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
王羲之《杂帖(二则)》原文及鉴赏
王羲之《杂帖(二则)》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羲之《杂帖(二则)》原文及鉴赏【导语】:〔东晋〕王羲之一甲夜,羲之顿首:向遂大醉,乃不忆与足下别时,至家乃解。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乐齐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频有哀祸"帖,本文将搜罗其现今大众所知的全部贴图(大部分转自于社区泡泡堂俱乐部huashi007),供广大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品鉴!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兄弟辈中书法成就最突出者。
因他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
他的书法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
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
与其父王羲之当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书法也是兼精诸体,尤其是行草最为著名。
王献之书法存世墨迹主要有“洛神赋”、“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十三行”最为有名。
其中,“洛神赋”有几种摹本留存,真伪参半。
还有一种“保母帖”,据后世考证,很可能是膺品。
其正(楷书)、行书、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集书里。
行书以《鸭头丸帖》最有名。
钟繇的书法,现存的多是平稳体格,与“长而逾制”的评语正好相反。
王献之的书法,便是被人辗转翻刻,存于阁帖丛帖中的,也没有“如枯树”、“饥隶”之贫的槎桠。
相反,王献之书法比其父更加畅达放纵。
不过,唐太宗收藏天下古代书法,又精于鉴别,其论断一定有所根据。
也许是现存的钟繇及王献之书法和当时太宗所见的不同。
1、王献之书法与王羲之不同。
献之书法特色是放肆豪迈,羲之书法特色是纤劲清媚。
2.王献之的书法,笔法端劲,字画神逸,笔画沉着劲利,笔气飘飘,总体说是遒逸流爽,纵横超轶,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检桔束缚。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动摇不了的。
原因大致有以下数点:第一,王羲之的书法经历代很多书法大家和书法鉴赏大家的品评,堪称古今无二。
第二,王羲之是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变革家,开一代书法新风。
王羲之尺牍
二十四、尊夫人帖
【原文】尊夫人不和,想小尔。今以佳,念累息。卿佳不?吾故劣劣。力知问,王羲之敬问。
【译文】尊夫人不够和睦,想想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现在已经变好了,您还是为此叹息。您还好吗?我的身体依旧很差、很差。感谢您的问候。王羲之尊敬地问您好。
《王羲之尺牍》原文及译文(2015-03-19 11:06:54)转载▼
标签:书法王羲之尺牍十七帖分类:书法
一、姨母帖
【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gòu,读构)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译文】十一月十三日,王羲之叩首、叩首。突然得到姨母逝世的噩耗,巨大的悲痛如摧心剥肝一般使我的精神不能承受。真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我感到五脏六腑被悲惨阻塞并反复发作,不能一一细说。王羲之叩首再拜。
九、得示帖
【原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译文】来信收悉,得知您身体还不太好,我心情抑郁不展。我的身体也非常不好。明天等太阳出来才能外出,因为我不想接触晨雾。推迟外出散心更好。王羲之叩首再拜。
十、行穰帖
【原文】足下行穰(ráng)九(久),人还,竟应决不?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
【译文】得到来信感谢问候。我昨夜以来腹部疼痛,不能与您相见,非常遗憾和抱歉!我想您在出行之前还会来我这里。修龄(王胡之)已来此多日,今天已去上虞,这月末就会走了。重熙(郗昙)明早就会西去(建康),与他分别,痛不堪言。谢安不知现在何处?听不到他对时局(和修龄、重熙新任职)的意见,令人惶惶不安。
实例分析王羲之书法线条力之美的表现形式1500字
实例分析王羲之书法线条力之美的表现形式1500字不少人认为王羲之的手札,要比《兰亭序》更加自然潇洒、酣畅淋漓,此观点不无道理,难怪大量书法高手更推荐手札临习。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阳阴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
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
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宗白华如是说。
书法的时间性和流动感,是一种有形无声的旋律,是一种穿越历史可观可感的旋律,贯穿于书法线条中的音乐流动之美,传达了心绪变化之宕荡和心灵的悸动。
这些传达,我们在王羲之手札中可深刻体会。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世间最美的书法线条:1、《孔侍中帖》行动线趋向平稳,与《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动线吻合,“孔、侍”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平稳中有生动之致。
粗细变化,令通篇更彰显流畅。
2、《频有哀祸帖》偏房承接上字、部分代替全体,如第二行“能”字,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下两段行动线,但这两部分又用一条有力的线段连接在一起,使行动线产生强的节奏感。
3、《忧悬帖》和《孔侍中帖》一样,一开始的“忧悬”两字错位较大,但不影响行气,反而是在连续中,带了些许的波动,加强作品的灵动感。
