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第一单元第2课《泰山日出》教案北师大版1
2. 泰山日出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比较刘白羽的《日出》3、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2重点难点1、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日出》2、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3、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活动1【导入】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
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活动2【活动】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饱饫(yù)无餍(yàn )醒豁(huò)厚毳(cuì)雾霭(ǎi)溟濛(míng)飒飒(sà)祈祷(qí dǎo)层累(lěi)蜿蜒(wānyán)驰骋(chíchěng)涛澜(lán)四隅(yú)浮礁(jiāo)海句力士(gōu)无垠(yín)横亘(gèn)消翳(yì)活动3【活动】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本文是作者为欢迎泰戈尔来访中国而作,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有“天竺圣人”之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著有《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活动4【活动】品读课文:1、思考本文都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时间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2、本文是否只是对日出的赞美?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本文在赞美日出的同时,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期盼与赞美之情。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云海》教案
学生情感态度分析
学习动机与兴趣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探索和了解有较高的兴趣,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缺乏深入理解,需要引 导和启发。
学生个体差异分析
学习风格和能力差异 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部分学生可能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存在困难,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精读等多种阅 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
境美。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 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 读感受,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黄山云海的热爱和 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实物展示
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实物或模型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 内容。
互动式教学
利用课堂互动、在线讨论等方 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 动,提高课堂互动性。
情境模拟
模拟文章中的情境,让学生身 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描述的场
的学习素材和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思考的方式, 启发学生主动探索文章的主题
和深层含义。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 探讨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培
养学生的团队协、归纳文章中的知识点,加深
对文章的理解。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学设计4北师大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学设计4北师大版1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形象而细致地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2、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了解其作用。
3、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讨论作者的独特性情如何影响了作者的感觉和描写。
4.激发孩子在主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认识。
2学情分析云是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自然景物,但文章对动态的云的描写,云中所渗透着作者特殊时代的特殊情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学习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中,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特殊时段和特有的年龄层,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景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3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对云海的拟人化描写,在描写中渗透人的情感,要学习作者用人物的感受来描写云海的方法。
难点:.品析文章语言,学习文中修辞方法的运用和了解其作用。
理解“当年被认为寂寞的岁月,是人生难得的宁静状态”这句话的含义。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云海是自然界的奇观。
在刚刚学习的《泰山日出》一文中,我们领略了徐志摩为我们描绘的泰山极顶的云海景象,徐志摩是一个内心洋溢着热情的诗人,诗人以他大胆的想像和抒情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壮观、瑰丽、奇幻的云海景象,那么,一个内心充满温情、充满诗情画意的的女作家笔下的云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我们如果潜心去体会生活,向世界,也向自己的心去追寻,往往会有很好的收获与表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作家唐敏的《云海》,感受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云海。
活动2【讲授】题解、展示云海图片文题诠释“云海”,即由许多云组成的像海一样的景象。
要观察此种奇观,其立足点应于“云海”之上。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组云海的图片,感受一下云海的魅力。
本文作者描述的便是她于高山之上所见到的这种奇观。
以此为标题,生动而又醒目。
活动3【讲授】作者、时代背景简介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
八年级上册语文云海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云海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2)能够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写作技巧;(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理解;(2)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3)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云海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壮美;(2)简要介绍云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每组选取一个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云海的相关写作练习。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心志坚毅比较·探究北师大版复习巩固第九十五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心志坚毅比较·探究北师大版复习巩固第九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对《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表达方式理解准确的一组是( )A、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有描写。
B、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
C、本文以记叙为主,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
D、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此句理解正确的是( )A、女娃到东海游泳,溺死没有返回。
B、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
C、女娃到东海游泳,沉入水中不愿起来。
