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汉简所见“强落”考论
武威旱滩坡出土汉简考述——兼论“挈令”
作者: 李均明;刘军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34-39页
主题词: 居延汉简;后汉书;考述;出土;武威地区;疏勒河流域;滩坡;诏书;御史;汉代
摘要: <正> 1989年8月,甘肃省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武威柏树乡下五畦大队的旱滩坡汉墓清理发掘时,出土残简17枚(以下简称《武》),据简文所见'建武十九年'年号,可断定为东汉初年物。
这批简数量虽少,缺简甚多,但内容相当重要,所录皆为当时实用之律令条文,可补史载所缺,今试为考述于下。
制诏御史:奏年七十以上,比吏六百石,出入官府不趋,毋二尺告刻,吏擅徵召(?)《武》1 长安乡啬夫田顺坐徵召金里老人荣长,骂詈殴(?) 《武》11。
西北屯戍汉简典籍简研究综述
典籍泛指古代的各种经典,也指古代的图书,因 此在西北屯戍汉简的研究中有人将典籍等同于书 籍,于是把 《汉书 · 艺文志》所列的六艺、诸子、诗 赋、兵书、术数、方技均归为典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籍,簿书也。从竹
声。”[1]“籍”为书籍,而“典”则有“五帝之书也。从 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古文典。 从竹。”[1]《孟子·告子下》中说:“诸侯之地方百里; 不百里,不 足 以 守 宗 庙 之 典 籍。”[2]由 此 可 见,典 籍 是可以成为典范标准的一类书籍。但对于西北边塞 遗址出土的时人所作诗篇、日常所用历法日书药方 等民间实用性较强的术数方技类一概归入到典籍类 是否合理却有待商榷。至于习字简中抄写练习的零 散残句、文书和书信中引用的典章词句,这种内容与 典籍有关、形式却不相符的材料能否作为典籍简研 究,也需进一步考量。
西北屯戍汉简典籍简研究综述
作为系统研究某地区简牍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对 某地区简牍中典籍简进行总体整理与分类研究,三 是针对某地某类或多地某类典籍简重新释读校对, 进而追寻其文字文化意义。 21 总体研究
针对西北屯戍汉简典籍简的总体研究多为对某 地区出土典籍简的整理与研究,由于居延汉简的数 量最多,包含的典籍简数量也最多,故对于居延汉简 典籍简的研究是当下的研究重点。邢义田《中研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居延汉简整理的新收获———以 典籍简为例 》借 助 红 外 线 技 术 的 发 展,修 正 了 居 延 汉简中典籍 简 的 释 读 错 误,填 补 了 释 读 空 白,如 牍 506·7。此 外,论 者 明 确 指 出 “如 果 结 合 史 语 所 藏 简和敦煌悬泉简、居延新简、额济纳简、肩水金关简, 儒家《礼》《尚书》《春秋》《易》《诗》《孝经》《论语》、 疑和《春秋繁露》《说苑》《左传》《法言》《晏子春秋》 等著作相关 的 残 篇 断 简 竟 然 都 有 ”,而 且 有 些 简 文 曾经是成篇存在的[3],极大肯定了西北汉简典籍简 研究的可能性。
敦煌汉简考释拾遗
敦煌汉简考释拾遗**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自主科研项目“汉代丧葬文献写本特征及其礼俗研究”、湖北省教育 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楚简与楚文化研究——以名物制度为中心” (13zd001)的资助。
(D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第2页。
② 本文第一条至第八条简号均沿用《敦煌汉简》。
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第240页。
④ 张德芳:《敦煌马圏湾汉简集释》,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第518页。
⑤ 白军鹏:《敦煌汉简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242页。
下文简称“《校释》”。
陈晨【摘 要】敦煌汉简残简数量较多,備文释读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讨论的地方。
我们在已有研 究的基础上,对敦煌汉简的若干文字提出了新的释读意见,如简546的“华”、简828的“镜敛”、 简1078A 的"勾”、简1453的“複”、简1550的“丹”、简1593的"枚”、简1906的“雄”、简 1916 - 2的“裾”等。
【关键词】敦煌汉简;文字;考释【作者简介】陈晨,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出土文献。
(湖北 武汉 430223)“敦煌汉简”是指20世纪初以来在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简牍,因最先发 现于敦煌而名之。
自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发现第一批汉简以来,百余年 间,敦煌及其附近地区又有多批次、数以万计的汉简出土。
敦煌汉简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汉代西 北边郡的社会状况及河西疏勒河流域的边塞事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 敦煌汉简若干文字的释读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一 释“华”大奴华丿元年七月食麦二石七斗。
(546②)简文“华”字原文写作《敦煌汉简》释为“莘”,③《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改释为“笔”,④《敦煌汉简校释》认为改 释“亦可疑”。
⑤该字似可释为“华”,常见于汉简。
论坛实录马怡《扁书试探》
论坛实录马怡《扁书试探》今天的讨论是以丝路上重要的站点悬泉置为中心。
我的报告的一部分内容涉及悬泉置出土的一件重要文物,这件文物和汉代的文告发布形式“扁书”有关。
当时的诏书、法律、教令、行政条规等,往往以“扁”的形式来宣谕。
“扁”通常被叫做“扁书”,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简牍文化的一个代表。
“扁书试探”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议题。
在西北汉简里,可以看到不少有关“扁书”的记载。
关于“扁书”的性质,大家公认是汉代颁布诏书和公告政令、条规的一种形式,但关于“扁书”的样式却有各种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扁书”是写在木板或者版匾上,一些前辈的学者持这种意见。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扁书”是写在泥墙上,悬泉置的《四时月令诏条》就是突出的例证。
我同意这个观点,但是看法稍有不同(详后)。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告起初是写在墙壁上,或者写在简册上挂在墙壁上,后来改成写在木板上挂在墙壁上,这些都是扁书。
以上意见各有道理,但也都有不足之处。
近年来公布的额济纳汉简又有一些关于“扁书”的新材料,为进一步讨论提供了契机。
我先将西北汉简所见到的关于“扁书”的记载简单地胪列一下,让大家了解其概况,作为讨论的基础。
我们看一下汉简里关于“大扁”的记载,较明确的有五条。
[简一]五月壬辰,敦煌太守彊、长史章、丞敞下使都护西域骑都尉、将田车师戊己校尉、部都尉、小府官县:承书从事,下当用者。
书到,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高显处,令亡人命者尽知之。
上赦者人数太守府,别之,如诏书。
(II 0115②:16,《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一五一,第115页)第一个例子是关于赦免的,是为赦书行下而发的一个文书。
文中说“书到,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高显处”,让逃亡的人都看到它,这是和赦书的性质相关的。
[简二]十一月壬戌,张掖太守融、守部司马横行长史事、守部司马焉行丞事下部都尉:承书从事,下当用者。
书到,明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门外谒舍显见处,令百姓尽知之,如诏书,书到言。
(2000ES7S:4A,《额济纳汉简》第187页)第二个例子,其内容不太清楚,也是一个文告的行下文,或者叫下行文。
2025届北京市师大附中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2025届北京市师大附中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刘焉的招军榜文前慨然长叹,身后有人说道:“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并问其姓名,由此结识关羽。
B.《家》中,高家要把鸣凤嫁给冯老爷,晚上鸣凤来到觉慧窗下,房里咳嗽一声。
鸣凤担心惊动别人,但还是轻轻敲了三下,低声叫了一声“三少爷”。
