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合集下载

可信承诺理论及其应用

可信承诺理论及其应用
一 、 关 于可信承诺理论 的研 究
谢普斯 ( 19 1) 认 为 , 可 信 承诺 是 产 权 的一 个 子 集 , 一 项 承诺满 足 以 下 两 个 方 面 的 任 意一 个 即 为可 信承 诺 : 动机 可 信或 强 制 可 信 。 动 机 可信 的 承诺 是 指参 与者 在执行 承诺 的时候有 动 机持续 地兑 现 他 的 承 诺 。 这种 承诺 是 激 励 相 容 的 , 因 而也 是 自我 执 行 的 。 强制 可信 的承诺 是 指参 与者 在执行 承诺 的 时候 不能 言行 不一 , 因为 这个 承诺的执 行过程 是 强制 的 , 或者参 与者 失去 了决 策 的能力 。 而制度 安排 则经 常 成为作出 可信承诺 的方法 。
肠 iT n 10 t lly e ( 20 3 )调查 了俄 罗斯 的 一些 公 司经
理 , 他 的结论显 示虽 然 这些 公 司 的经 理 们认 为法 院 处理公 司之 间的争 执 是非 常 得 力 的 , 但 是 在涉 及 到 公 司与 当地政府 之 间 的 争执 时 , 这 些 公 司 的经 理 们 明显表 示 出缺 乏 信心 , 也就 是说 , 对 于政府 权力 缺乏 可 信 的约束将 会 削弱 产 权 的效 力 。 因此 , 有效 的政 府必须是 有 限的政 府 , 俄 罗斯 要 发 展有 效 率 的产 权 机制就 必须结合 到政 府 的 可信承诺 , 可 以 说 俄罗 斯 的政 治改革 还任重道 远 。
诺 思 ( 19 3 ) 进一 步探讨 了 可信 承 诺历 史 演进 的 方 式 , 从交换 组织 的 出现 、 商人法并人更 大的法律 体 系之 中到 资本 市场 的创 建 这 样一 个 过 程 里 , 可 信承 诺 的方式 不断 地深 化 。 因此他 认为 经 济和政 治制 度 的不 断变迁 加 大 了可 信承 诺 的 范 围 , 使得 更 为 深远 复杂 的生 产科技 的潜 力得 以 实现 。

“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博弈论”中一些经典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

“博弈论”中有一些由点及面、发人深思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不仅成为“博弈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整个经济学领域中的学术奇葩。

1、囚徒困境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

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

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

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

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

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

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囚徒困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记得姜昆和唐杰忠过去说过一个公共楼道占用问题的相声。

住户在公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结果大家都极不方便,以致即将分娩的妇女都没法及时被送往医院。

但你如果不占用公共楼道,别人也会占用。

每一居住面积狭小的住户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占用。

但占用的结果却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前几年,我国彩电市场上,生产厂家基于自我利益选择大幅降价,但由此引发的价格战使所有生产厂家都遭受重创,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

2、斗鸡博弈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

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

博弈论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博弈论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博弈论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博弈论是数学和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决策制度下的相互作用和决策策略。

它是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和分析不同参与者的决策行为和决策结果,并找到最优的决策策略。

下面是博弈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博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博弈是指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下做出决策,并根据其他参与者的决策结果来确定自己的收益或损失。

-参与者称为博弈者,他们的决策称为策略,策略的组合称为策略组合。

-博弈可以是合作博弈或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协作,非合作博弈强调竞争。

2.标准博弈:-标准博弈是博弈论中最基础的形式,参与者之间的策略和收益都是确定的。

-标准博弈可以是零和博弈(总收益为零)或非零和博弈(总收益不为零)。

3.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在博弈中,不存在一个参与者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获得更高收益的情况。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描述了博弈中的稳定状态。

-一个博弈可能有一个或多个纳什均衡,也可能没有纳什均衡。

4.基本博弈:-二人零和博弈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其中一个参与者的利益是另一个参与者的损失。

-石头、剪刀、布是一个典型的二人零和博弈,存在一个纳什均衡策略。

-行棋游戏如国际象棋、围棋也是二人零和博弈,但策略空间较复杂。

5.博弈理论的扩展:-广义博弈是对博弈理论的扩展,考虑了更复杂的情况,如多人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等。

-多人博弈是指博弈中有多个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会影响其他参与者的决策。

-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6.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市场竞争、拍卖等。

-例如,决定定价策略的厂商可以使用博弈论来确定最优的定价策略。

-拍卖是一种常见的博弈形式,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竞标策略。

7.演化博弈:-演化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博弈在一定的演化过程中的演化规律。

-演化博弈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和分析参与者的策略演化和演化结果。

博弈论3-2可信性与逆推归纳法

博弈论3-2可信性与逆推归纳法

3.2.1 可信性问题3.2.2 逆推归纳法73.2 可信性和逆推归纳法例:开金矿博弈(0,4)(2,2)(1,0)不借借分不分开金矿博弈甲乙(0,4)(2,2)(1,0)不借借分不分甲乙第二阶段甲不分钱(0,4)(2,2)(1,0)不借借分不分甲乙第一阶段乙不借钱分析过程:甲不分钱得益更多,甲不分钱,分钱承诺不可信分钱承诺不可信,乙不借钱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有法律保障的开金矿博弈——分钱打官司都可信第二种开金矿博弈签合约的开金矿博弈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打官司得益更多,乙会打官司,打官司威胁可信第二种开金矿博弈签合约的开金矿博弈分析过程: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打官司威胁可信甲分钱得益更多,甲愿意分钱,此时分钱承诺可信因为分钱承诺可信,乙愿意借钱1011第三种开金矿博弈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法律保障不足的开金矿博弈——分钱打官司都不可信3.2.1 可信性—动态博弈中心问题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分析结果: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不打官司得益更多,乙不打官司,此时,打官司威胁不可信分析过程: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打官司威胁不可信甲不分钱,此时,分钱承诺不可信分钱承诺不可信,乙不借钱第三种开金矿博弈12(0,4)(2,2)(1,0)不借借分不分甲乙分钱承诺不可信,乙不借钱第一种开金矿博弈第二种开金矿博弈第三种开金矿博弈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打官司威胁不可信,分钱承诺可信,乙愿意借钱不借借不分分(1,0)不打打(0,4)(1,0)(2,2)乙甲乙打官司威胁不可信,分钱承诺不可信,乙不借钱开金矿博弈小结3.2.2 逆推归纳法定义:从动态博弈的最后一个阶段开始分析,确定所分析阶段博弈方的选择和路径,然后再确定前一个阶段博弈方的选择和路径。

博弈论与诚信机制

博弈论与诚信机制

博弈论与诚信机制
游戏理论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决策者之间博弈环境中
的策略和行为的研究。

游戏理论的发展为研究人类行为和机制的决策行为
带来了重要的洞察。

在游戏理论的领域中,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策略选择
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诚信机制向游戏理论的研究贡献的一个重
要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博弈环境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各种问题。

