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备课参考 中国的人口
人口教案初中地理
人口教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增长情况。
- 能够通过图表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 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法,观察我国人口分布图,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 采用小组讨论法,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
- 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关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特点。
2. 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教学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导入语: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它的人口又是怎么变化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我国的人口。
(板书课题)环节二:新课教学1. 教师展示《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并结合书上11页内容,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人口总数是多少?生: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
师:占世界人口的多大比例?生:约占世界人口的21.2%。
师: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是什么?生: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教师展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课堂预设:师: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生: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布特点?生: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西部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寒冷,经济落后。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口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课堂预设:师:为什么我国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师: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如何?生: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但人口总数仍在持续增长。
环节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增长情况和分布特点,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初中中国人口地理教案全册
初中中国人口地理教案全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和分布特点。
2. 掌握中国民族的分类和分布特点,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
教学内容:1. 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2.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3. 中国民族分类和分布特点4.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 提问:你们对中国人口有什么了解?中国人口有多少?二、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2. 讲解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
3. 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这么快?三、中国人口分布特点(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 讲解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如东多西少的原因。
3. 提问: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四、中国民族分类和分布特点(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族的分类和分布特点。
2. 讲解各民族的的风俗习惯,如汉族、壮族、藏族、回族等。
3.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有什么特点?五、各民族的风俗习惯(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如汉族的春节、壮族的壮族三月三、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3.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这些风俗习惯有什么感想?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中国人口和民族的特点。
2. 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的重要性。
3. 提问:你们对中国人口和民族有什么看法?如何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回答有关中国人口和民族的问题。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认识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一、中国的人口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超过14亿。
然而,这个庞大的人口数量并不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国土上。
二、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
这些城市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企业前来发展。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就业机会较多,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了许多农民工迁徙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首选目的地。
三、西部内陆地区相比之下,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也是中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
由于山脉环绕以及水资源不足等自然条件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
因此,这些地区通常被农村或乡村所占据,并且拥有更低的人口密度。
四、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东北平原中最大的一块平原地区,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由于这些地方适宜农业生产,华北平原被广泛开发用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因此,在这个地区人口相对较多。
五、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最具民族多样性的地方之一,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这个地区山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并且气候多样,生态环境十分丰富。
由于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该地区吸引了大量移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六、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也被称为中国的“工业重镇”,是中国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地方之一。
曾经以其煤炭、钢铁等重工业而闻名,如今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变化,该地面临经济下滑和人口减少等挑战。
七、城乡人口差距除了以上描述的各个地理分布情况外,在中国的城乡人口差距也非常明显。
尽管许多年轻人通过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徙试图改善生活质量和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在城市中心仍存在大量居住贫困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现代化设施和服务,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八、政府对人口分布情况的调控为了解决国内不平衡的人口分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1)
中国的人口(1)
八年级地理教案
本学期总第5 课时本单元第 5 课时授课日期9.13--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1)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增长,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知道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及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增加学生的危机感。
重点
难点
1、中国人口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2、分析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教具《中国政区空白图》幻灯片教法充分利用幻灯片、教材插图。
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导入新课:我们在第一册《世界的居民》一章中曾讲过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国家?讲授新课:(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数12.95亿占世界2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二)人口分布不平均1、我国平均人口134人/平方千米世界的3倍2、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3、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从____(省、市、区、县)的____(省、市、区、县)到云南省的____(省、市、区、县)划一条线)
中国
请学生看教材图2、1,根据材料,算算中国人口分别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的多少倍?(4、6 41、8、8、93)
(为什么东南人口多,而西北人口少)。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人口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人口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
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2、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3、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人口迁移
三、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沿海河湖、平原、
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2、农村、城镇人口他布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
(63、8%,36、2%)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人口】。
初中地理教案人口民族
教案:初中地理——人口民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人口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内容:1. 我国人口分布及特点2. 我国民族分布及特点3. 人口与民族问题及相关政策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基本情况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基本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人口分布及特点,如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等。
2. 讲解我国民族分布及特点,如汉族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等。
3. 分析人口和民族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民族团结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案例,如西藏地区的民族政策、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口和民族问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的理解。
2. 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思考我国人口和民族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基本情况,掌握了相关地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强调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紧张,今后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吸收知识。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
1、到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止,中国共有12.9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2%,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分布特点:将(云南省)腾冲和(黑龙江省)黑河,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是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3、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中国的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占8%,称为少数民族。
2、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
4、民族风情: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汉族的赛龙舟。
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
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
程度:初中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
2. 了解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原因。
3. 了解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和解决办法。
教案内容: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包括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集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稀疏地区。
2. 解释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包括生育率高、医疗条件改善、卫生条件改善等。
3. 解释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包括过度拥挤、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
4. 讲解中国为解决人口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等。
三、讨论(10分钟)
分成小组讨论:
1. 你认为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2. 你认为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怎样解决?你有什么建议?
