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与领袖一起读书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伟大的领袖。
他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导师,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热爱书籍的读者。
毛主席对于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在革命斗争的同时,不忘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从小到大,毛主席都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在学校学习时就非常爱读书,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图书和文学作品。
他时常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书中的知识,互相交流心得。
他阅读的书籍涉及很广泛的领域,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等等。
这些书籍为他以后的革命实践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长征途中,毛主席总是带着一本书作为伴随。
他将书时刻放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
尽管他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疲惫,但他却不忘继续学习和阅读。
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努力地汲取知识和智慧。
他坚信只有通过知识的充实和学习的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革命实践。
在长征的最艰难时刻,毛主席的目标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他总是尽可能地找到一些书籍来丰富自己的思想。
他曾经说过:“书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他深知书籍的重要性,因而一直努力寻找机会来获取书籍。
尽管时常面临敌人的追查和极端艰苦的环境,但他从未放弃读书的机会。
他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领导革命战士取得胜利。
毛主席在读书方面有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随手做笔记。
他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将自己理解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
这些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还可以在以后回忆和研究的时候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种习惯使得毛主席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毛主席的读书习惯并没有因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席而消失。
相反,他更加重视读书,并且积极推动全国人民学习和阅读。
他认为读书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通过阅读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首先,毛主席的读书习惯告诉我们,知识是一切进步的基础。
博览而勤思——毛泽东的读书生涯
博览而勤思——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徐玉兰徐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辽宁阜新123000)[摘要]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读书是他能够具有渊博知识并成就伟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革命实践入手,通过对他读书成长经历的整体概览和人生不同时期所读书籍的细部描述,向读者展现他一生壮丽的阅读生涯。
探析毛泽东独特的读书观和读书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对于推动学习型政党建设、对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读书读书观读书魅力[分类号]A84毛泽东是人民的领袖,又是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他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认知和改变国家命运的能力和魄力,读书成为他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从青少年时期的“挥斥方遒”到革命战争年代的“雄关漫道”,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与天公比高”,他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
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责任和精神追求。
毛泽东一生读书广博,古今中外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书法书籍、报纸杂志以及丛书工具书均有涉猎,其数量之多和涉猎领域之广无人能及。
据统计,他一生读书13万余册,阅读、推荐和编拟过书目的多达27个,涉及上千种书籍。
毛泽东一生阅读最多的是马列著作、哲学著作和中国文史著作。
其中,《红楼梦》读了至少5遍,《资治通鉴》读了17遍,《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熟读成诵,《共产党宣言》更是看了100遍之多,且毕生在读。
但这些远非他读书的全部。
1毛泽东的读书生涯毛泽东对于读书的酷爱,最初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目标。
少年时期他便以求知、立志、爱国为人生取向,刻苦向学、勤于思考并勇于实践。
当他真正走上革命道路后,便以天下为己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读书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当中,构建了博大精深的论学思想和安邦治国的科学理论体系。
1.1风华正茂——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毛泽东的读书内容分为4类:第一类是先秦诸子到明清时期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如顾炎武的《日知录》、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等;第二类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哲学、科学著作,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赫胥黎的《天演论》以及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1];第三类是新文化运动学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传播新思潮的一些书籍;第四类是《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
电视剧-特赦1959-最有水平的对白
故事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集中关押。
其中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黄维等人。
起初他们对共产党的改造政策采取抗拒的态度。
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他们的灵魂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1959年国庆前夕,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了对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争罪犯的特赦令。
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了特赦书。
这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1949年被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1959年被共产党在心灵上征服。
人物身份:
王光英,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所长
叶立三,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犯
对话:
叶:你们是胜利者,我是失败者。
但是不管怎么说,就算你们是胜利者,也应该尊重我们失败者的信仰。
我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王:不过分,你是想跟我谈信仰吗?
叶:我不跟你谈信仰,我要求你们尊重我的信仰。
王:那你说说,你的信仰是什么?
叶:我信仰领袖。
我效忠领袖,效忠党国。
王:这不是信仰,这是政治立场。
叶:我信仰忠孝节义。
王:这也不是信仰,这是文化传统。
大部分中国人都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
叶:我是职业军人,我必须坚定顽强、勇敢无畏、视死如归。
王:这就更不叫信仰了,连立场都算不上。
这叫职业精神。
叶:那好呀!我问问你,你的信仰是什么?
