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离子的形成;学生能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学 教学难点 习方法。
教学策略的 创设教学情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选择与设计 教学环境及
查找教学资源,编写多媒体课件等。 资源准备 教学过程 [回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同学们原子是由什么构成
的呢?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其中核外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导入]原子体积很小。如果将原子与兵乓球相比,就 相当于将兵乓球与地球相比。如果将原子比作一个体 育场,你们原子核相当于与在体育场中的一只蚂蚁。 [设计意图] 利于学生抽象地理解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 关系,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示意图,设计离子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离子的
形成建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初三上学期,此时学生首次接触化学学科,
对新事物比较好奇。学生在学习了分子与原子之后,
已经基本掌握了原子的结构,具备了学习原子核外电
子的排布以及离子的形成的基本能力,以此来学习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一课,利于学生对抽象概
的离子,掌握原子的微观特征可以为今后系统的学习
教学内容分 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章节内容是学生对微观
析
物质初次接触,也是学习化学的关键,课时内容编排
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就相应的知识进行建构。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第二节内
容伊始就大致介绍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原子结构
示意图,进而分析离子的形成,通过已得出原子结构
[归纳与总结]根据前面的学习归纳离子的相关知
失电子
得电子
阳离子( ) 原子
阴离子( )
识。 离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方面的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材。
2. 教学辅助材料: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实际案例资料。
3. 信息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第2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的基本概念2. 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3. 能量最低原理4. 保里不相容原理5. 洪特规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发展,引出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问题。
2. 讲解: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阐述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3.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讲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洪特规则,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重要性。
7.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电子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以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3. 学生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第二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电子云的定义和特性。
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章:泡利不相容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四章:能量最低原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五章:洪特规则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六章: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图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6.2 教学内容电子排布图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电子排布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电子排布的能级图的绘制,以及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采用示例法,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原理和规则的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解释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 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在一个轨道上,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且它们的spin 值相反。
4. 讲解洪特规则:解释电子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排布时,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 示例: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6. 练习:让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原子的氧化态、化学键的形成等。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并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洪特规则的例外情况: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若这些轨道的能量相同,电子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就是洪特规则。
但在某些情况下,电子会违反洪特规则,例如铁原子的d轨道电子排布。
2. 介绍能级交错现象: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可能会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导致某些能级的能量高于其他能级。
这种现象在解释某些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时具有重要意义。
七、案例分析1. 分析氢原子的电子排布: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解释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案例和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光谱、化学性质等现象。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六章:核外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第七章:能量最低原理第八章:泡利不相容原理第九章:洪特规则第十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2.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1.电子层、电子亚层概念:讲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阐述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介绍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解释这些原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讲解如何根据原子序数和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
3.交流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
2.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方式,能够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理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掌握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对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等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案标题: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电子排布的规律,包括能级、轨道和电子填充顺序。
3. 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 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是如何排布在原子周围的?探究(15分钟):1. 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
2. 解释原子的能级和轨道概念,以及电子在能级和轨道中的排布规律。
3. 展示电子排布表,解释电子填充顺序的规律。
实践(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些元素的电子排布表,让他们根据填充规律填写剩余的电子。
2. 引导学生观察电子排布的规律,例如,填充顺序和周期性表中元素的排布关系。
3. 让学生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例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和化学反应性。
总结(10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有影响?3.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相关知识。
拓展(5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更多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2. 提供参考书籍或网站,让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生是否理解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3. 学生是否能够将电子排布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4.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目标】1.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能量顺序图;2. 学会用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表示原子结构;3. 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书写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学习重、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法、探究总结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鲍林近似能级图多电子原子中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顺序如下规律: 1.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nP<nd<nf2.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2s<3s<4s ……3.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 、2p y 、2p z 轨道能量相等 *4.各原子轨道能量高低的顺序:ns<(n-2)f<(n-1)d<np (能级交错现象) 用鲍林近似能级图总结如下:指出:大多数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中填充顺序与能级图相符合,但有个别过渡元素例外(如:Cr 、Cu )[拓宽介绍]电子核外运动状态的三个参数:a 、主量子数n (主量子数n 相同的电子位于同一个电子层,n 主要决定着电子的能级)主量子数n 1、 2、 3、 4、 5、 6 … 电子层符号 K 、 L 、 M 、 N 、 O 、 P …b、角量子数l(角量子数l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并和主量子数n一起决定电子的能级)角量子数l 0、 1、 2、 3 、4…相应原子轨道 s、 p、 d、 f 、g…c、磁量子数(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磁量子数m = 0,±1,±2…我国化学家徐光宪总结归纳出能级的相对高低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的关系为:规律:(n+0.7l)愈大则能级愈高(n+0.7l)第一位数字相同的,能量相近,合并为同一能级组能级组的划分是导致周期表中化学元素划分为周期的原因[过渡]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涉及电子层、原子轨道和电子自旋。
