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22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精品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精品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一、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及分析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初步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认识我们党的伟大和非凡智慧。

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本课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通过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积极探究、相互讨论、启发诱导、情境感悟等手段使学生深入领会本课知识。

以祖国统一为主线,通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统一的背景;通过“一国两制”的提出,了解统一的方针;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理解统一的成功实践;通过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展望统一的前景。

创设情境,渲染悲愤之情、钦佩之情、豪迈之情来树立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全方位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五、教学活动设计1、课前渲染课前播放配乐祖国风光片,风光片选取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风光图片,配以音乐伴奏《我和我的祖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22【教学课件】《祖国统一大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22【教学课件】《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历任 领导人态度
胡锦涛的“四个决不”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方案首先在 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随后澳门问题也 得到圆满解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问 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 明领导下,采用“一国两制”方案,台湾会早日 回到祖国环抱,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 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 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 ,后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 留。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 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 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90年代) 寒流 (80至90年代) 和暖 隔绝 (1949—1979)
(2005年) 契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 ,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1)1979年,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 方面进行交流; (3)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4)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6)2000年3月后,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 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7)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

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上课)

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上课)

史论总结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2)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作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3)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 己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
2.危害 (1)“全面夺权”展开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一元化权力机关— 革命委员会, 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 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踢开党 委闹革命”的风暴中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4)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易错提醒
易错提醒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对制度坚持不 力、有法不依、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民 主法制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遭 到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与急迫。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转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 主与法制建设。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 首 要 环 节 : 在 中 央 组 织 部 部 长 胡 耀 邦 主 持 下 , 平 反 “ 文 革 ” 前 后 的 冤假错案 。 (2)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了基层 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宪法草案公布以后,将会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提高 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 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新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新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49年,国民党败退某某,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过程(1)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

3.含义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某某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某某、某某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某某、澳门的回归1.某某回归(1)条件:①__________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某某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__________”伟大构想,为某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2)过程:①1982年,英国首相____________访华,就某某问题同________进行了会谈,双方同意通过________途径商谈解决某某问题。

②________年12月,中英正式签署关于某某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某某恢复行使________,____________进驻某某。

(3)意义:________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某某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1)前提:________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X例。

(2)过程: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________,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背景(1)两岸“停火”:________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两岸“三通”:中央人民政府倡导两岸直接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1)________年开始,某某当局被迫采取一些措施,允许____________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课件

知识体系
过程
一 国 两 制
“一国两制” 的构想 内涵 (理论) 香港澳门回归 (历史遗留) 祖国统 海峡两岸的交流 一大业 (内政) (实践)
谢谢大家!
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 陆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和核心 主体 补充
两制并存
港澳台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高度自治 和平统一
设立特别行政区,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 权。 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历史上的香港问题
英国割占香港领土一览表
时间
1842年 1860年


割占地方
香港岛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九龙司地方一区
租借新界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 你们如果宣布收回香 不要向香港派驻 难性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驻军是行使国家主 港,将会产生灾难性 军队, 可以吗? 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 权的象征,一定要 的后果。 要是英国人。如果在十年的过渡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 驻军。 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进程:
(1)隔绝:(1949——1979年)
(2)暖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 A、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30年来的真正停火)
隔 绝 状 B、实行“三通”政策——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 态 C、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打 破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 •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 进入澳门,并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2009高考上海单科)“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2009高考上海单科)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C .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D .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4、“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t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A .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B .有利的外部环境C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D 、香港人的勤劳5、下面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共同点是香港举行升旗仪式纪念回归5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实体的性质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台独势力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7、右图为1992年“汪辜会谈”的历史照片。

【高考历史必修一】9.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9.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1.国民经济的恢复。

2.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中共八大的内容及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及影响。

