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一.先秦时期1.《尚书·尧典》(背):诗言志、诗缘情、“诗乐舞”三位一体2.诗言志:“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

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诗言志的发展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诗言志的当代阐释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观⽌》B.受儒释道⽂化的影响(⽂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式与批评⽅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学关联b.范畴批评⽓c.主观性强先秦⽂学批评1⽂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体3.⽚断⽂,⽂学,泛指学术、⽂化。

①⾃然之⽂,纹理→⼈⽂→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的礼治、诗教观念。

P13《季扎观乐》⽤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于乐之外,歌词本⾝具有独⽴的作⽤,⽽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志—是⽐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

最早见于《今⽂尚书-尧典》“诗⾔志,歌⽤⾔,声依永,律和声……”P11⼀、关于志的内涵—1前⼈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

②及=即情,情志⼀体,泛指⼈的情感。

(郭绍虞)2.⽂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化发展⽽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体时代。

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后,“志”与政教、⼈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

《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之穷通出处”⼆诗⾔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

—左传例⼦。

硕⼈清⼈黄鸟2赋诗⾔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志的意义1,。

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邪。

发乎情⽌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段,《诗⼤序》-赋⽐兴④从读者⾓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之“志”,孟⼦的知⼈论世。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元和体
元和体是当时人们对元稹、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和新乐 府不同的另一部分诗歌的称呼.
第二节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
平澹"论
欧阳修在文学思想上最有价值的是他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的 思想,提出了"穷而后工"的重要见解.欧阳修认为,诗人在政治上 不得志,受到排挤,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的壮志,抒发心中苦 闷、忧思、感慨之情,往往能产生深刻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三,《乐记》强调了音乐表现感情的特点,同时指出音乐创作必须 有高度的真实性,应当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云:"是故情深 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曹丕的《典论·论文》的价值
曹丕的《典论·论文》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 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 献.它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 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 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 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第二,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 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 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 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甚至是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 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二是清代吴淇认为,此"意"乃系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 《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 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 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群居相切嗟”,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怨刺上政”,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风:民歌雅:正声颂:祭祀(三用):赋:陈述、铺叙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滋味说: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诗的“滋味”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细致,切指描写深刻,它要求诗人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使诗歌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文采,耐人寻味,感染力强。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四、金元的诗文批判
王假设虚、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方回、杨维桢
五、戏曲小说批判
燕南芝庵<唱论>〔论声乐〕 钟嗣成<录鬼簿>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罗烨<醉翁谈录>
<唱论>对“唱〞的分类 〔一〕唱曲之门户:
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 叫
〔二〕歌曲所唱标题:
曲情、铁骑、故事、采莲、击壤、叩角等
“点铁成金〞见于他的<答洪驹父书>: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
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 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 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 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 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
二、五色绚烂与自然天成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约如行 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
食乎粟,衣乎帛,何不能安于众哉?苟不从 于吾,非吾不幸也,是众人之不幸也;吾岂以众 人之不幸,易我之幸乎?纵吾穷饿而死,死即死 矣,吾之道岂能穷饿而死之哉?吾之道,孔子、 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 扬雄、韩愈之文也。〔柳开<应责>〕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赋诗言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一、杂文学观念二、儒家文学观核心是“人伦道德”1、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言之无物,行而不远”;“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兴观群怨;重视礼乐“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

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

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过程;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文论形成的差异(民族特色)等;了解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的结合、互补及其影响等。

教学重点:儒家文学批评道家文学批评教学难点:儒家文学批评和道家文学批评的对立互补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过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先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处于萌芽状态1.原因(1)文、史、哲不分,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分: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尧典》)(3)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泛指学术、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2.表现(1)文学批评观念与礼乐观念杂揉(2)文学批评观念与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杂揉(二)诗学为先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所以文学批评的最初形态也就是诗的批评,直至明清,它仍居主导地位。

