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迁移(湘教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二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二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二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二3. 授课时间:本节课的具体上课时间4. 教学时数:本节课的教学时数,如45分钟或1课时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解释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态度。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他们还对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有所了解,并能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普遍对地理学科感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人口迁移现象。

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从地理视角观察和解释问题。

此外,学生喜欢通过实际案例和图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倾向于合作学习和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

此外,在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学生可能对相关数据和政策缺乏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维和方法。

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应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图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讲授:首先,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原因。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

2. 案例研究:教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我国农民工迁移、国际难民迁移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迁徙【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人口迁徙的看法和分类。

2.研究人口迁徙的特色,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

3.正确认识人口迁徙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经过相关人口挪动的议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解析某一详细的人口迁徙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解析人口迁徙与人口挪动两个看法的关系,明确不一样地理看法的差别与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察看能力,解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解析人口迁徙的基来源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要素对人口迁徙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议论过程中,指引学生团结协作,勇敢表达、沟通,发展学生学会集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人口迁徙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联合生活实质,解说生活中的实质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看法对待生活。

2.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育学生高度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课要点难点】人口迁徙的看法、惹起人口迁徙的要素【教课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公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挪动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改动的原由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徙?③短期旅游、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铺买东西是不是人口迁徙提示:人口迁徙是指更改定居地时间为长久或永远,人口迁徙≠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 活动参加 ] 针对课本活动 1 判断能否为人口迁徙?各组议论,讲话人回答[ 展现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徙流动路线表示图②遍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今世人口迁徙[ 承转 ] ①②为国际人口迁徙[ 活动参加 ]针对课本活动,③为国内人口迁徙,引入人口迁徙的分类2 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徙,哪些为国内人口迁徙?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各组议论,讲话人回答[ 承转 ] 人口迁徙种类多种多样,惹起人口迁徙的原由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惹起人口迁徙的要素:[ 学生阅读] 课文第一、二段,回答以下问题:人口迁徙的基来源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人口迁移-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背景知识;–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了解中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趋势。

3.情感目标:–增强对人口迁移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人口迁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关注和认识;–提高关注人口迁移的能力和责任心。

二、教学重难点:1.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3.中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在课堂开始前,先放映一个人口迁移短片或宣传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其中的社会问题,唤起学生对此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指人们或家庭在一定时期内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居住和工作的活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迁移和农村迁移,城市迁移又可以分为城市内部迁移和城市间迁移,农村迁移又可以分为集体迁徙和个人流动。

(2)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经济的发展不均、就业机会的状况、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等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城市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城市迁移是指人们从乡村地区和其他城市向城市地区迁徙的活动。

城市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民工流动性强、城市化率上升、城乡差距扩大和社会问题增多等特点。

城市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4) 农村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农村迁移是指人们从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迁移的活动。

农村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民向城市迁移和农民之间的流动。

农村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更直接地产生了影响。

3. 真实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结合地图、图片等材料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因素、特点和影响。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_1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_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授课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人口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核心,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发展、人类居住地的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所以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本节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给出人口移的案例.
学生分析判断,并总结判断依据。
辨析人口迁移概念
总结:判断人口迁移的标准,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结合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举例说明。
案例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仍偏重于经验型。
2、长期受传统教学、考试制度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强
3、学生刚开始接触人文地理内容,学习方法尚未形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以及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统一是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
2.通过讨论,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3.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
提出问题:人口迁移的分类。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了解人口迁移都有哪些划分。

高一下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类型,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点。
2.分步教学,循序渐进: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环节,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3.多元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2)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人口迁移现象,增强现实体验。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关于人口迁移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拓展性,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5.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的人口政策,分析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切勿抄袭他人成果。
2.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时提交,确保作业质量。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人口迁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案例,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不少于500字,涉及地图、图表等分析工具。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主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的。

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和变化,像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展开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

另外高一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具体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三、课后反思:1、整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影响等核心知识点,以案例辅助讲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十.板书设计
1. 重点详细阐述
① 人口迁移的概念: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
② 人口迁移的影响: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③ 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户籍制度等。
④ 地理思维能力和人口观念的培养。
2.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 使用生动的图表、图片,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 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人口迁移的能力。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口迁移的知识点,掌握分析人口迁移的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学术文章: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学术论文,如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与社会政策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

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1.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XX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

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相关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培养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指人们①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1)国际迁移概念: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②_____的现象。

形式:③________;外籍工人流动;④________定居。

(2)国内迁移概念: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⑤________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形式:国家有组织的迁移、⑥________。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⑦________、土壤、⑧________、地形、⑨________。

2.经济因素(1)影响人口迁入率、⑩________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迁入率高。