5.国民经济调整的内容及影响。

考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落实】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共20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共20张ppt)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 了巨大作用
红军改变为国民革命 军第八路军,朱德、 彭德怀为总指挥。 南方八省红军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 军,叶挺任军长。
问题探究:阅读 上述两段材料,谈谈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形 成的理解。(链接 教材P138)
名师解读: 首先由时间可判断是在七七事变之后,这时中日民族 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 巨浪 不断地增涨
一二·九运动,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月22日,国民党中
(3)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 北打响,日本获胜,东北成为 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4)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
(5)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参加 一战占领山东半岛,并于1915 年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第一、鉴于日本在远东的特殊地位,对于中国本土和满蒙自然不能不加 以区别对待 第二、镇压抗日革命者以维持秩序,帝国的权利利益和在华日侨的生命 财产遭受不法侵害时,应该断然采取自卫的措施
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 【时空观念】
段特征。
论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 【史料实证】
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 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1、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巨大历史意义。

②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

③分析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模拟记者招待会,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过程,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②阅读图片、历史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③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口头表达能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3、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教学方式:根据情意原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有关的资料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已学过的历史和学生曾经、现在经历的现实,从而既解决教学的重点,也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根据活动原理,让学生充分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突出三个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内体验相结合。

教学用具:有关课件、有关影音资料。

4、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4分钟)发放“学案”,学生有感情朗诵《望大陆》,提问反映了什么历史现实与人民感情?台湾与祖国分离,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感情。

提问: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说说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投影课题,欣赏向镶嵌在大海上的明珠一样的台湾。

听朗诵,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并回答问题。

听朗诵调动学生情绪,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7分钟)一、课堂问题探究:解放初期中央政府曾想用什么途径解决台湾问题?什么因素使中央政府没有采取这一手段?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武力解决。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A. “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B. 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C. 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D. 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政治能力2.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A. 武力统一B. 一国两制C. 一边一国D. 一中一台3.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

该回答是针对()A. 香港问题B. 台湾问题C. 中美关系问题D. 钓鱼岛问题4.“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B. 1992年“九二共识”C. 2019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D. 2019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5.2019年7月1日,我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主要是因为()A.英国的让步B.“九二共识”的达成C.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D.香港地区文化与大陆地区文化的一致性6.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A. 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B. 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C. 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D. 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7.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影响是()A. 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B. 确立了加强两岸科教文化交流的原则C. 为两岸交流建立了联系渠道D. 确认了两岸的经济应加强交流,互补互利8.时至今日,妨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因素有()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②国际上的反华势力③“两个中国”“一边一国”的活动④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9.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A. 香港、澳门B. 香港、台湾C. 台湾、澳门D. 台湾、香港10.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令两岸人民感动至深的诗。

第2019-2020版历史新教材新学案人教必修1上册练习: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2019-2020版历史新教材新学案人教必修1上册练习: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宁汉合流”是指()A.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B.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C.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D.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故选D项。

2.1928 年,为阻挠国民政府的继续北伐,日本帝国主义()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参与八国联军侵华C.扶植袁世凯称帝D.制造了“济南惨案”、B、C三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8年”不符,均排除,D项符合题意。

3.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C.克服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犯了右倾错误,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故A项正确。

4.“打响正义第一枪,犹如春雷震天响,彪炳千秋留史册,人民军队党武装。

”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故C项正确。

5.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制定了新的策略路线。

这里的“新”是指()A.清算了右倾错误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D.以城市革命为中心,故A项错误;八七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这在国民革命失败以后,是一种新的决策和路线,故B项正确;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秋收起义的结果,故C项错误;以城市革命为中心是旧有的革命道路,故D项错误。

6.从中心城市暴动到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变化。

这个变化始于()A.中共二大上海召开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D.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该道路开始于1927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故B项正确。