诚信机制是确认双方各自目标、限制、行为、组规制行为的信任架构,旨在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提升双方各自在博弈中的信息对等。

它主要通过规制行为或诚信层面来解决双方之间的信任问题,并有利于双
方共赢,从而使双方共同确定最终的博弈结果。

诚信机制的构建考虑到了各方的目标、限制和行为,强化双方博弈的
信息公平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方面,它可以减弱
对策略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博弈者对博弈结果的预测水平;另一方面,
它还可以激励博弈者采取更有效的战略,通过规制实施更有效的博弈。

同时,诚信机制也可以解决博弈中的博弈状态(eg.prisoner's dilemma)和
安全性问题。

有效的诚信机制可以为博弈者提供可靠的博弈环境,确保各方在双方
的各种约束下取得可持续性的利益最大化。

《博弈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博弈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博弈论》知识点总结归纳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之间相互作出决策时,通过考虑对方的行动和可能的结果来进行决策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关注对策略的选择与分析,以及对方可能的反应。

下面我们来对博弈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1.普通博弈和扩展博弈:博弈论分为两类,即普通博弈和扩展博弈。

普通博弈是指参与者在同一时间同时做出决策的博弈,扩展博弈是指参与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做出决策的博弈。

2.博弈的组成要素:博弈论研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博弈参与者、参与者的策略、参与者的支付、参与者的效用等。

博弈论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策略选择来实现最优的支付和效用。

3.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当每个参与者都选择了最优的策略后,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获得更好的支付。

纳什均衡是博弈的稳定状态。

4.博弈的分类:根据参与者的合作与否,博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合作与其他参与者达成协议,而非合作博弈中,参与者彼此之间没有合作关系。

5.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是指所有参与者的支付之和为零的博弈,即一方获利就意味着其他方会损失相应的支付。

非零和博弈是指所有参与者的支付之和不为零的博弈,即所有参与者都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支付。

6.博弈的解析方法:解析方法是通过分析博弈的特性和参与者的策略来研究博弈的方法。

解析方法包括主要包括支配策略法、混合策略法、最佳反应函数等。

7.博弈的策略选择:博弈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参与者在博弈中如何选择最优的策略。

策略选择可以通过分析博弈的收益矩阵和参与者的目标来实现。

8.博弈的应用领域:博弈论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被用来研究市场竞争、价格形成等问题,在政治学中,博弈论被用来分析政治决策与合作等问题。

9.孤立型博弈和重复博弈:孤立型博弈是指只进行一轮博弈的情况,参与者只能根据当下的情况来做出决策。

重复博弈是指进行多轮博弈的情况,参与者可以根据之前的决策和结果来进行策略的调整。

完整版)博弈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博弈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博弈论知识点总结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相互作用中做出的决策以及均衡问题的学科。

该学科的研究假设包括:1)决策主体是理性的,会尽可能地最大化自己的收益;2)完全理性是共同知识;3)每个参与者都能对环境和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信念和预期。

博弈中涉及到的变量包括:参与人、行动、战略和信息。

完全信息指每个参与人都了解其他参与人的支付函数,而完美信息则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个参与人都能观察和记忆之前的行动选择。

不完全信息则表示参与人没有完全掌握其他参与人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博弈与传统决策的区别在于,博弈是决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考虑其他决策者的选择和效用函数。

博弈的表示形式包括战略式博弈和扩展式博弈,其中战略式博弈适用于描述不需要考虑博弈进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问题,而扩展式博弈则更适用于描述动态博弈问题。

与战略式博弈不同,扩展式博弈更注重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序列结构分析,而不是仅关注博弈结果的描述。

扩展式博弈包括参与人集合、参与人的行动顺序、序列结构和参与人的支付函数等要素。

战略式博弈是一种静态模型,而扩展式博弈是一种动态模型。

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其中合作博强调团体理性、团体最优决策和效率,而非合作博弈强调个人理性和个人最优决策。

根据参与人行动先后顺序的不同,博弈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后者包括先行动者获得先行动者行动信息的情况。

根据参与人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根据决策主体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行动的先后顺序,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不同类型的博弈有不同的均衡类型和求解方法,顺序的不同也会影响均衡结果。

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扩展式博弈,用于描述两个企业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竞争。

相对应。

占有均衡是指在博弈中存在一组参与人的战略选择,使得每个参与人都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战略来提高自己的支付。

信赖构成博弈论地方法

信赖构成博弈论地方法

§信赖构成博弈论的方法問題社会学家lumann(1979)也表示:“本质的“不确定性裁减早一步预见”。

例如,真可谓是典型的信任是其内部合作需要更多的不确定性的美,其利润为实现不确定性的缩减将不可避免,因此信赖追求利益,且信赖会(mic)。

但不确定性。

这种信任本身的结构变得复杂和尚不明确。

例如,如果两国协商(game型dilemma囚犯的pdg继续),交易时,又会如何呢?自己利益的行为标准,游戏开始时的自己的手,c采集山参的时候的期待利益vc和d采集山参的时候的vd依赖于之间的差别。

从这种期待利润为他现在与将来可以翻译手中。

自我相同的他人的期待利润也世界的情况下,采取现在与将来翻译手中。

自己的利益,目前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多几次未来的时候,比今年第2季度的受到了双方的相互关系的专业。

为此,此次系列读完(预测)、现任的利益,会有。

在此,长期翻译事毫不主体的未来预测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的美,并让故人。

于是,预想的不确定性,最初极简单的假设,明确表示了绝,并以此为演繹了履行承诺的判定方案,把相关假设等问题,正在讨论如下方案,即,进行评价的方法进行讨论的顺序进行。

假设的game酿造的信任。

(1)game很长一段时间的结构。

信赖无凭无据game结构,下面的历上提出。

1次game犯人的pdg型(dilemma),同player自我1和他人的二人。

继第一选择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协商,第二协商,并承诺是否;第三,对承诺的情况下,把遵守(c),背叛(d)。

c、d的历利润。

hicks 结构是时间,期首倣い,week的协商股份如果期末其间。

如果双方在c下次也一样game举行,但另一方面,跟d,就将结束。

初回二回三回A﹨B C D交渉 (C,C) (C,C) C 1,1 -a,1+a 約束→裏切 D 1+a,-a 0,0 不成立他他外部機会 0<a<1表1gameの時間構造1回gameの選択肢と利得(2)行动的标准。

博弈论—可信的承诺

博弈论—可信的承诺
破坏你的信誉会使你跟你自己达成一个承诺,决心以 后不再采取任何在你预计当中并不符合自己最佳利益 的行动!
以色列的反恐信誉


以色列的一贯原则:坚 决不跟恐怖分子谈判。 这是一个威胁,意在阻 吓恐怖分子,打消他们 企图劫持人质,以此索 取赎金或者要求释放犯 人的念头。 假如这个决不谈判的威 胁是可信的,那么恐怖 分子就会意识到他们的 行动注定徒劳无功。
诸葛一生唯谨慎
建立信誉方法1

