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S在临床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NGS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NGS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㊃综述㊃N G S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陈梨张丽琴谢超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呼吸内科,芜湖241002通信作者:张丽琴,E m a i l l i z h333333@a l i y u n c o mʌ摘要ɔ目前复杂的感染性疾病逐渐增加,如脑膜炎㊁肺炎㊁脓毒血症等,精准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治愈率㊂二代测序技术发展迅速,为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诊断途径㊂ʌ关键词ɔ二代测序;脑膜炎;肺部感染;脓毒血症D O I103760c m a j c n131368-20190718-01031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i nd i a g n o s i s o f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C h e nL i Z h a n g L i q i n X i eC h a oD e p a r t m e n t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Y i j i s h a n H o s p i t a l W a n n a n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W u h u241002C h i n 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a n g L i q i n E m a i l l i z h333333@a l i y u n c o mʌA b s t r a c tɔA t p r e s e n t t h ec o m p l e x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a r e g r a d u a l l y i n c r e a s i n g s u c h a sm e n i n g i t i s p n e u m o n i a s e p s i s e t c A c c u r a t ea n d r a p i d p a t h o g e n i c d i a g n o s i sc a n h e l p c l i n i c i a n so p t i m i z e t h e u s e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s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c u r e r a t e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sr a p i d l y d e v e l o p e d p r o v i d i n g a v e r y v a l u a b l e d i a g n o s t i c r o u t e f o r t h e p a t h o g e n i cd i a g n o s i so f c 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ʌK e y w o r d sɔ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M e n i n g i t i s L u n g i n f e c t i o n S e p s i sD O I103760c m a j c n131368-20190718-01031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难病例,各种病原体的变异导致了复杂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加,精准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住院时间㊁提高治愈率㊁改善预后㊂目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痰涂片㊁痰培养㊁血培养㊁脑脊液㊁胸腹水化验㊁P C R等,其中痰标本获取干扰因素较多,培养阳性率较低,检测种类有限,缺乏病原体类型㊁致病性㊁耐药信息以及罕见或未知的新发病原体相关信息,容易造成漏诊㊁误诊㊂故上述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满足临床需求㊂而随着二代测序(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N G S)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为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有价值的诊断工具㊂现将N G S在临床上的部分应用进行综述㊂1N G S在20世纪70年代,S a n g e r等分别开发了通过链终止和片段化技术对D N A进行测序的方法,这些方法提供了破译完整基因以及整个基因组的工具,从而改变了生物学㊂S a n g e r等开发的第一代测序技术(S a n g e r测序)测序准确性高㊁读长较长,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他领域取得重大成就,S a n g e r技术实现了2004年第一个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完成[1]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代测序技术已不能满足目前全基因组测序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现在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方法,即N G S技术,又称大规模平行测序或深度测序[2],包括第二代㊁第三代和第四代测序技术㊂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代测序平台有基因组测序仪㊁H i S e q2000和M i S e q㊁寡聚物连接检测测序(s e q u e n c i n g b y o l i g o l i g a t i o nd e t e c t i o n,S O L I D)5500X L㊁个人化操作基因组测序仪;第三代测序平台有H e l i S c o p e遗传分析系统和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第四代测序技术有纳米孔测序技术[3]㊂代表性的第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技术核心原理是桥式P C R和荧光可逆终止子的边合成边测序,先构建待测单链D N A 文库,形成寡核苷酸桥,进行P C R扩增㊁变性,切掉d N T P3'端延长终止基团,继续添加碱基进行测序; S O L I D测序技术是基于连接酶法,即利用D N A连接酶在连接过程中测序,单链D N A文库构建㊁微乳液P C R扩增以及连接酶测序;纳米孔测序技术为单分子测序,有高通量的G r i d I O N和U盘大小M i n I O N测序仪[4]㊂因D N A分子在电泳驱动下通过纳米微孔组成电路时可引起特征性电流变化,据此可确定D N A分子的碱基类型和排列顺序㊂其有生物纳米孔和固态纳米孔[5],后者较前者稳定性更好㊂㊃049㊃国际呼吸杂志2020年6月第40卷第12期I n t JR e s p i r,J u n e2020,V o l.40,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现今N G S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正在发展成为分子显微镜,几乎涉及生物医学研究的每个领域[6]㊂2N G S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㊁兼性细胞内细菌,可以污染食物,摄入后可导致多种动物感染,包括牲畜和人类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细菌菌株的毒力和宿主的免疫状态[7]㊂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脑炎虽很罕见,但有时是致命的㊂使用常规脑脊液测试很难早期诊断,而N G S越来越多地用于检测病原体㊂Y a o等[8]收集了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入住北京协和医院的3例临床疑似李斯特菌脑膜脑炎的患者,征得同意后将3例患者纳入研究㊂在给予抗生素治疗之前,按照标准程序收集脑脊液,快速冷冻并在-20ħ下储存㊂此3例急性/亚急性脑膜脑炎患者磁共振成像和血培养提示疑似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诊断,而脑脊液培养是阴性的㊂在以上3种情况下,对收集的脑脊液进行N G S 鉴定并测序,显示符合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读数,并且获得了后期P C R检测结果的验证㊂首次报道了N G S在中枢神经系统李斯特菌感染中的应用㊂李斯特菌脑炎通常呈现双相病程㊂前驱症状包括发烧㊁头痛㊁恶心㊁呕吐,然后发展为进行性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发展到呼吸衰竭[9]㊂此报道中有2例患者发生呼吸衰竭㊂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和适当的早期抗生素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㊂王小娟等[10]为明确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致病微生物,采用血液与脑脊液常规㊁生化㊁细胞学㊁培养㊁革兰染色等检测方法,应用B G I S E Q-100测序平台进行脑脊液病原体测序㊂利用P r e m i e r设计了2对引物进行P C R 验证,扩增后采用A B IP r i s m a3730X L型基因分析仪对其进行测序分析㊂脑脊液N G S共检测到李斯特菌的核酸序列数57~2611条,平均7308条㊂样本检出李斯特菌序列数与检出微生物核酸总序列比值为1508%~9084%,平均6021%,检测深度为1,基因覆盖度为023%~1400%,平均380%㊂N G S在李斯特菌检测方面具有优势,在较低基因组覆盖下也可有效识别出细菌病原体[11]㊂病毒性脑炎是遗传性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如X连锁性丙种球蛋白血症[12]㊂F r e m o n d等[13]报道了星状病毒感染的脑膜炎病例㊂患有X连锁性丙种球蛋白血症的14岁男孩,维持每3周高效价丙种球蛋白注射治疗,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㊁复发性癫痫发作,脑脊液㊁血液㊁痰和粪便等未发现病毒㊂脑脊液分析白细胞计数㊁葡萄糖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是正常的,P C R和R T-P C R是阴性的,右侧额叶脑组织活检㊁组织学结果无特异性㊂采用N G S进行深度测序并进行分析,鉴定了星状病毒基因组大片段,显示出与V A1/HMO-C进化枝高水平同源性,获得了完整的基因组,并将该新菌株命名为HA s t V-V A1/HMO-C-P A㊂更改治疗方案联合静脉注射利巴韦林治疗,患者运动行为㊁认知得到改善㊂N G S其中一个主要优点就是不仅限于细菌病原体,还可以检测鉴定真菌和病毒[14-15]㊂N G S在疾病诊断中的可用性越来越高㊂3N G S在肺部感染中病原体检测作用肺部感染病发率较高,是临床很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不及时会发展为重症肺炎㊁呼吸衰竭等,预后很差,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㊂H e等[16]报告了3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 n v a s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a s p e r g i l l o s i s, I P A),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㊂但I P A的临床诊断却很困难,很难获得微生物学证据㊂患者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症状未见好转㊂对以上3例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使用N G S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 r o n c h o a l v e o l a r l a v a g ef l u i d, B A L F)进行测试㊂在收到样品后48h内,N G S即检测到3例患者B A L F中烟曲霉的序列读数㊂其中2例患者B A L F 中的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为阳性,1例患者使用传统方法检测为阴性,包括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和B A L F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均为阴性,痰培养未发现真菌㊂即使接受治疗,患者仍有反复发热㊁咳痰㊁胸闷等症状,最后B A L F 通过N G S检测到烟曲霉,证实为I P A㊂3例患者均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上述症状逐渐好转,复查胸部C T病灶明显吸收㊂I P A是一种致命的机会性真菌感染,常发生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㊂然而在非传统宿主中也报道了许多I P A病例,尤其是C O P D患者[17]㊂在这些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更容易发生误诊事件[18]㊂因此,早期明确肺曲霉菌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㊂P a r i z e等[19]报道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采用N G