四、总结(5分钟)
总结中国的人口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强调每个人对于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五、作业(5分钟)
学生回家后写作业:
1. 根据课上讲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人口的简短文章。
2. 思考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解决人口问题,并写下你的建议。
评估方式:
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来评估学生对于中国人口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初中中国人口地理教案
初中中国人口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1. 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 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中国的疆域》内容,让学生思考中国的人口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人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如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等。
2. 教师通过地图和统计图表讲解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如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等。
3. 教师讲解中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中国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省份,调查该省的人口分布特点。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制作成统计图展示给大家。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并写一篇简短的分析报告。
2. 收集有关计划生育的标语,分析标语中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初中地理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
初中地理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复杂的人口分布格局。
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对于我们深入探究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口的总体分布特点、城乡人口差异以及人口问题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
一、中国人口总体分布特点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人口分布呈现着明显的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东部地区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这一区域具有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以及交通便利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和工作。
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因其地理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欠发达,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二、城乡人口差异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机会。
因此,中国的城市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相对而言,农村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且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种城乡人口差异不仅带来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还直接影响着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人口问题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口总体分布的基础上,中国还面临着一系列的人口问题。
首先是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给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
其次是人口流动问题,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和跨省市的人口迁移对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巨大挑战。
此外,婴幼儿死亡率、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高等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在未来,中国的人口问题将继续变化和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如何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同时,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
此外,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制定相应政策。
综上所述,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中国的人口(第1课时)课件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的比例(截至2021.5.10)
课程引入
知识讲解
一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中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 部30多个国家人口总和
的3倍多。
课程引入
知识讲解
一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中国人手拉手,能环 绕地球周长40多圈
1387
4259
3492
3185
2405 2407 2487
4519 4154
0
8367
四川
5013 3205
1008
4721 3856
3953
2502
2585
数数 数
据据 据
365
592 720
缺缺 缺
乏乏 乏
京 津 冀 晋 内蒙古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贵 云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港 澳 台
101539937
多,为1.26亿
8000
7461
8475
6000
6457 6103
4000
2189
2000
1387
4259
3492 2405
3185 2407 2487
4519 4154
0
8367
6644 5775
5013 3205
1008
西藏自治区人口 4721
3856
3953
最少,为2502365万2585
8000 6000
7461
8475 6457 6103
6644 5775
4000
初中地理中国的人口
森林 6 121
水资源 6 110
矿产 3 80
二、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1、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数
大专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1990年
2000年
1422
3611
8039
11146
23344
33961
37057
35701
2、具体要 求:晚婚、 晚育、少生、 优生
三、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 2、人口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思考:
一、人口最多的国家
1、人口:13.41亿 居世界第一位。Leabharlann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12.7亿(2000年) 11.4亿(1990年)
10亿(1981年)
7.0亿(1964年) 5.9亿(1953年) 5.4亿(1949年) 4.4亿(1912年) 4.3亿(1851年) 3.3亿(1805年) 2.1亿(1751年) 1.1亿(1691年)
2、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人口基数大,
增长速度快。
想一想:
在日常生活中,你曾经遇到哪些因 人口过多所造成的麻烦?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3、人口问题
就业压力增大 住房条件差
生活垃圾成堆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居世界的位次(2000年)
耕地 总量居世界位次 人均量居世界位次 4 67
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的 使人口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 适应,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我国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人口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
2.教学难点: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人口总数是多少吗?我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沿海多内地少、城市多农村少。
2.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观看我国人口分布图,分析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那么我国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呢?二、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人口增长历程:高增长、低增长、负增长。
2.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策等因素。
3.介绍我国城市化进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三、案例分析1.让学生观看我国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统计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
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四、课堂活动1.让学生模拟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体验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2.学生分享体验,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口分布、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那么这些人口地理现象对我国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呢?二、课堂讲解1.讲解人口地理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分析我国在应对人口地理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中国的人口》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知道我国人口世界第一。
2、通过阅读人口统计图表,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目标 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并分析原因。
