的 自主 外 交 意识 也不 断 增强 。同时 , 日本试 图打破 二 战后体 制 的束缚 ,摆脱 政策 与法 理之 间的矛盾 , 寻求 战略 突破 ,逐 步从地 区大 国走 向世 界大 国 。
度 体 系 。 围绕 “ 如 何 处理 美 国与 世界 的关 系 ” 问题 ,美 国提 出 了与 国 内政治 哲学 相 一致 的 国 际政 治哲 学 ,确 立 了推 动 建立 以 自由 民主 原 则为 基础 的新美 利 坚 帝 国外 交大 战 略 。 以摩根 索 、凯 南 、基 辛格 和 布 热津 斯 基等 人 为代 表 的
光 荣 革命 后 英 国建立 起完 整 的三 层 式社会 结 构 ;思 想基础 方 面 ,追求 财 富 的 价 值观 念 的 兴起推 动 了英 国工 业 社会 的勃 兴 和霸 权 的崛起 。综合 起来 ,在 对 外 殖 民扩 张 过程 中 ,英 国建 立起其 文化 霸权 ,奠 定 了帝 国长 期维 持的基 础 。
5、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第五讲 中国古代国际政治观
主 要 内பைடு நூலகம்容
一、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有和无的争论? 二、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
三、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思想的历史影响
四、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有和无的争论?
1、没有民族国家、没有世界体系,这两个国 际政治产生的先决条件,何来国际政治思想?
2、有类民族国家体系和类世界体系,使儒家
和兵家思想中可能包含国际政治思想?
二、基 本 观 点
1、天下观 2、和与战 3、薄来厚往 4、世界大同
学习 借鉴 相融 出新——全国首届“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全 国首届“ 中俄 音乐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综述 画 宋蓓
王
岩
李
然
l O月的哈尔滨 , 秋高气爽。 闻名遐迩 的中央大街更是节 1气 3
氛浓浓。沉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6 华诞 、 0 中俄建交 6 O周年的喜 悦气氛中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 院 ,在久负盛名 的马迭尔宾
音乐教育体 系表示高兴 ,同时还简要介绍了俄罗斯音乐专业设 置情况并高度赞扬了中国留学生在俄的音乐学习成就。远东 国
馆 隆 重 召 开 “0 9中 国 哈 尔 滨 ・ 俄 音 乐 交 流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20 中 会” 。参 加此 次 大 会 的 有原 文化 部 副 部 长 、 国文 联 党 组 书 记 吴 中 祖 强 教授 、著 名 歌 唱家 郭 淑 珍 教 授 以及 原 中央 音 乐 学 院 院长 于
来 的音乐交流和发展进行 了展望 。原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刘康
华 教 授 以 “ 罗 斯 和 声 教 学 体 系 对我 国 的影 响 ” 题 , 和声 学 俄 为 从
出的第一批留学俄罗斯的学生 ,他 回忆说 : 当时国家决定派三 “
个 人 赴前 苏联 的莫 斯 科 音 乐学 院学 习 ,一 位 是 已经 故 去 的 著 名 指 挥 家李 德 伦 先生 ,一 位 是 著 名女 高 音 歌 唱 家 郭 淑 珍 老 师 ,另
一
的角度阐述 了俄罗斯一个半世纪 以来和声体系的发展以及对我
国的影 响 。
莫 斯科 柴 可 夫斯 基 音 乐 学 院 R d esiAee 教 授 对 当 代 u nvkv l y x 俄 中在 音乐 艺 术 交 流 的状 况进 行 了概 述 ,她 对 中 国 采 用 俄 国 的
“荀子研究的回顾与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月8 一l 1日 在荀子故地邯郸市隆重举行 。来 自 清 华大学、 复旦大学、 山东 大学 、 南京大学、 武 汉 大
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 山 大学 、 中 国人 民大 学 、 中 国政 法 大 学 、 新 疆大学、 贵 州 民族 大 学 、 香 港 大 学、 香 港浸会 大学、 台湾大 学、 台 湾 云 林 科 技 大 学、 台湾 树德科 技 大 学 、 台 湾铭 传 大 学 、 台湾淡 江 大学、 新 加坡 南洋 理 工 大 学 、 马来 西 亚 拉 曼 大学 、 韩 国首 尔大 学 、 日本 京 都 大 学 、 美 国 印第 安 纳 大 学、 美 国葛德 斯堡 大 学 、 邯郸学院、 中 国社 会 科 学
与现代化 问题是此次研讨会的热点论题 , 共有论文 1 3篇 , 所涉及 的现代 化问题较 广泛, 其 中政 治现代 化是重点 。关于孟
子 荀子对 比研 究有论文 2 篇, 关 于《 荀子》 点校 与训 诂研 究有论文 2 篇, 关于 荀子研 究的回顾有论 文 6 篇, 关于荀子与 清
华 简、 用“ 统类” 思维研 究苟子的思想 、 关于孙 卿与燕子哙 的关系各有论文 1篇。3篇英文论文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重要 , 关键是 后天作 为; 二是 以情 欲界定 人性。 后者学术 界多认 为与性 恶说 相关 , 其实恰 好相 反 。从思想史脉络 看 , 孟子 主性善 , 同时却认 为 情欲是人身上低级的东西 , 需要小心戒 备。这一 观点代 表先 秦 儒 家 共 识 , 并 且 开 宋 明理 学 “ 戒 慎
恐惧” 的 传 统 。苟 子 以情 欲 界 定 人 性 , 实 质 是 不
院、 山东省社会科学 院、 河北省社会科学 院等院
把握政党政治基本规律推进中国政党理论研究——“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议 由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研究基地 、 中 主动或被动地作 出的反应 ,是政党在新 的历 史环境 中
国人民大学当代 中国政党研究 中心主 办。会议 就世界 寻求继 续生存所 进行 的选择 。执政 党需要 新的动力 、 政 党格 局的发展趋势 、政党制度 比较 与借鉴 、中国共 思想和远见 回应 时代 ,以更加开放 、更加多元化 的方
