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简读第六十一章
道德经+注解
老子道德经--注解如果一生中只能选择读一本书,我选择『老子』!相传老子生於中国的春秋战国初期,是一位大思想家,就连被尊称至圣先师的孔子向其『问道』之后,都曾感叹老子的见解高深,云:『朝闻道,夕可死矣!』。
其住世期间,眼见世间乱象四起烽火连连,虽曾提倡无为而治的学说,但终不得圣主识其无私治世、回归大道的济世道法,遂传下此八十一章道德经。
读者叁修此经后,相信必能得其般若智慧;看清世间诸法实相,早日体悟大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四章】道盅而用之或不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七章】天长地久【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二十章】绝学无忧【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拨【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醇醇【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则杀【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民之饥【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音: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音:驼。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皆得其欲》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皆得其欲》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皆得其欲》原文及鉴赏【导语】:皆得其欲【原文】大国者[着]下流[1],天下之牝,天下之交[2]。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道德经》简体原文 完美打印版
道 德 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道德经》第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原文】大邦者下流①,天下之牝(pìn)②,天下之交也③。
牝恒以静胜牡(mǔ)④,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⑤,小邦不过欲入事人⑥。
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①下流:众水汇集处。
意卑下。
②牝:雌性。
③交:总汇。
④牡:雄性。
⑤兼畜人:把入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⑥人事人:求于人之意。
【译文】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像江海那样安于处在卑下的地方,居于天下雌柔的位置,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于这里。
雌柔能以安静宁定战胜雄强,就在于它既能以静制动又安于居下。
所以,大国如能对小国谦虚卑下,则必然能取得小国的信任依附;小国若能对大国谦虚卑下,则也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支持。
所以,不管是大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小国的信任,还是小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大国的信任,大国无非是想兼并小国,小国无非是有求于大国。
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各自的愿望。
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虚卑下。
【导读】春秋乱世战争不断,老子目睹了这种兼并战争给世人带来的痛苦,于是提出了大国、小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政治主张。
在老子看来,战争主要来源于大国,只有大国能谦卑自处,不恃强而凌弱,不以大而欺小,甘居下流,才能天下交归。
【解析】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作为一个大国在对待别的小国时应持有的态度,即处静、处下,内在的道理即前面所说的“弱者道之用”。
春秋末期,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大国试图称霸天下,小国力图保全自己,人民的处境则苦不堪言。
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老子痛心疾首,忍无可忍,终于发出了“大国者下流”的感慨。
这里所说的“下流”,指的不是卑贱、无耻,而是江河的流向。
我们知道,水都是向低处流的,海之所以能够包纳百川,就是因为它甘居下位,无所不包,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大”。
它的作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它能长久而广博。
道德经第6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6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61章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交,常以好礼相访;
小邦者上流,天下之塞,
天下之塞,常以雄兵相威。
故甚愈失民,己愈被。
是以圣人之言:
“彰善,疾恶,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
道德经第61章译文:
国大者由下流兴起,天下之间的往来交通必须以礼节取悦。
天下之间的往来交通,总是以很好的仪式相待。
小国,从高处兴起,它所处的地点是天下的狭隘之处,
当与别国相互接触时,必须靠强大的武装力量来显示他的精神胆略和实力。
因此,他们更加失去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被孤立无援。
因此,圣人说:“揭示善行,制止恶行,做一个大丈夫就应该坚守它所长,不居于它所短;
应该实事求是,不居于表面的华丽。
因此,为了改善当前的局面,就必须放弃旧有的,去寻找新的。
道德经第六一以柔克刚的智慧
道德经第六一以柔克刚的智慧在《道德经》中,第六十一章提到了一种智慧,即以柔克刚。
这一智慧所表达的观念是,柔弱的力量常常能够克服强大的力量。
这一思想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不仅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也可应用于组织管理、国家治理等诸多领域。
一、个人层面在个人生活中,以柔克刚的智慧可以理解为对待他人和问题时的一种温和、柔软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相对于强硬、暴力或是强行的方式,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以柔克刚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与他人的关系中。
人际关系中经常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比如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之间的摩擦。
在这些时候,当面对不同意见和立场时,我们可以选择用理性和温和的方式去沟通和交流,而非采取强硬的态度。
这样不仅可以化解矛盾,也能增进双方的友谊和信任。
其次,以柔克刚的智慧在个人行为准则中也有重要意义。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选择以柔软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急躁和强势。
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找到出路。
此外,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拥有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以柔软的方式与他人合作,而非以竞争和对抗为导向。
二、组织层面以柔克刚的智慧同样适用于组织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强硬和压迫式的管理方式往往效果不佳,而以柔软的方式来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首先,以柔克刚的智慧意味着管理者应该在处理员工之间的冲突时,以公正和柔和的态度去对待。