S技术对101例免疫缺陷患者进行病原体检测,同时送检血清㊁咽拭子㊁穿刺液体等标本㊂该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N G S较传统检测方法有较高的检出率以及更高的阴性预测值(64/65,95%C I:095~1)㊂N G S可检测出更多临床相关的病毒和细菌㊂因此,N G S是免疫功能受损或免疫缺陷患者病原体诊断的前景方法㊂P e n d l e t o n等[20]使用宏基因组学检测呼吸道病原体,报道了患有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的41岁女性患者和59岁败血症男性患者,使用宏基因组测序分别快速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㊂N G S在加速和改善临床常见致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很大潜力㊂结核分枝杆菌在肺部感染的病原体中也占据了重要部分㊂N o m u r a等[21]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在心脏手术期间暴露于受污染的加热器-冷却器装置的患者容易感染分枝杆菌嵌合体(M c h i m a e r a)㊂抗酸杆菌培养的诊断金标准通常需要侵入性取样㊂研究人员采用N G S方法对10例曾做过心脏手术的患者的血浆进行检测,同时对获取的标本进行抗酸杆菌培养㊂血浆N G S检测到10例患者中有9例患有侵袭性疾病,其检测所需的中位时间为4d㊂其中7例患者血浆N G S是第一个提供M c h i m a e r a感染病原学确认的试验㊂相反,抗酸杆菌培养物转为阳性所需的中位时间为20d,确认M c h i m a e r a的中位时间为41d㊂该队列中获得的24个抗酸杆菌血培养物中,仅4个(17%)为阳性㊂其中90%的患者进行了侵入性手术,并且仅在5例患者(50%)的标本培养中提示了分枝杆菌生长㊂M c h i m a e r a感染的患者因潜伏期较长以及其非特异性症状而不易被识别[22]㊂因此血浆N G S可以比抗酸杆菌培养物更快更准确㊃149㊃国际呼吸杂志2020年6月第40卷第12期I n t JR e s p i r,J u n e2020,V o l.40,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地检测M c h i m a e r a,使其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新型诊断工具㊂另一方面,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也是全世界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㊂K o等[23]应用N G S对易感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和耐药菌株进行遗传分析,并通过估算N G S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检测菌株的耐药性㊂研究人员在H a l l y m大学医学中心收集了36株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结核菌株,通过培养基制作㊁核酸提取㊁P C R和基因测序㊁生物学信息分析㊁估计预测值及统计分析综合程序得出结果,共有24种变体与耐药性相关,基因型和表型都一致对异烟肼㊁利福平㊁乙胺丁醇敏感,对链霉素㊁阿米卡星反应较差,所有药物类别阴性预测值均大于97%,而阳性预测值为44%~ 100%㊂该研究成功地应用N G S进行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㊁敏感菌株的遗传分析,获得了多态性和可能多态性列表,有可能成为在分枝杆菌试验中应用N G S的测试指导㊂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很多,其中病毒感染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且病毒结构非常简单,且更易突变,临床上不易检测到㊂Y a n g等[24]使用大量寡核苷酸探针来富集34种呼吸D N A和R N A病毒的序列,减少N G S数据中的非病毒读数并实现了基于N G S测序病原体鉴定的高性能㊂N G S 在靶向检测呼吸道病毒方面使用l l u m i n aM i S e q系统扩增和测序富集文库,实现了与分子测定相当的病毒检测灵敏度,并获得了每种病毒的部分甚至完整的基因组序列以获得精准的基因分型和变体分型㊂W o l l a n t s等[25]报道了1例中老年男性感染西尼罗河病毒,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全球再生病原体,感染初始可能仅有流感样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情况㊂入院血象㊁尿沉渣㊁胸片㊁超声等均正常,对B A L F进行多重P C R检测,结果显示22种不同的呼吸道病原体呈阴性㊂结核分枝杆菌的单重P C R结果也为阴性㊂免疫荧光和P C R检测卡式肺囊虫的结果仍是阴性㊂脑脊液分子诊断结果显示13种病原体呈阴性,血清学检测显示12种病原体呈阴性㊂采取N G S对B A L F样本和病毒培养物进行检测,对N G S结果分析,确定了完整的西尼罗河病毒基因组(11060n t)㊂并且在B A L F标本和细胞培养物上进行新的R N A提取和新开发引物逆转录P C R,并进行S a n g e r测序,该阳性标本序列与来自N G S获得的完整基因组的序列相同㊂分子检测是用于诊断呼吸道病毒性病原体的金标准方法,N G S较R T-P C R相比可提供更多的病毒序列和分型信息㊂所以,在传统方法检测病原体阴性时,N G S可成为识别临床标本中未知病原体的有力工具㊂4N G S在脓毒血症中进行病原体检测脓毒症是由血流感染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并且脓毒性休克是患者对治疗措施反映出治疗不佳的一种临床表现[26]㊂脓毒血症患者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很高,尤其是在不能及时明确病原体和抗生素非合理使用的情况下病死率会进一步增加[27]㊂A b r i l等[28]报道了1例牧羊犬咬伤的60岁男性患者,1周后出现体温升高㊁心率加快㊁血压下降,经验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㊂入院血培养阴性,脑脊液革兰染色和单纯疱疹病毒P C R均为阴性㊂收集患者血浆标本进行N G S,24h内N G S分析检测到高水平微生物D N A,其读数沿整个犬咬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c a n i m o r s u s)基因组排列,检测出Cc a n i m o r s u s,之后并对血培养物分离进行16S r R N A测序确认㊂该病例首次报告了其在脓毒症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突出了N G S在临床有限时间范围内提供相关诊断性数据的巨大希望,并对改善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㊂G r u m a z等[29]报道了1篇关于N G S技术应用于脓毒症患者病原体检测的观察性研究,纳入了25例患者,其中包括7例脓毒症患者㊁12名健康志愿者㊁6例接受过腹部手术的患者(在该研究中分析了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总计62份血浆样本,同时进行厌氧血培养㊁需氧血培养㊁P C R 检测㊁伤口拭子㊁导管和粪便标本培养,以及N G S对血浆标本进行检测㊂脓毒性休克患者的c f D N A浓度水平增加(平均19723μg/L),尤其在脓毒症发病期间(平均37730μg/L);并且与对照组相比发病期间脓毒症患者的平均分类读数较高(982%),明显高于健康组(350%)和腹部手术前组(264%),这表明脓毒症患者细菌负荷较高㊂而且在血浆样本中发现了来自致病细菌显著水平的D N A片段,检测出病原体有阴沟肠杆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㊁单纯疱疹病毒㊁肺炎克雷伯菌㊁脆弱拟杆菌,并在28d试验期内完善通过传统方法检测到的病原体数据,其与N G S检测结果匹配,从而得到证实㊂所以,该方法有望成为脓毒血症患者比较有前景的诊断方式㊂5结语与展望现今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疑难病原体感染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从而加大了临床医师诊治的难度㊂若诊断不明确㊁治疗不及时,病情会迅速进展,乃至发生重症炎症㊁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疾病,甚至死亡㊂N G S技术不断发展,改变了基因组分析,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应用开辟了很多新机会,其快速无偏的特性补充了传统方法检测病原体的不足,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㊂但N G S目前仍缺乏相关公认的标准,又因价格较昂贵,临床上仍以传统方法检测为主,目前N G S总体使用率仍不高㊂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理由相信N G S在未来临床感染性疾病中的使用会更加广泛,利用其快速精准明确病原体的优势,成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医学检验技术㊂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1v a nD i j k E L A u g e r H J a s z c z y s z y n Y e ta l T e n y e a r so f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J T r e n d s G e n e t2014309418-426D O I101016j t i g2014070012 B e h j a t iS T a r p e y P S W h a t i s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J A r c h D i sC h i l dE d u cP r a c tE d2013986236-238D O I101136a r c h d i s c h i l d-2013-3043403 H o d k i n s o n B P G r i c e E A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ar e v i e w o f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t o o l s f o r w o u n d m i c r o b i o m er e s e a r c h J A d v W o u n dC a r e N e w R o c h e l l e20154150-58D O I101089w o u n d2*******4 F e n g Y Z h a n g Y Y i n g C e ta l N a n o p o r e-b a s e df o u r t h-g e n e r a t i o n D N A s e q u e n c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J G e n o m i c s㊃249㊃国际呼吸杂志2020年6月第40卷第12期I n t JR e s p i r,J u n e2020,V o l.40,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P r o t e o m i c sB i o i n f o r m a t i c s2*******-16D O I101016j g p b2015010095 M a t t e i T A B i o m i m e t i c n a n o p o r e s a n e w a g e o f D N As e q u e n c i n g J W o r l d N e u r o s u r g2014823-4252-254D O I101016j w n e u2014060496 B u e r m a n sH P d e n D u n n e nJ T 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a d v a n c e s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s J B i o c h i m B i o p h y sA c t a20141842101932-1941D O I101016j b b a d i s2014060157 B e c a t t i n iS L i t t m a n n E R C a r t e r R A e t a l C o mm e n s a lm i c r o b e s p r o v i d e f i r s t l i n e d e f e n s e a g a i n s t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i n f e c t i o n J JE x p M e d201721471973-1989D O I101084j e m 201704958 Y a o M Z h o u J Z h u Y e t a l D e t e c t i o n o f l i s t e r i a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i n C S F f r o m t h r e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e n i n g o e n c e p h a l i t i s b y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J JC l i n N e u r o l2016124446-451D O I103988j c n20161244469 A r m s t r o n g RW F u n g P C B r a i n s t e m e n c e p h a l i t i sr h o m b e n c e p h a l i t i s d u e t o L i s t e r i a m o n o c y t o g e n e s 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 r e v i e w J C l i nI n f e c tD i s1993165689-702D O I101093c l i n d16568910王小娟关鸿志魏珂等中枢神经系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和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6451-455D O I103760c m a j i s s n1006-7876201806009W