此作用笔养分很高,虚实得体,转折、顿挫丰富变幻。
4、《姨母帖》明显的迥异于书圣其他手札,《姨母帖》字势更是高古,朴实而端庄,单字动线近垂线,行笔的动线也趋向于垂线。
断点较多,但错位距离很小。
字字之间速度的变化,直接流露了情绪的起伏变化。
5、《丧乱帖》重点要说下《丧乱帖》,其布局变化极为丰富,摆动幅度较大的折线,但却奇异连接出现、行动线之间的微妙配合。
我们看到作品:大部分的行动线都略向左侧倾斜,首行第一字动线脱离这一趋势,略向右平移,正好维持行动线的稳定,第二、七、八行行动线是第一行主题的变奏,呈连续的折线,造成感觉上的强烈波动,第三、六行行动线趋于垂直方向,平衡了作品左移方不稳定感,保持作品的连贯性。
王羲之《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
王羲之《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
东晋著名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
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
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
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
”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
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
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
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
总称为《丧乱帖》或“丧乱三帖”。
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有“延历敕定”朱文印。
丧乱三帖为唐摹本,由手卷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
唐太宗所谓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丧乱三帖第一帖为《丧乱帖》,摹本,白麻纸。
8行,62字。
行草书。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第二帖为《二谢帖》,摹本,白麻纸。
5行,36字。
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想耶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第三帖为《得示帖》摹本,白麻纸。
4行,32字。
行草书。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2017-10-14 20:07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王羲之和钟繇的同一个字放在一起
王羲之和钟繇的同一个字放在一起,会发现什么?钟繇《得长风帖》(选自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二)《得长风帖》释文:得长风书,灵柩幽隔卅年,心想平昔,痛慕崩绝,岂可居处?抽裂不能自胜!谢书,已具日安厝,即其情事长毕,奈何!松等陨恸,哀情顿泄,亦难可言!郗还未卜,聊示及。
中郎相忧不去心,感远怀近,增伤惋。
每见范母子哀号,使人情悲!钟繇《得长风帖》,行草书。
钟繇是汉魏时期著名书法家,其楷书、隶书与行书的成就都比较高。
尤其是楷书,他对当时民间流行的新体楷书进行归纳整理,率先确立了楷书的基本法度,对汉字字体的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后世将他称为“正书之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并且共同代表了中国书法的传统。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失传,现存刻本为后人所临摹,其中也有不少为王羲之所临。
书法学习皆有师承。
话说王羲之取法钟繇,我们从王羲之传世墨迹中选取几个字和上面钟繇的《得长风帖》对照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的脉络。
▲选自王羲之《孔侍中帖》▲钟繇书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接触新思想或是掌握新技能,都离不开“老师”,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
▲选自王羲之《兰亭序》▲钟繇情在书法界也离不开书法传承的教与学,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选自王羲之《忧悬帖》▲钟繇忧▲选自王羲之《兰亭序》▲钟繇悲按照张彦远的说法,王羲之和钟繇之间是徒孙的关系,钟繇是三国时期的“楷书鼻祖”,王羲之是东晋的“书圣”,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选自王羲之《兰亭序》▲钟繇风▲选自王羲之《兰亭序》▲钟繇长▲选自王羲之《兰亭序》▲钟繇怀▲选自王羲之《频有哀祸帖》▲钟繇哀虽然王羲之是钟繇的徒孙,但书法风格大不相同,文中图片就是钟繇楷行草一体的《得长风帖》,和王羲之《兰亭序》的同字书法对比。
▲选自王羲之《兰亭序》从后世的影响来看,王羲之向钟繇学习书法,但王羲之的书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书法盛况,凡是后代学习书法的人,都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为终极目标。
王羲之书法所有字帖,一网打尽(收藏版)
王羲之书法所有字帖,一网打尽(收藏版)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最经典的十首诗
王羲之最经典的十首诗
1. 《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哇塞,这写得多棒啊!就好像我们站在那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地欣赏着一切,能不开心吗?想想看,当你身处大自然中,是不是也有这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呢?
