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许多中原地区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
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
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
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填在相应的表格内)1.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C.创设了科举制度D. 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2.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 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 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 重用有才能的人3. 小文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朝的中外交往”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B.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C. 鉴真东渡日本D.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4. 研究唐朝时期印度、中亚的历史,最好参考的书籍是A. 《史记》B. 《资治通鉴》C. 《西游记》D. 《大唐西域记》5. 中国古代文化光彩熠熠,下列朝代与文学成就对应错误的是A. 唐——”诗”B. 宋——”词”C. 元——”曲”D. 先秦——”小说”6. 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C. ③④①②D. ①③④②7. 《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
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
材料反映了宋代A.统一国家建立 B. 江南地区开发C. 商品经济繁荣 D. 民族政权并立8. 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A. 河北曲阳B. 福建泉州C. 江西景德镇D. 河南开封9.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题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某人晚年说:“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
据此判断他当生活在()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 D.明清时期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
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3.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
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
这一变化()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A.耦犁 B.耧车 C.曲辕犁 D.翻车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
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A.“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6.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如)一。
”这一思想的是()A.虚心纳谏 B.善于用人 C.唐蕃联姻 D.完善科举7.名画《步辇图》描绘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觐见太宗求亲的场景。
画面中左三着(红色)官服者供职于()A.吏部 B.礼部 C.户部 D.工部8.关于下列四个朝代疆域四至的图示,不正确的是()9.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史实是() A.虚心纳谏 B.唐蕃和亲 C.重视农桑 D.完善科举10.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11.突厥是唐对外交往的重要民族之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泗州学校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1.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书称这一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他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引领唐朝走向辉煌的共同经验,对今天我们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将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下列属于他们的共同经验的是()A:戒奢从简B:重视人才C:整顿吏治D:平定叛乱4.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B:三国C:隋朝D:唐朝5.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A:隋朝B:唐朝C:北宋D:明朝6.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
隋朝时开通的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A:都江堰B:大运河C:赵州桥D:明长城7.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正确的是()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开创了殿试B:知人善任,任用了姚崇、宋璟等著名的谏臣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8.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
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9.唐代繁华的大都市中,隋代大运河不经过的是()A:长安B:洛阳C:扬州D:成都10.下列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叙述中正确的是()A:唐太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B: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C: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D:北方各族尊称唐玄宗为“天可汗”11.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是()①李白②阎立本③杜甫④白居易。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七年级下册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选择题精选及答案1. 通过“遣唐使”,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的国家是()A.波斯B.大食C.日本D.天竺2.唐朝时,余杭人要到涿郡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A.钱塘江——邗沟——江南河——通济渠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C.长江——淮河——黄河——海河D.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3.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A.士大夫的提倡B.达官贵人的需要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D.农民的需要4. 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动机和结果,表述正确的是()A.为沟通南北交通而开,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B.为繁荣洛阳商业而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C.为巩固统治而开,但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和经济发展D.为巩固统治而开,但成为隋亡的根本原因5. 如果你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A.宋代国家统一B.民族政权并立C.宋代商业繁荣D.宋代民族融合6.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
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