a n g X J G u a n H Z W e iK e ta l C l i n i c a ld a t aa n d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r e s u l t s a n a l y s i s o f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s y s t e mi n f e c t i o nw i t h l i s t e r i a J Z h o n g h u aS h e nJ i n g K eZ a Z h i2018516451-455D O I103760c m a j i s s n1006-787620180600911 D e n e k e C R e n t z s c h R R e n a r d B Y P a P r B a G a m a c h i n el e a r n i n g a p p r o a c hf o r t h ed e t e c t i o no fn o v e l p a t h o g e n s f r o mN G S d a t a J S c i R e p2017739194D O I101038s r e p3919412W i n k e l s t e i nJ A M a r i n o M C L e d e r m a n HM e ta l X-l i n k e da g a mm a g l ob u l i n e m i a r e p o r to na U n i t e dS t a t e sr e g i s t r y o f201p a t i e n t s J M e d i c i n e B a l t i m o r e2006854193-202D O I10109701m d000022948227398a d13 F r e m o n d M L P e r o t P M u t h E e t a l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a i l o r e d t h e r a p y a c a s e r e p o r t o fa s t r o 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 d p r o g r e s s i v ee n c e p h a l i t i s J JP e d i a t r i cI n f e c tD i sS o c201543e53-e57D O I101093j p i d sp i v04014 H o n g H K B l a u w k a m p T A K e r t e s z M e ta l L i q u i db i o p s yf o r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 s e q u e n c i ng o f c e l l-f r e e p l a s m a t o d e t e c tp a t h o g e nD N A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i n v a s i v ef u n g a ld i s e a s e JD i a g n 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D i s2018923210-213D O I101016j d i a g m i c r o b i o20180600915 S u z u k i T K a w a d a J I O k u n o Y e t a l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d e t e c t i o no fv i r u s e si n p e d i a t r i c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l i v e rf a i l u r eu s i ng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J J C l i n V i r o l20179667-72D O I101016j j c v20171000116 H eB C L i u L L C h e n B L e ta l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i n d i a g n o s i n g i n v a s i v e p u l m o n a r ya s p e r g i l l o s i s t h r e e c a s er e p o r t s J A mJT r a n s lR e s20191142532-253917 G u i n e aJ T o r r e s-N a r b o n a M G i j o n P e t a l P u l m o n a r ya s p e r g i l l o s i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h r o n i cob s t r u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d i se a s e i n c i d e n c e r i s kf a c t o r s a n d o u t c o m e J C l i n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2010167870-877D O I101111j1469-0691200903015x18 C o r n i l l e t A C a m u s C N i m u b o n a S e ta l C o m p a r i s o n o f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c l i n i c a l 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f e a t u r e s o fi n v a s i v ea s p e r g i l l o s i s i nn e u t r o p e n i c a n dn o n n e u t r o p e n i c p a t i e n t s a6-y e a r s u r v e y J C l i nI n f e c tD i s2006435577-584D O I10108650587019 P a r i z e P M u t h E R i c h a u d C e t a l U n t a r g e t e d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b a s e d f i r s t-l i n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i n f e c t i o n i ni mm u n o c o m p r o m i s e d a d u l t s a m u l t i c e n t r e b l i n d e dp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J C l i n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2017238571e1-574e6D O I101016j c m i20170200620 P e n d l e t o n KM E r b-D o w n w a r d J R B a o Y e t a l R a p i dp a t h o g e n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i nb a c t e r i a l p n e u m o n i a u s i n g r e a l-t i m e m e t a g e n o m i c s J A m J R e s p i r C r i t C a r e M e d2017196121610-1612D O I101164r c c m 201703-0537L E21 N o m u r aJ R i e g G B l u e s t o n e G e ta l R a p i d d e t e c t i o n o fi n v a s i v e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c h i m a e r ad i s e a s e v i a an o v e l p l a s m a-b a s e d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c i n g t e s t J B M CI n f e c tD i s2019191371D O I101186s12879-019-4001-822M a r r a A R D i e k e m a D J E d m o n d M B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c h i m a e r ai n f e c t i o n s a s s o c i a t ed w i t h c o n t a m i n a te d h e a t e r-c o o l e rde v i c e sf o r c a r d i a c s u rg e r y o u t b r e a km a n a g e m e n t 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7654669-674D O I101093c i dc i x36823 K oD H L e eE J L e eS K e t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t o d e t e c t v a r i a n t s o f d r u 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g e n o t y p e-p h e n o t y p ec o r r e l a t i o nJ A n nC l i nM i c r o b i o lA n t i m i c r o b20191812D O I101186s12941-018-0300-y24 Y a n g Y W a l l sS D G r o s sS M e ta l T a r g e t e ds e q u e n c i n g o fr e s p i r a t o r y v i r u s e s i n c l i n i c a l s p e c i m e n s f o r p a t h o g e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 g e n o m e-w i d e a n a l y s i s J M e t h o d s M o lB i o l20181838125-140D O I101007978-1-4939-8682-8_1025W o l l a n t sE S m o l d e r s D N a e s e n s R e ta l U s e o f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o f w e s t n i l e v i r u si n f e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r e t u r n i n g t ob e l g i u mf r o m h u n g a r y JE m e r g I n f e c tD i s201824122380-2382D O I103201e i d241218049426朱磊刘健郭鸿等脓毒症休克的国内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和战略坐标图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195132-38D O I103877c m a ji s s n2096-1537201901007Z h uL L i u J G u oH e t a l T h e v i s u a l i z e d a n a l y s i s o f d o m 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o ns e p t i c s h o c k J Z h o n g h u aZ h o n g Z h e n g Y iX u eD i a nZ i Z aZ h i W a n g L u oB a n20195132-38D O I103877c m a j i s s n2096-153720190100727 V a l l e sJ R e l l oJ O c h a g a v i a A e ta l C o mm u n i t y-a c q u i r e db l o o d s t r e a mi n f ec t i o n i n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ad u l t p a t ie n t s i m p a c t o fs h o c ka n d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a n t i b i o t i ct h e r a p y o ns u r v i v a l JC h e s t200312351615-1624D O I101378c h e s t1235161528 A b r i l MK B a r n e t t A S W e g e r m a n n K e ta l D i a g n o s i so fc a p n o c y t o p h a g ac a n i m o r s u ss e p s i s b y w h o l e-g e n o m e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J O p e n F o r u m I n f e c tD i s201633o f w144D O I101093o f i d o f w14429 G r u m a z S S t e v e n s P G r u m a z C e t a l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d i a g n o s t i c so fb a c t e r e m i ai ns e p t i c p a t i e n t s JG e n o m e M e d2*******D O I101186s13073-016-0326-8收稿日期2019-07-18㊃349㊃国际呼吸杂志2020年6月第40卷第12期I n t JR e s p i r,J u n e2020,V o l.40,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NGS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

