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鉴赏】“生天成佛”之当今“草圣”林散之

合集下载

林散之“当代草圣”

林散之“当代草圣”

富意 趣 ;而 我则 认为 ,他最 高之 处 ,是 灵魂 深处 格调
他 的 水 墨 山水 非 常 清 新 可 爱 、 灵 润 质 朴 ,不 夸 之 超 逸 ,是对 自然 独 到 的观 察 眼 光 。 技巧 易 学 ,心
聪 。1 7 9 0年他 在洗 澡 时不 慎全 身烫 伤 ,幸被 医生 抢救 位 。这 在 日本 和 国 内书法 界 引起 了 巨大反 响 ,林散 之
了拇指 、食 指和 中指 ,从此 他便 以三 指握 笔挥 毫 。
这 才被 世 人发 现 , 时他 已 7 岁 。18 年 , 日 书 此 6 94 全 本
17 9 3年 以前 ,他 一直 不太 出名 ,在南 京 书 画界只 道 访华 团访 问南京 ,团长 是 日本 当代 书坛 泰斗 青 山杉
是个 普 通 “ 画师 ” 而 已 ,连 “ 圈子 里 ”的 人也 不 大知 雨 。他 很狂 傲 ,对 中国现 代书法 不 以为 然 ,但 当见 到
36


草圣遗法在此翁
从此 当代革圣 之号传开了。
作品,当场鞠躬行礼 ,并题 草圣遗法在此翁 为赠 , 文 了 太好了 。日本书法泰斗青山杉雨见了林散之的 陈 镜 脱下帽子,后退三步,向作品深深三鞠躬 ,说: 太好 愉 启功初见林散之草书 ( 《 东方欲晓 )时 ,先品味良久 ,后 )

一 当代草圣
林散之
林 散之 祖 籍安 徽和 县 ,1 9 8年 生于 江苏 江浦 县 乌 道 他还 是 个书 法 家。居 委 会老 大娘 见他 老 是写 字 ,就 8 江 镇 。他从 小 因迷 于 诗 、书 、画 , 自号 “ 三痴 生 ” 。
布 置墙 报让 他 写 ,他就 认 真写 好 。不过 当 时 已有 人对

生天成佛——试论林散之的大草艺术以及对书法史的贡献

生天成佛——试论林散之的大草艺术以及对书法史的贡献

生天成佛——试论林散之的大草艺术以及对书法史的贡献衡正安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作为书法最高艺术形态的大草艺术,自汉代产生以来,以其技术上、审美上以及文化上的认识差异和难度等原因,历代研习和创作者不乏其人,但能真正成为一代宗师,时代表率,并被书史承认者,真可谓凤毛麟角,珍如拱璧。

令人欣慰的是现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就是一位难得的,在大草艺术上作出巨大成就,越来越被书坛、文化界和整个社会广泛认可的大草大家。

他对大草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无愧于“当代草圣”之誉。

【总页数】8页(P62-69)
【作者】衡正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
【相关文献】
1.小幸福与大境界——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人生艺术化的相异与相通 [J], 刘黎黎
2.生天成佛——试论林散之的大草艺术以及对书法史的贡献 [J], 衡正安
3.百年绝唱——林散之书法代表作《生天成佛》赏析 [J], 王罡
4.钟明善《中国书法史》的艺术史学贡献与文本意义 [J], 郭彤彤
5.大流无声唯有天唱《天唱——我的艺术人生》记述草原歌者腾格尔为音乐艺术不懈奋斗的心路里程 [J], 故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林散之的书法之妙

林散之的书法之妙

12林散之的书法之妙□衡正安林散之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

今天,喜欢书法的人不知道林老的恐怕不多。

一个书法家想成为名家,除去书法以外的因素,其作品需要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个人面貌和风格;如果要成为大家或像林散之这样被誉为“草圣”,那一定要在书法史上有所贡献。