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A.辽灭北宋B.金灭北宋C.西夏灭北宋D.蒙古灭南宋7.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说明唐太宗()A.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B.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C.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D.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8. 下列选项中与隋朝最相似的朝代是()A.周朝B.秦朝C.汉朝D.南朝9. 南宋时期,在江南可能看到的景象有()①川蜀地区栽种茶树和棉花②农民种植引进的占城稻③开封城里出现早市、夜市④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
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结束了政权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③都建立起空前辽阔的疆域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2. 宋代社会经济生活持续发展。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
……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材料二:资料卡: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图片说明:此俑中,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
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材料三: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
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
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
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
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材料四: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
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欧亚文化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现实价值。
【答案】(1)社会风气:厚葬。
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特点: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五代史中纷争的成因及其影响
五代史中纷争的成因及其影响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纷争与动荡的时期。
自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朝代依次更替,周边还并存着许多割据政权。
这一时期的纷争局面复杂多变,其成因与影响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五代史中纷争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治腐败是导致纷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末年,朝政日益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
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和不公,使得社会矛盾激化,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其次,地方藩镇势力的崛起也是纷争不断的关键因素。
唐朝为了抵御边患,在边境设立了众多藩镇,赋予了节度使极大的权力。
这些藩镇逐渐拥兵自重,形成了独立的势力。
当中央政权衰落时,藩镇便趁机割据一方,相互攻伐,争夺地盘和资源。
再者,经济的崩溃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长期的战乱导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田荒芜,粮食短缺。
商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税收减少,财政困难。
经济的衰退使得各方势力为了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不得不通过战争来掠夺。
另外,民族关系的紧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纷争。
五代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等逐渐强大,时常侵扰中原。
中原政权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内部又不断争斗,使得局势更加混乱。
五代史中的纷争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制度不断变化。
中央政权的权威丧失,地方割据势力难以有效控制,导致政治秩序混乱。
这种混乱的局面使得统治者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效率低下。
经济上,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商业活动也受到极大限制。
这不仅导致了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也为后来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文化方面,五代时期的动荡使得文化教育事业受到重创。
文人学士难以安心治学,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但在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一些文人在战乱中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为后来文化的复兴和创新积累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社会方面,五代纷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迁徙。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基本知识归类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基本知识归类一、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区1、西周:犬戎活动在泾水以北和汾水以西地区。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在淮河流域分布着淮夷。
2、春秋:在我国北方分布着狄、戎,南方分布着越族。
3、战国:北方和东北草原主要分布着匈奴、东胡;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活动着越族。
4、秦汉:边疆地区主要生活着匈奴(北)、西域各族(西部、西北)和越族(东南)。
5、三国:吴国境内的山越,蜀汉境内的西南少数民族(南中)。
6、东晋十六国:自东汉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
他们居住在今天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7、唐朝:①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
②回纥: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控制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地区。
③靺鞨族: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黑水在北,分布在黑龙江下游,粟末在黑水南部。
④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
⑤吐蕃:青藏高原。
8、两宋:①辽:原居于辽河上游一带;契丹建国后,逐渐控制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广大地区。
②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
③大理:控制云南。
④金:原居黑龙江、松花江和长白山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此线以北属金。
9、元朝:蒙古建立全国性政权,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外迁,民族融合步伐加快。
10、明朝:在漠北一带活动的是瓦剌和鞑靼,东北活动着女真各部。
11、清朝:在全国分布着50多个民族。
二、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1、十六国: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
2、东魏 北齐 北周3、两宋:①契丹:辽。
②党项:西夏。
③女真:金。
4、元:蒙古建立全国政权。
5、清:满族建立全国政权。
四、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1、冒顿单于:秦汉之际,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2、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与汉朝实行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维护了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3、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唐代长安是如何消失的?
