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课
• 孔子要我们“近取譬”,就是近取自己作比方, 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之方”就是实 践仁的方法。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含义,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 不想做的,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 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 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这两句话都是要 表达“多考虑别人感受,多站在别人的立场 来考虑问题”的意思,但是,我不想要的也 不强加于你相对容易做到,把我想要的先给 你,却是难了许多。所以,“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相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更难做到。
所以,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一个人对其家人的态度来
推断他对别人的态度,要是他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我们就不相 信他这个人会对别人好,更不可能相信他会有好的个人品质。
所以爱人首先得爱自己,爱家人, 当然,孔子所说的爱人,
此处的人指的是所有的人,只有从“亲亲”扩大至“爱人”方才 完成了对于“仁”的建构,比如帝王实行仁政,就是爱惜百姓, 君子行事求仁,就是要懂得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人。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 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 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 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 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经营)产业。他们以学习儒 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 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这个使命何等伟大, 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 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所以,曾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 因为肩上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所以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坚韧的品质, 才能担负起这样艰巨而伟大的使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讨、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什么是仁——怎样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法:诵读、启发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性格,我们总喜欢坚守甚至张扬自己的个性,可是,人又是社会性的,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那么,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融洽相处、和谐共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课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三、诵读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再读文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0分钟)3、目标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皋陶(gāo yáo)弘(hóng)毅枉(wǎng)(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问知。

子曰:"知人。

" “知”通“智”②举直错诸枉“错”通“措”③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④知者利仁“知”通“智”(3)解释下列名中加点字的含义①天下归.仁赞许②为仁由.己靠③请问其目.条目、详情④回虽不敏.资质愚钝⑤请事.斯语矣实行⑥尧舜其犹病.诸担忧⑦能近取譬.比方..⑧士不可以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⑨死而后已.停止⑩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4)翻译下列句子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⑤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四、探究下列问题1、文章中有哪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有哪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结合文中关键词句回答)?明确:有四个弟子向孔子问“仁”,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而孔子和曾子两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师:我想向同学们请教成语“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谁能帮助我?王林:这个词的意思是“向别人请教问题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朱姝:应该是“不把向别人请教问题当作一种耻辱”。

鲍迪:“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师:谢谢大家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我觉得鲍迪的解释好像更准确一些。

你们说我刚才的做法算不耻下问吗?生(齐答):算!师:那你们知道“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最先是谁说出来的吗?多数学生:孔子!师:你们怎么知道是孔子呢?是知道我今天要讲《十则》猜测的,还是以前就知道?多数学生:以前就知道!师:同学们真不错。

看来今天这节课很容易上好了,因为你们对孔子并不陌生。

你到底知道孔子多少呢?谁有这方面的知识,请告诉我和同学们。

黄哲: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师:说的不错,但你说话好像没有逗号哟,说话要有停顿,对不对?皮亚捷:孔子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

师:哦,也就是说这个老头儿如果活到现在的话应该有二千五百多岁了!鲁阳:孔子有一本书叫《论语》。

师:鲁阳刚才这种说法正确吗?(学生没有反应过来)他说孔子有一本书叫《论语》,也就是孔子写了这本书,这种说法对吗?林姗姗:不对。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并不是孔子写的。

师:那《论语》是谁写的呢?林姗姗: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师:说的不错,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整理编辑的。

你们还知道有关《论语》的哪些知识吗?李思:《论语》共有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师:同学们对孔子和《论语》真的了解不少。

现在老师还给大家补充一点,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干什么的?少数学生:是老师。

师:对,谭老师跟孔子还是同行呢!孔子之所以得到这么高的荣誉,是因为他在教育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提出了很多经典的有价值的理论,《论语》这部书也成了“五四”运动以前两千多年来学童的必读书,并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七年级政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政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湘教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小军和小明是同桌,一次数学测试的试卷发 下来了,小军考了62分,他急忙问小明考了多少, 小明没有告诉他。
课间时间,小军偷偷看了小明的试卷,原来 他 只 考 了 58 分 。 小 军 于 是 很 骄 傲 的 对 小 明 说 : “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
这时,科代表小敏对小军说:“真是给你一 点阳光就灿烂,给你一滴雨滴就滋润,我考了95 分,你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
;数码快印 数码快印
;