NGS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

NGS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的出现为医药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NGS技术不仅在基础研究中广泛应用,也在新药研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NGS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NGS技术在寻找药物靶点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传统的药物开发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筛选潜在的药物靶点,耗时且成本高昂。

而NGS技术可以对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快速获得大量的基因和非编码RNA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科研人员能够识别出与疾病相关的潜在药物靶点,并加快开发新药的速度。

其次,NGS技术在新药研发中有助于精准医学的发展。

精准医学的核心在于将个体的基因信息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相结合,以实现个性化医疗。

NGS技术的高通量测序能够迅速获得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精确预测疾病的风险、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及预测药物疗效。

这使得医生能够根据个体的基因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准确、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提高疗效和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

此外,NGS技术还能够在药物安全性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的药物安全性评估主要基于动物试验,然而动物模型无法完全代表人类体内的生理和代谢过程,因此很难预测药物的毒副作用。

NGS技术的高通量测序对于研究毒副作用基因的不同表达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找到与药物反应有关的基因标记,从而提前预测潜在的毒副作用,并加以避免。

这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安全性,还可以减少动物试验的使用,降低新药研发的成本。

另外,NGS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加快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

药物的治疗效果与药物与人体基因组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NGS技术可以通过测序药物靶点的基因组,揭示药物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这对于设计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研发新型的治疗手段。

NGS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NGS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NGS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1背景相关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临床面临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随着人群结构变化、环境污染以及药物滥用等因素的影响,病原体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逐步威胁人类健康。

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NGS已逐步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在病原微生物鉴定、分型、耐药突变检测及新型病原体鉴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2病原微生物检测现状快速准确的诊断可以对病情进行监控,提供有效治疗,控制疾病的蔓延。

目前常用的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方法主要有:PCR技术(包括常规PCR以及qPCR),基因芯片技术,NGS测序技术。

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如质谱(MALDI-TOF-MS)等。

3NGS在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中的应用1、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鉴定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涂片镜检,生化反应和免疫学检测等等,但存在周期长、过程复杂以及灵敏度低等特点。

PCR技术的出现部分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但是难以解决未知微生物检测的难题。

而NGS检测无需对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也不依赖于已知的核酸序列设计引物等,可直接对标本进行测序鉴别,大大缩减建库时间,提高诊断效率,尤其在未知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目前NGS在病原微生物鉴定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rRNA多样性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前者偏向细菌、真菌的鉴定以及菌群分析,后者获取的信息更为全面,一般偏重病毒鉴定。

2、病原体耐药及毒力特征检测在当前的抗生素不规范使用以及宿主免疫等重重压力下,病原体势必在毒性以及耐药方面有进化。

这种高毒性的以及高耐药性的菌株往往是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耐药性及毒性检测方法主要是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菌表型检测等方法。

这些方法操作繁琐,且较费时、费力。

NGS技术通量高、快速,在一次测序反应中即可获得细菌整个基因组的耐药、毒力等相关基因信息,有助于揭示病原体毒力及耐药机制,对临床治疗及指导用药均具有重要意义。

NGS在临床中的应用

NGS在临床中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应用与展望对于单基因遗传病,以往临床实验室主要借助于Sanger测序、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pecificpolymerasechainreaction,AS-PCR)、荧光原位杂交、DNA印记杂交等技术进行检验。

NGS技术针对癌症、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的遗传学筛查与诊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另外,NG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定、药物的靶向治疗以及产前筛查等多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优势。

1测序技术的发展及性能比较2006年,Illumina公司推出了Solexa测序平台。

目前,该公司已经推出了多种型号的测序平台,如MiSeq、HiSeq、NextSeq等系列,其中MiSeq系列适合于小型基因组测序,HiSeq系列适用于大型基因组测序。

2007年,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推出SOLiD测序平台。

该平台采用五轮测序法以4色荧光标记寡核苷酸的连接合成为基础,测序准确性得以提高。

2010年,美国生命科学公司和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分别发布了半导体测序平台和第3代单分子实时(singlemoleculerealtime,SMRT)DNA测序平台。

这2种测序技术与以往的基于光学信号的检测技术不同,半导体测序平台通过半导体芯片直接感应在序列合成过程中磷酸二酯键3'OH基团释放的质子;第3代测序仪通过纳米孔技术记录单个聚合酶在不受干扰情况下连续合成,其中PacBioRSII每次运行能够产生60000×16条序列,每条序列的平均长度达8500bp。

一般来说,以上每种测序仪在序列读段长度、准确性、测序通量、价格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焦磷酸测序平台测序读段较长,测序通量较低,成本相对较高;Illumina系列平台产生的读段相对较短,测序费用相对较低,应用比较广泛;SOLiD测序平台在通量和准确性方面相对以上2种类型的测序平台有明显改善,但是测序长度更短;半导体测序平台以及SMRT测序平台相比其他测序平台运行时间较短,另外单分子测序平台减少了测序前的扩增准备工作,测序读段较长,但是测序成本和错误率都相对较高[8-10]。

从外科视角看NGS的实际临床应用

从外科视角看NGS的实际临床应用

从外科视角看NGS的实际临床应用自动化高通量测序技术(NGS)作为一项革命性的基因分析工具,已经在临床研究和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外科视角来看,NGS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首先,NGS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基因组信息。

传统的基因测序方法需要对单个基因进行分析,而NGS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数万个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

这样,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疾病基因组特征,从而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NGS可以帮助外科医生进行个体化治疗。

患者的基因组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治疗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

NGS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患其中一种疾病的风险,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医生可以通过NGS确定患者个体基因组的突变特征,从而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攻击方式。

NGS还可以在外科手术中提高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治疗效果。

术前,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基因组的全面分析,预测手术的风险,帮助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做手术准备。

术中,医生通过NGS可以实时监测手术过程中的基因组变化,及时调整手术策略,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基因组的分析,指导术后护理和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NGS还可以用于外科病例的基因组筛查和研究。

临床外科常见的疾病包括肿瘤、先天性畸形、心血管疾病等,而这些疾病往往与基因组的异常有关。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NGS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病例的基因组特征,并发现与疾病相关的新基因。