C.《边城》中,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她对傩送的爱从未明确表达过,对天保的提亲也不曾坚定拒绝。
她是人性美、自然美的化身,深切感人。
D.《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去世不久,葛朗台就请来克罗旭公证,要求欧也妮在财产文书上签字,欧也妮签了字,葛朗台这才放了心。
E.《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没能继承他本应该继承的王位,他的母亲乔特鲁德也很快就忘记了和老国王的恩爱,后一情况让哈姆莱特更难承受。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VIP专享]怎样临摹汉简 选自中国书画报
怎样临摹汉简选自中国书画报 ...分享首次分享者:默已被分享5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一、概述两汉时期遗留下来大量的简牍。
早在北周时期,就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汉代简书,北宋曾在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近代最先发现的古简是魏晋简。
狭义上的简书就是指汉简,其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北部地区的一个古遗址里发现了一批魏晋木简和字纸,这里就是后来世所熟知的楼兰遗址。
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少量汉简,次年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七百多枚汉简。
在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大部分为居延汉简。
有研究者将居延汉简按出土年代划分为两个部分,称为“居延旧简”和“居延新简”,一些研究专著也引用了这一说法。
目前出土的居延汉简共三万多枚,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出土的汉简形制长短、宽窄、厚薄各异,最长的88.2厘米,最短的3.8厘米,多数为尺牍,横向总计在22.5厘米到23.5厘米范围内。
汉代是书法艺术进入高度自觉创造和个性化表现的时代。
根据考古分析,戍卒中有专门分工制简的人,也就是说简书是出自民间。
简书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将汉字结构中的平衡对称、统一变化、违和虚实、主次长短、宽窄粗细等矛盾对立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突出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美。
(图为部分汉简)(1)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我们看到,一些书家所临习的汉简已不是汉简本来的形象。
为什么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汉简的观察不够本质、入微。
笔者有意识选择后世书家书写的汉简书体与原大简书墨迹进行对照。
经过这种对比,体会就更为深刻。
如果借助现代科技,将字迹放大,其中的差别就更为明显。
毫厘之间迅速移动的笔触被我们放大之后,汉简中那些夸张的“巨笔”其实真是“微不足道”。
也就是说,精美不仅限于微小,庞大不见得代表气势。
西北汉简符号研究
西北汉简符号研究西北汉简符号研究西北汉简是指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简牍文书,这些简牍上刻划着一系列的符号,被称为西北汉简符号。
这些符号是破译西北汉简的关键,也是研究汉代历史、社会与文化的重要遗存。
本文将就西北汉简符号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形态、用途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研究西北汉简符号的形态。
经过对大量简牍的比对与整理,研究者发现西北汉简符号具有多样的形状,包括直线、弧线、点、心形等。
这些形状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符号系统。
研究者还发现,有些符号与汉代常用的字形相似,而有些符号则独特而难以解读。
因此,形态研究是解读西北汉简符号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后续的意义解析提供线索。
其次,我们来研究西北汉简符号的用途。
根据已有的简牍内容,研究者认为西北汉简符号主要用于记载和标记。
例如,一些符号可能表示地名、人名或职务,用于标记文书的发出者或接收者。
另外,一些符号可能表示数量、时间或顺序,用于记载事件的发生或顺序的排列。
这些用途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文书的性质与功能,以及汉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最后,我们来研究西北汉简符号的意义。
对于某些常见的符号,研究者已经找到了对应的字形,从而可以初步解读其意义。
然而,仍有很多符号至今没有被完全解读。
这些未解读的符号可能代表汉代特定的词汇、概念或符号,也可能有专门的象形或拼音含义。
通过对符号的意义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社会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总结起来,西北汉简符号的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学术课题。
通过对符号的形态、用途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西北汉简的内容与背后的历史故事。
同时,这也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文化与思维方式提供了宝贵的考古材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对于西北汉简符号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突破与发现综上所述,西北汉简符号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汉代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符号的形态、用途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文书的性质与功能,了解汉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西北汉简中的“牛”资料再探讨
近几年随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悬泉汉简陆续公布以及居延新简释文再次整理,与“牛”相关的简文资料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相关资料进行综合起来进行梳理研究,由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教于方家。
一、汉简中的“牛”资料研究简要回顾沈元先生的《居延汉简牛籍校释》对《居延汉简》(甲编)中的“牛籍”简释文进行了校释,同时对个别存在疑问的字进行了考证,最后认为“在居延这样边远地区,当西汉后期时,已经使用大量的牛来做耕畜了”[1]。
温乐平《论秦汉羊牛业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从牛的种类、地域分布、养牛业的形式、管理以及牛耕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李天虹的《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对汉简中与牛相关的簿籍作了专门的研究。
[3]二、官牛□73EJT3:56出官牛车葙轮币尽□□□□□□□□□□□□□□Ⅰ90DXT0109S :129襃鸿嘉四年十月丁亥临泉亭长敢言之谨案犗夬亭官牛一黑齿八岁鼻车一两Ⅰ90DXT0110①:1廏廏……县泉佐德敢言之爰书御成告曰所犗葆养官牛一黑在左剽□……不能饮食日益笃今死即与守啬夫奉德佐孙何□□□□□□Ⅰ90DXT0110③:12官牛小不可用□□□□□□到必有:96……谨移官牛名籍一编敢言之Ⅰ90DXT0114①:212□七束食官牛庚子卒孙赦取EPT51:253①西北汉简记录的“官牛”简有一定数量,以上列举的7枚分别出土于肩水金关、敦煌悬泉置遗址和居延破城子遗址。
所谓“官牛”,就是官府饲养的牛,与民用私牛相对而言。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皆伏诛,夷三族”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建安末,从太祖征吴。
斐随行,自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为人所白,被收送狱,夺官。