D、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死没有返回。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叱咄(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B、媵人(yìng)容臭(xiù)被绮绣(bèi)烨(yè)C、缊袍(yùn)廪稍(sāo)稍逾约(sāo)贽(zhì)D、嗜学(sì)冻馁(něi)【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录毕,走送之C、益慕圣贤之道D、戴朱缨宝饰之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或遇其叱咄一食或尽粟一石B、不敢稍逾约稍出近之C、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D、礼愈至至则无可用【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门人弟子填其室B、或遇其叱咄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D、俟其欣悦【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面句子“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余故道而学之难以告之A、无从致书以观B、以中有足乐者C、人多以书假余D、以衾拥覆【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表现夸父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______【答案】:【解析】:第10题【问答题】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答案】:【解析】:第11题【问答题】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019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活动探究】教学案
2019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活动探究】教学案一、单元说明1.单元目标(1)了解新闻内容,把握不同体裁新闻的特点;(2)学习读新闻的方法;(3)养成读新闻的习惯;(4)熟悉新闻采访的方法步骤,进行采访实践;(5)学会撰写新闻作品;(6)通过接触新闻了解世界,关注社会生活。
2.教材简析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群由新闻阅读、新闻采访以及新闻写作组成,在“新闻阅读”任务驱动下,教材选了四篇文章,分别是《消息二则》(即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天海》,这组教材的主题内容是变化着的社会,通过新闻作品呈现社会变化和时代变迁,体现了新闻作品记录社会与时代发展变化的价值。
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通过接触新闻了解世界,关注社会生活。
这组教材的语文素养主题是新闻纪实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教材以新闻文体为线组合,涉及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新闻体裁。
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达成以下学习目标:了解新闻内容,把握不同体裁新闻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熟悉新闻采访的方法步骤,进行采访实践;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二、图书简析本册图书围绕“新闻”文体,从应用型文体的角度着手,按照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与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新闻分单元编写,与教材选文形成体裁呼应,为教材提供大量分体阅读的整合文本。
同时,针对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特点,编写了“新闻采访与写作”单元,为学生开展新闻探究活动提供了脚手架。
整体的选篇意图在于实现学生文本阅读的拓展、新闻文体素养的提升以及新闻实践活动的落实。
本册图书所选篇章基本侧重于语文素养主题,“新闻”的体裁分类及其特征是选篇与教材整合的基本点,具体对本册图书的使用可采用以下策略:1、求同对比阅读,在具体新闻体裁划分的前提下,整合教材各篇与各单元精读篇目,了解这一文体的结构(比如消息)或者语言特色(比如准确或生动),从而建构出对这一新闻文体的基础性理解;2.拓展训练阅读,针对略读篇目可以采用快速阅读进行文体要素分析的方法,比如可从新闻的六要素和五部分入手,通过拓展训练把握每一结构的训练要点;3.存异对比阅读,每一单元选择一篇精读篇目,对新闻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对比性的区分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新闻文体的不同;4、活动辅助阅读,对“新闻采访与写作”单元,可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合适篇目,在活动过程中作为提供给学生的手脚架和工具箱,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落实具体活动。
2019-2020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比较•探究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五十
2019-2020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比较•探究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五十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是. —民主人士—邹韬奋B、《绞刑架下的报告》-- 契克夫-- 捷克作家.C、《囚歌》-- 叶挺-- 中国革命将领.D、《牛虻就义》-- 伏尼契-- 爱尔兰女作家.【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读准多音字。
刀把:______ 其他读音:______ 组词:______【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补充成语。
心安______得郑重其______ 无影无______?【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读准多音字。
反省:______其他读音:______组词:______? 【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比较下列形似字,并组词。
哽______ 硝______梗______ 绡______【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呼吸微弱的样子。
只剩下一口气。
形容临近死亡。
______②衰弱。
又小又弱。
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是由1936年因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的七君子之一______(人名)在出狱后座的一次演讲。
【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改正。
2019-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2019-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1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讨论作者的独特性情如何影响了作者的感觉和描写。
2.课文好词佳句的咀嚼品读。
3.激发孩子在主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认识。
2重点难点重点:对云海的拟人化描写,在描写中渗透人的情感。
难点:怎么理解“当年被认为寂寞的岁月,是人生难得的宁静状态”。
3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黑板上画三个大圆圈,先后请三个孩子上来,将圆圈画成人脸,并给他起个个性化名字。
不可互相模仿。
(如:J乐乐 K捣蛋鬼 L娇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我们如果潜心去体会生活,向世界,也向自己的心去追寻,往往会有很好的收获与表达。
(二)今天我们阅读《云海》,这是福建女作家唐敏所写的散文,回忆她在文革期间下乡当知青时的一段生活体验。
请大家阅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三)问:本文主要表现什么?——适度开放。
可以读出不同的层次来:①云海。
②“我”的与众不同的青春岁月。
③与自然相亲如手足是很美好的。
(四)读完这篇文章,很想用本文的一个词来作为本文的概括和评语,大家猜猜是哪个词?——就是开篇那句“我的青春与别人不同,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中的——“不同”。
问:请大家再次阅读本篇,找找,本文有哪些可称作“不同”的地方。
——讨论完成。
参考意见:对云的观察视角不同。
对云的观察,一般是仰视,而本文却是以平视和俯视。
人与云交融在一起,“相亲如手足”,是很难得的。
写云的情调不同。
一般是从美感的角度来写,而本文则有很多幽默戏谑的成分。
特别是这一段: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它们一群群来去匆匆。
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在山上。
“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
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恼地向远方溜走了。
写的云很不同。
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东莞市可园中学[摘要]“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编排学习内容,融听说读写做为一体,更强调单元的整体教学。
本文提出了“整合单元目标,设置核心项目任务”,“创设真实情境,巧搭学习支架驱动任务学习”,“聚焦不同课型,有序推进项目学习”,“开展多元化评价,实现‘学教评’一体化”四个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整合;活动探究;教学策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强调以学为主,构建实践型的“育人”方式。