在团队合作中常常会出现意见不合、权益冲突等问题,以强硬的方式去解决只会加剧矛盾。
而通过善于倾听、耐心解释等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化解矛盾的方式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
其次,在员工培养和发展方面,以柔克刚的智慧同样适用。
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常常是以强制和控制为导向,但这形同于将员工视为一种资源而非合作伙伴。
相反,以柔软的态度和方式来与员工交流和沟通,会使员工感受到尊重和信任,从而激发自主创新和积极性。
三、国家层面在国家治理层面,以柔克刚的智慧同样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道德经》析义
《道德经》析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道德经》析义-名篇欣赏58.老子第五十八章:为政显得低调,仿佛闷声不响,而实际上,想做的存在的事都还是在进行着,不会在民众中引起大的干扰,这样的为政之道,结果是它的老百姓显得淳朴和谐。
为政之道,这也规定,那也规定,事务繁琐,仿佛十分严谨,但是它的老百姓,却因此显得这也缺那也缺,贫穷且无序。
祸事的产生,是跟福慧相关联的,福慧的产生,又是从祸中来。
怎么能知道它变化的标准呢?它是没有什么正当的标准的。
正确的变成错误的,善良的变成妖邪,人的迷途,是经过很久一段过程的沉浸的,所以圣人保持方正而不让自己变得孤立,保持清廉而不使自己显过分伤害到别人;保持直率的品性但又不让自己太过放肆;保持发光却不让自己过分耀眼。
这样做,都是为了不让福变成祸,也不让祸断了福。
这一章讲的又是做人处事的态度问题!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尚福之所倚。
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59.老子第五十九章:管理人,侍奉天,最好的方式还是要持俭,就是不要显得太奢侈,宁可显得吝啬点,这样蓄养节用,才能早日走上大道,早日走上大道,也就可以说你是重视积德累功的。
重视积德累功就没有什么事是攻克不了的。
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你的成就就无可限量,成就不受阻碍无可限量你就可以保卫家国。
能保住国的根本,你也就可以得长久。
这就是深根固蒂所能产生的长久存在的道理。
治理国家人事靠的是俭朴厚实养出来的正,以正治国,可得利益是良性循环的,因此上才可以保根本得长久,这就是本章的意旨。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0.老子第六十章:治理大的国家,就好象烹制一锅海鲜一样,那不是随便可以翻炒的,要小心烹制,才可以保其色香味皆美。
道德经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一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①可以为善?报怨以德②。
是以圣人执左契③而不责④于人。
有德司契⑤,亡德司彻⑥。
天道无亲,恆与善人⑦。
译文和解大怨,必有余怨,怎么可以为善?信守契约精神知道依法理讼断狱、审判惩戒违法犯罪、审判调解恩怨纠纷。
所以,圣人信守契约精神知道依法执法能杜绝苛政虐民。
有德的德政信守契约精神,亡德的贼政苛政虐民。
大道无亲,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
注释①安:怎么。
②报怨以德:信守契约精神知道依法理讼断狱、审判惩戒违法犯罪、审判调解恩怨纠纷。
报:(1)<</span>动>(会意。
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楮)”。
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
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
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2)报答,报酬。
(3)报告,答复。
(4)报复。
(5)批复。
(6)报应。
(7)回答。
(8)传达,告知。
(9)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
怨:(形声。
从心,夗(yuàn)声。
本义:怨恨;仇恨。
施行得理,谓之德。
反德为怨。
――《贾子道术》)德:得道,得法,守法,依法。
德:得道,得法,守法,依法。
报怨以德实质上是指信守契约精神实行法治。
③左契:帮助人的法律。
契:契约,此处含有法律的意思。
关于契约的解释。
词义:(规定一方须为另一方服务一定时期的)文书,合同,合约。
【记】dent牙,原指古代师徒间分割成的带锯齿状边缘的契约,并且每人在契约上咬上牙印。
(1)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对整个契约的顺利进行负有共同责任,没有哪一方可以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2)契约关系经常是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之间往往是互相捆绑在一起的;(3)执行契约的义务在我,而核查契约的权力在人;(4)我的义务保障的是你的利益,而你的义务保障的是我的利益(5)契约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家庭契约,是基于血缘关系之间的一种治家格言,家训,家礼等,通常也称精神契约。
财产契约,是基于增加财富为目的达成的财产约定,比如:存单、股票、房产等。
文海新解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德之大者宜下
戏说老子第六十一集---德之大者宜下风萧萧书接上回,老聃以烹制小鲜比喻治国之道,向那功名之心已然复起的关尹子,详细讲述了安民治国的“神圣”之道:倘若为人主者能够尊道贵德、清静无为,不去扰民害民,则神灵鬼怪也会各归其位,而不以其灵异诡怪,伤生害人。
如此,鬼神之德、圣人之德,无不交相归于百姓,百姓之德自然至淳至厚。
民因此而可安居乐业,国因此而可安如泰山。
关尹子听罢老师所言治国之道,一时之间神采飞扬、眉飞色舞,此前的那点寻仙问道之心,早就飞到了九宵云外。
他急忙起身,深施一礼,问道,老师所讲治国之道,是治民也,人主行而用之,当可保内治无忧。
然而,在当今这弱肉强食的天下,身为一国之人主,往往可“治其国”,却难能“保其国”,因为国有大小,力有强弱。
“内治无忧”之下,还请老师再为弟子讲一讲,如何才能实现“外交无患”?老聃听罢,哑然一笑,说道,你强留老朽授道与你,本是为脱离这凡世俗务。
如今却又如此汲汲醉心于这些内政外交之事,可见你此前寻道之心是假,失意避世之心是真。
也罢,你既有治国安邦之愿,便不必再执以弟子之礼。
倘有垂询之处,老朽定当知无不言,但求早日离开罢了。
只是我所“道”者,并非真常之“道”,你切不可偏听偏信,误你大事!关尹子见老师如此自谦,反倒深感不安,于是拱手说道,老师教诲,确是句句真言,弟子虽然愚鲁,怎能不知。
但诚如老师所言,道善隐于万物,万物莫不有道,弟子既然这尘世之心未能尽去,倒也不仿在这治国安邦的俗务之中寻一寻大道之所在,还望老师赐教。
老聃见他如此说,知其心诚,便微微点头说道,你所言如何实现外交无患者,究其实,不过是交邻国之道罢了。
道生天地万物,气分阴阳,物分牝牡,人有高低,国有大小。
圣人与民相交,应以下为基;君子之与人交,应以贱为本。
处“众人之所恶”,以为己之“善地”,此乃圣人君子治世处世之道,这些道理,我们此前已多次讲过。
至于两国相交,其实岂有别的一番道理所在,无非还是要自居卑下,不争贵高而已。
道德经论“治大国弱烹小鲜”
《道德经》试卷论“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第六十一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句话不仅仅是本章的核心,同时也是其他许多章节的大意,强调老子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无为而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以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也不能说他们是错误的。
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解读都定格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治理大国,就像烹制一条小鱼一样,不要反复地翻转。
因为小鱼很嫩,若翻来复去地煎就会将鱼弄烂,一道好菜也就泡汤了。
并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不能反复地折腾,这样,国家就肯定治理不好。
我当然不能说他们的理解错了,只能说是理解不够恰当、不完整,不能正确表达老子的意思。