王:我是共产党人,我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革命的领袖卡斯特罗的古巴革命
革命的领袖卡斯特罗的古巴革命1959年,一个深远的变革发生在古巴,这一点彻底改变了这个小岛国家的未来。
在革命的火焰中,一个杰出的领袖崛起,他的名字是菲德尔·卡斯特罗。
经过多年的斗争,卡斯特罗带领着古巴人民取得了不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一种持久而受人尊敬的领导形象。
在20世纪50年代初,古巴的政治和经济都深陷困境之中。
这个国家的贫困和不公已经触目惊心,而寡头政府和外国势力的操纵更加加剧了人民的痛苦。
这种不满和抵抗浸透着整个古巴社会,为了反抗这种压迫和剥削,年轻的律师菲德尔·卡斯特罗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一道,决定发起一场革命。
卡斯特罗及其同志们发动了一系列的游击战争,以推翻独裁政权。
他们在山间和森林中展开了艰苦的斗争,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这场革命不仅仅依赖于武力,更取决于卡斯特罗对古巴人民意志的准确把握。
他以智慧和勇气激励人民,使他们团结在一起,坚定地与敌人抗争。
通过长期的战争和民众的支持,卡斯特罗最终于1959年1月1日取得了胜利。
他的部队进入首都哈瓦那,标志着古巴革命的胜利。
拉丁美洲的独裁者和帝国主义者看到了这一切,他们深感恐惧,因为卡斯特罗的成功意味着革命的潮流正在兴起,他们的统治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古巴开始了深刻的变革。
他推行的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国有化、教育和医疗的普及等。
这些改革极大地改善了古巴人民的生活条件,消除了贫困和不公。
此外,卡斯特罗还通过国内外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积极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寻求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并坚定地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与此同时,卡斯特罗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成为了第三世界国家中的象征人物,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其他重要国际人物发展了良好的关系,使古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
然而,卡斯特罗的领导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他的激进政策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他们认为这些政策会对古巴经济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毛泽东一生读书的故事,名人故事
毛泽东一生读书的故事,名人故事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和图书馆结下了“良缘”.1912年秋,他退出湖南省
立一中以后,就一心一意地到湖南图书馆进行他的自学生活。
湖南图书馆藏书丰富,毛泽东初到图书馆时,看到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
,
了一些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和世界地理、历史书籍;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并联系实际很有兴趣地加以研究。
通过半年图书馆的自学生活,他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思想认识,坚定了为解放穷苦的群众而奋斗
的决心。
段难忘的记忆时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
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
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
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真
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
进城进城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
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
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
的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
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
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
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的书带到哪。
名人读书故事:毛泽东一生读书的20个小故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名⼈读书故事:⽑泽东⼀⽣读书的20个⼩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1、上帝放他⼀天假,⽑泽东会在⼲什么? 有⼀天,上帝对⽑泽东、周恩来、邓⼩平三⼈说:你们明天都不要⼯作,爱⼲什么⼲什么去吧。
⽑泽东⼲什么,他肯定是睡懒觉,⽽且早晨起来以后也不⼀定起床。
我们知道他的床是⼀张硕⼤的床,⾥边低外边⾼,外边睡⼈,⾥边⼀半是放着书,他随⼿拿出⼀本书就看,甚⾄看上⼀天也不下榻。
周恩来头天晚上回去⾼兴地对邓颖超说,“⼩超呀,明天放假,咱们是不是请赵丹、张瑞芳他们到家⾥来作客,⼀块⼉热闹热闹呢?” 这些⼈都是电影演员,周恩来⾮常喜欢⽂艺,他年轻时候演过话剧,⽽且是演旦⾓,就是客串男扮⼥装那种的,他会跟这些朋友欢度⼀天。
这两种选择背后体现着什么样的⽂化含量呢?⽑泽东是⼀个沉迷于书本的领袖⼈物,肯定是站在此岸,设想彼岸的。