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三)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1.零散不成系统,这与萌芽状态互为因果。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习资料




鍾嶸其人其事:約468—518,字仲偉,潁川長社 (河南長葛)人。生於齊梁時付,齊時官至司徒 行參軍,梁時官至西中郎晉安王記室。《梁書》 本傳載其為《詩評》,《隋書經籍志》稱《詩評》 又稱《詩品》,後來專稱《詩品》 《詩品》的寫作年付:《詩品序》稱梁武帝為 ‚當今皇帝‛;又說‚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 所寓言,不錄存者‛,其中所錄最近之人爲沈約, 而沈約卒于梁武帝天監12年,可以斷定作于梁武 帝天監13年以後。 《詩品》的寫作宗旨和背景: 《诗品序》: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 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於是庸音杂体,人 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 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 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
持同样观点的有令狐德棻、李百药、姚思廉
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批评

主旨:對齊梁詩風的批評及復古債向并建立唐付 对诗歌的美学特征的认识 陈子昂的“兴寄论”和“风骨论” 《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 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 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 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不安) 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 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寡味。爰及江左,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 诸公诗,皆帄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创变其体。刘越石仗清 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 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仍嘉中,有谢灵运, 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 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 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仍嘉之 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 也。 三、五言詩作家及其風格流派 情兼雅怨:曹植詩是《詩品》的典範,如曹植 ‚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骨氣奇 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一、先秦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

【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P14)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

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4、虚静、心斋、坐忘。

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国语》、《左传》 1.献诗讽谏说 《国语·周语上》:召穆公劝导周厉王, “故天子听政,使公
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 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对晋平公说:“自王以下,各 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 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 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 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 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 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政治礼仪、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均可称“文”。人的服饰、 语言、行为、动作,亦可为“文”。) 文化之“文”。《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 从周”以及“天之将丧斯文也”中的“文”,“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
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之前的“文”多是“学术”的含义。 《墨子·非命》中说的:“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儒效》篇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 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喊乐》之(道)归是 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 也,《乐》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
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 提出
最早比较明确地表现了文学理论批评见解的是《易经》 《家人》卦的《象辞》:“君子以言有物。” 《艮》卦爻辞《六五》:“言有序。” 这是后世文学理论批评中有关内容和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其次,重视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随着强调社会性与共性的儒家经学的衰落和重 自然、重个性的道家玄学的兴起,一个个性觉 醒的时代已然到来。 这大大促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转变与繁 荣。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 这与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得到广泛传播 关系 密切。
言、象、意的关系
论表现技巧


