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原因_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 顾,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同时,向家属介绍手术的 必要性和风险,使其对手术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03
术后护理要点及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 、血压及体温等生命体征 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异常情况。
定期记录出入量,保持水 、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 或水中毒。
患儿主要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营养 不良、发育迟缓、贫血等并发症。
诊断标准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常用的检查方 法包括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造影和直肠肛管测压等。
02
术前评估与准备工作
患者全面评估
详细了解病史
包括家族史、孕产史、喂 养史等,以评估患者病情 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存在的
对于术后疼痛的患者,遵 医嘱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 ,保证患者舒适。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 通风,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
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 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 术后感染。同时,加强伤口护 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 的饮食计划,提供高热量、高蛋
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通 过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保证营
养摄入。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便秘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01 肠梗阻
由于肠道狭窄或扭曲,食物和 消化液通过受阻,可能引发肠 梗阻。
结肠功能检查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预防和措施
为什么要预防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影响
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如肠道穿孔或感染。
长期便秘也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生活 质量。
为什么要预防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早期诊断
通过早期筛查,能够及早发现和干预,降低 病情的严重性。
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应注意观察相关症状。
为什么要预防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教育重要性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预防和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2. 为什么要预防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3. 如何进行预防? 4. 发现异常应如何处理? 5. 未来的展望
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定义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肠道发育异常,造成结 肠扩张和排便困难的疾病。
如何进行预防?
健康饮食
确保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便秘。
多摄入纤维素,有助于肠道健康。
发现异常应如何处理?
发现异常应如何处理?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孩子有便秘、腹胀等症状,应及时 就医。
专业医生会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 查或治疗。
发现异常应如何处理? 定期检查
对高风险儿童,需定期进行肠道健康检查。
建立相关支持组织,提供心理和经济帮助。
未来的展望
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先天性巨结肠的认知 和重视。
让更多家庭了解早期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谢谢观看
这种病通常在出生后不久被诊断,严重影响患儿 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病因
主要是由于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导致肠道运动 功能失调。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都在其中起作用。
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症状
先天性巨结肠是什么?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doc
先天性巨结肠是什么?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先天性巨结肠是什么?很多人都不清楚先天性巨结肠这个病,也不知道这个病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但是其实这个病对于宝宝来说,还是需要及早治疗的,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还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
所以,有人想知道,先天性巨结肠是什么?先天性巨结肠又称为希尔施普龙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疾玻患有此病的婴幼儿其远端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导致肠管会出现持续痉挛的现象,导致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近端结肠会出现肥厚、扩张的情况,此病也因此而得名。
此病的发病率为2000~5000个新生儿中出现1例,而这个发病率仅次于直肠肛门畸形,在新生儿胃肠道畸形中排第二名。
自从1691年首先报告本病以来,虽然对人类此病的认识和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直到现在,这个病的病因目前还不是特别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个病的出现与遗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过,现在的科学技术不断在发展,而且近年来对于专家学者此病的研究不断加深扩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得到确切的病因。
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如果能够了解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就能够有利于家长及早发现辨别孩子的病情,能够及早进行检查和治疗,也能够阻止病情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去发展。
