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七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手少阴心经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手少阴心经
【主治病症】 1.循环系统疾病:心内膜炎,心绞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失眠,精神分裂症,失
语,肘关节神经麻痹或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臂及
手指放散。 针刺时避开尺动、静脉。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10~15分钟。
2019/7/8
小结: 1 取穴要点:主要掌握肘横纹头、尺侧腕屈肌腱等解剖
标志。 2 主治重点:
神志病:少海治疗癫狂善笑,手颤健忘;通里治疗暴 喑心悸,悲恐;神门治疗一切神志病;少府治疗善笑, 悲恐善惊;少冲治疗癫狂。 血证:通里治疗妇人经血过多,崩漏;神门、少冲治 疗大便脓血、吐血
2019/7/8
33
【取法】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当神
门与少海连线上,腕横纹上1.5寸处取穴。
【穴名释义】通,通达,通畅。里,邻里。 以其能通达手少阴太阳之里也。
【特异性】

手少阴经之络穴。
【功用】

清热安神,通经活络。
2019/7/8
18
通里 Tongli( HT 5 )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癔病性失

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
【功用】

清心泻热,理气活络。
2019/7/8
27
少府 Shaofu( HT 8 )
【主治病症】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
心律不齐;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 3.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及阴部瘙痒症,月经过多。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名释义】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阳气。门,出入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课件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课件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 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宁神通络。 【主治】1.心脏疾患 2.神志病 3.肘关节及前臂麻木、疼痛,手 颤。 【刺灸】直刺0.5~1寸。 【配穴】


4.灵 道(Lingdao,HT 4)
【定位】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 桡侧缘。 【功效】行气活血,宁心安神。 【主治】1.心神疾患 2.肘臂拘挛,手指麻木。 【刺灸】直刺0.5~0.8寸。 【配穴】


5.通 里(Tongli,HT 5)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橈 侧缘。 【功效】宁神志,调心气。 【主治】1.心神疾患 2.肘臂拘挛,手指麻木。 【刺灸】直刺0.5~0.8寸。 【配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阴 郄(Yinxi,HT 6)
【定位】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 桡侧缘。 【功效】养阴安神,调补心气。 【主治】1.心神疾患 2.吐血,衄血。 3.骨蒸盗汗。 【刺灸】直刺0.5~0.8寸。 【配穴】




2.青 灵(Qingling,HT 2)
【定位】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 上,肘横纹上3寸。 【功效】散风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1.头痛振寒。 2.目黄,协痛,肩臂痛。 【刺灸】直刺0.5~1寸。 【配穴】

3.少 海(Shaohai,HT 3)
【定位】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 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功效】行气活血,清心除烦。 【主治】1.心疾 2.前阴疾患 3.掌中热,小指拘挛。 【刺灸】直刺0.3~0.5寸 。 【备考】荥穴。 【配穴】

经络与腧穴课件

经络与腧穴课件

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外侧(足三阳经):前为阳明、中为少阳、
后为太阳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
接。
(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足少阳胆经 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脾经 足少阴肾经 心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
足阳明
足太阴
手少阴
二、奇经八脉
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主要作用:其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其二,对
癃闭、便秘、咽喉干痛等。
手厥阴心包经
曲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烦热、口干、肘臂挛痛、胃痛
、呕吐、呕血
间使
[定位]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 癫狂痫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 间 [主治]心痛、胸闷、失眠、癫狂痫、胃痛、呕吐、 呃逆、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肘臂挛痛
(二)奇经八脉常用腧穴
督脉
腰阳关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遗精、阳痿
大椎
[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喘、癫狂痫、头项强痛等。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课件
总结词
推拿按摩疗法是一种利用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通过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经络腧穴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可以舒缓肌肉紧张 、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推拿按摩疗法对于一些肌肉骨骼疾病和疼痛病症有很好 的疗效,如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的别络,具有沟通表里、渗灌气 血的功能。
孙络、浮络
孙络、浮络是络脉的细分支,具 有渗灌气血、濡养肌肤的作用。
经筋系统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 属部分,主要管理关 节运动和肌肉收缩。
经筋的分布和走向与 十二经脉相一致,但 其功能更侧重于运动 和调节。
经筋病变常表现为肌 肉、关节疼痛和运动 障碍。
自然标志定位法
利用五官、毛发、肌肉、 关节等自然标志来定位腧 穴。
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
等。
合谷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主治头痛、齿痛等