这有助于科学家和医生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更精准的治疗方法。

然而,NGS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NGS的成本较高,且需要复杂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这使得它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医疗机构难以普及。

其次,NGS分析的数据量庞大,需要高度专业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进行数据解读。

此外,NGS技术在一些特定的基因序列分析上仍存在局限性,如复杂的基因结构和一些基因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NGS作为一项革命性的基因分析工具,在外科视角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ngs二代测序方法描述

ngs二代测序方法描述

ngs二代测序方法描述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也被称为二代测序技术。

相比传统的Sanger测序方法,NGS具有更高的测序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因此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NGS的工作原理是将待测DNA样本分割成小片段,并通过PCR扩增得到大量的DNA片段。

然后,这些片段会被连接到测序芯片上的DNA适配器上,形成一个DNA文库。

接下来,文库中的DNA片段会被固定在芯片上的特定位置,并进行测序。

NGS的测序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Illumina测序技术。

Illumina测序技术基于桥式扩增和碱基逐个加入的原理。

首先,DNA文库中的DNA片段会被固定在玻璃芯片上,并进行PCR扩增。

然后,通过加入荧光标记的碱基和DNA聚合酶,逐个碱基会被加入到DNA链上,并记录下每个碱基的荧光信号。

这个过程会重复多次,直到测序反应完成。

完成测序后,得到的数据会以FASTQ格式保存。

FASTQ格式包含了每个测序片段的序列信息和质量信息。

序列信息是由A、T、C、G四个碱基组成的字符串,而质量信息则表示了每个碱基的测序质量。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得到DNA序列的信息。

NGS的优势在于其高通量和高灵敏度。

通过一次测序,可以同时测定数百万个DNA片段的序列,大大提高了测序效率。

此外,NGS还可以检测低频突变和基因组结构变异,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NGS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由于测序过程中的PCR扩增和碱基加入等步骤,会引入一定的测序误差。

其次,NGS对于长片段的测序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在测序过程中需要将长片段切割成短片段。

此外,NGS的数据量庞大,对于数据存储和分析的要求也较高。

总的来说,NGS作为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在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NGS将会在基因组学和个性化医学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突破。

基于下一代测序(ngs)的方法

基于下一代测序(ngs)的方法

基于下一代测序(ngs)的方法一、概述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ngs技术不仅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还在临床诊断、药物研发和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ngs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对其在科研和生产中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二、ngs技术的原理ngs技术是指通过一种高通量且快速的测序技术,能够将一整个基因组或基因的整个DNA序列迅速测序出来。

ngs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 DNA样本准备:首先需要从生物体中提取DNA样本,然后进行纯化、裂解和浓缩处理,以得到适合测序的DNA片段。

2. 文库构建:将DNA片段与适当的测序引物连接,并进行适当的化学修饰和标记,形成测序文库。

3. 测序评台:ngs技术主要使用Illumina、Ion Torrent、PacBio等测序评台。

这些评台能够通过不同的测序方法,如Illumina的桥式扩增和PacBio的单分子实时测序,实现高通量的DNA测序。

4. 数据分析:测序后需要对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序列比对、拼接、注释等一系列数据分析,最终得到DNA序列的组装和注释结果。

三、ngs技术的方法ng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全基因组测序(WGS):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测序,可以获得生物体所有的基因型信息,包括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等。

2. 转录组测序(RNA-seq):通过对转录本的测序,可以获得生物体特定时期和组织中基因的转录水平信息,识别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和RNA剪接异构体。

3. DNA甲基化测序:通过对DNA甲基化位点进行测序,可以获得生物体中DNA甲基化的信息,揭示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调控、疾病等之间的关系。

4. 蛋白质-DNA相互作用测序(ChIP-seq):通过对转录因子、组蛋白与DNA相互作用的测序,可以获得生物体中蛋白质与DNA结合的信息,揭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NGS高通量测序平台在遗传变异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NGS高通量测序平台在遗传变异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NGS高通量测序平台在遗传变异检测中的应用前景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高通量测序平台是一种新兴的基因测序技术,它在遗传变异检测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NGS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开始采用NGS高通量测序平台,以揭示基因组的细微变异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本文将探讨NGS高通量测序平台在遗传变异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NGS高通量测序平台在遗传变异检测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传统的基因测序技术如Sanger测序具有局限性,不能满足大规模检测的需求。

而NGS技术可以同时对数百万个DNA分子进行测序,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此外,NGS高通量测序平台能够检测到低频变异,对谱系分析以及少数细胞的变异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种高度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使得NGS技术在疾病诊断、个性化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选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次,NGS高通量测序平台可以用于基因组变异的全面检测。

基因组变异是疾病发生和进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过去,尽管基因组变异的检测能够提供一些信息,但由于技术限制,只能得到有限的数据。

然而,NGS高通量测序平台的出现,使得全基因组测序成为可能。

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测序,我们可以全面了解个体基因组的变异情况,并对具体的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这为精准医学、疾病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再次,NGS高通量测序平台可以应用于遗传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通过检测个体的遗传变异,可以及早诊断遗传疾病,从而实现精准治疗。

NGS技术应用广泛的基因组测序可以快速、准确地发现和验证遗传变异,为临床医生提供权威的基因诊断和治疗选择。

通过NGS高通量测序平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遗传特征,为疾病的预测和干预提供重要的支持。

此外,NGS高通量测序平台还能够在癌症个性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学研究中的新一代测序技术

免疫学研究中的新一代测序技术

免疫学研究中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概述:随着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在免疫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NGS技术的高通量、高准确性和高灵敏度,使得免疫学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调控和异常状况。

本文将介绍NGS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一、基于NGS的B细胞受体(BCR)和T细胞受体(TCR)测序B细胞和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表达特异的BCR和TCR分子来识别抗原并产生免疫应答。

传统的Sanger测序方法限制了对BCR和TCR的全面分析,而NGS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免疫应答的多样性和特定性。

NGS技术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能够同时测序数以百万计的BCR和TCR基因重排,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这些序列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NGS技术,我们可以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BCR和TCR重排信息,从而了解这些重排对免疫应答的贡献以及相应的免疫应答动态变化。

二、免疫库技术的应用免疫库技术是一种将免疫系统的整个抗原受体组合进行测序的方法,可以提供一系列抗原受体的信息,使得我们可以对免疫系统的全面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基于NGS技术的免疫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中。

通过免疫库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大量的抗原受体,并分析它们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抗原受体的全谱,研究免疫系统的应答机制和调控网络。

此外,通过对免疫库数据的分析,我们还可以预测新的抗原发现和相关免疫应答。

三、单细胞测序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免疫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异质性,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表达在个体水平和细胞水平上存在差异。

传统的群体测序方法在研究免疫系统异质性时存在困难,而NGS技术中的单细胞测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单细胞测序,我们可以获得单个免疫细胞的全基因组表达信息,揭示不同免疫细胞之间的差异和异质性。

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和应答机制的新工具。

二代测序(NGS)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二代测序(NGS)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二代测序(NGS)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什么是二代测序?二代测序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为下一代测序,指的是与Sanger测序技术相比,能同时进行大量DNA或RNA序列测序的新一代测序技术。

二代测序主要包括Illumina、Ion Torrent、BGI等不同平台,都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精度、低成本等优势。

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学以及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

二代测序的优缺点相较于传统的sanger测序、PCR技术、FISH等,二代测序优点有哪些?01产量高:能够一次性测序数百万到数千万条读段,比传统高出好几个数量级,大大提高了测序数据的覆盖率和可靠性。

02准确性高:高质量的测序和分析能够避免Sanger测序中的一些错误,如Sanger测序就很难以高的可信度将7个A和8个A区分开来。

03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到低浓度样本中的DNA或RNA。

04检测范围广: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基因检测。

对于只能切一次的小样本,又同时需要多种基因检测,二代测序是最好的选择,这对患者意义重大。

二代测序也能够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05成本低:相比传统测序技术,二代测序每个基因的成本更低。