⼀个上天⼊地、⼤悲⼤患,寻求于思想和未来的⼈;周恩来是⼀个⼀有闲暇就和朋友在⼀块热热闹闹欢聚的⼈,他肯定就是很善于、很乐于在群体当中实现⾃我价值的。
这两种选择恰恰说明他们两个⼈的⾓⾊是⾮常恰当的。
⽑泽东是⼤军事家、⼤政治家,他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民的精神领袖;周恩来是新中国国务院总理的不⼆⼈选,因为他协调、主持群众、集体⼯作⾮常在⾏。
2、⽑泽东读书过于⼴博令研究⼈员⼤为头疼 ⽑泽东读书的范围很⼤,哲学、⾃然科学、政治、军事、书法、报刊杂志等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类。
他读书很偏,⼀般常⼈很少去涉猎的书,他都去读,⽽且读了之后还去谈。
⽐如说科幻题材现在⽐较多,但在1936年,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他会见美国记者斯洛的时候,就谈到了⼀个英国的科幻作家威尔斯,他写了《星球⼤战》、《⽉球上的第⼀批⼈》,⽑泽东引⽤威尔斯⼩说⾥⾯的话说“我们买⼀张车票从地球到⽉球”。
相信在那个时代读过威尔斯的《星球⼤战》、《⽉球上的第⼀批⼈》这种⼩说的⼈很少,但⽑就读了。
领袖故事题目有哪些
领袖故事题目有哪些有《毛主席不坐轿车》、《朱德的扁担》、《陈赓训徐老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等。
1、《毛主席不坐轿车》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
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
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
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
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2、《朱德的扁担》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
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1928年11月中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
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
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
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
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
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
走出韶山冲
攻下毛顺生心中“堡垒”的设计 者是毛泽东,“火力” 则是毛泽东组 织的“联合阵线”,“战法”则是“迂回 前进”、“恰到好处”。
高菊村告诉记者:“毛泽东把想 法对自己的母亲说了, 母亲虽然倾 向儿子,却无法说服丈夫。毛泽东也 就搬来毛氏家族的‘角色’— ——毛钟 楚、毛宇居等,还有老师李漱清。”二 毛和李也就向毛顺生发起了第一轮 冲击。
■青年毛泽东之路(1)
走出韶山冲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韶山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为何要走出韶山,如何走出韶山,走出韶山的意 义是什么?为此,记者于7月8日又一次来到韶山,在毛泽东 故居、韶山冲里、虎歇坪那边的唐家圫寻访,有着一份新的 感觉,也有着新的疑惑。带着这种“收获”,记者请教了韶山 管理局原副局长、全国知名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高菊村。
这个说, 湘乡那个洋学堂是朝
廷支持的,那里开设算术课,对做生 意大有好处;
那 个 说 , 石 三(毛 泽 东 乳 名)有 读书天分,在那里肯定有出息……
毛顺生心动了。 接着, 就是唐家圫的人发起 “主 攻 ”。 毛 泽 东 的 舅 舅 们 可 是“劝 中施压”。 据文运昌回忆,“我父亲 来到南岸,与姑父讲起石三读书一 事。我父亲说:还是要送他去读书 为好……赶快去, 莫耽误了时间。 我来是劝你们送他上东山这个洋 学堂, 同我家运昌一起去读书的。 姑父动了心……” 还有另一种说法: 自毛泽东的 心愿披露后,王季范和七舅、八舅来 到韶山毛家。 还请来了韶山的几位 先生,共同做毛顺生的工作,大家众 口一词, 意思是应该送毛泽东去上
名人尊师故事已完
名人尊师故事1.毛泽东向教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2.毛泽东,成为领袖后,将他一直对其有愧意的老师张干接到北京,一直在照顾他的生活,直至百年。
3.周恩来不忘师恩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岑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岑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4.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座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5.彭总穿便服见教师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
”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应该穿便服。
”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6.江泽民回母校看望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主席乘车来到母校。
在行政楼的走廊里,江主席快步走上前,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会议室里,江主席询问了老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
钟光林教授住院期间,江主席还多次到医院看望。
7.鲁迅探望老师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
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鲁迅出国留学。
