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11.10doc - 未动版

合集下载

中建史

中建史

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即此种殿顶。

铺作:狭义说的是指斗拱;广义说的是指斗拱所在的结构层。

唐、宋建筑斗拱所在的铺作结构层对木构架起着重要的作用。

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檐柱中柱:明间: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鸱尾: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

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遂有鱼尾形脊饰。

或称鸱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

其尾能防火灾,故以之为脊饰。

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则用兽吻。

平座: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为平座。

见图8-6、图5-10等。

腰檐:塔与楼阁平座下之屋檐。

称为腰檐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

偷心造: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

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见图0-4、5-26、5-27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皋者,远也,皋门是王宫最外一重门;应者,居此以应治,是治朝之门;库有“藏于此”之意,故库门内多有库房或厩棚;雉门有双观;路者,大也,路门为燕朝之门,门内即路寝,为天子及妃嫔燕居之所。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单体建筑
▪大门又叫街门、宅门,是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筑在
第四章 东西方造园案例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 日本传统庭院
O 第 一 N 章 E
建筑史纲
什么是建筑
牛顿解剖了宇宙,达芬奇解剖了人体,而柯布西耶解剖了城市。——黑川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风也只是弯弯腰而已."——贝聿铭 我们塑造了建筑,反过来建筑塑造了我们-------温斯顿。丘吉尔 建筑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心灵的习惯。—柯布希耶 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约翰.波特曼 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的领域--------赖特
建筑风格
巴黎万神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的 典型作品,追求建筑形体的单纯、单独和完整, 强调细节的朴实、形式的合乎结构逻辑,且注意 减少纯装饰性构件,渗透着希腊风格的影响。 万神庙的形体很简洁,几何性明确,设计人苏夫 洛的学生说,苏夫洛在设计时立意“把哥特式建 筑结构的轻快同希腊建筑的明净和庄严结合起 来”,这个愿望大体实现了。这种想法也明显是 启蒙主义的。
▪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 ▪穹窿直径43.3米跨度最大的古建筑
▪材料为砖,混凝土,连续承重墙
▪帆拱,穹顶结合
▪希腊式门廊
从教权建筑到皇权建筑。。。 中国建筑史纲要
从教权建筑到皇权建筑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 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 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 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 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 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 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 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 德· 苏 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 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中建史

中建史

一.名词及条目①,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②,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③,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④,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⑤,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 ,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9 ,L<<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12,J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13,L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14,J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15,L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16,J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17,L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18,J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19,L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20,J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21,L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22,J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29,L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30,J墀(音池chi)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31,L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32,J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33,L槅扇: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34,J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35,L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36,J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37,L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8,J间的名称: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39,L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40,J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41,L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42,J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中国建筑史ppt

中国建筑史ppt

中国建筑史ppt中国建筑史中国作为全球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建筑历史。

在中国建筑史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实践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演变出了丰富多样的特色和风格。

本文将概述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其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是中国建筑史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重视皇权和宗教仪式。

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先秦古墓、古代都城遗址等。

这些建筑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布。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标志着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伴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兴起,宫殿、陵墓和宗教建筑开始呈现出更加宏伟和壮观的规模。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建筑是秦始皇陵和洛阳白马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阶段。

此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原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和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北方的宫殿和庙宇采用了游牧民族的设计手法,而南方的建筑则融合了中原文化的风格。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迎来了繁荣和进步。

唐朝的辽阳王陵和宋朝的灵岩寺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同时,佛教寺庙和官方建筑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5.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元朝在建筑上引入了蒙古和西亚的风格,如北京的故宫和突尼斯陵墓。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建筑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了传统文化。

清朝则致力于保护和恢复古代建筑,如颐和园和南京夫子庙。

总结起来,中国建筑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贡献。

无论是建筑的规模、艺术性还是技术上的创新,中国建筑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中国建筑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延续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遗产。