唐代长安是如何消失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久居长安数代之久的皇帝唐明皇第一次因为战争抛弃了这座伟大的城市。
至此以后直至唐亡,有4位皇帝9次抛弃了这座城市,仅仅是为了获得片刻的苟安。
这座一再被抛弃的城市,开始分崩离析,开始惶惶度日,开始满目疮痍,直至化为尘埃落地。
1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七,长安留守官员崔光远,宦官、高仙芝监军边令诚等人,开城纳降,契丹人、安禄山大将孙孝哲率叛军轻而易举地进入长安。
定都洛阳的安禄山命令他的伪署官属,尽数虏掠了长安府库中的兵器甲仗、文物、图籍,宣春云韶乐队、犀牛大象、舞马,以及掖庭后宫也都被劫掠一空。
安禄山还于长安抓获了梨园弟子数百人,与他的部下大会于洛阳凝碧池。
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来不及带上失宠的梅妃江采萍就出逃了。
不久,长安城陷,梅妃失踪了。
在《题梅妃画真》一诗中,玄宗写道:“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梅妃江采萍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
玄宗皇帝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在杨玉环去世之后,玄宗李隆基做了6年的太上皇。
至德二载,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
后又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
《明皇杂录》记载,在玄宗的最后岁月,曾经复幸华清宫,一路上父老奉迎,壶浆塞路。
那个时候玄宗春秋巳高,常乘步辇,长安的父老问他:“前时上皇过此,常逐従禽,今何不为?”玄宗说:“吾老矣,岂复堪此!”长安父老士女闻之,莫不悲泣。
华清池旁边的新丰市有女伶曰谢阿蛮,善舞《凌波曲》,常出入宫中,杨贵妃遇之甚厚,亦游于国忠及诸姨宅。
玄宗至华清宫,复令召焉。
舞罢,阿蛮因出金粟装臂环,云:“此贵妃所与。
”玄宗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呜咽。
这种悲凉和好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惆怅,也成了晚唐长安的基调,至此之后,长安无宁日。
2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安史之乱平定不久,唐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叛唐,引吐蕃军东进,吐蕃大军攻陷长安,劫掠15天后撤离。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课一练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选择题1.隋朝统一后,在各地建立了许多义仓。
其目的是()A.加强各地经济交流B.保障朝廷的物资供应C.保证军队粮食供应D.防备灾害以赈济百姓2.唐初曾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这一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B.节度使力量的极度膨胀C.唐政权与少数民族矛盾的激化D.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的激化3.唐朝建立后,曾一度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景象。
导致其盛世景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B.与周边民族关系的融洽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统治者的励精图治4.下图所示的生产工具在唐代普遍流行于()A.黄河流域B.东北地区C.西北地区D.江南地区5.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当时,趁唐朝边防空虚占领其河西陇右地区的是()A.突厥B.回纥C.吐蕃D.靺鞨6.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五代”中最早建立的是()A.后梁B.后唐C.后晋D.后周7.在完成统一后,隋文帝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八分为一尺,古斗三斗为一斗,古秤三斤为一斤,颁行全国。
唐以后历朝沿用隋制大尺、大斗和大秤,变动不大。
隋文帝的做法()A.意在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实质上是对农民财富的掠夺8.隋朝修建了含嘉仓、洛口仓、永丰仓等众多的官仓,粮食储藏丰盈。
府库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甚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A.交通发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B.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C.赋税制度的完备D.统治者的腐化堕落9.下表中的内容是历史上著名人物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这些评价都()A.猛烈抨击隋炀帝的暴政B.都强调了运河对农业发展的作用C.都肯定运河的积极影响D.都辩证地指出了隋炀帝的功与过1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11.唐太宗曾向大臣表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
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
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
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
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
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
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
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
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
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
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
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诗人舒元舆写道:“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
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
”与“二京成瓦砾”相关的史实是()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2.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
这个“乱世”是()A.春秋战国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3.唐朝诗人薛逄在《开元后乐》中写道:“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一自犬戎生蓟北(今河北北部),便从征战老汾阳。
”诗中的“犬戎生蓟北”指的是()A.隋末农民起义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五代纷争4.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由此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5.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中第一个政权是()A.后唐B.后晋C.后梁D.后周6.如表是唐朝人口统计表,其中导致755年﹣760年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时间人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约1900唐玄宗开元14年(726年)约4141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1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约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 A.安史之乱B.宦官专权C.黄巢起义D.藩镇割据7.“这次战乱使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战乱”是指()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8.使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A.光武中兴B.安史之乱C.五代十国D.靖康之难9.即使是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字经教案28,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一、教学内容学习《三字经》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二、教学目的1、通过讲解文本,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
2、背诵文本,感悟文本。
三、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