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主治胃痛、
腧穴分类与定位
03
腧穴分类
01
02
03
按部位分类
头面颈项、躯干、四肢等 不同部位的腧穴。
按作用分类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安 神宁志等不同作用的腧穴 。
按特定穴分类
五输穴、原穴、络穴、背 俞穴、募穴等特定穴位。
腧穴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骨骼作为标志,按照一 定的比例来定位腧穴。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 测量腧穴的位置。
经络系统
02

第七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七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七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少阴经脉、手少阴络脉、手少阴经别和手少阴经筋。

经脉分布于腋下、上肢内侧后缘、掌中及手小指桡侧。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极泉,末穴是少冲,左右各9穴。

第一节手少阴经络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支脉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系、食管、目系,属心,络小肠,在手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络脉系舌本。

经别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经筋伏乳里,结胸中,系于脐。

一、手少阴经脉(一)经脉循行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灵枢·经脉》)。

【注释】[1]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

[2]咽:指食管。

[3]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4]太阴、心主:指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5]掌后锐骨:指豌豆骨。

[6]掌内后廉:指掌心的后边(尺侧)。

手少阴心经,①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心系),②下过膈肌,络于小肠。

上行支脉,③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食道旁,联结于眼与脑相连的系带(目系)。

外行主干,④从心脏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⑤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⑥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⑦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二)经脉病候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灵枢·经脉》)。

【注释】[1]嗌:音益。

《说文》:“咽也”。

按:嗌,指咽峡部分,而咽则兼指食管。

[2]臂厥:同肺经注释。

指前臂本经所过处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对运动损伤的康复和运动性能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美容养生
经络腧穴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质量,达到美容和养生的效果。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成果和前景
针灸疗法
科学研究
针灸作为经络腧穴学的重要方法, 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将目光投向 经络腧穴学,探索其疗效机制和 临床应用价值。
经络腧穴的作用和功能
1. 促进循环 2. 缓解疼痛 3. 调整内分泌 4. 改善免疫系统
经络腧穴的分类
1 主要经络
2 络脉
包括十二经络和八奇经, 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
经络之外的细小支脉,分 布于全身组织,与经络相 辅相成。
3 皮部腧穴
分布在身体表面的穴位, 常用于诊断和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经络腧穴的诊断与治疗《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是关于人体经络系统和穴位的研究领域。它探索了经络与腧穴的 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功能。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纵横网络,贯穿全身。它们传递 生命能量和信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腧穴
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与脏腑器官和身体组织 相连。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和治疗一系列疾病。
1
治疗
2
运用针灸、按摩、拔罐等手法刺激腧穴,
调理经络系统,促进疾病康复。
3
诊断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症状 和体征来确定疾病的所在。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锻炼, 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领域
中医药
在中医药领域中,经络腧穴学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位置: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局部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 静脉网。分布着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 厥。现多用于脑出血,休克,小儿惊厥,癔病, 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喉炎等。 刺灸法: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少冲

神门
研究进展: 失眠 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惊悸 据报道针刺神门穴,以精神刺激所致的惊 悸有较好疗效。 嗜眠症 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对心功能的影响 针刺神门穴能改善冠心病患者 的左心功能,能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 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 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 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阴郄