先哲用词练达,微言大义,寓意深刻,点到为止,从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况且,斯人已逝,他不可能与我们再作现场的对话,唯一的方式只能靠我们在正确地理解了他的整体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再去作深度的思辨。
思辨得清不清晰,解读到位与不到位、准确与否,可反映出我们思辨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因这种深度和广度而产生的顿悟。
以我的理解,老子讲的这句话以及对这一章的论述不仅仅是单就治理国家来言,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的。
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当年的国情咨文中也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
谁都明白,治理大国,尤其是像美国那样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方面都堪称一流的超级大国,应该是很复杂的、很辛劳的吧。
但让我们看到的是,不管选出来的总统智商高也罢、智商低也罢,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略来治理国家,他们都在各个方面平稳地推动着美国的前进,引领着世界的潮流。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千多年后,太平洋彼岸的总统也产生了这样一种共鸣呢?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的自信,自信到把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天下最大的事看得如此轻松。
道德经之道篇
《道德经》道篇第四十五章观妙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四十六章观噭天下皆知美为美,恶也;皆知善,兹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弗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安民不尚贤,使民之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道用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㬘呵!始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子也,像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用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淈,踵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五十章浴神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第五十一章无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二章治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潚。
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踵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五十三章持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第五十五章玄中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早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五十六章为腹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猎,是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音版】大(dà)邦(bāng)者(zhě)下(xià)流(liú),天(tiān)下(xià)之(zhī)牝(pìn),天(tiān)下(xià)之(zhī)交(jiāo)也(yě)。
牝(pìn)常(cháng)以(yǐ)静(jìng)胜(shèng)牡(mǔ),以(yǐ)静(jìng)为(wéi)下(xià)。
故(gù)大(dà)邦(bāng)以(yǐ)下(xià)小(xiǎo)邦(bāng),则(zé)取(qǔ)小(xiǎo)邦(bāng);小(xiǎo)邦(bāng)以(yǐ)下(xià)大(dà)邦(bāng),则(zé)取(qǔ)大(dà)邦(bāng)。
故(gù)或(huò)下(xià)以(yǐ)取(qǔ),或(huò)下(xià)而(ér)取(qǔ)。
大(dà)邦(bāng)不(bù)过(guò)欲(yù)兼(jiān)畜(chù)人(r én),小(xiǎo)邦(bāng)不(bù)过(guò)欲(yù)入(rù)事(shì)人(r én)。
夫(fū)两(liǎng)者(zhě)各(gè)得(de)所(suǒ)欲(yù),大(dà)者(zhě)宜(yí)为(wéi)下(xià)。
道德经六十一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六十一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中说,“大国者下流。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它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正是因为它能够保持谦逊、低调,并不断地帮助并支持周围其他国家的人民。
在实现这一点的过程中,大国可以保持强大而不受威胁,而不是因为它的统治者野心勃勃、气势磅礴。
一个大国的领导者,能够真正走向了解别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了解并尽可能地帮助其他国家。
一个人或国家的谦逊,不是因为它们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而是因为它们真正需要这样做,以帮助其他国家、社区和个人事业得以成功。
当人们看到其他国家的人民受到尊重和支持时,便会认为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信号,即一个国家是有能力和意愿帮助那些更加脆弱的社会实体。
因此,偏重和支持他人比自我中心更能使国家强大。
因此,在帮助和支持其他国家的时候,大国也必须谨慎,切勿伤害他们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在实际的国际合作和事务中,大国的“低调”和“谦逊”可以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目的,平等和互相尊重也是实现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之一。
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把对他人的尊重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试图通过强制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强权和暴力成为国家的主要外交方式时,强大的国家可能会失去自己的民心和信用。
因此,相信和尊重他人、温和和谦逊的态度,更能帮助大国维护并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成就。
《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一至六十五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