中建史

中建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道德经》
2、中国:稳定西方:变革
3、建筑主流:干阑(南方,架空的竹木建筑);井干(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
4、中国建筑体系:①★木构架建筑体系;②生土建筑体系;③生木建筑体系;④石构架建筑体系;⑤其它
5、木架建筑优势:①取材方便;②适应性强;③有较强的抗震性能;④施工速度快;⑤便于修缮、搬迁
6、木构架:穿斗式、抬梁式。

先做框架再做墙。

不是所有的木头建筑都是木构架建筑
7、影响建筑形制的特殊因素:礼制、玄学(风水、堪舆)
8、进深:清代:架(檩);宋代:步架(檩之间距离)
9、单体建筑平面的构成要素:“间”。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
10、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真实、有机;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11、正式:长方形杂式:除长方形以外
12、出廊:无廊式、前出廊式、前后廊式、周围廊式
13、通面阔:各间面阔(开间)之和通进深:各间进深之和
14、官式建筑(必定奇数开间);民间建筑(可奇可偶);阴宅、陵墓(偶数开间)
15、面阔:明间、次间、稍间、尽间①中间(明间)最大,依次递减;②明间最大,尽间最小,其他开间大小相同,宽度介于明间与尽间之间
16、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量的扩大、数的增加
17、建筑组合方式:贯联式布局、联排式布局、散点式布局、庭院式布局
18、庭院围合方式:①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②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廊院);
③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④。

中建史资料

中建史资料

左祖右社:指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由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价,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营造法式》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清代专著,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

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庑殿顶: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一般用于皇宫和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

歇山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有一正脊、四条垂脊以及4条戗脊组成,又称为九脊顶。

悬山顶:两坡顶的一种,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特点是两端伸出于两边的山墙以外,又称挑山或出山。

硬山顶: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是悬出山墙,山墙大多高出屋面,山墙一般为砖石。

攒顶:宋称尖顶,用于面积不带的建筑屋顶,如亭、阁、塔。

特点是无正脊,由无数条垂脊交汇于中央一点,再在其上覆以宝鼎。

卷棚:又称轩,室内天花的一种,位置位于檐柱与前后金柱之间。

大木大式:又称为殿式建筑,使用斗栱,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中的主要建筑,面阔为五至十一间,进深多至十一架椽,用单檐、重檐的庑殿顶、歇山顶、攒顶,建筑的尺度一般用斗口来计。

单坡:用于较简单或者辅助用房的屋顶,常附于城墙侧面。

中建史部分

中建史部分

中建史部分:一、木构架做法: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

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

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3.举架、举折(概念、做法)举折(宋):以前后橑檐枋中心的水平距离为B,屋顶举起高度(即脊榑的高度)为H=1/3-1/4B,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选择1/10H、1/20H、1/40H……逐折定出下面各榑的位置。

举架(清):以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来确定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

中图上说:举折之制: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

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清《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

中建史答案

中建史答案

中建史答案名词解释1.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

2.干栏——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史书上称为“干栏”。

3.盘龙城——位于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

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75400平方米。

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

4.姜寨——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

位于陕西临潼临河北岸。

5.天井——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露天空地;院落6.廊院——用廊子连成的院落。

7.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梢间,尽间檐柱相对当心间檐柱依次升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屋脊也用生头木将脊樽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8.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拱最下层构件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为斗口。

在已经模数化的中国古建筑中,斗口是带斗拱建筑各部位构件的基本模数。

9.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施工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10.坞壁——中国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又称坞堡﹐前后开门﹐门上和堡的四隅建有楼橹﹐略如城制而规模甚小﹐城内有住宅或屯兵。

11.槐衙——指古代长安天街两旁排列成行的槐树,高大气派,人称“槐衙”。

12.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13.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

14.马面——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马面”。

书P5115.砖细——是指将砖进行锯、截、刨、磨等加工的工作名称16.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加筑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

(完整word版)中建史复习宝典

(完整word版)中建史复习宝典

中建史考试要点备注:考试题目必定是此份资料中的内容(选择题不定)一、单项选择题。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屋顶形式为(A)。

