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_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者介入孤残儿童服务的角色与策略

社会工作者介入孤残儿童服务的角色与策略

社会工作者介入孤残儿童服务的角色与策略作者:丁华芳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7期摘要: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发展历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多元的角色在各个社会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根据服务对象特征和现实需求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服务策略并承担不同角色。

比如,资源链接者、政策倡导性、心理支持者和故事倾听者,等等。

尊重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能力,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角色承担和服务供给是保证社工服务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本文依据笔者实践经验,认为陪伴者可以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并展开探讨社工作为陪伴者开展专业服务活动的介入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孤残儿童;角色;介入策略孤残儿童是最特殊的儿童群体之一。

目前,我国针对孤残儿童的抚养方式主要以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为主,同时辅之以家庭寄养等辅助性养育模式。

而近年来,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的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者也开始越来越广泛地介入到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社会服务当中。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面对孤残儿童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群体,社工应该以怎样的角色介入服务?本文以笔者曾经主导设计和参与其中的J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服务经验为例,探讨社会工作者介入福利院孤残儿童服务角色及其相应策略的问题。

一、陪伴者:社工介入孤残儿童服务的角色定位在日常服务中的陪伴首先旨在建立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任关系。

社工对孤残儿童的陪伴并非是时时刻刻在服务对象身边,而是在互动中给服务对象创造交流、参与的机会,做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引导孤残儿童提升其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安全感。

同时,陪伴者角色要从陪伴和同行的视角入手,在社工与孤残儿童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尽量弱化社工的能力和权力。

2011年,J市民政局向Q社工服务社购买四个专门社工岗位,配置到市儿童福利院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笔者作为Q社工服务社的专职社工,以小组长的身份带领社工小组进驻福利院,开展针对福利院驻院孤残儿童社工服务,一直持续到2013年7月。

陪伴者——福利院孤残儿童服务社工介入角色探讨——以J市儿童福利院服务经验为背景

陪伴者——福利院孤残儿童服务社工介入角色探讨——以J市儿童福利院服务经验为背景

陪伴者——福利院孤残儿童服务社工介入角色探讨——以J市儿童福利院服务经验为背景丁华芳【摘要】在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向社会组织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的背景下,针对不同社群服务中社工介入角色的探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在J市儿童福利院开展服务的实践中发现,社工应以陪伴者的角色介入福利院孤残儿童社会服务.社工陪伴者角色因孤残儿童的实际需求、福利机构的功能缺失以及社工嵌入服务机构初期面临的困境而十分必要.陪伴者角色的建立需要理顺专业社工与福利机构、同工及服务对象之间关系,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设计开展活动,调动服务对象参与,并将陪伴关系贯穿服务的始终.【期刊名称】《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3【总页数】5页(P82-86)【关键词】孤残儿童;社工;角色;陪伴者【作者】丁华芳【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2.12007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试点。

2008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福利单位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为社会工作人才介入儿童福利服务领域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9年,J市民政局开始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尝试,J市社会福利院的社工就是政府买岗进入服务单位的第一批。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入驻服务单位,社工应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又以什么样的角色融入服务单位的工作中呢?2010年起,J市儿童福利院与社会福利院分离。

2011年8月,儿童福利院设立了社工办公室,成立了业务科社工小组。

2009年7月,笔者入驻J市社会福利院。

2009年至2013年4年间,笔者以办公室行政人员、儿童社工、涉外收养工作人员、家庭寄养社工、青少年社工等多种角色开展工作,经历了被行政化的无奈和去行政化的探索,在与服务单位的磨合与共同探索中最终回到了青少年社工服务的主战场。

社区培力视角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实践研究

社区培力视角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实践研究

社区培力视角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实践研究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寄养模式在我国孤残儿童社会救助与养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和推广。

G市福利院以寄养社区培力为理念的家庭寄养工作开展,显著提升了寄养家庭及其所在社区对儿童寄养工作的认同度、参与性和效能感。

其社区培力的核心过程从个体、组织和社区三个层面进行,包括寄养家长个体培力、寄养家庭组织化培育、寄养家庭与福利机构伙伴关系建构、寄养社区内部硬件设施改善和外部支持网络构建等五个方面。

社区视角的采用和专业社工的引入成为以社区培力为驱动的家庭寄养工作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社区培力;社会工作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5)02002206一、问题的提出当前,在孤残儿童社会救助与养育领域,家庭寄养在全国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和推广。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探索历程。

1996年,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率先开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地方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在北京试点的基础上,国家民政部从2000年起,对地方通过家庭寄养等形式逐步推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探索,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各地民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家庭寄养工作,并于2003年10月正式出台《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对地方儿童家庭寄养实践进行规范。

此后,全国各地的家庭寄养工作陆续开展起来,在上述“北京模式”之外,逐渐出现了“上海模式”“杭州模式”“合肥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地方寄养模式。

[2-3] 2014年9月24日,民政部公布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正式的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已经出台。

地方儿童寄养实践的积极开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家庭寄养模式的推广,研究者通过实证测量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检验了家庭寄养模式的实际效果,发现家庭寄养确实能对被寄养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生活满意度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
的 角色。专业社会工作如何 介入孤 残 儿童家庭 寄养, 发挥专业社会工作 的优 势, 解决 家庭 寄养 中
存 在 的 问题 , 这正 是 本 文 的研 究 目的 。