”《晋书·慕容载记》:“贫者全无资产,不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
若私有馀力,乐取官牛垦官田者,其依魏晋旧法。
”悬泉汉简Ⅰ90DXT0114①:212明确写明为“官牛名籍”,悬泉汉简Ⅰ90DXT0110①:1也详细记录了官牛的体貌特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7辑目录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1994)—第十四辑(2007)目录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作者】:陈全方主编【形态项】:257 ; 26cm【出版项】:三秦, 1994【ISBN号】:7-80546-811-7 / G268.3-55【原书定价】:$3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发刊辞陕西历史博物馆刊编辑委员会贺信祝辞:贺辞张岂之石兴邦先生贺辞贺《陕西历史博物馆》创刊周伟州中国先秦史学会贺信祝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闻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写长歌以贺宋伯胤贺新郎——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而作《秦陵秦俑研究动态》编辑室考古研究:膳夫山鼎与西周年历问题李学勤中国陶俑和唐三彩陈全方法国吉梅博物馆所藏中国商代青铜盘尹盛平释史墙盘铭中的“逖髟”林氵云试论秦与中原诸国陵寝制度的异同马振智法门寺地宫出土琉璃器皿韩伟史学论坛:葵园读史二札武伯纶先生遗作武晓颖整理读《豳风》诗篇兼论公刘迁豳史实及文化斯维至唐代列戟制探析申秦雁长安韦氏宗族述论黄利平唐宋汉朝、石泉县治考吴镇烽简牍与典籍汉简中一封奇怪的信林剑鸣司马迁一家言之界说张大可《史记·日者列传》小察张铭洽《鹖冠子》考辨叶荣唐墓壁画鉴赏李寿墓壁画张鸿修浅谈壁画源流及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的艺术成就李域铮唐代中外乐舞交织图——苏思勖墓的乐舞壁画李国珍昭陵唐墓壁画陈志谦文物丛谈“汉三颂”价值论杨培钧从瓦当文字看秦汉习俗及演变——读陈直《摹庐丛著七种·秦汉瓦当概述》札记谭前学中韩间有深远意义的文化交换王世平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乐舞的流行状况晏新志日本国收藏的汉唐珍贵文物魏女勇娥从文献看古代饮茶风尚对茶具色泽的影响胡小丽馆藏文物精品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文物精萃韩建武赵峰朱天舒西汉“王许”龟纽银印师小群刻花“乾封泉宝”钱禾古文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法花人物罐乔文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曼生款茗壶王昱东学术博览申国考(日)谷口义介著赵世超译汉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政府的权力(美)陈启云著胡志宏译中国早期的丝织品——比较斯坦因和中国考古学家发现的汉代带花纹丝绸(法)克里沙娜·里布著杨瑾译巴黎吉梅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礼器——角(法)任淑兰(Maud Girard- Geslar)著段萍译随笔·札记树·莲花及其在佛教中的寓意文军法国考古工地见闻党士学文物保护新建博物馆的温湿度问题研究谢伟张群喜浸渗技术对酥解陶器的渗透加固保护郭岚任重远唐墓壁画加固的方法研究罗黎张群喜徐建国博物馆学电脑管理藏品分类法的探讨徐建国感知特征与陈列设计郑雅坤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的商品化趋势赵峰韩建武回顾·展望陕西历史博物馆与碑林博物馆李西兴形式与实质感觉与理性——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创作的体会张锦秋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思路李伟浅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设备管理张腊梅有朋自远方来——开馆以来重要接待记略王彬书评书讯资料完备考证翔实——《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评介周苏平出版消息·简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作者】:周天游主编【形态项】:354 ; 26cm【出版项】:三秦出版社, 1995【ISBN号】:7-80546-919-9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史学论坛说《召诰》《洛诰》赵光贤《士冠礼》的礼法与礼仪彭林商代军事制度研究宋镇豪老庄的财富观罗世烈战国时期军事后勤保障制度刍论黄朴民徐勇《春秋》日食历日校订李仲操《诗·十月之交》作于平王时期新证沈长云秦人多神崇拜及王权影响下的中国宗教张文立论民族迁徙与秦东陵骊山陵的关系及相关问题杨东晨秦人祖先祭祀考述史党社田静大唐长安皇城[台]石尔琪论清代陕西人口的迁徙赵静考古研究由亚箕诸器铭文推论燕齐建国文化斯维至金文召王南征考略尹盛平东周的人口、生态和社会变迁常金仓也谈秦早期都邑犬丘王世平朔字探源[日]成家彻郎著许宏译试说“多生”“百生”与“婚媾” 刘桓从张庄桥汉墓所出铜器看蜀赵两地的文化交流郝良真姜春陕西帝陵概述周魁英刘林西陶灶图案所反映的汉代人民生活陈安利三星堆“饰鸟玉璋”略议史延廷中国史前时期捕鱼工具之演进韩建武从出土文物看唐代的主要畜力交通工具朱天舒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王翰章从文物普查看明清陕西人文历史变迁张在明赵强博物馆学博物馆需要心理学宋伯胤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发展之我见陈全方博物馆陈列建档工作概论周劲思王昱东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全体系及其管理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卫处浅谈中央控制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李鸣扶风历代铜镜陈列小记蔡昌林文献与简牍研究《史记·六国年表》校读札记缪文远《鬼谷子》散论刘宝才秦简《为吏之道》与秦统一前后的文化嬗变张铭洽《山海泾》中的“甘木”考辨张维慎壁画研究陕西唐代墓葬壁画李西兴壁画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黄利平文物丛谈陶鬲——高效的传热炊器秦建明赵琴华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银花钗申秦雁谭前学两通记载唐代乐舞的珍贵碑石魏女勇娥唐三彩辨伪胡小丽觿的用途及象征意义梁彦民篆书钱文的演变师小群从考古资料看隋唐的五弦琵琶贺达炘唐代两方墓志考汪勃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怀黄桂珍学术博览《西京杂记校注》简评[台]陈文豪秦的起源与文化[日]饭岛武次著晏新志译汉代的思想构架[英]鲁惟一著谭前学译创新中的发展——记英国伯明翰博物馆人类学陈列室翟晓兰编译美国查科峡谷的古代遗存保护张沛心编译随笔、札记佛指舍利巡礼曼谷纪实韩伟前秦冯翊相氏族属辨杨铭成汉政权中的民族成分叶荣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工艺美术的影响范淑英纪念何正璜先生深切怀念何正璜先生方鄂秦蜡烛和小桥何正璜文物精品两件带“翰林”款的白瓷罐韩建武雪景山水图张梅王端淑山水立幅杨亮书讯、简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三辑【作者】:周天游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290 ; 26cm【出版项】: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ISBN号】:7-5604-1093-6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陕西历史博物馆建馆五周年贺辞周天游考古研究中国青铜时代金属加工工艺——打锻、锤揲法考察卢连成金文“ 京”即秦之“阿房”说王辉金文札记三则刘桓汉代神车画像王子今唐羽林大将军臧怀亮两方墓志合考曹发展建窑黑釉盏与宋代的斗茶胡小丽试论辽代金银器的分期及特点韩建武唐代妇女常服浅议王彬史学论坛西安古都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张大可论子华子管敏义先秦时期陕北的民族迁徙与融合杨东晨秦帝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张文立秦代的文化政策与秦文化——再谈秦文化的层次性张铭洽秦老人问题浅议薛瑞泽试论秦汉统治者的天地祭祀活动马振智浅论巴蜀地区在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地位叶荣论司马迁对帝王追求长生的实录与批判张强试析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谭前学略论唐代体育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的地位董理简牍与典籍《淮南子》与《文子》关系辨析王云度从简牍看秦汉时期的乡与里组织杨剑虹圆仁笔下的“茶” 牛致功释吐鲁番文书中的五道大神贾二强试论云梦秦简《日书》的楚文化色彩史党社《史记》“袒”字注解商榷张维慎馆藏文物丛谈“鼓形器”之时代与用途考核庞雅妮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文物选释师小群韩建武陕西三桥镇出土宋卢士隆墓志万晓凝重幽艳的宣德青花大盘黄桂珍袁耀《汉宫春晓图》赏析杨亮唐绞胎碗吾健唐黑人俑贺达炘元三彩罐含辛唐双狮双鸾纹菱花铜镜岁寒唐蝴蝶纹海棠形银盒含辛晚风独立图董洁唐墓壁画研究唐墓壁画的制作工艺唐昌东说唐墓壁画的史料价值黄利平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唐安公主墓的花鸟壁画李国珍李贤墓《马球图》等三幅壁画赏析李国选学术博览辽宁大凌河流域的商周青铜器[日]广川守著晏新志译中亚银器及其对中国陶瓷器的影响[英]J·罗森夫人著杨瑾译发掘丝绸之路的深处——被称作中国“死亡之海”的沙漠中是否隐藏着早期人类的遗迹?