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新编第二版 第十一章

合集下载

新闻理论新编知识要点

新闻理论新编知识要点

绪论新闻学: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

新闻学的理论体系:新闻的本质特征及矛盾关系;新闻事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新闻工作的原则、方法和规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部新闻业务的技能和知识。

新闻学的研究:历史新闻学(研究中外新闻出版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新闻界名人史);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遗迹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社会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应用新闻学(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广播、新闻电视、传播科技、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等新闻业务方面的应用知识)。

新闻学研究的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发展、吸收和扬弃、反“左”和防右的关系;注意吸收和借鉴当代科学研究的新方法。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服务实践,指导实践;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

1.新闻的定义新闻起源:新闻而人类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协同动作,趋利避害而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的产物。

人类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时新闻传播活动得以产生的源头。

新闻本源:本源是事实。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事实具有实在性、确定性、可认知性、可陈述性。

新闻定义:新闻是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

新闻基本特性:真实、新鲜、及时、公开。

(广泛性、连续性、易碎性等)认识基本特性的意义:有助于防止客服新闻报道中的失实现象、事实不新报道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现象、新闻传播中的拖拉疲沓现象、新闻报道中清规戒律太多报道面太窄的现象。

信息属性:新闻报道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对某一事实信息的报道,新闻活动是一种信息传递活动。

信息: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

信息的功能:反映、报知、预示、指导。

新闻与信息的关系:(同)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表述;都是接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理;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都是可传递的。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第一节)新闻的传播活动和发展的最早动因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他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声查劳动实践,是适应当时的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当人们学会自觉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的新闻传播活动,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需要社会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一求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别根据以取得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当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宾产生了近代报刊的时候,报刊便成为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新闻手段了.资产阶级新闻学认为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于人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源于人的群居本能.2.新闻的本源(第二节)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3.新闻的来源指供应新闻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新闻来源有以下几种1)记者采访 2)通讯社发稿 3)资料社发稿 4)读者来信 5)通讯员及群众投稿 6)广告 7)社会宣传品及内部简报,总结,文件等等.指新闻出处,即新闻提供者.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一般应予保护或在新闻中略去或采用间接暗示法,如"从有关方面获悉","某权威人士告知"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之别.4.好奇说(第一节)资产阶级新闻学关于新闻的起源的观点.他们单纯从人类的好奇心理甚至心理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甚至心理需要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人长着两只耳朵,就爱打听新闻,长着一张嘴巴就爱传播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出现的.换言之,是人的新闻欲促成了新闻活动. (这种把产生新闻这种一种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把新闻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说成了是为了本能的需要的观点,脱离物质生产时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与竟声的关系,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是唯心主义思想观在新闻起源观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承认和尊重人的好奇心和新闻欲,但认为主要是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推动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5.群居说(第一节)一种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始于西方新闻说.该观点认为,由于人类结群居住,相互间需要信息的沟通和经验的交流,于是产生的新闻活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群居有着深刻的社会物质原因.因为太初时代人类面临着洪水.猛兽等强大的自然灾害和部落战争,为着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居住,协同劳动和斗争,正式这种社会性的劳动实践和石灰生活促进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和发展.6.新闻欲(99考题)指人类了解社会或自然界新近变动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认得社会联系的必然产物,是求知欲的的组成部分.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集体感.安全感.正义感上进心等是新闻欲的主要内涵.某些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新闻欲是新闻媒介产生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相互沟通的社会需求才是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演变的根本原因.7.硬新闻(straightnes)和软新闻(soft news)源于西方新闻说的名词硬新闻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技术新闻.观众在阅读或视听这种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delayed reward)效应,所以称这类新闻为硬新闻.软新闻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写的轻松活泼,容易引起受众观感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immediated reward)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种新闻.在思想内容健康的前提下,把新闻写的软一些对于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有益的.现在人们长吧那些登载生活娱乐服务内容的刊物称之为"软新闻刊物".8.易碎品西方对新闻的生命___时效的一种形象的说法,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随着时效的逝去而消失.中国新闻界也以"活鱼""鲜花"等比喻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性.二.简答题1.新闻的特点(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新闻区别于信息而成为新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必须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信息;从形式上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没有事实就成不了新闻.可以说,一切以新闻为主体的事业,起基本的内容就是报道和评论事实,起基本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新闻)和就事实说话(评论). 2)笔削有新意.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意是使某条信息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的"新",首先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有很强的时效性,能满足人们急欲知晓的需要.这种新鲜事实必须具备两个因素:第一,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即构成新闻的根据.因为客观事物的活动和变化是绝对的,所以新闻只有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是新闻事业永葆青春的活力.3)必须及时.试问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有新意相联系的一个要求.既然新闻只存在于时间长河的一瞬间,时效或者称为时间性是决定新闻的又一因素.着也是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人形象的把这一要求称为抓"活鱼".(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比较明确简洁的概括了新闻的特点,它强调了事实,新鲜,时效这三个构成新闻最基本的因素.2.为什么说新闻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需要?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人们需要而产生的: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够进行生产劳动,能够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产资料,以求自身生存与发展,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洪水,猛兽,毒虫,饥荒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在进行劳动生产活动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么逐渐认识到哟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齐心协力,相互合作.这就要求人们互相联络,沟通的情况下,不断了解客观世界变动的新信息,以变相应的采取行动,因此新闻传播活动相应而生.3.如何理解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早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一点?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4.什么是新闻?简述新闻新闻定义的不同类型.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不仅是新闻事业细胞,还是新闻事业的主体.2>新闻的第一可分两大类型:<1>不成文的新闻定义.这些是资产阶级大众化报纸(便士报)星期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做的解释.他们把办报最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企业,把新闻当作一种可以自由销售的的商品.他们往往从赢利的目的出发,以行文的可售性为标准来说明新闻特性,追求新闻对读者的刺激和轰动效应.a> 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约翰。

