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他

合集下载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比拟(拟人和拟物)(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总结

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总结

修辞手法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和吸引人。

在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在短暂的一瞬间被文学作品所吸引。

在写作中,表达方式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传递不同的情感和观点,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而写作手法则是作家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时所采用的方法,它能够决定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深度总结,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将从简单的例子开始,逐步深入探讨。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辞手段来达到一种修辞目的的方法。

修辞手法有很多种类,比如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

比如“月亮如水般清澈”,就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形容月亮的清澈和透明。

而拟人则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比如“大地在呼吸”、“风在耳语”,这些都是通过拟人来表达出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情感。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

写作手法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采用的技巧和方法。

写作手法包括结构安排、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这些都可以影响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在写作中,作家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将情节层层递进,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而语言运用则包括修辞手法、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等,这些都能够影响作品的气质和风格,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

作家还可以通过描写细节、刻画人物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作品更加鲜活和有感染力。

另外,表达方式是指作家在创作时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和手法。

作家可以通过描写的方式来展现事物的特征和气质,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作家还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人物更加生动和有个性。

作家还可以通过叙述的方式来展现事件的发展和进展,使读者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例2: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响声,象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煤的对话》)(这是一种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体"打雷"之后,再否定喻体,最后又提出喻体。经过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强了比喻的鲜明性。)
例3:老师用温柔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久久地没有松开。我知道老师是在期待我的回答,我的誓言,我的进步。这,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场春雨洒得我昂起了头。(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又否定,又突起一场肯定,回环跌宕,使抒情淋漓尽致。)
三、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清曹雪芹《红楼梦》)
3.作用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顶针、联珠)。

十二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十二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的运用: (1)叙述: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议论: 例证、引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 法 (5)说明: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 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描写方法
说明方法
下定义(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事物) 列数字(具体地说明事物) 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引资料(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 (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整体到部分、概括 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等)
人物描写: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交待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 突出主旨 描写技巧: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远景近景、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与白描
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大胆表露 间接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寄情于物、托物言志; 因事生情、寓情于事;寓情于议
论证方法
例证 (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引证 (使论述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比喻论证 (使论述的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 (使正确与错误分明,增强论证的效果)
2。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渲染、伏笔、 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步换景、虚 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3。布局谋篇、修辞手法 开头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引起下文、奠定基调等) 结尾 (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呼应开头、表达情感、 启迪读者、产生回味) 结构: 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并列式 修辞方法
评析写法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例2: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响声,象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煤的对话》)(这是一种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体"打雷"之后,再否定喻体,最后又提出喻体。经过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强了比喻的鲜明性。)
例3:老师用温柔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久久地没有松开。我知道老师是在期待我的回答,我的誓言,我的进步。这,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场春雨洒得我昂起了头。(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又否定,又突起一场肯定,回环跌宕,使抒情淋漓尽致。)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举例
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对偶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 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修辞手法(1)比喻(喻、暗喻、借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可感(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简洁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6)对比: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8)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引出要表达的内容。

(9)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11)设问: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12)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

(13)双关: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4)联想与想象(常于夸张连用):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15)互文(照应)(16)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17)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8)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2、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不同文体:(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3)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4)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语文阅读要点归纳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3.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2.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概念: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概念: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概念: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2.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容,加重感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概念: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概念: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概念: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考查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一)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赏析】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蒙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二)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通《山园小梅》)(拟人)【赏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瑟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赏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夸张)【赏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营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对偶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無,(高话《燕歌行》)(对偶、对比)【赏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在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六)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同,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赏析】经过多次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它们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表现手法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表现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意境等。

它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如用莲花象征纯洁。

2.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差异,如用黑暗与光明对比。

3. 衬托: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的特点,如用黑夜衬托灯光的明亮。

4. 烘托:通过环境、气氛等来烘托主题或情感,如用寂静的夜晚烘托孤独的心情。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如用“像太阳一样的笑容”来比喻笑容的温暖和明亮。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如用“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来拟人化风的柔和。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来强调其重要性或情感强度,如用“天塌下来了”来夸张形容事情的严重性。

4. 对偶:用对称的句子结构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和美感,如“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都是为了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语文教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语文教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语文教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一、基本概念及种类1、 修辞手法 :也叫修辞方法、辞格、辞式。