A、单檐歇山B、单檐庑殿C、重檐歇山D、重檐庑殿2、现存砖砌长城建造时间于(D)。

A、秦代B、宋代C、唐代D、明代3、在宋代斗拱中,出跳的跳头上置横拱的构造做法称为(A)。

A、计心造B、偷心造C、合角造D、绞角造4、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C)。

A、梁思成B、赵深C、吕彦直D、陈植5、《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B)。

A、建筑理论著作B、工程技术著作C、城市规划著作D、地理著作6、《考工记》成书于(B)。

A、西周B、战国C、唐代D、明代7、北京天坛是(C)。

A、宫廷建筑B、民居建筑C、祭祀建筑D、宗教建筑8、北京天坛始建于(C)。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9、雀替在宋代称作(B)。

A、绰幕B、角替C、龟替D、铺作10、北京妙应寺白塔建造于(C)。

A、清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1、《营造法式》的作者是(B)。

A、计成B、李诫C、宇文恺D、梁思成12、《工程做法》成书于(A)。

A、清代B、明代C、唐代D、宋代13、《园冶》的作者是(A)。

A、计成B、李渔C、宇文恺D、王维14、支撑青檩的木构件称(A)。

A、合榻B、叉手C、驼峰D、托脚15、中国木构建筑屋顶最高等级形式是(C)。

A、悬山顶B、硬山顶C、庑殿顶D、歇山顶二、名词解释1、开间——间的宽度。

2、进深——间的深度。

3、举高——整个屋架及各檩往上抬的高度。

举高有总举高,有每项的举高。

4、步架——清式名称。

梁架上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5、步高——檩与檩之间的垂直距离。

6、大木作——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7、举架——清式叫法,宋氏叫举折。

中国木构架建筑屋顶坡度或凹曲线的处理方法。

即将屋顶坡的斜度越往上越增加。

为此,必须将瓜柱的高度越往上越加高。

8、明栿——平闇(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

中建史ppt

中建史ppt

麦积山石窟与宗教
麦积山石窟是佛教艺术,其主题是与佛离不开的。佛 教艺术起源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佛教在传播 过程中,其教义被化为雕塑、绘画等形式加以艺术表现。 到了隋唐时期,印度佛教艺术与汉文化完美融合变成了 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这在麦积山石窟中也体现了出 来。麦积山现存洞窟及造像,绝大多数是北魏时期开凿、 塑(及雕)造的。故麦积山石窟的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 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结合。
麦积山石窟的特点
二、汉式崖阁

典型代表——七佛阁
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 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 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 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 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 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 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 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 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 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 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 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 彩 的 泥 塑
其他艺术成就

壁画

雕刻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 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 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 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 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 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 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俯视众人的佛像
麦积山石窟特点——三、泥塑

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 凿、重修,遂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麦积山 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独峰耸立, 最初有许多天然岩洞。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 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 1300多平方米。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 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 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 雕塑陈列馆”。

中建史——精选推荐

中建史——精选推荐

中建史第⼀部分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建筑结构:①长江流域多⽔地区由巢居发展⽽成的⼲阑式建筑;②黄河流域由⽳居发展⽽来的⽊⾻泥墙房屋。

建筑材料:⽊、泥。

泥⼟经⽕烧陶化以防潮;仰韶中期出现⽩灰⾯层;⽩灰抹⾯普遍使⽤在龙⼭时期。

建筑实例:(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阑式建筑,最早使⽤榫卯技术的实例(2)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栋⼤房⼦为核⼼,其他⼩房⼦环绕中间空地与⼤房⼦作环形布置。

(3)陕西西安半坡村;分为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场(4)西安龙⼭⽂化遗址平⾯;家庭私有痕迹,出现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居,平⾯成“吕”字形(5)辽宁建平县⽜河梁⼥神庙遗址;中国最古⽼的神庙遗址●围绕⼀个中⼼空间(内院)组织建筑群也许是⼀种⼈类最早就存在的布局⽅式。

中国传统建筑从开始到终结基本上都受这种意念所⽀配。

奴⾪社会建筑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头⼀号宫殿;80cm夯⼟台,最早的规模较⼤的⽊架夯⼟建筑和庭院(廊院)实例。