首先 , 申请寄 养的家庭 不仅要 满足寄 养家庭 的客观条件 ,
如 家庭 结构 、 住房环境、 经济收入、 家庭 和 谐 度 等 , 同 时也 要 满
供 包括 个 案 辅 导 、 小组活动、 康娱 活动、 讲 座 培 训 等 多 种 形 式
的服 务 内容 。
专业 的社会工作 不仅 能够帮助 儿童福 利机构 的人 员设 计 出专业 的服务 方案 ,在具体 实施服务 的过程 中为机构 的工作 人 员和寄 养家庭的 家长传授 一些专业 技巧和方法 ,而且 能够
关键词 : 社会工作 孤残儿童 家庭寄养 资源整合
建 国以来 , 党和政府一直 高度关注儿童福利 事业 。作为一 教 育等学科 的专业工作 者一起 参与,从而形成孤残 儿童 家庭
寄 养工 作 的咨 询 、 指 导、 科研 的 合 力 。
种 新型的孤 残儿童养育模 式,家庭寄逐渐 凸显 出其在 儿童福 利服务 中的优势 ,不仅对孤残 儿童 的身心成 长起 到非常重要
设、 孤 残儿童工作 技巧、 群体和 个体 关 系、 发展偏 向矫治等 一
系 列知 识 和技 能 , 是 一 项 需 要 专 业 价 值 观 和 专 业 技 能 的社 会
职业 。
切实做好监督指导。社会工作者及 时了解寄 养儿童的家庭关 系、 行为发展 等情况 , 随 时掌握 寄养过程 中遇 到的 问题 , 为寄 养家长制定培训计划 。若在 寄养过程 中出现不适应 的情况, 如 具有 不 良行 为、 情绪 失常 、 情 感问题及学 > - 7问题 等 , 社会工作 者 可适 当增加 家访次数 , 并进一步评估 是否需要个案介入 ( 二) 专业指导 , 提 升寄养家长的养育能力 在提 升寄养家长的养育能力方面,专业社会工作 可 以提

家庭寄养模式下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以P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家庭寄养模式下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以P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家庭寄养模式下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①——以P市儿童福利院为例姜绪明周玉萍李鸿建②(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通过对P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儿童为期一年的调研,发现寄养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采取社工介入寄养家庭的方式来可以促进寄养儿童的社会化的完成。

社工的介入给福利机构和家庭减轻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帮助了寄养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寄养模式儿童社会化社工介入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

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等。

对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这些社会条件。

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 [1]88。

寄养家庭儿童社会化虽然有替代性的家庭环境,但毕竟不是亲生父母,儿童自身也面临着福利院和寄养家长的双重管理,探讨家庭寄养模式下的儿童社会化问题,是为了促使这些儿童顺利社会化,予以他们成长需要的满足。

一、P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现状在家庭寄养模式的分类上,有研究者将家庭寄养分为城市型、农村型、城乡交界型和院舍形态型[2]175,而P市的寄养模式就属于典型的城乡交界型。

P市儿童福利院周边的几个社区(如:C社区、D社区、E社区等)都在城市的边缘,紧邻城市,但户籍上属于农村。

村民收入不是很高,但靠城市不远,大多有一些副业可以做,生活并不贫困。

①本文系201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福利院儿童的社会化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批准文号:2012238;系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儿童福利院的合作课题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姜绪明(1992——),男,陕西平利人,太原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文化研究.030024.周玉萍(1964——),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非营利组织研究.030024.李鸿建(1974——),男,四川西充人,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心之桥”社会工作室主任,研究方向:福利院工作研究.030024.与其他城乡交界处的寄养家庭不一样的是:P市儿童福利院周边社区寄养家长们大都信奉天主教。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婴幼儿沐浴护理方法及体会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婴幼儿沐浴护理方法及体会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婴幼儿沐浴护理方法及体会袁仿来;刘彩燕;唐凯;汪耀黎;郑维国【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4(000)029【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echnique and experience of bathing care for abandoned and handicapped children from newborn to toddler in children's welfare institution. Methods Provide humane care on the basis of regular bathing care for 108 infants and toddler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Results The children are quiet and high cooperated during the bathing. Conclusion Cor ect and ef ective bath care can not only increase comfort the handicapped infants and toddlers, promote rehabilitation but also to enhance the nurses' care experience.%目的:探讨儿童福利机构内孤残婴幼儿沐浴护理方法,交流体会。

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在院的108例婴幼儿在常规沐浴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

结果儿童情绪稳定,哭闹少,配合程度高。

结论正确有效的沐浴护理不仅可以增加孤残婴幼儿的舒适感,促进康复,而且对提升护士的护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页数】2页(P24-25)【作者】袁仿来;刘彩燕;唐凯;汪耀黎;郑维国【作者单位】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 201101;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 201101;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 201101;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 201101;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 20110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孤残儿童寄养家庭资源获取途径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J], 杜立婕;万小庆2.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J], 朱孔芳3.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300例孤残婴幼儿社会适应性行为分析 [J], 叶志宏;任园嫚;郑维国4.上海市儿童福利院35例先天愚型婴幼儿体格发育监测分析 [J], 龚佩花;何彬;黄慧玉5.上海市儿童福利院39例孤残婴幼儿依恋类型分布调查 [J], 凌伟;张瑾;罗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需求及其效果——以L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需求及其效果——以L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摘 要: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是基于人道主义关怀的理论基础,对孤残儿童实行社会救助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我国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尝试。