以草书为例,书史上的张芝、“二王”、怀素、张旭和黄庭坚等无不如此。

就林散之而言,他对书法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以长锋羊毫在生宣上写草书。

长锋羊毫和生宣纸的出现及使用比较迟,大概要到明代晚期,它的出现起初是用于绘画。

长锋羊毫蓄墨多,相比狼毫更加柔软,蘸一次墨可以用很长时间,甚至能完成一幅作品。

生宣纸的晕化效果好,墨色层次变化丰富,表现力强,但用长锋羊毫书写难度大,不易控制。

而林老凭借碑学的功力和独特的笔法,不但将长锋羊毫运用于草书创作,还使用自如,臻于化境。

二是将中国画及水墨运用于书法创作。

林老是有相当造诣的中国画家,他将中国画的皴法特别是水墨画中用水、用墨的方法,以及新墨、宿墨和水的调和用于创作,使书法的墨色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墨分五色,而且能清晰地看到运笔的轨迹。

古人创作书法多用绢或熟纸,没有生宣纸的渗化力强,在中国画水墨的运用下,林老的草书墨色变化大,线条更加丰富,感染力强。

三是碑帖结合。

碑帖结合是林老书法的内在理路,也是成就其高超艺术水平的关键。

他曾自言“写了30年的汉碑才开始写草书”,所以我们在其草书线条里看到了多种元素。

其中,与前人最大的不同是融《李贺南园一首》林散之13入了碑的用笔方法,呈现金石之气。

他是晚清民国以来“碑帖结合”的集大成者。

四是裹锋笔法的运用。

长锋羊毫运用于生宣,一方面能产生丰富变化,另一方面因其笔毫较软、缺少弹性,一旦笔毫倒下或散开就很难聚拢、弹起,也很难保持中锋用笔,这大大增加了书写难度。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林老创造了裹锋的用笔方法,这在古人草书中是很少见的。

五是实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理想。

我们经常形容好的书法作品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但由于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使用硬毫毛笔很难充分表现这些审美理想。

林散之书法欣赏

林散之书法欣赏

林散之书法欣赏林散之,草圣。

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

自幼喜欢书画。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林散之书法,希望对你有用!林散之人物简介原名以霖,号三痴、散之,别署散耳、左耳、聋叟、江上老人、半残老人等,斋名散木山房、江上草堂。

祖籍安徽乌江,生于江苏江浦县。

书法家、画家、诗人、文人。

自幼爱画,6岁入塾临贴习字读古诗文,12岁为村邻书写春联。

宣统三年(1911)家道中落,至南京评事街从张青甫学画肖像与工笔人物。

两年后因病返乡,自习诗文、书画,问学于乡贤范柳堂,书法得范培开指授。

民国18年(1929)赴上海于黄宾虹处学画。

民国23年,遵师教诲,旅行写生,行程近万公里,创作写生画稿800余幅,诗200余首。

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安徽,潜心书画。

八年中共写诗300余首,表达自己爱国忧民、嫉恶如仇的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抗战胜利后,甘于淡泊,辞绝官府聘请,潜心艺术创作。

解放后,他深被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一改过去决不为官的态度,欣然接受党和政府委任的职务。

1950年当选为江浦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1年又被选为县人代会常务委员。

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

在江浦任职12年,作诗300余首和大量书画作品。

林散之书法的评价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近现代草书书圣。

其书震撼中外后不几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全面兴盛的局面。

林散之的书法,从其审美观到形式技巧都对国内外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江苏及南京地区的中青年受益尤多。

今日南京及江苏中青年书法家总体艺术素质较好、创作水平较强、审美识见较高,有些已成为全国书店的中坚,都直接或间接地、或多或少地得到过他的教导与影响。

林散之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

草圣的启示——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草圣的启示——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草圣的启示——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庄希祖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今年是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林散之先生一生除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书画作品外,先生的成功经验、为人之道、活学之路皆有待我们深
【总页数】3页(P)
【作者】庄希祖
【作者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3
【相关文献】
1.盛振为先生之办学理念——纪念先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J], 盛芸
2.追忆单士元先生--纪念单士元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J], 常德山;
3.关于中哲史之"合法性"与"危机"问题--为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作[J], 金春峰
4.艺坛泰斗一代宗师——纪念陈之佛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J], 李有光
5.望海潮·中国当代茶圣礼颂为纪念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徵文献词 [J], 舒玉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笔墨凝到化境自飘逸。

聪慧和灵犀都是修炼之果,书法家不是一种职业,不是程式化的训练和市场策略下炒作的终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顺理成章,是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本真境界,是人与艺术相通相融的互为化境——恰如一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以其气势奔放之“散体”草书独步当今,被誉为一代“草圣”。