河南偃师⼆⾥头⼆号宫殿;更为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城市:规模等级更严格建筑材料:⽡的发明,三合⼟(⽩灰+砂+黄泥)(凤雏村建筑遗址)建筑实例:陕西岐⼭凤雏村遗址·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合院形式、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家族居住)·⼆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廊⼦连接。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基址下设有排⽔陶管和卵⽯叠筑的暗沟。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建筑:⾼台宫室(台榭)的出现建筑材料与技术:铁器和耕⽜的使⽤;⽡的普遍使⽤,开始了⽤砖的历史⼯匠:鲁班(公输班),春秋鲁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前~公元589)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城市:⼿⼯业商业发展,出现城市建设的⾼潮;⾥坊制出现。

中建史资料

中建史资料

考试要点金厢斗底槽出挑四铺作,构架体系,木建构的结构类型《营造法式》的作者大小木作殿厅的区别材份制斗口制柱网布局生起侧脚减柱造柱的类型斗栱屋架推山收山梁城市演变生起:建筑物的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到12寸,其余檐柱依势逐柱升高。

所以宋代屋宇曲线除了当心间为直线外,其余均为曲线。

清代无角柱生起。

侧脚:将建筑物外一圈檐柱的角柱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紧。

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屋顶重量形成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防止散架或倾侧。

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部分内柱移位,称为移柱造。

如山西大同华严上寺的大雄宝殿减柱造:辽金元时期,常减少部分内柱,叫做减柱造。

如山西五台佛光寺金代所建的文殊殿。

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只用四根内柱。

斗栱:宋代称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

营造法式作者:北宋李诫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及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环包内层。

殿堂式建筑柱网布局: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推山: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四十五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收山: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四铺作:宋代称出一跳为四铺作。

梁:梁的外观可分为直梁和月梁。

宋木梁的高宽比为3:2,清朝的接近于1:1。

南方的住宅园林中也有用原木为梁,称为园作。

构架体系:以天然杆件(竹,木)为构架承担上部荷载。

木建构的结构类型: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殿堂:殿堂等级高于厅堂,层叠式结构(柱额,铺作,屋盖),内外柱子等高。

厅堂:厅堂内柱高于外柱。

余屋,不用斗栱。

大木作:制作骨干作用的木部件,就叫做大木作。

如:柱,梁,枋,檩,椽,斗栱。

小木作:制作门,窗,隔断等,由于其尺寸小,加工细密,就称为小木作。

材份制:工匠们以在高级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构件,栱的断面作为衡量建筑的基本单位。

中建史

中建史

,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2)适应性强,(3)有较好的抗震能力,(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和搬迁。

(1)全国的木材越来越少,(2)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3)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室内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2,(1用穿枋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在柱头搭接檩条,将一榀榀的房架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房架。

南方(23-5根。

特点:3个:(1)结构作用:结构上出挑承重,并将屋面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2)装饰作用:在立(3)其他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作为重要的建筑尺度标准和等级象征。

(宋称(1)柱头科(柱头铺作),位于檐柱之上,是承托屋面重量的主体。

(2)平身科(补间铺作),位于两柱子之间的额枋上,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

(3)角科(转角铺作),位于角柱之1)斗:拱与昂支座上的垫块;(2)拱:位于坐斗内或跳上的短横木;(3)昂:斜向的悬臂梁,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其他: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5.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 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6.7.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广泛的使用白灰面层,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祭坛和神庙是两种祭祀建筑.8,夏__山西夏县—夏都安邑. 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9,西周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10,西周.②在凤雏的建筑遗址上发现了夯土墙或土坯墙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黄泥), ③斗拱的雏形.11,春秋战国: 宫室—高台建筑.技术的发展:①铁制工具—榫卯更精细②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出现装修用的砖③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第一章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12,汉特点a木构技术成熟b斗栱普遍使用且功能明确c屋顶形式丰富d. 板梁结构、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地下墓室13, 三国、晋、南北朝:佛教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最突出的建筑类型就是佛塔、佛寺、石窟。

