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

合集下载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欣赏

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乐齐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频有哀祸"帖,本文将搜罗其现今大众所知的全部贴图(大部分转自于社区泡泡堂俱乐部huashi007),供广大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品鉴!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兄弟辈中书法成就最突出者。因他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他的书法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与其父王羲之当时齐名,并称“二王”。王献之书法也是兼精诸体,尤其是行草最为著名。

王献之书法存世墨迹主要有“洛神赋”、“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十三行”最为有名。其中,“洛神赋”有几种摹本留存,真伪参半。还有一种“保母帖”,据后世考证,很可能是膺品。其正(楷书)、行书、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集书里。行书以《鸭头丸帖》最有名。

钟繇的书法,现存的多是平稳体格,与“长而逾制”的评语正好相反。

王献之的书法,便是被人辗转翻刻,存于阁帖丛帖中的,也没有“如枯树”、“饥隶”之贫的槎桠。相反,王献之书法比其父更加畅达放纵。不过,唐太宗收藏天下古代书法,又精于鉴别,其论断一定有所根据。也许是现存的钟繇及王献之书法和当时太宗所见的不同。

1、王献之书法与王羲之不同。献之书法特色是放肆豪迈,羲之书法特色是纤劲清媚。

2.王献之的书法,笔法端劲,字画神逸,笔画沉着劲利,笔气飘飘,总体说是遒逸流爽,纵横超轶,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检桔束缚。

任政的“华文行楷”

任政的“华文行楷”

任政的“华文行楷”

丨碑帖临摹丨

丨晋贤尺牍丨王珣《伯远帖》

王羲之《快晴时雪帖》《孔侍中帖》《二谢帖》《频有哀祸帖》《忧悬帖》《丧乱帖》《得示帖》

任政丨临晋贤尺牍纸本丨手卷尺寸丨166×31cm署年丨癸卯(1963年)

款识丨临似永恺研棣,癸卯任政。

印鉴丨任政私印(白)、兰斋(朱)

藏印丨陈红亮李宁珍藏印(朱)

大图

王珣《伯远帖》

王羲之《快晴时雪帖》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忧悬帖》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二谢帖》

王羲之《得示帖》丨碑刻丨

任政丨临欧阳询《虞恭公碑》册

任政丨临《朝侯小子残碑》册

任政丨临篆书《石鼓文》册丨出版著作丨

任政丨《楷书结构》上海教育出版社

任政丨《楷书基本笔法》

任政行书丨杜甫秋兴八首丨(节选)

王羲之《妹至帖》放大后线条惊人!

王羲之《妹至帖》放大后线条惊人!

王羲之《妹至帖》放大后线条惊人!

今天说说王羲之作品唐摹本《妹至帖》,此作与其它王羲之墨迹本用笔不尽相同,此帖书风畅达、圆劲,线条十分老辣。下面,我们重点欣赏线条品质:

作为草书手札,虽然速度很快,但是中锋行笔力度和折笔、提案的处理,仍然是合情合理的。看笔触细节,你便知王羲之的线条多惊人。

我们看到作品,《妹至帖》发笔处除“情”字外(下方),多露锋圆势反手写成,不似《丧乱帖》等帖那样方圆变化多端。收笔处多回旋变正手,如“至、情、地、遣、言、所、旦”等字,而这种变化在《频有哀祸帖》仅两处,计有“悲、增”二字;《孔侍中帖》(含

《忧悬帖》)稍多,计“九、旦、想、能、忘”五字。

由于是《妹至帖》草书,线条的中部运动较快,与行草和行书书作品《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帖不同,由于草书和行草书的结

体和速度不同,行书和行草作品更注重点画中实。

同为草书,《妹至帖》与刻帖《十七帖》草书诸帖相比,许多字的写法和笔法相合之处较多,如“难”字的起笔与《朱处仁帖》“遂”字的起笔相似,“言”的笔势与《天鼠膏帖》“膏”字相同;“妹”字的结体与《胡母帖》的“妹”字一致;“旦”字欹侧变化亦与《旦夕帖》(《都邑帖》)同。

值得一提的是,《妹至帖》不见于中国历代著录,是王羲之研究方面的新资料。《妹至帖》亦被切割成二行二十七字,所用纸张和书

写技法与《丧乱帖》和《孔侍中帖》相同,在研究摹拓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

此帖中文字多见于王羲之其他法帖,如“羸”“遣”“忧之”“可言”“旦夕”等字,都很有特点,类似写法均可见摹拓墨迹本

《七月帖》、《桓公当阳帖》以及《蜀都帖》,书法风格也比较接近,属于典型的流丽圆润一类型的王书。

王羲之法帖36《孔侍中帖》译文,动中有静,舒缓自若。

王羲之法帖36《孔侍中帖》译文,动中有静,舒缓自若。

王羲之法帖36《孔侍中帖》译文,动中有静,舒缓自若。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书,3行,25字。