,像鼠群,人生像仓库。 空间被它霸占,时间被它噬碎,心力被它耗尽。 表面上,人人参与社会机器的庞大运转,但无一是主人,皆奴婢和下人。我们越来越成为自己工具的工具了。 我们的课程太多,作业太重。 我们无休止地准备生活,然而生活迟迟没有开始。 像一个永远留级的学生, 等不来毕业,等不到卸下书包的那一天。 现代人死于累,死于心绞痛,死于童年的消逝。 谁设计了这样的生活?谁捏造了这样的共识? 想想古代,那会儿灵魂和肉体多轻盈啊。无论时间、空间,都有辽阔的场子、足够的宽松和僻静。古代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收养了一大帮精神松弛的人, 比如真正的游手好闲者,真正的隐士和散人,且总有生动山林,供之随心所欲使唤。 何谓自由? 我觉得,大概即一个人能决定哪些事和自己有关或无关。 蟋蟀入我床下纪念虫鸣文化 ? 夜晚,虫子在吹口哨。而世间,人在大声争吵,乃至什么也听 不见。 题记 1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诗经》无处不充满对光阴的警觉与热爱,提醒同胞惜时和勤勉,比如这首《唐风·蟋蟀》,即在冲人喊:蟋蟀已跑你屋里了,天凉好个秋,赶紧寻乐吧,别磨磨蹭蹭啊。 蟋蟀躯微,入室难见,但可聆察。所以,虫鸣的意义在于醒耳,耳醒则心苏。 在我眼里,史上 最伟大的田园诗要属《豳风·七月》,它不仅是一年农事的全景画,且是一部旷野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案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案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案例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他人采取同样的态度和行为,正如我们希望他人对待我们一样。

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的小事。

比如,在公共场合,我们总是希望他人能够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因为这样会扰乱他人的休息或工作。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就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一些基本的礼貌和行为规范,比如说排队、不随地吐痰等。

如果我们希望他人尊重我们,那么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

其次,这个道理也可以在工作中得到体现。

比如,作为一个员工,我们希望领导能够公平对待我们,给予我们应有的权利和尊重。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成为了领导,却对下属不公平对待,那就是违背了这个道理。

同样的,我们也希望同事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但如果自己却对同事冷漠或排斥,也是不应该的。

再者,这个道理也可以在国际关系中得到应用。

比如,我们希望其他国家尊重我们的领土和主权,不干涉我们的内政。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却侵犯了其他国家的领土和主权,那就是违背了这个道理。

同样的,我们也希望其他国家能够与我们平等相待,不搞霸权主义,那么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又非常重要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个道理,不仅要求他人对我们友善、尊重,更要自己率先做到对他人友善、尊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希望我们都能够牢记这个道理,用行动来诠释它的价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

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7)问知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文言句式:(1)何谓也宾语前置句(2)选于众状语后置句(3)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4)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翻译: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2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评析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练习法,知识迁移法。

一复习与巩固(提问)1、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2)为仁由己(3)请问其目(4)回虽不敏(5)请事斯语矣(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7)尧舜其犹病诸(8)能近取譬(9)死而后已(10)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

子曰:"知人。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2)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特殊句式:1、仁以为己任。

2、何谓也?3、选于众回顾学过的文言知识,找出同类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宾语前置句1 沛公安在?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何罪之有4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使动用法1 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2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3 :生乎吾前,状语后置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2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二集体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

明确1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一课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一课时

安边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导学稿执笔人:冯小梅总第课时备课组长签字:包级领导签字:班:组:学生:上课时间:集体备课个人空间一、课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一课时二、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三、教学过程【自主预习】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

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

“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1、初读,理清字音樊迟_______ 皋陶_______ 弘毅_______ 枉_______2、再读声情并茂。

3、梳理字词,初步感知【合作探究】问题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

(尽量使用实例)问题2----翻译选文1,重点理解“克己复礼为仁。

”问题3----翻译选文2 ,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4----翻译选文4,重点理解其“恕”乎?问题5----翻译选文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检测训练】问题1---一完成练习册12页预习自查1【对接高考】问题1---一完成练习册12页预习自查2【拓展延伸】问题1----什么《论语》里的仁爱之道?反思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案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案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愤怒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也正是我们自己不愿意遭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会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这句古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隐私的案例。