中建史复习录音整理+任务分配清单

中建史复习录音整理+任务分配清单

(古建整理资料要求本周日晚8:00前将电子稿发给潘。

黄色部分是老师讲课时强调的,整理要求有图的要放上去,字都打出来,图在书上的话标明页码!)任务分配:1.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一、材分制——曹晓影✧二、大木作结构类型——陈天滋✧三、大木作主要构件——徐浩然✧四、斗栱——汤阳洋✧五、殿堂造与厅堂造——马吴越✧六、举折与举架/提栈——陈霆✧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陈霆2.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庞晓峰3.聚落和民居——石斌4.宫殿、坛庙、陵墓——沈昊5.宗教建筑——徐亭亭6.中国园林——苗丽婷7.华夏意匠——曹晓影中建史复习(60~70%的史实部分)(录音整理)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把词解释明白即可,不需要长篇大论,两句话差不多了)、作图(作图要带简单解释,图和解释各占分数)、论述(作图和论述有时合在一起,自由发挥,可以抓住其中一个词论述一大篇)1.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一、材分制:1.(填空选择)宋——材分八等(直接的考法);清——分十一等斗口2.论述题,比较宋清材等的不同:基本知识:材分制:古代是预制装配式、柱梁要先预制好,带来的问题就是说怎么样能安装便利所以就需要有一个模数的东西来控制~遮阳可以标准化,模数之是一个现代的用语,古代的不是这样说的的我们局的他应该是有一个模数的像现在我们的建筑都是有三模的所以才分制是从宋代营造法式历史上的建筑实际上是始于梁刘的这个时期就是营造学社最初开始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时候他们似的测量员了许多唐宋最早期的建筑,最后得出中国的建筑柱梁是成比例关系的,发现是有一个严格的施工方式的在营造法式中才分制度是有的。

大家需要了解每一个材等的材宽宽度高度是什么样的一个比例、宋代清代有什么不同什么样是一个单材,什么样式一个足材它在斗拱上(大家都知道他是根据斗拱上拱木的尺寸。

材的大小是一个斗拱拱木的尺寸斗拱拱木的高度是一个单材的尺寸还是一个足材的尺寸。

清代的斗拱比唐宋要小得多,因为斗拱的断面是一个材你们一个材肯定就变小了清代分了十一等的斗口,斗口是栌斗口的宽度,前三等没有实例,这就意味着大的材料没有办法用因为斗口就是很小的,所以最大的等级最高的建筑用的也是四等材不像唐宋时期。

中建史完整版

中建史完整版

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穿斗式木构架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木构架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斗拱作用:我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

斗拱主要部件: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分;“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工官制度: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宋代李诫—开封府署,编修《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唐代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宋代建筑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6.园林兴盛。

中国古代城市三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形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三大类型:1新建城市。

中外建筑简史 上篇 第三章

中外建筑简史 上篇 第三章
期的建筑

第 三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宫殿
汴梁宫殿规模和气势远不如 唐,特别之处是广泛使用“ 工”字形平面,并对金、元 宫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金中都的宫室制度与汴梁的 大致相同,大安、仁政二殿 均呈“工”字形。P57图5
辽仿效唐代风格。西夏宫室 和平民住宅具体形象较难考 证,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 游牧为主,住房既有木构的.
在建筑工程中产生了新的结构体系,如以应县木塔为代表的木构高层筒体结构,成为现代筒体结构的先驱。这一时 期还产生了中国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法典《营造法式》,它所制定的法则反映出北宋建筑已具有较高的标准化、定型 化水平。建筑艺术方面,从群体组合到个体建筑,造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群体不仅纵深加大,而且注意前导空间 的处理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个体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屋顶组合穿插错落,立体轮廓丰富多彩。同时配以多种类型 的彩画,多种手法的雕饰,多种造型的门窗装修,共同形成了柔和、工巧、秀丽的建筑风格。辽代建筑风格与宋稍 有不同,较多地继承唐风,金代建筑风格则更近宋代。
第 三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宋代都城突破了唐代的 里坊制度,出现了夜市 和早市。东京又称汴梁 ,城内遍布临街店铺, 形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 况。
第 三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北宋城市结构 宋东京因袭五代旧城,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宋东京,城市面貌颇具特色,有诸多 变化。
其一,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 店铺林立。
第 三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1999