文献摘要: 《甲乙经》:惊,心痛,手阴郄主之。 《铜人》:治失喑不能言。 《大成》:主鼻衄,吐血。
阴郄
研究进展: 肺结核盗汗 针刺用补法,有痠麻感到达掌侧和 指根便出针,出针后艾炷灸3~5壮。 针刺阴郄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 图趋向规则化。 对膀胱功能有调整作用 当针刺该穴对膀胱功能 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使张力低下者上升,张力 紧张者松驰。
经天荣穴与手太阳 经会合后上行
手少阴经络
手少阴经脉
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经别 手少阴经筋
手少阴经筋
《灵枢· 经筋》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 挟 臂 五积之一,为心之积。 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入腋,交太 主要症状为积块见于 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 脐上、心下,伏而不 动,有如横梁。 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网,作“纲”,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0课件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0课件
手少阳腧穴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多 种中医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穴位 进行治疗。
应用
手少阳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治疗头 痛、耳聋、眼睛疾病、上肢疼痛等病症,也可以用 于调理手少阳经络及其所属脏腑的功能,达到预防 疾病的目的。
03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的关联与应 用
Chapter
Chapter
手少阳经络腧穴的日常保健方法
保持手部清洁干燥
经常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干燥, 避免手部潮湿多汗,有助于预防 手部疾病的发生。
避免手部过度劳累
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手部,如长 时间打字、操作电脑等,适当休 息手部,避免手部过度劳累。
01 02 03 04
适当按摩手部
经常进行手部按摩,可以促进手 部血液循环,缓解手部疲劳,有 助于预防手部疾病的发生。
手少阳经络的生理功能与作用
生理功能
手少阳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三焦气化,促进水液代谢和脏腑功能。
作用
手少阳经络与人体消化、代谢、排毒等重要功能密切相关,对维持人体健康平 衡具有重要作用。
手少阳经络与其他经络的关系
与手太阳经络的关系
手少阳经络与手太阳经络在三焦经相互络属,共同完成调节人体 水液代谢和脏腑功能的作用。
与足少阳经络的关系
手少阳经络与足少阳经络在头部交汇,共同调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 ,维持阴阳平衡。
与足厥阴经络的关系
手少阳经络与足厥阴经络在肝经上有交会,对调节人体情志、促进 气血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2
手少阳腧穴概述
Chapter
手少阳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手少阳腧穴是指位于手少阳经络上的 穴位,是手少阳经脉和络脉的交汇处 。
研究方法以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文献整理为主,并逐 渐向多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合作的方向发展。

手少阴心经及腧穴

手少阴心经及腧穴

五、手少阴心经及腧穴
(一)经脉循行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属心,下膈络小肠,上肺浅出腋下
(极泉穴),行于上臂内侧后缘,入肘,循行于前臂内侧后缘 ,至掌后豌豆骨入掌内,沿小指桡侧止于小指桡侧末端(少冲 穴)。
心支: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心疾、神志病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其他病
证。

(三)常用腧穴 1.少海*Shào hǎi(HT 3)合穴 【定位】屈肘,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心病、神志病:心痛,癔症等。
②肘臂挛痛,臂麻手颤,腋胁部痛。 【操作】直刺0.5~1寸。

2.通里*Tōng lǐ( HT 5)络穴 【定位】前臂内侧缘,腕横纹上1寸,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病:心悸,怔忡等。

4.神门*Shén mén( HT 7)原穴;输穴 【定位】手腕内侧腕横纹线上,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病、神志病:心痛,心烦,惊悸,失眠,健忘, 痴呆,癲狂等。
②高血压。 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5.少冲*Shào chōng( HT 8)井穴 【定位】在小手指桡侧,指甲根角旁开0.1寸处。 【主治】①心病、神志病:心痛,心烦,癫狂,昏迷等。
4) 经穴
寸,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 挛痛
侧缘
少府 Shào fǔ (HT 8) 手掌面,第4、5掌骨间, ①心胸病;②小指挛痛
荥穴
握拳时小指与无名指指端
之间
②舌强不语,暴喑。 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 留针时不可屈腕。

3.阴郄*Yīn xì(HT 6)郄穴 【定位】手腕内侧缘,腕横纹上0.5寸,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病:心痛,惊悸等。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经脉循行
1、原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 心系,下膈,络小肠 。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 系。
[1]心系—指心脏的系带。心脏与各 脏相连接的组织。主要是
功能性联系。
[2]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接的组织 。
经脉循行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 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 太阴、心主之后,
耿xx,男,38岁。癫症。代诉:患者数月前因与邻 人发生争执,甚受委屈,发为是症。患者神志痴呆, 目不转睛,喃喃独语,语无伦次,脉弦滑。治以神门
透大陵,平补平泻,留针片刻,患者即喜笑颜开,神
志如故。患者唯恐日后再犯,请求再针2次,从此未
犯。
操作:用1.5寸针向大陵方向刺入1~1 .3寸,以透刺