是生性通灵、博学笃行、勤耕不辍最终成就先生艺术高峰?是,但又不是,我想这些还没有完全触及先生精神质地,我以为是大音希声人生化境造就先生书法臻境。

大音希声,“希声”即“无声”,蕴酝“大音”,非耳朵能听,而是以感悟去超越物化世界,驰骋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籁。

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分秒之间体现微妙感觉于毫端,无法于刹那之间掩饰自己,是一个真实、充实、坚定人生的副产品,是一个人的情感、积淀、求索的副产品,个人的感悟、心灵的旷达和技法的结合是一切优秀书法作品产生的前提。

两者境界的契合如林散之先生八十三岁时作诗所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此乃先生化境人生妙得心声。

聋人多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无声世界膨胀着他们较常人内心更丰富的感知。

先生3岁时患中耳炎,左耳微聋,加之性憨痴多沉默,人以为呆,故呼其为“五呆”。

对外界声响的迟钝并没妨碍先生的成长,反之强化了他对内心世界的体察,自小表现出超群的绘画天赋。

父亲的早逝、家道的中落,更在这个家中唯一男孩心中深埋“不及,非人也”的倔强种子。

先生从未隐蔽耳聋的隐私,而是承认它,藐视它,自号“左耳”、“散耳”,公开左耳微聋的事实;晚年双耳全聋后,则改号“聋叟”、“阿聋”,他对疾病的达观心态,则是对自己饱满精神世界的自信。

道行天地有形外,玄通万物无形中。

如果说内敛的触觉、坚韧的个性为先生打开艺术之门,那么可贵的是,先生把钝化的听觉延伸为静谧的生存状态,于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澄澈空灵的精神世界,层层穿越,步步入胜。

郭沫若:“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郭沫若:“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郭沫若:“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1989年10月,林散之书绝笔《生天成佛》南京以西40公里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古镇——乌江,她地处苏皖交界,《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即自刎于此,至今乌江还保留霸王祠,项羽墓等遗迹。

这里自古人文荟萃,曾出现过中唐诗人张籍、南宋词人张孝祥、书法家张即之,清初画家戴本孝等诸多名家,更留下无数文人骚客的足迹,近代又诞生了一位风标独立的草书大家——林散之。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现属南京浦口区)。

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五,乳名“小五子”,六岁入塾读书识字,取名以沃、以霖,从小即勤奋习书。

14岁丧父,门庭忽然冷落,迫于生计,他离家至南京跟张青甫学画人像谋生,此后回到乌江随乡师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方懂得悬腕执笔之法。

因迷于诗、书、画,自号“三痴生”。

18岁又从清末进士含山张栗庵学古文诗辞,书法亦得其指授。

张栗庵谐“三痴”之音,为其改名“散之”,遂终生用之。

32岁时经张栗庵引荐,负笈沪上,拜黄宾虹学画,方悟得用笔用墨、知白守黑之理。

三年后,遵黄宾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教导,挟一册一囊,开始了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他的求学之路艰辛、执着,每天清晨都一丝不苟地临摹古帖,孜孜不倦,可见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毅。

生天成佛作者林散之抗战期间以及民国时期,社会环境恶劣,寒灯苦雨,他依然坚持读书、创作,无一日懈怠。

1949年后他曾一度出任江浦县副县长,负责农田水利。

1963临近退休之际,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这才踏上专业书画创作之路,可没过几年,“文革”开始,老妻病逝,他悲恸万分,顿使其双耳失聪,69岁的他,几年里只得来往于南京、扬州、江浦乌江、和县儿女间。

1970年农历除夕,更大的不幸降临,他在乌江洗澡时不慎跌入开水池,全身烫伤,手臂、右手致残,五指粘并,这对于书画家来说就意味着死亡,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能执笔。

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终于能用三个手指握笔挥毫,因自号“半残老人”。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四幅作品,读懂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其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林散之的书法由唐始,上追魏,转而再入唐、进宋,直至元代、明代和清代,通研历代名家碑帖;60岁专攻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为宾,75岁出名,87岁登上圣坛。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创造了“瘦劲飘逸”的“林体”草书。

其特点是: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林散之的草书,反映了近三百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

