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教师、学生、学者和作者共话《听听那冷雨》

合集下载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汉语言文学 09011042 肖雅莉“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

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

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

文坛上有很多文学作品,笔者独爱散文那么多。

我不敢说自己独爱一些人或是一些读物,但我很爱余光中,爱他的字,爱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料料峭峭,淅淅沥沥那些素锦的年代早已久远不见,回眸的瞬间亦是看透云卷云舒的缅怀。

惊蛰一过,春光无限,潮润润的也不过是你的心。

何时杏花春雨,渭城轻尘都只抛在过往。

母亲,你可别来无恙?(上为笔者针对原文的字词组句草拟的话语。

)余老的散文被称作是“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用他那智慧之笔加上他那厚重的思乡之情将《听听那冷雨》勾勒得淋漓尽致,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诗词的化用,时光的变换,这四者的巧妙运用,无不使人拍案叫绝,俯首称叹。

初次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被卷首语所打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他笔下凄凄切切、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冷雨,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从中国历史的黑白片中扑面而来,满载着乡愁。

“杏花、春雨、江南”,雨从中国的方块字上点点滴落,携着春日的清新与淡淡的土腥气,在层层叠叠的记忆中蠕动……唯美的文字与无尽的思绪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往返。

我一直都在思前想后,现在文学著作那么多,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好的文学,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的散文。

读到余光中的这几句话,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文学之美在情在意,亦流露于字里行间。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赏析安徽郭惠宇的听听那冷雨

赏析安徽郭惠宇的听听那冷雨

赏析安徽郭惠宇的听听那冷雨第一篇:赏析安徽郭惠宇的听听那冷雨赏析安徽郭惠宇的《听听那冷雨》教学目标:体会作品中诗意的漫想,诗性的意境,诗化的语言和诗人的气质。

教学过程一、初识诗人,感受雨意1、读人:余光中——“乡愁”——乡愁诗人2、读题:(1)雨——冷雨——那冷雨。

读出作者的情感依归: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2)听——嗅——观。

理清基本文脉。

[感受:从整体上把握诗人风格、文本情感基调,以及文章脉络,高屋建瓴,简洁清晰。

]二、品读片段,体会意境读文:抓住学生喜欢的两三个段落,体会散文的意境。

总结:有意境的散文擅长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从景切入,给人以画面感、动态感、色彩感、朦胧感和空灵感。

通过有限的物象、意境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悟。

[感受:文章很长,教学只能有所取舍,用好典型例子,体会散文的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咀嚼文字,品赏诗味1、品文字声韵:从题中的“听听”二字入手,体会文章叠字运用的意趣。

(1)列出文中所有的叠字,感受其使用的绵密。

(2)品析例句: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总结:凄切哀婉的声律,节奏变幻的递进,珠落玉盘的碎声,营造出一种清淡空蒙而凄楚的氛围,传达出作者迷离而绵长的思乡之情。

2、品语言对称:(1)归纳性对称性的类型:云情雨意断柯折枝乍现即隐(词内成对)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句内成对)树香沁鼻,宵寒袭肘。

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句间成对)(2)总结:音节整齐、讲究对偶、词义对举,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节奏感、音韵感和对称美,既可以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增强阅读的愉悦感。

3、品句式错综:(1)比较长短句*杏话。

春雨。

江南。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1928~ ),台湾著名诗人,以“乡愁诗人”著称,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__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之一【原文欣赏】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雨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呓,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山居了两年。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

天,蓝似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2022年高考考前必读名家经典美文之听听那冷雨

2022年高考考前必读名家经典美文之听听那冷雨

2022年高考考前必读名家经典美文之听听那冷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美玲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沿着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相当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那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果然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投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的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以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如同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也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底下吗?还是香港的邪说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草圣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峭腹而无论科真亮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或者说长在。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的情思。

对于这篇庞杂的散文,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时空的交换,多种手法的运用都可以成为鉴赏教学的内容。

它第一次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且编排在"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教学重点应放在现代散文的意境美上.然而,一节课,如何裁剪?渐渐寻找到突破口:作为当代的一位文化集大成者,文化的传承者,作品中文化的浸润和传承有非常集中的体现;而高中语文新课程对教学中由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特别是文化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何不借此在谈一个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同时又完成教学任务?(此段细化整理中)(简案待整理)“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宋朝皇帝姓赵,故称)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宋朝书画家米芾父子)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选自《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没有作答。