大陵穴为度。
腧穴的定位
•8、少府
第4、5掌骨之间,握
拳时,当小指处。 •9、少冲(经始府
少冲
特性:井穴
主治:①心悸 心痛
②癫狂 昏迷 ③热病
配伍:配太冲、中冲、大椎治热病、昏迷
少冲——行间
手少阴心经
配伍功能:行间为肝经荣火穴,有清热泻火,凉肝息 风之功;少冲为心经井木穴。有清热泻火,醒神
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 词解 伏——原作“挟”。 贲——原作“臂”。 伏梁——古病名。五积 之一,为心之积。 主要病理为积块见 于脐上、心下,伏 而不动,有如横 梁,故名。 肘网——网应改为“纲”
肘内廉,上入腋,交太
阴,伏乳里,结于胸中、 循贲,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 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 支转筋、筋痛。
③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
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
为汗。
心的生理功能图
运行血液
主血

05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05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走向:从胸走手 位置:手内侧后缘 属性:阴经 体内联系:属心,络小肠。与肺、咽喉、眼有联系。 属络关系:属心络小肠 起止穴:极泉—少冲 交接关系:上接足太阴脾经,下交手太阳小肠经。
【病 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1)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2)。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注释】 (1)嗌--音益。《说文》:“咽也”。按:嗌,指咽峡部分,而咽则兼指 食管。(2)臂厥--同肺经。指经脉所过部分气血阻逆。
思考:何病?取何经何穴治疗?操作如何?Βιβλιοθήκη 手少阴经脉【循 行】
【原文】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 系,上挟咽(2),系目系(3)。其直者: 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 谦,行太阴、心主(4)之后,下肘内,循臂 内后廉,抵掌后锐骨(5)之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XX教研室
卢老师
目录
CONTENT
01 经脉经络
04 小结
summary
02 经别经筋
05 练习题
Questions
03 本经腧穴
06 作业
homeworks
病案分析
患者孙某,女,59岁。 主诉:发作性心悸、憋闷3年,加重1天。 患者3年来,每于劳累及情绪波动时出现心悸、憋闷,可自行缓解。 西医诊 断为冠心病。1天前因收拾房间出现心悸、憋闷加重,经口服硝酸甘油等略缓 解,伴气短乏力,舌质黯,苔薄黄,脉弦细。
3、少海*(HT3)合穴
[定位]正坐,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 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1)肘臂挛痛,手颤。 (2)头项痛,腋胁痛。 (3)心痛,健忘。 (4)暴喑,瘰疬。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经络腧穴学共59页

经络腧穴学共59页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经络腧穴学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概述课件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概述课件
详细描述
手少阴心经与心包经相互络属,与小肠经相表里,与三焦经相互交通,四条经脉都与心脏有关。手少阴心经的异 常可以导致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通过刺激手少阴经络与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活血化瘀,从而促进血液循 环,改善心脏功能。
调节内分泌,改善机体代谢状态
总结词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机体代谢状态。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可调节人体气血循 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疼痛等症状 。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对于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具有一定 的治疗作用。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在预防和辅助治疗 某些疾病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04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的保健作用
CHAPTER
调节情志,改善睡眠质量
总结词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情志,改善睡眠质量。
详细描述
手少阴心经与心包经相互络属,与小肠经相表里,与三焦经相互交通,四条经脉 都与心脏有关。手少阴心经的异常可以导致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通过刺激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可以调和阴阳、安神养心,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
总结词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
针灸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穴位的选择、针刺深浅、刺激强度等。
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制定个体化的针灸治疗方案,以适应患者的生理特点和病情需 要。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制定针对性的针灸治疗方案。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在临床上有广泛的 应用价值,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青灵
位于肘上三寸,肱二头肌的内侧 沟中。
少海
屈肘,位于肘横纹尺侧纹头凹陷 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少阴经脉、手少阴络脉、手少阴经别和手少阴经筋。

