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案
【复习必备】(通史版通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4单元 第9讲 晚清经济结构
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使“织”与“耕”分离。
③中国的农副土特产日益商品化。
④一批传统的手工业走向没落,如家庭棉纺织业等。
(4)影响①瓦解着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图解历史]自然经济的解体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①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企业性质:采用官办,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部分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经营方式,但存在封建衙门式管理、生产消耗高、洋人垄断生产技术大权等弊端。
(5)影响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思维升华]认识洋务运动的特点目的上: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结局上: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第23讲+晚清经济结构与社会的变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 .近代上海开埠后,城市人口与城市中道路交通流动量逐渐增多,遂 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由于技术、费用和人力车众多等原因,20世 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上海启用的交通信号灯还需要由交通警察 手动控制。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技术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B.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 C.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 •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B.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 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
D. 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2、近代企业的出现
选必二P26
1、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 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 中国的近代化。
特点
进程
由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
推动者 封建地主阶级(地方实力派)
第23讲 晚清经济结构与社会的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知识点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材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 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 畅销” ……洋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D 材料反映烟草的种植,没有体现列强在山东贩卖烟土的情况,也没有提及烟草的加工,故A、B两项错误。
山东各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当时小农经济处于开始解体阶段,其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
2.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棉布、棉纱等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为绝大多数,这表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3.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了(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解析:C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只体现了发榜这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
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考点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1)洋纱取代土纱,“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织”与“耕”分离。
(3)中国的农副土特产日益商品化。
3.影响(1)瓦解着自然经济,但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深化理解】 列强经济入侵的双重影响列强的经济入侵,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同时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考法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影响『典例』 (2016·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解析材料“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表明对洋货的需求,并没有说店铺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由于受到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表明洋货的销售并没有遭到抵制,故C项错误;材料“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没有促进手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方法突破】★明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抓关键根据“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可知自然经济受到打击。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
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咖啡店等。吃西餐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宅:中国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②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中体西用”的洋务运 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ith((223.表))A外 洋现s商务p:上企派o海业引s的e的进.发丰西S昌厚方l机利先i器d润进Ee厂,生v起s,产a广了l技f东刺uo术南激ar,海t起作i的了用.o继N诱。nE昌导T隆o作n缫用3l丝.。y5厂.,天Cl津i的e贻n来t牟P机r器o磨file 坊等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3.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产生。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原因
①②外内因因::西晚方清文政化府的的逐推步动E渗 。va透l。uation only. ith(2)A表s现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ith③(①3)服解A特s务体点p于速o国度s:际e全.市国S场各l,中地id国解Ee农体vsa副的l土f速uo特度ar产不ti品一.o日N致nE趋,东T商o南n品3沿l化.海y5。.地区Cl解i体e的n速t度P要r快ofile 于内C地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编者选题表1.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D 材料反映烟草的种植,没有体现列强在山东贩卖烟土的情况,也没有提及烟草的加工,故A、B两项错误。
山东各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当时小农经济处于开始解体阶段,其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
2.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棉布、棉纱等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为绝大多数,这表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3.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了(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解析:C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只体现了发榜这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
晚清时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变化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11886601年年总5月理2衙3日门江建苏立巡抚与英、美、法等国组织“洋枪队”,5镇.清压政太平府天中国央起机义构军。开始近代化
6.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旗号: 自强 特点:
①采取雇佣劳动制,使用机器生产
江南制造总局有两千多工人, 设备齐全,分工细致。………
影响: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① “纺”与“织”分离
2、表现
“织”与“耕”分离
②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自由劳动力 国内市场
3、影响
积极: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 机遇(发展、建设)
消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灾难 (破坏)
重 )
阻碍: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 不愿中国富强起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材料一 1865年,耶松船
厂由英商佛南创办于上海 虹口。它长期租用浦东的 两个船坞,下设若干分厂 … …其第一年度纯利与 资本的百分比为 13.5%, 第二年即升至 21%。
变动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材料一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
济
结
洋务经济出现
构
--变动二 --变动三
济
的
诱
变
导
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变动四
变动一、外商经济的出现 时间:鸦片战争后入侵,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
资本雄厚
特 技术先进 点 拥有优惠政策
富有侵略性
商品输出
方 式
资本输出
影 响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23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A对:据题干信息可知,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 税多20余倍”,李鸿章 “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钱 ”,这样减轻了税 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错: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 低税率,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错: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
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
(3)“闭关锁国”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地。
3.影响 (1)自然经济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同时也 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比较辨析]