(完整版)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 ( 离子 ) 的核外电子排布(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核电核数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 、“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教学重、难点 ], 尝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 ,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 ]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交流与讨论1] 原子在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打开书 P78 页,阅读教材 , 核外电子是怎么排布的?用两个字概括。
【讲解】原子中的核外电子运动虽然没有固定的轨道(太阳系中的地球等有运动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
【过渡】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投影】讲解:核外电子最少的有 1 层,最多的有7 层,最靠近原子核的是第一层(K 层) ,, 第一层的能量最低,第七层能量最高。
[ 归纳 ] 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
( 能量由低到高 )KLMNOPQ1234567[ 交流与讨论3]P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n 代表电子层数 )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
第1单元 课时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的。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三、设计思路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熟悉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然后采用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得出以下规律:1.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即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在内层。
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步增加,每一电子层都容纳一定数目的电子。
3.再引导学生观察稀有气体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探究排布规律,通过分析讨论下列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序数)。
(2)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是8(氦除外)。
(3)各元素原子次外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18。
四、教学过程[引入]在《化学1》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有关内容,现在,我们先来复习下列内容。
(ppt:2)什么是原子?原子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投影](ppt :3)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的负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中子:不带电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1[投影](ppt :4):资料: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1)电子的质量很小,带负电荷。
(2)电子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电子做高速运动,接近光速。
由于上述原因,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宏观物体不同:它没有确定的轨道,我们不能测定或计算它在某一时刻所在的位置,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道。
[提问]是不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的运动就没有规律呢?核外电子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呢?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是聚成一堆在离核相同的距离处运动,还是分散在离核不同的距离处运动?为什么?(ppt :5)(学生思考)[讲述]在多电子原子里,一方面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因带有异性电荷而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倾向于把电子尽可能拉得靠近原子核。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有规律地排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解释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因,即电子需要稳定的能量状态。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因。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有规律地排布。
章节二:电子层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层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即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层排布。
2. 讲解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包括顺序和能量。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层的概念和排布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电子层排布示例。
章节三:s轨道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让学生掌握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即s轨道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
2. 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即按照能量顺序填充。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和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s轨道电子排布示例。
章节四:p轨道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让学生掌握p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即p轨道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次低的轨道。
2. 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即按照能量顺序填充。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和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p轨道电子排布示例。
章节五:电子排布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和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中的应用,如共价键的形成。
2. 讲解电子排布在物质性质中的应用,如原子的氧化态。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和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能级分布。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分析化学性质和反应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级分布及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和图示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示和案例。
2. 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化学作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共价键的形成、化学键的类型等。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介绍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排布顺序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数学表达式讲解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介绍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联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反应性的影响5. 案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反应路径和产物的影响。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结合PPT课件,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并通过图示展示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排布顺序。
3. 数学表达式的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并分析其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人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人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教案
一、基本概念
1.1 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在原子核外的负电子构成。
1.2 电子的能级
在原子中,电子并不随意地运动,而是处于不同的能级中。
1.3 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模型是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原子模型,该模型通过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云状分布方式,能较好地解释原子的结合性和反应性。
二、电子的排序原则
2.1 能级排序
电子的能级大小按以下顺序排列:n=1, n=2, n=3, n=4……
2.2 规则排序
① 填充原子中最内层的电子,然后逐个填充下一层的电子。
② 同一能级中的电子应先填充未占据的轨道,再填占据轨道的电子。
③ 在填充能级时,应使每个轨道内先填满一个电子,再逐渐向上填满电子,直到不再接受其他电子为止。
三、电子云能区图(SPDF)
3.1 s轨道
s轨道为球形云状,分别位于各个能级的中心位置。
一个s轨道有两个电子,其自旋方向相反。
3.2 p轨道
p轨道为双球形云状,其中一个球形云形在x-y平面,另一个球形云在z轴正方向上。
每个p轨道有两个电子,其自旋方向相反。
3.3 d轨道
d轨道为双扁球状云状,分别位于第三能级以上各自能级的中心点。
每个d轨道有四个电子,其自旋方向相反。
3.4 f轨道
f轨道为复杂的形式,由7个不同的轨道组成。
每个f轨道有六个电子,其自旋方向相反。
四、总结