当然二代测序也有些短板:01对样本质量要求较高:如果样本有大量炎症、坏死、氧化等可能导致数据质量的下降。

02数据分析难度较大:由于数据量大、质量不一和分析方法复杂等问题,对数据分析和解读的要求较高。

03报告周期长:相对于传统检测,二代测序复杂的实验流程和分析需要耗费时长更长。

二代测序对肿瘤患者有什么意义呢?二代测序在肿瘤领域中,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的性质、演化过程和药物敏感性等,从而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01帮助诊断二代测序技术可对患者的基因组进行全面测序,帮助医生判断某些疾病是否是遗传性的。

对于有明显家族肿瘤史者,有必要进行特定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基因检测。

NGS在临床中的应用

NGS在临床中的应用

N G S在临床中的应用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高通量测序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应用与展望对于单基因遗传病,以往临床实验室主要借助于Sanger测序、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pecificpolymerasechainreaction,AS-PCR)、荧光原位杂交、DNA印记杂交等技术进行检验。

NGS技术针对癌症、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的遗传学筛查与诊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另外,NG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定、药物的靶向治疗以及产前筛查等多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优势。

1测序技术的发展及性能比较2006年,Illumina公司推出了Solexa测序平台。

目前,该公司已经推出了多种型号的测序平台,如MiSeq、HiSeq、NextSeq等系列,其中MiSeq系列适合于小型基因组测序,HiSeq系列适用于大型基因组测序。

2007年,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推出SOLiD测序平台。

该平台采用五轮测序法以4色荧光标记寡核苷酸的连接合成为基础,测序准确性得以提高。

2010年,美国生命科学公司和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分别发布了半导体测序平台和第3代单分子实时(singlemoleculerealtime,SMRT)DNA 测序平台。

这2种测序技术与以往的基于光学信号的检测技术不同,半导体测序平台通过半导体芯片直接感应在序列合成过程中磷酸二酯键3'OH基团释放的质子;第3代测序仪通过纳米孔技术记录单个聚合酶在不受干扰情况下连续合成,其中PacBioRSII每次运行能够产生60000×16条序列,每条序列的平均长度达8500bp。

一般来说,以上每种测序仪在序列读段长度、准确性、测序通量、价格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焦磷酸测序平台测序读段较长,测序通量较低,成本相对较高;Illumina系列平台产生的读段相对较短,测序费用相对较低,应用比较广泛;SOLiD测序平台在通量和准确性方面相对以上2种类型的测序平台有明显改善,但是测序长度更短;半导体测序平台以及SMRT测序平台相比其他测序平台运行时间较短,另外单分子测序平台减少了测序前的扩增准备工作,测序读段较长,但是测序成本和错误率都相对较高[8-10]。

下一代基因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下一代基因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下一代基因检测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升。

其中,基因检测技术在医疗、环境、农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基因检测领域正迎来一个重要的突破——下一代基因检测技术。

下一代基因检测技术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和速度,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基因突变相关的疾病,以及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

一、什么是下一代基因检测技术下一代基因检测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一种高通量、高效率的基因检测技术。

与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相比,NGS技术不仅可以同时测序多个DNA分子,而且可以快速生产大量的序列数据。

例如,现在大约1000美元就可以获取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序列数据,而在过去,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数据的获取可能需要数百万美元的成本。

NGS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并行测序多个DNA分子并在同一时间进行序列化,然后将这些小分子片段拼接起来,以重建原始的DNA序列。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使用计算机算法将重复片段和错误数据进行过滤,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二、NGS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NGS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疾病诊断和治疗NGS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基因突变、基因缺失、染色体异常等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

例如,NGS技术可以检测癌症患者的肿瘤基因组,以指导个性化治疗。

同时,NGS技术还可以用于筛查新生儿的遗传病和进行基因检测诊断等。

2、药物研发和个性化用药NGS技术可以通过基因组学分析,识别影响药物代谢和疗效的基因变异,以帮助药物研发公司研制更加精准的药物。

而且,NGS技术还可以用于探索药物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药效影响,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用药指导。

三、NG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NGS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医疗领域,而且可以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面是几个有意义的例子:1、环境污染监测NGS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样本中存在的微生物多样性,监测环境污染的程度和种类。

微生物质谱 ngs

微生物质谱 ngs

微生物质谱和NGS(下一代测序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它们在微生物鉴定和分析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微生物质谱技术是一种基于质谱原理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它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进行质谱分析,快速、准确地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属性。

这种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微生物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NGS技术则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测序原理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它可以对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深度测序和分析,从而获取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包括基因序列、基因表达水平等。

这种技术具有无需预先培养样本、灵敏度高、能够检测未知的微生物等特点,因此在疾病防控、生物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微生物质谱和NGS技术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为微生物检测和鉴定提供更加全面、准确、高效的方法。

基因检测:NGS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检测:NGS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检测:NGS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来源:分析测试百科网文章导读感染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病原体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NGS技术因其不依赖于已知核酸序列,无需特殊探针设计,可直接对未知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打破了传统微生物检验的局限性,在临床微生物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感染性疾病简介感染性疾病多为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炎症或器官功能障碍,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和较高的病死率。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病原体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变异型克雅病、H7N9 禽流感等新发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

而HIV、多重或广谱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沙眼支原体等经典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又死灰复燃或出现新的致病特征。

各种新发和再发的感染性疾病、不易发现的多重感染以及不明病因的发热等,都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临床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感染性疾病诊断现状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病情监测和控制疾病蔓延的重要前提。

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子检测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及治疗监测上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一些重要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目前常用的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基于PCR的电泳法、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数字PCR、基因芯片技术、测序技术(Sanger测序技术、焦磷酸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

在感染性疾病领域中,获得病原体的活体(对于细菌、真菌、病毒而言,主要是培养阳性),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病原体的体外培养耗时普遍较长,操作步骤繁琐,且绝大多数病原体不可培养;免疫学方法(如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荧光法和酶标斑点免疫法等)操作简单,但由于病原体种类繁多,已研发的抗原、抗体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PCR 检测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无法完成高通量筛查,检出率较低;基因芯片技术只能对已知的病原体基因组进行意向性筛查,而无法检测新的未知病原体。

NGS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NGS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NGS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领域。

NGS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预后以及疾病的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而更加精确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NGS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NGS技术简介NGS技术是指在高通量的测序平台下,同时对多个待测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的技术。

NGS技术的优势在于速度快、数量大、准确性高,并且可以高通量同时检测多个样品。

随着NGS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如基因筛查、个性化医学、汉斯顿分析、癌症诊断和治疗等。

NGS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遗传学研究、癌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医学等领域。

NGS技术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NGS技术可以用于分析人类遗传学。

在过去,遗传学分析主要是用单一的基因测序技术来检测一些已知的遗传缺陷。

随着NGS 技术的出现,遗传学分析变得快速、准确和全面。

NGS技术可以同时测定数百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数千个基因,甚至可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而得出更加全面的遗传学分析结果。

此外,NG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的基因检测,并为存在疑难病例的患者提供解决办法。

通过NGS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传统的遗传分析从单一遗传突变研究扩展到多基因或全基因组突变研究,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性失聪、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

NGS技术在癌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医学中的应用NGS技术可以大大拓展癌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医学的研究范围。

NGS技术可以检测癌症基因组中的突变,包括癌症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其他机制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对于研究癌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NGS技术可以用于建立癌症基因组数据库,实现大规模的癌症基因组分析和数据处理,为新型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NGS技术在医学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NGS技术在医学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NGS技术在医学基因组学中的应用NGS技术,即“下一代测序”技术,是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的基因测序技术。

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医学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更加准确、快速、全面地了解人类基因组,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NGS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目前已经在基础医学研究、临床诊断、个体化药物治疗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NGS技术在医学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一、基础医学研究基础医学研究是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与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更是密不可分。