那么,大家想问,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有哪些呢?首先,患有这个病的新生儿会有不排胎便或胎便排出延迟的情况出现。
由于病变肠管痉挛,胎粪无法通过狭窄区,以致大量留于结肠形成腹胀,而约有72%需要经过处理(塞肛,洗肠等)才能够排便。
经过治疗之后,有的患儿可以维持数天或1周排便功能,但这之后多数患儿又会出现便秘的情况,仅有少数病儿出生后胎便排出正常,1周或1个月后才出现症状。
此外,腹胀也是此病的早期症状之一,约占87%。
新生儿期的腹胀可突然出现,也可逐渐增加,这主要视梗阻情况而定。
到了婴幼儿时期,帮助排便的方法的效果越来越差,便秘加重,腹部会逐渐膨隆,经常还会伴有肠鸣音亢进。
此外,病儿也可能出现腹泻,又或者是腹泻、便秘交替的情况,便秘严重的婴幼儿可能会数天,甚至是1~2周或更长时间不排便。
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作者:————————————————————————————————日期: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1.病因研究进展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disease,HD)是一种以肠道末端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为1/5000。
有关HD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大多数认为本病属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即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缺血、缺氧、病毒、炎症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对H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HD是具有多基因遗传特性的先天性发育畸形。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迄今发现与HD发病相关的基因主要有RET原癌基因(RET)、内皮素3(EDN3)、内皮素B受体(EDNRB)、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内皮素转化酶1(ECE1)、编码性别相关转录因子(SOX10)。
现分别对这些基因最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RET 原癌基因:RET在十年前偶然被发现。
Martucciello等在一名患全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女童的10号染色体上发现denovo间隙缺乏,其基因型是46,XX,DEL,10q11.21-q21.2。
随后LyonnetS.等对有HD 家族史的15个家庭进行了基因连锁分析,证实HD的致病基因在10号染色体上,Angrist等对5个散发的HD家庭进行基因连锁分析,发现HD致病基因也出现在10号染色体长臂的近端部分。
在获得人-仓鼠杂交体细胞后,YinL.等观察到在这种保留有10号染色体的缺失和非缺失段的杂交体细胞中,有两个可能与HD的发病有关的额外间隙的缺失。
同时还发现在3个有缺失段的10号染色体上,基因重叠最小区域的特征是可以将这段后选的HD致病基因浓缩至一个不足250bp的片段,而RET原癌基因就定位在该片段上。
Ceccherini等运用PCR技术,重建了RET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的序列结构,运用单链构向多态技术(SSCP)对排列在5-3两端的内含子序列最初的20个外显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HD病人,RET基因出现了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并有一些碱基对的缺失和插入。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SCR)是一种先天性神经嵴细胞源性疾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特征是下消化道缺少神经节细胞发育。
神经节细胞缺乏症归因于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 )紊乱,因此在胚胎发育时下消化道无神经节细胞分布。
该病的发病率有显著的种族差异,亚洲人最高。
HSCR具有复杂的遗传模式,表现为低的,性别依赖的外显率和无神经节细胞段长度的变异性。
HSCR是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就目前国内外对HSCR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作一综述。
1 RET原癌基因RET原癌基因由1个外显子构成,编码RET受体酪氨酸激酶蛋白,是种负责转导信号的细胞表面分子。
人类RET种系突变主要引发四种疾病:HSCR,多内分泌性腺瘤IIB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type IIB,MEN2B),多内分泌性腺瘤II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type IIA,MEN2A)和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
RET是种单通道膜蛋白,有两个主要区域:细胞外(extracellular,EC)区域和细胞内(intracellular,IC)区域。
配体、感受器复合物与RET分子的EC域相互作用,诱导其与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相互作用。
激活RET基因突变引发MTC,MEN2A和MEN2B,失活突变则导致HSCR。
RET基因突变影响RET基因的EC域,改变蛋白质的折叠;影响IC域,干扰其与细胞内信号蛋白结合。
任何在EC/IC区域内的突变将影响共有序列的剪接作用从而改变mRNA加工。
RET基因突变广泛分布,影响RET蛋白的任何部分都将导致HSCR。
除基因突变,RET基因导致HSCR已归因于几个单核苷酸的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先天性巨结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临 睐 儿科 杂 志 20 0 2年第 2 第 2崩 0糟
・
ll・ 1
・
综 述 ・
先 天 性 巨结肠 的 分 子 生 物学 研 究
浙 江大 学医学 院淋 巴学 研究室 细胞 生物学 教研室 ( 浙江杭 州 3 0 0 ) 宋 10 6 英 李 继承
因遗传病 ,发病与否与 遗传和环境因索有 密切关系 ,其遗传
度 约 为 8 %。 据 多 基 因 遗 传病 特 点 , 在两 性 差 异 , 同性 0 根 存 不
H1 )
二、 因 病
H tn aa o等 在 动物 模 型 实 验 中发 现 先 天性 巨结
肠 的 模 型 鼠 Nc / o 1 L 1基 因 失 活 , N x Ho 】 L L xH x1 而 c / x 】 主要 表达 神 经 嵴 起源 组 织 研 究 3周 ~5周 胎 龄的 小 鼠肠 神 经 发 育 ,发 现 肠 神 经 过 度增 生 ,而 后 狭 窄段 弱 神经 节细 胞 退
配 后代 发 病风 险 明显 高于 正常 人 群 、
有一 家 3代均患
HD。 虽然 类 似典 型 的 遗 传 家 系 很少 报 道 , 其 中有 2 %的患 但 0 者 具 有 家 族 遗 传倾 向 , 对其 遗传 因 索 和 基 因 改变 的 过 程 r 但 解不多。 HD 患 者 可 能 出 现 2 l号 染 色 体 畸 变 概 率 高 逃 l % ~ 0 1 % …, 随 母 亲 妊娠 年 龄 增 大 , 儿 发 病 率也 提 高 。 H ) 5 且 胎 I 患
先 天 性 巨结 肠 又 称 Hi cs rn ’ dsae H , 主 r hpu g s i s( D) 其 s e 要 病 因是 患 儿 在 胚 胎期 肠 神 经 发 育 过程 中 ,晒 神经 元 发 育 出 现 停 顿 ,肠 壁 肌 间 神经 丛 的神 经 节 细 胞 缺 失 ,“致 受 累 肠段 异 常 收 缩 . 近 端 结 肠代 偿 性 扩张 与肥 厚 , 成 巨结 厮 临床 其 形 上 表 现 为 完 全 性 或 不完 全 性 肠 梗 阻 症状 H 为 多 基 因 遗 传 D 病 , 病原 因不 甚 明 了 , 着 生物 分 子 克隆 技 术 的 发展 . 致 随 我们 已能 从 分 子 基 因水 平 进 一 步 探 讨 HD 的 发 病 机 理 硬 治 疗 方 法 , 临 床 H 的诊 断 及 治疗 开辟 新 的 途 径 为 D