近代化与工业化的区别
近代化不单是经济的工业化,是工业化以及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 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 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
[思维导图]
近代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
[通史链接]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链接点 西方列强凭借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对华倾销商 品,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逐 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刺激了“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4 . (2016· 全国乙卷 ·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 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C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27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八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通史坐标][备考指南]最新考纲考向归纳五年真题关联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开平煤矿减税2017·全国卷Ⅰ·28 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2.福州船政局材料费用2017·全国卷Ⅱ·28 洋务运动的军用企业3.李鸿章奏折开采煤铁2017·全国卷Ⅱ·41 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4.1897年西法风行2017·全国卷Ⅲ·28 晚清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5.19世纪中期洋货日益增多2016·全国甲卷·28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6.清末自开商埠示意图2016·全国丙卷·41 近代中国开放历程7.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2015·全国卷Ⅰ·28 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8.国人对洋务运动的态度2015·全国卷Ⅱ·28 洋务运动9.中国消费英国毛织品数量少2014·全国卷Ⅰ·28 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2016·全国甲卷·30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的膨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世纪30年代集体婚礼2017·全国卷Ⅲ·29 中西习俗融合2.1950-2008节假日变化2016·全国甲卷·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3.维新派注重易服2014·全国卷Ⅱ·28 服饰改革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五年无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在中国的放映2014·全国卷Ⅰ·30 大众传媒的变迁命题特点从近5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单元的命题呈现如下特征:(1)考查方式:近5年全国卷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力度很大,呈现9次之多,属于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41题,2016年全国丙卷第41题等。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专题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
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晚清史教学课件 (共26张PPT) - 最新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 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抗争、探索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方面:震荡与沉沦,抗争与探索 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的主权不断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走向近代化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 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开始了经济的近代化)。 3、思想方面:“天国”梦醒,学习西方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 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3、中体西用:
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 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018•河南安阳高三9月调研•7)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 代工业大力着手,却如同泥沼里的战车,一筹莫展。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洋务派( ) A.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 B.未能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 C.强调以政治制度为本 D.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力干涉
2017.新课标全国卷III.28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41 2015.新课标全国卷I.28
2015.新课标全国卷II.28 2015.新课标全国卷II.40 2017.新课标全国卷III.46 2016.新课标全国卷II.40 近代中国的思 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28 想解放 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29 2015.新课标全国卷II.29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案
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使“织”与“耕”分离。
③中国的农副土特产日益商品化。
④一批传统的手工业走向没落,如家庭棉纺织业等。
(4)影响①瓦解着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图解历史]自然经济的解体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①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企业性质:采用官办,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部分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经营方式,但存在封建衙门式管理、生产消耗高、洋人垄断生产技术大权等弊端。
(5)影响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思维升华]认识洋务运动的特点目的上: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结局上: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十二)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析版
课时检测(十二)晚清中国经济构造的改动(时间: 45 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48 分 )1.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述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 )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许多)”。
这反应出()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B.中国“闭关锁国”场面开始被打破C.上海成为国际多半会D.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析:选 D资料未说起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 闭关锁国”场面开始被打破,与资料时间“ 光绪年间” 不符,故B 项错误;资料未表现上海的国际地位,故 C 项错误;资料反应出上海成为列强畅销商品和打劫原料的重要场所,故D 项正确。
2.以下图反应了近代期间某地花生和烟草栽种面积变化状况。
这些数据反应出()A.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B.西方列强疯狂打劫原资料C.中国与世界市场亲密联系D.该地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分析:选 A依据图表可知,从1900 年到 1926 年,花生和烟草这些经济作物的栽种出现大幅度上涨,所以可推测近代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故 A 项正确。
3. 1866 年左宗棠创立福州船政局,1872 年,李鸿章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在上海创立轮船招商局。
从福州船政局到轮船招商局最能表现()A.为了“制夷”,清政府正式开始“师夷”B.为了“自强”,清政府全力增强军备建设C.为了“求富”,洋务运动重心开始转移D.为了“自救”,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分析:选 C“ 创立福州船政局” 是军用工业,是为了“ 自强” ,而资猜中“ 轮船招商局”是民用工业,是为了“ 求富” ,故C项正确。
4.(2018 黄·石调研 )李鸿章创建的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轮船公司形成强烈竞争,使“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少入洋商之手,奚止数千万”。
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A.属于李鸿章的个人公司B.其经营不以盈余为目的C.同业竞争主要来自国内D.在必定程度上截止了外资扩充分析:选D资料“ 水脚少入洋商之手,奚止数千万” 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建立在必定程度上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故 D 项正确。
江苏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11.1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影响。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效益的发展。 ②中国被卷入_____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如何摆脱 _________的局面。 内忧外患 (2)兴起: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___ 师 _____________”的洋务运动。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 _________。
自然经济 ②为了扩大税源 ,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___ _______的限制。 间办厂
民
(2)表现: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_________, 初步发展 商办 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_________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民族资产阶级 台。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
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 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 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 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