新闻理论新编第二版课件第九章

新闻理论新编第二版课件第九章

(二)我国新闻工作法治规范原则的形成过程
同西方国家一样,历史上,我国的封建统治者也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法制和 专权来进行言论和出版限禁的,因此,打破“言禁”和“报禁”,就成为 人们要求规范新闻传播秩序的主要追求。
太平天国后期
维新变法
我国正式实行新 闻立法是190
6年
中华民国
北洋军阀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
第二节 新闻工作的法治规范原则
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 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 活动。 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 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 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一)忠于职守,勤奋敬业 (二)正确导向,注重效果 (三)报道真实,客观公正 (四)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五)尊重群众,尊重同行
(六)团结协作,公平竞争
第二节 新闻工作的法治规范
原则
第二节 新闻工作的法治规范原则
一、新闻工作法治规范原则的形成
(一)世界新闻工作法治规范原则的形成过程
近代新闻业产生以后,围绕其传播活动的自由与限制问题就一直存在着激 烈的斗争。新闻工作的法治规范问题从一开始便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明 显的意识形态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新闻工作法治规范原则的依据
(一)宪法依 (二)基本法 (三)其他法

律依据
律依据
(三)其他法 (五)地方性 (六)部门规
律依据
法规依据
章依据
(七)国际性 法律、条约依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一章 新闻道德【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一章 新闻道德【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新闻道德1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道德的含义、结构与意义1.新闻道德的含义新闻道德,是指主体(主要是新闻职业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拥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等的总和。

2.新闻职业道德的结构新闻道德关系,由新闻道德主体、新闻道德客体和新闻道德中介结构而成。

(1)新闻道德主体新闻道德主体(狭义上的),是指职业新闻工作者,并且仅仅是指职业新闻工作者个体主体。

但新闻道德主体还有组织主体的存在形式,即新闻媒体。

新闻道德,广义上是指包括职业新闻活动者的道德和非职业新闻活动者的道德。

而新闻职业道德只包括职业新闻活动者的道德,可称为“狭义新闻道德”。

(2)新闻道德客体新闻道德客体,即新闻道德对象,是指新闻道德主体道德行为的指向或施予对象。

新闻道德客体,是相对于新闻道德主体而存在的概念。

(3)新闻道德中介新闻道德中介,是指将新闻道德主体和新闻道德客体连接或联系起来的事物。

在新闻道德结构关系中,新闻道德中介主要是由新闻道德主体生产或创制的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充当的,其中包含着生产或创制新闻的行为。