先天性巨结肠遗传学研究进展
肠神经元数量 比正 常减少 了一 半 , 实 G N 证 D F对 肠 神 经 的移
可 医药 2 1 北 00年 2月 第 3 2卷 第 4期
Hee M dcl ora,00, o 3 e o4 b i e i un l 1 V l 2F bN .与讲 座 ・
先 天性 巨结 肠 遗 传 学研 究 进 展
戴春 娟 叶祖 萍
【 关键词 】 先天性 巨结肠 ; 遗传 学; 因 基 【 中图分类号】 R75 76 2 2 .4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78 (0 0 0 0 7 0 0 2— 36 2 1 )4— 4 3- 3
综述 。 l 肠 道 神 经 干细 胞 的 来 源 、 行 与分 化 移 研 究 证 实 , 管 神 经 节 主 要 来 源 于 迷 走 神 经 嵴 细 胞 , 部 肠 少
R 3 D 5 N、 14 , 中 P 1 9 W、 13 T 5 S 其 2 S位于信 号肽水解部位 , 其余 均 位于蛋 白功 能 区域 。至于 R T的其 他 配基 , N u u n外 E 除 e ̄f i 未发现与 H D发 病有密切 关 系, N utr 但 er i u n突变 较罕 见 , 蛋 在
A t i( R ) P r p i( S ) r m n A T 和 es h P P 。都 含有在 相对 空 间位置 上 e e n 与转化生长 因子 p T Fp) 同的 7个保守 的半胱 氨酸残基 , (G — 相 认为它们均为 T FB超家族 的新成 员。这些 配体并 不能直 接 G— 激活 R T, E 分别与另一类受体 ( 以糖 基磷 脂酰基醇 键锚定 在细 胞表面 ) R lG R 2 G R 3、 F a F a、 F a 、 F a G R 4结 合形 成复合 物 , 能与 才 R T结合 引起信号传递 。 E
先天性巨结肠
病理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1)胎便延迟:多数患儿生后2-3d 未排便(正常婴儿24h内多已排便), 此时可发生腹胀、呕吐的急性低位肠梗阻表现。 (2)呕吐、腹胀、便秘是本病的特点。 (3)小肠结肠炎:为先天性巨结肠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顽固性腹胀, 经灌肠治疗而不减轻,患儿常伴有高热,突然由便秘转为腹泻,常排出 大量奇臭的水样便,有明显中毒症状。可发生手术前,也可发生于手术 后。 辅助检查 (1)X线的腹部平片 (2)钡剂灌肠造影 (3)直肠痉挛段肠壁肌层活检 (4)直肠肛门测压法 (5)直肠粘膜乙醇胆碱酯酶活性增高
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如有小肠结肠炎应及时治疗。
(5)定期门诊复查,如有吻合口狭窄进行扩肛治疗。
谢谢!
1 概述 2 病因 3 病理 4 诊断要点 5 治疗 6 护理 7 健康宣教
概述
先天性巨结肠(HD)是一种较多见的胃肠道发育畸 形,是结肠远端及直肠缺乏神经节细胞,从而导致该肠 管痉挛性狭窄的先天性肠道发育发育畸形。发病率为 1/2000-1/5000,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比例为4:1。
病因
胎儿胎胚发育过程中,受病毒感染、代谢紊乱、遗 传因素的作用,远端结肠段神经节细胞发育停滞,发育 停滞时间愈早,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就越长。本病有家族 发病倾向,其遗传方式可禁食期间应遵医嘱正确的的给予静脉补充水 电解质,应准确记录出入量,保证进出的平衡。
(2)肠功能恢复、拔出胃管后可进食流质,逐步半流 质到普食。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3、体位与活动
(1)患儿麻醉清醒前,应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2)患儿麻醉清醒后可半卧位休息。
(3)手术后第1天患儿可床上活动,如坐位休息、协 助患儿咳痰等。患儿可根据情况增加活动,以促进肠 功能恢复,减少患儿卧床时间。
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治疗进展
关 键词 : 天性 巨结 肠症 ; 幼 儿 ; 先 婴 治疗
Th r p u i o r s fHis h pr n s a e i i e n n a t C e a e t Pr g e s o r c s u g SDie s n Ch l n a d I f s c dr n HE Zh ・ u .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号 :0 628 (0 9 0 —3 1) 10 —0 4 2 0 )914 43
摘要 : 天性 巨结 肠症 ( D) 一 种 比 较 多见 的消 化 道 畸 形 , 发 病 率 与先 天 性 肛 门 、 肠 先 H 是 其 直 毒形 不 相 上 下 , 临床 表 现 以 便 秘为 主 , 变 肠 管 神 经 节 细 胞 缺 如 。 手 术 切 除 病 变 肠 管 是 治 疗 病 H 的主 要 方 法 , 几十年 来世 界 各 国 儿 外 工 作 者 进 行 了大 量 的病 因 、 理 、 织 化 学 、 因研 D 近 病 组 基 瓦 及手 术 技 术 的创 新 改进 , H 的 病 因探 讨 , 断 方 法 和 手 术 效 果 及 并 发 症 的 降 低 等 方 面 均 使 D 诊
pr elfPdar u e . o tlfMaenl n ^ H a hLn sa 3 40,hn ) ct n eitc r r H  ̄i t a d c el .ighn5 5 0 C ia tm o iS g y ao r a t
Ab t a t His h p u g Sd s a e i a c mmo ie t e ta ta n r t i h s te smi r ic r s r c : r c s r n ie s s o n d g si rc b o mi v y。t a h i l n u - a F n e r t l h t fc n e i / s o e t m b o mai . tc mmo l rs ns a o si a in. b e c a( o t a o g n t ai r r cu a n r l y I o o l a n t n y p e e t s c n tp t o a—
先天性巨结肠
辅助检查
腹部立位片:右腹部部分结肠扩 张明显,巨结肠待排 腰椎MRI平扫:脊髓未见异常 钡剂灌肠(BE):巨结肠 心电图:低电压 心超:动脉导管未闭 ,卵圆孔未 闭
诊断依据
1.出生后不排胎粪或胎粪排出延迟; 2.腹部高度膨大,腹部可见粗大肠型; 3.直肠指检:大量气体及稀便随手指拨出 而排出; 4.钡剂灌肠示:狭窄肠管及扩张肠管,交 界处呈圆锥或漏斗状; 5.直肠活体组织检查经病理证实无神经节 细胞存在。
与胚胎期用药、病毒或胎内感染 有关,常与其他先天畸形并存
病变部位
通常发生在结肠远端,由于肠壁 神经节细胞缺乏,该段肠管收缩 狭窄,呈持续痉挛状态,形成功 能性肠梗阻。痉挛肠管的近端, 因肠内容物堆积而扩张、肥大形 成巨结肠。
临床表现
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 多数患 儿于生后24~48小时不排便,于生后 2~3天出现腹胀、拒食、呕吐等急性 低位性肠梗阻表现。以后即有顽固性 便秘 。 呕吐、营养不良 由于功能性肠梗阻 可出现呕吐长期腹胀便秘,可使患儿 食欲下降,影响营养吸收致营养不良 、 发育迟缓
护理问题
手术后
1.体液不足 于腹部手术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身体状况差及 手术创伤有关
护理措施(手术前)
1.清洁肠道,解除便秘
(1)给予缓泻剂、润滑剂帮助排便 (2)使用开塞露、扩肛等刺激括约 肌诱发排便 (3) 用等渗盐水灌肠,每日一次, 每次注入量50-100ML,揉腹后使灌肠 液与粪水排出,反复数次,逐渐使淤 积的粪便排出。
Hale Waihona Puke 疗2011年6月22日在静脉复合全麻 +骶骶管阻滞麻醉下行先天性巨 结肠根治术。
儿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培训课件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治疗
定义
先天性巨结肠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部分患儿有家族史。
程中,肠道神经节细胞的形成和发育出现异常,导致肠道肌肉功能异常。
孕期感染、药物使用、辐射暴露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肠道发育,导致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
03
02
01