本来,文中他用来赞美中国风景的优美句子,这里被我借用成了我的开篇语:“赵家的天下”,为何不可以有“米家的山水”?——兼谈文化的浸润和传承现象仅从标题出发,我挖掘了四个问题,安排了四个环节:(1)学生回忆古诗中“雨”的意象(2)教师介绍“听雨”情节的来由(3)师生共议“雨”缘何是“冷”的(4)“听听”这种叠音词的运用。

围绕标题的五个字,提炼出的四个问题,都围绕着教学的基本要求,活动多样,且有梯度,最重要的是都包含有文化的浸润和传承现象。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作者:余光中来源:《作文·初中版》2017年第07期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赏析】《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赏析】《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赏析】《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主题思想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艺术特色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作者通过娴熟的语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听觉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沥,其精妙可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

文章想象奇丽而多变,并多处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将熔古典语与白话于一炉,擅于通过双声叠字的运用、长短时间的句式和绵密的意象叠加来渲染情感和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作者简介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去台湾。

50年代末以后,先后在台湾和香港的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和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是台湾蓝星诗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司》《听听那冷雨》等三十余部作品。

其诗作构思奇朽,视域宽阔,意象新丽;散文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学完,记得签到哦!
【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作者简介】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诗人。

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认为,散文是一种具有知性美与感性美的文体。

所谓知性,就是知识见解。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

1“所谓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

”2“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

”3余光中的散文理论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后的创造性思考,也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与理性提升,而他的散文创作是他的散文理论的优秀实践。

他是把他的智慧才华、丰富情感自然融合在他那极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文辞中的。

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散文都能给读者—个惊喜。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

”读他的散文,我们便借助文本而认识了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最能显示出作者才华和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 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 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 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 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 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 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 ——余光中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余 光 中
听 听 那 雨
•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 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 愁。 • 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 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 • 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 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 文的辫子。
余光中
•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 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 空间”
• ——右手写诗,故诗作最丰,约六 百余首。 • 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 “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 大主题 。
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时 而又淅淅沥沥
躲不过一陈潇潇的冷雨 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 思想都是湿的。
• ⑵第一自然段里,从哪几句话可 看出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其 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想整中国个……二十五 年,……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 感觉了。”比喻,拟人,通感。
• ⑶“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 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 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 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 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 ——有两种。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 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文化大革命 引起的困惑。
•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 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 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 马思聪的跳弓拨 弦……”。作者通过对 “雨”的联想,通过对 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 担忧和信念。所以,听 冷雨,就是作者在炽热 的情思下对于现实历史 的冷静思考。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听那冷雨作者: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一、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年-2017年),台湾作家、教育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约定》、《终南别墅》等。

他是台湾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对于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之一,首次发表于1984年。

这篇散文通篇贯穿着雨水的象征意义,以叙述雨水引起的种种情感和思考。

二、作品赏析1. 雨水的象征意义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巧妙地运用了雨水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雨水的表象引发读者对于情感和思考的共鸣。

雨水在作品中代表着生活中的苦难、忧伤、孤独等情感,通过雨水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街上的人们不停地给雨水注入他们心情的干扰波。

几个有钱的乡巴佬对街妇女猛刮脸颊的雨事先一无所知,于是觉得他们命苦,妇女心里更痛快,觉得既命苦又身强。

”这段文字透露出人们对于雨水的不同观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同时也呈现出人情世故的复杂性。

2. 对于生活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雨水中的种种情感。

他用“冷雨”形容雨水,这不仅仅是形容雨水的温度,更是带出了人们内心的孤寂和冷漠。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那雨,眼看就要落近斜顶烟霞的梦想……我打了个冷战,这雨,白天还让人觉得清白、悲哀——他今天夜晚不播出,就不是这雨。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渴望,雨水成为了他对于真实生活的一种寄托。

3. 雨水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作者借助雨水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写道:“钢铁构架谋杀、一万个可疑影子,还有……飞快而又悠长的谄媚:拍着肩,下面还淡淡地敲敲说,‘在这儿安全’。

”这段文字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阴谋、勾心斗角,以及表面下的虚伪。

通过雨水的描绘,作者传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态的观察,使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所警醒和思考。

三、结语《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雨水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作者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听听那冷雨阅读材料及答案

听听那冷雨阅读材料及答案

听听那冷雨阅读材料及答案听听那冷雨阅读材料及答案听听那冷雨余光中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大陆与台湾断绝交往。

一直到1992年,作者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

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①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②。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1.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3分)2.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3分)3.细读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 ;(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4.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答案:1. 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2分) 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题解关键词(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学者;)散文集《听听那冷雨》、《逍遥游》;诗集《隔水观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