的 保 护 棚 罩 已 经 腐 烂 脱 落

中建史

中建史

1、最早的中国城市理论是什么?主要讲什么?·战国时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意思是: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2,故宫中轴线建设特点。

宫殿建设特点①中轴线明确加强②“左祖右社”的鲜明地位③御街千步廊制――宫前区空间④三朝制度:在同一高大的台基上,成为一组建筑,统一整体故宫的艺术成就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北京故宫的主要手法是在1.6m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② 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北京故宫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经过第一个建筑高潮---天安门,第二个建筑高潮—午门,到达全局最高潮---太和殿。

③ ③建筑形式尺度的对比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称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④富丽的色彩与装饰建筑细部和装饰有繁简高低之分,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

⑤技术设施(材料、供水、排水、采暖等)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阶段举例。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原始社会后期后期生产力的提高使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对立的出现促使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起来,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大规模宫殿遗址。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

为了保证全城的有序运作和统治集团的安全,产生里坊制。

例如曲阜故都,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格局唐长安城功能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城市面貌壮观。

中建史

中建史

0.四合院A中轴对陈二进院落前堂后室有檐廊环绕b屋顶采用瓦c基质下设有排水管陶和卵石叠筑得暗沟1 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2. 原始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有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3. 斗拱按照位置可分为哪三种?柱头辅作.补间辅作和转角辅作.4. 苏州园林建筑的屋角起翘常用的两种做法是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5. 明清私家园林布局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1。

园林布局:主体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的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

2。

水面处理:a 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亦有聚分不同b 池岸不能僵直,亦不能太高;c 桥梁多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3。

叠山置石:a 可看可游可居b 塑造丘壑c 体块缝隙纹理处理d 用石得当.计成与《园冶》6. 《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以何为建筑尺度标准?材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采用某一等级的材及相关尺寸作为依据来确定的。

7. 佛塔按结构和类型可以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种.8. 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为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现存最早的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最早的密檐砖塔是河南嵩岳寺塔。

我国最早的现存无梁殿建于南北朝,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为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错金银的“兆域图”9. 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分为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10. 宋代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是《营造法式》,明代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是计成的园冶11. 中国墓葬制中,秦汉唐宋明清的帝陵分别以什么为陵?秦:坟台汉:因秦制方上唐:因山为陵明:宝城宝顶清沿袭明制12. 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有作为的工官杨廷宝、刘敦桢、梁思成李春李诫14. 近代中国的三中建筑思潮洋式建筑传统复兴现代建筑15. 近代中国传统复兴建筑潮有三种中国式宫殿式混合式16. 四种柱网及实例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17. 斗拱出挑,清代宋代以何为计?清代以踩计,宋以铺计18. 高台建筑的出现标志着什么的解决?在木构架机构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可能.19. 晋祠圣母殿平立面特征?是宋代所有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深五座,副接周匝,所以里面成为面阔七间的重檐,角柱升起的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斗拱较唐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和唐辽时期的凝重雄健的风格有所不同.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特别.20. 南宋平江府图碑相当准确的反映了南宋时期苏州城的布局:城内有主要喝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通向居住街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和住宅,环绕城墙各有一道城壕,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双重护城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木构件:1、阑额:柱子上端联络和承重的木构件,托起斗拱。

隋唐称柱间,清代称额枋,宋代称阑额。

2、柱头枋:各跳横拱均施梗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

【宋式称谓,檐柱或内柱中心线上,用于联结各朵斗栱的枋料,称为柱头枋,清式称正心枋。

】3、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tuan)之间斜置的木件,主要起到扶持檩的作用,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宋代建筑上各榑均用斜杆支撑固持。