度 的制度化 与民主化 、 政党 与民主的关系、政党 经费、 题。他认为 ,如果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来界定政党和 政党 的职 能与能力 等角度进 行了讨论 。 民主 ,则可能会得 出民主缔造政党 的结论 ,这也是公 中国人 民大学周 淑真教授指 出,最近学术界热议 共选择 理论的一个必然逻辑 ; 然而 ,另一方面 ,政党 的 “ 新 政治观 ” 的核 心应该 是政党政 治理念 的变革 , 与民主在相 辅相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背离的趋势 : 政
2 0 1 3 . 3 囫
耘韶
重要 的作用 。
一
( 一 )世 界 政 党格 局 变迁 的 基 本情 况 及 其启 示
党吞噬民主与民主抛 弃政党 。周淑真教授认为 ,政党 进行论述 。 与现代 民主有着复杂 的关系 ,尽管政党是在现代 民主 兴起之 后才成 熟和普遍化 ,但是政党的操控能力 、执 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 中,世界政党 的诞生 、消 方面 ,也有需要警惕防范的方面 。 中国人 民大学程天权教授指出 ,近年来世界政党
“ 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 制度发 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 /降 瑞 峰
2 0 1 2年 l 2月 1 6日至 1 7日,“ 世 界 政 党 格 局 变 即政党面对 已经并正在继续 发生 的社 会变化所造成 的 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 举行。会 各种 问题 ,在思想理论 、组织结构 、运行机制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对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借鉴意义
[ 责任编辑: 主父笑飞 ]
%
80 %
学术动态
2006 年第 11期
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问题与借鉴 学术研讨会综述
漆海霞
!中图分类号 ∀ D80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6- 9550( 2006) 11- 0079- 02
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需要汲取国际关系思想的营 养。反观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 本土思想与自主理论创 新之间脱节较重。目前, 中国学界的现状是偏重于介绍 和梳理西方理论, 而较少自主创新, 这固然与中国国际 政治学科建设时间较短有关 , 但也与我们对本土国际关 系思想资源的认知匮乏有关。为推动学界的理论创新, 2006年 7 月 21 日,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国际政治 科学 ∃编辑部主办了 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问题与借 鉴 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 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哈佛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 #中国社 会科学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欧洲研究 ∃ 、 #现代国际 关系 ∃、 # 当代亚太 ∃、 #国际论坛 ∃、 #太平洋学报 ∃和 #外 交评论 ∃八家杂志的编辑应邀与会。与会学者围绕以下 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漆海霞,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2003级博士研究生。
%
79 %
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问题与借鉴 学术研讨会综述 偏颇。 殷弘认为, 关键原因在于西方的前提是逻辑起点, 而中 国的前提并不严格。此外, 针对具体的战争观内容, 时 殷弘指出张金翠没有分析 什么是战争 这一根本问题, 而且 , 西方自由主义也很强调 慎战 思想, 圣 & 奥古斯 丁等人也认为战争是道义的工具。 围绕如何借鉴古代思想、 采用什么方法实现理论创 新等问题, 与会学者们展开了争论。概言之, 学者们认 为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是用现代国际关系话语对古代思 想进行重新解读; 二是比较中西方思想的异同; 三是从 中国古代历史实践寻找西方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地方。 在用现代西方国际政治话语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 解读的方法上, 北京大学的王日华以管子的思想为例进 行了分析。王日华认为, 目前存在两个脱节: 一是中国 古代国际政治思想与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存在脱节, 二是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与中国目前的国际政治研 究存在脱节。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既与文言文这种文 字障碍有关, 也与中国古代思想本身的特点有关。要实 现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的现代化, 就需要进行一定梳 理: 首先, 寻找出西方国际政治概念和中国古代概念间 的对应关系。其次, 梳理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的内部 逻辑。最后, 寻找出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中的独特之 处。李彬认为, 理论创新有三种动力 : 美学追求、 使用价 值和研究者的好奇心, 研究人员可以依据这三种动力分 析中国古代思想。