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德篇第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第三章闻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章反复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七章立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八章请靓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既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僭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十章知天下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第十一章无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第十二章德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第十三章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椭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十四章尊贵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十五章守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第十六章盗垮毋道身殃是谓袭常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露财有余是谓盗垮盗垮非道也第十七章善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第十八章含德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搠帽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日常知和曰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十九章玄同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二十章治邦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二十一章为正其政^^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既福之所倚福既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二十二章长生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搔服搔服胃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二十三章居位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二十四章处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二十五章道注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二十六章无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二十七章辅物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蒙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二十八章玄德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二十九章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佳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之诤第三十章安居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三十一章不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三十二章三宝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第三十三章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第三十四章用兵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既莫于大于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三十五章怀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三十六章知病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第三十七章畏畏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舍被取此第三十八章天网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弹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三十九章司杀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斯也夫代大匠新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第四十章贵生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四十一章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蘅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第四十二章天道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四十三章水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四十四章右介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道篇第四十五章观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第四十六章观嗷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第四十七章安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四十八章道用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满呵始万物之宗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第四十九章用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涮踵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十章浴神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第五十一章无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二章治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瀛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五十三章持盈植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第五十四章无不为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搏气至柔能婴儿乎脩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五十五章玄中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五十六章为腹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想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第五十七章宠辱人宠辱若惊贵大粽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梳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第五十八章道纪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困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五十九章不盈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樽港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六十章归根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而充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泯身不怠第六十一章知有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第六十二章四有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六十三章朴素