患儿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贫血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定期复查
家长应注意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监测生长发育
05
CHAPTER
病例分享与讨论
案例一
患者小明,出生后不久出现排便困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经过及时手术和术后护理,小明恢复良好,现已健康成长。
案例二
患者小红,先天性巨结肠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轻度腹胀。通过保守治疗和饮食调整,小红的症状得到缓解,避免了手术。
诊断流程
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通常遵循以下流程: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会了解患儿的家族史、出生史、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便秘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以检查肠型和肠蠕动情况。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以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和是否有电解质紊乱。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方法包括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造影和腹部超声等。
X线钡剂灌肠造影
01
这是目前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最常用且准确的方法。通过将含有钡剂的溶液灌入结肠,然后在X线下观察结肠的形态和蠕动情况。如果结肠蠕动减弱或消失,钡剂潴留,即可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
腹部超声
02
超声检查无创、无痛、无辐射,适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诊断。通过高频超声探头观察结肠壁厚度、蠕动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扩张和潴留等异常表现,有助于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病因学研究进展
2 %, 1 罕见全结肠 无神经节细胞症 是 5 %e 0 。分子 遗传 学应用
1 E E ) E E 基 因位 于 l3 . , 6 b 有 9个外显 子 , ,C 1 C1 p61 长 8k , 该 基 因在正在发 育的胚 胎消化道 中有表 达 。H n a等 在 E E od C1 有缺 陷的 小鼠上发 现肠神 经元 缺失 。He r  ̄at h等在 1 E E 例 C1 突变的 HD患者身上发现 E E C 1基 因存在 cG杂合 突变 , — 导致 7 2位 点上 的半 光氨酸被 精氨 酸替代 , 其表 达异 常 , 而使 4 使 从
最近几年 才开始研 究的与 HD有关的基 因[7 Va eP t 6] nD ut -。 e等
建立 了 Z H I F X B基 因 敲 除 小 鼠 的 模 型 , 现 这 些 小鼠 听 泡后 方 发
的迷走神 经 节细胞 不发 育 ,而此细胞是 肠神 经 系统的前体 细 胞. H 在 D患者 中就存在这种 细胞 的缺 陷, 并且这 些小鼠还表 现 出颅神 经嵴 细胞 的分 离阻滞 ,这些研 究提 示 SP 在胚胎 期 II
D H— 乳 糖 苷 酶 转 基 因 显 示 E B B半 NS始 祖 细 胞 的 迁 移 过 程 , 经
研 究发 现 . D R E N B介 导的信 息通 路 对肠神 经 节细胞的正 常发 育有 重要 的作 用。
1 SP 基 因 由位 于 2 2 、 I/ 3 q 2区的 Z HXB基 因编码 .是 国外 F I
维普资讯
实用 医学杂 志 20 年第 2 卷第 3 07 3 期
29 9
先 天性 巨结肠病 因学研究进展
未德 成
先 天性 巨结肠 ( m hpu g病 , 又称肠无神 经节细胞 Hic srn HD)
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前言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是一种常见的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5 000,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4倍。
HSCR 的病理学改变主要是狭窄段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缺如,但外源性神经纤维增粗、数目增多。
根据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范围,HSCR的临床分型包括:①短段型:指狭窄段位于直肠中、远段;②常见型:又称普通型,指狭窄段位于肛门至直肠近端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甚至达乙状结肠远端;③长段型:指狭窄段自肛门延至降结肠甚至横结肠;④全结肠型:指狭窄段波及升结肠及距回盲部30 cm以内的回肠;⑤全肠型:指狭窄段波及全部结肠及距回盲部30cm以上小肠,甚至累及十二指肠。
HSCR的诊断及治疗复杂,其术前的检查及诊断、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等仍面临困难及挑战[1,2]。
这份专家共识基于并融合近些年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及综述,利用PubMed、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系统地搜索并整理2000~2016年间所有的中文及英文相关文献,并将所有的证据基于GRADE系统(表1、表2)进行分级,包括证据推荐强度及质量分级(风险评估),旨在为HSCR的诊疗提供相对权威的指导。
表1GRADE系统证据质量等级表2GRADE系统证据推荐强度其他以肠神经元发育异常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包括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肠神经节细胞发育不成熟症、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等,统称之为"巨结肠同源病"[3,4,5]。
由于目前该类疾病谱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暂不纳入本次共识范围。
1.HSCR的诊断1.1 症状HSCR最常见的症状为:新生儿肠梗阻、顽固性便秘以及反复发作的小肠结肠炎。
1.1.1 新生儿肠梗阻大多数的HSCR患儿表现为新生儿期肠梗阻,包括胎便排出延迟、胆汁性呕吐以及喂养困难等[6]。
新生儿HSCR出生后48 h内未排出墨绿色胎便者占50%,24 h内未排胎便占94%~98%[7]。
《先天性巨结肠》课件
饮食指导
根据手术方式和恢复情 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
排便训练
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排 便习惯,预防便秘。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进行复查,监 测病情变化。
03
先天性巨结肠的预防与保健
孕期保健与预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孕期定期产检
通过定期产检可以及时发 现胎儿是否存在先天性巨 结肠等发育异常,以便采 取相应措施。
对于确诊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早 期干预可以帮助改善症状,提高治 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定期复查
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以 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 案。
患儿家庭护理与教育
家庭护理
家长应了解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 知识,掌握正确的喂养和护理技