(1)唐朝有哪些出名的治世?(2)唐朝衰落的标志是什么?(3)谁最终灭了唐朝?(2)学习理解内容1、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①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唐:后唐晋:后晋汉:后汉周:后周【译文】朱温篡唐建梁,史称后梁;李存勖xù灭梁建唐,史称后唐;石敬瑭篡唐建晋,史称后晋;刘知远在晋亡后建汉,史称后汉;郭威代汉建周,史称后周。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为“五代”。
五代的更替都有缘由。
五代(907年—960年)。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10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五代指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原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
五代不是某一个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
五代与十国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
五代自唐中和四年(884年)黄巢之乱结束后,唐朝名义上还存在二十余年。
但朝廷威权这时更加衰微,新旧藩镇林立,战争不休,国家分裂的倾向日益明显。
他们都力图扩大实力。
经过多年的相互兼并,逐渐形成了几支较大的势力。
在北方,主要是以汴州为据点的朱温和以太原为中心的李克用。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而称帝,是为后梁太祖,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不久弑杀唐哀帝。
五代时期自此正式开始。
朱温本是黄巢之大将。
降唐后,受封为宣武节度使,据汴州。
此后,他逐渐攻占了蔡、徐、郓、曹、齐、濮等州,扫除了今华北许多割据势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三单元复习资料题(第12课~第16课)
10、“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这是哪位著名思想家说的话?他抨击了什么?哪一时期的?(2)文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指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期?(3)“八股文”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危害?(4)历史上还有其他类似于“咸阳之郊”和“八股之害”的事例吗?11、“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3)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4)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12、“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句诗是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3)作者最主要的事迹是什么?这一事迹的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能取得成功?(4)如何评价作者?为什么?六、连线题1、A、一代天骄a、毕升B、神品b、成吉思汗C、郾城大战c、元世祖D、活字印刷术d、赵孟頫E、开凿新运河e、岳飞2、A、苏轼a、《清明上河图》B、李清照b、《念奴娇·赤壁怀古》C、辛弃疾c、《如梦令》D、关汉卿d、《破阵子》E、张择端e、《窦娥冤》七年级历史科下册第二、三单元复习资料题(第12课~第16课)参考答案七、填空题1、1206,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1271,大都2、中书省,行中书省,省,元朝,西藏,西藏,琉球3、宋元4、毕升,4005、炼丹家,唐朝,阿拉伯,欧洲6、司南,战国7、苏轼,李清照,辛弃疾8、山水,花鸟,风俗9、词,唐,五代10、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11、赵孟頫12、1368,应天,明太祖八、单项选择题1、D(B是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进行的,C是忽必烈的业绩)2、C(由蒙古族建立)3、C4、D5、D6、C7、D(D是元朝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8、B(元朝的重要海运港口应是刘家港)9、A(B是元朝地方行政机关,C是元朝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D是清朝机关)10、B11、B12、D13、D14、B(②③是由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政权灭亡,④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权灭亡。
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训练及答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开元末年以后,造成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外重内轻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权力过大B.朝中大臣权力膨胀C.地方州县权力过大D.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重要影响的是()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C.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唐朝覆灭3.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历史剧《安史之乱》,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A.安禄山、史思明B.杨贵妃、杨国忠C.黄巢、朱温D.唐玄宗、唐肃宗4.右图中的人物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他是()A.安禄山B.史思明C.黄巢D.朱温5.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
上述材料反映的应该是()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B.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C.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原因D.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的原因6.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7.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唐朝灭亡②唐朝打败安史叛军③黄巢建立政权④安史之乱爆发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二、材料分析题8.★下面是一组有关唐朝人口的统计数字,分析后回答问题。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时人口数约1 900万;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人口数约4 142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时人口数约5 292万;安史之乱后期,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时人口数约1 699万。
(1)唐朝初年,人口不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天宝时期人口统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从755年到760年短短的5年时间,人口数为何会急剧减少?答案:一、选择题1.D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精选)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一、隋唐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熟记P2,隋运河图)。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
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
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
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一、辽的兴起。
1. 契丹族的发展。
-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
隋唐时期,契丹族与中原地区往来密切,逐渐强大起来。
2. 辽的建立。
- 10世纪初(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二、西夏的建立。
1. 党项族的发展。
- 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 西夏的建立。
- 1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三、辽与北宋的关系。
1. 战争。
- 辽太宗时,辽军南下,占领燕云十六州。
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 澶渊之盟。