直接而有意识的培植信 誉,为自己今后的策略 行动创造条件。
盗亦有道
李嘉诚大儿子被绑架剥光关笼 子。 张子强单枪匹马闯进李家, 张口就要二十亿.李嘉诚正在吃 早餐,客客气气地请他坐下,然后 说二十亿不可能一下子之间就 调得出来,他需要时间筹钱.张子 强一身炸药,不准报警,要现金要 准备车子让他安全离开.后来李 嘉诚说只能给十亿现金,花了三 个小时用编织袋装了十几袋给 张子强.而且李嘉诚真的没报警, 让张子强成功劫走十亿港币,也 是迄今为止香港劫案最高勒索 金额
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对劫机者的处理 方式使政府值得信赖的信誉丧失殆尽。 政府失去了作出一个可信的许诺的能力, 不可逆转的断绝了自己对劫机者发出的 威胁进行回应的后路
这种破坏许诺的可信度做法将绝不谈判 的威胁变得非常可信。
反腐败:和他讲什么信用!
声明不会家务又被迫做,如何?
毁约的目的
6月27日,死者涂远高的堂侄涂志 军第一个被警方带走调查,4天后回 家。7月8日,市镇领导在高基庙派 出所开会,列出一个8人家属名单, 要求当日投案自首 石首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郭子信, 是在“免责”协议上签字的政府代 表郭说,我们是不愿追究你们的责 任,但法律会追究你们的责任。他 还说协议是对“非组织、参与打砸 烧的其他行为”不追究,但没说对 “有组织”等行为不追究。另一在 协议上签字的高基庙镇党委书记张 芸安,事后希望放回被抓的家属, 但却表示没这个权力。

可信承诺名词解释

可信承诺名词解释

可信承诺名词解释
可信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动态博弈的一个中心问题“可信性”问题的一部分。

具体来说,可信性指的是在动态博弈中,先行为的博弈方是否应该相信后行为的博弈方会采取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行为。

在可信承诺的语境下,后行为方将来会采取对先行为方有利的行为相当于一种“承诺”,而将来会采取对先行为方不利的行为则相当于一种“威胁”。

因此,我们可以将可信性分为“承诺的可信性”和“威胁的可信性”,即可信承诺与可信威胁。

可信威胁是指对威胁者来说无论是事前还是事中都是有效的。

事前有效意味着承诺在把博弈对手看成是和自己同时行动时是有效的,事中有效意味着当采取行动之后该威胁仍然是值得执行的。

换言之,可信威胁是符合序贯理性的威胁,它是指当轮到承诺者行动时,他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确实会按照原先声明采取行动的承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博弈论讲义07 策略性行动:承诺与威胁

博弈论讲义07 策略性行动:承诺与威胁

不威胁
美 国 关闭 日本 关闭
威胁
(4, 3) 新均衡:(开放,开放) (3)结论:比较之后,美国选择“威胁” 威胁可置信的条件 (1)威胁收益>威胁成本 (2)实施威胁的参与人具有承担威胁成本的心理准备
开放
第四~六节 策略行动与可信性
企业乙 二、策略行动的可信性 低价 高价 (三)允诺的可信性 3 1 低价 企 3 6 例:价格战的囚徒困境 业 6 5 甲 高价 1 5 美国做出威胁 (1)企业乙的允诺 如果企业甲“高价”,我则 “高价” 隐含的允诺:如果企业甲“低价”,我则 “低价”。 企业乙 (2)两阶段博弈:博弈树 低价 高价 企业乙 不允诺
二、策略行动的可信性 (一)承诺的可信性 不严格 老 例:同时行动的师生博弈 师 严格 老师做出承诺 (1)老师的承诺(无条件策略行动) (2)两阶段博弈:博弈树 学生
老师 不承诺 不严格 4 老 师 严格 3 学生
第四~六节 策略行动与可信性 学生
按时 3 4 2 3 我的野 蛮老师 1 2 1 迟交 4
第四~六节 策略行动与可信性
二、策略行动的可信性 (二)威胁的可信性 例:日美贸易博弈
日本 开放 开放 3 关闭 4 美 国 关闭
4
1
3
2
2 1 美国做出威胁 (1)美国的威胁 如果你关闭本国市场的话,我也将关闭本国市场。 隐含的允诺:如果你方保持本国市场开放,则我方也会保持本 国市场开放。 日本 开放 关闭 (2)两阶段博弈:博弈树 美国 不威胁 美 国 关闭 日本 开放
第四~六节 策略行动与可信性
二、策略行动的可信性 例:进入威慑P182 环境设定
参与人:两个公司,进入者和在位者 博弈顺序:(1)进入者决定进入或不进入; (2)如果进入者进入,在 位者可以容忍,或用大降价来对抗 支付:在位者的垄断利润为4。当进入者进入,如果在位者容忍, 则进入者得2,在位者得1,如果在位者对抗,各自损失1。

博弈论课后习题

博弈论课后习题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博弈博弈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设定一个博弈模型必须确定哪几个方面3、举出烟草、餐饮、股市、房地产、广告、电视等行业的竞争中策略相互依存的例子。

4、“囚徒的困境”的内在根源是什么举出现实中囚徒的困境的具体例子。

5、博弈有哪些分类方法,有哪些主要的类型6、你正在考虑是否投资100万元开设一家饭店。

假设情况是这样的:你决定开,则的概率你讲收益300万元(包括投资),而的概率你将全部亏损;如果你不开,则你能保住本钱但也不会有利润,请你(a)用得益矩阵和扩展形式表示该博弈;(b)如果你是风险中性的,你会怎样选择(c)如果你是风险规避的,且期望得益的折扣系数为,你的策略选择是什么(d)如果你是风险偏好的,期望得益折算系数为,你的选择又是什么7、一逃犯从关押他的监狱中逃走,一看守奉命追捕。

如果逃犯逃跑有两条可选择的路线,看守只要追捕方向正确就一定能抓住逃犯。

逃犯逃脱可以少坐10年牢,但一旦被抓住则要加刑10年;看守抓住逃犯能得到1000元奖金。

请分别用得益矩阵和扩展形式表示该博弈,并作简单分析。

第二章完全信息静态博弈1、上策均衡、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和纳什均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说纳什均衡是博弈分析中最重要的概念3、找出现实经济或生活中可以用帕累托上策均衡、风险上策均衡分析的例子。

4、多重纳什均衡是否会影响纳什均衡的一致预测性质,对博弈分析有什么不利影响5、下面的得益矩阵表示两博弈方之间的一个静态博弈。

该博弈有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的结果是什么6、求出下图中得益矩阵所表示的博弈中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7、博弈方1和2就如何分10 000元进行讨价还价。

假设确定了以下规则:双方同时提出自己要求的数额S1和S2,0≤s1,s2≤10000,如果s1+s2≤10 000,则两博弈方的要求都得到满足,即分别得到s1和s2,但如果是s1+s2>10 000,则该笔钱就被没收。