巧,以减轻患儿症状和不适。
心理支持
患儿和家长可能面临较大的心理 压力,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 关爱,帮助其树立信心和积极配
研究如何利用干细胞分化成为肠道细胞,以替代受损或死亡的肠道 细胞,恢复肠道功能。
肠道微生物组研究
深入探讨肠道微生物组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寻找 潜在的治疗靶点。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环境因素与先天性巨结肠 关系的研究
探讨孕期暴露于环境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 等是否会增加先天性巨结肠的风险。
启示
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是关键。同时,家长和医护人员 应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护理,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5
先天性巨结肠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先天性巨结肠的基因突变 进行精确修复,为治疗提供新途径。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进展研究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进展研究【摘要】消化道畸形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症称为先天性巨结肠症,英文简称hd,现在,针对这一病症的诊断方法、治疗效果、避免术后并发症出现等都有显著性的增强。
本文主要对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8-0155-02小儿若有先天性的肠道发育异常则会引发先天性巨结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肠道的部分缺少神经节细胞,临床特征是以便秘和腹胀为主的功能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1]。
现对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扩肛(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中,较为普遍的治疗方法便是扩肛法,若婴儿和新生儿属于是超短段型及短段型,那么就应采用扩肛法予以治疗[2]。
这主要是为了使短段病变区内的肠壁肌层得到扩张,有内括约肌,扩肛棒是主要治疗工具,部分报道中将特制气囊作为其工具,扩张时间每次坚持15~30 min[3]。
扩肛棒要保证一直处于直肠的敏感地带,有选择的进行刺激,同时给予适当的压力,若出现排便反射说明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好,坚持扩肛治疗3~6个月,甚至12个月。
治疗可以每天进行,也可2天接受1次治疗[4]。
采用扩肛治疗的优势:治疗地点不限,可在家中也可在门诊,没有损伤,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小,费用低廉,若患儿没有明显的好转迹象,可进行直肠肌层局部切除。
2 灌肠法治疗为了验证灌肠法的效果,王乐纯等[5]把56例常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以随机的方式分成灌肠机全自动行回流灌肠(试验组)及原始回流灌肠法(对照组),在检测的开始和结束全部对患儿灌肠的血浆蛋白、血渗透压、血电解质变化予以了解,对灌肠液进行收集,对大便菌落情况予以计数,患儿的年龄如果偏大,那么要对其灌肠舒适程度进行评价,手术进行中对灌肠效果予以评价,统计并发症出现概率、住院天数、术后排便时间和灌肠时间,对患儿在试验组的舒适性、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估,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也就说明灌肠机全自动回流灌肠不仅省时省力、操作简单,还具有安全性高、舒适度大的优点。
先天性巨结肠简介
2. 常规检查:CT、超声、钡餐洁检牙查等缝常。规检使查用方牙法可线以时协最助诊好断有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结 肠 。 根 据 病 情 , 可 能 需 要 做 血3.液控、制尿 液饮、食粪:便 等减检少查孩以 了子解的肠糖功 能分摄入,少吃糖果、巧克力等甜
及营养状况。
食,同时鼓励孩子多吃水果、蔬菜等健康食物。
罕见遗传病
1. 病因和遗传方式: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因为结肠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导致,也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方式主要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更为常见。 2. 诊断和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医学影像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等多种手段,如X线检查、肠镜检查和血液检测。 治疗方面,手术是最常见的方法,可分为单纯结肠切除术和肛门直肠造口术两种。 3. 预后和生活护理: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的预后至关重要,一些合并症如肠穿孔和感染等需要及时处理。同时, 患者和家属需要注意生活护理,如定期进行排便训练、饮食调整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
早期手术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 1.手术时间:手术必须在生后第一到第二周内进行,以避免肠道扩张、 炎症和坏死减轻术后恢复困难的风险。 2.手术类型:常见的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方式为割断巨结肠部 分,经直肠造口吻合结直肠、或保留残留结肠。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 年龄、病情和巨结肠的程度而定。 3.手术风险: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在手术时有一定风险,可能 需要使用呼吸机等器械协助呼吸,还可能出现感染、出血、肠道狭窄 等并发症。此外,即使手术成功,也需要长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以预 防巨结肠复发。
诊断与检查方法
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肠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指通过X光、超声、磁共振等技术进行图像检查, 包括胃肠钡餐检查、CT扫描等。 肠镜检查指通过内镜检查对肠道进行检查,可进行直肠或结肠 镜检查,包括乙状结肠镜、结肠镜、全结肠镜等。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敖 润(曲靖市妇幼保健院 曲靖 655000)摘要: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肠壁内肠道神经节细胞不能聚集定位,从而出现先天性巨结肠。
该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与基因突变或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先天性巨结肠属于小儿消化道畸形的一种,其发病率为1/5000。
该疾病会严重影响患儿今后的生存质量,因此需明确该疾病的发病影响因素,尽量从根本上防止该疾病的发生。
本次研究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影响因素从环境、遗传、社会3个方面进行综述讨论。
关键词:巨结肠 影响因素 先天性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5.017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16-01 先天性巨结肠又被称为无神经节细胞症,该疾病在小儿外科中属于常见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中居于第2位,以男性较为多见。