[英]约翰·W·奥尔森著张梅译博物馆应用交互式讲解系统需考虑的几个问题[英]彼得·N·路易斯著翟晓兰译随笔札记中华古训浅议吴枫中国古代的防水织物秦建明郭子仪之父郭敬之事迹考张应超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发式与妆饰晏新志庞雅妮美国孟菲斯《中国皇陵展》见闻申秦雁福冈市博物馆“活动体验室”参观有感沈建康乙亥夏日访台归来写长歌抒怀宋伯胤文物保护谈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操作技术于平陵郭岚张晓梅降尘对彩绘文物颜色影响之探讨杨文宗谢伟光导技术在文物采光及保护中的应用张群喜新建博物馆害虫的防治谢伟博物馆学论陈列的美育功能郑雅坤谈青铜器的陈列富君王桂枝博物馆陈列说明英译浅论范淑英论博物馆的经济效益李彦平周鼎安博物馆专业档案管理浅谈杨维娟诗词六首李炳武书讯本刊征稿英文要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67 ; 26cm【出版项】: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7【ISBN号】:7-5604-1244-0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考古研究汉代骨签与汉代工官研究刘庆柱工师文罍考吴镇烽秦兵三戈考王辉从出土文物及文献资料看汉代的养猪业杨亮唐代妇女常服的分期与演变王彬唐、宋、辽金银器上的凸纹工艺朱天舒史学论坛西周宗法制度新证王晖试论西周的公族土地所有制陶磊关于吕尚的出身及其被举用史事索隐刘桓西周时期齐国的军事制度初探徐勇黄朴民战国时秦国中央官制的转变与王权的加强李金学试论秦统一前后的法制建设方针谭前学刘邦身世辨析王云度汉代交际语言考述彭卫论唐代的权相黄利平试析唐代体育繁荣的原因董理中国古代的毒鱼及其与川泽的环境保护张维慎吴大康历史地理研究关于秦汉地方行政体制中的“道” 周伟洲先秦时期陕西地区古国古城考杨东晨秦甘泉宫地望考曹发展唐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原因徐卫民两宋汉中山河堰的兴废及其原因冯岁平固原地区的自然地理和古代长安的西北防卫恰恰民族、宗教史研究义渠族属辨杨铭古代巴蜀诸族同华夏族之关系叶荣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少数民族分布及姓氏韩香长安大荐福寺与“周、唐革命” 王亚荣王重阳与全真道的创立张应超馆藏文物精品旷世奇珍璀璨玑珠——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特色杨培钧新征集文物丛识韩建武师小群馆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带饰刍议庞雅妮华贵艳丽的粉彩牡丹纹碗黄桂珍西安郊区出土唐韩国信、康氏墓志考述师小群文物丛谈唐代国长公主碑考略王翰章魏女勇娥唐方元瑾墓志铭考释王建荣延安出土的两方明代墓志铭考释姬乃军姬中林说湖南常德出土汉“长沙邸丞”印施谢捷唐代胡俑、胡商与丝绸之路胡小丽唐代三彩盆和灰陶熏炉刘瑞宋钧窑瓷器与后世仿品尹夏清唐墓壁画、艺术史研究中国画概论——为《陕西藏画集》作序张鸿修方鄂秦李寿墓线刻乐舞图与唐代坐、立部伎考述晏新志唐墓壁画人物造型之社会风尚戴俊英唐墓壁画临摹材料与技法研究李国选唐朝与新罗国的艺术交流田廷柱中国古代书画鉴赏随谈石头娃学术博览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礼宾图》的有关问题[日]西谷正著马振智译列宁格勒爱尔米塔什博物馆所藏中国转变期瓷器[俄]塔提亚娜·阿尔波娃著周劲思译海兽葡萄镜与中国之旅[日]胜部明生著汪勃译和平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和课题[日]山边昌彦著李彦平李淑艳译随笔札记96’西北专线考察行纪王世平福冈市博物馆现代化讲解咨询服务系统考察纪实徐锡荣荣碛砂藏经影印经过罗宏才文物保护唐墓壁画颜色破坏诸因素探讨单日韦谢伟全封闭式博物馆展厅环境空气监测的探讨张美蓉略谈古代壁画揭取中的保护工作杨文宗埃勒凡蒂内上埃及庙的岩石保护[德]霍斯特·舒著阎敏译博物馆学从文化人类学看博物馆材料宋伯胤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文物搜集与民族学博物馆建设王建民论西北五省区博物馆的优势互补和协作交流刘建安开馆六年来陈列工作的回顾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部文物多媒体光盘(CD-Title)的开发制作刘克宇谢伟摹庐遗诗选注陈直先生遗作周天游选注痛悼林剑鸣先生周天游国失良才吾失友——怀剑鸣张文立附:林剑鸣先生行述补白瓷砖的鼻祖(13)西周璇玑、玉衡(45)秦高奴铜石权(75)隋琉璃、玛瑙围棋子(94)唐女跪拜俑(110)汉绿釉伏羊陶尊(115)隋圆球体玻璃香料瓶(152)碑刻中的三绝(205)唐男跪拜俑(161)唐圆雕玉立人(180)唐带护背铜镜(196)唐鎏金铜药师佛立像(205)书讯(203、225、233、277)唐银力士造像(283)北宋达摩渡海镜(297)唐彩绘陶罗汉像(305)宋彩绘俑首(321)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95 ; 26cm【出版项】: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ISBN号】:7-5604-1352-8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庄子·杂篇》竹简及有关问题李学勤考古研究咸阳塔儿坡新出陶文补读王辉关中西部出土商代铜器及相关问题——兼论益家堡一期的文化性质高西省秦币考略何清谷秦信宫考——试论秦封泥出土地的性质刘瑞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王云度“黄”非“珩”之本字韩建识延安市出土的唐代画像砖姬乃军王沛袁继民史学论坛秦对传统文化整合的启示张文立试论春秋战国秦文化的走向黄留珠秦代“以吏为师”政策的历史考察张铭洽秦始皇造铸“金人十二”之谜王子今秦宫廷乐舞考论田静史党社论汉文化的渊源刘洁论两汉时期关中农业经济区的兴衰杨振红试说隋唐关中本位政策马驰简牍与典籍研究关于包山楚简中的四个地名史杰鹏《吕氏春秋》:百科全书式的宫廷教科书卢鹰《汉书新证》征引新史料析论——民国以来的汉代新史料与史学研究举隅[台]陈文豪历史地理研究古都与“丝绸之路”的研究要走出误区——兼评《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王世平秦甘泉宫所在位置辨徐卫民秦都咸阳新论杨东晨民族·宗教史研究论先秦天神—山岳文化圈王晖佛教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神风貌方光华《维摩诘经》与唐代佛教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图》文军景教碑出土于大崇仁寺郗琳清代陕北地区民间信仰初探秦燕馆藏文物精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泥佛像综述周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三批出土玉器贺达炘韩建武罕见的明正统青花缠枝莲大缸黄桂珍馆藏银元辨伪师小群文物丛谈对仰韶时期尖底器的再认识赵宇共西安附近宗教石刻综述李域铮试论摩崖石刻“衮雪”的时代及书者王彬唐“乐舞俑”考辨董理唐墓壁画·艺术史研究大唐墓室壁画艺术——《中华文物精粹·壁画卷》序唐昌东李国珍谈唐代帝王的狩猎活动——兼谈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图》申秦雁唐代墓室壁画之研究李国选唐墓壁画中所见的建筑翟晓岚学术博览銮(车銮)考[日]网干善教著汪勃译远东地区发现的西亚玻璃综述[美]艾伦·约翰斯顿·莱赢著杨瑾译关于沃特斯艺术馆所藏中国漆木佛像的技术研究报告[美]Donna K. Strahan 著王昱东译随笔·札记先秦时期的焊接技术徐建国唐德宗放归驯象地点考辨王元林《清代名人轶事》所反映的鞭、杖、笞之罚张维慎文物保护唐墓壁画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谢伟宝鸡戴家湾古墓发掘中微型考古及发掘器物的保护修复詹长法杨文宗周萍博物馆学衔华佩实雅俗共赏——《唐代金银器大观》陈列形式设计研究王有庆多媒体导游展示系统的研究实践与思考徐锡荣博物馆与Internet 