根据新闻道德主体与新闻道德客体之间关系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新闻道德关系结构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直接新闻道德结构关系模式,如图11-1所示。

图11-1直接新闻道德结构关系模式通常情况下,职业新闻主体作为新闻道德主体,与新闻源主体、新闻报道对象主体构成直接的新闻道德关系。

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新闻道德主体与新闻道德客体之间的道德关系是直接的,是在他们主体间直接的新闻互动关系中生成的。

第二种:间接新闻道德结构关系模式,如图11-2所示。

图11-2间接新闻道德结构关系模式通常情况下,职业新闻主体作为新闻道德主体,与新闻收受主体、新闻控制主体之间构成间接的新闻道德关系。

3.新闻道德的意义(1)促使新闻业服务社会的良性手段新闻道德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一定社会的新闻业、新闻活动成为为社会普遍利益或共同利益服务的良好的、独特的手段。

2017年武汉传媒学院专升本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doc

2017年武汉传媒学院专升本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doc
3.李金华.节奏训练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
10
电影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具备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具备对影视作品的策划能力和编导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艺术类合格新生。
影视常识(70分)
电视作品分析(80分)
面试(150分)
1.《影视高考基本文体写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福起主编);2.《影视作品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福起主编);3.《影视编导专业考前辅导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
2.《专业创作》科目推荐书目:《招贴设计》韩晓梅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网络系统与版式设计》【美】金伯利.伊拉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
2.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五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4.邢福义《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5.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14年
2
人文
050201
英语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精读(100分)
3《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张从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众媒时代》,腾讯传媒研究院,中信出版社,2016
5《传播学概论》,许静,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新媒体营销概论》,刘勇、秋叶,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5
工学
传技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电信相同或相近专业
计算机基础(100分)
电路理论(100分)
文化产业管理
专业相同或相近
管理学基础(100分)
文化产业概论(100分)
1.管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陈传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2.《文化产业概论》(第三版)李思屈,李涛,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丛书特点

丛书特点

丛书特点21 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21 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权威:负责本套教材编写工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多所著名院校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编写者,都是相关学科的国家级的学术带头人;大部分教材都是“十一五”、“十五”、“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者部级重点教材,其他的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品,教材的质量有着严格的保证,其权威性也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全面:本套教材共约50 种,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的方方面面内容,可以满足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广告、媒体经济、多媒体等多个专业的教学需要。

新:大部分主要课程已经更新完毕,是2005 年以来的新版本;到2009 年,主干课教材基本更新完毕。

传播学教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8 月推出第二版!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内容简介作者:郭庆光定价:24.00 元出版日期:1999-11-01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书是国家级重点教材,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长销不衰,并连续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作者将于2009 年8 月推出本书的第二版,敬请期待!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后记相关阅读传播学纲要,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传播学,跨文化传播(第四版),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第三版),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二版),传播!(第十一版),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书目新闻理论教程ISBN :978-7-300-06384-3作者:杨保军定价:29.80 元出版日期:2005-03-28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关于新闻理论的教材,全面介绍新闻学科既有的学术积累、理论见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读者了解新闻学科基本的理论架构,可作为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新闻学、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目,对从事新闻传播的研究者、实际工作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和媒体传播技术的新兴理论。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新闻传媒也要紧跟时代脚步,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主义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新闻传媒理论进行创新和完善。

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人民、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模式和经验的优势,同时积极引导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首先,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是一个社会化的传媒工具,应当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群众。

媒体机构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深入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