有一次,小明无意中看到了同事小李的手机短信,里面有一些私人的信息。

小明觉得很好奇,于是开始向其他同事透露这些私密信息。

后来,小李得知了这件事情,感到非常生气和伤心。

如果小明在看到这些信息后能够尊重小李的隐私,不去泄露给其他人,那么他也不会希望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因此他就不应该做出这样的行为。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诚信的案例。

某天,小张向小王借了一本书,约定一个月后归还。

可是一个月后,小张却找各种理由推迟归还书籍,最后甚至忘记了这件事情。

小王多次催促,但小张却置若罔闻。

如果小张在借书时就能够认真对待这件事情,按时归还书籍,那么他也不会希望自己借书时遭遇到这样的情况,因此他就不应该对小王做出这样的行为。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尊重的案例。

在公共场合,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大声喧哗、不注意言行举止的情况。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到他人的心情,也违反了公共秩序。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的感受,那么我们也不会希望自己在公共场合受到这样的干扰,因此我们就不应该对他人做出这样的行为。

综上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为准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牢记这句话,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课题组织形式XXX《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课时1第1课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知识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XXX对“仁”的观点。

教学目标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情感目标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翻译重点选段,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

理解XXX理想人格的核心“仁”,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释义法、诵读法、探究法、举例应用法(1)课前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不理解的字句,找教学准备出疑难问题;2)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论语》及XXX的介绍。

教材版本教学过程教师举动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人是社会性的,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以是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进献,理应积极地入世。

可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每一个人都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从书中寻找答案吧!一部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的儒家经典,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地道,它的思想精华在今天是否还可以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内容学生举动投影1显示课题备课札记投影2XXX有自己的性情,那末,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和平相处二、知识梳理,解读选段一)感悟语言,享受语言投影3研究必备欢迎下载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全文一遍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3.教师点评师:XXX的学生都喜欢问问题,本课中涉及到几个学生?分别是谁呢?XXX:……师:XXX是有问必答呀。

在这六个学生当中,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或者说是领悟力不太高的是谁啊?XXX:……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XXX:……师:XXX真的是反应迟钝吗?XXX:……师:因为他在思考一个困难。

是甚么呀?XXX:……师:虽然我们不可以回到两千多年前往听XXX上课,但我们自己可以模仿一下其时的课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付淑博教学设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选修课文,作为精选的《论语》篇章,这篇选文阐释了儒家思想“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的含义,并阐释了“仁”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复习巩固必修教材中的高考文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还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懂得如何才是真正的爱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切磋,琢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篇选文的深刻含义。

二复习师:首先我们要对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大屏幕上老师打出了四道抢答题,同学们可以任选一道来作答。

生(张天一):选第二道。

师:请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大屏幕显示问题)《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生(张天一):是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和称为“四书”。

师:请同学们继续抢答,生(王阔):选第四道。

师: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见大屏幕)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生(王阔):所有加点字都可以翻译成“赞许、称赞”。

师:请同学们借助这道题,记住文言中很重要的“多词一义”现象。

师:请同学们继续抢答。

生(姜景明):选第一道。

师: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见大屏幕)(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2)怀王与诸将约.(3)为长安君约.车百乘(4)约.之以礼(5)约.而详生(姜景明):加点字的含义依次为(1)贫困(2)约定(3)置办(4)约束(5)简明师:请同学们借助这道题,记住文言中很重要的“一词多义”现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篇一:《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语文组:刘东丽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根底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孙叔敖的品格,进一步引出文题——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师生齐读,熟悉文本,找出本文的中心词——仁〔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思考问题。

A、“什么是仁〞B、“怎样才能到达仁〞C、“施仁后会如何〞3、文本解读:〔1〕学生发言,解决问题。

〔2〕教师点评、明确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到达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那么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方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启发、探究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共9个小节,就几句话,也没有几个文字,所以今天的课尽可能轻松。