邵小龙书评史学“多重证法”的典范之作——读斯维至《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稿》王辉《先秦民族与文化》序(摘要)陈连开附录陕西考古学论文索引(1994~1995)楼宇栋书讯·简讯补白镀金嵌宝观音(8)杜虎符(21)鸠摩罗什及葬舌塔(49)彩绘雁鱼铜灯(218)素面带把银杯(229)鎏金春秋人物纹三足银罐(236)绿度母(271)三彩女立俑(284)骨雕人头像(303)群策群力,推动我馆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328)吉祥天女(346)藏式塔(351)十一面观音(362)汉代的麟趾金与马蹄金(372)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六辑【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82【出版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ISBN号】:7-5419-7742-X / 37.773087/S150/6/003771【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突出优势办出特色——设立唐墓壁画馆的可行与构想…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冯庚武考古研究西周的昭穆制度与金文中的“康宫”问题尹盛平秦史三题王辉由汉阳陵冥币谈古代的瘗钱葬制王学理汉代画像中的钱纹图案王子今北赵晋侯墓群与昭穆墓位彭林中国兽面纹砖瓦的形成与发展汪勃谈陕西商代文化的表现巩文老官台文化命名刍议净毓民周春茂史学研究周代同姓不婚礼俗的成因新探王晖司马迁的史学意识简论张文立谈秦汉之际的文化整合张铭洽论汉代的人口、耕地与基本经济区杨振红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的主要思潮简论田旭东武则天晚年驾临长安考析赵文润唐代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原因董理典籍·简牍·墓志论曾子对孔子道德论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罗新慧论《淮南子》的察人之道张维慎乾陵新出唐豆卢钦望墓碑考释杨希义刘向阳《唐壮武将军守左威卫大将军兼五原太守郭英奇墓志》初探李慧历史地理研究论汉都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和发展杨东晨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徐卫民简论秦汉以前宝鸡渭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霍彦儒论清代陕西人口再生产及其结果与教训赵静民族·宗教史研究藏传佛教泥造像“擦擦” 周越北魏经略仇池的几个问题杨铭从《古兰经》看穆斯林社会妇女的地位文军南朝僧官制度初探魏琪仙游寺法王塔的时代风格及地宫瘗埋舍利制度林通雁从陕西的道教碑石史料看成吉思汗与全真道的关系张应超馆藏文物精品“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考王昱东陕西出土的唐代黑人俑韩建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宋元明陶俑精选胡小丽姜涛军持浅淡——从馆藏两件器物定名谈起张沛心文物丛谈甘泉出土秧歌舞画像砖浅议姬乃军流散在日本国的一口唐代铜钟魏女勇娥秦王府出土的干支年款青花瓷刘恒武张沛心美国印第安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长沙铜官窑瓷器杨瑾王锐唐墓壁画研究对懿德太子墓“宫女图”的一点看法申秦雁周柏龄长乐公主墓壁画《瑞云车马送行图》琐谈邹规划张晓阳石墨影作木构间的树石——懿德太子墓与章怀太子墓壁画的比较研究杨效俊论唐墓壁画的艺术风格李国选学术博览唐高宗时期的中枢格局[韩]任大熙著蒋菲菲译唐代波斯基督教会向中国的扩展[奥]霍夫力著侯昕译和同开王尔铸造之变迁[日]石川谆著晏新志师小群译佛传艺术沿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日]宫治昭著庞雅妮译随笔·札记颜真卿与长安王翰章也谈“东方维纳斯” 王世平清末民初石门拓工、拓技与拓本传销诸事罗宏才浅谈代笔书画石头娃汉代农业技术上的代田法和区田法叶荣拓印略说李文英文物保护文化骨片沉积物的清除单暐张群喜王和平金银器文物上铜锈产生的原因、机理及处理方法探讨罗黎文物库房的环境质量监测与文物保护张美蓉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壁画霉菌及环境霉菌调查研究谢伟张星群博物馆学浅淡实物材料与实物教育宋伯胤《延安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的形式设计及艺术特色韦纯学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控系统的能量管理李鸣试探唐墓壁画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万晓浅谈运动镜头在文物摄影中的运用和体会刘万虹书评考古学的文化新境——读李学勤先生《比较考古学随笔》王子今陕西文物工作的新成就——《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问世马振智书讯补白1、新城公主墓壁画顾盼、捧物二侍女图(19)2、“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脊瓦(42) 3 、宋代罗汉(52)4、新城公主墓壁高髻侍女图(64)5、“千秋万岁与天无极”瓦当(77)6、“华仓”瓦当(103)7、鎏金铜蚕(110)8、凤鸟云纹瓦当(126)9、“永隆”瓦当(140)10、新城公主墓壁画顷心交谈二侍女图(145)11、黄爱庐兰竹(159)12、唐代石刻(180)13 、张崟山水图轴(185)14、彩绘陶囷(190)15、云鹤纹瓦当(199)16、吴岱观山水图轴(216)17、“棫阳”瓦当(250)18、“泱茫无垠”瓦当(270)19、新城公主墓壁画起舞、秉烛二侍女图(277)20、“折风阙当”瓦当(284)21、新城公主墓壁画侍女图(297)22、唐千秋云龙纹镜(313)23、新城公主墓壁画起舞驻足二侍女图(320)24、“延年益寿”瓦当(354)25、西夏雕像石座(365)26、绿陶烤炉(375)27、黄河淹没区的北宋墓壁画(379)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作者】:周天游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76 ; 26cm【出版项】:三秦出版社, 2000【ISBN号】:7-80628-461-3 / G268.3-55【原书定价】:CNY60.0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省学科: 丛刊)·考古研究·周原的非姬姓家族与虢氏家族曹玮。
北大汉简《老子》研究综述
第36卷第2期2020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36No.2February 2020收稿日期:2019-10-24作者简介:甘影杰(1994—),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
①见李开《关于北大简〈老子〉的辨伪》,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9月12日;邢文《“辩证之美”与“散点透视”———北大简〈老子〉再辨伪》,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9月12日;姚小鸥《拼接与书法看真伪》,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2日;邢文《技术书法学与简牍辨伪》,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9日。
北大汉简《老子》研究综述甘影杰(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6)摘要:北大汉简《老子》,是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上下经文本所得资料的简称,学术界经过技术、文字、竹简形制等方面考证,认定不存在作伪问题。
北大汉简《老子》抄写年代多认为在汉武帝时期或汉武帝前期,也有认为在惠帝、文帝之前以及西汉后期,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所得出的确切抄写年代仍有分歧。
学者们对北大汉简《老子》中的字词章句相异之处、阙文之处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考证,成果丰富、翔实。
