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历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掌握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结合目标预习课文,了解本课的基础知识。
识读课文插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理解并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说明中国社会走向衰落。
【重点】1、朱元璋强化皇权;2、科举考试的变化。
【难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流程】【导入】1、教师讲述:明朝的统治,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介绍本单元的总体内容,明清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去学习。
2、直入课题:明朝的统治。
指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展示知识目标,然后朗读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几位杰出的君主: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朱元璋)。
【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结合黑板上的目标,默看课文进行预习。
2、播放明朝的建立,重点强调明朝建立的背景,根据学生回答,强调元末政治腐败。
3、展示一段文字,提出问题: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君权?指导学生应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以思考,老师分别从政治、文化方面进行讲解(主要以学生回答为主),采取比较的方法,例如:元朝的政治制度与明朝进行对比。
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学生归纳:①改革官制,在地方和中央采取的措施。
②设特务机构厂卫。
重点理解明朝的科举制:①回忆隋唐、宋的科举制。
②解释明朝的八股取士,分别以命题范围,答题观点、文化、结果等方面指导学生。
指导学生观看《科举考生看榜图》,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后,重点强调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最后,指导学生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过渡:明朝的政治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3、学生观看视频: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小结】【课堂检测】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第一篇: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明朝建立情况。
掌握明太祖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知道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的展示出示有关资料辅助教学,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明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学习重点】:明朝的建立及强化皇权的措施【学习难点】:正确评价八股取士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2)、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谁?3)、朱元璋实行措施的目的。
4)、朱元璋在地方上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
5)、朱元璋在中央上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6)对于知识分子,朱元璋采取什么措施控制的?7)、明朝时期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有哪些。
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材料解析题:五、〔课堂小结〕:(2')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经济的发展全面改革官制中央地方设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农业手工业商业时间人物都城【知识小结】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一、选择题1. 朱元璋不但出身农民,而且家庭贫寒。
他白手起家,清扫六合,驱逐蒙元,打造了一个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的王朝。
人教版七下历史教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3、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统治”这一内容。
二、新课讲授明朝的建立1.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介绍朱元璋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朱元璋强化皇权(一)原因1.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1.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科举考试的变化1.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明太祖的统治。
2.明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统治》。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明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以及明朝的政治制度。
通过课件和资料,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4.巩固(10分钟)讲解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明朝在各个领域的成就。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
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了解元末明初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态势。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时间:1368年3.定都:应天府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1.全面改革官制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2.改革科举制度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3.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题文)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张择端---《清明上河图》B.司马迁---《资治通鉴》C.李清照---《念奴娇赤壁怀古》D.苏轼---《窦娥冤》2.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的南宋词人是A、陆游B、辛弃疾C、李清照D、苏轼3.北宋时开创豪放词风的著名词人是A.司马光B.苏轼C.李清照D.辛弃疾4.他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经济和文化、明朝的灭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基础知识,对封建社会的演变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特别是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皇帝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唐朝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历史事件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明朝的对外关系,明太祖、明成祖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3.的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明朝的统治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评价。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
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元朝B.明朝C.清朝D.宋朝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A.西域B.西洋C.东洋D.南美洲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明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明朝时期的发展。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知道明朝的建立、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史实。
2.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3.认识到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法观察法阅读法小组讨论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图片:《朱元璋像》。
2.影视作品:“明朝初期”相关视频。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展示《朱元璋像》,介绍朱元璋的身世。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之后他领导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通过他的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3.明朝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说出明朝经济发展的概况。
三、学习任务一明朝的建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明朝建立的背景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6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通过勾画关键词,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
四、学习任务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7—P68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代十国、宋元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明朝复杂历史现象方面仍存在困难,如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2.难点: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的历史。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版图、明朝皇帝肖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宋元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突出重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图片展示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提示: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学生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提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己不利者, 辄匿不上报。 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 平凉侯费聚, 明 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 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 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 迟,全家处死。” 思考: 1.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 2.由此可见明初采用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弊端? 3.废除丞相后,明朝的行政机构如何分布? 4.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在地方设立三司,在中央设立内阁,将全国的军政大权牢牢 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即使这样他还是心存疑虑。那他还有什么高招呢? 展示: 材料一: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材料二: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 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 “你没有骗我! ”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 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 1. 材料一指的是什么人? : 通 过 补 充 材 料 便 于 学 生 理 解 元 朝 灭 亡 的 原
3
2. 材料二中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3. 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教师:皇帝高坐朝堂,却对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使明朝专制主义空前加 强了。 展示:图片
因 , 也 培 养 了 学 生 自 己 得
教师:可以说以上两种制度使明太祖在行为上控制了天下,但思想上的分崩离析也是不容忽视的,那 么他又是怎样从思想上控制天下的呢? 展示: 材料一: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 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 ,始由“经义”变为开考八股文,规定要按八股方式作 文,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材料二: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 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三: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顾炎武 思考: 1.明朝科举考试的方式是什么? 2.如果你是明清时期的考生,你会怎样准备科举考试? 3. 根据上述材料, 结合课本 P89 页最后自然段和 P90 页动脑筋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教师:明朝的八股取士体现了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但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 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反映了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和没落,是我 国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思想、政治上的条条措施,使明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那么是否真的就万无一失了吗? 三、经济奠基 促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案新人教版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了原产_______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成为丝织业中心。_______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认识。
自我评价专栏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书写:综合:
——《)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1)据材料一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明朝的统治
课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组审核
级部审核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自主学习】
一、明朝的建立
____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_______,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 强化皇权
1.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3)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八股取士,为害甚巨】
材料四
(4)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探究延伸点】
1.秦朝设立丞相,明朝时废除,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厂卫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改革官制,立竿见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统治
一、教学思想
本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每个环节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
教师通过营造历史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验、感受、感悟历史人物与事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增强探究意识,提高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
内容解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7年级下册的第14课内容。
本课主要从政治和文化教育角度讲述明朝的统治。
元末的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朱元璋充分意识到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皇权集中地重要性。
建立明朝后,为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
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
太过集中的专权,不仅给明朝的统治埋下危机,更让社会失去了进步的原动力。
教学重点:列举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和科举考试的变化表现。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利弊共存,虽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皇权高度集中,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明朝科举考试内容的重大变化和带来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学生对这些历史有了明确地学习和认识后,对明朝统治也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对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会大有裨益。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二)目标解析
史料研读、归纳概括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非常重要,本课各个环节注重历史文献资料的呈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本课设计的情景体验、小组讨论、交流等环节力求锻炼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言而有据,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和科举考试的变化。
强化皇权这部分内容政治性较强,对于7年级学生来说,专业性强且比较枯燥,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利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强化皇权的的背景和内容,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
科举考试的变化部分,通过提出变化表现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考试内容的重大变化,二是行文格式的变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理解明朝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突破难点。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为了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根据7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
精选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史料解析的能力;适时配以图片、视频能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各种感官组织,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
精心编排课件各环节的展示顺序,让知识更加具有条理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和2010年甄子丹主演的锦衣卫片头图片,让学生说出是哪位帝王与哪些历史事件有关,导出明朝建立,开始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人物画像,构建学生联想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授环节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教师: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学生讲述明朝建立情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完成明朝建立的知识点,理解明朝统一的意义)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史料故事,直观的案例,积极调动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得出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小组讨论锻炼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言而有据,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问题设置: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
八股文的考试范围?
学生根据材料得出答案:加强思想控制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
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分组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出示各种引进的农作物,让学生识别教师简短的介绍一下明朝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三)小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
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现在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