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
引起。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发生与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调理脾胃,调畅气血,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首先,调整饮食习惯。胃脘痛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饥过饱,保持饮食的平衡。
其次,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胃脘痛。因此,胃脘痛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再次,中药调理。中医治疗胃脘痛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香附、白术、陈皮、山药等,这些中药具有健脾益胃、调畅气血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胃脘痛症状。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针灸可以调畅经络、活血
化瘀,推拿可以舒经活络、调理脾胃,从而达到缓解胃脘痛的效果。
总之,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调理情志、中药调理
和中医疗法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疼痛、调理脾胃的目的。希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视饮食和情志的调理,积极配合中医治疗,早日康复。
中医科胃脘痛护理方案
医院中医科护理方案学习记录
学习内容: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
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1、概念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2、临床表现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3、临证护理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4)呕血,黑便者,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6、并发症护理
1)胃出血:胃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镇静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病人出现呕血时,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及时清理口腔内容物。病人出现呕血或黑便,应马上停止进食或饮水。
2)胃溃疡:活动性溃疡或大便潜血阳性病人应卧床休息1~2周,病情较轻者注意劳逸结合。指导病人有规律的进餐,提倡少量多餐。避
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及饮料,以清淡饮食为主。定期测量体重、监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营养指标。
7、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8、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二)饮食指导
5.脾胃虚寒证:进食温中健脾的食物,如猪肚、鱼肉、 羊肉、鸡肉、桂圆、大枣、莲子、生姜等。食疗方: 桂圆糯米粥等。 6.胃阴不足证:进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蛋类、莲子、 山药、白扁豆、百合、大枣、薏苡仁、枸杞等。忌油 炸食物、羊肉、狗肉、酒类等助火之品。食疗方:山 药百合大枣粥、山药枸杞薏米粥等。 7.胃络瘀阻证:进食活血祛瘀食物,如桃仁、山楂、 大枣、赤小豆、生姜等。忌粗糙、坚硬、油炸、厚味 之品,忌食生冷性寒之物。食疗方:大枣赤豆莲藕粥 等。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定时进食、少量、 多餐为原则;宜细嚼、慢咽,减少对胃粘膜的 刺激;忌食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生冷之 品,戒烟酒、浓茶、咖啡。 (三)情志调理
(一)生活起居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五、护理难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 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 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3.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是由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该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常见,以胃脘疼痛为主证,兼见胃脘部痞子满、嗳气、吐酸、纳呆、大便不调等症,并易反复发作。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等疾病,当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辩证施护。
一、临床表现
1、胃脘部胀满、胀闷
2、吐酸
3、納呆
4、胁痛腹胀
二、病因
外邪犯胃寒湿暑邪,侵袭胃腑饮食伤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素体脾虚正气不足,胃失温养
三、治疗方法
理气和胃调理脾胃功能止痛梳理中焦气机
四、中医护理方案
1、临症护理
1.1寒邪客胃:
1.1.1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质、开始时间、程度、伴随症状、规律性诱发因素以及疼痛的发展过程,并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1.1.2 疼痛发作时,在局部用热水袋温熨,以散寒通脉,或饮生姜红糖汤,散寒止痛。另外也可辅助温热疗法,如拔火罐、药熨。熏蒸、灸疗等;
1.1.3 寒邪偏重者,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避风寒,多加衣被,防止外感,注意休息,不妄过劳。
1.2食滞肠胃
1.2.1控制饮食,剧痛时,暂予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进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以宽中和胃消食之品为宜,禁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忌酒。病愈后要饮食节制,不暴饮暴食。
1.2.2胃脘胀满疼痛欲呕吐者,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缓解胃痛。
1.2.3保持大便通畅,给宿食以出路,有利于胃痛的缓解,便秘者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大黄粉3~5克冲服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 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 诱发或加重,暧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 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 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 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 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 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 易
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 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 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 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 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 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亠、(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 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 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
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 戒烟酒。 一,4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是指位于胃脘的疼痛感,通常由于胃黏膜受损或者消化系统其
他问题引起。中医认为胃脘痛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可以采取中医护理方
案进行治疗。
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食疗、针灸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这些
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一、中药调理
1.草果白术汤
草果、白术分别为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中草药,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将草果、白术各适量煎煮服用,可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2.半夏泻心汤
半夏具有消滞化痰、健脾胃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伴有消化不良、呕
吐等症状。将半夏、甘草、黄连、泽泻、木香等药材煎煮服用,可以改善
胃脘痛的症状。
3.人参黄耆汤
人参、黄耆分别为补气、健脾胃的中草药,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脾气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将人参、黄耆、白术、茯苓等药材煎煮服用,可以
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脘痛的症状。
二、食疗
1.黄精炖猪心
黄精具有滋阴养胃的功效,适用于胃脘痛伴有阴虚的症状。将黄精、猪心适量炖煮,可以改善胃脘痛的症状。
2.粳米粥
粳米具有健胃益脾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脾胃虚弱的症状。将粳米煮成粥,可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3.菊花薄荷茶
菊花、薄荷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伴有口渴、目赤等症状。将菊花、薄荷泡水饮用,可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三、针灸
1.穴位选择
主要选择中医经典穴位,如足三里、关元、中脘、神阙等穴位。
2.针灸方法
