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他

合集下载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比拟(拟人和拟物)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修辞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修辞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文学常识

一、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

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

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十二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十二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6。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语 言凝练,蕴藏丰富的内容。 7。排比(句子或分句、句子成分、段落)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增强语势,表达 激情。 8。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重点,深化主题;便于抒发激情, 增添旋律美。

十二种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通感为特殊 的比喻)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感 人;化深奥为浅显易懂;。。。 2。比拟(拟人、拟物) 作用:生动形象、增加感情色彩。

3。夸张(扩大、缩小) 作用: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 4。借代 作用: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5。对比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点,使事理阐述更透彻、 全面。
论证方法
例证 (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引证 (使论述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比喻论证 (使论述的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 (使正确与错误分明,增强论证的效果)
2。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渲染、伏笔、 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步换景、虚 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3。布局谋篇、修辞手法 开头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引起下文、奠定基调等) 结尾 (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呼应开头、表达情感、 启迪读者、产生回味) 结构: 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并列式 修辞方法
人物描写: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交待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 突出主旨 描写技巧: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远景近景、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与白描

常见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修辞手法

(1)比喻(喻、暗喻、借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简洁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6)对比: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8)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引出要表达的内容。

(9)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11)设问: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12)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

(13)双关: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4)联想与想象(常于夸张连用):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15)互文(照应)

(16)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17)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8)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常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种类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种类及作用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

....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修辞方法总结

语文修辞方法总结

语文修辞方法总结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2.拟人:

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语文中的各种手法及用法

语文中的各种手法及用法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修辞手法是考试时常见的考点,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比喻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3.夸张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常用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凝练,意蕴俱佳,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4.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等所进行的描写,可以产生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般的艺术效果。

5.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及欲抑先扬。一般形式:作者的本意是……,而

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作者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通过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或先颂扬再贬抑)描写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6.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

7.借景(物)抒情:把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意思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8.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使读者在欣赏文章时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比拟(拟人和拟物)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 ,或人“物化” ,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

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 、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它们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表现手法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表现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意境等。它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如用莲花象征纯洁。

2.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差异,如用黑暗与光明对比。

3. 衬托: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的特点,如用黑夜衬托灯光的明亮。

4. 烘托:通过环境、气氛等来烘托主题或情感,如用寂静的夜晚烘托孤独的心情。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如用“像太阳一样的笑容”来比喻笑容的温暖和明亮。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如用“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来拟人化风的柔和。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来强调其重要性或情感强度,如用“天塌下来了”来夸张形容事情的严重性。

4. 对偶:用对称的句子结构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和美感,如“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都是为了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语文中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语文中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八种常有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况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

失事物特色,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详细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剖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

色,惹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品化,将它写成和人同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和蔼感、形象性,使读者感觉绘声绘色,常常有十分鲜亮的感情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剖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明丽、桃李争春的喧闹情况,使读者感觉和蔼、形象。

3.借代:借用有关的事物来取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详细取代抽象,

用特色取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精练、委婉。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细、生动的成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顶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取代叶和花,写叶的旺盛和花的凋落。

4.夸张:能够惹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失事物的特色,惹起读者的激烈共识。

5.对偶:形式上音节齐整均匀、节奏感强,拥有乐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归纳力强。

6.排比:把内容密切关系、构造基真同样或相像、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

短语递相摆列,用来表达邻近或有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辟、感情激烈,负气概贯穿、流利,使形式齐整,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可以仰头,不可以睁眼,不可以呼吸,不可以迈步。

修辞及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

修辞及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

修辞及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耐人寻味;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

6、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集中地揭示主旨。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4构思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伏笔铺垫等。
常见修辞手法(9种):
1、比喻 2、 比拟 5、对偶 6、排比
3、借代 4、夸张 7、反问 8、设问 9、反复
1、 比喻
含义: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说明另一 事物。 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 或化冗长为简洁。
借喻:本体不出现,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只出现喻体
壁。(“厚障壁”喻心理、地位、社会的隔阂,
本体不出现于字面。)
博喻:连用几个比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喻,共同说明一个 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粒粒
本体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连用三个比喻形容荷花的美。)
4、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描写对象说的“大、多、高、深、强……”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描写对象说的“小、少、低、弱、浅……” 例如: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3、超前夸张: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 例如:太阳刚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作用: 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态度,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2、红领巾在招手。 (小学生像红领巾在招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他

——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相关概念问题

锤炼字句为修辞,突出主旨为表现,表达的细化为写作;手法突出为艺术(特色),注重特色为风格,倡导风格为原则。

在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和诗文鉴赏类考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考试类型之一是要求考生辩认诗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并结合作品对这些手法进行具体说明。仅以2009的18套(全国卷2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自主命题16套)高考语文试题为例,直接要求考生指明诗文中采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考题有13道,涉及要求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答的考题还有近20道。可见,此类考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必考点,又是多年来一直沿用的题型,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不重视。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这两个术语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常用词,师生不可谓不熟悉,但令人费解的是,面对这类几乎每年必考的题型,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茫然。具体表现在:考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而很多一线教师面对学生和疑问也难以清晰地区分二者。每年的高考语文答卷分析数据显示,阅读和借鉴类试题的平均得分只能占到该类试题分值的50%左右,而考生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辩认不清是影响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为何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还会存在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两个常见术语的认识盲区呢?翻阅一个2009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涉及这两类手法的考题及命题人给出的标准答案,不难找到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的症结所在。