其中支撑脊榑的斜杆称为叉手,基于称为托脚。

】4、明栿:在平闇(an)以下或者砌上明造,(也就是吊顶的室内)露明可见的梁,做工细腻,力求美观。

5、草栿:在平闇、平棊上看不见的梁,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加任何艺术加工,因制作潦草,故被称为草栿。

6、地栿:位于柱脚,类似额枋的木构件。

7、槫:在中国古建筑屋顶中,槫位于草栿之上用以承椽,长随间广;位三架梁上之正中、蜀柱叉手上谓脊槫;位于三架梁两端谓上平槫;位于四椽栿两端谓中平槫;位于六椽栿两端谓下平槫。

8、分心槽: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9、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例如山西晋祠圣母殿000)10、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北京故宫太和殿)11、金箱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

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12、平闇:为了不突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13、平棊(qi):在木框间放置较大的木板,板下施以彩绘,贴以偶彩,后期应用较广泛。

【用枋木相交构成正方形、长方形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

(平梁:抬梁式或多边形的大格子,上面盖木板的,成为平棊。

)】14、叉手:从平梁的梁头置脊槫间斜构架中最上层的梁。

*15、砌上明造:古代的“上梁”,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清称露明。

16、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的斗拱上,但向内退半个柱径。

17、缠柱造: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要增加梁,角部每面都要增加一组斗拱。

18、生起:柱子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角柱逐渐增高叫做角柱的生起。

19、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侧倾斜柱高的10/1000,向两山内倾斜8/1000,而角柱同时向两个方向的建筑内部倾斜。

20、檩: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它的取名方式与柱子名称一致金檩:位于檐檩和脊檩之间的檩木,按位置又分上、中、下三檩。

21、月梁09:天花下面的明栿。

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

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

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尚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

*22、造月梁之制:指唐宋建筑平棊之下的明栿均做成月梁,特点是梁端下弯,梁面弧起,梁下起凹,形如月牙。

23 、杀梭柱之制(卷杀):将柱、梁、枋、斗拱、椽子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

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上下梭。

24、随梁枋:最长的梁下面的枋,起稳固梁架的作用,是联系构件。

25、抱头梁:长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拱,叫挑尖梁,没有斗拱的叫抱头梁。

26、穿插枋:明清横向的木构件之一,位于两柱子之间,起联结作用。

27、伏脊木:被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28、平身科:位于檐部柱间的平板枋上,即宋式的补间铺作,起垫托檐桁的作用。

29、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

唐、宋建筑斗栱所在的铺作结构层对木构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0、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

31、槽升子:正心拱(正心瓜拱及正心万拱)两端的升,这种升的外侧有槽以固定拱垫板,早期两朵斗拱之间用泥土来封护,明清采用木板——拱垫板,所以早期没有槽升子,封护是为了防止鸟、虫飞入建筑内。

32、三才升:在里外拽瓜栱、万栱和厢栱两端的升。

除了槽升子,其他的升都是三才升。

33、补间铺作:宋代对柱间斗拱的称呼,清代也称平身科,其实就是在两柱之间的斗拱,下面接着的是平板枋和额枋,而不是柱子的顶端,因为屋顶的大面积荷载只依靠柱头斗拱来传递是不够的,需要用柱间斗拱将一部分荷载先传递到枋上,然后传递到柱子上。

【宋代建筑位于两柱之间阑额上的外檐斗栱称补间铺作,即清代的平身科。

补间铺作的数量,通常当心间用2朵。

其他次、稍各间用1朵。

各补间铺作的分布尽量使之间隔大体匀称。

】34、倒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35、三间四耳倒八尺: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一眼看去,确实略有些象白族的“三房一照壁”民居。

