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沈从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7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7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系列一)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求学于自然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养了沈从文的性情。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二)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三)湘西系列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他以创作的小说、散文、文论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形成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四)历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中外传记选读第七课

中外传记选读第七课

略读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论真实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财产,家庭。

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唯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

许多真实中一点虚假,或许多虚假中一点真实,都是动人的。

最令人厌倦的是一半对一半。

纯洁做不到,退而求其次——真实。

真实做不到,再退而求其次——糊涂。

可是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还是太纯洁了。

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并不竭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与旁人一样。

那些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

质朴最不容易受骗,连成功也骗不了它。

“以真诚换取真诚!”——可是,这么一换,双方不是都失去自己的真诚了吗?刻意求真实者还是太关注自己的形象,已获真实者只是活得自在罢了。

活得真诚、独特、潇洒,这样活当然很美。

不过,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谈得上这些。

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那么,你愈是表演得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谨。

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自在,活得潇洒者介乎其间,而非超乎其上。

一个人内心生活的隐秘性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受到尊重的,因为隐秘性是内心生活的真实性的保障,从而也是它的存在的保障,内心生活一旦不真实就不复是内心生活了。

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

真实是一切伟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

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也足够自尊,不屑于用做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

一个人预先臵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

人只有在面对他人时才需要掩饰或撒谎,自欺者所面对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

第七讲沈从文.ppt

第七讲沈从文.ppt

自然之女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 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 兽物。”
她帮祖父摆渡船,偎依着祖父晒太阳、唱歌、 吹曲……独自学小羊叫,学母牛叫,摘一把野花缚 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
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对生命有了奇妙的感悟,会 想到生死,感到孤独,而这一切对她又非常飘渺:
第七讲 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
一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懋琳、璇若、
若琳等。湖南凤凰苗族人。
湘西这片土地是沈从文挥之不去的情结和创作 源泉,他的众多作品都是以故乡为题材,向人们展 示了一个既美丽又忧愁的世界。他一生最美好、最 深沉、最有价值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中奔涌而 出的:
圆满爱情
由于徐志摩的介绍,1929年受胡 适之邀到中国公学任教。在这里,他 “顽固”地爱上了还是学生的张兆和。 (梁实秋《忆沈从文》)
张兆和大学毕业后回到 了苏州老家。1932年,沈从 文从青岛第一次来到张家, 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 —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
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 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 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三 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 ,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份工作上来。 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 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 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 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 ,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 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 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 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沈从文

沈从文

第七讲:沈从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祖母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按传统的民族归属,他应该是汉族,但沈从文坚持描写的人情风俗,还有他的自我认定,都是苗族。

凤凰地处湘西,这里是苗汉杂居的地区,虽地处中国腹地,却又是不同民族文化交界的“边城”。

这里特殊的风光及人文环境,成了日后沈从文笔下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

咸丰年间,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投奔乾州参将邓绍良“湘军”,后与同乡田兴恕一边转战江南数省镇压太平军,因“战功”显赫以至官至贵州提督。

宏富之弟沈宏芳,字兰皋,其妻生有三子。

长子沈宗梁,次子沈宗颐,三子沈宗基。

因长兄沈宏富无子嗣,在宏富病逝后,沈宏富之妻张氏又为乡下小叔子沈宏芳娶一苗族姑娘。

该女人生有二子,长子沈宗泽,次子沈宗嗣,并以宗嗣过继到沈宏富名下,而沈从文就是宗嗣之子。

所以说,沈从文这个所谓祖父,其实是他的伯祖父。

但他的确曾经是一个将军,清代的“提督”,是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的官职。

他的祖母在为沈家生下两个儿子之后,却被从这个家庭里赶走了,后来似乎是嫁到了其他的地方。

可是家族为了维持一种假象,又在祖坟里给她立了一座假坟。

这都反映出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同时又要维持封建家族的脸面。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一度想重振祖上荣耀,曾赴天津总兵罗荣光处任一裨将,驻守大沽口炮台;后八国联军入侵,大沽炮台失守,悲痛之余,返回凤凰故里。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又远赴北京,召集同乡组织铁血团,欲刺杀袁世凯;事发后,改名换姓逃离关外,在赤峰、建平一带做事长达十二年之久。