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

预习了吗?生:预习了。

课文中都有谁?生:有孔子、颜渊、仲弓、樊迟、子夏、子贡、曾子。

他们什么关系?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孔丘老师的学生都爱问问题。

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学生生怕将来忘了,就把老师的话记下来,这叫语录体。

说白了就是孔子老师上课时同学们做的课堂笔记。

稍微整理了一下,就成了这旷世经典。

要不咱们同学们凑一块儿也整理整理,也弄一本书出来,就叫《论语2》。

玩笑归玩笑,不过我们至少能得出以下几点来,一是课堂笔记很重要。

二一个这不是同一堂课的笔记。

三、学生们问的是同一个话题,关于“仁”的话题。

四、老师没有标准答案。

二、为什么大家都赶着趟儿地问仁呢?当然,也并不是说弟子们不问别的问题,只是说大家在不同的时间里都问了什么是仁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都知道,那就是他们的老师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后人说:儒学即仁学,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认为,仁很重要。

请看孔老师的教诲:幻灯一(第9则)1、师读,然后请学生试译。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呢,可以做有利于仁的事。

2、串讲:前两句是说的就是不具备仁的精神的人。

约,就是困,贫困的意思。

孔子认为,不仁者穷了不行,富了也不行。

孔子还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贫时或是困厄之中就会胡作非为了。

富了也不行,为富不仁。

仁者则会安仁,我们要注意,仁者特点在一个“安”字。

安仁是安于仁,强调其静。

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两者有什么不同?仁是体,智是用;仁主静,智主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前者像山,后者像水,这是两者的不同。

仁者都很安分,穷也好,富也好,都安之若素。

3、齐读第9则。

看来,仁,真的非常重要。

孔老师的学生们,人家懂呀,所以纷纷地问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可是奇怪的是,同样在问仁的问题,老师的回答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吧,一则并非所有问题都有统一的答案,咱们初中时不是学过一篇课文叫《事物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吗。

另一点,孔老师的弟子不用参加高考,孔老师无压力呀。

这样的话,老师就不用根据大纲来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根据提问学生的个性来解答,这就叫因材施教。

咱们一起来看看孔老师是怎么因材施教的吧。

三、仁的内涵——爱人幻灯二(第3则第一行)1、先学最简单的吧。

话说樊迟同学某一天向老师问仁,孔老师如何答?——爱人。

学生解释爱人的意思。

2、真是一个简洁明了的回答。

所有的回答中,孔老师的这个答案用语最少,俩字。

而且我看了,樊同学多次提问,孔老师都是用很简单的话语作答。

这是为什么呢?先来看看樊迟。

樊迟(前515--?),小孔36岁。

名须,字子迟。

春秋末鲁国人。

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

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拜师,成为孔门72贤之一。

据说樊迟反应较为迟钝,孔子对他的回答简明易懂,可能是出于这一点考虑。

什么是仁呀?爱人,以仁爱之心对他人即可。

多简单,但是,越是简单的越容易是根本的,爱人者也正是仁的最根本的内涵。

3、仁就是爱人,都爱哪些人呢?不妨来看看仁的字形:从人从二,二者多也,很多人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

《中庸》里还有更为简洁的说法:“仁者,人也。

”仁就是拿人当人,就是爱人。

众多的人中首先当然是最亲近的人——父母,爱父母叫孝。

孔子有个学生叫有子,很有名,据说长得像孔子,又贤德,很受尊重。

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仁的根本说到底就是孝,一切的仁都是由孝开始,百善孝为先,仁的起点。

而仁又不单单是指孝,爱人嘛,父母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呢,仁的表现还在于对其他人的爱。

爱人的涵义既包括爱亲人,也包括爱众人。

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孔子称之为恕。

四、仁的内涵——恕幻灯三(第4则,第2则)1、齐读第4则。

2、子贡是孔老师得意门生之一。

端木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中华儒商的鼻祖。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贡提的问题有点意思。

他不是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而是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

我想,一个字总比一句话更简洁更具有概括性。

原来子贡是想向老师请教老师学问的最核心的内涵。

3、孔老师的问答是“恕”,却没回答是“仁”,为什么?看字形,恕就是如心,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问: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同学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指名学生回答。

引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思想的“恕”字比抽象宽泛的“仁”字更容易践行。

人家学生要的是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

仁爱在心中,恕却是融在每天具体的行动中。

仁是恕的内核,恕是仁的实践。

孔子对恕的注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希望子贡为政与经商的过程中能做到由己及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

4、孔老师还对另一位学生作过这样的教导。

幻灯第2则5、指名朗读,翻译,解词。

同样是问仁,孔老师对仲弓同学说的可比对樊迟同学说得话多得多。

不光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另加了几句。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学们感觉这口吻像是对什么身份的人所说的话?冉雍(公元前522--?),冉氏,名雍,字仲弓。