林散之的草书,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早在1962年,高二适初次见到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曾拍案惊呼:“这才叫字。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郭沫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以青山杉雨为团长的全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南京,这位直率而又狂傲的日本当代书坛泰斗、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本来对中国现代书法不以为然,当他见到林散之的作品以后,当场便行鞠躬之礼,并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一时传为佳话,林散之名声大震,“当代草圣”之美誉也由此传开。

林散之《金顶》横幅《金顶》,1989年创作,尺寸为59×228cm,约12平方尺,落款是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林散之先生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

真、草、隶、篆皆有,枯、湿、浓、淡并存,气势磅礴似米南宫,骨力雄强如李北海,再加上落款,错落有序,浑然一体,显得更加完美。

李志敏与林散之并称“当代草圣”

李志敏与林散之并称“当代草圣”

李志敏与林散之并称“当代草圣”转载▼(来源:《书法导报》2013年8月)林散之与李志敏携手扬起了20世纪中国书法草书的旗帜:缺失任何一方历史都将是遗憾的。

林散之草书为飘逸之美,李志敏草书为苍茫之美,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并称为圣说林散之的草书“气势磅礴”那就错。

林散之的字是趋“虚”、“软”态的内美,正好与李志敏的苍茫老辣互补。

林散之的高妙一是作品中营造出的“仙”气,这种境界竟然达到了古来无有的境界,着实使人惊叹,让欣赏者站在这样的作品前立刻激动起来而又立刻被那种绵绵的力量抑制住、感染着、欣赏着,让你时刻处于激动与非激动的交互起伏中,这种感觉美极了!林散之潜入了人的精神世界,调节着人体内的生命节奏,能使你与线共振,与线共舞,可视点线化为可感音乐,还有什么比这种艺术感觉更美好呢?单凭此点就可列入历代大家行列中。

二是绘画中“皴”笔的合理转用于书法并当做主要的艺术语言,这在书法界也是古来无有,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是将之作为独家主打技法反复使用的。

皴笔法在林老手中做到了“枯中取润”而毫无躁气,只一点很重要;至于点蘸清水墨法,他并不是首创,清代王铎行草以及他的老师黄宾虹的篆书中已经作为主要艺术语言来使用了,虽然各有千秋。

但将“皴”笔法与水墨法交融在一起使用林散之无疑是最成功的:墨法分散着人们对笔法的注意力,笔法又贯穿、统辖着墨法;墨法将它的美感叠加于笔法之上,笔法删减着躁气托显出墨法的华滋。

笔墨交融,至简又至繁!自明代以来,画法入书大大地扩充了书法的形式语言。

历史上凡是追求清雅、虚静的书风都不约而同地弱化点线形式的某些面,不使之那么跳跃、抢眼:如李叔同、董其昌、林逋、八大山人、杨景度等人的一些作品,点线形式弱化后视觉才转而会留驻于作品精神气蕴的升腾。

有人总欲兼而有之,结果无一成功:艺术上,强化一面则必须弱化另一面,但是被弱化的一面的最低度是应有足够力量为强化的一面提供必要的辅助支持,不太虚弱就行了。

比如林散之的草书,它的用线、结字、章法形式很简练,甚至说他的结字法和章法布局很流于一般化,这些很“收”的技法为的是“放”——突出皴笔、突出难以形容的极简又极精的线和如入仙境一般的气息做铺垫,艺术中的材料并不总是越杂多越好。

诗画双擅 独尊草圣

诗画双擅 独尊草圣

诗画双擅独尊草圣作者:衡正安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4期中國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真草隶篆行各呈姿态、各具魅力,草书(尤其是大草)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审美境界来考量都是最难、最高的,因此,真正在历史上被公认的草书大家,乃凤毛麟角,而林散之就是其中的一位,有“当代草圣”之誉。

以其诗、书、画、文全面的艺术修养,成为近现代书画家的典范。

一、林散之的诗林散之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这一结论毋容置疑,不管从作诗的水平还是诗的数量来审读都当之无愧。

他有《三痴吟稿》和《江上诗存》诗集存世,前者搜集20岁之前的诗作,约百余篇;后者多作于1928年至1980年间,有2000多首,足见其童子功和所付出的心血。

从他一生诗文书画经历来看,林散之对于诗最为痴迷也是用功最勤,他曾言:“以七分精力用力学诗,功夫最深。

两分用于写字,画乃书法余事。

”还说,自己诗第一。

墓碑上自题“诗人林散之”,足见非常自负也非常看重。

散翁所作诗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写景、叙事、议论、言志等,而我最喜欢他的“情诗”和“论诗”。