问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是什么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博弈方,你会要求什么数额,为什么8、设古诺模型中有n家厂商、qi 为厂商i的产量,Q=q1+…+qn 为市场总产量、P为市场出清价格,且已知P=P(Q)=a-Q(当Q<a时,否则P=0)。

博弈论视角下的承诺及其可信性探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承诺及其可信性探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承诺及其可信性探究作者:王健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2期内容摘要:承诺(commitment)是文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现代社会日常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博弈中,人们试图通过承诺向对方施加影响,从而促使对自己有利结果的出现。

尽管承诺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不可置信”的,但可以通过承诺行动、声誉机制以及非理性因素来使承诺“可信化”。

本文试图通过博弈论的视角来探讨承诺的定义、种类和可信性问题。

关键词:承诺博弈论威胁引言承诺是文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现代社会日常运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通过交易来提高彼此的收益,并通过契约来保证交易的实施。

现代社会中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任何交易的安排和契约的签订都包含有承诺的成分。

放眼世界,上至国际贸易条约的谈判和签订,下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承诺的提出和实施无不发挥着重要影响。

托马斯·谢林在《冲突的策略》(Schelling,1960)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承诺”一词的含义和应用。

从此以后,承诺就成为了博弈论中重要的概念,许多文献都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承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例如麦克纳马拉和休斯顿(McNamara & Houston, 2002)通过信号传递模型研究了承诺的可信性问题;赫舒拉发(Hirshleifer,1984;1992)研究了使承诺可信化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

承诺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也有广泛应用,如基德兰德和普利斯科特(Kydland & Prescott, 1977)研究了承诺的时间一致性,并且探讨了政府的承诺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关系;费纳斯(Finas, 2001)和摩罗(Morrow, 1999)分别研究了承诺在国际环境保护和国际政治谈判当中的作用等等。

承诺理论概述(一)“承诺”概念的历史渊源根据托马斯·谢林(1960)广为流传的观点,承诺的概念最早可见色诺芬的《远征记》,这本书记载了公元前401年色诺芬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的一段经历。