内容提示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

本文作于“1974年春分之夜”,作者离别大陆已整整25年。

此文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入笔,扣住“雨”字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着重回忆了青少年时代在大陆生活的难以忘怀的情景,抒发了因海峡两岸“参商太久”而产生的凄迷愁苦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与祝福之情。

余光中的散文融汇中西文化,语言生动幽默,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有“余体”之誉。

他认为散文有“感性”与“知性”之分,而最理想的境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本文正是这种创作思想的成功体现,作者将“知性”融入“感性”之中,把现代意识与古典传统巧妙地联系起来,着力开掘文字中的美感与韵味,提升了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现代散文的可读性。

文章结构全文分为四层:第一层(1-4自然段,即自开头至“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

第二层(5、6自然段,即自“听听,那冷雨”至“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

第三层(7-12自然段,即自“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至“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

第四层(13-15自然段,即自“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至文末)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

艺术特色余光中的散文创作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

余光中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下面一起来欣赏下!《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如何来欣赏它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一.雨之味———潮湿凄冷“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萧萧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惊蛰”虽过,料峭春寒,扑面而来不是温暖的杨柳风,而是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萧萧的冷雨”,这“冷雨”的意象给人潮湿凄冷的感觉,一时间,“天潮潮地湿湿”,仿佛这天与地,还有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甚至“思想”都浸润在潮湿的雨气之中。

文章一开始,就这样把读者“扔到”了铺天盖地的雨的世界,彻头彻尾地淋上一个“雨季”的冷雨,读来顿感“寒”入骨髓,“潮”润心灵,在雨里风里,跟着作者“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

这“霏霏”的感觉让人产生“非非”的遐想,它不仅使人感到“冷雨”的形象鲜明生动,更使人联想到在这冷雨中情感蕴藉的作者,以及作者心中浓郁的乡愁。

如此,从感觉出发的描写就产生了诸多“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二.雨之色———黑白灰暗“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

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又不由地跟随余光中先生笔触,仿佛置身于“黑白片的味道”的雨中台北街头,回顾“黑白片子”的“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伫立雨中,满眼皆是灰或黑的暗调。

台北本来富庶繁华,历史原也色彩绚丽,然而为何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灰暗、单调的色彩呢?他要借此传达一种怎样的心情?我们知人论世,溯流寻踪,探寻语言和语言传递感觉背后的答案,终于在一番“寻觅探访”之后发现,之所以全文笼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调之中,那是因为:一是台湾的雨季很长,雨天总是灰蒙蒙、雾蒙蒙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下雨了。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些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街上非常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见它从打印机中滑出,为何今日打印机的效率如此之低,总是迟迟不将这好文章吐出,煞是让人有点为之所急。

所幸,这三张半的文字终被我获取。

一拿到手便反复地看了三四次。

回回感觉不同次次回味有异。

实有种无法释手之感。

初读此文,就被余光中先生的博学所倒,也许这些博学几乎所有的大家都知晓。

这米氏父子、五陵少年、,但人所具备的文学底蕴却是遮掩不住的。

余秋雨的深刻,丰子恺的'孩气,叶圣陶的平易近人,总是可以在文章中看出点滴的。

再读《听听那冷雨》,我竟读出了《声声慢》的味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和余光中,所见到的雨,大概是,同一时段的雨吧,但他们的相隔了千年之久,所带来的感受,却是如此相近的。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知识点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知识点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知识点《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年 10 月 21 日~2017 年 12 月 14 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

他的诗作如《乡愁》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等,广为流传。

二、写作背景《听听那冷雨》写于 1974 年。

当时,余光中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分离,让他对故土充满了思念。

同时,作者身处台湾,海峡两岸的阻隔,让这种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借“雨”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深深的家国之思。

三、文章结构这篇散文以“雨”为线索,纵横交错。

文章开头,作者从台北的雨写起,引出对大陆的思念。

然后,作者回忆了在大陆时的雨景,通过对汉字“雨”的拆解,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雨”的丰富内涵。

接着,作者又描写了在美国的雨景,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对故乡雨的怀念。

最后,作者再次回到台北的雨,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四、语言特色1、叠词的运用文中大量使用叠词,如“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滂滂沱沱”等,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2、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将雨比作“古老的琴”,将“雨打在树上和瓦上”的声音比作“羯鼓”“古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声音之美。