“情诗”是对妻儿、老友、亲朋、故交的挚诚之爱,感情至深、情真意切:“读莪每下王褒泪,捧檄难为毛义心”、“身残只为劳儿女,力竭皆因累米盐”,不仅用典贴切,对仗工稳,也真情地道出艰苦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使人沉思、催人奋进。

林老和诗人、著名学者、书法家高二适的情谊、唱和,成为文人相互欣赏、交谊的楷模,为其撰写的联语更是感人至深,情意绵绵:“风雨忆江南,杯酒论诗,自许平生得诤友;烟波惊湖上,衰残衔泪,哪堪昨夜写君碑。

”等诗句,读后使人潸然泪下、难以平静。

所谓“诗言志”,其实诗更是言情,只要感情笃深,怎不能写出好诗?散翁曾自言:“诗,性情而已。

”“诗贵乎至情,真情出好诗。

”真是一语中的。

林老的“论诗”,大多是自我学书、作画、作文的深刻体会和独特理解,确乎鞭辟入里、见解独到。

“雨淋墙头月移壁,鸟篆虫文认旧痕。

我忆黄山山上老,却从此处悟真源。

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书法赏析

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书法赏析

几 总 亦 现 代 书 法 作 品 选 ” 辑 中 . 的 草 书 条 幅 《 主 席 词 . 平 乐 会 管 是 整 首 也 罢 . 句 也 好 . 能 在 林 老 的 笔 下 跃 然 纸 上 , 诗 亦 特 他 毛 清 书 . 然 天 成 。另 一 方 面 , 该 也 是 更 重要 的一 方 面 , 是 由于 常 混 应 还 昌 》 到 书 法 界 权威 人 士 的 高 度 评 价 , 次年 出 版 的 《 民 中 国》 得 在 人 杂 志 中 , 的 作 品 《 主 席 词 . 平 乐 会 昌》 占首 页 , 品 中彰 年 不 断 地 坚 持 写 词 作 诗 所 形 成 的 内 在 的 独 特 的蕴 含 无 形 中 作用 他 毛 清 独 作
书 画 三 者 中 比较 成 功 的 .也 是 自 己 比较 喜 欢 的 。 作 为 诗 词 爱 好 者 . 其 是 在 诗 词 方 面 比较 有 成 就 的 书 法 家 , 老 的 书 法 总 是 与 尤 林
诗 词有 着 分 不 开 的 联 系 。一 方 面 是 将 诗 词借 助 书法 形 于 纸 张 , 不
显 的独 到 的书 法 风 格 及 深 厚 的 书法 功底 引起 日本 书 法 界 相 关 人 于林 老 的创 作 过 程 吧 。欣 赏 林 老 的作 品 . 总感 觉 有 一 种 难 以 言说
士 的高 度 关 注 。 9 4年 . 18 日本 书 坛 巨 擘 青 山杉 雨 率 团 来 华 拜 访林 却 给人 一 种 神圣 、 雅 的 力 量 引 导 着 自己 继 续 向 前 , 望 能 够 解 典 渴 散 之并 敬 题 “ 圣 遗 法 在 此翁 ” 与 林 老 , 是 在 这 一 年 . 着 北 开 文字 背后 的那 种 意蕴 与 智 慧 有 人 曾 这 样 形 象 地 形 容林 老 的 草 赠 也 随 京《 嘹望 》 刊 《 圣 遗 法 在 此 翁 》 介 文 章 的 传 播 ,当 代 草 圣 ” 诗 书 : 周 草 评 “ 其诗 韵 乃 其 2书 之 魂 !笔者 认 为 此 说 再 妥 帖不 过 了 。 的声 誉 在 书 法界 传 播 开 来 绘 画与 书 法 的密 切 联 系很 早 就 存 在 了 观 古 代 许 多 大 书法