沈家自沈宗嗣走后,沈母黄氏拉扯三子三女度日艰难,为养家糊口沈母卖掉了最后的田土,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忍痛中断沈从文的学业;将他送到军营中去混口饭吃,又将从文幼弟沈岳荃送到本城东门外张记杂货店当学徒,一九一九年,沈母得知沈宗嗣流落在关外的消息,果断地将中营街老屋卖给田友兰名下,所得银两一并交给长子沈云麓让他千里寻父,然后举家搬迁芷江,投奔从文舅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第七章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讲义-word文档

课时1详解预习引导课前思考1.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沈从文吗?2.在此之前,我们学过沈从文的《边城》,你认为那是一部怎样的书?3.人们往往畏惧逆境,那么对沈从文来说,逆境又意味着什么?课前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诵读课本·整体感知1.内容解读。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第五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第十五章(保靖)、第十八章(一个转机)。

《从文自传》是作者在30岁时写的一部自传,写的是二十岁以前的沈从文,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节选部分则重点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选学和青年时代的军旅生活,还有关乎他未来一生走向和命运的“一个转机”——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从文自传》中的湘西为成就这位未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从小逃学,少年嗜赌,十几岁当兵,待稍微懂事面临的问题始终是如何找一份差事活下去。

他对各种事物好奇,主要是为了见多识广,寻找到一条更好的生路。

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故而才能有当时一般文人笔下所没有的丰富的人生体验。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示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

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

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第七课《 沈从文》课件(共49张PPT)

第七课《 沈从文》课件(共49张PPT)
笔名叔文,出生于1910年现代女作家, 沈从文的妻子,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 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老师,1949年就读 于华北大学第二部。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附 中、师大二附中教师。《人民文学》编辑。 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沈从文家书》等。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 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 当最好年龄的人。”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文学院讲 师;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 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创作《边城》。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 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 系教授。
导入新课
“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 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不相信命运,不承 认目前形势,却尊重时间。我不大对生活中的 得失关心,却了解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 严重意义。
——沈从文
我的心总是对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 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 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 需从一本书、一句话上学来。
沈从文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 逊、宽厚、自强不息。爱祖国、恋故乡,时刻 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的 沈 从 文
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学 名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 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 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 《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 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资料链接
沈从文与诺贝尔奖: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 委员谢尔以•马悦然与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 学奖后,在《明报月刊》中表示,1987、 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 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 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

讲义【阅】北京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

讲义【阅】北京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

沈从文网络课程沈从文一、沈从文的生平1、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

自称是苗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现代作家。

2、沈从文的生平:(1)、湘西少年,逃学威龙●凤凰古城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

1902年沈从文先生诞生在湖南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镇压太平军有功,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祖父沈宏富前清贵州提督沈从文网络课程●贪玩逃学,却能知耻而后勇沈从文小的时候特别顽劣。

上私塾逃学是家常便饭,后来父母给他换到了远一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儿走很多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光景。

●不痛不痒的军旅生活湘西这个地方有山有水,盛产土匪,当地的苗人民风彪悍,自古以来,苗人被汉人欺压被称为贱民,他们也拒绝接受汉族的文化,多次造反。

在当时的乱世,土匪更是猖獗。

沈从文在军队期间,还经历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沈从文所在部队的头目外派他去办事,结果就是这次外派使他侥幸活命,他刚离开军队,留守的所有人都被袭击剿灭,只剩他一人,这件事给了沈从文很大的内心撼动。

这也是他离开军旅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芷江警局那点傻事儿(2)、独闯北京,四处碰壁1.新文化运动2.乡下人进北京城初入北京城,让他大开眼界,他终日在琉璃厂,前门等地流连,那里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荟萃之地,有各式各样的古玩店。

他欣喜惊奇,但他的志趣不在这里,他是为了圆他的文学梦来的。

很快,沈从文网络课程北京城就给沈从文当头一棒,让他知道,北京不是他这样一个乡下人来的地方。

边城沈从文(7)

边城沈从文(7)

边城沈从文(7)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七到了端午。

祖父同翠翠在三天前业已预先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

翠翠先不答应,后来答应了。

但过了一天,翠翠又悔回来,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人守船。

祖父明白那个意思,是翠翠玩心与爱心相战争的结果。

为了祖父的牵绊,应当玩的也无法去玩,这不成!祖父含笑说:“翠翠,你这是为什么?说定了的又悔,同茶人平素品德不相称。

我们应当说一是一,不许三心二意。

我记性并不坏到这样子,把你答应了我的即刻忘掉!”祖父虽那么说,很显然的事,祖父对于翠翠的打算是同意的。

但人太乖了,祖父有点然不乐了。

见祖父不再说话,翠翠就说:“我走了,谁陪你?”祖父说:“你走了,船陪我。

”翠翠把眉毛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

爷爷,你真是……”祖父心想:“你总有一天会要走的。

”但不敢提这件事。

祖父一时无话可说,于是走过屋后塔下小圃里去看葱,翠翠跟过去。

“爷爷,我决定不去,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好,翠翠,你不去我去,我还得戴了朵红花,装刘老老进城去见世面!”两人都为这句话笑了许久。