2. 《快雪时晴帖》中的“羲之顿首”,简单四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这就好像朋友给你写信,开头一句亲切的问候,是不是让你倍感温暖呢?
3. 《丧乱帖》:“羲之死罪”,短短几字,那种沉重的心情仿佛能透纸而出。
这不就像你在遇到特别难过的事情时,那一声无奈的叹息吗?
4. 《平安帖》:“此粗平安”,多么质朴的表达啊!就如同你给家人报平安时,那种平实而真挚的话语。
5. 《奉橘帖》:“奉橘三百枚”,哈哈,直接又可爱,是不是像你给好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时那样干脆呢?
6. 《何如帖》:“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这般关切的询问,多像你对生病的伙伴那关心的样子呀。
7. 《初月帖》:“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简洁明了,就好像你在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
8. 《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悲摧切割”,这强烈的情感,不正是我们在极度悲伤时的感受吗?
9. 《远宦帖》:“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贴心的话语呀,像不像你对远方朋友的牵挂?
10. 《上虞帖》:“得书知问。
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这直白的表述,就如同你身体不舒服时对朋友说的话。
我觉得王羲之的这些诗真的是太经典了,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让人能感受到他的情感和心境,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啊!。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众所周知,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超越的高峰,他被誉为“书圣”,其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欣赏一下王羲之的妙绝古今的书信手札,探访1700年前,王羲之的心境。
《行穰帖》【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行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行,15字。
其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
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胡桃帖【释文:得足下旃罽(zhān jì),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
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胡桃帖》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七通尺牍。
草书,6行,49字。
信中提及王羲之去官之后,在田里以种果为乐事。
《胡桃帖》书法风格多纵引、折笔之势。
雨后帖【释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
妙绝无已,当其使转。
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
羲之。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妹至帖》【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妹至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
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
2行,17字。
草书作品。
此帖墨色鲜艳,书风畅达、圆劲。
写于灰色纵纹白麻纸。
《寒切帖》【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
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
羲之报。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为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的草书,5行,50字。
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
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
欣赏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
欣赏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
唐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
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
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
此所藏者,盖其一。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
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
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
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
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
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孔侍中帖》《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
王羲之《丧乱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丧乱帖》高清附释文王羲之《丧乱帖》唐代双勾填摹本,纵28.7厘米、横58.4厘米,现藏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遗失、毁灭者甚多。
家藏部分书法珍品被他的后世子孙所收藏,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编为《万岁通天帖》,尽数呈交给了朝廷,而《丧乱帖》可能就在其中。
唐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礼请大和尚东渡日本,向日本国传法。
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4年),66岁高龄的鉴真和尚到达日本,带去了我国的文化技术,其中就包括在当时备受推崇的王氏书帖。
《丧乱帖》为王羲之传世名品,较真切地呈现了王羲之书法的面目,为书法学习之上佳范本。
在“魏晋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先人之墓被毁,王羲之痛彻心扉,于是有了《先墓帖》和《丧乱帖》,是王羲之晚年的短札。
当时王羲之的老家山东琅琊地区正处于一场战乱之中。
王羲之被迫离开北方,迁居南方。
当他获知祖坟遭毁,痛苦不安,便给朋友写了一封短札,写此帖时的心情是“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书法行笔和心情融会贯通,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动的剧烈变化,把书法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释文】羲之顿首。
丧乱之极。
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sāng luàn )死亡祸乱。
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
::荼毒(tú dú )指毒害,残害,亦指悲痛。
::追惟(zhuī wéi )亦作'追维',追忆,回想。