被日本抢去的王羲之绝美手札

被日本抢去的王羲之绝美手札

被日本抢去的王羲之绝美手札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当年除了在中国杀人放火强奸,还抢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矿产物资,日本人从中国掠走的还包含有王羲之的手札等书法真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1

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忧悬帖》

日本前田育德会藏

2

王羲之《寒切帖》

日本私人藏

3

王羲之《游目帖》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

4

王羲之《大报帖》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5

王羲之《妹至帖》

日本中村富次郎藏

王羲之和钟繇的同一个字放在一起

王羲之和钟繇的同一个字放在一起

王羲之和钟繇的同一个字放在一起,会发现什么?

钟繇《得长风帖》(选自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得长风帖》释文:

得长风书,灵柩幽隔卅年,心想平昔,痛慕崩绝,岂可居处?抽裂不能自胜!谢书,已具日安厝,即其情事长毕,

奈何!松等陨恸,哀情顿泄,亦难可言!郗还未卜,聊示及。中郎相忧不去心,感远怀近,增伤惋。每见范母子哀号,使人情悲!

钟繇《得长风帖》,行草书。

钟繇是汉魏时期著名书法家,其楷书、隶书与行书的成就都比较高。尤其是楷书,他对当时民间流行的新体楷书进行归纳整理,率先确立了楷书的基本法度,对汉字字体的演变具有重大意义。后世将他称为“正书之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并且共同代表了中国书法的传统。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失传,现存刻本为后人所临摹,其中也有不少为王羲之所临。

书法学习皆有师承。话说王羲之取法钟繇,我们从王羲之传世墨迹中选取几个字和上面钟繇的《得长风帖》对照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的脉络。

▲选自王羲之《孔侍中帖》

▲钟繇书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

接触新思想或是掌握新技能,

都离不开“老师”,

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

▲选自王羲之《兰亭序》

▲钟繇情

在书法界也离不开书法传承的教与学,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

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

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选自王羲之《忧悬帖》

▲钟繇忧

▲选自王羲之《兰亭序》

▲钟繇悲

按照张彦远的说法,

王羲之和钟繇之间是徒孙的关系,钟繇是三国时期的“楷书鼻祖”,王羲之是东晋的“书圣”,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

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帖》纵24.8厘米,3行,20字。行草书。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作品行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行、点画时方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

了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力。

《孔侍中帖》与《频有哀祸帖》、《忧悬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原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大意

频有哀祸的事情发生,悲痛如刀一般地切割内心,无法克制和平抑自己(的痛苦情绪),怎么办啊,我已无可奈何。即使安慰,也仍会倍加感伤。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最美的14个字

1.(频)劲健流畅,浑厚娟秀。

2.有结体偏长,亭亭玉立,翩然有姿。

3.哀点画凝重而不失灵动。

4.祸左右结构,笔势连绵,和谐统一。

5.悲上下结构,侧锋以取妍。

6.摧计白当黑,空灵神妙。

7.切粗细对比,左右呼应得当。

8.割左右结构,反欹为正。

9.不占画略带弧度而张力十足。

10.能点画凝重而不洒脱,华美流畅。

11.自中间两点相连,计白当黑。

12.(胜)左边凝重,右边流畅,张弛有度。

13.增点画飞动,神采飞扬。

14.感细腻中带有辛辣古拙之意。

王羲之作品全集欣赏

王羲之作品全集欣赏

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王羲之

(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他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性丰碑深远影响中国千年书法,还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书法精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吧!

《 兰亭序 》▼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二谢帖 ▼

二谢面未比面①,迟诼良不静②。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④。左边剧⑤。

丧乱帖 ▼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 ▼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 ▼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1《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 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

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1.1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纵26.9 厘米。6行,42字。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2.姨母帖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

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3.初月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

为“初月”。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

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

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

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

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1《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 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

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1.1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纵26.9 厘米。6行,42字。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2.姨母帖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字间多断、

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

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3.初月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

为“初月”。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

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

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

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

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

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

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

欣赏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

欣赏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

欣赏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孔侍中帖》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xx书法名帖及其xx

1《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

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省慰增感。

1.1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

xx: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

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2.姨母帖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

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xx:

臣十代再从xx晋右车将军羲之书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

3.初月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

为“初月”。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

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

和章法都有xx的特点。

xxxx在与xxxx《论书启》xxxx:

‘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

达,天真自然。

xx: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释文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释文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释文

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晋代文学家、书法家,被尊为书法史上的鼻祖,他的作品在后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一幅著名的作品是《频有哀祸帖》,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本文将对《频有哀祸帖》进行详细的释文,以探究其艺术价值和内在意义。