时殷弘对王日华所谓的 用现代话语 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提出了质疑 , 认为现 代语言存在局限性, 此外 , 当代国际政治理论关注本体 论和局部理论, 而中国传统思想则偏重治国方略, 因此 在解读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失真。对于 美学追求 , 时 殷弘承认美学的巨大优越性在于简约性、 可预测性, 但 是问题在于美学有把人类世界物理化的倾向, 因此研究 中要科学追求与艺术追求兼备。 复旦大学的张金翠通过对战争观的具体分析比较 了中西方思想的主要区别。她认为, 中西方国际政治思 想都承认无政府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 两者具有可比 性。继而从战争起因、 对战争性质的认识、 战争类别的 划分、 对战争的态度及战争方式等多方面比较了中西差 异。时殷弘指出 , 在进行中西比较时要避免结论过强的 问题。例如, 张金翠指出中西方都承认无政府主义和国 家中心主义这些前提, 为何中西方的具体结论不同? 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但兴悟 的着眼点不在于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而是提出通过研究 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的实践来拓展国际关系理论的经验 基础。他认为, 理论无论是规律的总结还是对规律的解 释, 都存在一个经验基础的问题。当前主流国际关系理 论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其经验基础主要局限于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而广大的非西方国际关系实践被忽 视了。但兴悟指出, 西方理论的经验局限性使其理论的 普遍性受到质疑 , 如温特的三种文化就很难涵盖中国的 朝贡文化。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存在着按照天朝礼治 秩序的原理建构了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的同心圆国际体 系 % % %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之下的国际关系在基本原理 和行为规则方面都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国际关系实践 存在重大差别。因此, 研究中国古代的经验对于理论创 新具有独特意义 , 可能成为中国学派的基石之一。他同 时指出, 强调中国古代经验的意义并不等于倡导 中国 特殊论 , 而是希望通过关注中国经验而促进新的理论 产生。时殷弘赞赏了这种拓展经验基础的思路, 他补充 说, 中国经验不仅有汉唐帝国这种成功案例 , 也有明清 的失败教训。清华大学的阎学通则指出, 从中国古代思 想中获得理论创新的目的不是论证中国特殊论, 而是试 图创建一种共同的理论。 在本次研讨会上 , 与会学者对中西方思想的整体区 别基本上取得一致观点, 而且对理论创新的方法存有共 识, 如他们都认可科学和美学的简约方法, 这表明中国 学界当前对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的研究有了共同的 平台。但是在如何比较中西方思想、 如何从中国古代国 际思想创建新的理论等问题上, 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 论。这些争论有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 工作 , 促进理论创新。 [ 收稿日期 : 2006 08 [ 修回日期 : 2006 10 07] 09]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差别
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与 ( 西方 ) 现代国际关系理 论是否存在视角差别? 如果存在的话, 我们应该比较哪 些方面内容? 清华大学的詹奕嘉认为, 对中国古代外交 思想和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应注意两个前提。 首先 , 中国古代典籍中是否有充足的外交思想来和西方 进行比较。其次 , 中国古代外交思想和西方现代国关理 论是否有共同的前提或假设。詹奕嘉指出, 按照以上两 个标准, 并非所有的先秦思想都具有发展成为国际关系 理论的可能性。中国人民大学的时殷弘认为, 对中国古 代国际政治思想的研究 , 首先要关注复杂的个性, 要研 究不同流派不同人物的不同想法。其次是从中归纳出 恒常的共性。清华大学的李彬指出, 理论要符合自恰
性、 简约性、 完备性, 研究人员应该按照这三个条件分析 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对于中西思想的整体区别 , 哈佛大学的李盟 ( A lex L iebm an)指出, 中西方在对待价值观理论和实证理论上 存有差异。西方的政治哲学把价值理论和实证理论区 分得很清楚, 而中国古代虽然有价值观理论 , 但是缺乏 实证理论, 侧重于策略研究。体现在国际关系思想上,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偏重于客观的原因分析, 解释人类社 会现象发生的必然性。相形之下, 中国国际政治思想更 关注现实的应用问题。时殷弘和李彬同意李盟有关价 值理论的划分, 但对其所说的西方重视客观的原因分析 而中国强调战略问题这种观点持不同意见。时殷弘提 出了反例, 如儒、 道、 墨各派经典文献讨论过为什么存在 战争这类本体论问题, 而西方大量有关战争的书籍也关 注战略内容。李彬指出, 道家提出了战争的原因在于圣 人和奇货, 可见道家也谈到了战争的原因解释。 对于中西方具体观点上的区别, 复旦大学的何祥武 比较了 华夷秩序 思想与美国现实主义。他认为, 和 为贵 与 大一统 是华夷秩序思想的根本理念 , 华夷 秩序 思想与美国现实主义的区别在于: 首先, 前者信奉 儒家的性善论 , 而现实主义强调性恶论。其次, 中国强 调王道, 朝贡体系以中华文明的传播为主要内容, 追求 的是周边地区的稳定与和平。现实主义更崇尚实力的 扩张 , 不惜使用战争手段。时殷弘对此提出质疑, 他指 出, 和 与 一 主要是儒家思想, 何祥武忽略了法家等 其他强调权势政治的学说。此外, 华夷秩序虽然强调道 德, 但是它以权势为后盾 , 而西方的帝国也会注重文化 影响等软实力, 故而简单地用王道、 霸道进行区分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