(1)在结构和布局上,必须安排好“意”和 “辞”,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2)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 干,文垂条而结繁。” (3)提出艺术技巧的若干原则:“其会意也 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既音声之迭代,若五 色之相宣。” 构思巧妙、辞藻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这些正是六朝文学在形式美方面的三个主要 追求。
《文赋》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文赋》开始体现了中国 古代文论论创作以道家为主、论功用以 儒家为主的儒道结合的文艺思想特征。 不仅《文心雕龙》是对《文赋》的全面 继承和发展,而且挚虞、李充的文体论, 沈约的声律论,萧统《文选》中的文学 观念,等等,都受到《文赋》的某种影 响。
第四节、永明声律论和文笔之争
《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一、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 1.构思的前提条件: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 丰富积累。此即《文赋》开篇提出的:“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 “玄览”一词出自《老子》,河上公注谓:“心居玄冥 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它是指一种不受外物 及杂念干扰而能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 专一的精神状态。这是针对“意不称物”而提出的。 而针对“文不逮意”则要求作者通过广泛学习来汲取前 人的学识与艺术经验。
“文以气为主”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无为,修心静观,对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思维规
律比较注意。
• 儒家较多看到文艺的外部规律,而道家则比较 多的看到文艺的内部规律。综观我国的文艺理 论史,有两条明显的线纵贯始终:一条沿孔、 孟等儒家正统思想的线发展的,强调文艺与政 治的联系,强调“文以载道”;一条沿道家这
“儒”
• “儒”的字源学考察: 柔、需 • “儒”的关键词释义: 血缘/仁义/礼乐/诗教
儒家创始人 孔子——
儒家文化
• 人格主义 • 功利主义
• 经学中心主义
“道”
道家创始人 老子
道家文化
• 虚静其心 • 法天贵真
• 言外之意
“佛”
“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文化
• 真实观
• 灵感观 • 境界观
3、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4、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闻一多在《文 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
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
叫“经学”、“史学”、“玄学”,“文”成了文学
作品的专称。鲁迅说,魏晋时期才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艺”
• 先秦时“艺”的涵括也很广,它包括艺术,但 也包括技术,才能,甚至科学,古称“礼、乐、 射、御、书、数”为六艺。先秦时期的“文艺”
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但古人有关“文”和
“艺”的一些规律,也是适合纯文艺的。
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 中国文论范畴多取自于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
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等。所归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解衣般礴”
《田子方》篇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 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 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言意之表” 从运用语言文字来写作的文章(包括文学在内)来说,即要不受语言文 字局限,而求之于“言意之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妙理”。 《秋水》篇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 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3.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论语·阳货》篇记载道:“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 特点
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特点 1.唐宋金元时期在文学的审关特征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以意境和韵味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理论,从各方面 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2.出现了大量“诗禅合一、韵味无穷”的诗歌意境 3.提出了“为民请命”和“不平则鸣”的创作原则 4.出现了大量的诗话和词话的批评形式
“发愤著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诗穷而后工” 的思路。对后来的一些重要文艺家如白居易、韩愈、欧阳修、 王世贞、李贽、金圣叹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礼记·乐记》在文学批评史的地位和内容
《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由于诗乐关系极 为密切,实际上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是儒家文艺思想的 纲领性文献。作者是毛苌。 第一,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 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一心一 声一音一乐”的音乐本源论。 第二,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说:“凡音者,生人心者 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提出的是“声—音一乐一心—物(社会政 治)”的音乐作用论。 第三,《乐记》强调了音乐表现感情的特点,同时指出音乐创作必须 有高度的真实性,应当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云:“是故情 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二是清代吴淇认为,此“意”乃系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 “意”。《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 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 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 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 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 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 养气” 荀子:《乐论》、《天论》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 “诗教”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第三,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 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第三节 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
殷播,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大致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 年间。代表作《河岳英灵集》 殷璠的文艺思想以提倡“兴象”为中心,深入地论述了诗歌的 风骨、声律和神、气、情等问题。 “兴象”是殷播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它是指诗歌中 完整的市美意象,不过,这种,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 蔽的客体形象,然而它又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 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结合西汉今文经学理 论,在评论屈原的作品基础上扩展为“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所谓的“愤”,有时就是“怨”;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文 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优秀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进 步的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反 抗这种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于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引孔安 国说:“怨刺上政。”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 纯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 之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第二,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 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 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甚至是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 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曹丕的《典论·论文》的价值
曹丕的《典论·论文》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 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 文献。它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 暂时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
第三节 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它沿 着《典论·论文》的方向,着重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后来两晋南北朝的文 学理论批评是按《文赋》的路子继续发展的。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陆机在《文赋》 的小序中对《文赋》的写作目的及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曾作 了明确的叙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杜甫的诗歌理论
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传神,为此文学作品需要具有以下 几点特征,方能具备传神品格。 1.文学艺术创作都必须写出风骨,方能传神。 2.杜甫认为真实、自然是艺术作品传神的关键。 3.艺术作品传神的效果是艺术家长期创作经验的积累与对艺术 创作技巧转精心钻研的结果。 4.要达到神化的水平,诗人只需要有充沛的灵感,需要具备深 厚的学问。
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 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