该疾病于1887年由丹麦医生Harald H irschsprung提出,但尚未明确疾病的病理改变。
Swenson[1]于1948年对先天性巨结肠作出根本性论断,即病变肠管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残缺,肠管不能进行有效舒张,导致近端肠管增大,从而形成巨结肠。
目前临床上对该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胚胎期肠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包括肠壁微环境、基因突变以及外部原因。
本次研究对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影响因素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遗传学因素有较多研究均认为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联[2]。
据相关调查显示[3],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存在家族疾病史的有3.6%~7.8%左右,而先天性巨结肠中的全结肠型有家族疾病史的患儿甚至高达15%~21%,罕见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则≥50%。
目前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与以下基因有一定关联。
1.1 RET(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系统。
RET基因于人体的染色体10q11.2区域定位,共包含3个基因:RET、G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T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高芳(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300450)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直肠黏膜活检;外科手术;神经干细胞移植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4.03.040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4)03-0101-03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之一[1],发病率约为20/10万[2],男性患儿稍高于女性,且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HD 病因复杂,有关HD的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其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相关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较多。
现就HD的发病原因与诊治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发病原因1.1遗传易感性指由遗传基础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即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HD患者存在多种基因和信号通路的时空表达异常。
主要包括RET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内皮素相关基因、转录调节因子及凋亡抑制基因等。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RET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其编码蛋白组产物在神经系统的发育、生长、损伤及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作用[3 5]。
正常情况下,GDNF基因的正常表达能保证神经节细胞正常移行到肠壁内,并继续发育保持其正常的生物学功能,但当GDNF表达下调后,神经节细胞无法在肠壁内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消化道的神经节细胞丢失,进而发展成为HD[6,7]。
因此,RET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家族包括GDNF基因的正常表达在消化道神经发育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8,9]。
内皮素转化酶基因1(ECE1)、内皮素3基因和内皮素受体B基因(ED-NRB)为END相关基因家族成员。
END基因家族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内源性血管收缩物质,该基因家族产物共同参与内皮细胞—内皮素一氧化氮激活途径。
近年来研究显示,END家族成员与HD 的发生存在明确关系。
Duan等[10]研究发现,内皮素受体B基因可以通过介导内皮素信息通路来实现对消化道神经脊索细胞正常发育的调控功能,进一步研究显示该基因的多态性与散发HD的发病率存在明显流行病学相关性,从而进一步说明该基因在H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SIP1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是典型的细胞因子,该蛋白结构上存在多个锌指结构,是δEF1家族成员之一,其锌指结构域可与DNA顺势作用元件结合,对该基因起调控作用。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D合并智力发育障碍患儿中往往存在SIP1基因突变[11,12]。
进一步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在敲除了SIP1基因的小鼠模型中,小鼠在发育过程中听泡后方的迷走神经节细胞发育丢失,同时出现颅神经脊索细胞无法正常分离,上述研究结果从另一个侧面证实SIP1基因正常表达对胚胎期迷走神经和脊索前体细胞的发育至关重要。
而迷走神经和脊索前体细胞的发育在消化道神经发育中必不可少,因此推断SIP1基因的突变可能是HD 的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13]。
1.2肠壁内微环境肠壁内的神经属于植物神经,其自身具有调节功能,在发育过程中非常容易受体内微环境的影响。
HD中大多存在狭窄段神经节细胞缺如,而研究表明此种病理学改变是肠壁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的一种严重后果。
造成上述病理学改变的原因与肠壁微环境的改变等不良因素存在很大关系。
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由胚胎早期源于神经嵴的母细胞在胚胎发育的第6 12周沿迷走神经干自上而下移行,最终在肠壁内逐渐发育而来。
多数研究人员认为神经嵴细胞在迁移前具有多能干细胞特征,因而其具体迁移方式、迁移位置及迁移后发育与分布容易受到肠壁内微环境因素的影响。
1.3环境因素研究显示,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先天性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
HCMV感染宫腔可以造成胎儿多系统损伤,特101山东医药2014年第54卷第3期别是神经系统[14]。
如胎儿在发育早期被HCMV感染可以造成肠壁局部微环境变化,进而影响肠壁神经系统的发育。
另外,肠壁的缺血缺氧、感染、炎症等因素亦与HD的发病有关[15]。
2诊断2.1临床表现HD典型临床表现为间断或进行性腹胀、排便困难,严重时出现不全肠梗阻表现,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又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合并肠炎后会发生局部及全身感染中毒性症状,甚至出现巨结肠危象。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大多可作出初步诊断。