经济落后地区:人口迁入率低。

(2)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3.政治因素: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战争等都会引起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答案:①变更定居地②定居③永久性移民④国际难民⑤行政区⑥自发迁移⑦气候⑧水源⑨资源⑩迁出率(二)合作探究1.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答案: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我国多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判断某种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篇一:《1.3 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走西口的视频和从古到今人口迁移的图片和材料,根据课程标准、考纲、学情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自学探究】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强调。

1、引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变化)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区域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全球人口数无影响由。

3、人口迁移分类:掌握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结合教材第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分组讨论:按人口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亦即人口城市化过程)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亦即逆城市化过程)(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清代,大批华北饥民为什么要“闯关东”?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为什么返乡回迁?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思考讨论: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推力: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人口的迁移(湘教版)教学设计

人口的迁移(湘教版)教学设计

人口的迁移(湘教版)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课程标准解读从课标表述的行为动词看,把握本条标准的重点在“举例”两个字上,特别注意课标在活动建议说法:运用本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迁移特点。

如果只是由老师讲述几条原因,是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原因的。

更无法完成课标所要达到的能力和情感目标。

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则可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

而结合实例有两种方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握。

三、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是并列关系。

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的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二)结构分析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的形式来引导教学,具体知识结构如下: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人口迁移概念分类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1.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能够区别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2.能够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 知道推拉理论,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图表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引出人口迁移的原因。

2. 通过书上的活动题,学生能够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3.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1.2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1.2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1、2课时【教材分析】《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的内容。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引起人口空间分布差异,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矛盾引起人口空间流动。

人口的空间流动对自然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 结合案例,探究中国和世界人口迁移方向。

2.综合思维:能够用各种事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 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掌握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

4.人地协调观:掌握世界人口迁移方向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人口迁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结合案例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学会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城乡为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方法及准备】学生通过结合学案自主预习,教学教案,PPT课件【教学过程】【预习清单】1.(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分类:①国际迁移②国内迁移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3)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4)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化。

【新课导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马老师家的迁移故事》,通过一则人口迁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人口迁移相关知识的兴趣。

【新知学习与探究】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一般规律,以及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人 口 总数 却 发 生 了变化 ,说 明 对 于一 个 国家 或 地 区来 说 ,人 口 对 练 习题 的讨 论 加 深 理 解 生 学 法指 导 .教 会 他 们 如
迁移 和 出生 、死亡 一 样 ,也 是人 口 变动 的主 要影 响 因素
何 阅读 教 材 内容
引导学生 阅读教 材 ,思考下列 问题 回答 :(_1)人 口增长有 哪两
流 动 行 为 根 据 人 口 迁 移 空 间 范 围 的 不 同 .人 口 迁 移 可 分 为
国 际 人 口 迁 移 和 国 内 人 口 迁 移 两 种 类 型

引 导 学 生讨 论 教 材 第 17页的 活 动 题 第 一 题 和 第 二 题
了解 了人 口迁 移 的 概 念 和 分 类 ,同 学 们 请 结 合 周 围 的具 体 情 多 角度 思 考 人 口 迁移 的 原 因 承 上 启 下 自然 引 出后 面
教 例 选 登
‘‘ 人 口迁 移 ”教 学设 计 (湘教 、
●赵一晏 /西南 大学附属 中学(400700)
一 、 教 材 分 析 本节教材主要 由两部分内容组 成 :一是人 口迁移的概念与 分类 ;二是引起人 口迁移 的原 因。人 口迁移在前两章 内容中起 着相 当重要 的作用 :一方面 它是人 口增长 的发展和深入 ;另一 方 面人 口迁 移 促 进 了城 市 化 的 推 进 和 各 种 产 业 活 动 的 进行 。所 以人 口迁 移 在 人 口增 长 模 式 、人 口容 量 、地 域 文 化 和 产 业 活 动 等 内容 的学 习中起承上启下 的作用 。 二 、教 学 目标 知 识 与 技 能 :了 解 人 口迁 移 的 概 念 和 分 类 ;掌 握 引 起 人 口 迁移 的因素 ,举例 说明人 口迁移 的主要原 因 ;调查 和运用人 口 资料 ,探究本 地人 口迁移 的特点 。 过 程与方 法:通过举例说 明人 口迁移 的主要 原 因,培养学 生分析 实例的能力 ;通过调查 和运用本地人 口资料 ,探究本地 人 口迁移特点 的学 习,培养 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和分析探究 的能 力 ;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 民”、“战争 与巴尔干人 口迁 移 ”等不同时期 、不 同地 区人 口迁移 的实例 ,掌握影 响人 口迁移 的诸多 因素 ,培养学生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的能力 。

湘教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三节 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三节 人口迁移教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展示]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活动参与] 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承转]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湘教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人口的迁移教案2

湘教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人口的迁移教案2

《人口迁移》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口迁移》这节课是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人口自然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本节的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本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第二部分讲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运用举例、分析法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分类。