经脉分布于腋下、上肢内侧后缘、掌中及手小指桡侧。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极泉,末穴是少冲,左右各9穴。

第一节手少阴经络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支脉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系、食管、目系,属心,络小肠,在手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络脉系舌本。

经别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经筋伏乳里,结胸中,系于脐。

一、手少阴经脉(一)经脉循行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灵枢·经脉》)。

【注释】[1]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

[2]咽:指食管。

[3]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4]太阴、心主:指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5]掌后锐骨:指豌豆骨。

[6]掌内后廉:指掌心的后边(尺侧)。

手少阴心经,①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心系),②下过膈肌,络于小肠。

上行支脉,③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食道旁,联结于眼与脑相连的系带(目系)。

外行主干,④从心脏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⑤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⑥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⑦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二)经脉病候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灵枢·经脉》)。

【注释】[1]嗌:音益。

《说文》:“咽也”。

按:嗌,指咽峡部分,而咽则兼指食管。

[2]臂厥:同肺经注释。

指前臂本经所过处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干燥,心痛,口渴要水喝;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胁肋疼痛,上臂、前臂的内侧后边疼痛、厥冷,掌心热。

二、手少阴络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取之去腕后一寸。

别走太阳也。

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灵枢·经脉》)。

【注释】[1]一寸:原作“一寸半”,据《太素》改。

[2]腕:原作“掌”,据《太素》、《甲乙》改。

[3]支膈:胸膈间胀满、支撑不适。

[4]不能言:分支联系舌本,故不能言。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眼与脑相连的系带。

出现的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

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

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脉。

三、手少阴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灵枢·经别》)。

【注释】[1]渊腋:指腋窝部,非胆经穴名,此处约当极泉部。

[2]属于心:此经未记与小肠的联系,应补。

[3]出于面:约经天容穴部与手太阳经会合后上行。

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目内眦会合。

四、手少阴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灵枢·经筋》)。

【注释】[1]伏:原作“挟”。

据《太素》及杨注改。

[2]贲:原作“臂”。

据《太素》、《甲乙》改。

[3]伏梁:古病名。

五积之一,为心之积。

主要症状为积块见于脐上、心下,伏而不动,有如横梁,故名。

[4]肘网:网,《太素》、《甲乙》作“纲”,应据改。

手少阴经筋,起于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伏行于乳里,结聚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其病症: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如承受横木(名为伏梁);上肢筋有病,则肘部出现牵拉不适;本经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转筋和疼痛。

第二节手少阴腧穴本经一侧9穴,8穴分布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腋窝中。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治疗心脏病常用极泉、阴郄、神门;神志病常用神门、少冲;舌咽病用通里、阴郄;血证常用阴郄;上肢内侧后缘痛、麻可用极泉、青灵、少海、灵道。

针刺极泉时应避开腋动脉。

1.极泉【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臂丛、腋动脉、腋静脉→背阔肌腱→大圆肌。

浅层有肋间臂神经分布。

深层有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腋动、腋静脉等结构。

【主治】①心痛,心悸。

②胸闷气短,胁肋疼痛。

③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上臂外展,避开腋动脉,直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铜人》:“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

”《大成》:“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干呕,烦渴目黄,胁满痛,悲愁不乐。

”【现代报道摘录】落枕按压弹拨极泉穴,使患者右手指有触电感,每次按压5分钟。

心悸对心动过速病人弹拨极泉穴,效果较好。

以左极泉为宜,用食指前后来回弹拨,频率以每分钟60次为宜。

一般弹拨5~10分钟即可缓解症状。

腋臭快速针刺患侧极泉和阿是穴(极泉穴上下各1.5寸),用泻法,留针30分钟。

2.青灵【定位】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臂内侧肌间隔与肱肌。

浅层布有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

深层有肱动、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尺侧上副动、静脉和肱三头肌。

【主治】①头痛,胁痛,肩臂疼痛。

②目视不明。

【操作】直刺0.5~1寸。

3.少海合穴【定位】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

浅层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

深层有正中神经,尺侧返动、静脉和尺侧下副动、静脉的吻合支。

【主治】①心痛。

②腋胁痛,肘臂挛痛麻木,手颤。

③瘰疬。

【操作】向桡侧直刺0.5~1寸。

【古代文献摘录】《甲乙经》:“风眩头痛,少海主之。

”《百症赋》:“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

”《大成》:“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

”【现代报道摘录】调整心率针刺“少海”、“神门”,对注射肾上腺素致心率减慢的动物,有迅速恢复心率的作用。

4.灵道经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浅层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属支。