其次,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强调媒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媒体应当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报道,依靠事实和数据,追求真实客观的报道风格。

媒体应该坚守新闻伦理原则,避免虚假报道和政治偏见,传递真实的信息给公众。

第三,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强调媒体的参与性。

媒体是社会化传播工具的一部分,媒体机构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媒体应当开展深度调查和报道,揭示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引导公众的思考和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

最后,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强调媒体的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支撑能力”。

媒体应该积极推动媒体融合,拓展新闻传播的形式和方式,提升媒体的传播效果和覆盖面,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总的来说,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完善,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独立性、客观性、参与性和创新性。

只有坚持这些理论观点,新闻传媒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传递真实的信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

新版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新闻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新闻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新闻理论教程复习资料14出版与发行胡春蕾整理导论新闻学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广义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构成部分。

狭义的新闻学指的是理论新闻学,即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学概论、新闻学原理等。

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

主要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探讨和揭示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它的社会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

历史新闻学,也叫新闻事业史。

主要研究中外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新闻界名人史。

应用新闻学,也叫新闻业务。

主要研究新闻业务方面的应用知识。

它探讨的是新闻采、写、编、摄、录及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方法和一般规律。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

研究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新闻现象指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包括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业。

新闻活动指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播过程,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新闻事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

新闻理论的研究方法①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分析复杂的新闻现象。

②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重视和吸收其中反映新闻普遍规律的观点和认识。

③敢于和善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④以概念为工具,运用判断、推理手段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等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

⑤把研究对象(即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放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环境中考察。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由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而编写的一本书,由施拉姆等人的四篇论文汇编而成。

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新闻理论》第十一章习题

《新闻理论》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一章:新闻法治一、选择题1. 新闻法治的内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法律规范新闻传播活动B. 保障新闻传播权利C. 维护新闻传播秩序D. 促进新闻传播创新答案:D解析:新闻法治的内涵主要是指法律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保障新闻传播权利、维护新闻传播秩序等,而促进新闻传播创新不属于新闻法治的内涵。

2. 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包括以下哪项?A. 新闻传播者的权利B. 新闻传播者的义务C. 新闻传播对象的权益D. 新闻传播管理者的责任答案:D解析: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权利、新闻传播者的义务、新闻传播对象的权益等,而新闻传播管理者的责任不属于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3. 依法规范网络媒体传播秩序不包括以下哪项?A. 保障网络新闻传播自由B. 打击网络虚假新闻C. 规范网络新闻传播行为D. 促进网络新闻传播创新答案:D解析:依法规范网络媒体传播秩序包括保障网络新闻传播自由、打击网络虚假新闻、规范网络新闻传播行为等,而促进网络新闻传播创新不属于依法规范网络媒体传播秩序的内容。

4. 新闻法治的作用不包括以下哪项?A. 维护新闻传播秩序B. 保障新闻传播权利C. 促进新闻传播创新D. 保障公民知情权答案:C解析:新闻法治的作用包括维护新闻传播秩序、保障新闻传播权利、保障公民知情权等,而促进新闻传播创新不属于新闻法治的作用。

5. 新闻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维护社会稳定B. 保障公民权利C. 促进新闻事业发展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解析:新闻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等方面。