作者在深入调查L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基础上,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分析该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寄养儿童的影响。

研究发现,孤残儿童回归家庭生活后,由于寄养家长的关心和照顾,加之处于正常开放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其在身体机能、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进步,生理、心理、教育以及社会化等方面的需求也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满足。

由此证明,家庭寄养有利于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发展。

关 键 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儿童需求作者简介:傅婷婷,女,重庆长寿人,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李桧英,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成都市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副院长。

研究方向:儿童福利。

ᒦᅄॊಢ੓ǖD:24/8!!!ᆪማܪဤ൩ǖB!ᆪᐺܠ੓ǖ211:.8835)3127*13.1148.15!!!၃ষ྇໐ǖ3126ฤ:Ꮬ7྇◎傅婷婷 李桧英一、引言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孤儿52.5万①。

随着孤残儿童数量的增长,福利机构的空间、床位、人员等资源供不应求,政府和福利机构的压力不断增加。

同时,传统的机构集中供养模式已表现出诸多弊端,集体生活和统一化管理会阻碍儿童的身体发育,难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长期生活在福利机构中的儿童往往会出现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1]。

为孤残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孤残儿童提供救助,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就是一次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重要尝试。

所谓“家庭寄养”,就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养育,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照顾和关爱,享受家庭的温暖[2]。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 访谈报告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 访谈报告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访谈报告2012年10月5日,本人(张三,学号)采访了“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领导,领导对我进行了热情的接待,在采访中我提出的问题都给予了较多的回答,我也对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1、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组建起源、服务对象、定位、使命;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是一所隶属于上海市民政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本市唯一的一所以孤残儿童养育为主的慈善福利机构,历来受到市委、市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

其前身是1911年由天主教教会创办的育婴堂,1956年更名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

2001年10月,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由南市区普育西路搬迁至闵行区中春路9977号。

新院占地7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6150平方米,绿化面积4300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60%。

新院床位设置为1000张,为了向儿童提供各项良好的服务,院内设施完善而先进,并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特殊教教师及专业社工。

2、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主要工作内容;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负责收养孤儿、弃婴、和无家可归的残疾儿童,为他们提供康复、学习、生活护理,使他们能健康的成长;为社会提供自费残疾儿童康复医疗服务;做好家庭寄养儿童的管理工作,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对入院儿童实行养、教、治、康相结合的方针,健康的学龄儿童全部送到附近中、小学校就读,学龄前儿童在本院实施普幼教育,中轻度残疾儿童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重残儿童实施特殊治疗和监护。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为院里的孤残儿童寻找回归社会最佳方式——家庭收养;对一时不能被社会家庭收养的孤残儿童,本着“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原则,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并相继设置了南汇、崇明两个家庭寄养工作站,以使此项工作进行得更加系统、更加完善、更加顺利。

3、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合作伙伴;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是一所社会福利慈善机构,目前在院16岁以下的残疾弃婴孤儿600余名,有300余名工作人员,其中:医生护士40名,教师20名,护理人员170名。

课题研究论文:浅述福利院儿童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课题研究论文:浅述福利院儿童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68694 社会其它论文浅述福利院儿童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一、福利院儿童情绪问题表现儿童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对刺激的反应,即使是焦虑、恐惧、愤怒、悲伤等不良隋绪也是对刺激的反应。

这种情绪实际上是一种信号、一种防御、一种宣泄。

此外,儿童也会使用一些“否认”“逃避”的“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表现自己的消极情绪,并根据孩子表现出的情绪,及时地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

类家庭儿童突出的情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渴望被关注与不信任的矛盾心理无论在玩耍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性地留意社工或者类家长是否在关注着自己。

一旦发现社工或者类家长的焦点没有集中在自己身上,便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以满足自己被关注的需要。

破坏玩具,发出敲打的声音,推倒其他孩子的玩具,哭泣是其常出现的行为。

此外,由于内心安全感弱,自我防卫意识高,导致防御机制过于强烈而排斥他人情感接近。

他们想得到关爱,又很怕得到关爱后突然没有了,以致儿童好像“逢人都可亲近”似的,但他/她会又要爱、又要恨、又要怕、与谁都难建立亲密信任关系,如儿童对社工的关心询问采取不回答的方式,拒绝社工为其保管东西。

又如他们经常会问明天是哪一位社工过来,会经常追问已经完成任务离开的实习生去哪里了。

(二)焦虑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重要表现。

小年龄儿童的常见焦虑情绪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

而小学组的儿童则表现为害怕他人的“遗弃”和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焦虑、丧失信心,如功课上遇到没学过的问题马上会很心急地请教社工,担心自己不能完成在作业,成为不听话的孩子。

(三)哭闹与逃避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而类家庭儿童哭闹的情绪较普通的儿童要更频繁一些。

儿童在失去玩具,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不采用说的方式表达,而是直接通过哭闹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对于自己的过错和责任则常采用逃避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四)暴躁与否认他们对于使自己不满意的现象表现出更高的愤怒感,容易暴躁,常因小事指责其他同住小孩。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研究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研究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研究社会支持是指在个体面临困难或挑战时,能够得到来自社会环境中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

而失独家庭指的是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

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失独家庭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生活和经济压力。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干预方式,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本文以社会支持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工作在失独家庭服务中的介入方法和效果。