祖父理葱,翠翠却摘了一根大葱呜呜吹着。

有人在东岸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占先,便忙着跑下去,跳上了渡船,援着横溪缆子拉船过溪去接人。

一面拉船一面喊祖父:“爷爷,你唱,你唱!”祖父不唱,却只站在高岩上望翠翠,把手摇着,一句话不说。

祖父有点心事。

心事重重的,翠翠长大了。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沈从文----PPT教学内容

沈从文----PPT教学内容

沈从文旧居
6岁入私塾,小学毕业后14岁入伍。
1922年在湖南保靖军队时留影
▪ 在这段时间里,他 当过卫兵、班长、司书、 书记等,亲眼目睹了湘 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 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 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 面着生活中的鲜血和阴 暗,反促使他以后在形 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 求生活真、善、美的艺 术品格。
▪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 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 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 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 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 抗战爆发后任 西南联大教授,胜 利后为北京大学教 授,并主编《大公 报》、《益世报》 的文学副刊。
1955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
▪ 新中国成立 后曾在历史博物 馆为展品写标签, 后从事文物研究, 出版有《中国古 代服饰研究》等 著作。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 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 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 的人。
环境美
▪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 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 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 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 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 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 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 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 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 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不使人神往倾心。
景》、 《阿黑小史》、《萧萧》、《丈夫》、《三 三》、《长河》等。
▪ 沈从文的这种题材取向与他先乡村后都市的 独特的人生道路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
知相关。他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 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

现当代小说之第七讲自由主义作家·京派·沈从文(“沈从文”文档)共60张

现当代小说之第七讲自由主义作家·京派·沈从文(“沈从文”文档)共60张

自由主义小说大家·京派·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小说导读·第七讲(共14讲)
教学目标
一、自由主义作家·“京派”·沈从文之关系(自学 )
二、沈从文的生平、文学气质与创作实绩 三、“城”“乡”相遇而对峙的小说题材和主旨 四、沈从文的文体、叙事结构、语言及文学史定位 五、经典文本解读之《边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自由主义作家·“京派”·沈从文三者关系
• 由此,作家们热衷于发现与构建自己的 一、自由主义作家·“京派”·沈从文之关系(自学)
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水星》、《骆驼草》等刊物为主要阵地。 四、沈从文的文学史定位
平民世界,“乡村叙述”成为京派小说最 但最后,兄弟俩一个身亡,一个出走,而那座跟小城山水相依的白塔也在翠翠祖父去世的那个夜晚轰然圮塌,表明翠翠赖以生存的那个美好自足
的“边城”世界必然终结——沈从文是清醒地意识到,“‘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被“摧毁”的同时,“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 泯没”。
亮丽的文学景观。 4、情绪化和抒情性。
由此,作家们热衷于发现与构建自己的平民世界,“乡村叙述”成为京派小说最亮丽的文学景观。 《夫妇》(1929)中璜也是一个到乡村的清静中来养病的城里人,而小说的叙事也是由璜的见闻展开的。 山城小溪旁一户人家,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
《夫妇》(1929)中璜也是一个到乡村的清静中来养病的城里人,而小说的叙事也是由璜的见闻展开的。 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间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等。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
一、自由主义作家·“京派”·沈从文三者关系 战后任教于北方,后因受政治批判离开北大。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57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57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把握其传奇色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2、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总结略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感悟沈从文先生真诚、豁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把握其传奇色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2、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品味关键性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散文化写作自传的手法,品味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湘行调记沈从文》创设情境以罗曼·罗兰《名人传》导入新课二、作家作品穿过成就沈从文的边城凤凰沈从文其人被尘封的大师三、整体感知略读,思考:依据传主身份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四段选文分为哪几个部分?明确:“学生时代”和“从军生涯”。