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

它是一种语言技巧,是服务于思想内容的。

修辞方法共有四十多种,但我们常见的有属于材料方面的: 比喻、借代、引用、摹状等。

属于意境方面的: 拟人、反问、设问、夸张、象征等。

属于词语方面的: 回文、歇后、析字等。

属于章句方面的: 排比、对比、对偶、反复、顶真 等。

修辞的目的在于增强说服、感染的力量,所以不但要懂得如何运用辞格,而且要针对实际情况的需要运用得好。

2、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叙述还可以分为 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

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等)。

描写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工笔细描、粗笔勾勒、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不同文体的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

表达方式的技巧还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先叙后议、先叙后议、夹叙夹议等。

3、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艺术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然后是表达方式。

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各文体通用的有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等。

修辞及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

修辞及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

修辞及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1、象征: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耐人寻味;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

6、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集中地揭示主旨。

8、托物言志: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表达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

10、借景抒情:使抒情方式更为含蓄,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1、渲染:以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增加气氛,加强艺术效果,深化主题.12、动静结合: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3、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
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表达方式也可以组合运用,在不同的文体中侧重点不同。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都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表现手法则是文章的总体构思方式,三者是具体语句、局部语句、整体构思的由小到大的关系。
二、基本概念及种类
(一)、修辞手法: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它是一种相对微观的语言技巧。
常见的修辞手法:
(5)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对比衬托、渲染、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解题策略: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
1、比喻2、借代3、引用4、拟人5、反问6、设问7、夸张8、排比9、对偶10、反复11、顶真等。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表达方式:
从文章的整体上来把握,各文体通用的表现手法:
(1)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物、抑扬结合、 象征、小中见大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名称
特点
三个或Hale Waihona Puke 个以上结构相同、排
意思相关,语 气一致的短语
或句子连接在
比 一起。
类别
短语排比
句子排比
示例
苏州刺绣以色彩鲜艳、图案清晰、 针法细致、形态逼真而驰名中外。
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 声音绘制感情。
注意:在运用这种修辞时,需要注意的是用来构成排比的内容不能重复, 不能互相包含。
5、对 偶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 忍闻。
6、排比
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 ①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②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③ 增添语言的节奏感、旋律 美; ④ 有力地渲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情。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4构思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伏笔铺垫等。
常见修辞手法(9种):
1、比喻 2、 比拟 5、对偶 6、排比
3、借代 4、夸张 7、反问 8、设问 9、反复
1、 比喻
含义: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说明另一 事物。 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 或化冗长为简洁。

两次以上重复相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同开头的段落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
麦……
反复与排比 相似处:是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 二者的区别是: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其修辞作用在于强调突出。 排比着眼于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气势。 运用反复的句子不一定形成排比,排比句也不一定使用反复的词语。

语文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0种修辞方法

语文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0种修辞方法

语文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0种修辞方法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强化论点。

在散文中的作用: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鮮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他——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相关概念问题锤炼字句为修辞,突出主旨为表现,表达的细化为写作;手法突出为艺术(特色),注重特色为风格,倡导风格为原则。

在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和诗文鉴赏类考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考试类型之一是要求考生辩认诗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并结合作品对这些手法进行具体说明。

仅以2009的18套(全国卷2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自主命题16套)高考语文试题为例,直接要求考生指明诗文中采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考题有13道,涉及要求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答的考题还有近20道。

可见,此类考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必考点,又是多年来一直沿用的题型,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不重视。

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这两个术语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常用词,师生不可谓不熟悉,但令人费解的是,面对这类几乎每年必考的题型,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茫然。

具体表现在:考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而很多一线教师面对学生和疑问也难以清晰地区分二者。

每年的高考语文答卷分析数据显示,阅读和借鉴类试题的平均得分只能占到该类试题分值的50%左右,而考生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辩认不清是影响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为何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还会存在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两个常见术语的认识盲区呢?翻阅一个2009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涉及这两类手法的考题及命题人给出的标准答案,不难找到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的症结所在。

仔细分析右表,就会发现如下问题:一是术语混乱、概念不清。

对同一种语言现象,如“对比”,有“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多种说法,让人莫衷一是、一头雾水。