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59年:与领袖一起读书
搞这次读 书活动呢? 这要追溯到 15 年。那一年 , 98 中 国进入 多事之秋 。一度 意气风 发 的
“ 大跃进 ” 很 快难 以为 继 , , 国民经济 的综合 平衡受到 破坏 。毛泽东 很快
察觉 出弊端 。 15 年 1 月 , 98 1 中央 在 郑州召开会议 , 开始纠正工作 中出现 的“ 的思潮。就在这次会上 , 左” 毛泽 东给 中央 、 、 、 的领 导 同志 一 省 地 县 信, 建议 大家认 真 阅读斯 大林 的《 苏 联 社会主义 经济 问题 》 马恩列 斯 和《 论 共产主义 》 首先解决 思想认识 问 , 题。毛泽东建议读这两本书的同时, 还说 :将来 有 时间 , 以再读 一本 , “ 可 就是苏联 同志们编的那本《 治经济 政 学( 科书 )。 随后 , 武 昌会议和 教 》” 在 八届六 中全会上, 他一再 重 申了这一 要求。15 年庐 山会议前期, 99 毛泽东 拟定的会议讨论 的 1 个 问题 , 9 头一个 问题“ 书” 就是指读 苏联《 治经 读 , 政
所 以农业 没搞好 ; 苏联 的轻工业 、 消 费 品工业没 搞好 , 是很 大的缺 点, 这 是不对 的。这些意见显然是 正确 的。他还认为 , 社会主义还应有商品 交换 , 应该 也 不 可 能废 除 商 品交 不 换, 还应该重视价值规律。 当然 , 我们现在不能把 毛主席 当 时的意见看做 是 已作 出的最 后 的结 论, 只能说是他根据 中国的社会 主义 建设 实践进行 的一种 思考 。他反复 强调 : 只看见 胜利 , “ 没有看见 失败 , 要认 识 规律 是 不行 的 , 不 大 可能 是 的。 这 大概是“ ” 大跃进” 的挫折 和庐 山会议之 后给 毛泽东 带来 的沉 痛和
电视剧-特赦1959-最有水平的对白
故事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
犯转入北京功德林集中关押。
其中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黄维
等人。
起初他们对共产党的改造政策采取抗拒的态度。
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他们的灵魂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1959年国庆前夕,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了对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争
罪犯的特赦令。
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了特赦书。
这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1949年被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1959年被共产党在心灵上征服。
人物身份:
王光英,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所长
叶立三,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犯
对话:
叶:你们是胜利者,我是失败者。
但是不管怎么说,就算你们是胜利者,也
应该尊重我们失败者的信仰。
我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王:不过分,你是想跟我谈信仰吗?
叶:我不跟你谈信仰,我要求你们尊重我的信仰。
王:那你说说,你的信仰是什么?
叶:我信仰领袖。
我效忠领袖,效忠党国。
王:这不是信仰,这是政治立场。
叶:我信仰忠孝节义。
王:这也不是信仰,这是文化传统。
大部分中国人都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
专业资料分享
叶:我是职业军人,我必须坚定顽强、勇敢无畏、视死如归。
王:这就更不叫信仰了,连立场都算不上。
这叫职业精神。
叶:那好呀!我问问你,你的信仰是什么?
王:我是共产党人,我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专业资料分享。
毛泽东读书学习的历史考察
毛泽东读书学习的历史考察作者:刘书生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6年第01期[摘要]毛泽东酷爱读书学习,他读书学习的精神、读书学习的方法和特点、读书学习的态度和学风,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关键词]“挤”和“钻”;广博而又精深;讨论式阅读;无字之书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学习,他在读书学习上花费的精力,取得的成就和所达到的境界,在各国领袖中也是少有的。
读书学习使毛泽东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成为一个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大政治家。
毛泽东读书学习的精神、方法和特点、态度和学风,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努力地学习和继承。
一、毛泽东读书学习的精神(一)孜孜不倦、如饥似渴的精神。
毛泽东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他的渊博知识和学问主要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早在青年求学时期,毛泽东最喜欢的读书场所是图书馆,因为在这里可以选择喜欢的书看。
比如,在1912年春,毛泽东考取了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今长沙市第一中学)。
因这所学校课程太少,校规繁琐,毛泽东只读了半年,就决意退学自修。
他制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
毛泽东寄居的地方,距湖南省立图书馆约3华里。
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在阅览室里一读就是一上午,只在中午休息片刻,出去买两块米糕充饥,下午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样。