通过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可以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及化学反应原理。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更可对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即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章节二:s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如2s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氢原子、氦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三:p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如3p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锂原子、硼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四:d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如3d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铁原子、钴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五:f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如4f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钆原子、铽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知识分析元素性质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 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周期和族的划分。
核外电子排布初中教案
核外电子排布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3. 掌握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结构,特别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2. 提问: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5分钟)1. 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包括电子层的概念和电子层的排布顺序。
2. 用示意图展示不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三、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15分钟)1.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原子核、电子层和电子的表示方法。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绘制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互相解释和理解。
四、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包括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概念。
2. 用实例解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练习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力。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电子云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解释电子云的概念和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1.3 教学活动: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原子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
利用模型或图示解释电子云的概念,让学生感受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提问学生为什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很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份简短的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评估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理解。
第二章:电子的基本性质2.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包括电荷、质量和量子数。
2.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的电荷性质,解释电子的负电荷和其在原子中的作用。
强调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对于原子核可以忽略不计。
介绍量子数的概念,包括主量子数、角动量量子数和磁量子数。
2.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或实验演示电子的电荷性质,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子的负电荷。
利用图表或动画展示电子的质量很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介绍量子数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解释主量子数、角动量量子数和磁量子数的意义。
2.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份练习题,包括填空题和计算题,评估学生对电子基本性质的理解。
第三章:电子云的概念3.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云的概念和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
3.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云的概念,解释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和形状。
强调电子云的重要性,它能够解释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3.3 教学活动:通过图示或模型展示电子云的形状和分布,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
利用动画或实验演示电子云的重要性,解释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3.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份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评估学生对电子云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4.1 学习目标: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包括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2.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能够根据元素的电子配置确定其原子的外层电子数。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1.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2. 能够根据元素的电子配置确定其原子的外层电子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原子的构成是什么吗?有什么部分?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结构。
二、讲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10分钟)1. 谈论电子是如何分布在原子中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电子在各层轨道中分布的规律。
2. 解释能级的概念,即能量梯度。
3. 带领学生了解各能级的容纳电子数,示范电子排布的方法。
三、示范例题(10分钟)1. 出示氢原子的电子排布图,解释每层能级的容纳电子数。
2. 通过氢原子的电子排布图,带领学生理解电子填充方式。
四、引导学生进行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元素的电子配置确定其原子的外层电子数。
2. 指导学生分析电子排布,确定每个元素的外层电子数。
3.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小结(5分钟)1. 总结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强调能级和容纳电子数的关系。
2. 提醒学生在复习中要熟练掌握电子排布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由于学生在初中化学的第一册,在此阶段他们可能对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还没有很深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示例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加深他们的记忆。
并通过课堂小结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内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
2. 讲解电子的基本性质,如负电荷、量子化、运动轨迹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
章节二:电子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层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电子层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及其分类,如K层、L层、M层等。
2. 讲解电子层的分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层的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层的分布规律。
章节三:电子亚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亚层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亚层的概念及其分类,如s亚层、p亚层、d亚层、f亚层等。
2. 讲解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亚层的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亚层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
章节四:电子云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电子云的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如波函数、概率密度等。
2. 讲解电子云的分布特点,如球形、哑铃形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云的表示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云模型,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云的分布特点。
章节五:电子排布规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规则及其应用。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排布的规则,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2.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如填充顺序、电子配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5-1-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核电核数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交流与讨论1]原子在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回顾]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交流与讨论2]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
[归纳]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
(能量由低到高)
K L M N O P Q ……
1 2 3 4 5 6 7 ……
[交流与讨论3]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交流与讨论4]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
[板书]
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的能量低高
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思考]1.下列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对吗?如有错,应如何改正?
2.A、B两种原子,A的M电子层比B的M电子层少3个电子,B的L 电子层电子数恰为A的L电子层电子数的2倍。
A和B分别是
______________。
A.硅原子和钠原子B.硼原子和氦原子C.氯原子和碳原子D.碳原子和铝原子
3.现有微粒结构示意图,试填表,当n取不同值时相对应的微粒名称和微粒符号。
[预习思考]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
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