学者们对北大汉简《老子》上下篇的流变、上下篇章数、与传世本及出土本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北大汉简;《老子》;文本校勘;古书成书;综述中图分类号:B223.1;K8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00(2020)02-0017-06一、北大汉简《老子》介绍(一)北大汉简《老子》介绍及真伪辨北大汉简《老子》,是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上下经文本所得资料的简称,它从2009年问世至今,将近十年,相关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将北大汉简《老子》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化。
最初阶段是对北大汉简《老子》保存状况进行介绍的文章。
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韩巍主编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为代表性认识成果,它“包括竹简的彩色原大照片与放大照片、红外照片、简背划痕示意图、简文的释文与注释以及附录,附录收入竹简一览表、与各卷竹书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整理者的论文等”[1]3。
《西北简牍所见汉匈关系若干问题研究》范文
《西北简牍所见汉匈关系若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自西汉时期起,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就是中国古代政治格局中的重要议题。
两者间的冲突与和解,相互的斗争与交融,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西北简牍作为珍贵的史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汉匈关系的直接证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北简牍的研究,深入探讨汉匈关系中的若干问题。
二、西北简牍概述西北简牍,主要指在西北地区出土的古代简牍文献,包括汉简、北魏简等。
其中,汉简的发现数量最多,内容丰富,为我们研究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研究汉匈关系方面,西北简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三、汉匈关系的背景与演变汉匈关系的发展历经了数个阶段。
西汉初年,匈奴强盛,与汉朝形成对立之势。
随着汉朝的强盛,两者之间的冲突与交流逐渐增多。
在西北简牍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互动。
这些互动反映了汉匈关系的演变,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四、西北简牍所见汉匈关系若干问题(一)边境争端与军事冲突西北简牍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汉匈边境争端与军事冲突的信息。
这些争端和冲突往往涉及领土、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简牍,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汉匈之间的军事部署、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果。
(二)贸易与文化交流除了军事冲突外,汉匈之间还存在广泛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西北简牍中记载了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包括马匹、丝绸、粮食等物资的交换。
此外,还涉及到文化交流,如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交流反映了汉匈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三)政治外交与和亲政策在汉匈关系中,政治外交和和亲政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和亲政策,汉朝与匈奴之间建立了某种程度的联盟关系。
西北简牍中记载了和亲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外交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研究方法与结论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方法,对西北简牍中关于汉匈关系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边疆争端、贸易与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汉匈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对立到交流、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西北 汉简 用语
西北汉简用语西北汉简是指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现的一种古代汉字书写系统。
它是中国文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界对于古代汉字演变过程的重要证据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西北汉简的特点和研究价值。
西北汉简是指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至汉代的竹简、木简和丝绸等材料上所刻写的汉字。
这些简牍大多数是用竹简制成,因此得名“汉简”。
西北汉简的出土地点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其中陕西宝鸡、渭南地区出土的汉简最为丰富。
西北汉简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西北汉简的字形和汉字基本相同,但是有一些字形与现行汉字有所差异。
例如,“马”字在西北汉简中的字形是“馬”,多了一个“月”字旁,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
其次,西北汉简的字数较少,篇幅较短,大多数简牍只有几个字。
再次,西北汉简的文字内容主要是官方文件、商业文书、私人信函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西北汉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首先,通过对西北汉简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西北汉简中的一些字形差异可以与古代汉字的制作工艺、书写习惯等进行关联,从而揭示古代汉字的形体演变。
其次,西北汉简中的文字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次,西北汉简的出土地点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这为研究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文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西北汉简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学者们通过对西北汉简的整理、研究和比较,不仅为我们认识古代汉字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时,西北汉简的研究也为我们了解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资料。
西北汉简作为一种古代汉字书写系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西北汉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同时,西北汉简的研究也为我们理解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从出土简牍看汉王朝的河西军事防御
张 瑛
( 西北 民族 大 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兰州 7 3 0 0 3 0 )
提
要: 2 0世纪 以来, 甘肃省河西地 区出土 了 6 0 0 0 0多枚汉晋 简牍 , 其 中绝大多数是 汉简, 占全 国汉简 出土量的 8 0 %以
上。河西简牍真 实地反映 了两汉时期 的政 治、 经济 、 军事、 民族 、 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 具有重要 的史学价值。 河西汉简研 究表 明,
河西地区长期以来与中原保持着紧密的经济、 文化交往 , 门关。这段汉长城东起金塔县鼎新镇, 沿酒泉北大河经三墩、 但在汉武帝之前, 政治上基本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秦王朝 营盘堡北 , 又依疏勒河向西至玉门关, 全长约 5 0 0千米。