释文

1. 帖文背景

《频有哀祸帖》是王羲之晚年时期的一幅作品,创作时间大约在35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这幅帖文是由王羲之亲手书写的,用的是行书的书写方式,整

体呈长方形。帖文以墨色书写于绢纸上,形式简练而富有力量感。

2. 解读帖文结构

帖文由六个字组成,分为三组对偶的字句。第一行为“频有哀”,第二行为“祸”,第三行为“辛辛庶几”。整个结构简洁明了,读者可以通过短短的几个字立即了解到王羲之的情感和思想。

3. 解读帖文内涵

3.1 “频有哀祸”

“频有哀祸”这四个字表达了王羲之对自己人生陷入困境和遭受不幸的忧虑之情。作为一个文化名人,王羲之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在流年不利时更是倍感沉重。他对自己遭遇困苦和厄运的触动深深嵌入这几个字中。

3.2 “辛辛庶几”

“辛辛庶几”这三个字给人以深思。其中“辛辛”意味着辛劳,表示王羲之在书写和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庶几”出自《礼记·曲礼上》,“庶”意味着众多,用在这里表达了王羲之在平凡事务中仍能寻求一些安慰和欢乐的意愿。通过这三个字,王羲之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辛劳的疑问,也抒发了对于平凡日常生活中美好的渴望。

艺术与意义

《频有哀祸帖》这幅作品在字体和结构上的简约风格反映了王羲之极高的书法造诣。他独特的行书笔法,尤其是线条与笔触的轻重变化,使整个作品具有了深厚的艺术魅力。通过简练的结构和独特的书写方式,王羲之成功地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

东晋王羲之《孔侍中贴》

东晋王羲之《孔侍中贴》

东晋王羲之《孔侍中贴》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二帖连为一纸。纸本,24.8×41.8cm。字幅中央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三方。《孔侍中帖》原为手卷,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为轴装。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原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①:且因孔侍中信书②,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③。[3]

注释

①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九月十七日”,王祥北《〈孔侍中帖〉书写时间考》考证为公元334年(东晋晋咸和九年),王羲之年32岁。

②且因孔侍中信书:“孔侍中”,徐邦达在《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刘涛在《中国书法全集》第19卷分别考证“或以

为孔愉”,但同时认为孔愉任侍中一职时,王羲之年龄只二十余岁;王祥北《〈孔侍中帖〉书写时间考》进而考证“孔侍中”为孔愉的从子孔坦。

③领军:容庚在《王羲之及其墨迹》考证为是王羲之的从弟,中书令、领将军王洽。

结体

“欹侧”是王体行书最典型的特点,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局部是斜的,但整个字又是正的,……《孔侍中帖》,第一个“九”字,只有两笔,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点斜势,表现出欹侧欲飞的神态。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倾斜,右面的竖弯钩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弯平而有力,使这一笔起了墙壁的作用,顶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现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流落日本的13件中国书法真迹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

流落日本的13件中国书法真迹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

流落日本的13件中国书法真迹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

10

分享至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当年除了在中国杀人放火强奸,还抢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矿产物资,日本人从中国掠走的还包含有大量的中国古代书法真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1

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忧悬帖》

日本前田育德会藏

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三帖连为一纸。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帖上也钤有《延历敕定》三印,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

奈何奈何!省慰增感。九月十七日羲之报:

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2

王羲之《寒切帖》

日本私人藏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

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

不一一(具)。羲之报。

3

王羲之《游目帖》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

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

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4

王羲之《大报帖》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

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5

王羲之《妹至帖》

日本中村富次郎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

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王羲之《忧悬帖》硬黄纸本,双钩廓填墨迹

【规格】纵24.8厘米【字数】3行,17字日本前田育德会藏。《忧悬帖》与《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纵24.8厘米,宽41.8厘米。亦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忧悬帖》原为手卷,1941

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为轴装。法帖内容释文:忧悬不能须臾忘心①,故旨遣取消息②。羲之报。注解

①首行“忧悬不能须臾忘心”句:“忧悬”:忧思挂念。“忘心”:忘怀。王羲之尺牍中有“弟佳宁善,然复忧之不去怀”句(载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344页)。②次行“故旨遣取消息”句:“旨”:意图。遣:遣书(发信)。王羲之书帖中有“音问转复难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问,还愿具告”句(《右军书记》,371页),以及“贵奴差不?想不成大病。伤寒可畏,令人忧。当尽消息也”(《右军书记》,374页),“聚散人理之常,亦复何云?唯愿足下保爱为上,以俟后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过江问”(《右军书记》,377页)等帖。大意:

挂念悬思片刻也不得释怀,因此,意欲遣书发信以获取你的近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