7.朱德曾赋诗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历史必修一第二十二课

历史必修一第二十二课
群众基础—— 人民渴望回归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问题 指导 成功 人民 由来 思想 实践 期盼
人民期盼
探究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 1979年 停火、倡议三通 • 1987年 探亲、打破隔绝、历史性变化 • 1990-1991年 两会成立 (三方面) • 1992年 九二共识、历史性突破 • 1993年 汪辜会谈 • 2005年 胡连会、和平统一基础和前提
陈水扁
吕秀莲
胡锦涛四个绝不: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 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 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 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 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 素有哪些?
1、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多次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 战,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特别是坚持“台独”的民 进党上台,更成为影响祖国统一的一个极大的变数
——余光中《乡愁》
成功实践
探究4: 香港回归有何意义?
成功实践
洗刷:百年耻辱
借鉴:中外解决类似问题
展示:中国实力强大 验证:一国两制是正确的思想 ……
探究4:结合学思之窗和课文分析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 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法律依据—— 联合声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走近台湾
1979年至1997年, 两岸贸易额累计 已达1164亿美元, 大陆已经成为台 湾第三大贸易伙 伴、第二大出口 市场。
“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走近台湾
人民期盼
探究6
你认为目前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 统一,有哪些不利因素?

【高考历史必修一】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解析版)

业革命结束的 19 世纪中期才确立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故②错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错误;伴随
着新航路开辟,荷兰、英国都加入了海外殖民掠夺的行列,大量的殖民财富涌入国内,加速
了资本原始积累,故④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B.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扩大了英国政府的行政权
D.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
【答案】D
【解析】通过亚当·斯密的演讲内容可知,财富增长的关键是和平、税收和适度的司法,而
这都是国家公权的内容,说明国家公权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些内容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
完善,故选 D 项;《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排除 A 项;工业革命开始
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同样但不能解释“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故 B
项错误;“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是从经济角度对自由的认识,没有涉及到
政治方面,故 C 项错误;“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凸显了政府的干预,融合
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同样强调了政
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后,荷兰与英国均较早地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市场无论内外都
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高增长,故①正确;荷兰是商业立国,英国要到第一次工
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探究四:
•大陆与台湾都有 哪些往来?
契机
2005年开始
逆流
9 0年代
暖风 80—90年代
隔绝
1949--1979
陈吕二人多次谈到:“台湾是主权
独隔立绝国近家4”0年,“后台,第湾一与次对回岸的到中国,
2一20大0005边陆8年两年一。探陈岸国国亲江,达民、会要党成后祭分主,清扫“席两楚祖连九岸”坟战终二…“的于…和共台实平现识之三”旅通”
统一之策——“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内涵
一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和核心
两制
大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统一之路——港澳回归
香港回归
1
2
3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英:主权换治权 中:主权没商量
1984年签署 1997年7月1日 《中英联合声明北京条约》
统一之由:港澳台的历史
台湾…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占领我国台湾 及其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 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
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 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中 华民国”,造成两岸的分离与 隔绝,形成“台湾问题”。
探究一:
•港澳台问题的由 来是什么?
统一之由:港澳台的历史
失去香港的历程…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占新界
1860《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 1842《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统一之由:港澳台的历史
抢走澳门…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A.1979 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1992 年达成“九二共识” C.1994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保护法》 D.1995 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解析:选 A。1979 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 统一祖国,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故 A 项正确;1992 年达成“九二共识”主要是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与 三通关系不大,故 B 项错误;1994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 湾同胞保护法》主要是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与三通关系不大, 故 C 项错误;三通并不是始于 1995 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 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故 D 项错误。
①②说明“一国两制”提出的理论依据。 ③说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解决香港、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
根据史料,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上的发展贡 献。 提示 依据:国家的主权与安全、领土的完整和统一是国家的根 本利益;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贡献: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突出国家的调节作用;发展了“和平共处” 理论,运用“和平共处”原则处理国内问题;发展了统一战线理 论,突出了爱国的主题,扩大了对象和范围;发展了利用资本主 义促进社会主义的理论。
②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③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 B。材料中第一幅图片是香港特区的标志,第二图是西 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的徽标,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 治,故①正确;这两项制度都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故②正确;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西藏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③错误; 香港回归,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统一,西藏自治区成 立,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和祖国的统一,故④正确。B 项符合 题意。