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法治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新闻法治是指通过法律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保障新闻传播权利、维护新闻传播秩序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它们如何体现新闻法治的原则?答案: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权利、新闻传播者的义务、新闻传播对象的权益等。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 新闻道德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  新闻道德
点,新闻传播活动有相应的道德规范。 按群体分: 不同群体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恪守各具特点的新闻道德。
(三)新闻道德是动态发展与相对稳定的统一 新闻道德是历史的、动态的。 尽管新闻道德会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动,但有
一些道德观念及其相应规范是基本稳定的。
三、新闻道德的作用
(一)新闻道德有助于引领和规范新闻媒体传播真实信息 (二)新闻道德有助于提升新闻工作者自身形象 (三)新闻道德有助于增强新闻行业公信力 (四)新闻道德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承担媒体社会责任。
•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 中国记协)作为中国新闻工作者 的行业组织,在制定新闻道德和 职业伦理规范的同时,成立新闻 道德委员会,对新闻媒体和新闻 工作者进行新闻道德评价。
• 从2013年试点起,至2015年,全 国各省(区、市)都建立省一级新闻 道德委员会。委员会聚焦有偿新 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 广告、新闻敲诈等新闻业突出问 题,认真履行受理举报、调查研 究、行风测评等职责,对提升新 闻工作者新闻道德水平和推动新 闻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有效监 督和约束作用。
• 英语中,“道德”和“伦理” 分别对应“morality”和 “ethics”,源于拉丁文“mos”和“ethica”,都有品性品德、 风俗习惯之意,指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 新闻道德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职业活 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 新闻道德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 个体主体,即新闻工作者个体; 组织主体,即新闻媒体。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需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对新闻媒体来说,需要
第二节 新闻道德的发展
一、新闻道德的历史变迁
道德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变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不 同职业出现后,相关职业道德也应运而生。 • 新闻道德起源于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 • 新闻道德主要以行为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 • 在我国,随着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新闻道德规范逐渐成形。

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圣才出品】

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事业的性质及类型1.新闻事业的性质(1)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①社会属性a.新闻事业具有社会属性的原因从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看,任何一家新闻媒介总是要以传播信息和报道新闻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与信息的社会需要为主要活动形式。

它总是要将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意图,寓于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之中,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形成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并最终将社会舆论引向自己既定的政治目标。

新闻事业的这种以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与信息需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社会属性。

b.新闻事业的社会属性的作用第一,它是社会上人们进行新闻与信息传播和思想与文化交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

第二,它为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信息及其他各种相关社会服务。

第三,通过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它对社会公众与社会生活会产生的思想渗透力和舆论影响力。

第四,法国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论述了新闻事业在社会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和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包括:新闻事业能促进社会的形成;能给社会以生存和发展的形式;能在社会中起到一种沟通与黏合的作用;能揭示事情的真相;能影响社会的思潮;能促使人们产生思想的共鸣和行动的一致等。

综上所示,新闻事业是以传播信息和报道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与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它面向社会与公众,反映社会生活,影响公众认识,具有信息服务、文化传播和舆论影响作用。

②政治属性新闻事业的政治属性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a.新闻事业所具有的传播信息和报道新闻、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功能,使得各种不同的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很自然地都会把它作为实现自己经济、政治利益的物质手段。

b.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精神生产资料,是由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控制和掌握的。

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政治制度和自己所拥有的政治、经济权力,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所有权、性质、地位和作用,制约着它的发展,并要求它遵循自己的主张,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允许它脱离自己思想和利益的轨道。