选择适量的针刺时间和刺激程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综上所述,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食疗、针灸等多种方法。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同时,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胃脘痛的重要措施。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胃脘痛患者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医护理措施如针灸、 拔罐、推拿、中药敷贴等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症状;西医的药物治疗则可以针对 病因进行治疗,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局限
然而,中西医结合护理也存在一些局限。中医护理操作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 ,且部分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同时,部分患者可能对中医护理操作存在 疑虑或不信任,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胃脘痛与中医体质
01
02
03
体质分类
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类 ,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感 性不同。
调整体质
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采 用相应的调理方法和护理 措施,改善体质状况。
预防复发
通过对患者体质的长期调 理,提高患者抵抗力,预 防胃脘痛的复发。
03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法
中药护理
口服中药
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或成药,如逍遥 散、理中丸等。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概述 • 胃脘痛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法 • 胃脘痛中医护理应用 • 胃脘痛中医护理注意事项 • 胃脘痛中医护理展望
01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概述
定义与特点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中医科胃脘痛护理常规
中医科胃脘痛护理常规
胃脘痛又称胃痛,就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得疾病。多由忧思郁怒、或饮食劳倦损伤所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现代医学中得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脾胃肺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室内保持适宜得温度、湿度,虚寒型胃痛注意保暖。
三、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四、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生活规律。
五、观察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与寒热饮食得关系,注意呕吐物与大便得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做好记录,诊断不明者禁用麻醉止痛剂。如观察到以下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医护协助处理:
1、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
2、呕吐或黑便,兼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大无根。
六、临证(症)护理:
1、食滞胃痛,可禁食6一12个小时,缓解后渐给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用探吐法催吐。
2、虚寒型胃痛,可热敷、药熨胃脘部,或艾灸中脘、足三里、神厥穴以温中止痛。
3、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
七、中药汤剂一般温服。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汤剂宜热服。
八、饮食宜软,少渣易消化,少食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咖啡,禁辛辣肥甘与雍滞气机得南瓜、甘薯、土豆等。
九、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
1、告知患者与家属本病得相关知识,学会控制疼痛得简单方法。
2、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3、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尤其就是胃脘部。
4、畅情志,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中医对胃脘痛的常见护理问题
中医对胃脘痛的常见护理问题
介绍
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中医认为胃脘痛多是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当、情绪紧张等原因引起的。中医对胃脘痛的护理主要包括调理脾胃、调节饮食、舒缓情绪等方面。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对胃脘痛的常见护理问题。
脾胃虚弱的护理
饮食调理
1.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加重胃脘痛
症状。
2.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促
进消化吸收。
3.增加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肉、鱼类等,有助于修复受损
的胃黏膜。
4.食用温热食物:避免冷饮、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胃部,损伤阳气。
调节作息
1.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进食,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提升脾
胃功能。
2.睡眠充足: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中药调理
1.补益脾胃药物: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中药,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改
善胃脘痛症状。
2.调理气血药物:可选用当归、川芎、熟地等中药,有助于调节气血,改善胃
脘痛。
饮食调节
忌口食物
1.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容易刺激胃部,加重胃脘痛症状。
2.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煎炸食物等,容易加重胃部负担,引起胃脘痛。
3.酸性食物:如柠檬、醋等,容易刺激胃黏膜,加重胃脘痛。
宜吃食物
1.温热食物:如煮熟的蔬菜、煮粥等,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
2.轻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
3.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胃脘痛。
舒缓情绪
放松身心
1.深呼吸: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舒缓胃脘痛症状。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胃脘痛的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1.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淤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或大便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
。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
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二)脾胃气虚证:
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三)脾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四)肝胃郁热证:
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五)胃阴不足证:
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
1 / 11
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
。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
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三)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忌生冷饮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
4、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
7、遵医嘱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8、遵医嘱低频脉冲电治疗,取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药熨法:温度保持在60~70℃,不宜过高,以免灼伤(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制定推荐食谱,改变以往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定时进食、少量、多餐为原则;宜细嚼、慢咽,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忌食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生冷之品,戒烟酒、浓茶、咖啡。
1、肝胃气滞证:进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香橼、佛手、山楂、桃仁、山药、萝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食疗方:金桔山药粟米粥等。
2、肝胃郁热证:进食疏肝清热的食物,如栀子、杏仁、薏苡仁、莲子、菊花等。食疗方:菊花饮等。
3、脾胃湿热证: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如荸荠、百合、马齿苋、赤小豆等。食疗方:赤豆粥等。
4、脾胃气虚证:进食补中健胃的食物,如鸡蛋、瘦猪肉、羊肉、大枣、桂圆、白扁豆、山药、茯苓。食疗方:莲子山药粥等。
5、脾胃虚寒证:进食温中健脾的食物,如猪肚、鱼肉、羊肉、鸡肉、桂圆、大枣、莲子、生姜等。食疗方:桂圆糯米粥等。
6、胃阴不足证:进食健脾与胃的食物,如蛋类、莲子、山药、白扁豆、百合、大枣、薏苡仁、枸杞等。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酒类等助火之品。食疗方:山药百合大枣粥、山药枸杞薏米粥等。
7、胃络瘀阻证:进食活血祛瘀食物,如桃仁、山楂、大枣、赤小豆、生姜等。忌粗糙、坚硬、油炸、厚味之品,忌食生冷性寒之物。食疗方:大枣赤豆莲藕粥等。
(三)情志调理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5、指导患者与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与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