笑把浮名让世人——当代草圣林散之的艺术人生

笑把浮名让世人——当代草圣林散之的艺术人生

加上 其诗词及 绘画等 多方面 的研究 .使其书法 能达到 超凡脱借 的境界。
林散 之精通 体 .尤以 “ 散草 闻 名于世 .他的书 法风格 基本符 合
江苏省 政协委员 。1 3年. 9 6 江苏 省国画 院聘其 为专职画 师. 为一级 美术 师。
从此 .他专心 书画创作 .成 果颇丰。 林散之 幼时在 家乡 .到 1加 年前后 杜甫 所谓 “ 9 书责 瘦硬始 通神” 的审 美观念 .均 以瘦劲 出之。对 于 自己的
书 画 高逸格调 的形成 .起着重 要的作 用。 新 中国成立 后 . 散之曾任 江浦县 副县长 . 林 曾当选 为南京市政 拂常委 、
年代 .此举实属 少有 .可见他对 艺术理 想的执著 与坚毅 。这对 其后来诗 、 8 多岁 时说 :现 在社会 上风云 变幻不定 .一切不 与人争 .只与古人 争一 0 “ 地位 。 ”也正 园为其 出大名很 晚.数十年 专心致志 . 积学 丰厚 , 功决然 告别家人 ,孤 身出游 。费时 8 月.历 经 7 个 苏、 皖 鲁 、晋 、豫、陕 、川 、鄂等 9省,游 嵩山 、华 山、庐 山、三 峡 等名 山大川 .行程 一万六 千余里 ,历尽 艰难 险阻 ,得画稿 八百 余幅 .诗 近二百 首 .并观摩 沿途历 代刻石 书法 .胸襟 与眼界 大开 在那个 动乱 的
99 8 年年底 . 散之写下 “ 林 生天成怫 ”,成为绝笔
I 月6 2 日溘然长逝
笑把浮 名让世人
Ne e ar rr pu a i n v r c ef o e tt o
当代 草 圣林 散 之 的 艺术 人 生
为庆 祝 中日恢复 邦变 .17 年 1月号 日文版 《 93 人民 中国 》杂 志出版 r 一期 中国现代 书法作 品选“ 辑. 日本介绍 现代 中国书 法精品 。 中. 特 向 其 5 列榜首 的是被 启功 、赵朴 初、 郫沫若 一致认 可 的 幅 草书作 品毛 主席 《 清平乐 会昌 这 件作品 作为现 代 中国书 法最高水 平的代 表 ,在 E 3

生天成佛

生天成佛

生天成佛作为书法最高艺术形态的大草艺术,自汉代产生以来,以其技术上、审美上以及文化上的认识差异和难度等原因,历代研习和创作者不乏其人,但能真正成为一代宗师,时代表率,并被书史承认者,真可谓凤毛麟角,珍如拱璧。

令人欣慰的是现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就是一位难得的,在大草艺术上作出巨大成就,越来越被书坛、文化界和整个社会广泛认可的大草大家。

他对大草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无愧于“当代草圣”之誉。

一、多体皆擅林散之作为一个书家,当然精通多种书体,这不仅是作为一个书家的需要,也是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专业特点。

因为,从书法艺术创作的内在理念来看,虽然真、草、隶、篆各有名称的不同和书体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产生的先后,也在书理上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昕以,我们在介绍林散之大草书法艺术之前先来看一看他对其它书体的研习状况和取得的成就。

从目前林老遗存的书迹和自我谈艺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林老除擅长大草外,还对隶书、行书、楷书下过很大的功夫,至于篆书则只是有所涉猎,存世作品也很少见。

我们先来谈谈他的楷书。

虽然他的楷书得力于魏碑和唐楷,但是,从他遗存下来的楷书作品来看,魏碑性质的书法份量要占更大的比例,如《跋赵孟?\书卷》、释智果《论书》(1952年)和《四时读书乐》等都写得非常率意、灵动,起笔、收笔和行笔均表现出碑的意味。

他所提出的“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等观点,正道出了林老早期楷书的用笔特点,也是衡量楷书境界高下的关键。

因为,随着晋楷、魏碑和唐楷的不断演进,书法法度的逐渐森严和丰富主要表现在起笔和收笔上,往往忽视了运笔中的过程,其“中间”质量下降,因此,关注“中间”是篆隶书体的重要用笔之法。