(2)表现: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以_______ 面粉业 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3)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 民族工业_________。 迅速萧条
(4)影响。 ①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 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②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 化。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时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考点四 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原因①②外内因因::西晚方清文政化府的的逐推步动渗。透。 (2)表现
①服饰: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西服进入中国。 a.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②饮食b.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 并行的局面。
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
[主干梳理]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_不__平__等__条__约__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冲击了中
国的自然经济。 2.表现: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外国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_原__料__和_农__产__品__,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①邮政: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 (2)通信报线,成为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③电话:1882年,传入中国。
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3)大众传媒③1872年,《__申__报___》创刊,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之一。 ④1884年,申报馆创办《__点__石__斋__画__报____》,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③住宅ab..传西统式居住室房::四鸦合片院战是争北后方,地在区租的界典开型始民大居量。出现。
2.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
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主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1)交通③ 船轮 ;船 187:2年18创65办 年的 ,中 上国 海自 轮行 船设 招计 商并 局建 是造 近第 代一 中艘 国轮 最 早的航运企业。 ④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使“织”与“耕”分离。
③中国的农副土特产日益商品化。
④一批传统的手工业走向没落,如家庭棉纺织业等。
(4)影响①瓦解着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图解历史]自然经济的解体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①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企业性质:采用官办,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部分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经营方式,但存在封建衙门式管理、生产消耗高、洋人垄断生产技术大权等弊端。
(5)影响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思维升华]认识洋务运动的特点目的上: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结局上: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原因①客观条件: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刺激因素: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
③诱导因素:洋务派引进的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2)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特点:采用机器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较少;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很少。
(4)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易误辨析]“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迁(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②内因:晚清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咖啡店等。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宅:中国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特别提醒]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特色。
2.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1)交通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
②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建淞沪铁路。
④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建唐胥铁路。
(2)通讯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3)大众传媒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出现。
●[选修融会]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选修4)1.主要活动与贡献(1)中西结合,建造滦河铁路大桥。
(2)修筑京张铁路等铁路工程,自行设计和修筑“人”字形铁路,创造了中国铁路史奇迹。
(3)督办川粤汉铁路。
(4)监管中东铁路。
2.历史评价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单位:镑——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史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注意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
由第一时间段“882 495镑”到第二时间段“2 090 406镑”,说明英国输华商品呈增长趋势。
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在华销售受阻。
(2)史料二中“1840年后”“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说明上海开埠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下降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本能抵制有关。
(2)阅读史料二中的诗,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提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史论归纳]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路。
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
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
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
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之一……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发展铁路交通的原因和艰难历程。
洋务派发展铁路交通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能源运输问题,而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
(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
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
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提示]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认识。
[提示]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
认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史论归纳]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业。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
绅商的诞生( ) 【导学号:61600040】A.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B.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C.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D.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A[根据材料绅商是亦官亦商的团体,他们从事工商业活动,有利于瓦解小农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项正确。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
这一现象反映出(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D[根据材料中“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说明当时我国民族工业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所以只能借助外国的名号,故D项正确。
]3.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
……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
这反映了( )A.徐园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D[仅根据个例不能断定“最早”,故A项错误;仅根据一个影院的情况,不能得出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二者间存在互为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可知,这表明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故D项正确。
]4.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导学号:61600041】A.有意贬损中国人的道德水准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C.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D.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材料中的乘车规定是符合文明规范的,不是有意贬损中国人的道德水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乘车规则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习俗也具有讲卫生、讲礼貌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乘车文明规范可知,这有利于市民公共道德的培养,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