二是鱼龙混杂、张冠李戴。

同一术语中,包含了两类性质不同的“手法”。

如2009年全国卷(全国Ⅰ)中“对比、排比、比拟”是修辞手法,而“想象”为表现手法,明显地把两类不同的手法混同起来。

安徽卷中的是“表现手法”,而给定的答案中既有写作手法“铺垫”(细节描写),又有修辞手法“比喻”,给人的感觉是表现手法为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上位概念,属于明显的张冠李戴。

湖南卷中问的是“艺术手法”,答案中却包含了修辞手法(对举、比拟、夸张)和写作手法(铺陈),又把艺术手法看作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上位概念。

简直是各说各的理,让人无可适从。

三是问题太笼统,问题指向不明确。

如2009年全国卷Ⅰ第17小题的第一问是这样的:“在文章最后,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这个问题的导向就很不明确,因为“方法”、“手法”本身就是个笼统的概念,缺乏所指的具体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都叫“方法”或“手法”,学生很难清楚回答哪种“方法”。

如果他们仅就某一种手法作答必然导致失分,因为标准答案中既有修辞手法“对比、排比、比拟”,又有表现手法“想象”,这种把两种手法“混成一锅粥”的答案,反映了命题人在科学概念把握上的模糊性,考生不出问题才怪。

再者,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特色”之类的问题也失之笼统。

为了实现语文教学与考试的科学性,使教者有规律可教、有规范可示,学生有规律可学、有规范可循,很有必要对诸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相关概念进行一番理论探讨。

一、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区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并非同一语言现象的不同说法,二者各有所指,它们虽有一定的联系,但作为科学术语更有严格的区别。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修辞手法又称修辞格或辞格,是为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对字词句进行修饰、润色、加工与选用而采用的格式与手段。

而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主旨内容或思想感情而采取的各种表现手段或方式。

如象征手法、讽喻手法、拟人化手法、衬托手法等都是与作品的主旨或情感的表现直接相关的手法,故称“表现手法”。

以2009年江苏卷第26小题为例:“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

”我们看到,虽然这篇题为《怀鲁迅》的结尾一节仅有一复复句“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即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命题人却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来理解这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道理很简单,因为表现手法与文章的主旨与思想,你就不可能知道作品中的描写是实景描写还是别有用意。

是针对字词句的表达效果还是针对文章宏观的表达主旨,修辞手法脱离语境仍然可以辨别,只是无法鉴别其具体的表达效果;但是,不与文章的主题或其具体的表现手法,更难领会作者如此表达的深刻用意。

(二)修辞手法针对的是字词句等语言形式,有特定的格式,所以脱离语境的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仍可从形式上辨认。

如“甲像乙、甲是乙、甲代乙”分别为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借喻的抽象格式。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回环、拈连、移就、倒装、跳脱等辞格也都有特定的语言格式。

而表现手法只能理解为主题或主旨表现法,而表现手法只能理解为主题或主旨表现法,没有特定的语言格式,脱离语境无法辨认,因为离开特定的主旨与思想,表现手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修辞手法是局部的,涉及的最大语言单位是句群,如对比、排比、层递等辞格。

而表现手法与文章的主题、内容与思想感情的表现方式联系在一起,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是篇章和段落。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篇采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以“白杨”来象征延安军民坚持抗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李白的《梦游无姥吟留别》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通过梦境的破灭,影射了自己现实处境的艰险,表达了诗人不事权贵、向往自由的人生理想。

二、修辞牧法、表现手法的联系人们常常把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混为一谈,并非没有一点根据。

因为二者有时确实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比如说“对比”,它既是修辞手法,又是表现手法,二者区分起来的确有点儿难度。

但是,修辞手法只是针对字词句这样局部的语言使用,而表现手法即是关系段落与全篇的,修辞的对比是形成对比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与条件。

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就是对比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共现的极好范例。

诗中连续七次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有的人……,有的人……”),把鲁迅先生的精神与人格通过一次次、一层层的对比彰显出来。

从诗的全局来看,通篇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是诗作的主题思想赖以表现的直接手段。

我们更应该看到,对比的表现手法,其所指范围要大于对比的修辞手法。

鲁迅的小说《祝福》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对鲁镇旧历年底祝福的环境描写,分别与祥林嫂沦为乞丐和结尾惨死街头的情景,二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作家采用对比意味如此强烈的描写,意在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的本质、体现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暗示了小说的创作主旨,这两处对比手法是直接为主旨的表现服务的。