一、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的意义和必要性失独家庭面临着心理困扰、生活困境和社会排斥等问题,需要社会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提供以下帮助:1. 心理支持:失独家庭经历了巨大的丧子之痛,心理上需要得到专业的支持和安慰。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等方式,帮助失独家庭成员减轻心理负担,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

2. 社会资源整合:失独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失独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重建生活。

3. 社会参与和融入:失去独生子女后,失独家庭可能面临孤独、孤立和社会排斥等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失独家庭参加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社会联系和融入社会。

1. 建立支持小组: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失独家庭成员参加支持小组活动,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加强彼此的支持和理解。

支持小组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帮助失独家庭成员走出心理困境。

2. 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失独家庭成员关于心理、生活和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利益,提高应对困境的能力。

4.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和志愿者等合作,建立失独家庭的社区支持网络,提供日常生活上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区,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价:1. 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测量失独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社会工作对其心理支持的效果。

孤残儿童寄养家庭资源获取途径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孤残儿童寄养家庭资源获取途径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研究缘起
提 供集 中供 养 的模 式 ,这 些机 构 虽 然 在 供 养 、 教 育 、医疗 康 复等 方 面 各有 侧重 ,但其 主要 的服 务
对 象 是孤 残 儿童 ,这种 集 中供 养 的模 式 为保 障孤 儿 、弃婴 的健 康 成长 作 出 了重 要 贡献 。但 是 随着
随着 儿 童福 利 事业 的发 展 , “ 孤残 儿 童 家庭 寄养 ” 为 国 际 、 内社 会 工 作 学 界 和 政 府 民政 成 国
果 研 究 , 要 集 中在 讨 论 寄养 家 庭 中面 临 的 实 际 主
数 的评 论 家得 出这 样 一个 结 论 : 利 院模 式 不 能 福 为儿 童 提 供有 效 的长 期照 顾 的 模 式 , 庭 寄 养 为 家 他 们 提 供 了长 期 照料 的一 种 新 的选 择①,因 为家 庭 寄养 可 以有 效 避 免上 面 所述 的局 限 , 成 为 儿 将 童福 利 事 业发 展 的 主流 。所 谓“ 残 儿 童 家 庭 寄 孤
出其 局 限性 , 括 : 童心 理 发 展 不全 , 以建 立 包 儿 难
起 正 常 的心 理依 恋 ;强 化 了儿 童作 为孤 儿 、弃 婴 的“ 人 ” 性 , 化 了作 为“ ” 社 会 属 性 , 个 属 弱 人 的 难
等 因素 而被 父 母 抛 弃后 查 找 不 到 生父 母 的 儿童 。 我 国的 儿童 福 利 机 构如 儿 童 福 利 院 、 疾 儿 童 康 残
二、 基本假设和基本概念
生 , 为 澳 大利 亚 墨 尔本 大 学经 济 学院会 计 学 专 业硕 士研 究 生 。 现
[ 图分 类 号 ] 9 3 7 [ 中 C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0 8 7 7 ( 0 0 0 — 0 9 l 文 1 0 — 6 2 2 1 ) 5 0 1一 l

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孤残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福利事业的重点,其生存与发展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随着国内儿童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政府开始重视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在生存、教育及身心等方面的发展问题。

目前,儿童福利机构中已有四种儿童养育模式存在,为了向孤残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与生活环境,满足儿童对家庭的需要,同时弥补机构养育与家庭寄养模式养育儿童的不足,类家庭养育模式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国内儿童福利机构开始响应并号召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元素、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及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旨在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知识、理念、技巧,提升孤残儿童养育的水平与质量。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介入机构养育模式与家庭寄养模式养育孤残儿童服务中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且为保证类家庭养育孤残儿童的养育效果,社会工作在介入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本文借助在G市儿童福利院开展实习的经历,以G市儿童福利院类家庭养育模式中的孤残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类家庭养育模式中的孤残儿童及其院内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他人进行了资料收集,运用依恋理论、增能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针对类家庭养育模式下孤残儿童的问题与需求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同时通过分析类家庭养育模式中孤残儿童的成长环境、人际关系状态与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作用,对社会工作介入类家庭孤残儿童的整个实务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进而探讨专业社会工作为类家庭养育孤残儿童提供服务的服务效果、服务路径及服务方法,思考孤残儿童社会工作在实务场域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挖掘社会工作服务孤残儿童领域的空间,为社会工作能更好地服务类家庭养育孤残儿童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浅述

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浅述

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浅述【摘要】社会工作在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社会工作在其中的具体作用与方法。

社会工作者通过心理支持、家庭辅导、社交技能训练等手段,帮助孤残儿童重建自信、增强生活技能。

案例分析部分以实际案例展示了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并对其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在对社会工作在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展望与建议,以期提高康复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社会工作对于帮助孤残儿童融入社会、重返正常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技巧、案例分析、评价、展望、总结、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今社会, 孤残儿童康复服务问题愈发严峻,越来越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通过研究社会工作在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的作用和方法,可以帮助提高福利院康复服务的质量,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生活目标。

本研究的背景是为了探讨和解决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在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目前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社会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介入和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研究,旨在为提升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借鉴和帮助。

研究目的还在于唤起社会对福利院孤残儿童群体的关注和关心,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康复服务,共同为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3 意义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家庭的关爱和照顾,需要福利院的庇护与帮助。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介入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研究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研究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失独家庭已经成为了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

在这类家庭中,孩子已经失去双亲,家庭成员关系紧密度下降,丧失了保护和扶持孩子成长的重要社会网络。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对失独家庭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重建人际关系等。