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PPT 第十一章 新闻道德

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PPT 第十一章  新闻道德

(四)高扬新闻正义的品质:正直
“作为新闻媒体,其基本的社会道义, 同样是维护社会正义,揭露和鞭挞社会丑恶, 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公众的社会道 德期望,也是媒体存在和发展的社会道德基 础。”
二、新闻职业责任感
(一)新闻职业工作者的职责 “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
有各的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道德,是一 种责任道德,“职业伦理本身是规则规定, 其特征是责任的分辨。
三、新闻道德的意义
(一)促使新闻业服务社会的良性手段 (二)健康新闻业的手段和标志 (三)新闻自由实现的保障和标志
第二节 新闻道德规范
一、新闻道德规范的构成
职业新闻活动的普遍存在,职业新闻活 动在不同社会范围以及具体新闻媒介组织的 实际展开,从客观上决定了不同范围、不同 层次的新闻观念、新闻道德观念的生成可能, 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新 闻道德规范的建构可能。
(二)探求新闻真相的品质:勇敢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则不论是做学 问还是干事业抑或求德行,其一生便注定充 满艰难困苦伤害危险,如果没有勇敢精神, 是绝不会成功的。”
(三)锤炼新闻光华的品质:智慧
新闻职业是智慧者的职业,需要机智和 敏感。如果记者的能力水平不足以支撑高质 量的新闻实践,那么所有的新闻伦理规则都 是无意义的。
1.塑造新闻道德主体的教育途径 2.塑造新闻道德主体的实践途径 3. 内外环境的濡染
第四节 新闻道德评价
一、新闻道德评价主体
在宽泛的意义上说,任何主体都可以对 某种行为的道德性进行评价。因而,在逻辑 上,一定社会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是新闻道德 评价的主体,谁都可以对职业新闻人的新闻 行为和新闻品质进行道德评价。
(一)新闻道德主体 狭义的新闻道德主体就是指职业新闻工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参考书及真题回忆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参考书及真题回忆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参考书及真题回忆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整理2020年6月10日星期三目录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二、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导师推荐参考书三、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招生简章四、2010-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五、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第一名笔记六、中国人民大学考博专业课前五名总结答题技巧育明考研考博12年专注人大考博辅导,今年有9名学员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每个院校的考博时间是不一样的,加之每个院校博士招生人数有限,所以育明教育大印老师建议大家一定要多选择几个院校进行备考,一般而言,选择4-5个院校比较合适,这几个院校选择应该注意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比如可以选择北大、南开,首师大、中财,矿大、地大等三个档次的院校。

因为只要是211或者双一流的院校的博士,对于你以后进入高校任教或者从事相关的工作是太大影响的。

切记孤注一掷的之报考一个院校。

此外,很多考生问考博辅导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对于考博而言,最重要的是三点:第一,考博信息,即考博院校和考博侧重点的选择问题,这点一般的考生很难完全了解,因为很多院校考博信息并不对外公开,但是咱们经过12年的辅导经验,很多内容是比较了解的;第二,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这点一般的考生可能很难独立完成,尤其是研究计划,因为研究计划既需要和所报考导师相关,也需要和自己本硕专业相关,这点都在咱们的辅导之内;第三,专业课考试范围和考试侧重点,这点也很重要。

人大考博交流q 群:6147_00916二、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参考书文艺学:马新国《西方文论史》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览》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文论词典,重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韦勒克《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王先霈《文学理论导引》刘勇《文学理论新编》阎嘉《文学理论基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概论》胡明扬、沈阳、贺阳语文出版社《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陈传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黄晋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新闻学理论(最新版)

新闻学理论(最新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材料说明:本复习材料根据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传播考研的考试大纲、参考书目以及历年真题需要编写而成。

前十章为陈霖编写的《新闻学概论》参考书目笔记,后四章则是根据考研试题要求,综合整理而成与考试中的新闻实务以及新闻评论写作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供考生参考,以便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

第一章新闻的定义一、本章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新闻的起源、什么是新闻、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以及新闻包括哪些种类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新闻学理论中最最基本的知识,知识点并不是特别多,但整体上较为琐碎。

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涉及本章中的主要知识点集中在新闻的定义、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以及新闻的种类上。

其中考察名词解释的概率稍大,其次是简答题,论述题较难考察。

在复习时,建议考上熟记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如新闻、信息、香农、控制论以及新闻杂志这类直接给出概念的名词。

其次是宏观的记忆,如新闻包括哪些种类,这类问题容易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本章知识框架图新闻的起源:新闻欲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新闻与信息信息: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从新闻报道的按事实发生状态来分事件属性来分按所报事实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按新闻反映的社会生活领域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分类从新闻的报道形式来分报纸媒介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从新闻产生的效应的角度来区分硬新闻(纯新闻)软新闻客观性新闻从新闻传播者处理事实的方式来看调查性新闻解释性新闻三、本章考点与解析(一)新闻的起源★★1、新闻源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人类原始社会就开始了。

人类最初生活方式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集群而居。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产工具的简陋决定了人无法单个生存,人在采集,狩猎和战争这样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性活动中,必然需要随时了解并交流外部信息,以便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新闻传播活动由此而形成。