同时,作者还赋予雨人的动作和情感,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使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化用古典诗词文中多处化用古典诗词,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听听那冷雨原文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原文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原文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家乡是一个多雨的山区,这就造就了我对雨有着特殊的情感。

喜欢一个人在下雨天,坐在那把长满红绣的老藤椅上,看书,品茗,聆听雨声淅淅沥沥、滴滴嗒嗒。

过往行人撑着伞,挽起裤腿在雨中踱步,显得格外幽静。

就这样看着看着,思绪不免倒回到十几年前。

“爸爸妈妈,你们去哪里了?”呜呜!又是一个半夜,又是一个醒了哭,哭完睡的凌晨。

十几年前,我的家是那种一到下雨天,满屋子都堆满盆盆罐罐,潮湿的旧房子,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在半夜三更起床,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去地里采菜,第二天再拿到市场去卖。

我那时还很小,父母怕我醒来后哭个不停,所以每天临走前都要留一个苹果放在床头,因为每次我醒来发现他们不在,便开始哭,但一伸手摸见吃的就不哭了,吃完后也安静地睡着了,小孩就是这么容易满足。

我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可以每天由父母陪着到天亮,陪着玩,陪着上学,我只能一个人在床铺上自己玩,直到睡着,直到天亮,直到。

现在回忆起来,不禁对那时的自己萌生出爱怜之情。

我感谢父母为我提供了一个虽然苦,但能让我从小变得独立的环境,我感谢那时的自己是如此的乖巧听话,这样才能让我铭记父母的艰辛,体会父母的不容易,明白父母这样是为了什么,让父母放心。

和父母一起回忆小时候,他们总说欠我太多,但我要说,我感谢你们,你们养活这个家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有你们,我心存感激。

雨依旧在下,那种孤单苦的日子也随着雨的落地流走了。

而今住的是靠父母打拼来的,无论多大的雨也不再需要拿盆罐来接的大房子。

这个房子里,设备齐全,仿佛是从黑暗中走向光明。

父母仍然努力工作着,为的是能让我们过一个更加优质的生活,以此来弥补对我小时候的亏欠。

正如惠特曼所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他们对孩子无论花多少心血都愿意,但对自己呢,就连一杯豆浆也舍不得喝。

曾有一季度苹果价格上涨,父亲每每买回家都会被母亲说一通,并不是嫌贵,而是因为买的有些都烂了,母亲说花同样的钱买别人的烂苹果,真不值得,下次别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者 、教 师与 作者 、学生 与作者 的多元对 话 ,加 深 教学 中,大陆领 先 ,学生 语文程 度 高 ,学 生阅读经
了大家 对文本 的理 解 ,促进 了大 家对课 堂教 学改 革 验丰 富。 两岸 四地 的语文 教材 编写趋 向是根 据情 意
的认识 。反思 这次校 本研 究活 动 ,对 深化语 文课 堂 多一 点 的原则 来取材 ,文学作 品故 而很 多 ,感染 力 教学改革 有着积极 意义。
讨 课很 成功 ,应 该是 评讲 课 的延伸 。课外 问题讨 论 生分 到 一组 ,然后提 出讨论 要 求,如写作 特点 、思
涉及 的范围 很广 ,包 括 内容 、写作技 巧和相 关 其他 想 内容等 。学 生会 从有 无创新 的角度来考 虑。老 师
作家作 品的探讨等 ,有互动对话 。在台湾 中学如果教 规定 讨论 时 间,然后学 生报 告 ,老 师总结 。在 今天