强盛时期西北边境基本稳定在今兰州至包头的黄河沿线 。
燧旁边一 般建有可住人的 坞。烽燧旁边的坞, 位于塞内者, 皆 历来说法不一致 , 千百年来学界争论颇多。1 9 4 3 -1 9 4 4 年间,
偏于 烽燧一侧, 与燧连为一体, 有狭窄而长的门道。 位于塞外 向 达任组长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在敦煌考古后认
者, 皆在烽燧周围。坞内建有居室, 居室 内一般有可供做饭、 为, 位于敦煌市西北9 0千米的疏勒河古道南岸的“ 小方盘城”
两汉四百年间, 汉王朝与匈奴和战相继, 共同谱写了一曲 载: “ 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 降浑邪、 休屠王。遂空其
悲喜交集的 交响曲。 从汉初和亲政策的实施, 汉武帝大规模 地, 始筑令居以西。 ”
反击匈奴, 到东汉时期的“ 三绝三通” , 汉王朝与匈奴虽有过 2 . 酒泉至玉门关段
பைடு நூலகம்
作 用。同时, 河西汉 简佐证 了史书中漏载 的河西四大关卡 中的悬索关 , 《 汉书 ・ 地理 志》中漏载 的肩水都尉 等事件 , 为研 究 两汉
读西北边塞汉简琐记
读西北边塞汉简琐记
白海燕
【期刊名称】《古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8()1
【摘要】一、居(器)、庉居延新简额济纳旗三十井次东■第62号简作:关居器籍62A郭卿千二百卅王卿千一百一十糺卿千一百卅全九百李卿八百六十景卿千一百廿62B其中"居器"(籍)一词,除《居延新简集释》外,相关新简词语类研究论著以及《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未收录。
但《居延新简集释》谓:"居器,其义未详。
"^(①)【总页数】4页(P513-516)
【作者】白海燕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5
【相关文献】
1.西北汉简所见边塞戍所的请销假制度
2.从汉简看汉代西北边塞戍卒兵器装备及管理
3.从籴粟记录看汉代对西北边塞的经营——读《额济纳汉简》札记
4.居延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财物“拘校”
5.西北边塞汉简词语考释札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牍所见汉代河西走廊的牧马业_陈天鹏
(5)出茭五百□③。(《合校》90.1) (6)出茭食马三匹,给尉卿募卒吏四月十六日食,吏一 人,马一匹。(《合校》290.12)
第 19 卷第 3 期(2014)
Vol.19 No.3(2014)
简牍所见汉代河西走廊的牧马业
陈天鹏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
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三、兽医水平的提高 同时医药知识的积累方面也有所进步,从出土的汉简提 供的材料看, 当时在河西走廊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医治牲畜 疾病的医方, 有“治马头涕出方”[4],“治马伤水方”[9](P275) 等。此
116
第 19 卷第 3 期(2014)
Vol.19 No.3(2014)
外, 人们知道, 瘦疲之马不能只喝水吃草, 必须喂粮食, 才能 恢复体力。此从敦煌汉简 中即可窥见一二。
(15) 驳乘两剽齿十六(《合校》149.23) (16)马一匹骍牡生副齿九岁高五尺(《合校》510.27) 上述简牍是关于马匹颜色、性别、年龄和身高的记载,可 以看到有:白、骍、駹、等毛色。马的性别,如牡就是性别的记 载。按年龄来看,十岁马一匹、八岁马一匹、七岁马一匹、九岁 马一匹、十六岁马一匹。马在八岁前后最强壮,最能干活。按 身高来看有六尺的有五尺的。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西汉河西 走廊地区相马术的发展,注重马的毛色、性别、年龄和身高。 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马的牙齿的生长磨灭状 况判断马的年龄,下面稍做分析。据《齐民要术》记载:马在三 岁以前的幼年时期是生长乳牙的时期,一岁时上下各生两 齿,两岁时上下各生四齿,三岁时上下各生六齿,从四岁到六 岁之间换成成年齿,后来马齿磨成臼状,接着变平、变黄、最 后终于变白。马在十二岁以前,先是两颗中间的下齿变平,到 了十三岁,就有四颗下齿变平,到了十四岁,又有六颗下齿变 平。上齿是从八岁到十二岁变平的。[8](P422)这是关于按马的牙齿 判断年龄的最早文献,就现在在河西地区乡间依然也在流 传,然在西汉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早就懂得了根据马的牙齿判 断年龄的经验,足见当时相马术的水平和畜牧业的发展状 况。《汉书·景帝传》中记载御史大夫卫绾的奏文中说:“禁马 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2](P147)这些都足以印证西 汉相马术的水平。
汉简“学师”小考
2017年3月第34卷第2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 2017Vol. 34,No.2汉简“学师”小考马智全(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730000)摘要:汉代教育者的名称,传世文献记栽了 “书师”与“经师”,汉简文献中出现了“学师”与“学佴”的称 谓。
张家山汉简与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学师”,从简文看是与“畴官”即父子相承世袭教育有一定区别的官方 设立教育机构中的教育者。
“学师”名称的出现,对于汉代教育制度的研究具有一定认识价值。
关键词:汉简;教育;学师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8039(2017)02-0062-03汉代教育制度,除了史籍记载之外,出土文献 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记载了汉代人 材培养制度,也具有重要价值,引起了研究者关 注[1]。
不过总体来看,无论是传世史籍还是出土 文献,对于受教育者的记载相对要多一些,而对于 教育者的记载却比较简略。
史籍记载的教育者的 情况,有“书师”“经师”这样的称谓,王国维《汉魏 博士考》已作了阐释。
[2]179在张家山汉简和新刊 布的肩水金关汉简中,还有“学师”这一称谓,未 见汉代史籍记载,对于丰富汉代教育制度的认识 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关注讨论。
一、张家山汉简记载的“学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傅律》是对傅籍年 龄及相关制度的规定,其中一简记载了“学师”的称谓。
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 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廿四岁,皆傅之。
公士三六四、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
畴官各从其父畴,有学师者学之。
该简记载了汉代傅的爵位与年龄的关系,“傅”指著于名籍,要给公家徭役。
所谓“畴官各 从其从畴,有学师者学之”,是对始傅者学习的规 定。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军官考论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军官考论郭俊然1(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印章、封泥、简牍等实物资料含有大量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的内容,这修正或弥补了先前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研究的诸多内容。
如千人、司马及其它属官有很多文献所遗的内容。
在对相关文献和实物资料进行认真考察梳理的基础上,以种类的不同加以分门别类地论述之后,发现这些实物资料极大地补充和拓展了汉代军事职官研究的内容,对构建全面、系统、详细的汉代军事职官系统大有裨益。
关键词:汉代职官军事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的研究很多,代表性的著作有《秦汉军事制度史》[1]、《秦汉官制史稿》[2]、《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3]、《秦汉军制史论》[4];论文有《中国历代武官制度》[5]、《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官、武官与禁卫武官释义》[6]等。
这些研究主要利用传世文献,对实物资料明显利用不足。
本文将以实物资料为中心,重点考论汉代的千人、司马以及将军属官等军事职官。
一、千人类职官,屡见于文献,有千人、骑千人将、左骑千人。
实物又见如下几种:(1)中骑千人,实物有封泥“中骑千人”[7]。
《封泥考略》认为疑是中宫骑之千人,故加“中”字如“中太仆”与“中车司马”。
