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页仅供浏览参考,具体内容下载后可见。

无需排版,直接打印即可。(包括教师版和学生版)

·课题: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杜甫生平,知人论世。

2.赏析作品:《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理解诗中思想情感。

3.通过《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对比鉴赏,感悟意境营造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二.知识链接

1.生平简介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2.写作背景

《蜀相》(760年)、《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763年。

760年,杜甫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得以定居成都;765年,严武病逝,无所依靠的杜甫被迫离开成都,全家栖居在长江边的一艘小船上,依靠接济度日;在夔州寓居两年;“安史之乱”结束后,时局又陷入军阀连年混战的内忧中,对外又得面临吐蕃对蜀地的不断侵袭,期间,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一系列不好的消息加深了杜甫思乡之情,决意北上返家,但又由于经济拮据,流落湖南岳阳。

三.作品赏析(请把笔记做在课文空白处!)

1.结合“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和相关诗句,分别概括出《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和《阁夜》的思想情感。(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2.在《蜀相》中,

3.《阁夜》的感情基调在“悲”的基础上,还有这与其他三首诗不同的意蕴,你能从具体的诗句中读出来吗?请结合“生平简介”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感受。

4.在《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中,

四、学以致用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课题: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导学练编号:zggdshg-1主备人:邓海云审核人:高二教研组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杜甫生平,知人论世。

2.赏析作品:《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理解诗中思想情感。

3.通过《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对比鉴赏,感悟意境营造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二.知识链接

1.生平简介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在游历中与李白、高适结下深厚友谊。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在应试落第后以献赋投赠的方式寻求提携,不得,但对时政黑暗和权贵奢靡有了深刻认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千古流传。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在前往四川效力君王的途中被俘,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而被释放。其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担任左拾遗。又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一再溃败的战局和动荡的时势成了“三吏”、“三别”的不朽作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逃难,投靠好友严武,在四川暂得安稳,严武病逝后,他被迫在长江漂流南下,最后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期。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忧国忧民始终贯穿着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2.写作背景

《蜀相》(760年)、《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763年。

760年,杜甫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得以定居成都;765年,严武病逝,无所依靠的杜甫被迫离开成都,全家栖居在长江边的一艘小船上,依靠接济度日;在夔州寓居两年;“安史之乱”结束后,时局又陷入军阀连年混战的内忧中,对外又得面临吐蕃对蜀地的不断侵袭,期间,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一系列不好的消息加深了杜甫思乡之情,决意北上返家,但又由于经济拮据,流落湖南岳阳。

三.作品赏析(请把笔记做在课文空白处!)

1.结合“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和相关诗句,分别概括出《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和《阁夜》的思想情感。(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蜀相》(760年)是诗人游览武侯祠时的咏史怀古之作。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同时也是诗人忠君爱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叹的写照。

《登岳阳楼》(768年)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不由发出由衷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孤寂老病,国家连年战乱不止,又不免感慨万千,抒发

《旅夜书怀》(765年)描绘的是诗人无奈离开夔州后流落途中所见的夜月孤舟图,广阔的原野和汹涌的江流令诗人百感交集;颈联正话反说,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的忧愤,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抒写孤苦伶仃的凄怆之情。

《阁夜》(766年)所写的是诗人流寓夔州的所见所闻,壮丽的峡江夜景和残酷的战乱动荡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诗人陷入忧国忧民的悲恸之中,尾联的“终黄土”和“漫寂寥”的自我宽慰并非诗人真实内心写照,只是难以改变现状的无奈之辞。

2.在《蜀相》(760年)中,武侯祠四周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对抒情有什么帮助?

清幽僻静的环境,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下文抒发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做铺垫。

3.《阁夜》(766年)的感情基调在“悲”的基础上,还有这与其他三首诗不同的意蕴,你能从具体的诗句中读出来吗?请结合“生平简介”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感受。

《阁夜》写于766年的冬季,尽管“安史之乱”结束了,但时局处于军阀连年混战的的内忧和吐蕃不断侵袭蜀地的外患中;期间,诗人不得不面对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的现实。

颔联和颈联主要通过场景描写呈现了军阀混战和外族觊觎之内忧外患,通过“鼓角声”和“哭千家”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军阀内战不休所造成的生灵涂炭之惨状,又以“夷歌数处”点明了内忧未休,外患暗涌的严峻时局;为水深火热中的天下苍生而悲恸,对为一己私欲罔顾天下的军阀而愤慨。

尾联的“终黄土”和“漫寂寥”是将动荡时局和个人际遇相比较,感慨“人事音书”虽然令人悲伤,但在战乱纷争的现实面前,这种悲伤谈不上什么意义了;进一步凸显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在《登岳阳楼》(768年)和《旅夜书怀》(765年)中,诗人是怎样的形象?作品是怎样塑造和突出这一形象?

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以次要事物陪衬出主要事物的特征,分正衬和反衬。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木砧。——《秋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