2、新闻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二)新闻的定义★★★1、新闻的定义(1)汉语里的“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尉迟枢写过的一本叫《南楚新闻》一书中。

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工作基本业务规范【圣才出品】

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工作基本业务规范【圣才出品】

第七章新闻工作基本业务规范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1)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特有优势新闻是公众关心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

在事实和新闻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

①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一旦失实,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基本条件,也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②真实还是新闻特有的优势所在。

正是靠着这种优势,它才能起到说服和教育群众、引导和影响舆论、指导和推动工作、服务于各项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真实性是新闻传媒普遍提倡和遵循的原则真实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的决定性作用,使得它成为新闻报道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真实性自然也就成为一切新闻媒介普遍提倡和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世界上,大凡新闻机构在此问题上均有共识。

它们几乎都把真实性作为自己新闻报道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和所遵循的首要原则。

2.新闻真实性的一般要求(1)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实质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实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一般要求新闻真实性作为新闻工作的一项普遍性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完全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和报道事物。

在具体运用和操作中,必须严格做到以下几点:①基本要素准确无误。

②引用材料准确可靠。

③背景材料全面真实。

④综合概括符合实际。

⑤解释评述实事求是。

3.严防新闻失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1)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

新闻失实一般分为两类:①故意失实通常是指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失实。

新闻理论新编第二版-第二章

新闻理论新编第二版-第二章

第二节 新闻的舆论属性
三、认识新闻舆论属性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功用
认识新闻的舆论属性,有助于新闻媒体利用自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 优势更好地发挥舆论的功用。 首先,新闻媒体可以利用和发挥舆论的反映功能,加强舆情调查。 其次,新闻媒体可以利用和发挥舆论的宣泄功能,提供社会对话、协
➢ (2)舆论客体(即被公众议论的对象),为“问题” (或“事态”等); ➢ (3)舆论主体对舆论客体的判断,常表述为“意见”(或“看法”、“观点”
等)。
在综合比较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教材对舆论作如下界定:舆论是人 们对其所关注的某一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
第二节 新闻的舆论属性
一、舆论的含义及功能
第三节 新闻的宣传属性
(一)宣传的含义
“宣传”
“宣传”,按中文词义,“宣”有宣达之意, 即公开表达、散布,“传”指的是传递、传 播。在英语和俄语中,“宣传”分别为pro paganda和Прапаганда。它们都是由 拉丁语词根propaso演变而来的,其本 意是发布、传播,或“使其延展于空间”。
1. 反映功能
2. 报知功能
(二)信息 的功能
3. 预示功能
4. 指导功能
第一节 新闻的信息属性
二、信息与新闻的关系
(一)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新闻的相同之处
1. 信息和新闻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表述 2. 信息和新闻都有利于减少接受者对事理认知上的不确定性 3. 信息和新闻都讲求真实和准确
4. 信息和新闻都是可传递的
如前所述,舆论表现为社会上利益关系相近的人们对其所关注的 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既然如此,舆论就是多样化的,其中必然 会含有各类舆论主体根据其利益诉求所表达的舆论。因而,舆论 也就不可能总是正确的、正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及历史传统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践行“三贴近”原则的历史传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办 《新莱茵报》期间
列宁是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原理与俄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1942年4月1日, 《解放日报》
1945年10月11 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 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 新华日报》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 及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一)贴近实际 把回答与解决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提出的重大问题作为新闻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部 署和推进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新闻工作更加具体实 在,扎实深入。 贴近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形成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而不能超越阶 段,把脱离实际的说教强加于人。 贴近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 场,要坚持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不能只求场面上的轰轰 烈烈,搞形式主义的东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 及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三)贴近群众 “贴近群众”的核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切 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忠实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具体内容包括:
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 众之所需,充分反映群众的呼声,体现群众的意愿,满足群 众的需求,把握群众的脉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 的话,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 及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实践意义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和政府 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也是新闻工作的历史传统。 然而,在今天,将其放在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背景贴近”原则的内涵 及实践意义
深入生活
熟悉生活
引导生活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基本 要求 二、坚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
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是 坚持“贴近群众”原则的基本要求。 新闻媒体担负着反映和报道人民群 众劳动生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需 求的任务。要把 人民群众的劳动业绩、创造智慧和 理想追求,把他们的生活需要、困 难疾苦和愿望要求, 及时、充分、准确地反映和报道出 来,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群 众,服务群众,依靠 群众
(二)坚持“三贴近”是保持新闻工作党性,维护新闻真实性 的重要保障 (三)坚持“三贴近”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 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三贴近”原则的基 本要求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基本 要求 一、坚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
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 际是坚持“贴近实际”原则的 基本要求。 新闻媒体担负着反映和报道实 际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服务的任务。要把当下国家全 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发展的实际状况,及时、充分、 准确地反映和报道出来,就需 要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实际, 了解实际,研究实际
THANKS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三贴近”,即“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群 众”,是党中央在贯彻中 共十六大精神,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过程中向新闻界提出 的一项工作原则。
“三贴近”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及历史传统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2003年3月,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关 于如何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问题时指出: “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 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 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 工作大局服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及历史传统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三贴近”原则体现了新闻工作的基本方向,概括了新闻工作 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指出了做好新闻工作的有效途径。因此可 以说,它是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中的核心 内容,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最新体现。 坚持“三贴近”是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坚持“三贴近”,新闻媒体才能更好 地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反映者和宣传者、先进文化前进 方向的弘扬者和传承者、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 者。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及历史传统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2003年3月,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关 于如何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问题时指出: “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 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 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 工作大局服务。”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 及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二)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核心,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作为新闻工作的源泉, 坚持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体现新闻工作价值, 完成新闻工作使命。具体内容包括:
实际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深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 解决具体矛盾;积极、主动地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服务生 活,引导生活。
三贴 近
贴近 群众 贴近 生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 及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一)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的核心,就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 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内容包括: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阶段经济、政 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具体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 客观现实,真实地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近年来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三贴近”原则的内 涵及实践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 及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贴近 实际
“三贴近”原则从其源头上看,涉 及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和群众工作路线,内涵极其丰富。 下面根据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 关于“三贴近”原则的最新阐释, 概括其含义。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的“三贴近”原则
目录
•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
•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
贴近”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近”原则的由来及历史传