2.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立位腹平片、消化道钡剂造影、腹部超声CT检查等,各项检查有各自的优缺点。
腹部X线立位平片简单易行,费用低廉且可以重复检查,可以对病变部位及程度作出初步估计,但其分辨率、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且容易受到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
下消化道钡剂造影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可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肠管扩张程度,有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但该检查方法操作相对复杂,患儿会接受较大量的X线照射而造成一定损伤。
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超声检查对新生儿HD的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该项检查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下消化道造影检查。
但该检查的结果与超声医生水平(临床经验和解剖学知识水平)存在很大关系,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2.3实验室及病理学检查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仍无法确诊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直肠黏膜活检及酶学检查。
该检查方法是确诊HD 的金标准。
HD患儿活检标本中如能发现肠神经节细胞缺如或神经干肥大则可对本病作出诊断。
酶学检查主要是对患儿直肠,黏膜进行乙酰胆碱酶染色检查,文献报道该检查方法的正确率非常高[16,17]。
3治疗3.1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切除病变肠管,解除梗阻状态,如未能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则可能会造成患儿生长发育明显滞后于正常同龄儿童,而一旦发生肠梗阻导致电解质紊乱则会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目前,治疗该病的手术方法较多但手术的终极目标均为切除病变痉挛肠管,使其余肠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消除相关临床症状。
手术原则为尽可能一次性手术达到根治目的,如患儿全身情况较差,情况危急且不能耐受较大手术时可考虑分期手术。
3.1.1Duhamal巨结肠根治术为HD的传统手术,该术式相对复杂且需要特殊的医疗器械。
由于该术式常遗留有部分病变肠壁不能完全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多,常有污粪的表现,自主排便稍差,目前已经弃用。
3.1.2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该手术要求术中将病变肠段经肛门拖出并切除,同时适当切除近端严重扩张、肥厚的结肠,将结肠断端与齿状线上肛管切缘缝合固定以恢复肠道的通畅性。
该手术设计更接近患儿病理生理解剖,与Duhamal比较更为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明显减少,因而,Soave 术式应用更为广泛[18]。
3.1.3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oave根治术George-son等[19]1995年首先对腹腔镜Soave根治术治疗HD进行了报道,并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此后,腹腔镜改良Soave根治术治疗HD得到广泛开展。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术后患儿恢复较快。
但该手术存在以下缺点,如高压气腹对小儿生理功能的远期影响并不十分清楚、术后高碳酸血症、气体栓塞等风险增加。
同时亦有研究者[20]认为,存在广泛粘连和小肠炎症的患儿不宜采用腹腔镜治疗HD。
3.2神经干细胞移植HD大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手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神经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干细胞移植在治疗HD 领域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神经干细胞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①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②成熟个体的神经组织。
包括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与来源于周围神经系统或神经脊的干细胞;③其他类型的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
如骨髓间充值干细胞等[21]。
由于来源不同,各种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不尽相同,其用于治疗HD效果不一。
干细胞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微环境会导致干细胞是否能够存活并定向分化为所需要的组织。
植入患结肠内的神经干细胞必须存活并定向分化为有功能的细胞才能起到治疗作用。
胚胎干细胞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相比,在本质上更多保留了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且具备更好的诱导分化操作性,但胚胎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医学伦理学问题和干细胞肿瘤等。
研究发现,大约只有千分之二的胚胎干细胞可自发性发展成为具有神经球结果的功能神经单位[22]。
神经组织来源的干细胞不存在医学伦理学问题,且该类型的干细胞既定分化方向为神经细胞,抑制后功能效果较为可靠。
采用胚胎干细201山东医药2014年第54卷第3期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组织损伤的报道较多,胚胎干细胞移植后可以分化为神经元亦可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甚至移植后发生神经胶质瘤。
其用来治疗神经组织损伤处于试验阶段,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临床尚未见到胚胎干细胞移植用来治疗新生儿HD的报道。
神经系统来源的干细胞已存在较为确定的分化方向,移植后发育为神经元而发挥功能。
动物实验显示,来自小鼠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成年小鼠胃组织后可定向分化并表达NOS,并使胃瘫的小鼠恢复部分胃蠕动功能,此给神经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移植治疗HD带来了曙光[23]。
综上所述,HD病因较为复杂,多数研究证实该疾病是多基因、多因素影响的遗传学疾病,同时受到环境因素和肠壁微环境的影响。
该病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相关影像学检查,直肠黏膜AChE检查及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