四、推进新课(一)略读●理清沈从文的人生轨迹。

1、从文中可看出作者的生活非常宽广,但这样的生活中却始终伴随着哪些艰辛呢?2、读完后归纳概括每一小标题部分的中心内容,注意突出他“艰难曲折”的经历。

3、从上述过程中我们能否发现作者写作这篇自传时取材的用心吗?(二)品味●体会沈从文的语言朴实。

1、品味语言。

2、总结语言风格。

(三)感悟●品读沈从文的人格魅力。

思考:面对生活中的艰辛,作者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品质?(四)思考●探究沈从文的生活逆境。

如何正确理解沈从文所说的“逆境”?联系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及有关作品如《边城》《湘行散记》等,说说这“逆境”对沈从文人生的意义。

五、启迪人生讨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逆境?六、课堂总结以诗歌《致沈从文》结束课堂七、作业布置1、完成《学案》相关练习。

2、阅读沈从文原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共1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共14张PPT)
积极向上,永不满足
(2)我们虽各在收入最少卑微的位置上做事,却生 活得十分健康。有时即或胡闹,把所有点点钱完全 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然是健康的 。我们不大关心钱的用处,为的是我们正在生活, 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 ,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做居间介绍。
对自己卑微生活的乐观精神
(3)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 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分气 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 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把握命运,对生活充满信心
(4)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 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 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应当如何去 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 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 子
乐观、勇敢、
坚强、执着、大度、
积极进取、热爱生活、
保靖
永不满足
军队生涯
一个转机
正式自传由于经过作者有意或无意的遗漏和改动,其真 实性不如非正式性的自传。因为这种自传中的事实往往是传 主自身的经验化的事实,传主往往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赋予 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价值意义评判。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 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 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 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笔名进行创作。 1927年参加“新月社”,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作 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 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 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沈从文ppt课件-PPT文档资料

沈从文ppt课件-PPT文档资料

沈从文我最喜欢的便是《边城》了,既有湘西的风土民情, 又有人物美好性格的完美揭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 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 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 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 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但并不浓烈。作者的感情便在这淡淡的悲伤中体现出来。 作者爱着这里面的任何一个人 在悲剧的故事中体现出的是人的善良、纯真、质朴······ 亲情、爱情的穿插,人物性格的 描述,让人在读时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乡村的“宁静”,心灵的纯洁
沈从文文章风格独特的原因: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 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 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 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沈从文
——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 的一个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 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 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7第七课沈从文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7第七课沈从文

【略读】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提示《从文自传》篇幅较长,课文只选收了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

传记主要是由传主的回忆片断组成,虽有些跳脱,阅读也不会有多少困难。

况且这篇传记非常好读,能激活对作家传奇人生以及乡土风物特异性的好奇心。

布置学生阅读时应当提醒注意两个重点:第一,同学们可能首先被沈从文的阅历“故事”所吸引: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人物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

让学生了解沈从文从小如何“读社会这本大书”,感受他青春期的悲欢得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

这是一种收获。

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沈从文的传记看作是一本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这部传记可能给予同学们最重要的启迪是: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义。

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的学习生活现实,讨论一下“青春成长”“挫折教育”和“读社会这本大书”等话题。

第二,《从文自传》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风俗画,有的还很原始残酷,与我们当今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距离,同学们读来有很强的“陌生感”。

可以抓住这个感觉,提示学生注意其背后可能蕴藏着的悲剧,阅读时不停留于猎奇,最好能发掘“奇”中的人文思索,“奇”中的批判意识。

比如,沈从文对于城市文明过于物质化显然持批评与焦虑态度,他力图从民间质朴原始的“生命方式”中提取人类文明的“活力”。

这种看法也浸透了他的自传。

但是这个问题也比较难一些,不妨点到即止,做引发式的提示。

后面提供的关于沈从文创作及其对人类文化命运的思索(《从文自传》附记和温儒敏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有关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的评论节选),可以作为理解这篇传记情调和含义的一种参考。

另外,这篇传记由于传主生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淳厚的情感,引发对人生的慨叹,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

应当指出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这份沉重,启发学生: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能更加以阔大的心胸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

高中语文_人教2003课标版_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_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高中语文_人教2003课标版_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_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_桃__的__棉__花__,__他__竟__然__遭__受__那__么__残__酷__的__迫__害__,__经__历__了__那__么__严__重__的_
斗争。
(3) 辨别/鉴别
_前__者__指__分__辨__、__区__分__;__后__者__指__通__过__审__察__而__确__定__事__物__的__性___ _质__或__特__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链
_忌__,__或__者__表__示__对__可__能__产__生__不__利__后__果__的__事__力__求__避__免__,__例__如__,__过__ 接
_春__节__的__时__候__,__人__们__大__都__忌__讳__说__一__些__不__吉__利__的__话__。__“__避__讳__”__表__
于我那做书记的习惯和命运。