法度的不断丰富和变化有时和书法所追求的至高审美理想相悖,而行笔之“中”正是书法的主体。

因此,书法的不断发展、演变,其技巧和用笔不断丰富和变化,其境界以及古雅、浑朴之气有时却不断流失,这就是帖学式微而碑学昌盛的重要原因。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林散之草书,希望对你有用!林散之先生人物生平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方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

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

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

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

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

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 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

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作品艺术特色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

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

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

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

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作书,注重变法。

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

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

”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鉴赏】“生天成佛”之当今“草圣”林散之
名家鉴赏这里有美好家园的回忆,有理想世界的向往,有广博生命的呼唤,还有超越千年的梦想和希冀……它们是热烈的,是欣喜的,是宁静的,是寻思的,给人遐想和启迪。

它们或沉雄、或婉约、或粗犷、或细腻,只有色块和线条在无声地流淌,向人们叙说美丽的故事,让读者在赏心悦目中认识中国书画之源远流长与创新拓展。

——盛世丹青书画网当今“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与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草圣” ,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可谓“功莫大焉”。

林散之师从中国画大师黄宾虹,黄宾虹反对逼肖古人敬古而不泥古并力求自新,黄宾虹对中国书画艺术传统的这种态度,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
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人们对书法传统的认识,大都不是来自于对原初文本的阅读,而是被历史性地遮蔽在权威化的界定中,黄宾虹引导林散之不固执于旧论,直入原初书法文本,并授以用笔用墨之法,这对林散之最终成为中国草书大家有其至关重要的意义。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也正
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也正因为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

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之情,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

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

其书震撼中外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全面兴盛的局面。

林散之的书法,从其审美观到形式技巧都对国内外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江苏及南京地区的中青年受益尤多。

林散之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林散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以
刚为主,以柔为辅。

坚挺瘦劲,开合有致。

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以倚为正,字字相连。

八十年代的作品,以柔为主,以刚为辅。

亦行亦草,墨色淋漓。

林散之三十二岁时,经其方诗文辞老师张栗庵推介去上海投师黄宾虹,为其艺术生涯中重大转折。

黄为诗、书、画、印“四合一”的艺术大师,其山水画尤为海内外所敬服。

林从学两年,书画笔墨之道深得教益,眼界大为开阔,见识大为增长。

又获读黄大量藏书,并聆听教诲,学问大进,对其一生艺术的攀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用笔与作书同,曲中求直,方圆相兼。

水墨则竭尽干湿浓淡的交互变化,表现烟云气象的丰富意趣,从而造就其高出时人的水墨技巧,与其师黄宾虹不同。

黄之墨法有苍浑之气,林之墨法则更多灵润之意。

他在这一方面深切而独到的体验,施之于草书,为草书开一新境界。

而其在写意山水画的意境追求上,景物造型上及布白的奇正、虚实、墨白的处理手法上所获得的深切体会,渗透其书法的字法、章法,又使其书具有了独特的个性趣味。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诗赞之:万里行程万卷书,精思博学复奚如?蚕丝蜂蜜诚良喻,岁月功深化境初。

文学家、书法大师郭沫若: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

日本著名大书法家、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草圣遗法在此翁。

中国书协主席沈鹏:林散之没有掺入其他因素,进入了书法
的最高殿堂。

国画大家亚明:林散之是属于世界的。

由于林散之的存在,从而使中国保住了传统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中国美术评论家马鸿增:草书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大书法家当推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唐代怀素、明代王铎、当代林散之。

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林老大作笔苍墨润,深得宋元神韵,在宾翁高足中实为仅见。

书法家启功: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

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林散之绝笔——生天成佛
林昌庚教授(林散之先生二子)是这样描述林散之先生书写《生天成佛》情景的:
“父亲喝了点人参汁,闭目养神了半个多小时,用有气无力的笔在宣纸上写了‘生天成佛’4个字,写好后,我在他指定的位置盖了印章。

他闭目端坐,显得那样安详、超脱。

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即将走完这个世界的终点,迈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林散之先生写下“生天成佛”后,再也没有拿过毛笔,1989年12月6日离开了人间。

《生天成佛》成了他的绝笔,由于这幅作品内容特殊、时间
特殊、用墨特殊等多种因素,不少文章都提及这幅绝笔之作,有人还用这幅作品的内容“生天成佛”做研究林散之文章的题目,从而使《生天成佛》成为林散之先生晚年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说明:内容由盛世丹青书画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