第一节
第二节
•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三贴近”原则的内
涵及实践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三贴近”原则的由 来及历史传统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及历史传统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及历史传统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由来
新闻工作的群众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意识、群众观念及群众 工作路线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反映和体现,它是新闻工作的一 项重要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是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又 是人民的新闻事业,它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人民群众并且直接 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来完成。 属于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 性原则的特定含义及其显著特征,也是新闻工作“三贴近”原 则的理论基础和必然要求。
深入群众
服务群众
依靠群众
本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与群众性原则的关系? P190-P192 2. 如何理解“三贴近”原则的内涵? P195 3. 请谈谈坚持“三贴近”与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P196
本章思考题
4. 你如何看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意义? P199-P201 5. 为什么说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是坚持“贴近群众”原则 的基本要求? P202-P203
深入实际
了解实际
研究实际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基本 要求 二、坚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引导生活
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引导生 活是坚持“贴近生活”原则的 基本要求。 新闻媒体担负着反映和报道现 实生活的任务。要把火热的现 实生活,把我国社会丰富 多彩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及时、 充分、准确地反映和报道出 来,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坚持深 入生活,熟悉生活,引导生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 及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三)贴近群众 重视群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新闻传播,不能把群众仅仅当成被动接受的对象;关注群众 的切身利益,一切工作都须着眼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 事、多办事。 重视群众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普 及和提高结合起来,努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 及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二)贴近生活 把新闻工作的着眼点对准火热的现实生活,对准人民群众的 生活实际;
以生活为源泉,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
跟上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反映生活 变化的新面貌,解决生活变化的新问题,满足群众精神文化 生活的新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