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 唐诗三首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两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石壕吏文|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石壕吏①文|杜甫暮投②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③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④:三男邺城戍⑤。
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⑦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⑧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⑨。
有孙母未去⑩,出入无完裙⑪。
老妪⑫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⑬。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①选自《杜诗详注》。
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e)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②[投]投宿。
③[一何]多么。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⑤[戍(shù)]防守。
⑥[附书至]捎信回来。
⑦[新]最近。
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⑪[完裙]完事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⑫[老妪(yù)]老妇。
⑬[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卖炭翁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卖炭翁①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②烧炭南山③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④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⑤?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⑥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⑦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⑧。
手把文书⑨口称敕⑩,回⑪车叱⑫牛牵向北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⑭惜不得⑮。
半匹红纱一丈绫⑯,系⑰向牛头充炭直⑱。
①选自《白居易集》卷四。
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②[薪]木柴。
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④[苍苍]灰白。
⑤[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谋求、需求。
⑥[市]城市中规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⑦[翩翩]轻快的样子。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文书]公文,诏书。
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⑪[回]调转。
⑫[叱(chì)]吆喝。
⑬[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⑭[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⑮[惜不得]吝惜不得。
⑯[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⑰[系]挂。
⑱[直]同“值”,价格。
【译】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
⑶试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生活。
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唐诗三 首—卖 炭翁》 课件( 共35张PPT)
2.《卖炭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揭露了怎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共35张PPT) 的社会现实?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宦官及其爪 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翁辛苦烧 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用半匹红绡一丈 绫掠夺一空。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 痛苦的诗句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 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
老人
木柴
卖炭翁, 伐 薪烧炭南山中.
砍伐 终南山,属秦岭山脉,
在长安城南。
译文参考:有位卖炭 的老翁,在终南山里 砍柴烧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唐诗三 首—卖 炭翁》 课件( 共3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唐诗三 首—卖 炭翁》 课件( 共35张PPT)
烟熏色 的脸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唐诗三 首—卖 炭翁》 课件( 共3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唐诗三 首—卖 炭翁》 课件( 共35张PPT)
1.设疑自探,整体感知
⑴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⑵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绡、绫:
同"值",
指丝织品
价钱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八年级下册24课唐诗三首
八年级下册24课唐诗三首八年级下册24课唐诗三首唐诗,是指唐朝时期所创作的诗歌。
唐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诗的圣殿”。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下册24课中的三首唐诗,它们分别是《静夜思》、《登高》和《将进酒》。
以下是详细介绍: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以清新简约的语言,境界深远,描绘了李白在异乡,用沉静思维追忆家乡美好灿烂的景象。
这首诗常被作为中文学习的课文,其字句优美婉约,被视为李白诗歌创作最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登高远眺,感叹环境和社会变迁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
诗中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充满时代感,是杜甫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三、《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酒”在古代文化中是有着特殊地位的,而这首诗就是以饮酒为主线。
这首诗流畅豪放,倡导幸福人生和豪放人生态度,深刻表现了诗人超然世俗、爱好自由的风格。
结语:以上三首唐诗都是八年级下册24课中比较典型的唐诗,它们各具特色,文化意义深厚,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充分体会其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以此启迪我们的情感和思维。
希望大家都能在诗歌艺术中找到快乐,汲取到有益的营养。
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此外,课堂讨论环节,有的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计划在下次课上尝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提升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领略《石壕吏》的艺术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4.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中对战争、农民生活的关注,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5.增进人际交往: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艺术特色:领会《石壕吏》的韵律美、意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强调其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的创作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石壕吏》的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中的主题思想,例如诗中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农民苦难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悲悯情怀。
-以诗中的“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为例,分析比喻、拟人手法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领悟修辞手法的美感。
4.及时反思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杜甫的《石壕吏》进行深入解析,掌握以下要点:
1.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特点;
2.掌握《石壕吏》的诗意、韵律、修辞手法等;
2.教学难点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八年级语文下册列(部编版)
背景链接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李唐永肃强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 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 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 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 乐和自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 录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 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 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 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墨剑飘雨 liyongq李ian永g 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全诗的l三iyon个gqian“g 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李永强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 差 役 深 知 壮 丁 难 抓 , 选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4《唐诗三首》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4《唐诗三首》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唐诗三首》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和杜甫的《春望》三首唐诗。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唐诗三首》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文,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审美能力上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会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唐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唐诗;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
2.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引出本课的三首唐诗。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美。
6.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静夜思》杜甫《春望》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背诵的情况。
2.学生对诗歌意象、韵律和情感的分析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
3、品析诗歌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诗歌朗诵能力,理解诗歌大意,并进一步感悟诗歌。
2、教学难点品析诗歌语言,感受本诗作者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猜对联,导入新课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 春水群殴野老心。
2、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三幅对联所写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说说理由。
(二)教学新课目标一:温故知新,了解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人们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背景资料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3、文体知识:歌行体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歌行属于古体诗。
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卖炭翁》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主题的叙事诗。
诗歌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古诗鉴赏能力,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作者感情,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示范诵读和赏析方法学习,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感受卖炭翁遭遇之苦,深入思考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3. 感悟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及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词句品析,感受精彩的人物描写。
感受诗中所传达出同情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同学们,白居易是我国唐代地位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
他的作品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艺术珍品。
你能回忆出哪些白居易的诗句?(学生回答)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观刈麦》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教师总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回望白居易的生命轨迹,这句按语放在他身上并不为过。
无论荣华还是落魄,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造福百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卖炭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 “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 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 “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背景材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
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 茅 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屋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 为 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 秋 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 风 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 所 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 破 怀。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 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或艺术特色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简单的五言诗句,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石壕吏》的艺术特色,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结合杜甫的写作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探究,形成独立见解。
4.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壕、媲、馍”等,学习并运用相关成语和典故。
4.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审美能力。
5.体会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诗歌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在生字词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正确运用所学生字词,如用“媲美”来比喻事物的美好。