强 ,学生 易受 感动。现代 文 多 以美 文呈现 ,表现 成
就高 ,词 语优 美 ,很能打 动读 者。文 学作 品多入 选

疑 义 相 与 析

课 文是 有益 的,但是 文学性渐 强 ,教 师负担 也加 重
许 亚冰老 师执教 的这 节鉴 赏课表 现 了学生无 穷 了,需要 扩大 阅读量 ,对 文本 、作者 以及 其他作 品
感 受。所 以说 “ 、听、那 、冷 、雨 ”这 五个 字本 找不 到他们 了 !我 失去 了许 多朋 友 !我 在 四川 读 中 听
身就 是文章 摘要 之摘 要 ,研 究课不 能仅仅 停 留在听 学的 时候 ,有几 个 同学玩 得很好 ,整天 吃住都 在一 觉上 ,而要在五个方面展开。
视听觉,故讲解时应注重音韵学的讲解。这就是为 来到 上海 ,母 亲带 着我 坐船经 过香港 、温州 、云南
何 只选 “ 冷雨”这 么疼痛 的两个 字。“ 雨” 同时又 等地 ,到重庆 与父 亲会合 。我远 离家 乡,那些 在一 冷
有切 肤之 感 ,冷 冷 的,是声 音延 伸 ,是 情意 发展 的 起做 游戏 的朋友 忽然不 见 了。如今 ,我 却真 的再也
的创造 力 ,学 生从 语言 、文化 、主 旨和感 情等诸 多 都 要有所 了解 。刚才 的语文教 师经 验丰 富 ,有很 强
方面进 行探讨 ,新见 迭 出。两岸 四地 的学者 评点 课 的驾驭课 堂的能力 。 堂 教学 ,课 文作 者指 点课 堂释 疑答难 ,拓 宽 了大 家 的学术视野 。
起 ,算是 “ 死党 ”吧 ,后来 ,这些朋友也都不见 了1 3 3
维普资讯
内战 之后 ,我 去香港 、台 湾等地 ,我在南 京大 学和
第一 ,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本。 关注 个 性化 ,是 否还 需关注
厦 门大 学 的朋 友们 、同学们 也 都一个个 不见 了 !我 文 本 的共 性基 础? 在高 中语文 新课 程 改革 实践 中,
郑振 伟 ( 门学 者 ) 澳 :这 堂研 究课 很 精 彩。通
过对 话实现课堂互动 ,这就 要求老 师的控制力很强。
萧萧 ( 台湾 学者 ) :余光 中的诗 文~直是 编写教 在 刚才这 节课 上 ,老 师似 乎有 点被 动。在澳 门如果 材 的热 门题 材 ,初高 中每个 阶段 必选。这 堂教 学研 上这种课 的话 ,老 师一般先分 组 ,将 不 同程度 的学
从 内容 到形式 ,所谈 的东 西很全 面 ,在 台湾 ,只 有
余 光 中 ( 文 作者 ) 课 :听了这 节课 ,我 很感 动。
最好 的学校 才有 这样 的水平 。 当然有些 细节 还需 要 身 为作者 ,我 的感受 更 多。《听听那 冷雨 》写于 4 O 探讨 , 如题 目的讨论。《听听那冷雨 》这个题 目, 听 、 年前 ,当时我 4 “ O岁,离开大陆 2 O多年 , 正是 写 《乡 冷 ”等几 个字 就值 得好好 研 究。“ ” 雨 ,入 声字 ,表 愁 》 《乡愁 四韵 》之 后 的第 四年 。那 时我 虽 4 O岁 , 现~ 种悲 凉 、悲 痛 的情 感。为何 选 用 “ ”字 ,重 但生命 中已经失 去很 多东西。我 在沦 陷区流 亡 ,后 冷
许 亚冰老 师执教 了 《 听那冷雨 》一课 , 听 香港、 门、 很 多工夫 。我对 中学教 学没什 么经 验 ,只能 谈谈我 澳 台湾和大陆 的学者 评点 了这节课 ,《 听听那冷雨 》的 个人 的感受。 听听那冷雨 》这 篇文章很长 ,大 陆作 《 作者余 光 中先生 答疑 并点评 。教 师与学 生、教 师与 为高~课 文 ,幅度 可能 有点长 。在 两岸四地 的语 文
失去 的太 多太多 !后来母 亲也 去世 了,朋友 、亲戚 、 关注学 生个性 化阅读 已经成 为教 师 的自觉行动 。本
0位学 生分 别从 不 同学 、母亲一 个个 离我而 去 ,心 境沧 桑 ,心里 自然 节 研究课也 充分体现 了这一点 ,2
这 篇课 文语 天 建 设 荟题 解入手 H 后作者 介绍 、课 短 论 中 ,学生 自己总结 ,老师反而显得 有点被动。 ,可 能会从 餐委 蔓 S m 口 ∞I ,然 o 9 教 学 这堂课 文梳 理 等 ,之后 再像 刚 才这堂课 那样 讨论 。这节课 在澳 门,课 堂讨论 可 以借 助一 些辅助 教材 ,比如音 的讨论说 明同学们课 内外解读 了余先生 的许 多作 品, 乐 、录像等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但是不宜过多。
维普资讯

教学短论 ・
20 0 8年 3月 2 4日 ,两 岸 四 地 的 教 师、学 生 、
林焕彰 ( 香港学者 ) :从这 节研究课来看 ,学 生
学者和 作者相 聚在 徐州 师范 大学文 学院 ,徐 州一 中 对这 篇文 章 的探 讨都 很在 行。学生 读书 、品文花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