[8]《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中尉属下有千人。
《汉书·季布传》载有“中司马”,如淳认为其乃中尉之司马。
[9]据此,笔者认为此“中骑千人”类“中司马”,当是中尉之骑千人。
(2)执金千人,印章有“执金千人”。
瞿中溶认为《后汉书·百官志》无“执金千人”明文,此当为西汉物;而“执金”下无“吾”字,似于义未妥。
[11]此或是执金吾之千人。
(3)猥千人,印章有“折冲猥千人”[12]90、“章威猥千人”[10]331、“破奸猥千人”[13]195、“建威猥千人”[12]91。
罗福頤认为“猥千人”当是等级较低之千人。
[12]90《汉书·翟方进传》载有“折冲将军”[9],《后汉书·王霸传》载有“破奸将军”[14],《汉书·冯奉世传》载有“建威将军”,《汉书·王莽传(上)》载1作者简介:郭俊然,男,1979年生,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博士,主要从事秦汉官僚制度研究。
阿拉善额济纳旗瑰宝——居延汉简
%,$
阿拉善博物馆馆藏 C$$$0% 居延汉简图
. Al济l纳R河i返g现h的ts近万R根es汉e简r"v文e字d飘. 逸"书法讲究# 后来"流沙坠
简"汉简问世"称之- 居延汉简. # 居延汉简的才料大多是就地取材"多为白杨'红柳'柽木等
等# 在全国范围内共出土居延汉简四万多枚"在阿拉善境内就 出土了三万多枚# 这些保留在汉代简牍上字迹"是 )%%% 多年 前汉代守边将士用毛笔书写的"直至今天依然清晰可辨#
居延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有效阻止 了外侵"在战略上具有特殊意义# $'44 年 $ 月定为国家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 年 0 月 )D 日"黑城遗址作为夏至元时期 的建筑"亦被国务院并入居延遗址"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居延遗址群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正 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理论研究 !"#!$%&$'(') *+&,-./&$01$21(3$&)%$4(0)D(
科技风 "#$% 年 $" 月
阿拉善额济纳旗瑰宝居延汉简
许宝泉
阿拉善博物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摘5要汉简是中国两汉时代历史文化的文字记录形式" 阿拉善额济纳旗居延遗址群大量汉简的出土!对研究汉代的政治& 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地理&交通&法律&民族&宗教等状况!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阿拉善居延地区汉代遗址与简牍的发 现!为汉代历史文化及边塞地区的军事机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44 年 $ 月居延遗址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务。简文可见戍卒 1 2 7 人, 7 7 人到亭隧劳作 , 其 中包括作强落, 而候长广所负责的 3 O 人中, 有1 2 人进
行 强落 的制 作 。简 ( 3 ) 还 提 到省 作强 落 , “ 省作 ” 是 指 因为 工作 需要 , 从部 、 隧之 中临 时抽 调 出来 一 部 分
*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2 0 1 4年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 目“ 战国秦汉 简 帛占书通假 字声系及 数据库 建设” ( 项 目号 : 1 4 B YY1 6 3 ) 、2 0 1 6
面的探讨 , 并对“ 强落” 和“ 天 田” 的关系作一考察 。
一
汉简、 考 古遗 址所 见“ 强落’ ’ 及 相 关 研 究
西 北汉 简屡 见 “ 强 落” 一词 , 简文 如 下①:
( 1 )四百 廿人代 运 薪 , 上转薪, 立 强落 , 上 蒙涂辎 车 。袤 二 百六十 一 丈 , 率人 日涂 六尺 二 寸 , 奇
王锦城 : 西北汉简所见“ 强 落” 考论
戍卒 , 用以集中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劳作。这部分临时抽调出来的戍卒 , 则称作“ 省卒” 。 ① 据 以上对简 ( 1 ) 、( 2 ) 、 ( 3 ) 的讨论来看 , 制作强落时需用的人数通常较多 , 且强落还常 由省卒省作完成 , 即一定人 员集 中时间完成。 简( 4 ) 意不明 , 当和清除某种东西有关 。简 ( 5 ) 为戍卒上 隧候望时 , 发现强落上有 异常情况 的记 录。从此简来看 , 戍卒在 日常的候望中, 于五月壬辰 日 在强落上看见了不知名的物体 , 因此非常重视 , 将其作为异常情况记录 了下来 。这或许可以说明强落上平 常不当有人或物存在。
( 上海 2 0 0 2 4 1 )
西北屯戍汉简屡见“ 强落” 一词 , 也作“ 僵落” “ 强洛” 等 。其或即文献中的“ 虎落” , 考古发现有所谓
“ 强 落” 实例 , 但对 于 “ 强落 ” 的含义 和形 制 尚存 在较 大 的争 议 。汉简 可见 “ 强 落” 和“ 天 田” 连称 , 又有 沙 中天 田 、 河 中天 田等 记 录 , 这 对 于探 讨 “ 强落” 和“ 天 田” 的关 系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因此 , 本 文 拟 据文 献 和 汉 简 中有 关 “ 虎落 ” “ 强落 ” 和“ 天 田” 等 的记 载 , 结 合 考 古发 现 , 对“ 虎落” 、 “ 强落” 的含 义 和 形 制 进行 全
十六隧卒二百口口 ●右部隧十八所, 卒六十三人 , 不省。 列 隧口口 及 承 隧五 十八 所 , 所 三人 , 今 省 所 一人 , 为五 十八 人 , 斋
衣装作 , 旦 诣殄 北发 鄣 , 除僵 落 沙 , 会 八 月旦 。( 9 9 E S 1 7 S H1 : 7 )
简( 6 ) 为某檄文的一部分 , 大概是说有 4 人去制作僵落 , 此4 人为省卒 , 现在得到罢休 , 因此要迎 接 回来 。简 ( 7 ) 属额济纳汉简 , 该简记录隧卒 5 8 人省作殄北 , 清除僵 落中的沙子 。西北边塞多沙漠地 带, 又风力强劲 , 沙粒 自 然常被风吹刮进僵落 , 因此需要定期除沙。可见僵落需要保持清洁 , 不能使其 被沙土等掩埋 。 “ 僵落” 也即“ 强落” , 因此从简( 7 ) 所谓“ 除僵落沙” 来看 , 简( 4 ) 所说亦和清除强落中的沙子有关 。 金关汉简又见有“ 强洛” 一词 , 简文如下 : ( 8 )右前候 长 口口都 隧七所 见 慈其千 柬
汉 简 中又有 “ 僵 落” 一词 , 见于 以下 简文 : ( 6 )馆 、 里、 冀、 巷 等 四人 诣 僵 落作 所 , 因迎 罢 省 卒 四人 , 檄 到 往 来 愿 令 史 ( 觚) ( 7 3 E J T 3 7 :
1 5 3 5 B)
( 7 )
口 月… … 当曲 隧以 南尽 临木 道上 行 书 , 不省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5 ) 口 五 月壬辰 乘 隧 , 戍 卒许 朔 望见 隧 北强 落上 有不知 何 ( 7 3 E J C: 6 1 3 )
简( 1 ) 是说戍卒 4 2 0 人作运薪 、 转薪、 立强落等工作 , 一天所作长 2 6 1 丈 。可知强落用“ 立” 的方式
制作 而成 , 所 用材 料 主要 为木 薪 。简 ( 2 ) 为作 簿 , 记 录 了戍 卒 到亭 隧集 体 劳 作 的 人数 及 具 体 所 做 的 事
六尺 。 ( EPT5 9 : 1 5 )
( 2 ) 人 凡 卒 百廿七
候 长广 主卒 卅人
七 十七人 见 乘 亭隧 当劳
其 十二人 作 强 落口
四人 为卒 漕
作 强 落……
二人 为卒漕
定 见 乘 亭口口 ( 7 3 E J T 7 : 8 0 A)
( 3 )省 作 强 落口 ( 7 3 E J T2 5 : 1 1 8 ) ( 4 )发 故 强 落 , 除 下止 广 丈口 ( 7 3 E J T3 1 : 1 2 8 )
年教 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十 三五” 规划重大项 目“ 先秦古 文字 材料 四种综 合整 理与数 据库建设 ” ( 项 目号 : 1 6 J J D 7 4 O O O 9 ) 中期
成果 。
①
7 8
简文中“ 烽燧” 之“ 燧” 字有多种异体写法 , 本文所 引通作 “ 隧” 。
西北 汉 简所 见 “ 强落” 考论
王 锦 城
【 摘
要】结合 西北汉简、 考 古发现和文献典籍来看 , 西北 汉简所见 “ 强落” “ 僵 落” 及“ 强洛” 即文献 中的“ 虎
落” , 具体所指 为西北边塞烽燧 、 城 鄣周 围排列成 三角形或 方形 的尖 木桩 , 是 一种军 事 防御 设施 。“ 强 落” 和 “ 天 田” 关系密切 , 强落周 围还布 设天 田, 天田是一种军事 侦察设 施, 主要 沿塞墙铺 设 , 也广泛 分布 于河流 岸 边, 强落则只设置于烽燧 、 城鄣周 围。 【 关键词】西北汉简 ; 强落; 虎落 ; 天田 【 作 者简 介】王锦城 , 华东 师范大学 中国文 字研 究 与应用 中心博 士研 究生 , 研究 方 向为 出土 文献 与古文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