NGS技术的高通量和高灵敏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析人类基因组,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基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例如,NGS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癌症发生的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布及其影响、药物的耐受性等。

通过对大量基因数据的分析比对,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癌症基因的变化规律,这对于癌症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NGS技术也可以用来研究复杂遗传性疾病。

相比于传统的基因测序方法,NGS技术拥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广的覆盖范围,能够更好地解析疾病基因中的复杂变异现象,从而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更完整的数据支持。

二、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是医疗领域最为核心的任务之一。

NGS技术的高通量和高灵敏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NGS技术可以用来帮助医生诊断罕见遗传性疾病。

传统的遗传性疾病诊断方法需要进行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而且往往只能得出推测性的结论。

而NGS技术则能够大大缩短诊断时间,并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这对于罕见疾病的治疗、预防具有极大的意义。

此外,NGS技术还可以用来进行肿瘤诊断。

通过对肿瘤组织中的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可以确定肿瘤的具体类型、病程和治疗策略,从而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个体化药物治疗个体化药物治疗是近年来医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

NGS技术的高通量和高灵敏度,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确定每一位患者的药物反应类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NGS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NGS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NGS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简称NGS)已经成为现代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工具。

NGS技术的高效性、高通量性和高准确性使得它在基因组研究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NGS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首先,NGS技术在基因组测序中的应用进展令人瞩目。

相比传统的Sanger测序方法,NGS技术高通量、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使得对整个基因组的测序成为可能。

NGS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规模基因组测序项目得以实现,包括染色体组装、重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而基因组测序的数据量大、复杂度高,NGS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进一步推动了基因组测序的进展。

NGS技术在基因组变异检测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基因组的变异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NGS技术高通量测序的优势使得探索个体基因组变异变得更加简单和经济。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结构变异(SVs)是基因组中最常见的变异形式。

NGS技术通过较低成本和高分辨率的方法,实现了这些变异的高通量鉴定和研究。

此外,NGS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疾病相关基因的检测、药物靶点发现和个性化医疗研究等方面,为疾病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NGS技术在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也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发育过程中非编码DNA序列的遗传机制。

NGS技术为表观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高通量的测序方法,可以揭示基因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

甲基化修饰是表观遗传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NGS技术可以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探测DNA甲基化的分布和变化。

此外,NGS技术还可以用于角质蛋白修饰和组蛋白修饰的研究,加深我们对细胞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

在转录组研究方面,NGS技术在解析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转录组学研究着眼于整个基因组的转录过程和基因表达调控。

NGS在精准医疗中应用

NGS在精准医疗中应用
ASCO将会根据临床经验,把更多地分 子靶标列入检测范围。在标本有限的 前提下,现有方法对每个分子单独检 测将会非常困难。而新的检测方法 (如NGS)可以进行多位点同时检测, 在临床中对比传统方法有很大的优势。
ESMO:多通道平行检测,例如二代测 序技术(特指Panel检测组合),可同 时分析多个可能的靶向药靶点变异, 是一种节约成本和标本的检测方法。 已有充分质控表明,这是一种适合临 床使用的突变检测方法。强烈推荐
血液检测产品-朗清
晚期; 无法穿刺 / 患者不愿意穿刺; 经济条件能承担;
朗清测的是什么? - ctDNA (循环肿瘤DNA)
Heitzer et al. Genome Medicine 2013, 5:73
ctDNA检测的特点
肺癌-ctDNA panel 设计理念-朗清-168
可在DNA水平上检出突变+融合
少数证据比较充分的化疗敏感位点
组织样本NGS检测产品- 朗康-56基因
临床实验信息
肺癌II/III期临床实验在研药物 - 入组
其他癌种获批药物-跨适应症用药
在标准治疗失败后;
篮子试验:相同分子分型的不同癌种放一起做临床实验; 代表:ALKoma,ALK在NSCLC, 淋巴瘤、肾癌、神经 母细胞瘤等均为驱动基因。正在进行中的克唑替尼 A8081013临床试验(吴一龙)
K-ras突变型患者并不能从抗EGFR治疗中获益,反而徒增不良反应危险
和治疗费用
腺癌人群 比例(中 国)
42-52% 6-7%
~1% ~2% ~5% 1% ~1% ~7%
平行检测优势 -多阳性检出
美国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 在 文 献 中 报 道 : FMI 利 用 NGS 技 术检测了>2000个肿瘤FFPE样本, 在76%的肿瘤组织中都检测到了 actionable 的 变 异 , 3 倍 于 传 统 『金标准』;平均每个样本检测

ngs诊断肺结核 标准

ngs诊断肺结核 标准

NGS(下一代测序技术)在诊断肺结核中的标准一、引言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

近年来,随着NGS技术的发展,对肺结核的诊断标准有了新的提升。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NGS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等方面。

二、临床症状肺结核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

这些症状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似,因此仅凭临床症状无法准确诊断肺结核。

然而,NGS技术可以检测患者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序列,从而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三、体征肺结核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体征,如肺部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干湿啰音,但这并不是特异性的表现。

NGS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基因序列,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为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病变,但无法确定病变的性质。

NGS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基因序列,对病变组织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五、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但传统的培养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特殊的培养条件,而且阳性率较低。

NGS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基因序列,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六、总结NGS技术在诊断肺结核中的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NGS检测,可以获取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序列信息,为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同时,NGS技术还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缩短诊断时间,为患者的及时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然而,目前NGS技术在诊断肺结核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限制,如检测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NGS第三代测序方法下临床应商机将更广阔

NGS第三代测序方法下临床应商机将更广阔

NGS第三代测序方法下临床应商机将更广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正迅速成为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近几年,NGS(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随着第三代测序方法(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的涌现,临床应用的商机将更加广阔。

NGS第三代测序方法以其高效率、高精度、高通量和低成本等特点,成为了研究基因组学、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然而,目前的第二代测序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包括产序长度的限制以及扩增误差(amplification bias)等。

而第三代测序方法通过克服这些限制,将会进一步扩展临床应用的广度。

首先,NGS第三代测序方法将提供更长的产序长度。

当前的第二代测序方法通常产生的产物长度在几百bp到几十上千bp范围之间。

而第三代测序技术通过实现更长的产物长度,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这对于识别复杂基因重排(complex gene rearrangements)、检测重复序列(repetitive sequences)以及揭示基因拷贝数变异(gene copy number variations)等在遗传病和癌症等疾病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的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NGS第三代测序方法将减少扩增误差。

扩增误差是指在扩增DNA片段的过程中引入的随机错误。

这种误差可能会导致位点错配,从而影响变异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第三代测序技术通过避免扩增步骤,直接读取单个分子的测序信息,可以显著减少扩增误差。

这将使得变异的检测更加准确和可靠。

此外,第三代测序方法还能够更好地检测低频变异、检测复杂的结构变异和未知的功能元件。

第三,NGS第三代测序方法将提供更全面的表观遗传学信息。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组中非DNA序列因素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等对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目前,表观遗传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基因芯片和测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通量测序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应用与展望对于单基因遗传病,以往临床实验室主要借助于Sanger测序、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荧光原位杂交、DNA印记杂交等技术进行检验。

NGS技术针对癌症、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的遗传学筛查与诊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另外,NG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定、药物的靶向治疗以及产前筛查等多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优势。

1 测序技术的发展及性能比较2006年,Illumina公司推出了Solexa测序平台。

目前,该公司已经推出了多种型号的测序平台,如MiSeq、HiSeq、NextSeq等系列,其中MiSeq系列适合于小型基因组测序,HiSeq系列适用于大型基因组测序。

2007年,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推出SOLiD测序平台。

该平台采用五轮测序法以4色荧光标记寡核苷酸的连接合成为基础,测序准确性得以提高。

2010年,美国生命科学公司和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分别发布了半导体测序平台和第3代单分子实时(single molecule realtime,SMRT)DNA测序平台。