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二十九岁。

出身寒微。

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

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家族的总管,并曾向孔子问过政。

因为仲弓从政,加之他性格上不谦恭,对人不恭,为人不恕,孔对他解释仁时针对他的身份,前两句告诫他对人要恭敬厚道,要保持内心的真诚和谨慎。

6、小结:回答仲弓和子贡时孔子使用了同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阐明了仁的思想的核心——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7、分组读这两则。

五、仁的内涵——忠1、曾子对孔子仁的理解不是使用一个恕字,而是两个字——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宋代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这忠的思想在孔子教导子贡时明确阐释。

幻灯(第5则)2、学生读译。

3、子贡自己对于仁的理解在孔子看来要求太高。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要求难在何处呢?与儒家讲仁爱相似的是,墨家讲“兼爱”,基督教讲“博爱”,虽然都讲爱,但是很不相同。

墨家讲“兼爱”,就是对待陌生人要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要把陌生人当成父亲来爱。

墨家的学说在战国时很流行,除了墨家还有道家也很流行,孟子对这两家都很反感。

孟子说,道家一心为己,不为国家和君王服务,脱离君臣关系,这是无君;墨家讲兼爱,把陌生人当成父亲来爱,那么如何显出父亲的特殊性来,这是无父;无君无父,这是禽兽的行为。

可见儒家与墨家在如何爱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

基督教讲的“博爱”,非常类似墨家讲的兼爱。

据《圣经》记载,耶稣有一次在外传教,有人说,你母亲来了。

耶稣说,谁是我的母亲?接着又说,凡是遵行神的旨意的人,都是我的母亲。

这个故事其实是说,耶稣对待陌生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他是把陌生人当成母亲来爱的。

在孟子看来,这恐怕就是无母,也是禽兽行为。

也就是说,不论是墨家的兼爱,还是基督教的博爱,与儒家的仁爱,都有着重大的不同。

二者其实都是一种平等之爱,即对陌生人的爱和对父母亲的爱完全相同,不分先后,不分亲疏。

孔子或儒家讲的仁爱,是有先后之别、亲疏之分的,是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推广出去的,因而是一种等差之爱。

子贡所言与基督教墨家的思想类似,是一种无差别的爱。

虽然更伟大,但却更难实践,在孔子看来,这已然到了圣人的境界。

于是孔老师用了另两句来解释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忠。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内涵的恕是待人的态度和对自身的约束,而以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为内涵的忠则还包含了对行为的更高一些要求。

我不想要的也不强加于你相对容易做到,把我想要的先给你,却是难了许多。

4、齐读本则。

六、仁的内涵——克己复礼1、从孔子向樊迟解释的爱人到对仲弓子贡解释的恕再到忠,己经很清楚地阐明了仁的含义,而这些却都还停留在个人修养这一个方面,面对孔子第一大弟子颜渊的问仁,孔子的回答则明显不同。

颜渊即颜回,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04月25日辰),卒于鲁哀公十三年,享年39岁。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幻灯(第1则)2、齐读第1则,解释。

3、这里孔老师答案的关键词叫克己复礼。

克己嘛与前几则没多少区别,爱人忠恕都得克己。

关键在复礼。

礼是什么?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可见礼是和种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它具有社会属性。

为什么要用一个复字呢?因为到了孔子时代,礼乐崩塌社会失范,孔子对这位大弟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志向,振兴这个社会的礼乐制度。

孔老师说:能克制内心欲念,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那么就是仁,普天下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能不能做到就看你自己,看你有没有向仁之心。

4、幻灯(第6则)齐读。

颜回担心自己领悟不透呀,于是愿闻其详。

老师一组排比很有气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话一向简洁,此处却连用非礼,可不可以改改?改: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问:比一比,哪样说法好?孔子的话强调了什么?明确:原话强调了一个礼字,违背礼的一切的一切统统地摒弃,将非礼者驱离身边,驱离自己的家自己的邦国驱离地球一直驱至冥王星上去。

完全与非礼绝缘,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呀,对颜回真正是高标准严要求。

5、齐读第1则,并读第7、8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远中学高二年级张道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内涵。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