答案:这段文字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了作者在阅读和学习“生 链

活”这本大书中所得到的深.切.感.悟.和生.命.体.验.,尤其是抒写了自己青
年时代的坎坷经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表达了自己
对生活,甚至是对苦难的深.深.感.恩.之情。
(4)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
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县人。沈从 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 岁时,他投身 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 栏

河》《边城》等小说,1931 年-1933 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 链

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 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 史的研究,1988 年病逝于北京。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含解析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求学于自然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养了沈从文的性情。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二)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三)湘西系列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他以创作的小说、散文、文论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形成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四)历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8年去世后,家人遵照他遗愿, 年去世后,家人遵照他遗愿, 年去世后 把他骨灰带回了故乡, 把他骨灰带回了故乡,大部分撒在了从 凤凰城淙淙流过的沱江里, 凤凰城淙淙流过的沱江里,一部分葬在 了城外的听涛山上。 了城外的听涛山上。墓碑是著名画家黄 永玉所题: 一个战士不是战死疆场, 永玉所题:“一个战士不是战死疆场, 便是回到故乡。 便是回到故乡。”
张兆和大学毕业后回到了 苏州老家。 苏州老家。1932年,沈从文从 年 青岛第一次来到张家, 青岛第一次来到张家,带着巴 金建议他买的礼物—— ——一大包 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 西方文学名著。 西方文学名著。 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在 年沈从文与张兆和在 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媒人是兆和的二姐允和。
沈从文的不幸
沈从文《 “京派”与“海派”之争:1934沈从文《文学者的 京派” 海派”之争: 沈从文 态度》批评了一些人对创作态度不严肃: 态度》批评了一些人对创作态度不严肃: 在上海寄生于书店、报馆、官办杂志, “在上海寄生于书店、报馆、官办杂志,在北平则寄 生于大学、中学以及种种教育机关中。 生于大学、中学以及种种教育机关中。这类人虽附庸风 实际却只与平庸为缘。 雅,实际却只与平庸为缘。” 海派杜衡撰《文人在上海》进行辩护, 海派杜衡撰《文人在上海》进行辩护,随后沈从文 又写了《 海派” 又写了《论“海派”》。 40年代沈从文又写文章,主张保持文学和作家的独 年代沈从文又写文章, 年代沈从文又写文章 立品格,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和政治化,把文学“ 立品格,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和政治化,把文学“从商场 和官场上解放出来,再度成为学术一部门。 和官场上解放出来,再度成为学术一部门。”受到左翼 作家的批判。 年郭沫若《 作家的批判。1948年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更激烈指责 年郭沫若 斥反动文艺》 他是“一个反动作家” 他是“一个反动作家”,“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 而活动着” 而活动着”。
1982年沈从文最后一次回到湘西: 年沈从文最后一次回到湘西: 年沈从文最后一次回到湘西 我来到城市五六十年, “我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 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 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 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 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 的感情和他们不可分。 的感情和他们不可分。”( 《雨后 及其它·第一次作男人的那个人》 及其它·第一次作男人的那个人》)
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 “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年纪 四十以下的, 四十以下的,无一不在胸前土蓝布或葱绿布围裙上 绣上一片花,且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别出心裁…… ……天 绣上一片花,且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别出心裁……天 时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 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 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 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沅陵的人 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 》) 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 “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转 为灰紫。停泊崖下的小鱼船,烧湿柴煮饭, 为灰紫。停泊崖下的小鱼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 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 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绿头水凫三只五 排阵掠水飞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 只,排阵掠水飞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一切光景 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 ,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 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 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 泸溪·浦市·箱子岩》 ”(《泸溪·浦市·箱子岩》)
建国后,被从文坛逐出, 建国后,被从文坛逐出,他的文 学生命就这样过早地凋零了。 学生命就这样过早地凋零了。他选择 了去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 了去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从事历史 文物研究,开始了后半生的学者生涯。 文物研究,开始了后半生的学者生涯。 唐宋铜镜》 龙凤艺术》 《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 国古代服饰研究》 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的命运始终是寂寞的, 沈从文的命运始终是寂寞的,在 北京解放伊始的第一次文代会就被排 除在外,经历了30余年的寂寞 余年的寂寞, 除在外,经历了 余年的寂寞,几乎 和现实隔绝。即使在1988年去世,他 年去世, 和现实隔绝。即使在 年去世 的文学成就已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 注意, 注意,也只有极少数因内媒体用近乎 冰冷的短短几行字发表了他逝世的消 大多数媒体依然选择了沉默。 息,大多数媒体依然选择了沉默。