该病一旦确诊应在保证患儿安全的情况下尽早手术治疗,术后患儿一般恢复良好。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经肛门HD根治术与腹腔镜辅助根治术使得新生儿期一期治愈该疾病成为可能,但在具体手术操作过程中仍应强调规范化操作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1]Gunnarsdottir A,Wester T.Modern treatment of Hirschsprung's disease[J].Scand J Surg,2011,100(4):243-249.[2]Hartman EE,Oort FJ,Aronson DC,et al.Quality of life and dis-ease-specific functioning of patients with anorectalmalformations orHirschsprung's disease:a review[J].Arch Dis Child,2011,96(4):398-406.[3]Moore SW.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 and Hirschsprung's disease:shades of the same ordifferent[J].Pediatr Surg Int,2009,25(8):659-666.[4]KapurRP.Practical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Hirschsprung's dis-ease[J].Semin Pediatr Surg,2009,18(4):212-223.[5]Liu Q,Zhu HY,Li B,et al.Chronic clomipramine treatment re-stores hippocampal expression of 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 in a rat model of depression[J].J Affect Disord,2012,141(2-3):367-372.[6]Ohnaka M,Miki K,Gong YY,et al.Long-term express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slows,butdoes not stop retinaldegeneration in a model of retinitis pigmentosa[J].J Neurochem,2012,122(5):1047-1053.[7]Takarada T,Nakamichi N,Kawagoe H,et al.Possible neuropro-tective property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inassociationwith predominant upregulat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 in astrocytes[J].J NeurosciRes,2012,90(11):2074-2085.[8]Ferranti F,Muciaccia B,Ricci G,et al.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omotes invasive behaviour intesticular semino-ma cells[J].Int J Androl,2012,35(5):758-768.[9]You XJ,Yang J,Gu P,et al.Feline neural progenitor cellsⅡ:use of novel plasmid vector and hybridpromoter to drive expression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transgene[J].StemCells Int,2012,20(12):e604982.[10]Duan XL,Zhang XS,Li GW.Clin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DN-3gene,EDNRB gene and Hirschsprung's disease[J].World JGastroenterol,2003,9(12):2839-2842.[11]Zhang ZF,Zhang YG,Hu DH,et al.Smad interacting protein1 as a regulator of skin fibrosis in pathological scars[J].Burns,2011,37(4):665-672.[12]Kong W,Yang Y,Feng L,et al.Distinct gen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pattern of Smad nuclear interactingprotein1in amphioxusand zebra fish[J].Acta Histochem,2012,114(4):386-391.[13]Jeub M,Emrich M,Pradier B,et al.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1controls pain sensitivity viamodulation ofDRG neuron excitability[J].Pain,2011,152(10):2384-2398.[14]Furione M,Rognoni V,Cabano E,et al.Kinetics of 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DNAemia in transplanted patientsexpressedin international units as determined with the AbbottReal TimeCMV assayand an in-house assay[J].J Clin Virol,2012,55(4):317-322.[15]Best KE,Glinianaia SV,Bythell M,et al.Hirschsprung's disease in the North of England:prevalence,associated anomalies,andsurvival[J].Birth DefectsRes A Clin Mol Teratol,2012,94(6):477-480.[16]刘虎,徐兵.新生儿巨结肠诊断的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16):2433-2435.[17]Tang ST,Wang GB,Cao GQ,et al.10years of experience with laparoscopic-assisted endorectal Soave pull-throughprocedure forHirschsprung's disease in China[J].J Laparoendosc Adv SurgTech A,2012,22(3):280-284.[18]Huang Y,Zheng S,Xiao X.A follow-up study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 after a transanal Soave1-stageendorectal pull-through pro-cedure for Hirschsprung's disease[J].J Pediatr Surg,2008,43(9):1691-1695.[19]Georgeson KE,Fuenfer MM,Hardin WD.Primary laparoscopic pull-through for Hirschsprung's disease in infants andchildren[J].J Pediatr Surg,1995,30(7):1017-1021.[20]Wang NL,Lee HC,Yeh ML,et al.Experience with primary lapa-roscopy-assisted endorectal pull-through forHirschsprung's disease[J].Pediatr Surg Int,2004,20(2):118-122.[21]Young HM.Neural stem cell therapy and gastrointestinal biology [J].Gastroenterology,2005,129(6):2092-2095.[22]Micci MA,Pasricha PJ.Neural stem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orders of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J].Dev Dyn,2007,236(1):33-43.[23]李仲荣,朱利斌,刘征吉,等.大鼠肠神经干细胞同种消化道移植的实验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7,28(7):366-369.(收稿日期:2013-09-15)301山东医药2014年第5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