-在文化背景把握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价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石壕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无奈和同情他人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百姓苦难的关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译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文|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②。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③长④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⑤。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⑥,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⑧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⑨向昏黑⑩。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⑪。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⑫未断绝。
自经丧乱⑬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⑮天下寒士⑯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⑰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①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②[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
③[挂罥(jiuàn)]挂着,挂住。
罥,挂结。
④[长(cháng)]高。
⑤[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坳,水势低的地方。
⑥[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忍,狠心。
能,如此、宁产。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⑧[俄顷]一会儿。
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⑩[向昏黑]渐渐黑下来。
向,接近。
⑪[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⑫[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麻线一线密集。
⑬[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⑭[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
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4 唐诗三首 优质课件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 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
暮:傍晚。
投:投宿。 逾:越过。 走:跑。
故事的开端,写“致词”的由来:诗人日 暮投宿,夜遇差役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呼:大声吆喝。 怒:生气。 苦:痛苦。
一何:多么。 啼:啼哭。
语言描写:这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 了战争的残酷和当时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 无完裙。
语言描写:再诉家境,孙儿幼小,媳妇 衣不蔽体,表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语言描写:老妇为了保护家人,自己站 出来应役,从中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心中是多 么悲苦、无助和无奈以及差役的无情、残暴。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 男新战死。
听:听到(指投宿的诗人听到老妇哭诉)。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三男:三个儿子。 邺城:地名。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
且:暂且。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 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 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 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 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 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
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 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 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 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 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第24课《唐诗三首》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2.领会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难点)4.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难点)文题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指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
“……为……所……”是一种被动句式。
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
题目表明了诗人叙述的主要事件。
《卖炭翁》“卖炭”表明了主人公从事的工作,“卖炭翁”指卖炭的老人。
题目点出了诗歌描绘的主人公。
《石壕吏》《石壕吏》是组诗“三吏”中的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
作者简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早期当过“右拾遗”,后世称他“杜拾遗”。
在成都时被荐为工部员外郞,后世称他“杜工部”,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杜甫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
《三吏》指〕《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
《三别》指《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卖炭翁》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白氏长庆集》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成都近郊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处栖身之所。
茅屋建造得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茅屋建造得也不坚固,一个秋日,一场大风把屋上的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吹雨淋中度过了一个难忍的不眠之夜,写下了这首诗歌。
《卖炭翁》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知识点 +课后同步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知识点 +课后同步探究知识点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知识点教学设计24 唐诗三首教学意图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歌行体的特点。
2. 通过朗读及研读,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歌描写内容概括场景画面,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与研读中把握歌行体诗歌特点,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读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把握关键词语、对比阅读,品读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2.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把握关键词语、对比阅读,品读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读法、思考探究法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包括《<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唐诗三首》。
有的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
学习本单元,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反复诵读诗文,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学习感受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唐诗三首》解析人文主题: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在写作中有所借鉴。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请大家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从题目中能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哪些信息呢?学生活动:聆听,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 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 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 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 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 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 抒忧国忧民之情
自学指导三:
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 “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 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 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 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 深沉情感。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 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 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 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 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 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 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 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 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 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 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 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ào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zhuà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名家朗读
• 1:听录音。
• 要求:(1)注意字音
•Hale Waihona Puke (2)把握感情基调•
(3)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 2:大声朗诵诗歌。
翻译课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 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体裁介绍
• “歌行体” •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
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 “歌”或“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 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 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 自由,富于变化。
扫除障碍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bì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
wù qīn chóng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 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 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 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 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 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 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 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 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 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 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 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 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 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 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 昏,黑了下来。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 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 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 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 情。
•
茅 屋 为 杜秋 甫风 所 破 歌
学习任务
• 任务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 的体裁。
• 任务2、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 • 任务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所
包含的感情。 • 任务4、背诵诗歌。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 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 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 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 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 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 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 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 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 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 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 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 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自学指导一: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 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 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自学指导二:
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 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 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 变化?
痛惜——痛心——痛 苦 ——痛忧
石壕吏
24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秋风破屋 白天
心情苦痛
现实 群童抱茅
水 无可奈何
到
渠 成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黑夜
理想 期盼广厦千万间
屋外 事
关
心 自己 民
生
推 己
忧
及国 屋内 人 人 忧
天下寒士民
拓 展 延 伸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 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 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 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 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 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 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 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 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 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 《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 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 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