::号慕(hào mù )意思是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
::奔驰(bēn chí )车、马等急速奔跑。
::哽(gěng) 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上下两卷,每卷三十幅作品,正好六十幅!姨母帖《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
硬黄纸本。
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
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
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
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
”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
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
”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
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
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
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
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初月帖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羲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博物馆。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
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
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王羲之尺牍》30则,原文、译文:值得你细细品鉴
《王羲之尺牍》30则,原⽂、译⽂:值得你细细品鉴⼀、姨母帖【原⽂】⼗⼀⽉⼗三⽇,羲之顿⾸、顿⾸。
顷遘(gòu,读构)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胜。
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顿⾸。
【译⽂】⼗⼀⽉⼗三⽇,王羲之叩⾸、叩⾸。
突然得到姨母逝世的噩耗,巨⼤的悲痛如摧⼼剥肝⼀般使我的精神不能承受。
真是⽆可奈何、⽆可奈何!我感到五脏六腑被悲惨阻塞并反复发作,不能⼀⼀细说。
王羲之叩⾸再拜。
⼆、平安帖【原⽂】此粗平安。
修载来⼗余⽇。
诸⼈近集,存想明⽇当复悉来,⽆由同,增慨。
【译⽂】我这⾥⼤致安好。
修载(王耆之)来此已⼗多天了。
诸位亲朋近⽇将要集会,我想明天⼤家都会到来。
您不能前来参会,增加了⼤家的遗憾和感慨。
三、何如帖【原⽂】羲之⽩:不审尊体⽐复何如?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赖。
寻复⽩。
羲之⽩。
【译⽂】王羲之禀告:不知道贵体近来怎样?这么晚给您回信,奉告近况。
羲之我腹内寒冷,甚是⽆奈。
不久再向您报告。
羲之再次告⽩。
四、奉橘帖【原⽂】奉橘(jú,读局)三百枚。
霜未降,未可多得。
【译⽂】奉上橘⼦三百个。
因为尚未下霜(多数尚未成熟),所以所得数量不多。
五、快雪时晴帖【原⽂】羲之顿⾸。
快雪时晴,佳。
想安善。
未果为结。
⼒不次。
王羲之顿⾸。
【译⽂】羲之叩⾸。
⼀场痛快的⼩雪之后⼜很快放晴,真好啊!想您⾝体安康吧。
曾想访问未能成功,⼼中郁结不快。
我体⼒不佳,不能细说,⾮常抱歉!王羲之顿⾸再拜。
六、孔侍中帖【原⽂】九⽉⼗七⽇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
不知领军疾,后问。
【译⽂】九⽉⼗七⽇羲之报告:最近我请孔侍中的信使送去了⼀封书信,想必已经收到。
(写该信时)我还不知道领军得了病,现在补充问候。
七、忧悬帖【原⽂】忧悬,不能须臾(yú,读鱼)忘⼼。
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译⽂】我很担忧,且⼀刻也不能忘怀。
因此,我的意思是要尽快派⼈取得有关的信息。
王羲之报告。
⼋、频有哀祸帖【原⽂】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胜。
王羲之--《丧乱帖》賞析
王羲之--《丧乱帖》賞析王羲之--《丧乱帖》賞析此帖为⾏草墨迹(响拓本)⽩⿇纸,纵28. 7厘⽶,横63厘⽶,藏⽇本皇宫。
此帖早在唐时就传⼊⽇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
《丧乱帖》⼋⾏,同《⼆谢帖》五⾏、《得⽰帖》四⾏共摹于⼀纸。
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
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
《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然。
⽤笔结字与《兰亭序》⽐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丧乱、得⽰、⼆谢帖《丧乱、得⽰、⼆谢帖》:王羲之书法作品,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本。
⽇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本纸右端钤有⽇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印。
原帖为卷⼦,现改装为轴,为"丧乱帖"、"⼆谢帖"和"得⽰帖"三通尺牍合装。
《丧乱帖》⼋⾏、《⼆谢帖》五⾏、《得⽰帖》四⾏,共⼀纸。
⽇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纸类似⽩⿇纸,纵向有条纹,系⽤双钩填墨法所摹。
在第⼀⾏末'之极’右侧,有'僧权’⼆字左半部分押署。
《⼆谢帖》的第⼆⾏末,'再⾏’右侧,有⼀'珍’⼩字押署。
'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
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玺中正,上下⼆玺右斜,显⽰曾为⽇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
⽇本《⽀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
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 此帖在⽇本流传了⼀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
清光绪⼗⼋年(⼀⼋九⼆年),杨守敬⾸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则在⼀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王⽟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
王羲之尺牍书法的例子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尺牍书法作品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尺牍书法是一种以细长的尺木或竹片为载体的书法艺术,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王羲之尺牍书法的例子:
1. 《兰亭序》:这是王羲之最为著名的尺牍书法之一,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
其雄浑有力的笔画、独特的结构和流畅的布局使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一。
2. 《祭侄文稿》:这是王羲之为祭奠侄子而书写的尺牍文稿,展现了他对家族情感的表达。
其间架豁达,笔力遒劲,给人以深沉而庄重的感觉。
3. 《乙瑛帖》:这是王羲之的一幅行书尺牍作品,以其豪放俊逸的笔势和潇洒自如的风格而著称。