”[1]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的这段时间,毛泽东读了大量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名著,思想上集中地受到一次民主科学的启蒙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环境相对安全,毛泽东读书学习进入到一个高峰期。
在延安的窑洞里,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毛泽东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写下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经典名著,由此确立了党内的理论权威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各方面的条件都改善了,毛泽东更是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1959年:与领袖一起读书
15 年 : 9 9 与领袖 一起读 书
口曾自
我 保存 着 一 张 当年 毛 泽 东 和 读 书小 组 成 员 在 杭 州读 苏 联 《 政
治经 济 学 ( 科 书 ) 时 的 照 片 。这 个 读 书 小 组 里 有 我 的父 亲 田家 教 》
个 五人 读 书 小组 , 章 逐 节 、 读 边 议 地 学 习苏 联 《 治经 济 学 ( 逐 边 政 教 科 书 ) 。这个 小 组 先杭 州 后 上海 又广 州 , 书 历时 整 整 两个 月 。 》 读 那 么 ,9 9年 冬 毛泽 东 为什 么要 搞 这次 读 书 活 动 呢? 15 这 要 追 溯 到 15 9 8年 。 那一 年 , 国进 入 多事 之 秋 。 度 意气 风 中 一 发的“ 大跃 进 ” 很 快 难 以为 继 , 民经 济 的综 合 平 衡 受 到破 坏 。毛 , 国
起 草 《 议 纪 要 》 议 论 了许 多 “ 跃 进 ” 会 时 大 出现 问 题 的要 害 所 在 , 话 说得 很 尖 锐 ,又 因彭 德 怀 上 书后 他 们 同 情支 持 了彭 德 怀 ,会 议 后
期 , 主 席批 评 为 “ 摇 派 ” 划 进 “ 右 派 只有 3 被 动 , 离 O里远 ” 人 里 去 的
了 。政治 的复杂 பைடு நூலகம் 使 家英 内心 蒙上 了深 深 的 阴影 。但 就在 这 年 年
底 . 席 又 叫家 英 参 加读 书 活动 了 , 是 高 兴 和 兴奋 的 , 到 主 席 主 他 感 还 是 信任 他 的 。
’
那 么读 书小 组 是 怎样 读 书 的呢 。
7 2图 2 .01 物 o1 o0 人 8
家就议论一下 ,主要是毛主席发议论 ,但是他要求大家都要讲讲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有怎样的感悟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有怎样的感悟基辛格回忆当年陪同尼克松会见毛泽东的情景时这样写道:“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
”解放后的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个人藏书近10万册。
拥有这样数字的图书,对于一个大国领袖不算什么,而看完这些图书,并且让这些图书留下他的遗泽,却是普通人做不到的。
学习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讲过,“韩愈说,‘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所以只要是人而不愿做牛马的,就要学习。
”读书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部队攻打茶陵,闯进谭延闿老家。
谭延闿曾经是清末进士,后任湖南都督、湘军总司令。
《三国演义》就是从他家的藏书楼发现的。
毛泽东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我们可以想见,在当时条件下,“敌军围困万千重”,对一般人而言,最需要的可能只是粮食和盐巴,而对于毛泽东来说,精神食粮则更显重要。
贺子珍回忆说:在井冈山,主席最爱在口袋装书,便于一有空就看,后来后勤部门就给他在衣服上做了两个大口袋以放书。
书的页面可分为版心与留空。
现代留空因为人性化阅读的需求而越来越大。
但在一般人那里,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想到使用书籍周围的留空部分。
现在出版的很多毛泽东的读书笔记,都是从书的天头地尾收集来的。
还在省立一中时,毛泽东就买了《韩昌黎全集》20多本,因为别人的书毕竟不好信笔抒发感慨。
到了后来,毛泽东的眉批越写越长。
1952年,买了大字本《二十四史》,据统计批注最多。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雅号叫“毛奇”。
他说:“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
1961年8月,胡乔木请长假。
毛泽东要他去杭州。
可以“专事游山玩水”,读书也可“专看闲书,不看正书”。
他还说:“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
”因为最理想的人才大多是“博”与“专”的统一,“专”为主,“博”为辅,“专”以“杂”拓展思维空间,“杂”以“专”为服务对象。
有人形象地喻之为“图钉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9年:与领袖一起读书我保存着一张当年毛泽东和读书小组成员在杭州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照片。
这个读书小组里有我的父亲田家英。
新近,我的朋友、《老照片》编辑张杰来京,在家里看到这张照片,他要我把与照片相关的往事讲一讲。
1990年代,我母亲董边多次探望过胡绳同志,胡老同我母亲讲述他所知道的与我父亲相关的历史,其中也谈到他亲身经历的这次和毛泽东一起的读书生活。
从1959年12月10日到1960年2月9日,毛泽东组织了一个五人读书小组,逐章逐节、边读边议地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这个小组先杭州后上海又广州,读书历时整整两个月。
那么,1959年冬毛泽东为什么要搞这次读书活动呢?这要追溯到1958年。
那一年,中国进入多事之秋。
一度意气风发的“大跃进”,很快难以为继,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受到破坏,废弃的小高炉随处可见,大炼钢铁失去了往日的热火朝天。