仔细分析右表,就会发现如下问题:一是术语混乱、概念不清。对同一种语言现象,如“对比”,有“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多种说法,让人莫衷一是、一头雾水。二是鱼龙混杂、张冠李戴。同一术语中,包含了两类性质不同的“手法”。如2009年全国卷(全国Ⅰ)中“对比、排比、比拟”是修辞手法,而“想象”为表现手法,明显地把两类不同的手法混同起来。安徽卷中的是“表现手法”,而给定的答案中既有写作手法“铺垫”(细节描写),又有修辞手法“比喻”,给人的感觉是表现手法为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上位概念,属于明显的张冠李戴。湖南卷中问的是“艺术手法”,答案中却包含了修辞手法(对举、比拟、夸张)和写作手法(铺陈),又把艺术手法看作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上位概念。简直是各说各的理,让人无可适从。三是问题太笼统,问题指向不明确。如2009年全国卷Ⅰ第17小题的第一问是这样的:“在文章最后,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这个问题的导向就很不明确,因为“方法”、“手法”本身就是个笼统的概念,缺乏所指的具体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都叫“方法”或“手法”,学生很难清楚回答哪种“方法”。如果他们仅就某一种手法作答必然导致失分,因为标准答案中既有修辞手法“对比、排比、比拟”,又有表现手法“想象”,这种把两种手法“混成一锅粥”的答案,反映了命题人在科学概念把握上的模糊性,考生不出问题才怪。再者,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特色”之类的问题也失之笼统。

为了实现语文教学与考试的科学性,使教者有规律可教、有规范可示,学生有规律可学、有规范可循,很有必要对诸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相关概念进行一番理论探讨。

一、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区别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并非同一语言现象的不同说法,二者各有所指,它们虽有一定的联系,但作为科学术语更有严格的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修辞手法又称修辞格或辞格,是为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对字词句进行修饰、润色、加工与选用而采用的格式与手段。而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主旨内容或思想感情而采取的各种表现手段或方式。如象征手法、讽喻手法、拟人化手法、衬托手法等都是与作品的主旨或情感的表现直接相关的手法,故称“表现手法”。以2009年江苏卷第26小题为例:“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看到,虽然这篇题为《怀鲁迅》的结尾一节仅有一复复句“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即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命题人却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来理解这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道理很简单,因为表现手法与文章的主旨与思想,你就不可能知道作品中的描写是实景描写还是别有用意。是针对字词句的表达效果还是针对文章宏观的表达主旨,修辞手法脱离语境仍然可以辨别,只是无法鉴别其具体的表达效果;但是,不与文章的主题或其具体的表现手法,更难领会作者如此表达的深刻用意。

(二)修辞手法针对的是字词句等语言形式,有特定的格式,所以脱离语境的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仍可从形式上辨认。如“甲像乙、甲是乙、甲代乙”分别为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借喻的抽象格式。对偶、排比、顶真、反复、回环、拈连、移就、倒装、跳脱等辞格也都有特定的语言格式。而表现手法只能理解为主题或主旨表现法,而表现手法只能理解为主题或主旨表现法,没有特定的语言格式,脱离语境无法辨认,因为离开特定的主旨与思想,表现手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修辞手法是局部的,涉及的最大语言单位是句群,如对比、排比、层递等辞格。而表现手法与文章的主题、内容与思想感情的表现方式联系在一起,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是篇章和段落。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篇采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以“白杨”来象征延安军民坚持抗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李白的《梦游无姥吟留别》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通过梦境的破灭,影射了自己现实处境的艰险,表达了诗人不事权贵、向往自由的人生理想。

二、修辞牧法、表现手法的联系

人们常常把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混为一谈,并非没有一点根据。因为二者有时确实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比如说“对比”,它既是修辞手法,又是表现手法,二者区分起来的确有点儿难度。但是,修辞手法只是针对字词句这样局部的语言使用,而表现手法即是关系段落与全篇的,修辞的对比是形成对比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与条件。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就是对比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共现的极好范例。诗中连续七次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有的人……,有的人……”),把鲁迅先生的精神与人格通过一次次、一层层的对比彰显出来。从诗的全局来看,通篇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是诗作的主题思想赖以表现的直接手段。我们更应该看到,对比的表现手法,其所指范围要大于对比的修辞手法。鲁迅的小说《祝福》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对鲁镇旧历年底祝福的环境描写,分别与祥林嫂沦为乞丐和结尾惨死街头的情景,二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作家采用对比意味如此强烈的描写,意在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的本质、体现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暗示了小说的创作主旨,这两处对比手法是直接为主旨的表现服务的。所以这两处对比只能看成是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中的对比相距甚远,并无瓜葛。另外,作为表现手法的对比又称反衬(对照),它与正衬(烘托)一同构成了衬托这一表现手法。衬托又与类比共同构成了“比”这一更为概括的表现手法,如《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中的“比”,就包含了对比(正反相比)、烘托(主次相比)、类比(同质相比)等多种比附方式。可见,修辞学中的“对比”相对于表现手法中的“对比”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常把人弄糊涂的还有“拟人”和“拟人化”,前者为修辞手法,后者为表现手法。二者有联系但绝不等同。作为修辞格的拟人是把描写人的动词或形容词用于广义的“物”身上,使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