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尤第六十四章食母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溶溶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蔡蔡我独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六十五章从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废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第六十六章弗居炊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涂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浴者弗居第六十七章执一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第六十八章同道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六十九章昆成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七十章轻重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七十一章神明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葡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眯人故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第七十二章恒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霞为天下霞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第七十三章自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吹或炅或强或矬或胚或椭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第七十四章不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第七十五章贵左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详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七十六章知止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第七十七章尽己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第七十八章成大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七十九章大象执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八十章微明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八十一章无名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嫣嫣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原文及译文第六十一章 [原文]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④,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注释]1、邦:一本作国。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
交,会集、会总。
3、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大国者下流,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
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
天下之交,天下所归会也。
天下之牝。
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以其静,故能为下也。
牝,雌也。
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
以其静复能为下,故物归之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大国以下,犹云以大国下小国。
则取小国;小国则附之。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大国纳之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言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
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
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大國者下流,天下之歸大國,猶衆水之趨下流也。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衆動之赴靜,猶衆高之赴下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大國能下,則小國附之。
小國能下,則大國納之。
《道德经》中的廉义诠释
《道德经》中的廉义诠释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脉源和思想精髓,《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
这部永远熠熠生辉的智慧经典,不仅曾为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心灵甘泉和精神慰藉,也被诸多帝王奉为治国宝典。
《道德经》对“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论证,它蕴含的丰富廉政智慧,对于干部职工涵养廉洁从政理念,砥砺方正高尚的品格,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扫除心理魔障和不良习气,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蚀提供了丰富养料和独特启示。
启示之一:要践行少私寡欲的理念私欲炽盛是腐败的重要诱因,要做到廉洁从政首先就要控制住不断膨胀的私欲。
老子在《道德经》中深入阐述了少私寡欲的重要性,告诫执政者要廉洁行政。
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他认为“五色”、“五音”、“五味”等,是一种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因此,如果我们面对灯红酒绿的奢侈生活,不能做到廉洁自律,洁身自爱,而沉湎于这糜烂的生活,就会使我们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就会使我们忘记责任,丧失信念。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要合理控制欲望,让节制适度的欲求激励自己前进,并严格控制欲望的无边生长。
对事业、学问、物质、生活等的努力追求,我们可以依赖欲望的强力驱策,取得成功;而对名利、地位、金钱别有用心的欲望,则会成为束缚心灵的枷锁,堕落的根源,必须切实加以防范与控制。
基层央行干部应该加强道德修养,坚决抵制“五色”、“五味”、“五声”等奢侈生活的诱惑,让节制有度的合理欲望引领自己前行。
启示之二:要践行清廉如水的理念暗箱操作是腐败盛行的重要原因,要做到廉洁行政就必须拆除黑屋子,让执政像水一样清澈透亮,经得起各种考验。
老子在《道德经》中生动阐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理念,告诫执政者要清廉如水。
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水纯净而坚韧,透明而丰富,谦下而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简读第六十一章
*导读: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
故或下以取……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简读]
大国小国如兄弟,不必动武伤和气。
问君何以致太平?处下守静莫树敌。
注:为笔者以七言诗(不讲究平仄)的简练形式,对经文进行简要概括,以及简单理解。
第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