失独家庭的最大特点就是丧失了亲情关系,这对孩子、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失独家庭的心理需要和疏导能力给予关注和支持。

在家庭内部方面,应该鼓励家庭成员互相关心、关爱,建立新的亲情关系。

在家庭外部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提升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同感,增强家庭成员的向心力。

另外,失独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

由于缺少维持家庭生计的重要劳动力,家庭的经济压力往往较大。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找到适合家庭特点的社会救助政策,帮助家庭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此外,在孩子教育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学校和社区内提供相应认知心理服务,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重建适合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影响圈。

而针对失独家庭的问题解决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咨询服务、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方式支持失独家庭,从而慢慢解决其生活中的问题。

建立团队合作起到的效果更好,比如社工团队与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社会保险机构等的合作,可以为失独家庭提供更加全面、流畅的服务模式。

总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服务需要以回应家庭和个人意愿为基础、提供全面性支持和真实关切为出发点。

社工要实行社区化方法,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积极作用,为失独家庭提供广泛的资源支持,帮助其重建亲情关系和身心健康。

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贴近失独家庭的实际情况,强化个性化的服务质量,为失独家庭提供更多实惠的服务模式。

论社工个案工作在家庭寄养儿童社会融合中的应用

论社工个案工作在家庭寄养儿童社会融合中的应用

不明, 在对谈及 自己将来参工事 宜时摇摆 不定。因 报 。 如这次 没能 考 入 正 规 高 校 , 明年 就 需 上 报 分 配 为 她 的情绪 已经 影 响 了整 个 寄 养 家庭 的情 绪 , 社 工 参 工 。这一 政策 情况 社工 已明确 向寄 养父 亲 和儿 童
在 常规 家访 时发 现这 一 晴况 , 决 定 予 以介入 干 预 , 协 解 释 过 。但 寄 养儿 童 现 在 对 此 避 而 不 谈 , 寄养 父 亲 助寄养 儿 童过渡 好进 入社 会前 的这 一段 时 间 。
自1 9 9 7上 海市 孤残 儿童 寄养 项 目开展 至今 , 通
寄养 父 亲描 述 : 小 徐 在 高 考 结 束 后 不 跟 父母 商 量 就开 始 出去打 工 , 成 绩放 榜后也 不 愿 意告 诉 父母 ,
过 和 国外专 业合作 , 探 索寄 养社 工专 业 化发 展 之路 ,
2 0 1 2 年 6月毕业 , 参加 了三校生高考及普通秋季高
根 据规 定可 在 2 0 1 2年 职校 毕 业 考 。但 是儿童 在 高 考前 压 力 较 大 , 第 一 次 落榜 后 情 生 活适 应能 力测试 ,
绪很 差 , 与父母 沟 通产 生 问题 ; 现 在第 二 次高 考 情况 后上报参工 , 因儿童参加 三校生高考特推迟一年上
会融 合 的关 键 。在 实 际寄 养 个 案 工 作 中 , 经 常会 有 大龄 寄养 儿 童 在 即将 面 临参 工 的年 龄 出 现 情 绪 问
个人 : 小徐 本 身 智 力 情 况 正 常 , 性 格较 开 朗 , 从 小在 寄养 家庭 呵护 下会 显得 脾气 有些 骄 纵 。这 一 次
市区一 户 家庭 中, 2 0 0 9年 考 入 某 职 业 技 术 学 校 ,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需求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xx市xx县为例》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需求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xx市xx县为例》

《孤独症⼉童家庭的需求与社会⼯作的介⼊——以xx市xx 县为例》孤独症⼉童家庭的需求与社会⼯作的介⼊——以xx市xx县为例摘要孤独症⽇益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孤独症⼉童家庭的问题与需求却缺乏关注。

本⽂章以孤独症⼉童家庭为切⼊点,通过对xx市xx县8个孤独症⼉童家庭进⾏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统计问卷与整理访谈资料,了解孤独症⼉童家庭的需求、社会⽀持等情况,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从社⼯介⼊、开展⼩组、社区⼯作及相关政策⽅⾯给出建议,从⽽达到促进孤独症⼉童家庭健康发展的⽬的。

关键词:孤独症⼉童家庭需求社⼯介⼊⼀、绪论(⼀)研究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截⾄2015年1⽉1⽇,在中华⼈民共和国第⼆代办证系统数据库中xx县有260多名精神类残疾⼈,其中孤独症⼉童有10名,并以每年1-2名的数据递增,形势⼗分严峻,⽬前,在全国,孤独症⼉童在⼀定程度上得到了的关注,只不过社会关注的是“病症”及其相关研究,如针对孤独症⼉童的临床调查、孤独症⼉童的诊断与训练⽅法等。

孤独症⼉童被贴上问题标签的同时,他们的家长也成为了有问题的社会群体,他们⾯临着经济、⼼理、精神、社会的种种压⼒,但孤独症⼉童家庭的压⼒与需求却较少得到社会与相关学者的关注。

当笔者在xx市福利院实习时,发现孤独症⼉童家庭成员普遍以⼀种消极的情绪来谈论甚⾄定论⾃⼰孤独症⼉童今后的⼈⽣。

⽆不打击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2.研究意义孤独症⼉童家庭的需求已经成为现在的⼀个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很多⼈的⽇常⼯作与⽣活。