深层有尺动、静脉和尺神经等。

【主治】①心痛,心悸。

②暴喑。

③肘臂挛痛,手指麻木。

【操作】直刺0.3~0.5寸。

【现代报道摘录】心痛多数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左侧灵道穴有明显压痛反应,采用推拿手法可改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

方法:先轻揉灵道穴1.5分钟,后重压2分钟,再轻揉该穴1.5分钟。

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

病人可在医者的指导下自己治疗。

5.通里络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属支。

深层分布有尺动、静脉和尺神经。

【主治】①暴喑,舌强不语。

②心悸,怔忡。

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古代文献摘录】《铜人》:“治悲恐,目眩,头痛。

”《金鉴》:“主治温病,面热无汗,懊侬,心悸惊恐。

”【现代报道摘录】下颌关节炎取双侧通里穴,重症可配患侧太阳、下关,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让患者做张口动作数次。

张口自如后留针10~20分钟。

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针刺正常人通里穴,对绝大多数受试者的心电图波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无P波者出现P波,原有P波者P波升高或降低,QRS综合波有双向性改变,而以胸前导联为明显。

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影响针刺通里穴,通过脑电图可见该穴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整作用,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脑电图趋于规则化。

6.阴郄郄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尺神经。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属支等分布。

深层有尺动、静脉。

【主治】①心痛,惊悸。

②吐血,衄血,骨蒸盗汗。

③暴喑。

【操作】避开尺动、静脉,直刺0.3~0.5寸。

【古代文献摘录】《甲乙经》:“惊,心痛,手(少)阴郄主之。

”《铜人》:“治失喑不能言,洒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乱胸中满,衄血,惊恐。

”《大成》:“主鼻衄,吐血。

”【现代报道摘录】肺结核盗汗针刺用补法,有酸麻感达掌侧和指根便出针,出针后艾炷灸3~5壮。

心肌缺血针刺“阴郄”,对实验性家兔的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改善作用。

对膀胱张力的影响针刺阴郄穴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当膀胱处于紧张时,可使张力下降;膀胱松弛时,可使张力上升。

7.神门输穴,原穴【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属支和尺神经掌支。

深层有尺动、静脉和尺神经。

【主治】①失眠,健忘,呆痴,癫狂痫。

②心痛,心烦,惊悸。

【操作】避开尺动、静脉,直刺0.3~0.5寸。

【古代文献摘录】《甲乙经》:“遗溺,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铜人》:“疟,心烦。

”《大成》:“心性痴呆,健忘。

”【现代报道摘录】对心功能影响针刺神门穴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

8.少府荥穴【定位】在手掌面,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取法:仰掌,手指屈向掌心横纹,当小指指尖下凹陷处取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环指的浅、深屈肌腱与小指的浅、深屈肌腱之间一第四蚓状肌一第四骨间背侧肌。

浅层有尺神经掌支分布。

深层布有指掌侧总动、静脉,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分支)。

【主治】①心悸,胸痛。

②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

③小指挛痛,掌中热。

【操作】直刺0.3~0.5寸。

9.少冲井穴【定位】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

布有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指背支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支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①心悸,心痛。

②癫狂,热病,昏迷。

③胸胁痛。

【操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古代文献摘录】《百症赋》:“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大成》:“主热病烦满,上气嗌干渴,目黄。

”《图翼》:“主心火炎上,眼赤。

”【现代报道摘录】对血中CO含量的影响针刺少冲、少商等穴,可使CO中毒的动物血中CO含量迅速减少,动物苏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