单元整体教学,从单元大目标出发,进行二度开发教材,聚焦整合丰富的课内外教学资源,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序推进不同课型,优化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安排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分别是新闻、演讲、诗歌、戏剧,不仅体现了新教材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特点,而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以三个活动任务贯穿整个单元,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综合了听说读写做能力要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这样全新的单元教学形式,更具“探究性”、“实践性”和“整合性”,更强调单元的整体教学。
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活动﹒探究”单元的实质,侧重于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一篇一篇地详细讲解,重视文本知识的传授、答题技能的训练,活动实践、写作任务往往流于形式,或者因考试不考、耗时长、难度大直接删减。
因此,教师需整合单元的阅读、活动实践、口语交际、写作等学习内容,细化实施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学生的思维进阶训练,促进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建设品质课堂,真正地实现减负增效。
本文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具体阐述“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单元目标,设置核心任务单元目标的制定,是整体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云海》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云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写作特色。
学习并运用描写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写作特色。
学习并运用描写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灵活运用描写手法,创作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和云海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和《云海》,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和关键语句,查找相关资料。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技巧。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7.作业布置学生根据所学,创作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作文。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和《云海》两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课文原文3.相关背景资料4.学生作品展示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比较探究《云海》教案1
《云海》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唐敏的《云海》,表现特殊年代、特殊心情下云海给她的特殊感动。
作者回顾了自己年轻时在山中的一段生活,通过对山中云海的描述,表露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这两篇课文,写日出、日落、云海、云彩,既有类似,更有不同,值得细细地比较探究,揣摩玩味。
【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主旨,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2.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学习作者形象、细致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1.对云海的拟人化描写。
2.在描写中渗透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怎么理解“当年被认为寂寞的岁月,是人生难得的宁静状态”。
【教学建议】1.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怄气(òu)婆娑(pó suō)懊悔(ào)汩汩(gǔ gǔ)霓裳(ní cháng)纤纤(xiān xiān)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2.整体感知。
(1)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并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我”喜爱云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积蓄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2)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
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
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3.品味语言。
(1)我的青春与别人不同,是在宁静中度过的。
说是宁静,在当时被认作“寂寞”。
对生活的感受,是“宁静”与“寂寞”之别。
就作者而言,由于她有一颗平静的心,因而也就易与自然交融在一起,从自然景物中获得快乐,也就不会有“寂寞”之感了。
【统编版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新闻评论等不同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
任务三新闻写作。
做任位同学写一则消息;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每位同学从中版任成;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全班的新闻作品加以整理,编辑制作成报纸或新闻网页。
统2活动·探究第一单元阅读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了解其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注意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在阅读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阅读课文时,要梳理其中各新闻要素的具体内容。
可以分条列举,也可以画图表。
2. 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
可以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各自的特点。
重点把握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3. 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
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也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除了学习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同学们还要养成经常浏览新闻类报刊、网站的习惯,并试着用比较“专业”的视角去阅读它们。
比如,通读一份报纸,看看它着重报道哪些新闻,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和定位。
又如,搜集多个媒体的“独家新闻”,与同学讨论该怎样捕捉新闻线索,发现新闻事件。
再如,对比阅读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想一想它们选取的角度、所持的立场各有什么不同。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元,新闻的写法与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关注这些变化,不断更新自己对新闻的认识。
任务一 新闻阅读统编版3活动·探究任务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 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设计说明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以较大优势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
在此之后,她又获得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多项世界大赛的女子跳水冠军。
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此文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跳水是一项极富美感的体育项目,它的美既包括人体本身的美,也包括人类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美。
新闻特写以展现形象、刻画瞬间为主的写法,非常符合跳水项目的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2.厘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3.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想象并感受跳水之美。