可信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可信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可信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态博弈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可信性”问题。可信的承诺是‎符合序贯理性‎要求的承诺。由于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可信承诺这一‎概念也被广泛‎地用来解释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如政府政策与‎可信承诺,法治与可信承‎诺等等。North认‎为,承诺问题是经‎济所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一个‎问题。[1]经典委托代理‎理论的一个隐‎含假定是完全‎合同,因此它不考虑‎承诺是否可信‎的问题。因为在完全合‎同条件下,委代双方或者‎说合同双方的‎承诺是否完全‎、是否可信是无‎关紧要的,无论事后的情‎形如何,双方都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事‎前最优的合同‎来解决承诺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当合同不‎完全的时候,才会出现承诺‎是否可信的问‎题。而一旦我们承‎认合同的不完‎全性,可信承诺问题‎的普遍存在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要说明,为什么在诸如‎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里,承诺问题更为‎复杂、更为严重,以及如何使之‎可信,而不是说明承‎诺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转型经济是一‎种过渡经济,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信承诺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差距。而当可信承诺‎问题是一个经‎济体或社会的‎主要问题时,我们就不能再‎一味地强调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因为这反而不‎利于可信承诺‎问题的解决,更加弱化经济‎的激励机制。可信承诺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信息、权力和资源的‎分散化以及充‎分的竞争。本文将以转型‎经济中两类重‎要的可信承诺‎问题——软预算约束问‎题和棘轮效应‎问题——的有关模型研‎究来说明我们‎的观点。一、两种意义上的‎可信承诺Kennet‎h Shepsl‎e指出:有两种意义上‎的可信承诺。一是动机意义‎上的(motiva‎t ional‎),指符合当事人‎的激励相容条‎件,可自我实施的‎可信承诺;另一种是强制‎意义上的(impera‎t ive),指通过一个外‎在的约束或压‎力使得承诺符‎合激励相容条‎件。[2]根据Kenn‎e th Shepsl‎e这种分类,本文认为将其‎分别称之为“内生的可信承‎诺”和“外生的可信承‎诺”更为直观一些‎,尽管这种内生‎外生的区分在‎某种条件下会‎变得模糊。因为一旦原先‎外在的约束或‎压力内化为了‎当事人不可忽‎视的约束条件‎,外生的可信承‎诺也就变成内‎生的了。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找‎到那些使得当‎事人的承诺变‎得可信的各种‎外在的约束或‎压力,那么这种区分‎是有意义的。因为承诺可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约束‎条件下的激励‎相容,所以关键在于‎寻找内外生的‎约束条件,使得原先无约‎束或约束力不‎强时的激励不‎相容变成为约‎束条件下的激‎励相容。对于第一种意‎义上的可信承‎诺,即内生的可信‎承诺,其内在机理和‎达至途径大体‎上相当于博弈‎论所强调的“声誉机制”。在一个无限期‎的重复博弈中‎,当事人考虑到‎自己的声誉对‎未来收益的影‎响,会自觉地信守‎自己事前的承‎诺。这是一种使得‎承诺可信的内‎生约束机制。鉴于有关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本文不再赘述‎。本文所要强调‎的是如何使得‎第二种意义上‎的可信承诺成‎为可能。软预算约束(soft budget‎constr‎a int)的概念最早是‎由Korna‎i[3][4]给出的。软预算约束是‎指政府对亏损‎的国有企业不‎断救助的现象‎。D ewatr‎i pont and Maskin‎首次将软预算‎约束问题一般‎化为一个动态‎激励问题,即委托人无法‎可信地承诺不‎对亏损的项目‎进行再融资。软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个承‎诺不可信的问‎题。[5]“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这一术语来自‎于Berli‎n er[6],他是在分析前‎苏联企业的管‎理行为时给出‎这一概念的。早期的正式分‎析我们可以在‎W eitzm‎a n[7]的分析中看到‎。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一年的实际生‎产不断地进行‎调整,如果企业上一‎年的产量较高‎,那么它下一年‎的生产指标就‎相应地被制定‎得更高。这样,好的企业实际‎上会因自己的‎表现好而受到‎“惩罚”,因为企业越好‎,它必须完成的‎生产指标也越‎高。棘轮效应的消‎极后果就是,好企业会隐瞒‎自己真实的生‎产能力。在中国,类似的现象更‎被形象地称为‎“鞭打快牛”。棘轮效应实质‎上也是一个承‎诺不可信的问‎题。软预算约束和‎棘轮效应都是‎动态条件下的‎承诺不可信问‎题。软预算约束实‎质上“无法承诺不救‎助失败者”,而棘轮效应实‎质上“无法承诺不掠‎夺成功者”,是两个“相反方向”的动态承诺问‎题。并且,这两种“无法承诺”之间还有一种‎相互加强的趋‎势。这两类承诺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弱化了‎转型经济的激‎励机制,是转型经济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二、可信承诺的外‎生约束机制要使得承诺可‎信必须具备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对于多时期的‎经济活动,以经济活动的‎发生时刻为界‎,整个活动的效‎率有事前和事‎后之分。承诺一般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即事前做出的‎。承诺可信的关‎键在于能够有‎效地约束承诺‎人,使他能够不利‎用事后出现的‎新信息为自己‎谋利,从而保持事前‎承诺的可信性‎。因此,我们所要寻找‎的约束条件就‎是那些能约束‎承诺人利用事‎后信息的能力‎和意愿的条件‎。Gerard‎Roland‎认为,在过去十几年‎中,公司金融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人们发现增加‎事后的无效率‎可以用来改善‎事前的效率。这一思想对于‎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里面都涉及‎到一个事前效‎率与事后效率‎的权衡问题。事前的有效或‎承诺可信的关‎键点都在于:必须保证当事‎人的激励在更‎多的信息被揭‎露出来以后仍‎然保持不变。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发现如下‎约束条件有助‎于解决承诺可‎信问题。1.信息的分散化‎有效地阻止当‎事人利用事后‎出现的新信息‎可以使得承诺‎可信。如果当事人无‎法利用事后出‎现的新信息,合同双方所处‎的信息结构就‎不会发生变化‎,事前的承诺就‎是可信的。要使当事人无‎法利用事后信‎息,可以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增加获取信息‎的成本的方法‎而达到。黄海洲和许成‎纲[8][9]讲述的是软预‎算约束与金融‎制度、金融风险、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故事。他们的模型表‎明,多家独立的银‎行作为项目的‎投资人,在第一期的投‎资已经做出并‎决定是否对第‎一期亏损的项‎目进行下一期‎的投资时,由于这些银行‎各自拥有不同‎的关于项目前‎景的私人信息‎,信息的分散化‎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投资战略‎选择,从而使得事后‎取得一致意见‎的可能性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坏‎项目的再投资‎,即软预算约束‎现象。也就是说,分散的金融体‎系是一种使得‎不对坏项目进‎行再投资的承‎诺可信的制度‎体系。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各方当事人‎之间信息的分‎散化和信息的‎不对称。钱颖一在讨论‎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经济‎“联邦制”(federa‎l ism)①时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中国中央政府‎通过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从而明确地限‎制了自己的权‎力范围和信息‎通道,这使得中央政‎府的承诺更为‎可信。例如对于改革‎初期各地出现‎的乡镇企业,中央政府只是‎在事前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由于这些企业‎不归中央政府‎所有,关于企业生产‎能力的信息也‎十分有限,而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也十‎分高昂,中央政府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哪些企业是盈‎利的,哪些企业是亏‎损的。这种“联邦制”所带来的权力‎和信息的分散‎化就在事实上‎使得中央政府‎的承诺可信起‎来。[10]因此,在多期的动态‎过程中,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多越‎有效,尽管静态条件‎下是这样的。让信息分散地‎属于不同的经‎济主体,或是明确地限‎制经济主体的‎信息通道,增大其获取信‎息的成本,都可在事实上‎使得承诺更加‎可信。2.竞争在一个垄断的‎经济中,交易双方的关‎系类似于单向‎套牢。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被套牢的一方‎相当于没有退‎出(交易)的权利,或者说无法“用脚投票”,垄断方的承诺‎就很难是可信‎的了。垄断方会随时‎根据未来出现‎的新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先前‎的合同,从而导致事前‎的承诺流于一‎纸空文。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引入竞‎争,使得原先被套‎牢的一方拥有‎事实上的退出‎权,能够“用脚投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Rola‎n d and Sekkat‎[11]关于棘轮效应‎的讨论中看到‎。棘轮效应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十分普遍‎,但是许多国家‎的转型经验表‎明,在转型过程的‎相当早的阶段‎,棘轮效应就已‎经大大减少了‎。为什么呢?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转型经‎济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转型经济存在‎着来自私有部‎门的竞争。引入私有部门‎的一个含义是‎,对经理人员的‎竞争会使政府‎部门自愿地对‎自己的激励方‎案做出可信的‎承诺。承诺问题事实‎上就通过存在‎私有部门的竞‎争,存在经理人才‎市场而解决了‎。如果没有来自‎私有部门的争‎夺经理人才的‎竞争,国有部门的承‎诺就很难说是‎可信的,因为此时的经‎理实际上是被‎套牢在国有部‎门,没有事实上的‎选择权。Segal强‎调了竞争对于‎解决软预算约‎束问题的作用‎。[12]如果存在垄断‎,垄断企业能够‎得到政府救助‎或扶持的可能‎性就很大。但是如果存在‎众多的企业,每个企业享受‎补贴的概率就‎会大大地下降‎。因此,在存在竞争的‎条件下,单个企业的最‎优策略就是选‎择较为确定的‎事件而不是选‎择小概率的政‎府救助。竞争使得企业‎可能不再寻求‎政府的救助,相应地,政府不救助企‎业的承诺也就‎变得可信起来‎。3.权力的分散化‎权力可以是经‎济上的权力,也可以是政治‎上的权力。无论哪一种权‎力,绝对的集中都‎会导致承诺的‎不可信。我们也可以用‎权力的集中来‎解释信息的集‎中和缺乏竞争‎。拥有绝对多信‎息的一方和在‎非竞争的关系‎中处于强势的‎一方对另一方‎实际上拥有一‎种权威,这种权威一开‎始就使合同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处于弱势的一‎方很难拥有有‎效的制衡能力‎,只能听任强势‎方使用权威甚‎至滥用权威,承诺的可信只‎能是一种奢望‎。而弱势方从一‎开始就可能不‎相信这种承诺‎,并用各种消极‎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甚至停止‎与强势方的交‎易。Milgro‎m and Robert‎s从“影响活动”(influe‎n ce activi‎t y)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权力过‎于集中会影响‎承诺的可信性‎[13]。如果决策权等‎权力完全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那么针对这个‎人的“影响活动”就不可避免。这种影响活动‎会使得集权者‎事前的承诺发‎生变化而不再‎可信。如果权力是分‎散的,影响活动就失‎去了其作用的‎对象,承诺就可能是‎可信的。North and Weinga‎s t讨论了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意‎义。[14]英国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度。该制度大大地‎削弱了国王的‎权力,将国王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了议会。但是这并没有‎损害国王的权‎威,反而使国王的‎借债能力大大‎增强。这是因为国王‎的权力被削弱‎以后,国王的承诺才‎变得可信起来‎。权力过大的时‎候,他会利用这一‎权力撕毁自己‎事前的偿债承‎诺。分权化的议会‎民主制度使得‎政府对公平的‎政治游戏规则‎和法律制度的‎承诺变得可信‎。他们的研究表‎明,一定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可信承诺的‎前提和基础。4.资源的分散化‎如果说权力也‎是一种资源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很容易地‎推出以下结论‎:资源过于集中‎和垄断会损害‎承诺的可信性‎。仍以软预算约‎束为例。如果资源十分‎分散,这样即使救助‎方有去救助的‎意愿,它也没有能力‎去实施救助,从而可能消除‎软预算约束现‎象。这一思想在D‎ewatri‎p ont 和Maskin‎有关软预算约‎束的开创性模‎型中也有所体‎现[5]。他们认为小银‎行比大银行的‎预算约束更硬‎一些,从而它不去救‎助的承诺也更‎可信一些。这是因为小银‎行的资源有限‎,即使它想要去‎提供救助也无‎能为力,因此财富和资‎源的约束使得‎事后救助亏损‎企业的软预算‎约束现象消失‎了。三、小结“声誉机制”是使得承诺可‎信的内生机制‎,而信息的分散‎化、竞争、权力以及资源‎的分散化则是‎使得承诺可信‎的外生机制。解决可信承诺‎问题需要有一‎整套支持分散‎竞争、反对垄断集中‎、反映并渗透到‎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系。真正的可信承‎诺不是建立在‎政府或其他经‎济主体的口头‎保证和宣传上‎,也不是建立在‎经济主体个人‎的品质和责任‎感上,而是建立在可‎行的制度安排‎上的。没有完善制度‎安排作保障,承诺不可信的‎问题就仍将困‎扰转型经济,诸如软预算约‎束与棘轮效应‎这样的动态承‎诺问题就会继‎续扭曲经济的‎激励机制,阻碍经济的发‎展。。