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充满希望的尝试——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因搞一平二调,损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公共食堂,炊烟散尽。
毛泽东很快察觉出弊端。
1958年11月,中央在郑州召开会议,开始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左”的思潮。
就在这次会上,毛泽东给中央、省、地、县的领导同志一信,建议大家认真阅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他在信中说:“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
”信中还说:“现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乱思想……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同志,在最近几个月内,就是如此。
他们在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临到目前经济实践中某些具体问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就打了折扣了。
”毛泽东建议读这两本书的同时,还说:“将来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随后,在武昌会议和八届六中全会上,他一再重申了这一要求。
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拟定的会议讨论的十九个问题,头一个问题“读书”,就是指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
胡老回忆说:可以看出,毛主席要求大家读书,是因为当时在“大跃进”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他在考虑这些问题,想解决这些问题,急于要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一看苏联的经验。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央各部门党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由第一书记挂帅,纷纷组织了读书小组。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也先后组织了自己的读书小组。
毛泽东的读书小组,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和我的父亲田家英参加。
陈伯达和田家英当时是毛泽东的秘书;胡绳当时是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红旗》杂志副主编;邓力群当时是《红旗》杂志常务编委。
四个人都是党内的秀才。
谈到这,我母亲和胡老回顾起在这次读书活动之前刚刚开过的庐山会议。
母亲说:会议前期,家英、乔木、陈伯达、吴冷西等人因起草《会议纪要》时议论了许多“大跃进”出现问题的要害所在,话说得很尖锐,又因彭德怀上书后他们同情支持了彭德怀,会议后期,被主席批评为“动摇派”,划进“离右派只有三十里远”的人里去了。
当时他们几个压力很大,尤其是乔木和陈伯达。
家英除了压力还有激愤,认为会议从纠“左”转舵批右,是李井泉、柯庆施等几个思想“极左”的人在主席那捣的乱。
最终还是主席出面,对秀才们下了免战牌,保护和原谅了他们。
但经过这次庐山会议,政治的复杂性和阴暗面,使家英内心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他和我说,搞政治太危险了,他为自己的力不从心感到悲哀,为全党失去了一次纠“左”的机会感到失望。
“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
”就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
但就在这年年底,主席又叫家英参加读书活动了,他是高兴和兴奋的,感到主席还是信任他的,又可以发挥作用干些事情了。
胡老说,毛主席在庐山会议时就说过“秀才是我们的人”的话。
杭州读书,主席又找了家英和陈伯达,更说明主席原谅了他们。
乔木同志庐山会议之后因病休养了,不然他一定会参加这次读书的。
顺便说一下,毛主席在1958年11月9日信中提到的“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同志”,恐怕指的就是陈伯达,因为陈伯达在1958年“大跃进”中主张废止商品流通,人民公社全部立即废止集体所有制,实行全民所有制,遭到毛主席严厉的批评。
但这时候,主席还是把他找来一起读书了。
那次毛主席住在杭州汪庄别墅,每天下午乘车去南屏参加读书会。
读书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杭州南屏的丁家山。
丁家山是一很小的山,山上有屋数间,据说康有为曾经住过。
毛主席好像颇喜欢在此处盘桓,很喜欢丁家山的房子,有时候就在那读。
有时候在山上大家看他稍微休息一下,坐一坐就下山,到游泳池读。
读书一般都是从下午4点钟读到8点多钟,8点半吃饭。
吃饭大都在游泳池,主席准备了简单的晚饭,和大家一起吃。
只有12月30日,下午6点钟起,读到10点钟,读了四个钟头,共读了二十页,是读得最多的一天。
12月26日是主席的生日,读书会没有停止,下午照旧读书。
这天晚饭不是平日简单的饭了,浙江省委江华书记特意为主席准备了两桌菜。
那天吃饭的除四个秀才外,还有主席的秘书林克、江华和夫人吴仲廉。
晚宴将开始时,毛主席拿出新近写的两首诗,诗已印成小册子,分别赠给大家作纪念。
两首诗是:七律《读报》一九五九年十二月托洛茨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
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
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七律《改鲁迅诗》一九五九年十二月曾惊秋肃临天下,竟遣春温上舌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高官。
喜攀飞翼通身暖,苦坠空云半截寒。
悚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