-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内容:辽与北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互市不绝。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 战争。
-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
2. 议和。
-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
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隋唐的民族、对外关系”专题测试(配有答案)
“隋唐的民族、对外关系”专题测试贵阳一中罗曦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2分)1.以下族称起用的先后顺序是[ ]①维吾尔②畏兀儿③回鹘④回纥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2.隋唐时期,经常派留学生来中国的有 [ ]①新罗②日本③天竺④大食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从南亚传到唐朝的艺术是[ ]①音乐②绘画③建筑艺术④舞蹈⑤书法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4.回纥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A.彝族 B.白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5."广南市舶,利入甚厚,……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旧时的钱贯)……"是指何时政府重视广东的海外贸易?[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6.下列关于鉴真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他应日本政府的邀请,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②他向日本介绍了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日本仿照唐朝的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③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④他仿照唐都长安的样式,主持建筑了日本的京都A.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④ D.①③7.唐朝建立时,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 [ ]A.削平割据,镇压义军,统一全国 B.改革政治,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C.改进工具,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D.北击突厥,安定边疆,保护中原农业8.以下少数民族首领与唐太宗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是 [ ] 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C.骨力裴罗 D.皮罗阁9.651年开始遣使, 以后100年内遣使30多次的是[ ]A.日本B.朝鲜C.波斯D.大食10.以下少数民族首领与唐太宗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是 [ ]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C.骨力裴罗 D.皮罗阁11."广南市舶,利入甚厚,……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旧时的钱贯)……"是指何时政府重视广东的海外贸易?[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12.崇圣寺千寻塔是古代汉族与哪一个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A.吐蕃 B.靺鞨 C.回纥 D.南诏13.隋唐时期,经常派留学生来中国的有 [ ]①新罗②日本③天竺④大食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4.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江阴市要塞中学陈少华【知识体系】一、辽的建立和宋辽关系1、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A起源:B生活方式及其变化:(2)契丹建国:A条件:B时间:C建立者:D都城:E创制文字:(3)政权的影响:(4)政治制度:蕃汉分治A背景:B目的:C内容:D特点:E实质:2、宋辽关系:(1)战争:宋太宗北伐A目的:B经过:C结果:D影响:(2)和议:澶渊之盟(1004年)A背景:B内容:C影响:D评价:积极——消极——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关系1、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A起源:B生活方式:(2)西夏建国:A时间:B建立者:C都城:(3)政治制度:A吸收汉制:B保留旧俗:2、宋夏关系:(1)战争:(2)和议:A内容:B评价:【重点难点】1、评蕃汉分治。
2、如何认识辽宋、夏宋之间的和议?3、契丹、党项族的封建化进程比较。
【知识联系】1、辽、西夏的建立和政治结构有何共同之处?在与北宋的和战方面又有何类似之处和区别?你怎样看待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2、归纳耶律阿保机的活动。
(提示:从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建立政权、发展势力四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唐朝末年许多中原地区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A、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混乱B、契丹势力不断扩大C、契丹人希望学习汉族先进经验D、汉族人要帮助契丹人向封建制过渡2、“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这里指的是哪一个与北宋并存政权的疆域A、辽B、西夏C、金D、大理3、夏宋关系叙述正确的是①夏宋之间曾经连年发生战争②宋对夏采用支付钱物的办法取得边境相对安定③在对夏战争中被打败,以议和的方式缓解矛盾④在宋夏边境设榷场互通贸易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②④4、下列有关辽朝中央南面官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蕃汉分治”原则而设置B、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C、统治汉人和渤海人D、权力与北面官平等5、耶律阿保机与元昊的共同之处有①建立政权②统一各部③采用汉制④创制文字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6、辽、宋、夏并立时期,契丹族发展的历史,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实际上是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内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7、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A、契丹内部阶级矛盾尖锐B、国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汉族与契丹官僚矛盾突出D、中原地区的制度更加先进8、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求和言的停战愿望B、北宋输送的岁币C、双方确立的政治关系D、和议产生的影响9北宋时的商人经常将南方的粮食、茶叶长途贩运到北方的辽和西夏,其积极影响是①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②缓和了宋辽、宋夏之间的矛盾③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④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⑤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⑤10、宋朝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戌”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C、宋金和议前D、宋金和议后11、下列关于宋辽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缔结盟约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政治上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C、经济上宋辽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D、北宋以给辽“岁币”求得苟安,是丧权辱国的盟约12、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比较,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C、内地与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
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