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单选题1.20世纪90年头,海峡两岸关系取得的进展是()①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②实现了两岸干脆“三通”③建立两岸间对话机制④达成“一个中国”共识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19年4~7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三位均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

这表明()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④国民党、亲民党、新党访问大陆为两岸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同等对话树立了典范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④D ②③3.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引用诗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来答记者问,该回答主要是针对()A. 台湾问题B. 香港问题C. 中美关系问题D. 中日关系问题4.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事实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

”1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

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头初()A. 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B. 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C. 中国处理台河问题的方式有所调整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5.香港、澳门能够回来的根本缘由是()A、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B、港澳同胞心向祖国C、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D、中国共产党的努力6.之所以说“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于()A.“一国两制”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B.是邓小平首先提出的C.体现了和平统一的构想,有利于维护稳定统一D.符合中国的国情7.据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确定东海舰队“干脆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对祖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

对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对台湾:恢复两岸关系有启示作用
合作探究二: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 区、经济特区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异同。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民族区域自治
区 解决的问 别 题不同
为实现中国 和平统一
实行地区 不同
港澳台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解决民族问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 题 现代化建设
二二、、香香港、、澳澳门门的的回回归归之路
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
根本原因 —— 综合国力增强 政策保障 —— 一国两制的构想 法律依据 —— 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 —— 渴望回归
二二、、香香港港、、澳门澳的门回的归回归之路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对港澳:开创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3、内内涵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 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和核心
两制
大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地位: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基本方针。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完成下列表格
年份 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1979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7
1990、 1991 1992 2005 2008
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关系发生了历史性 的变化
海基金会,海协会分别成立
达成“九二共识”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 实现“三通”

人教版历史课件: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共37张ppt)

人教版历史课件: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共37张ppt)
你能完整地归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吗?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前 提: 一个中国 目 的: 实现祖国统一 两 制: 大陆实行社会主制度;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主 体: 社会主义 对台湾: 比港、澳更宽松,可保留军队
构想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 提出有何重大历史 意义?
①是一次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性方针;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 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 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 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 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 伟大构想。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 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 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 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 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强在烈这盼头/母亲在那头/ 望海峡 长两大岸后早/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日在统这一头/新娘在那头/ 的心愿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来啊,乡愁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是一座长长的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桥你来这头,我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②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中华民族 的整体利益出发的,是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构想有利 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地 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要旨
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背景条件
1、客观条件:
(1)经济条件: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实行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条件: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3)社会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4)国际条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主观条件:革命力量强大
(1)俄国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受资本主义,封建双重压迫,有很强的革命性。

(2)有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3)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农民。

(4)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和伟大的导师。

3、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7年3月——推翻沙皇统治
< 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4、《四月提纲》发表——指明俄国革命的方向
(1)背景原因:
①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时间地点:1917年4月、彼得格勒
(3)内容:
①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5、七月流血事件——导火线
原因: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强烈不满。

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

影响:临时政府开始大肆搜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党人;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6、确定武装起义的方针
(1)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夺取国家权力的决议。

(2)10月提出了在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作为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口号。

7、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的作用
①《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方向;
②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③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8、俄国革命的特点
1.在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
2.走的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3.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4.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夺权
三、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政治:-----掌握政权(最核心)
⑴颁布《告书》宣告新政权的建立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⑵选举成立新的政府---人民委员会
经济:-----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
颁布《土地法令》(封建----国有)
外交:----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战争
四、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1、性质: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对人类历史
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对俄国
使俄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对世界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中国送去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五、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获得的启示。

不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到全国乃至广大农村,这就是“城市中心论”
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
启示:必须按照本国的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