运用记者采访、趣味故事、典型例题法,让学生讨论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课本插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出示投影,导入新课:出示我国“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下面我们一起解决到底是属于哪一种。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地图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人口迁移现象,认识到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此外,我还挑选了一些关于人口பைடு நூலகம்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人口迁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共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地域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湘教版)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课程标准解读
从课标表述的行为动词看,把握本条标准的重点在“举例”两个字上,特别注意课标在活动建议说法:运用本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迁移特点。

如果只是由老师讲述几条原因,是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原因的。

更无法完成课标所要达到的能力和情感目标。

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则可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

而结合实例有两种方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握。

三、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是并列关系。

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的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二)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的形式来引导教学,具体知识结构如下: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人口迁移
概念分
类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1.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能够区别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2.能够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 知道推拉理论,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教材上的图表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引出人口迁移的原因。

2. 通过书上的活动题,学生能够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3.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4.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五、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六、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七、教学方法:案例研究法、讨论分析法、自主导学法
八、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九、课时安排:2课时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
一、PPT展示一幅漫画,发生在发达国家德国的
某个镇上的事,画中一位老人生病被抬在担架上,
而医生护士都在中年以上,据此列出以下问题:
1、德国的人口增长属于哪一种模式,这种人口增
长模式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你能够想出什么办法来缓解德国出现的这种问
学生回顾
上节内容
思考德国
的增长模
式得出答
案:
利用漫画
引入,即
能引起学
生兴趣,
又能回顾
上节知
课题么?
二、展示德国的移民资料,包括文字、图表,提出
问题:
德国的外来移民属于什么现象?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什么不同?“三低模
式”,问
题:人口
老龄化
识,达到
巩固旧知
的效果,
并引出新

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
们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二、人口迁移需要注意什么?同学们请阅读16
页的文字,并判断以下人口流动行为哪些属于人口
迁移?
三、归纳总结: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
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
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
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二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
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
重要标准。

四、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学生自行
阅读教
材,对书
上的活动
进行判断
充分利用
教材资
源,引导
学生有
目的地去
阅读教
材,完成
自学任务
国际人口迁移一、PPT展示二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请同学们小组
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二战前,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
有哪些?
2、二战后,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
有哪些?
3、对比之下,二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主要有什么特点?
试思考其原因?
二、请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成果
三、教师归纳补充: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性、
大批量的移
民为主
旧大陆(欧
洲、非洲、
亚洲)
美洲、大
洋州等新
大陆
欧洲的殖民
主义扩张、
新大陆的开

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

人口从发展
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
少,短期流
动的人口增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

西欧、北
美、西亚、
北非、
迁入地区经
济发展快
学生小组
合作讨论
通过小组
合作解决
问题,既能
提高学习
效率,又能
培养学生
的合作能
力,读图析
图能力
国内人口迁移一、展示不同时期我国人口迁移,
学生看图并结合书上阅读材料《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完成
下列表格: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


新中国成
立后到20
世纪80年
代中期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以来
学生根据
刚才老师
列出的二
战前后的
世界人口
迁移情况
完成我国
不同时期
人口迁移
情况表格
表格具有
条理性,对
学生的学
习具有明
确的目的
性和引导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能够简单的分析一些人口迁移
的原因,如二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
响,中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影响人口
迁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18页到21页
的文字,将下列人口迁移和与之对应的影响因素用线连接
起来:
1、三峡工程中的大移民经济因素
2、印巴分治中的移民
3、二战期间的国际难民社会文化因素
4、印度海啸中的难民
5、太平洋岛国图瓦奴举自然环境因素
国迁往新西南
6、美国阳光地带的人口迁移
7、越南新娘
8、闯关东、走西口政治因素
二、教师归纳总结: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资源、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经济政策、就业机会、薪金、教育水平、
医疗等基础设施
3、政治因素:战争、移民政策
4、社会文化因素:婚姻、个人观念、宗教信仰
学生自学
内容完成
习题
引导学生
有目的地
去阅读教
材,完成自
学任务
推拉理论一、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四点,但是这些因素
是如何影响人口迁移的呢?例如二战后引起人口迁移的
因素主要是经济,但是从方向上确实从发展中国迁入发达
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推拉理论,思考经济在其中起了什么
作用?
学生思考
并回答问

二、推拉理论,PPT展示示意图为同学们讲解
三、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各种条件,请同学们利用推拉理论分析为什么人口总是由乡村迁入城市?
课后探究思考:以城乡人口迁移为例,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有哪些影响
十一、板书设计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环境、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开发、城市化、大型项目的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交通3)、政治因素: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战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4、推拉理论
推力拉力
乡村人口迁移城市
第三节人口迁移



清徐中学
2014.5.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