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国尽有大漠,浸泡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卷32,《营卫志中》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专职,管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治官帐、部落、属国之政;南北治汉人州县、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材料三: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四:臣尝痛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粕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因俗而治”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3)材料三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4)材料四分析燕蓟之地陷于辽境后,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谈谈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14、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境地区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参考答案:一、辽的建立和宋辽关系1、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A起源:a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b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c唐朝末年,契丹族的势力发展起来。
B生活方式及其变化:a契丹族起初是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
b一些汉族农民为了躲避战祸,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
c契丹人逐渐学会种植庄稼、织布、建造城郭房屋。
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2)契丹建国:A条件:契丹各部的统一;农业的推广;对汉族封建文化的逐步接受。
B时间:916年C建立者: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D都城:定都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E创制文字: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
(3)政权的影响:A.契丹势力的扩大: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
B.契丹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4)政治制度:蕃汉分治A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
B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C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A.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
权力不及北面官大。
B.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D特点:“因俗而治”。
E实质:阶级统治。
2、宋辽关系:(1)战争:宋太宗北伐A目的:夺取幽云等州。
B经过:宋太宗亲自率兵向辽进攻,在高梁河宋军大败;几年后,宋军再次征辽;C结果:宋军大部被歼;D影响:从此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2)和议:澶渊之盟(1004年)A背景:a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宋的安全。
b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逼近东京,寇准力主抵抗,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士气更大振。
c辽方有所惧怕,提出议和要求,宋真宗接受。
B内容:a宋每年送给辽“岁币”;b辽撤兵;c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史称澶渊之盟。
C影响:a政治上——澶渊之盟后,辽宋对峙,在一个世纪中,基本维持友好局面;b经济上——边境安定,贸易兴旺;c民族关系上——使者不绝,促进了民族融合。
D评价:积极——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消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关系1、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A起源:党项是羌族的一支;B生活方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2)西夏建国:A时间:1038年B建立者: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C都城:兴庆。
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3)政治制度:A吸收汉制:a仿效唐宋王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等大权;b元昊推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吏;c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B保留旧俗:保留了党项族的风俗。
2、宋夏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2)和议:A内容:a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b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c宋夏重开边境贸易。
B评价:和议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重点难点】1、A根源—经济政治不平衡;B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C方式—一国两制;D影响—保护先进地区文化,促进少数民族逐步封建化。
2、公元1005年和公元1044年,北宋分别与辽、西夏达成和议,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岁币。
这些和议是北宋统治阶级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的产物,每年的岁币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加剧了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但如果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达成和议也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夏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边疆地区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状态,有利于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所以说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战争,也有和平,在长时期里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友好交往,共同发展是历史的主流。
3、(1)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
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知识联系】1、都是在本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和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乘中原内乱或民族政权对峙之机而建国。
在政治结构方面,都仿效中原封建制度并保留民族风俗。
在和战方面,辽、西夏都曾打败过宋军;都主动向宋请和;都在和议中取得北宋的岁币;战后,都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是中华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间的特殊关系,尽管出现过战争状态,但长期的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不仅对当时我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形成了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为后来大一统格局的重建准备了条件。
2、耶律阿保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不仅促进了契丹民族的发展,也促进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A2、B3、C4、D5、D6、D7、B 8、C 9、C 10、B11、D 12、D二、材料解析题11、(1)契丹族人不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农耕生活,尚不能改变南北两种生产方式的差异。