这2种测序技术与以往的基于光学信号的检测技术不同,半导体测序平台通过半导体芯片直接感应在序列合成过程中磷酸二酯键3'OH基团释放的质子;第3代测序仪通过纳米孔技术记录单个聚合酶在不受干扰情况下连续合成,其中PacBio RS II每次运行能够产生60 000×16条序列,每条序列的平均长度达8 500 bp。

一般来说,以上每种测序仪在序列读段长度、准确性、测序通量、价格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焦磷酸测序平台测序读段较长,测序通量较低,成本相对较高;Illumina系列平台产生的读段相对较短,测序费用相对较低,应用比较广泛;SOLiD测序平台在通量和准确性方面相对以上2种类型的测序平台有明显改善,但是测序长度更短;半导体测序平台以及SMRT测序平台相比其他测序平台运行时间较短,另外单分子测序平台减少了测序前的扩增准备工作,测序读段较长,但是测序成本和错误率都相对较高[8-10]。

一些常用的测序仪的测序原理和性能见表1。

表1 部分常用NGS平台的测序原理和性能概述与第1代测序技术相比,NGS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通量高。

以HiSeq X Ten为例,每年完成人类全基因组测序的量可达到18 000个左右;(2)速度快。

特别是半导体测序仪,每次运行所需时间仅数小时;(3)测序成本低。

应用Ion Torrent检测平台对数十个基因的测序成本与应用Sanger技术对单个基因的测序成本大致相当;(4)敏感性高。

特别是对于取样不均一的样本,NGS能稳定检测>1%的突变信息,对于检测异质性相对较高的肿瘤样本特别重要;(5)所需样本量少。

对DNA样本的要求仅为ng数量级。

总之,NGS技术能够一次性对多个靶基因进行准确检测,具有所需样本量小、敏感性高、检测成本低、耗时短等优点。

2 NGS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在NGS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该技术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广泛应用。

根据检测目的不同,NGS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2种策略:(1)针对已知病因的疾病设计合适的芯片,直接对多个已知的致病基因进行靶向基因组测序;(2)针对未知病因的疾病对外显子组或全基因组进行测序。

在临床应用中以上2种测序方式各有优缺点。

靶向基因组测序的优点在于具有较高的测序深度、较低的检测成本,同时减轻了临床医生对高通量数据分析的压力,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特别适合于复杂性疾病的临床分子诊断。

缺点是当临床患者实际需要检测的基因数<芯片中包含的基因数量时,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检测成本升高。

另外,当需要将新的基因添加到芯片中时,需要重新设计芯片并再次通过临床质量验证。

而外显子组或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发现新的致病基因,但是测序成本相对较高。

对于检测到的一些突变信息,有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根据随访信息再确定突变位点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靶向基因组测序在临床诊断中最广泛的应用是针对癌症亚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如针对遗传性癌症的风险评估,利亚德基因公司针对25个癌基因中的突变位点开发了“MyRisk panel”芯片,专门针对乳腺癌、大肠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胃癌及黑色素瘤等8种癌型并结合家系信息进行遗传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

针对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临床药物,llumina公司针对26个基因的突变位点开发了“TruSight Tumor panel”芯片,根据实际检测结果针对肺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进行靶向治疗[12]。

另外还有“AmpliSeq Cancer Panel V1”芯片、“Truseq Amplicon cancer panel”芯片[14]等。

除此之外,NGS还广泛应用于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他复杂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而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筛查潜在致病基因、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定、产前筛查等方面。

因此,测序成本已不再是影响全基因组测序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重点在于如何对得到的遗传信息进行有效地解读和实际应用。

尽管以上2种测序方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在测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依然不容忽视。

产生错误的原因有文库的制备、人工操作、测序数据质量控制、测序平台存在的偏好性等。

因此,严格的数据分析方法和验证方法对避免产生错误的结果至关重要。

在当前的临床分子诊断中,针对单个位点的遗传学变异,Sanger测序仍然被认为是分子诊断的金标准。

美国医学遗传学会也建议NGS技术与Sanger测序技术二者相结合共同服务于临床遗传学诊断。

3 NGS检测序列变异的数据分析流程对DNA或RNA的NGS流程主要分为测序前文库制备→样本上机→测序后数据分析3个步骤。

对于测序前的准备工作,靶向基因组测序或全外显子测序还需要对特定的基因序列进行纯化富集。

富集方法按照原理的不同分为基于寡核苷酸杂交的富集方法和基于多重PCR的富集方法。

方法的选择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测序平台的通量、样本类型(新鲜组织、冰冻组织、石蜡包埋组织)及质量等。

石蜡包埋的组织样本包含的DNA质量相对较低,因此选择多重PCR的富集方法比较合适。

而血液样本、骨髓样本以及新鲜的组织样本包含的DNA质量相对较高,应用2种富集方法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对于全外显子组测序,由于涉及到的基因的数量太多,只能应用基于寡核苷酸杂交的富集方法。

测序工作完成后,如何对得到的高通量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是临床实验室的又一个工作重点。

一般来讲,NGS的数据分析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3.1 碱基识别测序过程经碱基识别将信号转化成FASTA或FASTQ等格式的原始序列数据,随后应用FastQC 软件检测数据质量,并去除接头序列和低质量序列,一般认为质量分值<Q20的序列为低质量序列,>Q30的为高质量序列。

对于多个样本混合的情况,还需要应用FastqMultx或Fastx-toolkit对读段序列进行重新分类。

3.2 序列比对选择合适的序列比对工具,如BWA、Bowtie、SOAP2等将得到的序列信息比对到相应的基因组参考序列上,按照SAM格式(序列比对/定位)输出比对结果。

这种格式可以被多种变异检测工具处理,提供的信息包括序列读段、序列质量、在参考基因组上的位置、序列读段与参考序列之间的差异。

3.3 识别序列变异应用GATK等软件识别序列变异,包括单核苷酸变异和插入缺失。

运行过程包括序列的局部比对→量分值的重新校准→别变异→列变异过滤等过程。

3.4 变异注释通过ANNOVAR或VEP等注释工具对检测到的变异进行数据库注释,注释信息包括变异类型、区域信息、在不同群体中的发生频率以及与已知疾病的确切关系等。

临床实验室需要结合检测目的选择适当的注释数据库。

常用的注释数据库信息见表2。

根据美国医学学会的标准[42],实验室需要结合序列是否在OMIM/HGMD中有注释、变异频率、变异类型、既往报道等信息将变异主要分成以下4类:(1)已报道的致病位点;(2)新发现并预测为致病的变异位点;(3)新发现但致病性不明确的变异位点;(4)报道与临床表型相关而致病性不明确的变异位点。

最后还需要结合疾病的遗传模式以及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表2 常用基因组注释数据库信息目前,NGS的数据分析方法已向着便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现。

一些测序公司针对测序数据预处理及变异检测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和软件包,如美国生命科学公司的Ion Torrent PGM平台随机携带的分析软件包Torrent Suite和变异识别插件Torrent Variant Caller。

另外,一些互联网服务公司还形成了云服务等便捷的数据分析方式。

这些分析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进一步加速NGS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4 问题与展望NGS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推动当前的医疗模式向新的精准医学模式迈进。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NGS技术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遗传性疾病分子特征的认识,同时加速了该技术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目前,尽管NGS技术的临床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标准尚不完善,需要加速建立更加完善的行业标准。

对临床科室而言,随着越来越多的潜在遗传学标志物的出现,有待临床医生提出新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更多的患者从精准医学中获益。

另外,越来越多的NGS数据的出现,对临床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实验室在能有效处理和分析高通量数据的同时,还应该能对获得的高通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方便将来再次结合临床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中挖掘更有效的信息以适用于临床诊断。

总之,随着NGS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对高通量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必将为临床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