孤独症作为家庭⾯临的重⼤残障问题,必然会给家庭带来巨⼤的压⼒,当家庭⽆法承受时,会增加家庭成员的消极抑郁情绪,对孤独症⼉童家庭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可能会出现破裂甚⾄是虐待孤独症⼉童的问题出现。

因此,关注孤独症⼉童的家庭需求和对孤独症⼉童康复与家庭成员的⾝⼼健康刻不容缓。

(1)理论意义在搜寻相关⽂献时,发现关于孤独症⼉童家庭需求的研究数量不多,⽽针对社⼯介⼊孤独症⼉童家庭需求的研究资料更是少之⼜少,⽽研究⼴西孤独症⼉童家庭需求与社⼯介⼊的调查研究⽂章数量寥寥⽆⼏,研究xx县的则没有。

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列 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列 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摘要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的儿童家庭寄养,在现今的中国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时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专门职业也在慢慢兴起。

社会工作正慢慢地渗透到家庭寄养领域。

本文将着重研究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包括寄养流程中的介入,如家庭招募、家长培训、实时监护等;同时包括社工在特殊问题中的介入,如联系教育资源、处理儿童身份感、消除大众刻板印象等。

最后对社工的不足之处,尤其在家庭筛选、家长培训、儿童与家长分离,以及法律政策方面,给予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社会工作,介入AbstractNowadays, foster care service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by Chinese while it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Meanwhile,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aiming at helping the underprivileged, is emerging and mixing with the foster care service. The paper will be focused on how social work intervenes in foster care service for orphans and the disabled children, including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regular stuff like family recruiting, parents training and continuous tracing and in the specific problem like education resource obtaining, identification handling and stereotype eliminating. At last, suggestions will b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ervice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family screening, parents training, separa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and laws.Keywords: orphans and the disabled children, foster care, social work, intervene目录1序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现状 (2)1.3理论视角 (3)1.4研究方法与思路 (4)1.5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5)2社工在家庭寄养中的介入 (6)2.1寄养流程概述 (6)2.2社工在寄养流程中的介入 (7)2.3社工在特殊问题中的介入 (14)2.3.1联系教育资源 (14)2.3.2处理儿童身份感 (14)2.3.3消除大众刻板印象 (14)2.3.4建立儿童信心 (15)2.3.5处理儿童家长分离问题 (15)2.3.6处理紧急事件 (16)3结论和建议 (17)3.1结论 (17)3.2建议 (17)参考文献 (21)致谢 (22)1 序言1.1研究背景儿童家庭寄养在西方拥有很长的历史,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招募工作包括 向社会 宣传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 的 目的、 意义、 实施方法以及可 以成为寄养家庭 的条件
工作人员往往借助报纸、电台和 电视台传播媒体进行
宣传 , 用团体参观、 利 有关培训的时机进行宣传 与演 讲, 并
认真热 情地接待上门登记寄养 的申请人及 电话咨询 。然后 根据 申请者登记 的资料进行寄养家庭 的初步筛选。 2 .对 申请者进行调查 、 问、 访 收集 资料
寄 养 中的 体 现
1 .理论基础
社会学和心理 学的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知识 理论基 础。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儿童 社会 化的最 初场所, 也是最重要 的场所之一。 生活在亲生父母身边的孩 子能尽情地享受快乐 的童年 , 健康地 成长 。可是 , 些失去 那 亲生父母的孤残儿 童却无法享受 自己亲生父母的爱 。 因此 , 福利 院条件再 好, 人的社会化过程 来说, 是不 健全 的, 对 也 这有可能导致孩子们人格 的不健全 ,使他们终生难 以与社
2 — 8
维普资讯
而使其改变不利的处境从而更好的发展 。
作为社会政策的一项工具,家庭寄养既是一项普通的工 作, 又是一项不同寻常的任务: 中国大量的在福利院中接受照 料的孩子, 作为中国社会中最易受伤害的人群之一, 家庭寄养 为他们提供 了一个新的长期照料的选择 。 近年来, 对于儿童照 料方面 的评论大多倾向于批评福利院是如何如何 的不力 , 而 非集中在家庭寄养方面。在 Bw b 和 G lmn等一些知名学 o ly ofa 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之后 ,绝大多数的评论家得出了这样 的 结论: 福利院不能为抚养孩子提供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环境。 孤残儿童家庭 寄养 , 坚持以人为本 , 促进儿童在德智体 能方面全面发展。 长期 以来 , 国孤残儿童照料功 能定位 比 我 较低 ,o年代开始提 出了孤残儿童 “ ” “ ”、 治 ”的 6 养 、教 “ 方针 , 这种功能定位 的理 念一直沿 , 是孤 残儿童 照料仅仅 局限于 “ ” 教 “ 不 而 养 、