所以这两处对比只能看成是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中的对比相距甚远,并无瓜葛。

另外,作为表现手法的对比又称反衬(对照),它与正衬(烘托)一同构成了衬托这一表现手法。

衬托又与类比共同构成了“比”这一更为概括的表现手法,如《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中的“比”,就包含了对比(正反相比)、烘托(主次相比)、类比(同质相比)等多种比附方式。

可见,修辞学中的“对比”相对于表现手法中的“对比”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常把人弄糊涂的还有“拟人”和“拟人化”,前者为修辞手法,后者为表现手法。

二者有联系但绝不等同。

作为修辞格的拟人是把描写人的动词或形容词用于广义的“物”身上,使其临时具有人的行为或性格特点,如“小鸟高兴地说”之类。

作为表现手法的拟人化则是文章主旨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段,这种表现手段带有全局性,即通篇表述的拟人化,并非专指某个句子而言的。

它是神话、童话、卡通片之类的文艺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喻与讽喻(隐喻性)的情况也是如此,前者为修辞手法,后者为表现手法,因为它是为了表现某种思想或主旨的需要所特意设计的隐喻性的表达方式,讽喻不是由某个句子来表达或承担的,而是作品的整体所采用的体现其内容或主旨的表现方法。

如“农夫和蛇的故事”、“盲人摸象”、“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所使用的就是讽喻的表现手法。

修辞的比喻是以此物来喻彼物,为了达到化抽象生疏为具体熟知的表达效果,体现在句子上;表现手法的讽喻的以故事来喻事理,为了使事理或道理阐述得具体明白而采取的表达手段,体现在篇章上。

因为诸如此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确实不易区分,因此人们常在某种修辞手法的术语后加上“化、性”来专指表现手法,以示区分。

如“夸张”和“夸张化”(夸饰性)、“比化”、“借代”与“借代性”(象征)。

前者是修辞手法,后者是专指与修辞相关但又具区别的表现手法。

三、其他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容易相混和的术语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容易相混的术语还有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

如前文说的2009年安徽卷中把表现手法看成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上位概念,2009年湖南卷中又把艺术手法看成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上位概念,孰是孰非,的确不易一下子作出评判。

我们抽取了近年来高考试题中“艺术手法”类术语的使用情况,从中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公认的答案。

下表中显示,艺术手法既涵盖了修辞手法(如“排比、比拟、夸张、互文”等),又涵盖了表现手法(如“铺陈、衬托”等),还包括了写作特点(如“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形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等)。

可见,艺术手法是对所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概括。

也就是说,凡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突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使用的独特手法,不论是针对字词句的修辞手法,都属于艺术手法这个宏观的范围。

由此可知,2009年湖南卷把艺术手法看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上位概念的做法是正确的,而2009年安徽卷中把表现手法看成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上位概念的处置是不妥当顺便说明一下,写作手法有时也常被人误解为表现手法。

那么,何谓写作手法呢?写作手法又称写作方式或写作方法,它是对各类文体所采用的具体的表达、写作方式进行分析归纳而得出的类型。

如在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基本表达方式下,我们又可分出其中包含着的小类和更小的类。

这些小类,就是人们常说的写作方法。

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中比较概括的类,它们还可再分出次类,即具体的描写方法。

如人物描写可细分为肖像、行动、心理、语言描写等方法。

我们还可按描写客观对象时所采用的方未能划分出更具体的描写方法,如白描法、反证法、归谬法六个小类。

可见,写作手法往往指的是表达方式中最小最具体的类别。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说明,我们可以把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和创作原则的关系简要表述如下:锤炼字句为修辞,突出主旨为表现,表达的细化为写作;手法突出为艺术(特色),注重特色为风格,倡导风格为原则。

具体一点的阐述是:修辞手法是对锤炼字词句而言的;表现手法是就作品的主旨或思想的表现方式而言的;写作手法是对表达方式的细化而分出的类别,与具体的文体相对应;艺术手法是针对各种手法的有特色的运用而言的,注重某种有特色的手法的运用并成为创作的独特的格调,就成为作字的创作风格;一些创作观念相同或相近的作家长在创作中把某种创作格调或风格作为其他作中把某种格调或风格作为创作时自觉遵守的信条或原则,就形成创作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抽象主义等之所以用“主义”来称道,就是对某个创作流派、创作风格与原则的一种高度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