3.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4.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
学生学习能 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
补充分析,给学生下定性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忆就行。
对中国人口分布疏密图的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学
生就能总结原因,关键点做一下强化记忆就能掌握。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
解,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
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选
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分析,使用展示讲解 择与设计
人口数量:2010 年我国人口总数为 13.7 亿,是世
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结合图 1—9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 量图,回答:
我国人口在 8000 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广 东、山东、河南、四川,其中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 单位是广东,第二的是山东,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 政区,我们所在的云南省人口约 4597 万。
教学法,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对于新接触的、点拨一下
就能明白的知识点,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计梯度问题
以提示学生,直到最终答案的形成。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
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
学习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阅读课本 11 页内容回答: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12 页活动①,绘制中国人 口增长曲线图。 2.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死 亡率下降,中国人口迅速增长。 3、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 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加快或放缓),主要原因是我国 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注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1.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14 页活动①。 注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人)面积(平方千米) [来源:学科网] 2.读图 1—10“中国人口分布图”,概括我国人 口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
初中地理教案人口民族
初中地理教案人口民族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中国的民族种类、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中国的民族种类、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学生对民族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
2. 教学课件。
3. 地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民族分布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中国的人口数量和民族种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的人口有多少吗?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中国的民族种类、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讲解中国的民族种类、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民族政策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地图阅读(10分钟)1. 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了解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 学生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了解中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3. 学生结合地图和教材内容,分析中国人口和民族的相互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我们国家的人口和民族有哪些特点呢?”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绘制一幅中国人口分布图,标注出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民族的短文,介绍其中一个民族的的风俗习惯和特色。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阅读地图,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我国的民族种类、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初二地理中国的人口、民族导学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人口、民族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口的总体情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2.掌握中国各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3.了解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情况,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传统。
二、教学重点1.中国人口的总体情况;2.中国各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3.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情况。
三、教学难点1.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传统。
四、教学内容1.中国人口总体情况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21年,中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4亿。
中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非常大,人口密度在各国中排名前列。
同时,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但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长率。
2.中国各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中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等地人口数量较多,是中国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
此外,受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率等也有所不同。
3.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情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种民族之间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而其他56个少数民族则分布在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在宗教、节日等方面有着不同于汉族的习俗和传统,如藏族的藏历新年、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人口、民族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辅以图片、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人口、民族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案例法:选取中国各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和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人口、民族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布置练习和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人口、民族情况的基本掌握程度。
2.实际应用情况:通过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口、民族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等方式,考察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3.意识形态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有更多的了解,增强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初中八年级地理说课稿:中国人口
初中八年级地理说课稿:中国人口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口的总量和分布情况。
2.掌握中国人口的增长特征和压力。
3.熟悉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4.培养学生对于人口问题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人口的总量和分布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中国人口总量为1.4亿,而在中国人口分布方面,江浙沪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2. 中国人口的增长特征和压力中国人口的增长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时期:1950年至1970年为高速增长期,1970年至1990年为减缓期,1990年至2000年为中速增长期,2000年至今则为缓慢增长期。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和资源环境压力等。
3. 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实施情况中国人口政策主要是以控制出生人口为主,包括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中国逐渐调整了相关政策,提出了推迟退休年龄、鼓励生育等政策,以应对人口问题。
4. 人口问题与社会责任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挑战。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人口问题,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了解和学习人口知识,可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为未来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国人口的总量、分布、增长特点、讨论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等来让学生全面了解人口问题和相关政策。