博弈论必背100句

博弈论必背100句

博弈论必背100句1.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制定和策略选择的数学理论。

2. 在博弈论中,参与者的利益和行为是分析和决策的重点。

3. 博弈论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

4.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者、策略和收益。

5. 在博弈论中,参与者可以是个人、团队或国家等。

6. 策略是参与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式。

7. 收益是参与者根据策略选择所获得的结果。

8. 博弈论中常见的博弈类型包括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9. 零和博弈中,参与者的利益完全相反,一方的收益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损失。

10. 非零和博弈中,参与者的利益可能相互依赖,一方的收益不一定导致另一方的损失。

11. 在博弈论中,纳什均衡是指参与者在给定其他参与者策略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来提高自己的收益。

12.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最重要的解概念之一。

13. 博弈论中的合作和竞争是两种常见的行为方式。

14. 合作是指参与者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协调行动的方式。

15. 竞争是指参与者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采取相互对抗的方式。

16. 在博弈论中,策略的选择是参与者根据自身利益和对其他参与者行为的预测来做出的决策。

17. 博弈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者在做出决策时拥有不同的信息。

18. 信息不对称可以导致博弈结果的不确定性。

19. 在博弈论中,重复博弈是指参与者进行多次博弈的情况。

20. 在重复博弈中,参与者的策略可能受到之前博弈结果的影响。

21. 在博弈论中,博弈的解可能是多个纳什均衡的组合。

22. 博弈论中的博弈树是一种图形表示博弈过程的工具。

23. 博弈树可以帮助参与者理解博弈的策略和结果。

24. 在博弈论中,博弈的结果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预测。

25. 博弈论中的博弈解法包括支配解、纳什均衡和最优解等。

26. 支配解是指在博弈中存在一种策略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带来更好的收益。

27. 最优解是指在博弈中存在一种策略可以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带来最大收益。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虽然早在18世纪初以前便开始了对具有策略依存特点的决策问题的零星研究,但博弈论真正的发展还是在20世纪。

20世纪初期是博弈论的萌芽阶段,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从竞赛与游戏中引申出来的严格竞争博弈,即二人零和博弈。

这类博弈中不存在合作或联合行为,对弈两方的利益严格对立,一方所得必意味着存在另一方的等量损失。

这符合下棋等二人室内游戏的情形,但应用在经济与政治上,则大多数情况并不合适。

此时,关于二人零和博弈理论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提出了博弈扩展型策略、混合策略等重要概念,为日后研究对象范围的拓展与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成就是泽梅罗定理(1913)与冯·诺伊曼的最小最大定理(1928),后者为二人零和博弈提供了解法,同时对博弈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非合作几人博弈中的基本概念——纳什均衡就是最小最大定理的延伸与推广。

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ie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

该巨著汇集了当时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将其框架首次完整而清晰地表述出来,使其作为一门学科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同时身为经济学家的摩根斯顿首先清楚而全面地确认,经济行为者在决策时应考虑到经济学上的利益冲突性质。

该书详尽地讨论了二人零和博弈,并对合作博弈作了深入探讨,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更重要的是将博弈论加以空前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经济学上,由于博弈论数学上的严整性与经济学应用上的广泛性,一些经济学家将该巨著的出版视为数理经济学确立的里程碑。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对合作博弈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

按豪尔绍尼(1966)的观点,如果一博弈中意愿表示——协议、承诺、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可强制执行,则该博弈是合作的。

如意愿表示不可强制执行,则为非合作博弈。

非合作博弈随后发展起来,纳什、泽尔滕和豪尔绍尼因此而获奖,但当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合作博弈上。

可信承诺、预算软约束与国企改革

可信承诺、预算软约束与国企改革

梁 国 越 可 信 承 诺 、 算 软 约 束 与 国有 企业 改革 预
第 8卷 第 4期
的可 信 承诺 和 动 机 意义 上 的可 信 承诺 。 者 是指 通 过 外在 约束 或 压力 保证 的承 诺 , 现 为要 靠 外 在约 束 前 表
或压力才会保证当事人履行 自己事前 的承诺 。 后者指的是符合参与人激励相容约束, 以被 自我实施 的 可
7 6 平均 每 年增 长 3 . 四类 性质 的企 业实 际 产 出指数 分 别 为 163 8和 40 平 均 每 年 增 长 1.%。 3, 72 %; 7 、2 8, 31 不 管是 从横 向的实 际产 出指数 来看 , 是 从纵 向的实 际产 出指数 来分 析 都 可 以发 现 , 国 国有 企 业 的实 还 我 际产 出指数 和 年平 均 增长 率都 是相 当低 的。在相 同的宏 观环 境 , 同一 个 国体 和 政体 的背 景 ( 且 经济 即 况 绩效 差 的国有 企 业还 得 到 国家 银 行 的信贷 救 助 , 其他 性 质 的 企业 却 没有 获 此“ 荣 ,下 , 而 殊 , ) 国有 企业 的 实 际 绩效 为 什 么 如此 之 差 ?导致 这 种 现象 的原 因很 多 , 解 释 说 : 有 国有 企业 必 须 承 担 多 任 务 ( hpe mu il— t k) 能 , C og E a, ai . iZ i n a, n  ̄agWag2O )f不 仅仅 是 企业 利 润 最大 a s职 s ( hn— nB iD vdD L, hg gT o adY i n,O 1i a n i i 化 。只有 预 算软 约 束 q nskma,90 与可 信承 诺这 两种 理论 ,Sl s .ent,9 1最 能解 释 我 国 ao o i18) (he l K neh 19) pe

博弈论—可信的承诺共73页

博弈论—可信的承诺共73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博弈论—可信的承诺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冲突书读后感

冲突书读后感

冲突书读后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博弈论只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还未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