这种正房三间、耳房四间、倒座深有八尺的住宅又称为:“三间四耳倒八尺”。

【在一颗印中最有代表性,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木构架形式:(另)一.殿堂、厅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1.全部构架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叠垒而成;2.柱网层由外檐柱和屋内柱组成,外檐柱与屋内柱同高,各柱柱头之间以阑额联结,柱脚之间以地栿联结;3.铺作层由搁置在外檐柱和屋内柱柱网之上的铺作组成,铺作之间由柱头方、明乳栿等拉结,形成强固的水平网架,它起到保持构架整体稳定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斗拱的结构机能在这里发挥得最为充分;4.屋架层由层层草栿、矮柱、蜀柱架立,各个槫缝与柱网层的柱缝,可以对准,也允许错位;5.殿堂型构架的平面均为整齐的长方形,定型为4种分槽形式:分心槽、单槽、双槽、金箱斗底槽。

6.殿堂型构架只须叠加柱网层和铺作层,即成为殿堂型构架。

*11、厅堂型构架(98概述)厅堂型特点:(1)是梁架分缝做法。

由长短不等的梁柱组成梁架,相邻两缝梁架用榑、襻间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开间数不受限制,只要相应地增加梁架的缝数即可。

(2)内柱上升,在每一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比内柱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增高,(3)不规定定型的平面。

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斗拱分散于外檐和柱梁的节点,斗栱机能趋于衰退(5)做法大为简化,显现出勃勃的生命力。

厅堂型、堂阁型构架与殿堂型区别: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

2.殿堂型的内外诸同高,而厅堂型的内柱上升,内柱随梁架举势而增高;3.殿堂型定型为4种规则的分槽平面,而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而厅堂型的斗拱则分散于外檐和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区域衰退;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而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

清代木构架形式:1井干式——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不能做成很大体量,缺点用材量大。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

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2干阑式构架——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防洪排涝,随形就势等原因,形成了一种上下两层的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

贵州民居苗族,水族中的吊脚楼都属于干阑式建筑。

3构架式——抬梁式构架(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梁柱结构体系(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1.(叠梁式)是一种梁架结构体系,水平构件为梁,垂直的为柱,梁是受弯构件,靠自重稳定建筑。

2.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之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的两段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檩。

3.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4.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主要构件,梁、柱、檩、枋。

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4抬梁式构架常见的梁架形式:图构架式——穿斗式构架(立帖式)——**穿斗式构架:(99、96概述)檩柱结构体系。

四个基本构件:柱、檩、穿、挑。

明清时期,用于坡屋顶建筑的木构架的一种基本形式。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是檩柱支承体系。

有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

主要特点是:(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取代横向的木梁,(2)尽量以小材取代大材(3)简化屋面构造(4)简化悬挑结构(5)增加构件灵活性。

穿斗式在南方建筑中广为流行。

但它不能适应较大跨度的殿屋空间,因而没用在宫式建筑。

可以说它与抬梁式构成了一种良好的互补机制。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充分发挥木柱的竖向承压力而避免使用受弯的横梁;2.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穿斗式檩距小,每根落地柱只承担一根疏檩或两三根密檩的荷载,可减小立柱用料并省略受弯的长梁,能以小材充大任;3.是简化了屋面构造,由于檩距小,可省去椽条(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望板(平铺在屋顶椽子上面的木板或薄砖)而改用密排的小椽木直接挂瓦(挂在垂直面(如墙面)上的瓦0,从而节省屋面木料;4.是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抬梁式出檐较大时,需要繁杂的斗拱,穿斗构架可以用挑枋穿过檐柱来承托挑檐檩,轻便灵巧;5.是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穿斗构架檩柱较密,柱枋穿插灵便,相应带来了构架伸缩、延展、重叠、迭落、悬挑、衔接等方面灵活性,便于房屋适应不同的空间组合、不同的地形环境和不同的外观造型。

(盖房子时,在草席等上面抹上灰和泥土做成房顶低层。

灰背的操作过程叫做“苫背”。

)6.增加构架的整体性。

(另)斗拱(铺作):作用、分类、主要构件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其实就是接着柱子顶端的斗拱)、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下面也是接着柱子顶端,但因为转角部分还需要考虑挑檐等,所以做法不一样)。

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

出一跳=四铺作,出2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