2.学生调查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探究当地的人口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
3.多媒体讲解法:利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更加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四、教学步骤1.预习: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并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做好笔记和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授课:教师讲解人口总量和分布、人口增长特征和压力、人口政策及其实施情况等相关内容。
3.案例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当地人口问题或相关案例,展示人口问题对当地的影响,并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
初中六年级地理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
初中六年级地理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的城市。
在初中六年级的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人口和城市有一定的认识。
本文将从中国人口的分布、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中国的主要城市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人口与城市。
一、中国人口的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众多,而西部和西南地区则相对稀少。
这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动。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因此人口数量较少。
西藏、青海等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对人们的居住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人口较少。
二、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中国的人口数量在近几十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
这些政策导致了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但人口总量依然庞大。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有所回升。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5亿人左右增长到现在的14亿人左右。
人口数量的增长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挑战,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国的主要城市中国拥有许多大城市,其中一些是全球知名的国际大都市。
以下是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1.北京:中国的首都,也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
2.上海: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
拥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国际化的城市风貌。
3.广州: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是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枢纽。
广州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4.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
深圳的特区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和人才。
5.成都: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美食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结构、迁移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理解中国人口地理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人口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2.中国人口的结构和迁移。
3.中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人口结构和迁移。
难点:中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2.中国地图3.人口统计数据图表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地理基础知识。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进行地图分析和数据解读。
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导入,问学生“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中国的人口分布是怎样的?”等问题。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然后介绍人口结构、迁移和政策等方面。
3.巩固练习: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省份,研究该省份的人口数量、结构、迁移等情况,然后进行汇报。
4.归纳小结:总结中国人口地理的基本情况,强调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反馈、课堂观察等。
2.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1.绘制一个中国人口分布图,并标注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
2.论述中国的人口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分析你所在省份的人口数量、结构和迁移情况。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过于复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下次应更加注重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以适应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更加深入的解释和示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开发事件的长短而决定的。 人口密度东西部存在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
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
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人口政策。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 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 决。
典型例题
【例 1】2003 年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国土面积为 122 万平方千米,人口 270 万;江苏国土 面积为 10.26 万平方千米,人口 7406 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西部地区人口 密度小,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 B.西藏自治区面积大,所以人口密度也大
C.江苏省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所以人口多 少
D.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原、山地地区人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我国人口的分布和人口密度的计算,通过计算,我们很清楚的得出这样
的结论,江苏省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西藏;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西藏位于西部内陆,
我 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就人口密度来说,东部的
人口 密度大于西部,临海、沿河、沿湖的地区,平原和盆地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
1949
5.4
1953
5.9
1956
6.3
1964
7.1
1974
9.1
1982
10.3Βιβλιοθήκη 198811.11990 1995
11.4 12.1
2000
13.0
可以看出: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 年为 5.4 亿,2000 年时就达到 13 亿。 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 51 年时间,人口就 增长了 1.4 倍,达到 13 亿。 三、人口分布不均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 200 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 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而 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 10 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 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997
960
936
)
人口(亿)
1.48
0.26
12.36
2.6
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 2 倍,与面积相差不多 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 47 倍,是美国的 4.7 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
大国。
二、人口增长速度快
下表提供的是我国人口增长数据:
年份
人口(亿)
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要点精讲
一、人口基数大、数量世界第一 2000 年世界人口已达 60 亿,我国人口总数 2000 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 12.95 亿,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21.2%, 世界每 5 个人中就有一个多中国人。
面积居世界前四位的国家的面积和人口比较表: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面积(万立方米 1700
地区人 口多,相反,干旱荒漠、山地和高原,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例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近年来仍每年新增人口 1 200 多万,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水平高 B.死亡率低 C.经济发展快 D.人口基数大 【答案】D 【解析】我国实行计划 生育后,人口出生率降低,但近年来仍每年新增人口 1 200 多万, 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