而托马斯.谢林的出现,特别是其著作《冲突的战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对博弈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新阐释和发展,其中在核裁军、国家战略政策层面有广泛应用。

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最早起源于1956年谢林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一篇论文《论谈判》,其基本内涵是:在谈判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

谢林在书中也举例说明可信承诺在冲突中的作用。

比如,战争中持续对抗的双方,相对弱小的一方为了向另一方表明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往往会通过将己方后撤的桥梁炸毁来向对方表明抵抗到底的决心,通过断己方退路的可信承诺方式来威慑并达到遏制对方进攻的目的。

这让我们联想到项羽过江“破釜沉舟”的故事,断了自己军队的退路,让兵士们明白只有死战胜敌才有活路,最终楚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谢林的《冲突的战略》一书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一体,而每个部分之间又有相互交叉的内在逻辑关系。

比如,首先第一部分对战略理论中的谈判、谈判机制以及结构特点进行了解读和铺垫,之后第二部分通过趋向互动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在战略行为中的决策应用来对博弈论进行重新定位,最后再从博弈的角度对战略行为应用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

由于谢林曾供职于政府部门,因此,在此书中涉及到的博弈论具体事例多为国际冲突、战争威胁以及核军控等问题。

我们发现书中谢林更多的关注是在非合作博弈过程中如何化解冲突、实现和解、并实现双赢。

由此可见,谢林将传统博弈中的“非赢即输、非输即赢”的零和博弈状态在理论和现实应用上提升了一个层次。

比如,谢林在第三章中谈到若要将战争控制在有限战争状态,或者有限竞争、司法管辖权问题,“非零和博弈”中的默式谈判具有的原则为实现共同利益来协调彼此行为的一些重要作用。

博弈论与考研知识点归纳

博弈论与考研知识点归纳

博弈论与考研知识点归纳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冲突和合作问题的数学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等领域。

在考研中,博弈论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一、博弈论基本概念博弈论是一种对策略和决策的研究方法,主要关注个体(或机构)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情况下的决策问题。

博弈论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当参与博弈的个体选择确定策略后,没有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使自己的收益更大。

换句话说,纳什均衡是指在当前策略下,每个参与者都无法单方面改变策略以获得更大利益。

1.2 博弈矩阵博弈矩阵是一种用于表示博弈问题的工具。

它是由参与博弈的个体和他们可能的策略组成的表格,其中每一个单元格表示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收益情况。

1.3 合作与竞争博弈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个体(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在博弈过程中,个体可以选择合作以追求共同利益,也可以选择竞争以争夺最大利益。

二、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与经济学相关的博弈论知识点的归纳:2.1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用于说明在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冲突。

在囚徒困境中,两名嫌疑犯面临是否合作供述的选择,他们各自的收益取决于对方的选择。

囚徒困境揭示了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理性的选择却导致了整体的较差结果。

2.2 市场博弈在市场经济中,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交互行为往往可以看作一个博弈过程。

买方和卖方的决策往往会相互影响,并最终影响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

博弈论可以用于分析市场中的策略选择与结果预测。

2.3 拍卖拍卖是博弈论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在拍卖过程中,卖方和买方之间进行策略选择和竞争,最终决定商品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方式。