附鲁迅诗亥年残秋偶作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妇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悚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这里说明一下,毛泽东1959年11月至12月写了四首“读报诗”,都是七律,属近体诗,内容都是批判修正主义的。
几首“读报诗”均没有公开发表。
毛泽东是诗人,面对中苏论战和国际上的分歧,借诗言志,读报后随兴偶成,并不是都愿意发表或都真正把它当诗来写的。
生日晚宴的饭肴不很丰盛,但味道精美。
席间,主席不时地站起来请大家吃东西,喝酒,讲笑话,说天南海北的故事。
当大家给主席敬酒时,他总是举着酒杯亲切地说:“谢谢,谢谢!祝大家身体健康。
”这真是一次愉快的晚宴。
那么读书小组是怎样读书的呢?胡老回忆说,我们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采用了主席提议的“三人五人为一组,逐章逐节加以讨论”的办法,大家边读边议,逐章逐节地学习讨论。
那时真是一章一节地读,大家坐在一起,由一个人读原书,一般是由田家英读,有时也由我来读。
读一段,大家就议论一下,主要是毛主席发议论,但是他要求大家都要讲讲话。
一般读得不多,每天大概读十几页。
读书时,秀才们当然都很愿意听主席发表意见,而且都很愿意想法把它记下来。
但是大家也知道,毛主席在跟人谈话时,非常不高兴人家当面记他的话。
胡老说,如果我们几个人在一起,他谈话,大家都埋头记,那非给他骂不可。
有一次就是这样,主席看我们在记,说怎么你们都不跟我谈话,都在记我的讲话。
于是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
邓力群坐在边上一个人记,我们大家读,当然主要是毛主席讲,有时我们也插点话。
当时没有录音设备,毛主席讲了很多,也不可能全部记下来。
后来留下来的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谈话要点,就是根据邓力群当时的记录整理出来的。
1960年1月初,读书小组的人都随毛主席到上海去了,因为要开上海会议。
在上海主席就住在火车上。
大家都在火车上,读过一两次,因为开会就没再读。
最后几十页是在广州读完的。
我母亲告诉胡老,她看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办的刊物《党的文献》将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连载了六期,有五万字之多。
谈话所及,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于民主革命,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流通、积累和消费问题,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还有对一些历史人物和著作的评价,方方面面,内容丰富。
但因都是主席在读书时的插话,毕竟不系统。
胡老作为这次读书活动的亲历者,现在看,毛泽东当年是怎样看待苏联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那次读书活动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又是什么呢?胡老感慨地说,“大跃进”的挫折使毛主席忧心忡忡啊。
他深感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不足。
当时我们是把这本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看作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收到一定成绩的当时只有苏联一个国家,所以十分重视他们的经验。
但给我们参加读书会的同志印象很深的是,主席对待苏联的经验,采取了分析研究的态度。
毛主席一开始就说,“我们要破除各种各样的迷信,其中包括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读书时,常常听主席讲,苏联这点是对的,这点不大对,这点是错误的。
毛主席特别注意根据中国的情况、中国的实践,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来读书。
1958年的“大跃进”,可以说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初步的试验。
主席一边读书,一边不断地考虑研究已经得到的经验,思索一些问题。
现在来看,当时他提出的许多问题有不少是正确的。
比如要重视农业,重视轻工业。
他说,苏联不重视农业,所以农业没搞好;苏联的轻工业、消费品工业没搞好,这是很大的缺点,是不对的。
这些意见显然是正确的。
他还认为,社会主义还有商品交换,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还应该重视价值规律。
这些意见现在看来也是完全正确的。
当然,我们现在不能把毛主席当时的意见看作是已作出的最后的结论,只能说是他根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的一种思考,是他在进行探索过程中的思想的浪花。
跟随主席读书,给人印象深的还有一点,就是他反复强调:“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是不大可能的。
他反复强调:“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
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
”“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
”这大概是“大跃进”的挫折和庐山会议之后给毛泽东带来的沉痛和反思吧。
读书中,毛主席还谈了许多涉及哲学领域的话题。
记得家英读到哲学部分,主席说:“哲学是为政治服务的,无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也是这样。
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还说:“意识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用。
”“任何东西都不能看成永恒的。
”有关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记忆完成了,可以给老友交账了。
然而,望着眼前的这张老照片,我的心绪却久久不能释然。
时光流逝,照片上的人们大都已先后离去了,那里有我亲爱的父亲,有我们年轻的那个年代人们信仰崇拜的领袖,有我小的时候叫伯伯的几位熟悉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