上海家庭寄养孤残儿的社会生活能力评估

上海家庭寄养孤残儿的社会生活能力评估

上海家庭寄养孤残儿的社会生活能力评估
王子才;钱冬梅;唐彩虹;王嘉春;王季鸿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1(016)006
【摘要】目的研究福利院孤残儿被家庭寄养后社会生活能力发展的现状.方法对124例寄养孤残儿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测定其社会适应性行为,并用适当的智测量表测定其智商,综合评估.结果生活能力量表测定32例正常,41例可疑,51例异常.异常者轻度29例,中度16例,重度4例,极重度2例.智测结果与生活能力量表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家庭寄养可提高和改善孤残儿的智力水平,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适用于对家庭孤残儿的智力评估.
【总页数】2页(P423-424)
【作者】王子才;钱冬梅;唐彩虹;王嘉春;王季鸿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市儿童福利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74/179
【相关文献】
1.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空间 [J], 李细香;阳海霞
2.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效果探析——以济南市Z村家庭寄养基地为例 [J], 马玉卓
3.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J], 朱孔芳
4.上海家庭寄养124例孤残儿童精神神经发育现状调查 [J], 王季鸿;钱冬梅;唐彩虹;朱佳静
5.上海市内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智力现状评析 [J], 王子才;唐彩虹;钱冬梅;朱佳静;王季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áS7W^}Vl&’SÔmÄ0ÃW^5 1‘DE@\=&’S<?bcRz}õònÏo®&’¤ $%J8Spq¼<"#rsõò=ý$%ops1]^ StXDE}u½bc’½5v$%)*< û ,! 5v$%op &! ’(5v$%)* ¨ ’! . 5v$%opþÿ û û Î/0< nS$%@A&wx’½5v$%)*} nwby ÷&’zBFn{®\opS@A7 û {NO]^ S|}}W~z&’ &) !< ¤K[õò nef=$%@ABC½K@L}l¿2&’S¥\]^< ãÎ}¤&’ä1‘\]ÎefõòSYÎ[F}x@ A ÞSrT<¤&’¥\S~ãop}õÉ òóhÊË@\E·&’67SYZ} f© S=&’¤nNOopSq»< $%â)*op &’S@\Q¤n^YZ} nfâr HiS_©ª} ¤n½¼rnâ2¤ 7áRSܵ< ¤5v$%Gá}nÉ|$%@A|q} gb&’f<?xnbØC@A$% )*¨ gb¡÷&’S¥\}$%@A¢£$% &’S7¤‘Y7<U}g&’ÓÔø}$%@\ ¥x¢£^&’S67¦§S} g´µÓ¨~©b ¤$%@Aá7S}$%)*ªÉÐá«< F 6¬ ²$%@A 1 ‘Søêë@A$%Ðá « S} ´µ­h®R&wx7ίzi°n{±|S G< δµ²²ÉzÓ¨­hÐ-®&wx³W xbÓÔSø}lØän´‘S]µ< Î}õÉò óhefÀÁÒ´µHIø}l´‘]µá¶Ñ·<ã Î} =²näCx¸¹S´µefº[R»¼S 89BCÃgCx< $%&’) &) 8}"#)*S½½}Ò´µ f­h®R&’wHx34¾¿S¥)7} ØiG\Î [S@A7} ¾¿áSÛÀÁÉ=$% äÂà SÄ]}ãÎn~YÎNÅÃ~}ÆFRQm7á< Ò ÎõÉòóhÏÇ]^âãS´µÈQ^·É‘×ÊSò ó1BCÊê}¤ã*Sm¶ÑÒp~|K< trÏlaÑ} õÉòó¤Å{E·&’S$%G\ á^÷Ëx­fSó‘} b@A$%áy{opSÌ:Í Î<¤ÒGá}ÛÅSDEòór»¼òófl ¼¦÷ËÛS¦§Ãr»¼%<
’ 收稿日期 ()**+,!!,*’ 作 者 简 介 (678 !".-,:S ;S<=S>?@A~S B?^FÏxYZFGCDE S F {OP G ÚåB’º()YZF 9 GSYÍOP>
( %) (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01 234567(89:;< =>?@AB89CD(: 2<EB89&FGH(IJKLMNO(PQ’RLSTU V(WX<23LY4ZL[\T]^(_‘a8<=>?@ 3bcdef8gh(ijUV(kl1 mno<pqrsU Vtu(vwNxyzq{vQ’RB|}|}(&~<, LP=>?@tu1 P !"#$%& ’"()*+, 8 /f8a< Nx(vw=f( wQ’R&3@WXde8gH_(*1 rs=>?@< _3¡<¢£rsP¤¥¦ tu§u/01ij ¨<©YrsUVª«¬­ ®¯<-. n°±²dfrs ³ @´µ ³ ¶´µ ³ ·´( t¸<¹ª«¬(º»8¼½¾¿ÀÁ &B ³ @´µ ³¶´µ ³·´&Ã<,BrsUVÄÄÅÆq³@´µ ³ ¶´µ ³ ·´B&Ç(<ÈÉÊËÌrsÍÎ/0(§uÏ ÐÑ©cprs(ÒÓ¶ÔµÕÖ×Ø~Ù@ ÚÛ Ü¶ÔÝÞßàáâÃãäå< æçQ’R(WXPèz 45éßêPëx&ìíÑ Q’RîÐ+ï=>?@(:2_ðÈÉñò45: 2óôõóô(ö÷øùºúûÑ îÐprs üý<ýþbc(/0ÿ<!Ì_"(#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
—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
!"#
9 B?^FÏxYZFGCS?@ )**)4.:
’ 摘 要 ( 在中国,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儿童福利、 儿童保护的新模式。上海市儿童福
试图从专业社会 利院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至今已有 !" 年。本文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研究个案, 工作的角度对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理念、 过程、 方法、 技巧等进行研究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寄 养 社 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孤残儿童; 家庭寄养 ’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 (%%1%%%%%%’文章编号(0**2,.+.& &**+:*3,**)2,*+ 9
!"#$%&’()*+,-./012#34&’ 567&’89:;<=>?@AB’C6D:E%B’( )*+FGHIJ !""# />KLM?@AB’C6DNO PQRS TUVWXYZFG#[\]E%&’()*+ #^_7‘a7bc7defghOPijSklmn?o1 ()*+YZFG:pXqrWXqstuv>
!$%^wmn YZxry^x:^w,YZFG:z{|}^wm n> YZx!~:YZq^wN(),B’YZq: S,z{: 3>k: :’/S> ,S :E%B’ ¡¢£¤:¥>¦lS 56D§¨©ªS«~:YZq‘a¬­S,®¯:S °±²³´~µ:®¯S ¶·´¸¹MºY
$¿ /..- n 0 %<&’(rsQ’RP)(rs N* 12.. <R+UV(á -.. <á -.. ?@P 1- g ,-(=>L<./ -.. ¦0128g,(34?@Ñ N* 1. 45:2567,89:o89 13.. rs (=>?@:2Ñ ;qrQR=>?@(3<=>Ò?B&’(@6AB &’(CDEF5h@GH4IJçÖ K =>?@:2L MN´ LMN=P&O(rsQ’RÑ K =>?@:2LM N´P9IQRSBTUB)ºrs=>?@:2(; ¦ïJ<p?@:2V6vW<«jX&«jãÌ?@=>f YZ?@rs(;¦Ò?<[p?@=>d\]^_Ñ ‘a 1 0bf&’(rsQ’Rrs=>?@( 8cdeÑ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在孤残儿童家庭 寄养中的体现
Z»¼½>¾°S¿¿À,VÁB’C6ÁX:~®Âà ÄÅ:Á>¾()*+±ÆJE%B’ÇÈ():ÉÊS ËgÌYÍS ¶·´k^ry^?ÎÅÏaÐ: ÑrÒtSÓ¯:~µ> &$%ÔÕ^_ YZFG,3Ö×ØÔÕÙÚS ³ÛJÜÝ6ÞrY Zßà:ÁX>VYZFGWXÔÕárâ^:[ÐSã´ NYZFG±MämK:ÔÕ^_å æçèé~:ÔÕrêë> ìíîrïî7 Òt î>«JðñrE%:B’SB’C6DKòêz~:ÔÕ rêë:ÔÕ^_Sêzíóoôõöq:÷øSù‘( )*+8úB’ûª:ïrÒt>> üýþÿYZ!">YZ#±mK»$:î67%Z7 &àrYZC6> ’E%B’±(!)B’$f:î6> ©*+²Æ~£Æ> Æ~,ÄGYZFG:3QpX -.> /0«Æ~1:Ä¢7 «Æ*2£¤:Ä¢> ()*+FG*ù‘YF:WXßàÒ3Æ«4:5
图 !: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一般流程
@ú×Øûº~K
! "#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 "#$%&’()*+,-.&/01&2034 56789:;67< "#$=>?$%(@ABCDE FGHIJKLMNOPQRSTUVWXYZK[ @\S]^BC_‘DE< abcdX$%@ASefg h=$%@ABCijHk< lBCmnopSq=< %#$$%&’r$%@ASstuv $%@ASuvwbxynz$%&’uvn{X| S@A}~fuv|S$% }Vf $%@A$%&’cSf< q=SG mn & @A< S&’ ¡¢£¤ $% g$%@A¥¦k§]^S@A¨©ª0« ¬S&’­¢£¤®¯°0±²³´µS@A¨=² ¶·¸S&’+ ef¢£¤®¹º»¼gn½6 763S@A<¾+x¿ÀÁ$%@A¹%7S ÃÄÅ+ $%ÆÇÈÉÊË$%@ABC½K~ ½KSYZrÌÍ< ’ $% )*< $%@A¤>?$%ÎÏÉ= Ð$%&’S)*ÂÑf+ Òwef>?hÓÔS) *BCÕÖ<x@AÏ|X$%)*®×S&’+ ØÙn@A­|X$%)*ÚÛS&’< ! ܵÝSÞß)*< à$%&’$%@ AáܵÝS)*0Þßâã}­Ïäåægç èS]^}é«êë$%ìí< îïSðñb}@A$% òóh"#Ð$%&’$%@AܵÝSefBCÕ Ö}lóÑîôuv< ¤Gáõòfö÷{ß»Sø­ùúX|Sq= @A< û ü ý$%op &! # ,$U%& ¨ ’! û û öopþÿlm !{" !!.Î /0¨ (!ý$ ’(ý$%)*}K+b ,{-¨ û û %DE< ¤ý$%op}õÉòóhef=$%@ABC.Î/ 0<n1‘}¿23456S@A78}@\r&’9[S |]^:}@\c;<)*=é>&’56S <?rÃ@AB¨x¿CDE·&’BF$%@A8GH IJ¥\} ef=$%@A¥¦BCAE·&’S0 Ã0JK0671‘SLMYZ}NßbCx³0NO6 7rP8QR1‘SLM< Ùn1‘}nS¤|TKs1 ä¿n½S~| U VWX}õòefYÎZ[F}úR\ ]SVW}^R_©S)Nó‘<¤Gá}õòab" #@Ar&’S|]^Øcd~ãS[F¼} ¡[F G¼}nS U G¼X}eØ~f&’g©Z|hS@A 7< ¤iG|K8}@\r&’Éj¤n{®xk½So p}Î}õòÏ=ý$%opBCDE}l@\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