博弈论可以为了解拍卖市场行为和优化拍卖设计提供有益的理论框架。

三、博弈论在政治学中的应用博弈论在政治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信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态博弈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可信性”问题。可信的承诺是符合序贯理性要求的承诺。由于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可信承诺这一概念也被广泛地用来解释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如政府政策与可信承诺,法治与可信承诺等等。North认为,承诺问题是经济所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一个问题。[1]经典委托代理理论的一个隐含假定是完全合同,因此它不考虑承诺是否可信的问题。因为在完全合同条件下,委代双方或者说合同双方的承诺是否完全、是否可信是无关紧要的,无论事后的情形如何,双方都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事前最优的合同来解决承诺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当合同不完全的时候,才会出现承诺是否可信的问题。而一旦我们承认合同的不完全性,可信承诺问题的普遍存在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要说明,为什么在诸如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里,承诺问题更为复杂、更为严重,以及如何使之可信,而不是说明承诺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转型经济是一种过渡经济,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信承诺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差距。而当可信承诺问题是一个经济体或社会的主要问题时,我们就不能再一味地强调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因为这反而不利于可信承诺问题的解决,更加弱化经济的激励机制。可信承诺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信息、权力和资源的分散化以及充分的竞争。本文将以转型经济中两类重要的可信承诺问题——软预算约束问题和棘轮效应问题——的有关模型研究来说明我们的观点。一、两种意义上的可信承诺Kenneth Shepsle指出:有两种意义上的可信承诺。一是动机意义上的(motivational),指符合当事人的激励相容条件,可自我实施的可信承诺;另一种是强制意义上的(imperative),指通过一个外在的约束或压力使得承诺符合激励相容条件。[2]根据Kenneth Shepsle这种分类,本文认为将其分别称之为“内生的可信承诺”和“外生的可信承诺”更为直观一些,尽管这种内生外生的区分在某种条件下会变得模糊。因为一旦原先外在的约束或压力内化为了当事人不可忽视的约束条件,外生的可信承诺也就变成内生的了。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找到那些使得当事人的承诺变得可信的各种外在的约束或压力,那么这种区分是有意义的。因为承诺可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约束条件下的激励相容,所以关键在于寻找内外生的约束条件,使得原先无约束或约束力不强时的激励不相容变成为约束条件下的激励相容。对于第一种意义上的可信承诺,即内生的可信承诺,其内在机理和达至途径大体上相当于博弈论所强调的“声誉机制”。在一个无限期的重复博弈中,当事人考虑到自己的声誉对未来收益的影响,会自觉地信守自己事前的承诺。这是一种使得承诺可信的内生约束机制。鉴于有关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本文不再赘述。本文所要强调的是如何使得第二种意义上的可信承诺成为可能。软预算约束(soft budget constraint)的概念最早是由Kornai[3][4]给出的。软预算约束是指政府对亏损的国有企业不断救助的现象。Dewatripont and Maskin首次将软预算约束问题一般化为一个动态激励问题,即委托人无法可信地承诺不对亏损的项目进行再融资。软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个承诺不可信的问题。[5]“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 )这一术语来自于Berliner[6],他是在分析前苏联企业的管理行为时给出这一概念的。早期的正式分析我们可以在Weitzman[7]的分析中看到。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一年的实际生产不断地进行调整,如果企业上一年的产量较高,那么它下一年的生产指标就相应地被制定得更高。这样,好的企业实际上会因自己的表现好而受到“惩罚”,因为企业越好,它必须完成的生产指标也越高。棘轮效应的消极后果就是,好企业会隐瞒自己真实的生产能力。在中国,类似的现象更被形象地称为“鞭打快牛”。棘轮效应实质上也是一个承诺不可信的问题。软预算约束和棘轮效应都是动态条件下的承诺不可信问题。软预算约束实质上“无法承诺不救助失败者”,而棘轮效应实质上“无法承诺不掠夺成功者”,是两个“相反方向”的动态承诺问题。并且,这两种“无法承诺”之间还有一种相互加强的趋势。这两类承诺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弱化了转型经济的激励机制,是转型经济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二、可信承诺的外生约束机制要使得承诺可信必须具备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对于多时期的经济活动,以经济活动的发生时刻为界,整个活动的效率有事前和事后之分。承诺一般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即事前做出的。承诺可信的关键在于能够有效地约束承诺人,使他能够不利用事后出现的新信息为自己谋利,从而保持事前承诺的可信性。因此,我们所要寻找的约束条件就是那些能约束承诺人利用事后信息的能力和意愿的条件。Gerard Roland认为,在过去十几年中,公司金融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人们发现增加事后的无效率可以用来改善事前的效率。这一思想对于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里面都涉及到一个事前效率与事后效率的权衡问题。事前的有效或承诺可信的关键点都在于:必须保证当事人的激励在更多的信息被揭露出来以后仍然保持不变。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发现如下约束条件有助于解决承诺可信问题。1.信息的分散化有效地阻止当事人利用事后出现的新信息可以使得承诺可信。如果当事人无法利用事后出现的新信息,合同双方所处的信息结构就不会发生变化,事前的承诺就是可信的。要使当事人无法利用事后信息,可以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增加获取信息的成本的方法而达到。黄海洲和许成纲[8][9]讲述的是软预算约束与金融制度、金融风险、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故事。他们的模型表明,多家独立的银行作为项目的投资人,在第一期的投资已经做出并决定是否对第一期亏损的项目进行下一期的投资时,由于这些银行各自拥有不同的关于项目前景的私人信息,信息的分散化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投资战略选择,从而使得事后取得一致意见的可能性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坏项目的再投资,即软预算约束现象。也就是说,分散的金融体系是一种使得不对坏项目进行再投资的承诺可信的制度体系。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各方当事人之间信息的分散化和信息的不对称。钱颖一在讨论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经济“联邦制”(federalism)①时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中国中央政府通过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从而明确地限制了自己的权力范围和信息通道,这使得中央政府的承诺更为可信。例如对于改革初期各地出现的乡镇企业,中央政府只是在事前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由于这些企业不归中央政府所有,关于企业生产能力的信息也十分有限,而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也十分高昂,中央政府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哪些企业是盈利的,哪些企业是亏损的。这种“联邦制”所带来的权力和信息的分散化就在事实上使得中央政府的承诺可信起来。[10]因此,在多期的动态过程中,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多越有效,尽管静态条件下是这样的。让信息分散地属于不同的经济主体,或是明确地限制经济主体的信息通道,增大其获取信息的成本,都可在事实上使得承诺更加可信。2.竞争在一个垄断的经济中,交易双方的关系类似于单向套牢。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被套牢的一方相当于没有退出(交易)的权利,或者说无法“用脚投票”,垄断方的承诺就很难是可信的了。垄断方会随时根据未来出现的新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先前的合同,从而导致事前的承诺流于一纸空文。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引入竞争,使得原先被套牢的一方拥有事实上的退出权,能够“用脚投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Roland and Sekkat[11]关于棘轮效应的讨论中看到。棘轮效应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十分普遍,但是许多国家的转型经验表明,在转型过程的相当早的阶段,棘轮效应就已经大大减少了。为什么呢?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转型经济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转型经济存在着来自私有部门的竞争。引入私有部门的一个含义是,对经理人员的竞争会使政府部门自愿地对自己的激励方案做出可信的承诺。承诺问题事实上就通过存在私有部门的竞争,存在经理人才市场而解决了。如果没有来自私有部门的争夺经理人才的竞争,国有部门的承诺就很难说是可信的,因为此时的经理实际上是被套牢在国有部门,没有事实上的选择权。Segal强调了竞争对于解决软预算约束问题的作用。[12]如果存在垄断,垄断企业能够得到政府救助或扶持的可能性就很大。但是如果存在众多的企业,每个企业享受补贴的概率就会大大地下降。因此,在存在竞争的条件下,单个企业的最优策略就是选择较为确定的事件而不是选择小概率的政府救助。竞争使得企业可能不再寻求政府的救助,相应地,政府不救助企业的承诺也就变得可信起来。3.权力的分散化权力可以是经济上的权力,也可以是政治上的权力。无论哪一种权力,绝对的集中都会导致承诺的不可信。我们也可以用权力的集中来解释信息的集中和缺乏竞争。拥有绝对多信息的一方和在非竞争的关系中处于强势的一方对另一方实际上拥有一种权威,这种权威一开始就使合同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处于弱势的一方很难拥有有效的制衡能力,只能听任强势方使用权威甚至滥用权威,承诺的可信只能是一种奢望。而弱势方从一开始就可能不相信这种承诺,并用各种消极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甚至停止与强势方的交易。Milgrom and Roberts从“影响活动”(influence activity)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权力过于集中会影响承诺的可信性[13]。如果决策权等权力完全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那么针对这个人的“影响活动”就不可避免。这种影响活动会使得集权者事前的承诺发生变化而不再可信。如果权力是分散的,影响活动就失去了其作用的对象,承诺就可能是可信的。North and Weingast讨论了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意义。[14]英国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度。该制度大大地削弱了国王的权力,将国王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了议会。但是这并没有损害国王的权威,反而使国王的借债能力大大增强。这是因为国王的权力被削弱以后,国王的承诺才变得可信起来。权力过大的时候,他会利用这一权力撕毁自己事前的偿债承诺。分权化的议会民主制度使得政府对公平的政治游戏规则和法律制度的承诺变得可信。他们的研究表明,一定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可信承诺的前提和基础。4.资源的分散化如果说权力也是一种资源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很容易地推出以下结论:资源过于集中和垄断会损害承诺的可信性。仍以软预算约束为例。如果资源十分分散,这样即使救助方有去救助的意愿,它也没有能力去实施救助,从而可能消除软预算约束现象。这一思想在Dewatripont 和Maskin有关软预算约束的开创性模型中也有所体现[5]。他们认为小银行比大银行的预算约束更硬一些,从而它不去救助的承诺也更可信一些。这是因为小银行的资源有限,即使它想要去提供救助也无能为力,因此财富和资源的约束使得事后救助亏损企业的软预算约束现象消失了。三、小结“声誉机制”是使得承诺可信的内生机制,而信息的分散化、竞争、权力以及资源的分散化则是使得承诺可信的外生机制。解决可信承诺问题需要有一整套支持分散竞争、反对垄断集中、反映并渗透到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系。真正的可信承诺不是建立在政府或其他经济主体的口头保证和宣传上,也不是建立在经济主体个人的品质和责任感上,而是建立在可行的制度安排上的。没有完善制度安排作保障,承诺不可信的问题就仍将困扰转型经济,诸如软预算约束与棘轮效应这样的动态承诺问题就会继续扭曲经济的激励机制,阻碍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