从 边 城 走 向 世 界 : 沈 从 文
七 讲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 - )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 懋琳、璇若、若琳等。湖南凤 懋琳、璇若、若琳等。 凰人。
湘西这片土地是沈从文挥之 不去的情结和创作源泉, 不去的情结和创作源泉,他的众 多作品都是以故乡为题材, 多作品都是以故乡为题材,向人 们展示了一个既美丽又忧愁的世 他一生最美好、最深沉、 界。他一生最美好、最深沉、最 有价值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 中奔涌而出的: 中奔涌而出的:
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 边城》 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边城》 沈从文: 沈从文: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 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优美、健康、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式’。”(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 “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 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彻悟了一些, 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彻悟了一些, 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 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 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 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 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 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 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 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 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 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 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我看到小小渔船 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
“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 这条水上毕的业。 这条水上毕的业。我对湘西的的 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 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活在 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 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 乐种种状况,我因性之所近, 乐种种状况,我因性之所近,注 意较多。 湘西题记》 意较多。”(《湘西题记》)
他所熟悉的人物如妓女、 他所熟悉的人物如妓女、商人 船夫、水手、军人、马夫、 、船夫、水手、军人、马夫、农夫 、青年后生和天真的少女组成了中 国文学中色彩斑斓的人物画廊; 国文学中色彩斑斓的人物画廊; 他所熟悉的山水、苗寨、 他所熟悉的山水、苗寨、吊脚 对山歌、 楼、对山歌、划龙舟等充满情调的 风俗人情: 风俗人情:
探求理想的“自然人性”是沈从文众多作品的主题。 探求理想的“自然人性”是沈从文众多作品的主题。 如蕤》 柏子》 边城》 三三》 长河》 如《如蕤》、《柏子》、《边城》、《三三》、《长河》 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灵性, 等,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灵性,是一种未被工业文明所 污染的原始之美。 污染的原始之美。 在赞美“乡下人”独有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同时, 在赞美“乡下人”独有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同时, 沈从文又忧心忡忡地意识到现代都市文明正在侵蚀这个 桃花源式的世界。 丈夫》 萧萧》 桃花源式的世界。如《丈夫》、《萧萧》……表现了他 表现了他 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 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不能把握自己人生命运的痛苦和 忧伤。 忧伤。 沈从文希望通过追寻那种野性的原始生命的活力, 沈从文希望通过追寻那种野性的原始生命的活力, 保留那种正在逝去的生命的正直和热情, 保留那种正在逝去的生命的正直和热情,为民族文化精 神和国民人性、人格精神的重构寻找道路。 神和国民人性、人格精神的重构寻找道路。
北京圆梦 在军队流浪了近6年之后, 在军队流浪了近 年之后,1922 年之后 年沈从文只身到了北京。在郁达夫、 年沈从文只身到了北京。在郁达夫、 徐志摩等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徐志摩等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标点 符号不太熟悉” 符号不太熟悉”的沈从文开始了艰难 的文学创作历程。 的文学创作历程。以个人的努力和才 华,很短的时间就成了当时著名的作 家。 圆满爱情 由于徐志摩的介绍, 由于徐志摩的介绍,1929年受胡 年受胡 适之邀到中国公学任教。在这里,他 适之邀到中国公学任教。在这里 他 顽固”地爱上了还是学生的张兆和。 “顽固”地爱上了还是学生的张兆和。 梁实秋《忆沈从文》 (梁实秋《忆沈从文》)
高小毕业 受军人家庭影响, 受军人家庭影响,沈从文少年时 不喜读书, 从文自传》 不喜读书,《从文自传》: 我从不用心念书,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 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 ……我不了解 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我不了解 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一点, 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一点,把 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 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 1918年小学毕业后 弃学从军,随 年小学毕业后,弃学从军 年小学毕业后 弃学从军, 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 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 与沅水流域一带, 与沅水流域一带,开始阅读人生的一 部大书。 部大书。
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 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 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三 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三 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 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 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份工作上来。 ,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份工作上来。 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 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 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 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 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 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 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 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 ,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 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 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 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 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 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