2.引导学生根据新闻的特点,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并初步了解新闻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影音素材:奥运会、亚运会中跳水比赛的视频。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同学们,你们看了杭州亚运会吗?有没有关注其中的跳水项目?中国在跳水项目上一向表现很出色,作为观众,我们总是为运动健儿们矫健的身姿所倾倒,被他们为国争光的精神所感动。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姑娘吕伟精彩的跳水瞬间。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掠.(lüè)过翘.(qiáo)首kù(酷)似líng(凌)空xiāo(潇)洒慷慨..(kānɡ kǎi)轻盈.(yíng) 悄.(qiǎo)然由衷.(zhōnɡ)一刹.(chà)那屏.(bǐnɡ)息敛.(liǎn)声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抬起头来:翘首形容寂静无声:悄然暂时抑止呼吸和语声。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屏息敛声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4、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4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积累古代诗人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3、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1、学生读读自己收集到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释词语。
(出示多媒体)3、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云”的诗句,请同学说一说。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整体内容:1、朗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①观赏云海的心情;②变幻莫定的游云;③观赏“漏斗海”;④到云海中去洗澡。
四、问题探究:1、作者所处在怎样的环境,这一环境使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何处?明确:作者处环境的宁静和孤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旨在通过任务导向的研究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和表达。
每个单元都会有三个研究任务,包括课文研究、实践活动和写作表达。
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它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各种生活信息。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研究新闻的文体特点,如消息、特写和通讯,以及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塔式”的结构,以提高他们的新闻线索捕捉和策划组织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本单元的教学方式和新闻的基本特征。
通过任务导向的研究方式,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研究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提高他们的新闻写作能力。
2、活动探究单元的研究方式活动探究单元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
教师不再只是授课,而是全程指导学生自主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关注研究过程而不是成果。
3、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特点活动探究单元不仅提供教学内容,还将研究方法、活动流程、任务构思、具体要求等隐藏在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
同时,教材也提供了必要的研究资源,方便教学。
活动探究单元的研究活动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指归,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重视知识研究,强调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能够自己建构知识系统。
二、新闻常识:1.新闻新闻是一种实用性文体,满足人们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需求,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传媒上的各种报道,如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只指消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传递有价值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案北师大版
要观察此种奇观,其立足点应于
“云海”之上。
本文作者描述的便是她于高山之上所见到的这种奇观。
以此为标题,生动而又醒目。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
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
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
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唐敏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本单元我们欣赏了各位名家笔下的“日出”“落日”之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女作家唐敏笔下的“云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
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
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
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
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
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
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
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2、字词积累:
怄气(òu)婆娑(pó suō)
懊悔(ào)汩汩(gū gū)
霓裳(ní cháng)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我”喜爱云的原因;
第二部分(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9):记叙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2、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
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
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也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3、读课文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明确:作者工作的地方在人迹罕至的山上,整天不与世俗的人打交道,似乎与世隔绝,置身世外,即使读到报纸也似乎与己无关。
暗示作者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但作者常年与自然打交道,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作者达观、通透的心态。
4、品味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唐敏笔下云的独特魅力,看看唐敏特别的心情怎样影响她的感觉,这与刘白羽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详见课本第9页。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年少时的“我”为什么喜欢云?而到了成年之后为什么找不到当年赏云、嬉云的那种激情了?
“我”的青春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的交往很少,有隔世之感。
单调无味的生活使“我”爱上了云,把整个身心融入了云海之中。
而若干年后的“我”饱经沧桑,已融入了世俗,难得心静,自然就没有了那种赏云、嬉云的激情。
2、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如“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头上漫过”,“万分懊恼地向远方溜走”这样怎么写有什么好处?
用带着孩子气的词语写云彩,把云彩写活了。
3、怎样理解“云海汩汩地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作者把自己所工作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之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也是作者的期盼,写出了作者渴望美好的生活情感。
4、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云海的怀念。
记忆中的云海既真实又虚幻,既平静又丰盈,给人以熟悉的陌生感。
作者写了赏云的情景及女孩子们在云中嬉戏的场景,流露出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以及自然与人相知相通的灵性。
用对年少时生活的回想与向往来唤醒人们那些最生动、最原始的知觉、唤醒人们去重新发现自然、体会万物、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5、写作手法:
(1)感觉独特,作者偏重直觉,善于描绘,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化的特点;
(2)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作者语言幽默诙谐。
五、课堂总结: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与同伴们观赏云海的快乐情景,着重描述了云海变幻莫测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
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1、阅读练习·探究;
2、词句品味·积累;
3、字词读写·辨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