行书的独特韵味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4. 《洛神赋》:王羲之为顾恺之书写的《洛神赋》尺牍,以其别样的艺术魅力,展示了王羲之对文学与书法的深刻理解。
笔势飘逸,意境深远。
这些例子展示了王羲之尺牍书法的丰富多彩,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请注意,由于尺牍书法的特殊载体,这些作品可能无法完整呈现,但通过研究它们的碑帖、拓本等,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王羲之尺牍书法的卓越之处。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1《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1.1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6行,42字。
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2.姨母帖《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3.初月帖《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
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
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4.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王羲之《平安》帖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
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高清放大
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高清放大【图】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高清放大_总图
【图】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高清放大_作品简介
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三帖连为一纸。
行书。
纸本。
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
帖上也钤有《延历敕定》三印,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
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释文 :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省慰增感。
九月十七義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成息。
義之报。
【图】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高清放大_图1
【图】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高清放大_图2
【图】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高清放大_图3
【图】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高清放大_图4
【图】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忧悬帖》高清放大_图5。
王羲之大观帖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大观帖原文及译文
《大观帖》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各帖标题与各卷款识皆蔡京手书。
刻工精良,胜于《淳化阁帖》。
《大观帖》纠正了《淳化阁帖》
中的许多错误,如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2字,《大观帖》
把它合拢了。
此帖笔画沉着丰腴,起笔、收笔以及笔划的转折,锋颖毕露,如同手书,原石早佚,传世拓本无全帙。
此拓本虽是残卷,但珍如拱璧。
临川李氏本,每册均为红木面刻翁方纲题签,
有“华夏”、“伯雅”、“孙氏叔夔”、“翁方纲”、“宗瀚”等藏印110余方,翁方纲、李宗瀚等跋18段。
《大观帖》自北宋以来流传即已不多,传世残编,几乎成为孤本。
译文:
大观三年(1109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各帖的标题和各卷的款识都是蔡京的手迹。
刻工精细优良,超过了《淳化阁帖》。
《大观帖》纠正了《淳化阁帖》中的许多错误,如第二卷中张芝的《知汝殊愁》帖中,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两个字,《大观帖》把它合并了。
此帖
笔画沉着而丰腴,起笔、收笔以及笔划的转折都锋颖毕露,就像手写的一样,原石早已散失,传世的拓本没有完整的。
这个拓本虽然是残卷,但珍贵得如同拱璧。
临川李氏本每册都是红木封面
刻有翁方纲的题签,有“华夏”、“伯雅”、“孙氏叔夔”、“翁方纲”、“宗瀚”等藏印110余方,翁方纲、李宗瀚等跋文18段。
《大观帖》自北宋以来流传就已经不多了,传世的残编几乎成为孤本。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
唐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
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
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
此所藏者,盖其一。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
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
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
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
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
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
孔侍中帖'。
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
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
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6行,42字。
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王羲之《忧悬帖》硬黄纸本,双钩廓填墨迹
【规格】纵24.8厘米【字数】3行,17字日本前田育德会藏。
《忧悬帖》与《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合装。
前后九行共一纸,纵24.8厘米,宽41.8厘米。
亦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忧悬帖》原为手卷,1941
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为轴装。
法帖内容释文:忧悬不能须臾忘心①,故旨遣取消息②。
羲之报。
注解
①首行“忧悬不能须臾忘心”句:“忧悬”:忧思挂念。
“忘心”:忘怀。
王羲之尺牍中有“弟佳宁善,然复忧之不去怀”句(载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344页)。
②次行“故旨遣取消息”句:“旨”:意图。
遣:遣书(发信)。
王羲之书帖中有“音问转复难通。
情慨深矣,故旨遣,承问,还愿具告”句(《右军书记》,371页),以及“贵奴差不?想不成大病。
伤寒可畏,令人忧。
当尽消息也”(《右军书记》,374页),“聚散人理之常,亦复何云?唯愿足下保爱为上,以俟后期。
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过江问”(《右军书记》,377页)等帖。
大意:
挂念悬思片刻也不得释怀,因此,意欲遣书发信以获取你的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